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会计;税收;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和税收之间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够协调这两者的关系,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的影响。税收是会计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会计人员所代表的执行纳税人所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税收从政策的角度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方法的选择都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引导的作用,而且会计也为税收征管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为税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正是如此要承认税收和会计这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搭建宏观和微观、法和理的通融、征税和纳税的自然融合的桥梁,从而让会计和税法实现有机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税法改革要从会计理论中汲取先进理念
会计准则先行,税收法规在制度的层面上要立足于税法改革,从先进的会计理论中汲取成果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了解会计和税收差异来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会计和税收目前最为重要的矛盾之一就是税收法规的通常会涉及到会计方法问题,此时如果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就会给会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实践中带来困难。因此,当国家出台某些税法法规,当涉及到会计方法时,就要尽可能的明确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建议税服务和会计主管部门要建立起日常互通和对话的机制,进而联合行动,消除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要想从根本上了解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革新,对会计和税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了解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双向协调关系,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制。目前税法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采用了限制措施,其目的就在于纺织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偷漏税或者延迟纳税。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往往采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准则,这种选择不会是一种造假行为,而且一般来说会计准则的选择并不会对税收产生多达的影响,所以根据这一点为了让会计工作人员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放宽对企业会计准则政策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够实现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增加了国家税收来源,而对于认为的避税动机,则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进行完善。
(三)汲取先进方法用于指导税制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各个方面也都在不断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会计和税收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方法,因此,我国需要在现有的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以便于推动二者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会计准则是一种面向市场经济且能够逐步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对于税收制度来说,应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制定税收法规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不良影响,这就需要从会计准则中的先进理念中汲取营养,让税收改革和会计准则呈现相对的稳定的发展。
三、会计准则应用要和税法相协调
(一)落实会计目标要结合国家税收政策。广大投资者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目标非常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会计信息,同时还具备了内在的控制功能。由此可见在会计日常核算中要注重明细的核算工作,对于涉及到税收的业务,则要以会计准则执行的同时,还要将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以明细账户等方式进行提现,这样就能够为纳税申报以及税务稽核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可以说,国家宏观调控是对国家经济的一种调节,在进行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国家税收政策为根本性的指导,进而保证国家税收政策与会计行为、会计目标的结合。
(二)尽可能的缩小会计选择范围。会计准则选择过多,但是税法却相对单一,虽然税法在体制上要尽可能的放宽会计准则的选择,但是这并不能够彻底解决会计和税收之间的矛。因此作为企业机关,在本着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当发现税法和会计相关政策所产生的信息存在不一致,同时也不能够增加多少信息含量,也就是说对投资者的决策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时,就不要过分追求会计的精确性而和税法相抵制,而是尽可能的实现税法和会计的一致。
(三)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通过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展现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的协调税收和会计之间的统一。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这让会计不能够为税收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此同时税收也不能够将信息需求反应道会计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信息沟通的不畅,在这个背景下就会加大税务部门的运营成本。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带动信息披露与会计行为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说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将有效的保证我国税收和会计之间差异性,并能够在保证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协调。对于解决税收和会计的差异化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不同企业要不同对待。对于上市企业来说,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要通过强制的方法来执行新会计准则,这能够有助于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包括企业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是对于中小企业且不属于上市企业,那么纳税就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专业的能力,所以在纳税申报中又回胡乱添加新科目,从而导致会计和税收的巨大差异,对此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让中小企业的会计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执行,从而缩小中小企业会计和税收的差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强化会计监管,缩减会计和税收的人为差异,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和审计,同样也是能够有效的规避会计和税收的差异,促进会计和税收的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唯一从这些方面进行革新,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立新.会计与税收的关系协调研究[J].会计师,2012(24).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税收负担;社会消费;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674-0017-2017(3)-0065-06
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向西开放的桥头堡1。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让具备了特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疆,站在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前沿,新疆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枢纽2。2010年以来中央连续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3,动员全国力量,切实加强对口支援新疆经济发展,同时赶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优惠,近些年新疆经济社会取到了快速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6亿元,同比增长7%,但是消费依然不是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靠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对新疆来说并不现实。因此,如何调节社会税收负担,把政府的“力量”(靠税收充足财政而获得的力量)控制在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范围?如何发挥政府税收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实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对一个亟需发展的边疆地区来说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采用新疆2000-2015年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在不同层次水平下的税收负担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经济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一方面对发挥政府财政税收力量实现新疆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新疆如何借助财税政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作用也提供了思路。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社会消费水平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合已有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水平的度量分析研究。关于消费水平的度量,国内许多学者根据不同区域或所处城乡户籍的不同分别对农村和城市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进行了研究,如寇明婷和李录堂(2008)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布以及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毛其淋(2011)使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来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耿晔强(2012)使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农村居民消费水。赵春华和Jeffrey Forrest(2013)使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来代替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研究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胡美娟等(2014)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反映区域消费水平,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江苏省1995-2011年来区域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解释。二是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制度、宏观经济、个人因素等层面对消费水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陈斌开等(2010)从制度层面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微观家庭调查(CHIPS)数据研究了户籍制度对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范馨(2011)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认为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杭斌(2011)从个人消费者理性习惯偏好视角,利用1978-2008年中国26个省份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习惯偏好与制度环境有关,而理性消费偏好对消费水平有重要影响。赵春华和Jeffrey(2013)认为居民消费水平受个人和宏观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收入、前期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城镇居民的本期消费有着正面影响。石贝贝和王金营(2014)研究认为城镇化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外来人口流入率以及老龄化程度对区域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张欢和成金华(2011)发现中国的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税法 会计 差异 协调
一、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处于不同的法律层次,税法相对于会计处于更高层次的法律地位,它具有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是由国务院颁发的税收条例来进行的。而会计仅仅是国务院下属的财政部门发行的法规,它的强制性不是很强。
(一)核算原则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对财务报表以及一些已披露信息进行确认的基本规定,它反映是的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它的核算原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主观性,这点与税法的客观性有所不同,但是它又强调资本保全原则,这点与税法的税法涵养原则是相通约的。征税必须要以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数据为依据,从这点上来说,税法是不能抛弃会计原则。如果抛弃会计原则另行构建一个核算体系的话,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无法走通的。但是税法要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具有较大的客观性,这与会计核算的主观性是有较大出入的。
(二) 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的核算目标是按照会计的原则以及投资者的要求来进行的,来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允许企业有选择地使用核算方法,着重反映的是企业的偿还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而税法的目标是要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持较好的经济发展趋向与社会分配制度。它最重要的就是满足国家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遵循有利原则,一切不利于自身目标实现的因素都加以排斥。
(三) 会计要素上的差异
因为税法与会计在核算原则与核算目标上有所差异,因此两者在确认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做账时需要遵循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制度计提税款,但是缴纳税款时则要遵循税法的规定计算来应缴纳的税款。
(四)执行规范上的差异
1.规范内容上的差异
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主要是有关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企业会计的信息客观性,保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性,而税法主要是协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
2.执行主体的差异
会计的执行主体是各个会计。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小型企业,会计核算都必须严格地执行会计核算制度。而税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别的税务机关,在税收稽查、税收征管的环节中都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
3.执行时间上的差异
会计原则具有及时性,必须要在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变化的同时,及时地更新反映企业的信息,它的执行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而税法则是在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纳税期间内进行,由纳税机关依据企业所提交的资料,对其利润进行税款调整,计算应缴纳的税款,它的及时性不强,不需要在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变化的同时马上进行计算。
二、 会计和税法协调的对策建议
面对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地协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税法应主动借鉴会计制度中有利原则
会计核算制度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这对于反映经济实质非常有帮助,这点是非常值得税法借鉴的。目前的税法大部分都是通过独立交易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纳税数目的,往往采取的是形式主义,重视发票、索款等一些形式凭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但是容易歪曲交易的合理性,容易违反税法的公平课税的精神。因此有意识的借鉴会计中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能更好地保证交易性质是按照经济实质来评价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内容来评价。这不仅有利于进行实质性的课税,克服一些走形式主义的纳税,而且还有利于完善税收制度,更好地贯彻“税收涵养”的原则。
(二)税法应有原则的允许企业对风险的评估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提高对风险的估计对于提高企业防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税收如果无视风险的存在,过分强调财政收入,则会降低企业对风险的防御能力。所以税收要平衡增收和涵养税源的关系就要有限制的允许企业对风险进行估计,使企业做好计提存货的准备,也可以防止企业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
(三)会计尽力缩小其政策的选择范围,主动与税法协调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的企业由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等都会影响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性一方面会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信息的使用者产生误导,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纳税调整问题,违背成本和效率原则。所以我们在主张税收对会计政策做出一定让步的基础上也应该使会计政策尽量缩小其选择范围,以与税法保持一致。
(四) 区别对待企业税收与会计的差别
税收主要存在于大量的非公司制、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内,所以会计政策选择范围的过大以及估计过多时就会导致企业核算的随意性增大,给税收管理部门决策的实行带来困难,因此,要依据税收的规定来选择适合的会计方法。
三、 结束语
税收与会计之间的差异及其协调实际体现的是税法者与企业会计之间在并存中的冲突与和谐。深刻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使税法与会计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发展是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俊峰.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调分析[J].财务会计,2008:217-218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差异;协作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339-01
1 税会关系及其模式选择
1.1 会计与税收的基本关系
会计和税收作为经济体系中不同的分支,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紧密又独立。会计为税收提供信息支持,税收征纳要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而处理结果又反馈给会计进而影响会计利润等数据信息。
会计目标可以作为会计制度的起点,进而决定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原则和具体处理程序。我国近几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在会计核算原则中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范围,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方法选择和业务处理程序也更加符合业务的经济实质,但其中有许多改革措施与税收的目标和原则不一致。税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通过税收立法获取所需要的资源,通常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政府的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税收法规为了规范和调控企业纳税行为,保证征税实现,在处理方法和程序上很少给纳税人自我选择的特权。
1.2 税会关系模式与协作思路
按照其所依据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的不同,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分离和统一两种模式。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税会模式一般侧重于二者的高度统一,税会职能的发挥强调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服务,会计准则通常也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强制执行,而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税会模式则往往是分离的,我国税会关系的选择更倾向于分离模式。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关系的处理,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在具体的协作思路上,我们认为,在我国税收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下,会计制度也应该体现“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中应该利用税收工作存在很大的会计信息依赖性,以及税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来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必要协作。
2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业务差异分析
2.1 收入类、成本类业务差异
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及的“收入”要素其本质含义强调了经济利益的流入,税法并没有特别对“收入”给出一般性的定义,而仅对与收入概念相关的“销售额”、“营业额”等规定了严格的内涵,而税法中收入的涵义远远宽于会计。会计制度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比较侧重收入的实质性实现,并且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税法在收入确认上会尽量减少不确定性、选择性和主观判断的运用,以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实现。税法在实际业务中也尊重业务的实质,但相对更看重完成交易的法律要件,只要发生应税行为就进行相应的征税处理,而不完全以会计制度为标准。我国会计制度对“成本”和“费用”类要素的解释说明与收入类似,也同样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观”。税法中的销售(营业)成本与会计制度中的成本计算口径也不是直接对应的。会计制度对成本费用的处理同样遵循了谨慎性原则,而税收法规的业务处理不遵循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对收入类、成本费用类业务处理的规定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各种企业都会产生影响。差异的协作要注意对不同来源的收入进行不同的协调处理,对于经常性的业务收入,会计处理比较规范和成熟,税收处理可在不影响征税额的前提下与其适度协作,以减少征纳双方的处理成本。相对而言,会计制度并不是对每一具体事项的规定都特别详细,它给会计人员提供了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但税收关注税款征收的宏观目标,不给纳税人自我选择规范和方法的特权。
2.2 特殊业务差异:以企业并购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为例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正式的具体会计准则对与其相关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如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业务的处理中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存在着许多差异,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各关联方之间利用特定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税收障碍问题。会计制度在关联企业认定、转移价格确定以及转移定价会计报告披露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与相关税务信息要求之间存在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实际存在的差异,使税务部门在转移定价纳税调整时必须多付出一定的信息获取成本。我们认为这种信息获取成本增加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其他业务中,这也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动因。以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总结会计与税务信息需求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能够满足供需双方需求的信息披露体系,使有关的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为政府税收部门提供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实现会计对税收的信息支持。另外,能够减少获取信息成本的有效办法是对国家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发展与完善,这也是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协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3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方式
第一,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作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一般而言,会计制度较为先行,尽管由于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协调要求,税收法规在制度层面上应当积极谋求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一定要关注税收监管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中发挥会计对税收法规的信息支持作用。
第二,要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之间管理层面的合作和配合。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所以两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是会计和税法在规制上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三,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协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差异类别采取不同的标准导向。对会计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要使税收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会计原则作适当的协作。另外,对于我国会计处理还不规范、存在空白点的业务类型,首先要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并同时考虑与税收的协作问题。
第四,会计要加强必要性信息披露对税收的支持。我国会计制度建设除了要解决具体业务规范制订,还要加快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披露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使会计不能为税收提供所需的信息,而税收也不可能及时地将信息需求反馈到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沟通不畅无疑加大了税务部门的信息获取成本。税务信息的非公开性也使税会关系的相关研究面临很大的数据障碍,进一步的探索尤显艰难,应利用数据分析优势使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进一步深人。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与协作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完全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如何在现阶段对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进行完善与优化,如何对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协作,都是尚待研究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但把握税会关系及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的差异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毓圭.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J].会计研究,1999,(2).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企业税收;会计信息
1.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会计信息控制的问题
1.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规范
作为燃气公司会计核算成果,会计信息存在的目的在于为财务报告者提供决策参考。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要求燃气公司的会计核算过程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确保信息公允真实。会计信息不真实或失真,表现为信息造假或信息具备不确定性。基于会计主体是否造成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信息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信息造假,基于会计行业准则和法规,会计信息失真分为非违法性和违法性的失真。本文所指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主要是指违反法规这一类。企业对于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报表所显示的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容易导致作为纳税人的企业不能准确地遵守税法规定,准确地核算企业法定的纳税义务,致使企业纳税不合理而存在负担或者风险。
1.2缺乏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控制
会计信息形成过程指的是经济事项或者业务的发生和经济资料产生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或者会计核算。前者为经济事项或业务的性质、真实性提供有力依据,是会计信息产生之基础;后者是依据会计准则对资料进一步处理的过程,是经济信息转化成会计信息的一个过程。会计信息的形成缺乏控制主要体现为,缺乏对于业务发生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资料整理和搜集,会计核算过程缺乏对于会计信息自身的控制。与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情况不同,会计信息的形成缺乏控制是指在符合会计准则前提之下企业未充分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形成的多样化对于企业税收的影响。
2.企业税收管理与会计信息控制建议
2.1企业端正会计信息控制观念
作为专业化的燃气运营企业,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利用洁净能源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秉承理性、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进取、求实、坦诚、谦虚的团队精神和行为准则不断创新,力求实现企业利润和能源充分利用的双赢。基于会计信息控制的重要性,企业有必要端正观念,充分地认识税收管理原则、完整地认识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充分了解税收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风险控制、合法性或不违法、成本效益为税收管理三原则,企业在构建自身的税收管理制度时应严格地遵守原则,在处理涉税事项或业务的过程中以这三个原则进行约束。此外,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企业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存在的一致性,确保企业准确地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和纳税调整。
2.2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把控
其一,应当强化岗位分工和员工素养,把关会计信息形成控制的基础工作。为确保及时地适用新的税收法规,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税收法规的收集,并准确及时地完成归集和传达。在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产生的涉税资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保持税收资料格局合理,降低税收资料损坏和丢失的风险,可设置专人进行涉税资料的收集,进行保存,建立索引。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税收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其二,燃气运营企业应当正确地认识到税收法律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对于涉税事项或业务的会计核算给予规范。税收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一致性,又互相保持独立,应当根据企业业务经营范围与所发生的业务类型正确分析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针对业务的处理方法形成单独的簿记以便于管理。对于企业的所得税,税法则在一定程度形成独立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计量、确认标准。
2.3完善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过程中,燃气运营企业应当通过对于会计信息形成的控制实现对于税务风险的把控,最终实现企业税后利润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涉税事项或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体制,由评价和管理机制主体对涉税业务进行定期调查,形成稳定的自我控制机制。依据税收法规对会计的形成过程进行检验,确保企业严格依据税收管理三原则行事,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涉税会计信息风险评估报告的撰写,交由相应的岗位进行审核确认。一旦查出涉税会计信息的形成存有问题,则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例如,当企业进行特殊而重大业务的税收筹划之时,筹划决策在于企业的董事会或者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则应当将业务对应的会计信息形成控制当中税收筹划方案的一部分予以阐述,对其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也同样要作为税收筹划方案的一部分予以阐述。
3.结语
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和税制改革的落实,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要求也发生改变。在当前的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税收法规与企业会计准则关系认识模糊的情况,容易导致企业对于涉税事项或业务的处理无法到达税法标准,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面前,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税收管理和会计信息控制方式,确保企业的管理朝着精细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规避不断涌现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昌.税务风险揭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税收与会计的关系范文6
1.1税务会计的概念
“税务会计是以税法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并借助于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特种专业会计”。这一定义告诉我们,税务会计的依据是税法;税务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的对象是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税务会计的目的是提供企业税务活动的信息。
1.2企业税务会计的服务范围
设立企业务会计,做好税务会计工作,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是解决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别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企业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之间分配关系的最佳途径,是防止税款大量流失的重要措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服务范围的不同。我国税务会计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应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税务活动,即包括了对税款的形成、计算、申报、缴纳全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会计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a、根据税法确定税务会计的纳税基础即税务登记、纳税鉴定和纳税申报;b、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税金的会计处理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应纳税金的会计处理;c、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分析等。
2.企业税务会计的特点
2.1核算对象的特定性
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只要被认定为纳税人,在处理税务事宜时都应当依法纳税,运用会计核算的方法对其经营进行核算和监督,这就使税务会计成为单位涉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的一个手段。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对象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涉税事项,即伴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运动在不同环节形成不同形式的税务资金,如购销环节形成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财产行为环节形成的房产税、印花税,利润分配环节形成的所得税等等。
2.2核算依据的法律制约性
税收直接涉及企业的利益分配,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必须熟悉税法。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用于企业的扩大投资,二是用于企业投资者和职工个人的消费,三是以税收或其他方式其中主要是税收形式上缴国家。企业向国家缴税,就直接分配过程来说,也就是经济利益向国家的单方面转移。因此,作为企业财会人员,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熟悉有关税收法令。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润机大化目标下,必然追求税后利润极大化,这也要求财会人员对税收法律制度十分精通,熟悉基本税法、税法细则、补充规定等有关税法政策制度,正确处理好国家征税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2.3核算目标明确性
税务会计的目的是有别于财务会计的,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内外关系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经营管理当局,提供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信息,以利于他们正确了解企业的情况下作出投资与否的决策。而税务会计提供的主要是企业税务活动的信息,它提供的对象只能是国家及企业经营管理当局,国家需要利用该信息来了解企业是否正确、及时地纳税,是否公正等情况,从而利于监督企业依法纳税。
3.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重要作用
3.1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税务会计根据税法中税基和税率的差别以及各项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融资,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目前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的投资业务也逐年增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的经济往来,实施税务会计是非常必要的,而该体系既是适应此趋势而产生的。
3.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利润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税务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优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离不开会计,会计人员既要熟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更要熟知现行税法,要按照税法要求设帐,记帐,编报财务会计报告,计税和填报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
3.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税务筹划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减轻了税负,企业有了持续发展的活力,竞争力提高了,收入和利润增加了,税源丰富,国家的收入自然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从长远和整体看,税务筹划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总量。
3.4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经济组织形式看,现代企业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经济利益关系的多主体化,迫使利益主体更加关心企业的税收负担问题,原来将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合一的形式不能一目了然的看出企业的纳税情况。加强企业税务会计核算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因此,片面强调会计制度服从于财政税收政策,过多地强调税收与会计的协调一致,造成会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出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不衔接。
3.5能够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企业税务人员通过对企业税务资金系统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国家税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也能使税务部门更容易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及税制的不完善之处,从而加速税收征管向法制化、公正化、规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税制完善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