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 ERP; 采购流程; 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事项发生的不确定性,危险和机会并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风险控制,就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所采取的,针对企业在实现其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而制定和实施的,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要,长远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需要。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已经由起初的认识风险、重视风险管理逐步转入到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不可能一直处于无风险的环境中,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以求得生存与发展。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现行的内控体系逐步地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和完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
ERP管理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不再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职能部门运行。一个完整的ERP系统亦即是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制作、分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的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
ERP管理系统的采购系统实际是由采购管理和应付账款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同时,采购作业与存货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采购业务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货管理的质量。图1为采购系统与其他相关子系统的数据关系。
无论对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采购环节都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开始,采购成本的高低对企业最终的利润有直接影响。因而采购子系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信息正常流动、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以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ERP中,采购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是从生产部门的物资需要出发、对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进行规划的一系列活动,图2即为ERP下采购/付款业务的一般流程。
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首先是根据采购计划提出请购,经审核后,按照ERP系统设定的请购价格录入请购单并生成采购订单,之后根据订单内容对供应商发来的货物进行数量上的点收和质量上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的物资入库,反之进行退货处理。流程的具体描述为:
(一)请购
首先由仓库管理部门提出订货要求,然后根据其要求编制请购单,再对请购单进行审批。审批过程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认可过程,也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控制过程。为了验证该业务中库存商品的种类、规格的正确性以及请购商品数量的可接受性,ERP系统通常设有库存管理模块,对库存商品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编制采购订单
采购部门在收到请购单后,对经过审批的请购单发出采购订单。对每张采购订单采购部门应确定最佳供应来源。对大额、重要采购项目应采用竞价方式确定供应商,以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性和成本的低廉。
(三)验收商品
验收部门代表企业接收供应商发运来的商品,应当逐一比较所收商品与采购订单的要求是否相符,并编制收货报告。
(四)储存已验收的商品
单独设立存放商品的存储区,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在ERP系统中预设定期盘点提醒模块,同时,应由不同的部门来履行对已经到期商品的盘点工作。
(五)对采购发票的处理
通过采购入库单与采购发票的比较,把采购入库业务与采购发票业务联系在一起,也把物流与资金流联系在一起,即“采购结算”。
(六)对付款业务的处理
通过采购发票与付款单的核销,更新与供应商的往来账,同时把采购发票业务与采购付款业务联系在一起,生成记账凭证转总账系统。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的ERP采购流程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采购与付款业务对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可靠和资产安全完整性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管理层把风险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企业在采购与付款循环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制定相关措施并加以可靠实施,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由于风险分为可控风险与非可控风险,因而企业应当(也只能)对可控风险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确保将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以下主要从采购业务流程风险和采购技术架构风险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采购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
基于ERP中的采购流程,不同环节主要有如下几种风险:
1.订购物资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前期研究、信息的反馈、资金供应等会影响采购计划。在此情况下,企业可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作为经济订货量(EOQ)等传统系统的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存货水平检测系统来监控存货水平。对大宗采购必须做各种采购数量对成本影响的成本分析。
(2)货物订购不正常或者超过一定金额时需要说明理由。为避免员工出于个人利益而订购物资,可授权签字或加强审批,并可要求详细说明订购该物资的目的。
2.选择了并不适当的供应商的风险。此时企业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建立并强化利益冲突政策,明确利益冲突行为以及参与这些行为的后果。实际上,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已经通过实践并在此环节建立了较好的规范制度。
(2)建立供应商可信度及产品质量标准。企业首先应对供货商的生产能力水平、产品质量、可用性、按期交货率等建立评价指标,然后利用采购管理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选择最佳评价方法,最后结合上两步中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选择确定最佳供应商。在实践中,有部分企业为自己建立了“首选供应商名单”以供选择。
(3)可以与选定的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信誉好、安全可靠的物流承运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4)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对包括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与本企业合作的历史记录在内的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及时更新。
3.存货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验收商品时验收了未订购或者不合格的物资或者存货被偷窃、毁损等。此时可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严格对比收货单与已审批的采购订单。文档匹配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例如应当严格比对已收到的货物是否有对应的采购订单。
(2)确认收货前要仔细检查,验收人员要明确掌握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必要时抽取样本来验证商品是否满足标准。
(3)为采购的商品购买保险。这是对万一发生损害的物资所做的财物补偿。
(4)对存货和授权、保管与使用功能进行分离。职责分离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程序,资产的实物保管、使用授权、日常记录工作应当分离。
(5)建立内部审计部门。SOX法案对公司中建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详细说明。
(6)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存货。例如使用存货条形码技术或者为存货建立射频识别(RFID)标签,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FID的应用,其通过RFID标签、射频扫描仪等设备分类遥感从而获取数据。在这种技术下,企业可以全程追踪存货从收货部门到仓库的全部过程。
(7)规范存货编码。存货编码是ERP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是保证系统有条不紊运行的首要条件。在ERP物流系统中,所有存货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都是通过对存货的编码来实现的,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识别和检索存货的首要途径就是存货的编码。
4.付款审批的风险。在此环节企业可采取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1)在签发支票前应当严格核对相关文档(包括采购订单、收货单以及发票)。当三种单据俱全并各自匹配时,表明采购订单上的货物已收到,此时可按发票显示金额付款。
(2)合理确认付款期限以获得折扣。企业可以利用软件等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在现金折扣期满前付款。
(3)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实际上在线支付不仅使付款流程更有效率,它更是对付款实施的强大的内部控制。
(二)采购技术架构方面的风险
ERP系统的使用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高度集成的功能和系统使用户无论在企业的哪个角落都能获得访问系统并有可能控制或改变账套的业务参数。其网络应用结构可以便捷地实现各个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信息的即时传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实时反映运营状况。但是,显然ERP下采购环节的高度集成性和分布式的系统技术结构同样会为企业带来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1.ERP系统下的采购功能模块使得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此外,ERP系统还应具有扩展功能设计。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产过程不同、自身的供应链不同,所以实际选用的ERP系统并不相同。而且各个企业对ERP的应用程度也不相同,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要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尤其是对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做详细了解,才能找到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和操作功能的切入点,以保证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复杂的ERP系统使得采购系统控制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造成采购系统审计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不同的企业因其性质不同、业务规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应当界定风险控制的内容或要素,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应对策略。风险管理过程只有在将风险意识、风险计量以及风险控制战略全面整合起来时才能有效。本文所提到的供应链的采购环节,其风险控制的影响将体现在生产过程、模式识别、质量控制、风险分析等环节中,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意义深远。因此,企业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下,树立风险意识,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常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基于A企业集团实施ERP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69-72.
[2] 王振武.基于ERP环境的采购业务流程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7(11):53-54.
[3] 孙月红.探析企业实施ERP项目成败的因由[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71.
[4] 陈林峰.ERP系统下购货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设计[J].财务与会计,2009(1):27-28.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2
一、合规风险管理与流程银行建设的关系
(一)流程银行建设有助于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管理和统一核算,其核心是根据客户类别,将业务分设成一系列能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并将经营决策点直接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流程银行建设要求全面梳理商业银行现有规章制度,对业务流程的划分、边界的界定、流程的协调等建立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要求,对员工的业务处理流程和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监控和约束。流程银行的建设过程是严格审核商业银行流程是否合规的过程,通过对每一流程的合规评估,让隶属不同部门的流程按照合规操作、规避风险的目标重新组装,建立覆盖所有业务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部管理体系,构筑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这有助于发挥合规风险预警作用,实现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量化及管理,最终形成职责明确、决策科学、执行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二)有效合规风险管理有助于保障流程银行建设
合规风险管理要求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准则落实到业务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环节或流程中去,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应的风险点,使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流程化并与外部法律、法规和准则相一致,从而在根源上控制合规风险的发生。按照合规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银行建设必须完善法人治理,以“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为经营理念,以“组织为流程而定,提升决策和反应效率,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原则进行部门设置,灵活构建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完善、中台风险管理严密、后台保障支持有力的组织架构。合规风险管理是流程银行建设的微观基础,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通过不断整合银行业务和优化管理运行体系,梳理业务流程的风险点,管控日常操作中的不合规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全完善的流程银行制度。
二、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实践
流程银行是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邮储银行改革组织和经营体制落后现状,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战略选择。
(一)再造经营组织架构
2013年,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在总行部署下启动机构改革,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对分支行内设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适应流程银行建设标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再造本着以流程决定岗位设置、以岗位设置决定部门设置的思路,将分行内设部门划分为营销及产品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支持与服务部门三个版块,强化一线营销职能,强调部门间的制衡与协作。在对业务流程优化基础上,以“加强控制、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为前提,兼顾内部控制与运行效率、兼顾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兼顾风险成本与提升盈利,对信贷、资金等业务条线按照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进行重新整合与定位,印发《分支行各委员会和各内设部门主要职责》对部门职责及其在流程管控的位置进行明确,力争做大前台、做精中台、做强后台。
(二)规范规章制度管理
科学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是确保业务流程能有效执行的制度保证,是提高流程控制质量的有力助手。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多管齐下,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一是规范规章制度制定行为,出台《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对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查、审批与执行、修订与废止等流程予以明确,保障了规章制度的质量和效力。二是开展合规审查平台建设,建立合规审查机制,对新产品、新业务、新制度进行合规审查,确保其出台符合监管规定。三是定期进行制度梳理,一方面对监管新规,实时跟踪,进行合规分析与提示,确保行内规定符合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内部风险排查、业务流程改造等基础上,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与调整,对已经失效的、与现行政策不符的、操作性不强的制度及时进行修改调整到位。四是扎实推进《业务行为规范手册》的编制、实施与推广工作,通过对信贷、对公结算、个金等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梳理,提出控制措施,帮助员工实现业务行为的自我规范。
(三)强化业务流程管控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为原则,将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引入业务管理,在加大对重点环节控制的基础上,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防范风险。以信贷业务为例,按照“营销、审批、管控”三线分离的原则和信贷流程要求,构建营销、审查、放款、检查、处置一体化的信贷管理体系。业务营销由零售信贷部、小企业金融部、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负责对不同客户、产品和行业的市场营销、拓展维护,提高专业化程度;组建审批中心,实现授信审查审批与授信后风险管控的分离,并相互制约;成立放款中心,对审批通过的业务进行放款审核;由贷后管理团队负责贷款发放后的日常检查与风险监测;由资产保全部负责不良资产的专业化清收和管理。
(四)加强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是流程管理的基本单元,是保证业务流程高效运行的基础。邮储银行上海分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业务的健康发展和银行的改革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是建立岗位任职资格管理机制,持续强化对员工持证上岗的考核要求,促进全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实施员工职业规划管理,组织各类业务培训、支行行长领导力提升培训等,印发《员工职级晋升管理办法》《员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三是定岗定编,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要求。
三、基于流程银行建设的合规风险管理成效
随着邮储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在实现流程银行建设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现组织架构与合规风险管理架构的有机结合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采取复合型的组织模式,纵向上,由风险与内控委员会负责合规管理的日常监督,分行设独立的法律与合规部,配备专职合规管理岗,支行设风险合规部,配备风险合规岗;横向上,分、支行各部门均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分管合规,并确定一名合规工作联系人。这种纵到底、横到边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有效地构筑了防控合规风险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对是否切实落实合规风险的防控负有首要责任,是防控合规风险的执行部门。第二道防线――法律与合规部,牵头组织建设全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对全行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估。第三道防线――审计部,是合规监督部门,对业务条线经营的合规性进行事后审计,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检查稽核,并监督法律与合规部是否履行了合规风险管理职责。上述职责分工有效地保障了合规风险管理、业务经营与内审之间的独立性,与分行三大版块,业务前中后台严格分离、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组织架构有机结合,实现了效率与管控的兼顾和平衡。
(二)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有效嵌合
以流程和岗位责任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落实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随流程落实内控,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提高合规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实施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的基本思路。为此,其制定了合规咨询、合规审查、合规测试、合规举报、合规信息报送等制度,开展网点合规检查,进行新规速递与宣贯,合规风险提示,组织合规培训等,将一系列合规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业务流程的众多环节,对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量化、监控、检查、报告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合规对全行业务发展的有效支持。
(三)以合规考核促业务发展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并与防范风险相伴。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加大对机构和员工合规绩效的考核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员工规范操作、业务健康发展。一是对机构进行合规绩效考核,分为上级对下级合规部门的考核、本级考核两种,上级对下级合规部门的考核主要以条线考核为主;本级考核属于“360度考核”,由行长、分管行长、分行其他部门、下属支行对合规部门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协调配合等情况进行打分与评价。二是制定《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对机构和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负向累计记分,对机构和从业人员制止违规违纪、堵截案件等行为进行正向累计记分,据以进行考核管理。三是制定《关键岗位员工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办法》,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四是成立员工违规行为审理委员会,每半年度开展一次员工行为集中排查,及时发现员工违规行为。
四、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构想
在商业银行各项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流程银行建设相统一意义重大。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深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的根本提高。
(一)培育银行良好合规文化,积极推广流程银行理念
良好的合规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营造合规氛围、培育合规文化,使银行合规管理体制机制牢固地深植于合规理念与合规文化中,使每一位员工熟知并掌握本岗位业务操作中的主要风险点和控制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形成合规思维,主动预防各个流程的合规风险,促进符合规范操作的流程银行建设。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贷款新规;风险管理;微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15-04
一、研究背景
为了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以及向银行系统的传导,自2009年以来,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被称为“贷款新规” ① 的多项措施,希望通过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和用途管理,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 改进与优化银行业的微观管理基础。第一,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特征和运营复杂程度建立起适合自身需要的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不仅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提资本,而且应当对其他主要风险和剩余风险计提资本,并针对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补充,增加资产证券化、 表外业务和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 在操作层面对贷款做出量化要求,如在固定资产贷款中,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的,原则上要求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第三,强化了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贷款人按照有效制衡原则将贷款过程管理中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
“贷款新规”的核心是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信贷管理理念和模式。 核心要义是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提倡合同约束以及强调实贷实付要求。旨在解决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贷款资金违规挪用、过度授信、合同管理缺失及贷后管理薄弱等问题, 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 引导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并加强信贷风险管控等微观基础。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微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来源及其对商业银行微观基础的影响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银监会2009年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见表1。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微观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薄弱
与国际同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借款人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对授信项目的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和管理的能力。 这使得我国银行更多地依靠借款人提供的担保来减轻信用风险。但由于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的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所选择的担保物只能局限于房地产、机器设备、股权以及其他有保证的金融资产。 但这些担保品的价值通常会随市场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 从而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即使在有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发放的贷款, 也由于银行对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缺乏分析或疏于审慎调查, 以及再担保机制的缺失而使得担保机制在真正出现风险时变得形同虚设。
比较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做法, 银行不仅在授信阶段要评估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和资信水平, 同时更注重通过设定各种肯定承诺、 否定承诺条款来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 并实时掌握借款人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动态变化(见表2)。
2. 风险管理意识及防范措施薄弱
一是贷前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贷款新规颁布以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一般采用实贷实存模式,银行有效监控贷款流向的难度很大,容易出现企业过度融资、盲目扩张行为。同时,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仍不习惯于在贷款文件中使用较为复杂的承诺条款, 其贷款文本中关于借款人的保证以及承诺条款十分简单, 这与国外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契约控制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
二是缺乏按合同权利限制借款人危害其贷款偿还能力的行为。如非正常的资产处置和资本承诺、过度的对外投资、负债比例过高等高风险行为。财务信息承诺条款的简单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关于债务人业务和财务状况变化的实时信息, 从而无法有效跟踪贷款的质量和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三是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还表现在“早投放、早收益”思维模式下的“贷款冲动”行为。资料显示,2009年9.59万亿的信贷中,47.8%的增量是在第一季度完成的;同时,我国各银行普遍存在月末和季末冲刺贷款规模的行为。比如,2009年3月的最后两天,因为季末时点考核压力,工、农、中三家银行平均突击新增贷款900亿元,四大行当月增量总计近万亿。票据融资在2009年第一季度也猛增到1.48万亿元,占当季度新增贷款的32%;3月份的增量也达到3694亿元。票据融资的猛增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并未注入实体经济。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商业银行微观制度建设不足有很大的关联性。
3. 信息管理和处置能力不足
一是不良贷款的分类不能准确反映贷款质量。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通常都采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从监控贷款质量的角度来说,五级分类标准过于粗略,缺乏足够的细分信息从而无法准确反映贷款的质量分布情况;(2)贷款基础数据的不足,使得风险拨备不能准确覆盖实际可能发生的损失。 由于我国银行业相关数据库建设的历史较短,缺乏按贷款种类、地区和客户细分的统计数据, 因此很难按照经验数据计提拨备。
二是缺乏以市场基础衡量的预警性信息而使得风险预警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资产负债表, 缺乏足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信息,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实践中缺乏实时、前瞻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决策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4. 风险内控质量不高
“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的反应” [1] ,内控质量是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控制” 的基本功能在于“将不利事件的发生率或严重性降到无害的水平”,“控制”同时也意味着为达到限制不良后果发生率的目的而采取的连续行动或行为。 [2] 实践中,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虽然均设有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和机构, 但由于风险控制活动大都从属于银行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繁杂的日常业务流程, 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从而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微观基础作用的发挥。
三、“贷款新规” 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微观基础的改进与优化
(一)强化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等微观基础建设
伴随着金融危机后监管层防控风险措施力度的加大, 各商业银行也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一方面加强资金流动监管,及时调整授信策略;另一方面强化贷款集中度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限额管理办法,防止贷款风险在某些地区、某些项目、某些客户的过度集中。
一是实施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新规” 的实施将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流程从原先的贷前、贷时、贷后三个环节细化为贷款受理、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签约、发放、支付、后管理和资产处置九大环节,实施贷款全流程风险防范管理。为有效落实“贷款新规”,中国银行组织了多个部门共同对贷款流程进行梳理,从贷款发起、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资金划转、网上银行等环节全面分析潜在的风险点。
二是重塑风险管理架构。据调查,目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均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 构建了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制定了风险价值计量方案、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 新产品审批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开发了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内控效率均有了很大提高(见表4)。
(二)防止贷款挪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贷款新规”的出台,为确保贷款资金真正投入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传统制度下,很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再将暂时不用的资金存回银行,这种“以贷引存,以贷促存”的机制激励银行多贷款。“贷款新规”实施后,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用款需要发放贷款, 通过将款项直接支付给贷款企业的交易对手, 避免了贷款资金的盲目流动。为了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中信银行增加了“资金流向监控功能”、“受托支付审核功能”。建行某分行在每次发放贷款前, 客户经理均要走访项目建设现场,并与支付对象进行电话沟通,核实支付的真实性,从而降低了贷款被挪用的风险。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实施了名单制管理, 严控贷款投放的对象和产品。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各银行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要求,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新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补充抵质押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
二是“贷款新规”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贷款采用实贷实付方式后, 企业只有在需要对外支付时,才向银行申请提款,不必再为闲置资金支付利息,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银行直接将款项支付给交易对手, 改变了以往贷款下账后,银行为了追求存款指标而产生的派生存款问题。
(三)强化商业银行信息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客户信息网络库和市场跟踪反馈系统, 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搜寻能力, 为商业银行吸收、筛选信息,提高决策水平提供基础条件。
二是提高基层商业银行的信息分析能力。 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客户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市场信息资料以及竞争对手的资料, 提高风险评估和判断能力。
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处理能力。(1)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风险的因素事先加以控制,战略性、前瞻性地管理风险。(2)细化贷款分类,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练就捕捉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正确判断风险的价值,为其合理定价。
(四)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风险分散。通过联营、合并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2)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某些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拥有专业人才的公司。(3)风险自留。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分期摊销风险,如提取坏账准备金、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4)风险预警。是指将风险管理由事后的被动管理转为事先的主动管理,分析、判断可能形成的财务风险,预先进行及时管理。
四、结语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金融市场过度的金融创新和过度杠杆化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长期积聚的结果, 过于甚至片面重视银行的即期财务表现、 强调利润增长和股东回报则是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这一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危机处置固然重要,提升银行的微观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建立一整套防范破产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D. McNamee and G. Selim ,Risk Management:Changing the Internal Auditor’s Paradigm ,Altamonte Springs ,FL: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 ,1998.
[2](美)史蒂文・J・鲁特. 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 刘肖仑主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4
中国光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日前如期成功上线。该系统是国内银行业首例遵循国际最新标准并覆盖业务全流程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它的成功上线是国内金融业咨询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据了解,该系统是由毕博管理咨询公司主导实施的。经过测试和实际使用后,中国光大银行领导以及光大银行系统各级用户对该系统的国际先进性和灵活性以及系统化、模块化、人性化的优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中国光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它的成功上线代表了目前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高水平,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代表了国内金融业务与技术结合的最新趋势,并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据介绍,该系统的成功上线不仅为光大银行信贷业务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全面提升了光大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树立了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新标杆,也标志着毕博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日趋成熟及其同业领先地位的确立。光大银行将在现有基础上,与毕博管理咨询携手合作,继续完成覆盖银行全业务范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会分阶段、有计划地推广至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最终将光大银行建设成为融会国际经验和技术,符合国内金融市场监管与发展需要,全面应用风险管理高级工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先银行。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5
为有效贯彻国资委“管理提升”要求,南方电网公司在2013年的工作会议上,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列为2013~2015年工作重点,并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同年,广东电网公司在深化创先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了2013~2015年全面风险管理总体创先关键举措。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供电企业中仍然缺乏成熟有效的建设方案。针对目前的情况,江门局认真学习《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南方电网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研究与探索了江门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江门局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等措施,建立起一套运转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获取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2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现状诊断
随着创先工作的有序开展,江门供电局在安全生产风险、财务与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风险四个领域开展了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对比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2.1风险体系覆盖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江门局虽然在安全生产风险、财务与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风险四个领域开展了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并未建立覆盖全部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如战略、市场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风险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
2.2专业风险管理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目前,江门局安全、财务与经营、法律、廉洁四个领域已经开展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各领域之间的管理工作尚未有效的统筹协调。专项风险管理工作由各专业部门牵头开展,各专业领域之间交叉和重合的风险管控工作尚未得到有效统筹。随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公共关系风险也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自此风险管控涉及专业面更广泛,如果各领域之间缺乏系统运作和协调性,这七大类风险管控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全面管控。
2.3风险数据库的实用性有待提升
各专业领域的风险数据库只是对风险信息进行了简单的罗列,具有大而全的特征,不适用于日常工作。目前各专业领域都识别出大量的风险点信息,但是对于一些真正影响企业决策、安全生产、经营策略的重大风险,没能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导致风险数据库只是风险点的累加而实用性不强。
2.险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风险文化和风险意识的建设水平不高。目前,江门局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亟需提升,部分人员对风险管理不够积极主动,对于风险的危害性、易发性不够重视。各领域风险文化建设举措执行力不强,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此外,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
3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现状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江门局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按照“统筹规划、探索创新,专业归口、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规范运作”的原则,参照公司一体化管理的规范要求,坚持“整体部署、分专业分步实施、逐层推进、持续改进”的思路,建立了一套既符合一般风险管理要求,又符合电网行业特征,既符合国资委风险管理要求,又具有南网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3.1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文化五部分组成。
3.1.1风险管理组织机制。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以及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应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专业小组、审计部、下属分子公司等各主要参与主体。
3.1.2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指运用一体化工作方法,对风险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结构化设计后形成的规范化管理机制。该机制包含了风险管理工作的业务分类、流程设计、管控策略、统一规范策略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3.1.3风险管理运作机制。指各级单位在组织职责要求和规范化要求的指引下,于业务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并产生成果的过程。风险管理运作机制要求公司各级单位在清晰的职责划分和协同下,在业务管理PDCA循环中,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督等工作,并形成风险库、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方案、监督评价结论等成果。
3.1.险管理信息系统。指公司用于支持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业务应用系统结合,具备风险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递、报告等功能,支持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督等风险管理流程。
3.1.5风险管理文化。指公司各级员工对待风险的价值观、理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公司风险管理文化应承接公司整体文化体系,覆盖上下各级员工,将风险管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制
江门局按照风险管理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设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归口部门、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
3.2.1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局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部门主任及县(区)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各县(区)分子公司需按照市局要求成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1)统筹领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2)审批风险管理方面制度和流程;(3)审批并签发风险环境分析报告、风险管理工作年度计划、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报告;(4)审批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5)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6)审批、决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3.2.2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挂靠在企业管理部,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由企管部负责人担任。各县(区)分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设在办公室或综合部,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1)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2)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3)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风险环境分析、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4)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跨领域重大风险应对策略及方案;(5)指导、监督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6)组织开展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工作。
3.2.3风险管理归口部门。按照“专业归口”管理原则,市局风险管理由七个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负责,各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分工详见表2,县(区)分子公司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详见表3。主要职责:(1)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落实专业领域风险管理工作;(2)指导、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环境分析;(3)负责专业领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工作;(4)组织制定专业领域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5)指导、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自我控制,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6)负责开展专业领域风险评价工作,撰写专业领域风险管理报告。
3.2.4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归口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业务部门应指派一名风险管理联络员作为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在业务部门的联络窗口。主要职责:(1)配合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2)落实风险自我控制,执行风险环境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活动;(3)配合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4)配合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配合编写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3.2.5监督部门。监察审计部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部门,主要职责:(1)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制定风险监督相关制度;(2)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方案,并组织实施;(3)按照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对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4)根据监督情况,编写风险管理监督报告。
3.3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
为规范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江门局制定了各类工作指引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3.3.1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能力,江门局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按照网省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部署,结合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遵守以下原则:(1)全面控制原则。将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全员参与、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监控;(2)突出重点原则。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和重要流程的管理为重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3)有效落地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力求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嵌入日常业务流程及管理规范,确保实效落地;(4)成本效益原则。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与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应兼顾成本与效益,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3.3.2制定风险管理各项工作指引。编制《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指引》《绩效考核工作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表梳理工作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修编工作指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工作指引》。各项工作指引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地提供指导和规范。3.3.3制定管理体系评价标准。江门局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运用风险管理评价理论、成熟度理论,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4结语
全流程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内控 风险管控 施工企业
一、引言
施工企业主体业务是工程施工,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业务发生频繁、管理链条长等特点,由此引发的经营管理风险相对较高。本文从财务内控角度出发,探讨施工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保障,开展风险评价分析以及强化风险应对策略。
二、问题分析
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内控体制方面。存在内控岗位设置不规范,组织体系不健全,内控活动开展不顺畅,风险管控不到位,难以达到全面风险管控要求等问题。
预算管理方面。未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存在执行预算不够严格,随意变更资金支付预算等问题。
资金管理方面。资金管控不够严格,岗位设置不够合理,对资金岗位的内控牵制和检视程度不够,网银、POS机等支付手段的审核不到位,网银Ukey、支票使用等存在漏洞,易发生资金安全风险。
工程管理方面。工程管理粗放,工程直接费入账不规范,工程间接费列支数额过大,结、决算出具不及时。
材料管理方面。存货控制薄弱,材料周转周期长,采购手续繁琐,渠道单一,采购成本高,部分材料库存时间长,采购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管理流程存在瑕疵,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未落实到位,资产的使用、回收、处置随意性较大,易造成账卡物不一致等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施工企业应以财务内控为核心,在量化的财务数据基础上,根据全面风险管控目标,制定风险战略,构建内控w系,以财务内控为核心管控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框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保障,开展风险评价分析,强化风险应对,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等具体措施,完成“内控体系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全链条的内部控制过程,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目标。
(一)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内控体系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内控规范,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订现金预算、资金管理、网银管理、财务印章管理等内控管理制度,对收款、开票、资金、资产、成本、费用等重点风险管控领域从制度上进行细化、优化。
加强内审体系建设。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开展内部审计和内控自我评估等工作。通过内审机构的工作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内控薄弱环节,及时作出修正改进。
(二)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保障,改善内控环境
突出财务内控在内控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以财务内控为核心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打造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基于财务为核心的内控组织体系,在组织内部组建风险与内控办公室,协调内控与风险管理组织工作。组建专业工作组,负责各专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具体实施。
打造人力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内控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员工岗位成长成才。打造内部人才市场,培养“有公心、懂经营、善管理”的内控人才队伍。完善行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加强宣传培训。积极借助简报、专刊、手册、内控专题网站等媒介,全方位开展内控宣传,积极营造内控建设良好氛围。采取人员集中培训、阶段性个别辅导等措施,促进内控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三)梳理风险管理流程及开展风险评析,做好风险评估
风险与内控办公室牵头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制订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各岗位职责,详细界定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各流程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各业务组执行风险管理制度,对内外部环境、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材料管理、资金风险、资产管理等重点风险领域进行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最终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为实现风险管理标准化,保证风险评估的效果,可针对重点风险领域设计风险评估模板,由各业务组在开展业务时引用。审计业务组负责开展内控体系的评测工作,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估控制风险,开展内控测试,检验控制效果。风险与内控办公室汇总各业务组的风险评估报告,汇总各单位发现的风险点以及对策,整理形成汇报材料报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进行决策。
(四)改进控制手段措施并强化风险应对,优化控制活动
针对重点风险管控领域,强化财务内控措施,采取针对性手段予以解决。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执行力度。建立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根据施工企业特点,突出工程预算、财务预算,抓住重点;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做好各层级之间的沟通,确定合理的预算范围。强化预算的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尽可能按照预算执行,出现与预算不相符合的情况时,需要严格履行预算变更流程。
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健全银行票据使用登记簿,按时完成银企对账工作,保证资金安全;加强资金支付管理,对货款支付、费用报销和个人借款实行严格控制;强化对报销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审查,实施网银付款三级审核机制,避免资金支付风险;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全过程管控,定期盘点,及时托收,防范违约风险。
加强工程管理,树立品质品牌。深化工程投资预算管理,开展工程成本过程管控,动态分析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目标;规范工程其他费用管理,强化工程其他费用支出财务审核,确保入账依据充分、资料齐全;加强竣工决算管理,提高决算报告编制质量。严控工程质量,从设计、施工、物资各环节把控,确保质量和工程创优;对外做好民事协调,对内强调部门协同,内外联动解决施工难题,攻坚克难完成工程任务,以优质工程树立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强化计划管理,优化物资采购。抓好物资计划的管理,组织做好对物料采购的分析评价,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避免物资出现错购、漏购等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浪费。做好设备及材料市场的调研分析,建立物资采购标准成本体系,物资管理人员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建材行业的分析预测,计算出材料、人工、机械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税金等标准成本,更好的指导物资采购工作。
规范资产管理,夯实运营基础。细化资产购置、置行为报批程序,细化签字流程。增加资产购置可行性分析,减少不必要资产购置行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审计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清查盘点,财务部门及时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进行账务处理,保证账、卡、物一致。充分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把控好资产变动、处置等关键环节,实现资产全过程联动管理,稳步提升资产管理质量。
(五)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监督
施工企业应着力建立内控执行责任机制,引入自我评价改进机制,完善内控协同监督机制,通过强化上述“三项机制”,及时发现内控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阶段性总结与管理持续改进,促进内控体系不断优化提升。
一是建立内部控制执行责任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为内部控制执行“第一责任人”;二是引入内部控制评价改进机制。以财务部为牵头部门,定期开展阶段性风险控制总结会议,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动态管理;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协同监督机制。强化对重要单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联合监督检查,提高对舞弊、违规、违纪等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以财务内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可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有针对性制定风险战略,优化流程和组织职能,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控制效率。
通过建立以财务内控建设及应用为核心,涵盖组织保障、责任落实、协调督导、宣传培训、评价考核、内部监督等各方面的内控体系,可以构建风险管控“三道防线”(各业务部门标准流程执行防线、风险与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管理防线、内部审计部门监督评价防线),分层次落实各岗位风险管控目标。有效推进内部控制工作与日常工作、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通过改进财务内控措施,强化工程项目内控执行,以账务数据为依据深入开展工程项目数据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竣工决算效率,有效杜绝预留工程成本空间、滞后摊销其他费用等现象,合同结算效率明显提升,有利于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工程项目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巍.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IT项目风险管理的关系[J].项目管理技术,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