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1

争取国家下达用地指标20.77万亩,创历史新高,全省重大工程和各类民生工程及时落地,用地量同比增加20%以上。

2012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强化规划计划管控。全面完成全省土地整治、长株潭国土开发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开发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省14个市州、106个县市、2252个乡镇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严格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出台加强规划实施、调整和修改工作的有关文件。加强计划保障,在全国总的用地指标与去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争取国家下达用地指标20.77万亩,创历史新高,增幅达6%,居全国前列。

狠抓项目报批服务。全年受理用地报件2239宗,同比增加59%,批准建设用地35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6条铁路、2个机场、4个电站(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用地,用地总面积8.35万亩。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及时审批国省干道改扩建用地1.02万亩、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1.9万亩,全省各类民生工程及时落地,用地量同比增加20%以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荣获保障性住房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

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省政府将各地征地补偿标准普遍提高30%以上,并大幅减少区片等别、缩小区片差距。加强征地程序和补偿安置审查,对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的,一律不予审批用地。组织开展征地拆迁专项检查,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着力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全年实施征地拆迁项目2120个,批准征地40.3万亩,实施拆迁9.5万户,已安置9万户。推进改革试点。争取部下达增减挂钩指标2万亩,比去年增加5%。全省已有84个挂钩项目通过验收,批准建新区征收土地3.54万亩。衡阳、岳阳两市纳入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5年内年均建设规模1.5万亩。完成平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试点工作,结果已上报国土资源部。此外,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也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支持。

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扎实有效。为50家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处置土地354宗,价款56.28亿元。积极支持15所高校以地化债,落实化债资金31.9亿元。

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余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湖南省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省级统筹力度,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耕地质量评定等措施,全面完成了2012年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全年全省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共占用耕地12万多亩,全部实现了先补后占,连续12年实现了占补平衡。

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的要求,规划期内,湖南省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495万亩,2012年需完成419万亩。为确保按时完成2012年的建设任务,省国土资源厅狠抓2011以前安排的项目实施进度,联合省财政厅组成督查组,对所有在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省级和市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四次现场督查,全年共完成各级土地整治项目863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近3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除国土部门完成的任务外,再加上农业、烟草、农开等部门建设的100余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湖南省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2012年,为增加建设规模,适当控制了亩均投资标准,全省共安排各级土地整治项目537个,预计可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266.1万亩,为明年全省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好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资金规模效应,做到既有规模,又有亮点,启动了“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建设,在全省选取了25个基础条件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县市区,严格按照整乡(镇)、整村推进原则,集中连片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5个示范县3年总投资50亿元,建设总规模250万亩。

为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确保完成今后几年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经多次与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衔接、汇报,启动了第二个重大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区选址踏勘、技术成果编制、省政府立项和向两部报送申报资料等全部前期工作,正待两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建设规模为304.6万亩,实施年限为5年(2013-2018年),总投资估算68.8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4.4亿元,省内自筹34.46亿元。

闲置土地

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1200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万亩,全省2008-2011年供地率提高到75%。

加强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及时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市)区。完成11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开发园区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对22个用地节约集约程度高的开发园区奖励计划指标4500亩。

加强标准控制。将节约集约作为用地审批的重要内容,严格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审核。通过用地预审核减不合理用地规模6000亩,占用地预审总量的6%。在用地审批中提出平面设计优化建议100余个,核减用地规模12000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2

黑龙江省泰来县水务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2400

摘要 泰来县属我省西部干旱地区,低产田改造任务极为繁重,以低产田改造为立项重点,把旱改水作为治理切入点,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高标准、高效益、成规模为建设目标。

关键词 泰来县;低产田;农田水利;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18-02

1项目背景

泰来县现有耕地239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1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5.3%,低产田改造任务极为繁重,为发展区域经济,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土地治理以此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加上乡镇村大多是各自为战,造成规划不统一,布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治理不成规模,治理成效不显著,从宏观角度看,往往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产生无功投入和无益工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着上级业务部门指导意见,以低产田改造为立项重点,把旱改水作为治理切入点,以高标准、高效益、成规模为建设目标。项目区位于胜利乡境内,现有耕地1.3万亩,这里土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是旱改水的适宜区域。泰来县正在实施的省重点水利工程“泰来引嫩工程”项目,从项目区经过,2007年建设的农业开发半拉山低改项目引水工程可同时为项目区引水,使本项目水源供给有了双重保障。省市县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加激励了当地干部群众开发积极性,技术依托单位全力支持,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证。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立项开发是打开多年束缚这一区域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当地经济锁链的钥匙。 项目区地处低洼地带,耕地连年遭遇涝灾,由于多年内涝,粮食产量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仅有2 099元,农民收入低,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一区域立项开发早已翘首企盼,热切盼望尽早实施;

2)立项开发是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立项开发彻底解决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问题,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增加农业整体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水平,为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土地立项开发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能充分的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开发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4)在这一区域立项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长期内涝,农民收成不好,效益不高,因此,农民不愿意投入,地越种越穷,很多农民弃耕,因此,这些立项开发也是德政工程,极其必要。

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条件是这一区域立项开发的基础。

1)项目区土质为厚层砂砾底草甸土,土壤肥沃结构致密,适于水稻生长,开发区内地势平坦,而且集中连片,有利于开发水稻生产和统一规划管理;

2)供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的嫩江水且无污染,水质优良,完全可以保证项目区生产和生活用水;

3)项目区的气候条件良好。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是我省的第一积温带,积温高,无霜期可达145天,日照时数长,小区光热协调,这些都是开发优质水稻产业不可缺少的条件;

4)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层次的技术依托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全县有高初级农业技术人员40人,县乡村已形成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可为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项目乡镇与东北农大、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依托关系,为项目高标准建设和取得高效益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技术保障;

5)开发区内交通便利,有村村通公路与小区相连,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设施齐全,每个自然屯均有380V动力线路,完全可以保证开发区的用电,区内通讯设施齐全,村屯有程控电话可通往全国各地;

6)干部群众积极性高,为立项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项目区的农民早已吃够了内涝的苦头,盼望尽早立项开发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农民们说:“如能立项开发我们愿意出工、出劳、出资保质保量完成开发建设任务”。

综上所述,该项目无论从组织领导、技术服务、资金保证,还是资源开发的科学合理性、前景和效益等诸方面都是可行的。

4 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有建节制闸2座,闸孔宽度2m,建分水闸9座,其中主干渠分水闸1座(闸孔宽度2m),支渠分水闸8座(闸孔宽度1m),建过路涵17座,其中直径为1m的双孔过路涵4座,直径为1m的单孔过路涵13座,交叉涵1座(直径为1m),农道桥5座(单跨5m),灌水渠系衬砌4公里,整修灌水渠系30km,整修排水渠系31km,整修农道12km,建育秧大棚240栋,86 400m2(每栋360m2,宽8m,长45m),营造防护林200亩,科技培训1 000人次,购良种2万kg。农机合作社建设内容有:购置4160型洛阳福宝玉米收割机1台,久保田插秧机5台,久保田588型水稻收割机1台,东方红1110型拖拉机1台,宁波484型拖拉机4台,纽荷兰804型拖拉机4台,建农具棚400m2,办公室、维修间300m2,机库100m2,停放场300m2。

5 综合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项目区计划种植水稻1.3万亩,单产500kg,总产650万kg,按每公斤2.4元计算,总产值1 560万元,比开发前增加1 014万元。

5.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在开发项目示范辐射下,加快周边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年实现农业收入910万元,比开发前增加57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 652元,比开发前增加3 553元。

5.3 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使这一区域低产田变成高产水稻示范区,避免耕地由于受内涝造成的盐碱化,又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6 结论和建议

6.1 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证得出结论:该项目是可行的。

6.2 问题与建议

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严格按设计标准施工,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并保证工程质量,使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对建后小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小区各项工程,积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开发小区始终处在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 大通县 水土保持 淤地坝 经验

青海省大通县水土流失相对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水土流失的影响下,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障碍,影响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大通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群众的参与下,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作,诸如坡改梯、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在淤地坝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大通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背景分析

1.1 县域概括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其地貌分为河谷阶地、高原丘陵地、中山和高山四个地区,海拔2280—4622mm,总土地面积3090km2,水土流失面积1978km2,占总面积的64%,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年均气温2.8℃,多年平均降水量508mm,70%的降水集中在7—9三个月,无霜期平均103天。境内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年均侵蚀模数3000—5000t/km2.a。

1.2 背景分析

青海省大通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一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淤地坝建设是骨干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有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落实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各项政策上,实行沟道与沟坡双重治理,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泥沙下滑,调节径流,更好的实现在淤地、防止水土流失的综合作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模式,促进流域生态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

2 大通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现状与成果

2.1 坡改梯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直以来,大通县在水土流失方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流失相当严重,尤其是在跑水、跑土、跑肥这样的背景下,造成粮食产量的总量不高,近年来,在县委政府以及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梯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实行梯田建设,并在人工修建的基础上,针对标准低、地块小的不足,每年完成梯田建设呈现加强的趋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建设水土保持淤地坝的梯田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责任状,层层明确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改梯建设的步伐,实现大量的坡耕地建设成为了高效稳定增产的基本农田,并实现农田梯田化与水利化的模式,提高整个出产效率,更好的促进整体效率的提升。

2.2 淤地造田改善生态

据统计,洪水沟流域累计淤出高产稳产田0.32km2,同时流域内依托淤地坝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草2.17km2,发展舍饲圈养1575个羊单位,既长期稳定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问题,又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流域内林地面积上升了22%,草地面积上升了30%。

2.3 水土流失得到治理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选择地域上连续、水土流失相对集中、需要迫切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支流为骨干,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局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按照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配套的治理、开发、保护“三结合“防治方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特点,对流域内的天然次生林以封育为主进行保护,部分局域采取人工补植、补种的方法,改造林相;在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密度集中项目区内,努力调整农业生产方向和农业产业结构,把以农为主的农业发展为自给型农业、经济型林业和商品型牧业,在多余的坡耕地上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修复,辅助推广沼气池、节柴灶等节能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对项目区管理粗放的经济林,通过更新改造措施改良林木长势,提高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抗蚀强度,减轻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 大通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主要经验

3.1 树立群众观念,狠抓流域综合治理

全县始终把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流域治理上实行大兵团作战,以乡或联村为单位,以梯田建设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工程,大搞流域治理攻坚战,利用春、夏、秋三季农闲时间,以梯田示范工程为样板,采取机修与人工整修相结合的措施,统一组织规划,统一调配机器和劳力,统一组织检查验收,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到梯田建设上来,大搞流域综合治理。

3.2 做强坝系工程项目,整体推进治理水平

通过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每处工程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和驻地监理工程师共同对工程质量及施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开工条件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工程优质、高效运行。施工中,对重要关键部位及时进行跟踪检查,督促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同时,加强对施工日志、干容重的化验记录,加强对施工企业资料的检查和管理,通过对工程施工的各项记录及技术资料严格审查,加大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要求承建企业落实“五制”管理制度;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度,及时将项目投资规模、群众投劳数量、工程进度、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3.3 技术上的全面运用

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推广应用FA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形成万亩以上梯田地块7片,浅山地区8个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梯田化。

3.4 监督上的整体推进

在项目建设中,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型水保旅游业为突破口,强化监督,加强管理,全面做到管护人员落实、管护地块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报酬落实的“四落实”;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狠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落实,共编报审批水土保持52个,依法处理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4起,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 结语

大通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取得了更大的实效,在全民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自然状态下,进一步结合地域特点,将生态管理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砝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全社会投入水土保持工作的力量,形成强大的优势,因地制宜,更好的实现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东梅,肖群,王艳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东北水利水电,2008年01期.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4

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兴则事业兴。回首过去一年,重庆市生猪、牛羊、渔业、柑橘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逐步成型,建成7400公里行政村通畅公路和4000公里撤并村通达公路,解决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6.5万人,改造农村危旧房8.6万户,实现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一份份事关“三农”的漂亮答卷摆在面前,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三农”乃发展之基。自2004年起,中央已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但也要清醒看到,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深入分析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紧迫性,全面部署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和具体举措。

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庆一直走在前列。

“在经济进入提质增效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也到了由注重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庆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未来,在基础设施方面,重庆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田”将有新的进步。在农业发展观念上,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对接市场,消费引导生产。农村改革也将继续深化,激活农业的发展要素,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提升开发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5

惠光是靠村民自力更生起步,理性地探索扬弃,勇于开拓进取,坚持艰苦创业,进而打牢基础、增强实力、树立形象的。是靠魅力吸引、靠胸怀吸纳、靠信誉凝聚各方面关注、参与、支持的。譬如,惠光人为开辟国内市场,借助外力,联营北大荒米业集团,在广厚乡填坑造场地25万平方米,共同投资6000多万元,即将兴建30万吨当前最先进的工业原料粮食储存智能仓库。为开展稻谷储备,成品粮储存,拓展期货交割业务,开办“粮食银行”,争取国家储备业务做好基础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增强坚实扩张的能力。惠光与其它民营农业企业一样,发展中严重的受到资金的制约,当一些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对他还有一些疑虑时,他们默默的开辟了自己的一套吸纳能量进行规模扩张的方式,尤其通过有效融资保障发展建设,成为了一种模式。颇有魅力的惠光吸纳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利用原始的资本积累;二是农民入股;三是通过招商引资联营联合、吸纳外企;四是以诚信感动银行,达成银企对接;五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惠光人利用原始的资本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使积累的资本再次流回惠光产业的建设中。但是,这个来源远远不能满足惠光的快速发展需求。发展的形势逼迫他们必须加快集聚力量和能量,必须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向机体注入更多的血液,完成大发展、快发展的目标。首先,他们以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守企业诚信的品质,赢得了金融部门的信赖,银行积极主动给惠光贷款。惠光公司也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每年都向浦发银行进行一定规模的贷款,每到年终都还本付息,账面归零。银行成为惠光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融资伙伴和重要帮手,惠光也成为浦发银行信用等级最高的贷款用户和浦发银行全国样板客户。其次,他们吸纳了农民入股、吸引强企注入、与人合资联营、争取国家扶持等多种融资方式联动,铸成了惠光牢固的资金链。2015年末惠光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48%,是一个资债结构合理、资产存量不断增大、富有活力、强健自主的现代企业。

二、惠光的产业服务模式

惠光农业服务业拥有穗光现代农机合作社:企业资本达到4000万元,机械设备近300台套,可使种植业机械化率达到95%。鑫惠光肥业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部肥料定点生产企业:企业资本达到5000万元,年生产测土配方肥20万吨。惠光成玉农田水利节能排灌公司:投入4500万元,建成可灌溉11万亩供水干支渠道网格。苍龙仓储粮食公司:投资近6000万元,建成储存能力20万吨的大型粮仓。惠光科技专家咨询团:拥有产、科、研服务项目。这些服务团队和设施正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服务,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三、惠光的科技支撑模式

惠光人把科技进步视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惠光的快速发展也大都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及带动。惠光的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是亮点突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范的育苗示范区、观光农业示范区、鱼蟹稻米有机示范区和5万亩连片大农田,形成一种典型北大荒、大农业、高效率、高科技的样板。惠光的绿色经营体系的各个环节都浸透着前沿农业科学技术。他们依托清华大学技术,建设天然高端米试验基地,实施优良稻米有机培植,提升稻米天然价值;他们依靠现代加工技术推进商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实施全程监控和无公害、绿色标准控制;他们依靠现代肥料生产技术,打造“天农”牌系列肥料——惠光天农肥业;他们大手笔投入建立惠光现代农业科研所、聘请十几位专家组成智囊团、聘请中国顶级科学家为惠光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助力。惠光打造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惠光科技模式。惠光崇尚科学的传统正潜移默化转化为惠光人、惠光集团前进中的科学发展观。

四、惠光的务实惠民模式

惠光集团是由农民组成的经济实体,心里始终装着农民。他们按着三严三实的精神构建了务实惠民的模式。惠光的发展正处在中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关口,惠光给龙江广厚一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村民们围绕着惠光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全村人均收入全县最高,处在全省前列。目前人均已达23000元。村里村民已有轿车160多辆,广厚一村正奔向更高层次小康水平。当前,全国农业经济正快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变,新型团体、新因素、新力量的萌发正在迅速成长。生产资料正向一部分人手中集中,村民的生存环境正发生重大冲击和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来。那些因买断式流转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能快速转向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到适合生存发展的路子,尚可生存发展;而一些农民流转后坐吃山空,就会因今后的果腹问题而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按照惠光模进行土地流转就是一项双赢的办法。惠光集团侯成玉董事长具有远见卓识的洞悉力。他看到了流转土地背后,不仅隐匿着生产结构关系的变迁,昭示着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会有一个再造的过程,还包含着失去生产资料人心态变化的隐患。侯成玉说:只有实行合理退出流转,保证农民土地受益权永续,才能融化和消解各方利益的冲突。但是,怎么解决企业发展与农民争地的关系,那只有一条路可走,让农民永久的享有土地产出收益权。就是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办法,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采取一亩一股的方式,建立入股分红的长效机制。就是在统一经营的机制中,按当年的水稻产量、当时的市场价格,一次性现金支付,这是农民所得到的第一次收入;待惠光的精加工营销后进行再分红,形成第二次收入。农民还可进入惠光的产业做工得到工资,成为农民的第三次收入。这样一来农户可得到种地收入、分红收入、劳务收入。由一项来源变为三项来源,较好的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这样的资源集并、土地重组可以促进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土地割裂难以实施大农业的发展的掣肘,也为政府对农业的治理和推动乡村社会变迁理清了思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人民需要旗帜引领。侯成玉在任广厚一村党总支书记18年来,他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老百姓的支持、帮助下迈出的,反过来他的每项事业的决策,都从广大村民根本利益出发。他吃过全村农民500多家的家常便饭,坐在百姓的火炕上与农民唠家常、听呼声、求参言、听表述,帮助农民驱除宿命论的迷障,提升农民致富的信心,使农民的生产能量获得了最大的释放。惠光集团从微观视角来看待农民对发展的需求,并从帮助谋事、干事上倾力进行帮扶,使农村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少,勤劳致富的家庭越来越多,趟出了新型农业产业化中企业与农村基层组织和谐共建的新路子,可称得上是惠民之光的惠光模式。

五、惠光的乡村建设模式

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下,惠光开展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进程中许多方面都打上一村的标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厚一村与公司村企共建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惠光集团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惠光人在一村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多种举措,突出地打上了惠光特色的一村标记。在全国性农民工南北迁徙打工、发达地区富庶的磁石吸引一批又一批“南飞雁”离乡而走,有那么多的人才、劳动力在流失。黑龙江不少地区出现众多空村、空镇、空巢现象时,而广厚一村的人气却越来越旺、人脉越来越广。惠光聚拢高级管理人才近百人、吸纳城市工人、他乡农民、南方打工者几百人来为惠光多门类产业服务,这就是一村“生产发展”的标记。惠光改变了一村农民的居住条件,惠光米业公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人住进了楼房公寓,一村村民大多数人以轿车取代了旧式代步工具。这就是一村“生活宽裕”的标记。惠光的科技人才引入战略,带动、提升了广厚一村人的文化素质,求知识、讲文化的多了,在科技人员的引领下农民普遍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广厚一村包括聘任人员在内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百分之二十以上。人们的文化结构和社会风貌正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一村“乡村文明”的标记。惠光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拉动了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在一村可见到的休闲广场,文体活动的场所,现代的观光农业,稻田黄鳝米,整齐划一的千栋育苗、果蔬大棚,平坦整洁的村屯道路,统一新颖的村路栅栏,全新变化的乡村面貌,这就是一村“村容整洁”的标记。同时,惠光公司与广厚一村形成了村企和谐共建的新范本。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下,惠光是一村人的惠光,一村人成为惠光产业的主人,一村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现了村民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主经营的权利。农民可以更多地通过合作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意见,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合作组织已超过了村民委员会所能承担的责任。村民委员会与合作组织形成了相互和谐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这就是一村人“民主管理”的标记。

六、惠光的家园文化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范文6

一、运行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76.6亿元(含巩义,下同),比上年增长3.0%;增加值实现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体平稳。近年,由于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部分农产品产量出现回落,肉、奶、菜、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粮食和禽蛋增长。

1、粮食增产。在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60万吨以上,达到168.3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夏粮产量为85.6万吨,比上年增长5.4%;秋粮产量为82.7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47.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72.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3%;秋粮播种面积为175.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与之相反,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粮食单产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粮食单产为322.7千克/亩,比上年增长6.5%。

2、蔬果面积产量双下降。2015年全市果园面积为21.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6%,水果产量为27.5万吨,比上年下降4.4%。在2012年水果产量达到30.8万吨的历史高位后,连续三年出现回落。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4.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7%,产量为273.6万吨,比上年下降4.5%。与水果生产形势相同,蔬菜产量在2012年首次突破300万吨达到302.1万吨后,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3、肉蛋奶“两降一增”。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25.7万吨,比上年下降2.6%,其中,猪肉产量17.8万吨,比上年下降4.0%;禽蛋产量23.0万吨,比上年增长1.1%;牛奶产量42.8万吨,比上年下降10.7%。

4、林渔业后劲强力。2015年郑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突出抓好生态廊道、森林公园体系、环城生态林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美丽郑州。2015年完成林业生态廊道467公里,植树造林3.45千公顷,四榜植树685万株,中、幼林抚育2.84千公顷,义务植树361万人次,植树数量达1362万株,全年实现林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2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3.36%。

2015年水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9.8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4.9万吨,位居全省第二位。完成渔业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达到2650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8.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和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9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实际增长8.4%。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比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结构分析如下:

1、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

2015年,全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增速为近几年较低水平,但仍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首要拉动力。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6683元,比上年增长9.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3.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014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889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回落0.2个百分点,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个百分点。

2、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552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715 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为5259元,比上年增长5.7%。

3、财产净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财产净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33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02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98元,增长16.2%。2015年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房屋出租价格持续上涨,居民房屋出租收入增长明显。

4、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转移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拉动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动力。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5033元,比上年增长10.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7168元,增长8.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0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78元,增长8.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农村消费活跃,投资下降

2015年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强劲,达到 12080元,比上年增加955元,增长8.6%。全市实现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7亿元,增长14.6%,高于全社会3.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全市实现农户固定资产投资83.7亿元,比上年下降12.5%。

(四)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

从产品贡献看,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社会稳定和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现代食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7%。

从市场贡献看,农村是工业品重要消费市场。农业生产资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农用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全市农机化投入2.9亿元,农业机械原值达到5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从要素贡献看,农村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在逐步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在不断减少。201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为93.1万人,比上年下降1.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82.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全市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9700台,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稻麦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6501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3199台。

(二)农业基础条件和设施不断完善

2015年,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创建工程,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66.5万亩。投资3亿元,完成47个1000亩以上、总面积5.9万亩集“菜篮子”工程、休闲观光、生态可持续于一体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6%;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1.4%;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3%。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对粮食生产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据测产,全市小麦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在500公斤以上。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拆迁9.91万户,3591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7.6万套,107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5.1万户,19.91万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市重点培育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以种养加工、农业流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涉农服务5个集群类型为主导,年底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其中省级集群11家、市级17家,全年集群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居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今年,郑州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但国家粮食收储价格大幅下降,种粮农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据了解,今年郑州市玉米收购价格为每斤0.8元左右,而去年同期,玉米收购价格在每斤1.05元以上,降幅在20%以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制约了农居收入的增长。

(二)城市扩张加快,挤占农业发展空间

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迅速扩张,新型农村社区连片而起,农业生产空间萎缩。2014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412.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0平方公里,增长7.8%。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5%;蔬菜播种面积下降4.7%。

(三)部份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落,影响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表现为小麦、玉米、生猪、牛奶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自2014年始生猪、牛奶价格走势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直接影响当年及后期生产。2015年以来生猪价格整体呈现恢复性上涨,生产形势有所转好。但牛奶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致使牛奶生产大幅度下降。2015年小麦、玉米价格大幅回落,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销卖难问题,粮食生产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怪像。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在国际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大环境下,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就业形势及收入增速受到影响。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上年放缓1.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10.2个百分点。另外,在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增大和粮食难以持续大幅增产等因素影响下,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农民增收难度也日益加大。

四、几点建议

(一)快速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一是要进行土地确权登记,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后,快速加大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充分与社企合作,实行订单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打破以往靠国家收购的旧思想,从需求上、质量上要效益,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伤农现象。

(二)尽早划定城市建设红线,有力保护农业发展空间。

对郑州市区周边良田进行有力保护,尽早划定城市建设红线,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三)引导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正确引导畜牧业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生猪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就现阶段而言,应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平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积极探索物联网、“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四)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拓宽农村增收渠道。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其就业创业。二是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效益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实现价值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业融入第三产业,打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极。三是搞好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放大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促进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加强麦田管理,确保2016年夏粮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