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学生阅读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互相交流,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本有其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加以解读。因此,教学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和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它又使广大语文教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阅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个性化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
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师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而应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阅读的先决条件。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
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对老师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阅读。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讲解完《麻雀》一课后问学生:“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之情。”老师一听,与大脑中储存的答案不符,脱口而出:“你怎么就知道那是只母麻雀呢?也是,书上只说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拼死搏斗的事情,没点出老麻雀是公是母。老师有此一问,学生也认为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看到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老师做出了权威的定论:“同学们,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伟大的亲子之情。”“母爱”。“亲子”有何区别?区别就在于参考书上写的是“亲子”二字。像这样的唯教材教参为尊,学生们能真正做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吗?
三、 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思维火花,如何引导,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是独特,就应当是学生独有的有创见的有新意的理性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是“信天游”式的独白,不能是鹦鹉学舌的人云亦云,更不能是学生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搞笑而故意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对此,不仅不能给予珍视,还应当给以批评指正。反过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不能一味的去迎合学生,一味的去追求个性化阅读而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要真正“珍惜”、“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在教学中作为“平等的首席”,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体验、理解的正确与否,程度如何,区别对待,积极回应,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
四、阅读应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弄明白了这些,作为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第二,抓住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价值取向
小学是学生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个性化阅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合理、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巨大价值。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个性化阅读从字面上看是阅读方式的非一般化。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是语文课改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就是区别于一般化、大众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即在原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独特性、新颖性。个性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理念在于: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差异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个性化,使得语文阅读脱离原先的轨道,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定,这就忽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十分重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完全自由的开展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时空。在帮助学生获得另类体验的同时,加深情感的熏陶,从中找到乐趣。
1.培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感悟、积累以及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它的真谛,以及对情感、道理的深刻体会、感悟。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语言正确的应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验以及个性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应适当采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阅读,第二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根据课文里面包括懒狮子、狮子妈妈、小树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教师适时教授,教师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让同学自己阐述观点,自由发言,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对不认识的汉字记忆更加深刻,积累懒洋洋、慢吞吞等叠词的使用。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加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效率的提高便于积累更多的字、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实现小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提升
个性化阅读在对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行为的偏差。通过教师的在课堂中协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实质含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辨别好与坏、真与假的能力。
在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上课时到讲台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阅读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学到了学习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讲一个自己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例如《雷锋的故事》等,增加知识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3.发展学生灵活、深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升华,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思维,实现其教学价值;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情况,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同时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思考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大海的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对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的理解,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边放音乐边朗读的形式,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海的波涛壮阔,蔚蓝的海水,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阅读停止了,学生们还会沉浸在大海的浪涛声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所能想象中的大海,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个性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解读,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所在,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糜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张洁.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2(10).
[3]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07).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实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价值与运用;方式与方法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加以亲身感悟。而阅读具有以最短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思想活动、情感体验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低年级的学生文字储备量较少,阅读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进行实效阅读就成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功能与特征
1.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功能
阅读不仅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让小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就要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从阅读和时间的跨度上加以科学地把握,既不能将阅读变成一种咬文嚼字的拖沓,又不能将阅读变成一种速度化的囫囵吞枣。
2.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特征
实效阅读教学的特征正是实效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以下是实效阅读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面:
首先,实效阅读教学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对阅读感不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够从实效阅读中获得一定的阅读乐趣,不至于由于阅读的实效性而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其次,实效阅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者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阅读具有实效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就更具有切换性,不至于交流打断阅读情绪。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教育者为方便,而采取单一的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课堂缺乏乐趣,使得阅读教学趋向于一种模式,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其中,进而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2.教师缺乏足够的语文素养
教学者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对教学者进行模仿。而许多教学者由于对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持续提高存在疏忽,使得学生从教育者身上学到了不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语文素养的缺乏也使得教学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阅读指导,阻碍了学生阅读实效性的提高。
3.教学方案过于死板
教学者往往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去拟订教学方案而忽视了小学生学习的特质,因此使得拟订的教学法偏向于理论化的讲解,而缺少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使得教学气氛过于沉闷。
三、实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技能
对于阅读实效性的把控来源于小学语文教育者对阅读教学活动的专业性操纵,其中还需要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以便于随时为学生提供阅读帮助和阅读指导。
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文《小小的竹排水中游》时,教育者就需要预先对课文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课堂上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什么是竹排”的问题,如果教育者无法提供及时的指点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延长学生的阅读时间。
2.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以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那座房子最漂亮》时,就可以将机械阅读法改为活动阅读法。在班级内部开展“那座房子最漂亮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转变阅读方式,这种方式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得学生在朗诵中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之中,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提高。
3.师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交流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56-01
阅读教学的含义是通过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从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图形符号等等,并且从中获得阅读语感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没有阅读也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更别提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
一、阅读中积累知识,把握语言的感受力
(一)诵读中积累知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模仿,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只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才能深刻的理解语言。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与阅读,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联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找出文章的相似之处和区别,从而培养读者对结构体系知识的了解、和内在构成方式的把握、建立前后联系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反复快速的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内容,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直到把文章的意思全部理解清楚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或者通俗易懂的散文。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外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经验之谈,都是强调阅读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需要注重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
(二)品位语言想象的积累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特征,是一种先天的潜能。同时,语言的构思成一段话以后又将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志的体现,它能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哲学上对想象的定义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再生出来的,文学作品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产生美。阅读的一个最大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的文字转换成为自己头脑中的想象然后再次浮现出来所感受到的,并且展示出生动具体的意象。因此阅读者在阅读经典文章的时候,除了要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外还应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入某种想像进行必要的补充。
二、加强对语言的鉴赏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帮助的。目前在各大中学中比较常用的就是情境式导入法或者是教学法。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意境,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从而引发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体验。比如,“月亮”就会引发学生对于空间的想象,对于天上美好事物的想象;“细雨”则会引发学生对禅思等的共鸣。教学中由词而引发的相关的联想,都可以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素材的选择运用时,需要慎重选用,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与教材达到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悟,语感能力的获得。
(二)揣摩意蕴 审美判断
意蕴是词语的情境意义,也就是说语文阅读必须从多角度、多方向地伸展思维视角,把某一词语和句子所传达出的客观形象置入当时特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时空范围和“关系形象”中加以考察。而审美判断呢?也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读者对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认识,做出的正确的判断。例如:王国维在诗中写道“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一个“弄”字把景物拟人化,使得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从意境的角度审美,体现了此人对月夜独特的感受。当然审美判断是在做着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得到,然后综合各个分析的要素进行审美判断的,可以说没有分析就没有审美判断和结论。
三、在迁移训练中提升语感的发展
在各种迁移训练中,语感迁移是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它的原理是在于通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从而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一个情境的转移运用。
第一,仿写。仿写是迁移训练其中的一种形式。通过仿写,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所仿写原句的字数、修辞、结构进行一个相类似的重写,从而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另外一句话,此外这句话还需要有创作者自己的语境意义。这样的实践训练能够很好地加强学生对语境的把握运用,从而获得语感能力的提升。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默读 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在四个学段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和要求。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阅读方法。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两者应只是在各自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决无孰轻孰重之区别。尽管如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对两者的重视却存在着严重的偏失。
朗读被放到了一个无以至极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朗读代替了阅读。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上无不为“热闹”和“生动”的朗朗书声所主宰。课堂上不乏反反复复的不同形式的精彩朗读和精心指导,却鲜见默读相关方面的训练与培养。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长此以往,要达成“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课程目标,实在是很难。
造成这种失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那么,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一、默读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的必需信息主要方式。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节奏日趋加快,对人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高效”的阅读方法也就成为了人们的必要。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默读因其实用范围广、阅读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便成为人们的首要选项。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广泛吸收知识,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读中思考、比较、鉴别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一个缺乏默读能力的人自然不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可能有浓郁的阅读兴趣,很难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默读也是其他学科在学习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的各科学习都与默读相关。学生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的整个乃至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程。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在阅读教学加强默读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是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默读是发展学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
阅读过程也是思维活动参与的复杂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参与,阅读便失去其本质意义。思维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就决定学生对文本“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的效度。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默读是一个多种思维活动参与的过程。在默读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质疑解难,通过比较和分析、推敲和揣摩、品味和感悟、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蕴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赏析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也不断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的感知进入实质的体验。由此可见,不仅学生思维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而且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默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能够进行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三、默读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给学生一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沉浸于文,潜心会文,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默读是个体的阅读实践行为,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随时都可以进行。默读过程形式灵活,便于自由掌握,可以按照读者自己所需要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有利于正确而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因此,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在默读过程中形成个性。这种不出声的阅读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地独立地阅读态度和习惯。
四、是实现与文本对话的需要。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
实现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是走进文本,让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只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明其趣、得其情、悟其神,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品味”、“揣摩”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产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这些都不是任何“教师的分析”、“模式化的解读”、集体讨论”所能代替得了的。默读就是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来自心灵深处的体验并散发思维的火花,才能与文本实现跨越时空的真情对话。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范文6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是教学中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这种概念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与散文阅读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一些教学操作,破坏了学生的天然审美行为。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就会采用一种泛读体验与音乐情景渗透的方法,而到了九十年代,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因此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在教学中就大兴爱国主义教育,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心理论盛行,教学中又开始将本体认知的审美理论介入课堂。
2.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在进行高中Z文散文阅读教学时,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是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在这里笔者所指的历史并不是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者历史创作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创建了散文审美的历史语境,因为散文教学与普通的议论文和记叙文有着本质的不同,散文自身的社会性并不明显。
3.审美驱动内在封闭。所谓审美驱动内在封闭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学生的真实审美阅读出发,有时会与教学诉求不吻合,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也可以称之为是审美内在驱动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限制下去领会某种审美类型,另外一种是将知识点传授与审美活动混为一谈,换而言之,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仅限于语言以及文体,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散文的社会性。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1.消除主体依附关系,重建审美内容。消除主体依附关系并不是要打破教学预设,因此任何一种课堂都存在教学范式,我们只要不用教学范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才能摆脱以往教学中主体的依附关系。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离不开情感主题,即生活寄托,山河破碎之情,但是却忽略了对散文细节美感的体会,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出发,代替以往的主题教学。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从“看”的视角出发,让学生理解“荷塘”与“月色”的神韵与质感,在自然景物布局之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温馨,这就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现。
2.介入历史因素,重建审美标准。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介入历史因素不但可以拓展学生审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历史变量,重建历史标准。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在八十年代,教学美学鉴赏注重的是,“仁政”这一科学审美观,但是到了如今,审美教学则更加突出的是民主思想,美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家对于历史的衡量尺度出现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是没有介入历史因素,就可能会出现审美对立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在历史点中穿梭,进而获得审美演变与突变性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这是审美困境的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