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行业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1
[关键词] 罗源湾 产业规划 环境承载力 适宜性
1 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罗源湾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6’42”~119。50’12”,北纬26。19’05”~26。28’50”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北邻三都澳,南隔黄岐半岛与闽江口连接,湾北侧、西北侧为罗源县,西侧、南侧为连江县接壤。罗源湾形似倒葫芦状,由鉴江半岛和黄岐半岛环抱而成(图1), 湾口小、腹大,东西长20km,南北宽16km,总面积151.11km2,海岸线曲折,岬湾众多,呈锯齿状,海岸线长155.66km,仅在东北角有一窄口~可门口与东海相通。
图1 环罗源湾区域地理位置图
2 规划产业结构与特征
2.1 深水港口与物流业
2.1.1港口布局规划
罗源湾北岸岸线西起白水围垦东闸口,经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东至濂澳,岸线总长约18km,主要分布5个港口作业区(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和濂澳作业区)。罗源湾南岸为可门作业区。西部为港口预留岸线。规划产业布局见图2。
图2 环罗源湾区域产业布局示意图
2.1.2港口物流产业
2.1.2.1可门港煤炭转运基地。规划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煤炭转运基地,也是我国沿海北仑港以南唯一的深水中转港,预计年中转煤能力达2000万吨。
2.1.2.2原油储备基地。在罗源湾北岸选择古鼎屿东岸线(深水岸线1800m、可布局30万吨级泊位4个),建设大型原油储备基地,发展成为大宗原油货物储备中转港。
2.1.2.3集装箱泊位。以鸡笼屿~将军帽之间的深水岸线为主,规划建设若干个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牛坑作业区后方约2.5万亩围垦区作为未来港口后方的物流基地。
2.1.2.4散杂货泊位。分布在南北岸港口岸线,运输货物主要有:碎石、煤炭、高岭土、粮食、水泥、石板材、水产品及临港加工业产品等。
2.2 临港产业布局
罗源湾规划临港产业以港口物流、临海工业、能源电力、船舶修造、钢铁建材、海洋渔业为主体,具体包括:
2.2.1北岸临港工业集聚区。北岸罗源县的五个工业集聚区包括:泥田工业区、金港工业区、牛坑湾工业区、福州台商投资区、管柄工业区;依托深水港口,以亿鑫钢铁、德盛镍业、三金钢铁、华东船厂等项目为龙头,规划发展钢铁、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建筑材料为主导的临港产业群。
2.2.2南岸大官坂工业区。南岸连江县规划的开发区包括:可门港经济区、福州市台商投资区,规划以石化、钢铁、电力、修造船等大型临海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
2.3 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福州港规划为沿海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使罗源湾港区具备成为辐射江西等内陆和海西经济区的储运中转条件。罗源湾北岸已建成狮岐港区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南岸可门7万吨级深水码头及万吨级重件码头、10#、11#煤炭储运码头;北岸碧里2个5万吨级码头,南岸4个5万吨级多用途和干散货泊位正在建设。
在临港工业区开发建设方面,以白水、松山和大官板围垦为载体,华电、鲁能、亿鑫、三金、德盛镍业等一批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钢铁、机械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其重点规划布局特征:
2.3.1罗源湾能源工业。依托可门、将军帽港口作业区,以可门电厂和罗源火电厂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以燃煤为主的港口型电力工业,形成我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2.3.2罗源湾钢铁、机械加工业。依托碧里、将军帽等深水岸线资源,在罗源经济开发区布局亿鑫钢铁、德盛镍合金等龙头项目的基础上,发展金港(白水垦区)工业集中区钢铁和金属加工业,大官坂钢铁和机械工业,延伸产业链。
2.3.3罗源湾船舶工业。布局罗源华东、冠海船厂等船舶修造项目,延伸船舶修造及配套件产业链。
3 区域发展定位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
3.1 区域发展定位
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罗源湾区域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1-2],得出与罗源湾发展的战略四边形如图3所示,此四边形的重心落于第III区域内,罗源湾发展总体应定位为防御型战略。防御型战略的目的是降低被破坏的风险,减弱任何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虽然防御性战略通常不会提高竞争优势,但有利于加强竞争地位,捍卫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维护自身竞争优势。
图3 环罗源湾区域发展战略四边形
罗源湾区域资源优势是深水港口资源和丰富渔业资源,以及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州中心城市北翼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承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要素辐射,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劣势方面,罗源湾港区后方陆域腹地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罗源湾地处闽东中部,与三都澳、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东山湾、厦门湾等面临同等的竞争发展机遇,并无明显的机遇优势,从而使其威胁的制约力度加大,因此只有维护现有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从SWOT角度分析,罗源湾区域发展应注重减缓自身产业结构劣势、土地和水资源劣势,以及有限的港口发展空间、区域生态环境劣势、产业矛盾冲突等劣势;规避竞争威胁,选择周边区域难以发展、自身又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具体应发展需要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用地少、用水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将区域产业定位为集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北翼生态港口工业城市,把罗源湾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加工业和物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适当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及船舶修造业等临港工业,形成环罗源湾的港口物流基地。
3.2 环罗源湾生态承载力特征
罗源湾港口资源优势明显,规划铁路、公路和海运等交通系统齐全,环罗源湾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如下特征:(1)湾内口小、腹大,水环境容量有限;(2)海湾四面环山,风速较低,主导风向为NE,大气污染物沿湾口向湾内输送,扩散条件不佳,大气环境容量较小;(3)区域水资源匮乏,需要通过敖江调水工程解决临港工业发展供水问题;(4)土地资源稀缺,临港重工业属土地、资金、人口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供应。解决罗源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瓶颈的有效途径是利用滩涂围填海和沿海辟山造地。(5)渔业和滩涂浅海养殖资源丰富,临港工业开发与海水养殖经济产生尖锐的矛盾。
4 资源环境需求和排污特征分析
4.1 资源需求
规划的临港重化工业以高通量物流和高物耗、能耗为主要特征,需要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需要全方位、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具备海运、铁路、公路运输能力。土地资源需求量大,为保证后方陆域土地供给,需要进行大面积围填海工程和土地整理开发。电力、钢铁、石化等行业水资源消耗大,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能力。
4.2 环境承载力需求
规划临港重化工业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要特征,发展需要良好的水环境容量和海湾水动力条件;火电行业发展需要区域良好的大气扩散条件和大气环境容量;大规模海湾工业发展、围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需要具备维持海湾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生态承载力。
4.3 重点污染行业排污特征
4.3.1火电能源
水污染以海域温排水为主要污染源,将引起局部海域海水上升,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罗源湾为封闭型海湾,湾口南北两岸规划大容量的火电机组将导致湾口区域海水水温大幅度上升。大气污染物以SO2、NOx、烟尘为主,且排放总量大,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明显,并可能导致区域酸雨率大幅度上升。
4.3.2钢铁行业
水污染物以钢铁过程中排放的COD、悬浮物、酚类、石油类、重金属、氟化物等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SO2、粉尘、烟尘、氟化物、CO等。点源排放高度在30~80m,存在较为严重的无组织排放,对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影响。
4.3.3石化行业
水污染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D、BOD、石油类、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的特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主要产生于化学品储运、化工装备生产过程排放的SO2、烃类、氮氧化物、苯及其同系物以及其它有机废气。
5 规划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适宜性分析
5.1 区域SWOT综合分析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罗源湾产业布局规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源湾产业规划未能充分考虑罗源湾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环境资源的劣势、以及将产生的社会矛盾等问题,也未考虑港口服务的腹地和需求较小、难以成为大型散杂货运输中转港的现实条件。罗源湾产业结构近期应以现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以高优农业(水产养殖)为重点产业的产业结构;控制并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引入,节约土地资源。远期在港口加工和物流产业高度发展时,水产养殖业逐步退出。
5.2 港口、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矛盾与协调
罗源湾的自然资源包括港口资源、浅海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滨海矿产资源、滨海林业资源等。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为港口资源(深水岸线61.73km,可建设7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浅海滩涂资源(湾内水域总面积226.7 km2,其中滩涂面积104.71 km2,占湾内水域总面积的45%,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74.85 km2)。罗源湾区域港口资源优势明显,渔业资源丰富,但是港口和临港工业发展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层面进行抉择。研究结果表明[3],罗源湾港口资源约为渔业资源的3倍。因此将罗源湾规划定位为福州港重要港区、临港重工业基地,从优势资源优先开发利用角度分析是合理的。
5.3 水资源承载力适宜性分析
虽然罗源湾区域内水系比较发达,但流程短促,蓄水功能差,时空分布不均,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地区缺水情况较为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罗源湾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规模、类型的重要因素。规划通过敖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可解决罗源湾南北两岸中远期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在敖江调水前提下,罗源湾区域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预测结果见表1。至远期2020年,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接近预测人口,区域发展需要以节水型产业为主导。
5.4 土地资源承载力适宜性分析
临港重化工业不仅需要天然良好的港口资源,而且需要大面积的后方陆域作为工业发展用地。罗源湾开发土地资源以围填海工程造地为主,目前可资利用的围垦地有松山围垦、白水围垦、马鼻围垦和大官坂四大垦区,拟开发利用的填海工程有牛坑湾围垦以及碧里、可门港区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罗源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瓶颈,但是发展的空间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的限制,对临港工业远期规模产生制约。
5.5 环境容量承载力分析
在罗源湾开发建设临港重型工业,需要解决海湾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承容量等瓶颈制约问题,并以此作为产业规模和布局的环境约束条件进行开发规划[4-5]。罗源湾区域产业发展可通过污水深海排放和引水湾外排放等工程措施,解决湾内水动力条件弱、环境容量小的制约问题。湾外排污口可分别设置在湾口北岸(黄沃)和湾口南岸(山碴)。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制约,须通过优化、限制火电、冶金、石化产业布局和规模,实现区域环境容量的优化使用。如整个区域的火电行业总装机容量应控制在11000MW以下,远期根据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实际情况再考虑扩大火电机组容量[3];新建、在建火电机组必须采取烟气脱硫脱硝措施,近期烟气脱硫效率需大于90%,脱硝效率大于50%;远期烟气脱硫效率需大于98%,脱硝效率大于80%。
6 结论
环罗源湾区域湾内口小、腹大,水环境容量有限,海湾四面环山,扩散条件不佳,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区域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稀缺,渔业资源和港航资源利用矛盾突出。区域规划主导产业重点包括港口物流、冶金钢铁、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要求高,需要通过敖江调水、湾外排水、填海造地、海域生态服务功能调整和产业布局、规模限制等措施,实现区域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延星,魏清泉.珠海市金湾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构想[J].热带地理,2003,23
(1):53-58.
[2] 王爽.佛山市南海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2-15.
[3] 张络平,刘用凯,石成春等.环罗源湾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研究[R].福州:厦门大学,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08.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2
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黄金开采及深加工、玉米育种、水产育苗及养殖、临港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现有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家。
园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区内莱州港是黄三角区域龙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投运泊位12个,是山东省第二大液体石油化工品装卸港。2011年启动了总投资50亿元的旨在将莱州港建设成为亿吨大港的扩建工程。
2012年,莱州工业园区将紧紧抓住“蓝黄”唯一叠加的机遇,充分利用“黄蓝”战略优势条件,调结构、转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蓝黄”区域的分工与合作,突出莱州港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的实施“以港兴区、跨越发展”战略,确立三年经济总量翻一番,把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突出、经济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具有明显优势的物流节点和开放枢纽,成为国内重要的临港加工制造基地、临港油化品仓储基地和临港物流业基地。为此,将重点推进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突破临港加工业。优化产业结构,使临港加工业在规模、技术含量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培植产品面向海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将重点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临港装备制造业层次,年内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港币的黄金集团大型矿用车项目;二是引进大进大出的临港加工项目,形成对莱州港发展的强支撑,年内重点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镍铁合金和总投资15亿元的耀昌精密铸钢项目。
2、扩大临港物流业。区内临港物流园是黄三角区域唯一的省级重点物流园。力争通过投运及引进一批重大物流项目,把园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物流中心。年内投运总投资14.7亿元的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和总投资1亿元的天力集装箱配送中心项目,大幅提升莱州港油化品和集装箱吞吐量。
3、稳定油化品仓储业。目前,千万立方米临港仓储物流保税罐区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已建成各类油化品仓储设施170万立方米,在建及拟建130万立方米,已投运中国最大的沥青保税罐区和半岛地区最大的固态化工品保税库。今后将继续发挥临港仓储业已初具规模的优势,在稳定发展油化品仓储的同时,兼顾粮食、化肥等散杂货的仓储,丰富临港仓储货物种类,今年将重点抓好总投资额达20亿元的香港华大油品仓储、苏州山东商会油化品仓储、大通石油二期、沥青保税罐区二期工程、国家粮食储备库、耀昌集团进口铁矿石集散中心等项目,使园区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油化品仓储中心、山东省重要的粮食和矿石集散基地。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3
无公害蔬菜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证书,济阳黄河大米、黄河鲤鱼、圆铃大枣、仁风西瓜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济阳县工业门类齐全,有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五金工具、纺织服装、塑料、陶瓷、建材、酿造、食品、制药、生物制品、工艺品等20多个门类,8000余种产品。
济阳县农副产品丰富。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2亩,位于济南市各县区之首,居全省上游。现有各类果品种植面积56000多亩,产量稳定在15000多吨,其中苹果在1万吨左右、梨约200吨、葡萄约100吨、柿子100吨、鲜枣约2000吨。济阳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在24000多公顷,总产量在110多万吨,全部为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济阳县畜牧业发展迅速,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畜牧强县。济阳县畜牧业的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牛的冷配改良技术已经推广进行了5、6年,现有冷配站点80余处。济阳县是回民聚集地区之一,有着良好的畜牧养殖传统,目前济阳县尚有大量的闲散土地等待开发,济阳县已经制定了较为优惠的政策,引进资金建设大型的奶牛生产基地。济阳地下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是胜利油田新开发区。目前开采量仅为储藏量的10%左右,每天可生产天然气8000―10000立方米,现已探明和准备联合开发的曲古1气井,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且天然气的质量较好,含甲、乙、丙烷80%以上。地热资源也正在钻探开发中。
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毗邻济阳县城老城区。济北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纵七横”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建成区内实现了“七通一平”。区内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服务娱乐区布局合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济阳台湾工业园坐落与济北经济开发区内,食品、服装、科技电子、医疗化工、印染等28家企业投资总额257个亿。加快了济阳摆脱传统农耕经济落后的面貌。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台湾工业园区。
土特产品丰富
中国液压升降平台制造之乡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4
关键词:GIS;土地资源;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高原山地地形,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高原山区省份,高原波状起伏,高原山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左右,平坝仅占全省总面积的6%。随着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急速扩张,坝区建设用地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云南省开始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但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多加考虑在低丘缓坡区域建设可能引发的地灾等问题,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应注意集约利用土地,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区域概况
富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的西北部,东经102。12′至102。47′,北纬25。08′至25。36′之间。富民县属于昆明市半小时经济圈和云南省经济较发达的滇中经济圈,为昆明主城最近的近郊县,东与嵩明县、寻甸县相邻,南靠五华、西山区,西与楚雄州的禄丰县、武定县接壤,北与禄劝县山水相连;108国道穿境而过,自古为川藏、滇北入昆明之要津。
富民县低丘缓坡工业园区位于富民县县城北部及东部坝区边沿的低丘缓坡区域,整个工业园区由四个区块组成,位于东经102°27′至102°32′,北纬25°13′至25°19′之间,由北向南分别为:武昆高速罗免立交片区、哨箐机械加工片区、三山至麦箐片区、豹子沟片区,四个区块总面积1045.02公顷。
三、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一)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目标及原则
(1)评价目的
实施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建设性质,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筛选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以地块为单元开展适宜性评价,划分出项目区范围内一等适宜、二等适宜、三等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的区域,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试点的安排及工业园区项目落地提供依据。
(2)评价原则
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遵循客观性、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应在遵循“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用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切合当地实际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二)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1)评价方法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建设性质,以及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筛选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采取多因素加权法计算分值高低,结合定性分析确定适宜性等级。
①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采用极限条件法,即以所有因子中最低的单项因子评价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通过对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起决定性影响的特殊因子的定性分析,采取一票否决制,初步剔除不适宜的地域,其余地域则暂时确定为适宜建设用地。
特殊因子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震断裂带、压覆矿产区、水源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出现这些区域,一般应确定为不适宜区域。
②定量分析法
定量计算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选择对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在选择的因素中确定参加评价的因子,并给出各参评因子的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分级、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然后在整个评价区内划分评价单元,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最后将所有因素的得分相加,获得评价单元上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单元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项目区建设适宜性分类等级。
③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低丘缓坡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起决定性影响因素的特殊因子的定性分析,采用一票否决法,初步剔除不适宜的区域,其余区域则暂定为适宜建设用地。
特殊评价因素影响区域:特殊因子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震断裂带、压覆重要矿产区、水源林保护区、自然灾害高易发区、自然保护区等,出现这些区域即直接确定为不适宜区域。
基本因素因子及权重的确定:排除特殊因子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适宜区可通过选取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因子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量化计算。
通过广泛收集评价区域内对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适宜性有影响的资料和图件,结合富民县的特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选取5个因素、12个因子建立富民县低丘缓坡工业园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具体见表1。
(三)项目区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
项目区规划面积1045.02公顷。适宜性高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188.10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18.00%;适宜性中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475.07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45.46%;适宜性低的可建设区域面积为316.12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30.25%;不适宜建设面积65.73公顷,占区块总面积的6.29%。
(四)适宜性评价结果应用
适宜性评价结果用于指导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优化。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开发建设向适宜性高及适宜性中等区域集中,重点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此类型区域坡度相对较小,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为成熟,适合进行连片、整体开发;适宜性低的区域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仅适宜开展低强度、低密度开发建设。评价结果中界定为不适宜建设的区域以保留现状土地用途为主,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梁艳平,等.基于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J].地质与勘探, 2001,37(3):64-68.
[2]MCHARG IL.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15-40.
[3]Malczewski J. 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 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2004,20(7):623-651.
[4]赵文武,张银辉,等.MapGIS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管理, 2000,17(6):8-12.
[5]李蓉蓉,等.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2):238-240.
[6]王桂芝.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5): 40-44.
[7]姚华荣,等.GIS支持下的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2):31-35.
[8]胡小画,陆诗雷,骆昌鑫,等.GIS支持的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1995,9(5):33-37.
[9]张丽君,曹红.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05(5):49-52.
[10]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55.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5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医院行业趋势范文6
最近,福布斯指出医疗技术将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预计到2018年,亚太地区医疗行业的IT支出将出现8%的复合年增长率。医院不仅需要注重提升患者的体验,提升医护人员的体验也非常重要。更快的Wi-Fi连接、自带设备(BYOD)、无线医疗设备都需要纳入考虑之中,而要应对这一趋势,迫切要求提升医院的网络性能。
尽管各国之间医疗服务的政策及商业模式各不相同,但影响IT运营的趋势却是共同的。本文将对影响医疗行业未来的5大主要趋势进行相关介绍。
患者安全
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事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基础建设、无线网络、可连接的交换机等可能看起来并不很重要,也不是设计患者安全方案时首先会考虑的因素,但是它们却是关键性的基础。实时定位服务以及移动患者遥感技术等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医院的无线网络。
因此,技术也应当归入医护团队以更好的服务患者。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执行一系列严格指令,并可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比如,相比于手写的处方,电子处方就将开药错误率降低了50%。
患者满意度
提升患者体验往往是医院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最常见的需求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宾客Wi-Fi体验。众多医院表示多数联网设备都通过宾客网络相连。对于患者来说,能够在医院流畅地缓冲一部电影,与在网络上正常运行业务同等重要。
因此,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强大的Wi-Fi网络,以支持视频播放等娱乐应用。这样过去随机性的体验转为一种期望。这就要求医院做出一定的调整。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丰富的患者病床终端(patient bedside terminals)来提供网络连接、电视以及其他娱乐方式。
患者其实并不关心网络如何平衡用于宾客的医疗操作网络需求。这就需要IT来满足患者与医护人员这两大用户群体的网络需求,并提供优异的性能。
临床医生满意度
对于医院来说,自带设备(BYOD)无疑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智能手机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可能并非由医院提供。
临床医生可能认为802.11就意味着连接性,但是对IT来说,事情要复杂得多。智能手机的设计初衷并不在于提供WiFi语音服务,而在于提供数据下载服务。但使医生团队感到满意是所有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首要考虑因素。
另一个临床医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于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医生们往往在登录或登出各类应用和设备的网络连接上花费大量时间,这使他们感到失望。移动设备及虚拟桌面解决方案越来越成为电子医疗记录(EMR)的常用方式。提升网络性能以支持虚拟化及扩展无线网络是使这些系统成为可能的基础。
增加收入及降低成本
当说到业务运行时,永远绕不开关于节约成本和提升收入的话题。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极进网络公司开发出支持这些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强大的管理平台来降低管理各种有线及无线基础设施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临床患者护理在过去的1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仍需要IT来支持进一步优化。
政府要求
所有国家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用来管理医院活动。从基于纸质的系统中转化到电子系统给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带来了大笔投入。各类网络连接控制、医疗设备以及BYOD等之间的兼容性带来了围绕网络连接控制、政策管理以及性能报告等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