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 网上零售 网络营销 品牌 整合战略
一、传统零售业的现状
传统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业态也非常丰富,有专业商店、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店、仓储店等等。每一种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同时也对原有的业态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零售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竞争激烈,零售店面过度膨胀,零售业利润下滑。消费者人口特征和消费行为的变化也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在:人们的时间观念的增强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使得很多人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购物方式买东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品牌的影响在降低,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消费行为趋向于理性化。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传统零售业今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网上零售业的现状
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网上零售的网站数量1100多家。虽然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网上商店已实现网上接受定单,并提供网上支付服务,但大多数网民采用的是在线定购、离线支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并且,网站与其供货商和配送单位采用的多是传统沟通方式,效率较低;有少数网站定单的确认要在工作日才能进行,在中国实现24/7(每天24小时,每星期七天)的网上零售商的数量极少;网上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大多数产品加上运费后和传统的价格基本持平,一些计算机硬件产品和通讯产品的价格还高于传统市场价格;不重视人工服务,无法满足网上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网上销售的主要商品是书籍、电子和计算机设备、通讯产品、音乐光盘和DVD影碟、家电产品、鲜花、游戏、软件等,而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食品和服装等的交易量还非常小。但是,不同类别网民在未来计划购买的商品种类有所不同。潜在的网上交易者在未来主要会尝试购买书籍、软件、音乐光盘等价值较低的产品,而积极参与者会同时购买更多的计算机硬件产品、通讯产品和家电产品等3c产品,显示3c产品在未来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三、网上零售的优势、劣势分析
1.网上零售现存的一些优势。
(1)选址变得不再重要。部分教材中都引用过一句话:零售业三个重要的要素就是“选址、选址和选址”。在商业街零售业中,最好的店址非常昂贵,店面选址的成本也非常高。而网上零售则避开实体选址,不再受其牵制,网上零售商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经营活动,不受实体选址的影响。
(2)规模大小不再重要。小型网上零售商可以与零售商巨头同台竞争,同时又拥有比商业街零售商更多的顾客,还具有24小时营业的优势。
(3)消费群体收入高。网上购物者的个人背景也是一大优势,通常有较高层次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职业状况以及较高水平的可支配收入,这些特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节约人员成本和选址成本。网上零售可以节约面对面营销所需的人员成本和建立实体店面的成本。但是,由于网上零售商同样也需要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因此,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的成本以及包装费、运输费的存在使得网上零售节约下来的成本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
(5)整合客户关系管理和微观营销系统。网上零售可以方便地整合客户关系管理和微观营销系统―――将消费者看成是每一个个体来识别和对待。更为方便的商品信息供应,将为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提供更好的机会。于是,很多跟随者进入网上零售行业,他们坚持一个信条:“如果我们不做,我们的竞争对手就会去做。”
2.网上零售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些也使得零售商从事网上零售的速度有所放缓。零售商可能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也可能缺乏充足的投资或者完成订单的能力。以投资为例,零售商必须进行前期投资,仅准备成本这一项就需要53000美元~1400000美元。投资额的不同与规模直接相关,小型网站的准备成本和大型业务项目的准备成本差别很大,而准备成本仅仅属于初始投资。此外,法律问题也是网上零售的一大劣势。如果购买者和供货商不在一个国家,那两国的法律和税收问题就可能存在冲突。
网络营销相对较弱的影响力是网上零售的又一劣势。相对于面对面营销,网络营销缺少相应刺激,对消费者而言,在一台计算机前说“不”更加容易。当零售商试图通过“氛围”――触觉、感觉、嗅觉来刺激消费时,网络营销往往会遇到麻烦。而且,顾客还很容易在网上进行价格比对,这也给网上零售的获利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也会促使消费者形成在购物时一直期待持续低价的心理。最后,售后服务的开展也比较困难,尤其是面对海外消费者时,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棘手。
四、网上零售与传统商业模式的整合战略
网上零售可以被看作是传统零售商的另一种选择或附加渠道,同样能带来与开设新的实体零售店所得到的相同的价值,能够扩展业务,扩大地理涵盖区域,并且提高消费者的便利程度。当前,互联网覆盖全球,提高了国际化贸易的机会,这也使网上零售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但进行国际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多种不同语言、货币甚至文化带来的问题,并且需要解决远程退货的物流问题。在选择整合途径的过程中,需要借鉴传统零售商的经验教训,理解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在有效的整合战略基础上进行网上零售活动。
网上零售拥有多种战略选择,受众多因素影响,包括市场分类、对在线和离线零售的预期、技术知识、外包经验、公司流程再造和项目发展,还有远景、期望和在快速变化和可能不熟悉的商业环境中经营的能力,并可以在在线活动中选择业务的参与程度。
传统零售商首先需要确定商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支持他们从事网上零售业以及这项业务电子商务化的程度。必须考虑商品特性,从人的感官、消费者的类型和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熟悉程度来考虑问题。零售商对网上零售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潜力进行评价,然后对其定位进行决策,并制订出实施方案。网上零售迅速发展,为了增加网上购物响应度,可以选择以下十个战略,范围从“没有网上零售”到“只有网上零售”。
1.没有网上零售:这是被动的选择,以城镇和购物中心为基础,依靠经验和社会关系,纯粹进行实体经营。而现在的消费者希望每一家零售商都拥有网站的电子邮件地址。
2.只有信息:知名零售商回避处理网上零售的不足和劣势,纯粹将互联网看做是一个交流渠道,并不进行网络交易。
3.出口:当网上购物者基础扩大时,这项策略可以用来保护商业街实体零售业务。
4.合并到现存业务中:这项策略使用订购和采集系统,目的是保护现有的实体商店。通过系统吸引消费者到实体商店购物,刺激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
5.增加渠道:各零售商将网上零售作为争取更多目标顾客的一种途径。网上购物中心是此类零售商的代表,将节省下来的准备成本用于网上零售的经营。
6.分业:分业是维持网上零售的竞争性优势,同时又不疏远实体零售中可能支付更商价格的老客户的策略。金融服务业普遍采用建立独立品牌进行直接经营的模式。
7.采用所有的终端:通过国家银行采用多渠道系统,为消费者打开各个可能的渠道,如商业街分店、邮电、ATM、电话、互动电视和互联网。
8.混业系统:此策略十分看重品牌的作用,认为强大的品牌是网上零售成功的关键。比如一些品牌的旗舰商店能充分显示出品牌的力量。
9.完美的组合:这是一个高投资的策略,在保持传统经营模式的同时进行网上零售,将竞争者远远甩在身后。
10.只有网上零售:很少有零售商有足够勇气关闭所以的实体商店而只利用互联网经营。通过网上零售迅速发展的商家很多,亚马逊就是最成功的案例。然而亚马逊也看到实体商店的价值,这点可以从它和Toys R Us(toysrus.co.uk)的合资中得到证实。
五、小结
公司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修缮。从营业额、利润、消费者所得、满意度或是其他重要尺度进行衡量,公司可以制订出动态的战略,更好地发挥出公司的竞争优势。公司引入网上零售渠道,进而会发现这个新的经营方式胜过公司的传统零售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华:合作联盟――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战略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
[2]刘宁:零售业态分化与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战略调整.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2
【关键词】沃尔玛 电子商务 零售业 变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提升至42.9%;而2013年的“双十一”,支付宝交易额突破了350亿,创下空前记录。这些数据无疑刺激了外资和中资零售企业,面临新的竞争,传统零售企业该如何接受挑战,如何布局电子商务战略是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零售市场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网络零售规模。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而这个数据在2011年仅为4.4%。艾瑞资讯预测的中国未来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网购规模及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都会不断增加,网购市场空间巨大。
(2)电商企业及其用户规模。截至2012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2.47亿人,同比增长21.7%;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量已达24875家,同比增长19.9%,这个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原因是随着价格战的大规模进行以及电商市场的不断整合,相当数量的B2C企业还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电商市场也将变得越来越有序和规范。同时可以看出,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电商模式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购并加入该行列中来,为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用户基础,电商自身的整合过程也将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网络购物市场中。
(二)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萧条、受到网络零售挤压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零售行业渐显颓势,运动服装企业李宁公司在2012年上半年关闭了1200家门店;国美电器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上半年净亏5亿;大量传统百货商店无法应对高涨的租金和库存,纷纷关门。而传统的线下零售企业苏宁和国美却纷纷借助红孩子和库巴网以及自建的网络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走上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之路。
二、沃尔玛在华电子商务营销战略
2008年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沃尔玛在美国本土业务萎靡不振,但中国、智利等海外市场却高速增长,更为高速增长的是网上零售;由于之前缺乏对电子商务营销的重视,沃尔玛2010年约40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在线业务仅贡献了0.5%。这些都使沃尔玛深刻意识到了其在华电子商务战略的重要性,网上交易是一块不容忽略的市场,因此2011年起沃尔玛有了不少举动。概况起来,沃尔玛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布局主要由3个板块构成,即2011年6月成立的上海电子商务中国区总部,入股的1号店及深圳和北京推出的网上商城。
三、沃尔玛电子商务营销变革对我国零售业的启示
变革观念,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在电子商务持续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传统零售企业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能只固守实体店,否则会沦为网店的“试衣间”。从目前电商市场现状来看,传统零售业进入电商市场并希望成为电商竞技场中最后的王者,就必须顺应电商市场的发展趋势。
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传统零售企业可依托淘宝、外包、自建平台等路径进军电商市场,企业对电商的理解不同,定位就有差异。1号店经营B2C百货,定位为“网上超市”,其经营方式、配送及供应链管理等与沃尔玛线下零售的格局正好可以互为呼应,因此沃尔玛靠收购1号店使其网上零售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线上大力推广沃尔玛的自有品牌。但就目前中国传统零售业电商发展情况而言,依靠平台发展的模式风险要远远小于自建平台的风险,尤其是对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以第三方平台作为销售渠道、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的途径无疑更为稳妥。
根据消费结构选择商品。目前,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中销量最大的是满足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的实物货物,如衣服、饰品、化妆品及护理用品、图书、IT产品等。因此,在现阶段这些产品的购买率相对较高,可以选择这类产品来打开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1号店在这方面比较出色,它定位为“网上超市”,经营的都是人们需求量较大的日常产品。企业开展网上购物还要注重三个方面,商品品类的多样化和及时更新,支付方式多样化,运输范围最大化和费用最小化。
树立企业形象,塑造品牌。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制胜的核心武器,网络的跨时空性可以让企业的形象和文化传播得更广、更快、更有效。沃尔玛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在服务方面,沃尔玛坚持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坚信“顾客第一”是其成功的精髓;在价格方面,沃尔玛实行“天天低价”,薄利多销,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与喜爱,沃尔玛的“低价”形象也促进了1号店的发展。
四、总结
沃尔玛的电子商务之路告诉我们,面对电子商务势头不减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如果不提高重视,就只能看着市场利润的蛋糕被别人一点点地蚕食直到侵袭自己的老本营,因此,发展电子商务是传统零售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零售业只有顺应趋势,不断变革才能生存与发展。庆幸的是,不论是外资传统零售企业还是中国传统零售企业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当中,有超过三成企业已经开通网上商店。苏宁旗下的苏宁易购商城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在2011年1季度在B2C市场份额中排名第7,取得不俗成绩,现在又转型为苏宁云商,实行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争取在不断地变革中求发展。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3
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在有关商业模式本质的三种基本观点中,价值创造视角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且这一价值特指顾客价值。企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三个维度:价值命题、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从价值命题到价值创造和传递再到价值实现,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经营逻辑[18]。其中,价值命题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价值,包括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价值创造和传递是指当企业决定为哪个范围的何种顾客提品和服务时,应整合内外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并选择合适的渠道传递顾客价值,它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价值实现是指企业应设计适当的盈利方式与顾客完成交易,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回收一部分价值作为企业盈利,并为下一轮价值创造做准备,其核心是企业的盈利方式。关于顾客价值创造的三个维度,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19-24]。笔者将其归纳为“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对应价值命题﹚、“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对应价值创造和传递﹚、“盈利方式”﹙对应价值实现﹚,作为体现三个维度的分类指标。这也符合Megretta所指出的“好的商业模式始于对人类动机的洞察,止于丰富的利润流”[25]。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的形态﹙下文将作详解﹚。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列表1如下。表1和图1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是:其一,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零售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其二,零售业属于流通行业,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商业模式对其经营绩效影响很大;其三,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较易获取且可信度较高。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分类的权威性,本文以Wind数据库中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且公司应具备近3年﹙2008年~2010年﹚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根据这个标准,最终有64家公司符合要求。相关的企业绩效指标全部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二﹚变量说明1.商业模式变量商业模式变量是本研究的自变量,属于类型变量。根据表1,结合零售业的实际特点,对64家样本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划分,将其商业模式变量具体化。﹙1﹚细分顾客。细分顾客可以根据企业服务的顾客群体来进行,具体到零售业,则是根据企业出售商品所针对的顾客群体来划分。一类是企业出售的商品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即为大众型顾客﹙Pub-lic,简称P﹚,如百货商场;另一类是企业只为某一特定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即聚焦型顾客﹙Focus,简称F﹚,如苏宁电器只为那些购买电器类产品的顾客提供服务。﹙2﹚市场范围。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市场范围设定为四种具体形态,即本地主导﹙Dominant,简称D﹚、地区渗透﹙Penetrative,简称P﹚、区域扩张﹙Expansive,简称E﹚和全国布点﹙Na-tional,简称N﹚。划分依据主要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地理范围和不同地理范围业务所占企业总业务的比重,其中,本地主导是指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或直辖市﹚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0%及以上;地区渗透是指企业在一个省份﹙或自治区﹚的至少3个地市开展业务,且在每个地市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区域扩张是指企业在2至4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且在单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全国布点是指企业在5个及以上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3﹚经营模式。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包括专业市场﹙Specialized,简称S﹚、连锁经营﹙Chain,简称C﹚和业态整合﹙Integrated,简称I﹚3种。其中,专业市场是指零售企业同时拥有若干个出售单一品类商品的商店,而这些商店独立运营,出售的商品之间关联度较低;连锁经营是很多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运营模式,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最常用的方法[26],包括直营、加盟、自由连锁等方式;业态整合是指零售企业为了寻找扩张和抓住新的增长点,将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整合经营。﹙4﹚顾客接触方式。顾客接触方式分为传统﹙Traditional,简称T﹚和现代﹙Modern,简称M﹚两种。前者是指零售企业只通过实体店销售商品;后者是指零售企业还开展了网上销售业务。﹙5﹚盈利方式。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和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两类。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Puerile,简称P﹚是通过标准化经营、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优化价值链等手段,降低自身的成本,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27-28],通过尽可能扩大商品出售的“量”来保证企业的盈利,如便利店、连锁超市、大卖场等都采用这种盈利方式。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Experience,简称E﹚是通过提供高质量和高知名度的商品、实行优质服务、坚持高价格策略、推广零售企业的品牌形象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强调零售企业注重“质”的服务,使商品产生“溢价”而盈利,如大型的百货商店、精品店、“一站式”购物中心等主要采用这种盈利方式。根据以上分析框架,首先决定样本公司在每个分类指标上的具体表现形态,然后将3个维度5个指标的分类结果﹙表现形态﹚进行组合,最后得出各样本公司所属的商业模式类型。64家样本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分类结果见表2。2.绩效变量企业绩效变量是本文研究的因变量,属于数值变量。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必须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完整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不同方面的差异化影响。本文选取盈利性指标、成长性指标、运营性指标以及每股指标综合考察企业的绩效表现﹙见表3﹚。
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通过对F值与临界值的比较,验证造成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One-WayANOVA是检验单因素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一种典型方法[29],其模型可以表示为:Yij=μ+αi+εij,其中,i=1,2,…,k,表示因素的组数,j=1,2,…,n,表示样本编号。为保证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并使更多的样本企业能够被包含在分析范围内,本文只选择被两家以上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作为方差分析对象。从表3来看,这样的对象共有14个组,分别是编号为1、2、3、6、8、13、15、18、21、23、24、26、31、35的商业模式,这14个组所包含的零售企业共41家,约占所有样本企业的63%,即占到了样本企业的大多数。﹙二﹚方差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缩小仅分析单一年份绩效指标带来的误差,进行方差分析时,每个企业的某个绩效指标值是在分别计算出2008年~2010年该企业在该指标上的值后求其算术平均数所得。通过对采用14种商业模式的企业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组间、组内方差及最终Sig.值,进而可判断商业模式对各种绩效差异的影响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根据表4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盈利指标上,实施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的sig.值分别为0.001、0.010、0.016,均小于临界值0.05,即均有显著性差异。2.商业模式对成长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采用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在3个成长性绩效变量上的sig.值分别为0.212、0.010、0.015,其中在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sig.值都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sig.值大于0.05,显著性较差。3.商业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较弱。反映运营效率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sig.值分别为0.260、0.215,远大于0.05,只有固定资产周转率的sig.值远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4.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商业模式间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sig.值分别为0.018和0.013,都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性影响。
对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比较和综合评价
下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1个绩效变量为评价指标,对14种主导型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做法是:先从11个绩效变量中选定若干个主成分来综合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再赋予这些主成分权重,最后将这些主成分加权汇总,计算出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由于各绩效变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绩效,且数据的单位不同,因此,在主成分分析之前,先要对绩效数据做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x٭ik=xik−xminkxmaxk−xmink其中,xik、xmaxk、xmink分别表示第k个指标在第i个商业模式类型的值、第k个指标在14种商业模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4种商业模式2008年~2010年的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2008年~2010年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商业模式为PECME,即编号为8的“大众—区域扩张—连锁经营—现代—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平均综合得分最低的商业模式简称为PDCTE,即编号为11的“大众—本地主导—连锁经营—传统—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两者综合得分差距较大。﹙2﹚从综合得分排名情况来看,各类商业模式在2008年~2010年间的排名差距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但这一期间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普遍呈下降趋势,个别商业模式2008年的得分和2010年差距较大。﹙3﹚无论是单一年份还是取年平均值后的综合得分,排名前6位的商业模式间差距很小,而前6位商业模式和后8位商业模式间则差距较大。这说明在当前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并不存在某一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商业模式,而是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难分伯仲,但确实有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优于另外几种。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4
【P键词】实体经济 “互联网+” 转型升级
自2015年3月,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随着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大背景的发展,我国传统零售业发展出现增速放缓、经营效益下滑、客源流失加剧的态势。根据中国零售业总体发展相关数据报告,2016年全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4.4%,增幅连续6年回落,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约55%的实体零售业企业净利润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企业甚至出现销售负增长,“关店潮”涌现。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已经给发展中的实体零售业带来了冲击,并将持续影响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在整体行业状况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零售业如何重新给自己在经济坐标中界定一个新的位置,以及能否与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实现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业内及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实体零售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及实地调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实体经济多项指标下滑,其表现及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方面:
首先,商业主导权的变化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转移。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商业的主导权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在商业中的体现已越发明显,传统的以商家为经营核心,依靠地理位置垄断商业的模式已经过时,尽显疲态。新一代的数字消费者特点体现为高速大量线上迁移,通过被网络等新技术高度“赋能”,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孤陋寡闻”变为“见多识广”;由“分散孤立”变为“相互连接”;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参与”。
其次,自身商业模式的缺陷导致进销存积压多重瓶颈。中国百货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使得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导致存货进销存不能快速顺应变化。与此同时,一些诸如连锁超市的“前台毛利+后台毛利”盈利模式,难以形成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导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经营效率不能得到改善。
再次,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过剩。根据世界五大物业管理公司仲量联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营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2020年将达到4000家,2025年达到10000家。根据相关预测,我国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这其中还并未包括除大型购物中心以外的商业业态。各地商业用地比重依旧不断加大,购物中心建设规模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商业地产过剩加上同质化,必将导致消费者消费审美疲乏,消费群体分散,致使行业发展受阻。
最后,成本竞争方面劣势明显。由于房租、人工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实体零售业企业经营成本相较互联网模式企业更高,企业负担更重,导致行业发展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由于网络零售企业多为轻资产公司,成本节约优势明显,若实体零售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节流”,或加速高成本与高收益之间的转化,将为自身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成因,结合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市场是实体零售转型的决定因素,需求是实体零售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创新是实体零售转型的直接动力。对此对面临转型发展必要的实体零售业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首先,“创新+融合”是必然趋势。国务院在今年3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融合”必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智慧零售”将成为未来发展新概念,这就要求实体零售必须合理的运用新技术,创造零售新模式,而其的本质就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充分感知消费习惯,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行业结构优化是重点。我国实体零售业按照现有层次大致可分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卖场--连锁超市--社区商业。近些年来,以体验和服务为主、有经营特色的购物中心正不断吸引消费者,但处于行业基础层次的社区商业方面,依旧有很大发展潜力亟待开发。同时,在地区结构平衡问题方面,面对一二线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相对过剩,而三四五线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商业零售基础设施结构与布局将急需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划,以形成以一二线城市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实体零售规划体系。
再次,趋势预测提供方向。目前,由于实体店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在商品甄选、资源整合及客户源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也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消费者“重回实体店”的趋势。实体经济应当以该切入点为抓手,充分扩大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商业最新发展趋势,在屏幕化,多媒体化,软硬件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顺应趋势,不断预测并更新创新经营理念,使得实体零售业发展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
最后,协同发展是根本。面对实体零售业面临困境,却又不可替代的现实情况,实体零售业应当借此契机,借助政府及社会力量,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线下连接线上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即O2O中的“2”,借力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中的新思路,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方法,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这将对中国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将是一条可持续化发展的长期道路,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实体零售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7-Eleven;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外包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30
1 SEJ的商业模式
7-Eleven便利店诞生于美国得州,1974年由Ito Yokado 引入日本,并结合日本现实国情进行商业模式革新,迅速确立零售霸主地位。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各种资源(包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及创新管理模式)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价值的系统。
SEJ在CEO Toshifumi Suzuki 的经营下,致力于发展成为顾客提供生活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便利商店连锁企业,不仅供应高质量的实体产品,同时提供人性化服务,旨在为顾客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便利。
由于日本与美国存在诸如文化、消费者心理、外部环境等商业元素的差异,SEJ结合日本国情确立了以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高效供应链管理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顾客导向)的商业模式。
11 顾客导向
新经济时代,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复杂化。市场天平向消费者倾斜,即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占据主动。日本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及服务质量反应敏感,而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日本地狭人稠,受店铺面积限制,SEJ连锁便利超市货架数量及仓储能力有限,在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销售热销产品尤为必要。SEJ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天24小时无间断为消费者提供热销产品,而不满足于传统的将货架产品“销售一空”。消费需求是SEJ所有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商业系统的构建也都围绕顾客需求开展,满足消费需求成为SEJ占据市场获得收益的源泉。
12 致力于产品开发与提供友好服务
作为便利连锁商店,SEJ不仅销售供应商生产的制成品,更注重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其生活的各类便利产品。
与一般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同的是,SEJ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日常生活问题解决方案,其任务不仅仅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打造更便利轻松的生活。因此,除去24小时全天候营业外,SEJ还提供“宅急送”、代收水电费、代收机票、自助取款等特色服务,将零售业务范围不断拓延。
13 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受条件限制,SEJ货架上的商品都是经数据分析后挑选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高质量产品,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通过连锁经营形成规模优势,不断复制盈利模式,确保每家分店的盈利水平;通过创新物流模式、外包配送中心等方式确保商品质量、降低成本;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相关环节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
2 SEJ商业模式的战略支持
21 SEJ的经营原则
SEJ坚信顾客满意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这一原则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各层次战略中。Suzuki 认为库存是零售业中最需关注的问题,成功的零售商应准确预测消费需求,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
为给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便利,SEJ通过IT技术预测消费需求,避免顾客流失;通过有效的项目控制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提供需求量高、周转率高的产品,并移除销售缓慢的产品,降低成本。
22 连锁经营战略
SEJ采取了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形成规模优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完善统一,易于识别并形成顾客忠诚度;统一的物流,保障产品质量并降低物流成本;规范系统的培训,使各店铺均可保持较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SEJ在连锁选址时采取密集分布战略,利于品牌辨识度提升,同时缓解了店部分散造成的物流压力。约60%的新加盟店都是由个体商铺改造而成,SEJ与特许经营者的关系非常亲密,SEJ提供规范的管理、IT系统支持,培植加盟商忠诚度,确保盈利水平。
23 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是SEJ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
首先,独创组合配送体系。早在1976年SEJ便建立了流畅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EJ改进了组合配送系统。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被汇集到全国223所综合配送中心,然后被分装到相应的货车上发送至各门店。
其次,信息系统的支持。1999年6月,SEJ投资五亿美元革新了其第五代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连接了总部及各店面70000余台计算机,实现了卫星通信、独立连接;店铺信息系统使得全体员工有机会参与货物、订单管理,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了供应链综合管理效率。
再次,电子商务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SEJ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服务范围,其电子商务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网络营销、公共社区服务、店内智能打印等。在提升服务质量,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同时增进顾客交流,获得信息资源,为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商业模式的运行提供了信息支持。
最后,采取积极外包政策。SEJ的外包策略及供应链关系管理能力闻名于世。SEJ避免了盲目业务扩张,集中精力于整条供应链中自己最擅长的环节构建竞争优势,而将物流中心、全信息系统等供应链服务进行外包,降低研发管理成本,并积极维系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增进彼此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3 SEJ商业模式评析
一方面,SEJ的连锁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统一配送确保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了高度的顾客忠诚度,采取的特色服务模式也形成了区别于普通便利店的差异化优势。IT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高效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持续收益。
另一方面,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导致了高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多数连锁店由个体经营店铺改造而来,资源整合存在困难。部分店面选址偏远、管理不善导致店面倒闭。存在过度多元化问题。
4 结 论
SEJ结合日本国情,革新了零售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建立起便利零售王国。高效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及统一完善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支撑起SEJ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得SEJ零售业界长盛不衰、独树一帜。我国便利连锁企业应根据中国消费环境合理借鉴SEJ的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顾客、赢得市场,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Kei Nagayama and Peter Weill7-Eleven Japan Co,Ltd: Reinventing the Retail Business Model[R].CISR WP No338 and MIT Sloan WP No4485-04
[2]于秋月浅析7-Eleven便利店的营销模式[J].商业经济,2013(4):59-61
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范文6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开启电子商务的大门,特别是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零售巨头开始涉足电商市场时,无论是在传统零售领域还是在电子商务领域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可让无数人跌破眼镜的是拥有丰富零售经验、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和快速灵活的供应链系统的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这个新战场上似乎得了“战场适应综合症”。
我们从不怀疑未来的零售行业都会走电子商务化这条路。但未来的电子商务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的B2C模式呢?今天大家普遍遵循并认同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不是就应该被传统零售企业尊为圭臬呢?
商业零售业态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都带来了一次商业零售的革命。但这种革命更多的是商业理论和形态上“渐进式”和“改良式”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阶级斗争”式的革命。新的零售业态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零售形式,而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同理,电子商务也应该是传统零售业在新领域和新形态环境中的一个延伸与升级。可现实却是那么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在开拓电子商务市场的道路上折戟沉沙,不停的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一幕“滑铁卢”战役。
年初,张近东先生主动向媒体畅谈苏宁电器未来的电子商务之路。有鉴于苏宁的行业地位和代表性,其中的部分观点是很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这里笔者就几个对于已经或计划进入电商领域的传统零售企业而言需要给予关注并深思的几个要素略做阐述:
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模糊不清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沃尔玛+亚马逊”是商业模式吗?
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听到哪一家传统零售企业对自己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有清晰和令人信服的阐述。我们听到的是相当多的管理层在大谈所谓的“布局”、“规划”和“战略”。唯独很少有人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未来如何赚钱?
譬如苏宁的目标是做沃尔玛+亚马逊。姑且不论做电商是不是只有亚马逊一个模式可以效仿?也不论即使做到了“中国的亚马逊”也不过是一个复制的过程。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的传统零售企业仅仅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等硬指标上来衡量自己是不是“沃尔玛”和“亚马逊”的话,就未免太肤浅了。请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无论是沃尔玛还是亚马逊都具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基于数据挖掘的业务分析能力以及独特的粘性极强的客户体验。而这些软实力因素都是上述企业最核心且慢慢积淀的,也恰恰是被我们的传统零售企业选择性忽视的。
这里笔者建议所有希冀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的传统零售商们都应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沃尔玛和亚马逊是学习与效仿的对象还是终极目标?
2.为什么要把沃尔玛与亚马逊作为学习与效仿的对象?还有其它标杆企业吗?
3.沃尔玛和亚马逊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4.国内的传统零售企业准备如何学习?阶段性的目标与操作策略是什么?
二、梦里花落知多少--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迷梦
传统零售企业进入电商领域时往往对自己既往的“硬”实力过于看重和自信。我们看到太多传统零售企业沉醉在自己强大的供应链、完善的仓储物流体系、庞大的线下资源等优势中无法自拔,且往往会将这些优势误以为是自己在电商领域的核心优势。
我们并不讳言以上这些确实是竞争优势,但必须要澄清的是这不是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答什么不是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凡是易于复制和模仿,且只要用“钱”可以解决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非常难于效仿、不经历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没有海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是不可能做到的,属于某企业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具有其特有性格特质的某种有形无质的东西。
但遗憾的是包括苏宁等国内传统零售企业在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时,核心思维还停留在传统零售业态的竞争要素上。如“大苏宁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智慧型供应链平台”。说穿了无非就是在供应链系统上加强信息化程度,与供应商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议价能力。这与苏宁是否做电商没有实质上的关系。即使苏宁一直都线下渠道扩张路线,“智慧型供应链平台”也是需要投入的领域之一。“大苏宁战略”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实体店和网购业务共享后台操作系统”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更像一个噱头。
近期京东、淘宝与苏宁在内的各大家电与3C类的电商巨头开展价格大战,究其根本都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坐困迷城不自知--运营要素的缺失与信息化的误区
传统零售企业在进入电商领域后,经常会不自觉的将之前的一些业务经验带入新的领域。这就导致很多传统零售企业在其线上业务继续沿用传统的零售管理方式。而对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前沿IT技术架构应用、数据整合与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管理体系,以提供更便捷、更优质和更好用户体验的商业形态为制高点的业态特性明显重视不够或不能理解。笔者认为这是导致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碍!
传统零售企业另一个津津乐道的领域就是其完善的信息系统与IT架构。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传统零售行业由于其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模式和运行规律相对成熟稳定。因此只要肯花钱,建立一套支撑业务运转体系的IT系统并不困难。业界也有较多的系统集成商与供应商提供相对较成熟的IT架构和解决方案。
但是,当传统零售企业遵循既往的经验再次开始投资其电商业务支持系统时,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电商领域,不同业务特性的企业其业务系统也应该不同。对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可能会有一些共性化的业务需求。这部分需求是可以用标准化的业务系统去覆盖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是像京东商城那样走“自主开发、相信自己”的道路。
对于进入电商领域的传统企业,笔者建议在初期首先考虑如何建立相对陌生的“流程化管理、精细化运营与数据化营销”的业务运营体系。
四、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管理层的角色变换与理念更新
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商业务的管理层设置上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像苏宁一样内部调整,二是请外援。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做好电商团队负责人与企业高层之间在理念、业务等方面的统一认识。
现实是很多传统零售接企业的高管层甚至在进入电商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后都还没有摸到电商运营的脉络与关键业务节点。传统零售企业务必须要意识到,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体系往往意味着一场颠覆式的营销和管理革命。如果企业从上至下没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和执行力的话,对于可能对既有业务的影响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话,很可能面对的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局面。
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频繁的走马换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摇摆不定。这种摇摆往往会加剧高管层对电子商务领域特性的认知障碍。对于进入电商领域的传统零售企业而言观念的转变与理念的更新往往比充足的资金准备和豪迈的口号更重要。
五、上帝的眼泪——遥遥无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电子商务、社区化还是移动互联,其关键核心点就在于人、在于一个个作为个体的消费者。
可叹的是虽然很多传统零售企业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但真正了解用户消费需求,了解互联网时代消费特性并有清晰思路与行之有效措施的企业则少之有少。因为没有树立用户体验第一的意识,没有长期对业务规则的沉淀,没有对其消费者群体的单一视图与消费行为特性的分析,也没有一个强大而又高效的能对相关数据做多维分析的数据仓库,造成了电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家都做的不太好的现象。
事实上“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绝不仅仅是良好的购物环境、高性价比的商品与高素质的业务人员等可以囊括的。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要求企业从上之下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各经营要素都要围绕用户体验来进行。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设立和业务目标都应该围绕用户来进行。企业需要知道它的用户是谁?在哪里?通过什么途径购买我的商品与服务?什么时间来买?隔多长时间来买?用户为什么来购买?为什么不来购买?什么时候购买?用户更亲睐哪些商品?用户的购买力如何?用户购买的商品是自己使用还是给他人使用?如果是给他人使用,那个人是谁?用户为什么购买商品给他人?
提醒传统零售业的经营者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资本、不是商品、也不是供应链,而是消费者!谁拥有消费者谁就拥有未来!
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要想在电子商务的路上走好走远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全新的战场和领域,必须要有归零的心态。传统零售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不仅仅意味着其对自身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务必要学会辩证的看待当前主流的电商运营模式,切忌盲目的跟随与模仿。对现有的出身于传统零售业的电商而言,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
在这里,笔者建议传统零售企业在进入电商领域时多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完成“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体系的整体转变?
(二)如何实现从既有的各业务系统构成的“信息孤岛”向整合型多维分析的数据仓库推进?
(三)如何做到通过业务规则的积累与建立,在数据仓库和逻辑数据模型的技术基础上智能化的运用商业规则实现真正的商业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