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62-01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结合上述医药制造型企业的属性特征,为了切实能够充分发挥运营管理在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的作用,避免使管理流于形式,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根据运营管理的作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总部层面运营管理定位于信息整合、计划跟踪与决策参谋。信息整合,就是要立足于公司层面,关注动态过程,打破信息孤岛,统筹、整合、分析公司层面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计划跟踪,就是要依据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决策层布置的阶段工作,动态跟踪、评估落地情况。决策参谋,就是要随时关注外部与内部环境变化,对外关注行业的新趋势、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对手的新动态,对内关注企业的战略方向、结构问题、效益问题和效率问题等。
2.构建体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是使运营管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杜绝管理真空区的重要保障。
(1)构建基于关键指标群的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按照时间节点划分,可以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层次;按照分析维度划分,可以设立运营效益、运营效率、运营结构、运营风险、其他重要事项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中建立关键指标群。本文对月度报告关键指标群进行列示如下:
通过对以上关键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对比、同比、环比、与行业和对标企业对比等分析,评价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运营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外部与内部原因。
(2)构建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总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体系。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司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规模较大的或较为重要的所属企业应设立运营管理部门,其他所属企业应设置运营管理岗位。参照前述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设计符合所属企业的报表和报告模板,同时组织召开月度运营分析会,针对运营问题发函沟通。
由于运营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掌握充分的企业各方面管理信息,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决策。因此,总部运营管理部除与所属企业建立沟通机制以外,也必须与总部其他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科研部、质量部、总经办、安全环保部等)之间建立起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具体可以通过运营例会、运营信息报告、ERP等形式建立沟通。
3.提升能力。通过上述所知,运营管理部是掌握企业综合信息融合与应用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为充分发挥其职能,运营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执行能力,能够对公司决策进行快速、有效跟踪,不拖不推;沟通能力,能够与各专业部门、各企业进行高频率顺畅沟通,不卑不亢;专业能力,能够熟悉公司运行状况和生态环境,具备必要的行业、工业制造、财务、管理学等知识;分析能力,能够在大量数据信息中筛选关键信息并从中找到关联或规律,并能够准确确定调研分析课题;敏感度,能够及时感知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变化,提早应对;忠诚度,对所掌握的公司内部各类信息要进行高度保密。
参考文献:
[1] 刘平文.经营分析与企业诊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 F.罗伯特・雅各布斯,理查德B・蔡斯.任建标译.运营管理(原书第1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2
托辛斯和巴克尔(Taussings&Baker, 1925)研究了企业绩效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肯约和斯沃巴兹(Conyon & Schwalbach, 1999)认为企业的规模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科迪罗和维利亚斯(Cordeiro&Veliyath,2003) 发现市场指标、公司的多样化经营、外部董事的比例、公司的风险指标都与高管的现金薪酬显著相关。对高管激励问题,我国学者李增泉(2000)从资产规模、竞争因素、股权结构及区域因素方面对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高管的激励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陈志广(2002)发现,高管薪金报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说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等因素也会对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造成一定的影响。张俊瑞、赵进文和张建(2003)研究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的对数与每股收益、国有股控股比例、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这些关于企业经营结构方面的指标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周菁(2010)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薪酬激励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以短期激励为主;医药制造行业属于高技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利于留住人才,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的相关结论,所有者是根据企业的相关业绩指标来决定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并通过薪酬相关方面的激励措施来达到激励经营者努力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以避免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的损失。既然所有者通常会采取激励的方法来解决对经营者的管理问题,这就使得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营者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往往会努力工作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同时赵西萍(2002),柯宝红(2009),梁杰、田秋宇(2011),姚禄仕、许欣(2012)等相关学者研究了上市公司不同的行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1: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医药制造业属于创新型企业的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低污染的特征。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提高。Dougherty和 Handy、Lawless和 Anderson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够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Tushman和 Reilly认为在组织的多种创新形式中,技术创新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Hill和 Rothaermel认为技术创新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很重大的影响;姚禄仕、许欣(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企业的绩效和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从而有利于高管薪酬的提高,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2: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相关的研究表明,企业适当的负债可以减少相关的资金由企业流向管理者,主要是因为避免了在职不合理的消费以及过度投资。柯可、邱凯(2009)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的负债能力之间存在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负债程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一个企业越具有成长性,股票市场就会越看好它,也就越愿意对这样的企业支付更高的薪酬,周建波、孙菊生(2003),陈晓红 、李玉环(2007)通过研究发现公司成长能力与公司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4: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企业的成长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公司的治理结构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高管的薪酬。姚禄仕、许欣(2012)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治理结构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反映指标包括公司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相关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独立董事的规模的合理扩大有利于公司的良好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企业独立董事的规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对现代企业的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的监督主要是股权人的监督,外部的监督主要是债权人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中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国有股比例过大的情况,企业很多的行为都不能够自主。企业很多的高管的任免的权利都在政府的手中。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的时候,通过各方面行为给高管带来压力从而影响高管的薪酬。胡茂莉(2009)通选取了2006年至200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与高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11年沪市和深市两市的 A 股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在剔除了ST公司,PT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后,剩下105家。研究中使用 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三)变量选取 根据研究的假设,本文选取以下变量:(1)因变量。本文把高管薪酬作为因变量,以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ln值来作为高管薪酬SALARY的代表。(2)自变量。首先是企业业绩。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的指标很多,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资产与平均利润的百分比,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业绩,而相关的研究表明会计业绩在解释现金薪酬方面更有说服力,因此在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来代表企业的业绩。其次是负债程度,选取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来进行衡量。再次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支出或者设备资产净值这两 个指标来表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设备资产净值反映更加的公允。原因在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需要较好的创新环境,而设备资产净值的增加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环境的改善,因此选取设备资产净值这一指标来反映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再次是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选取市盈率指标来反映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控股比例,用国有股除以上市公司的总的股数来得到这一指标。选择独立董事比例指标来反映公司治理结构变化。
(四)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ln值作为薪酬变量,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业绩的变量,资产负债率(ALR)作为负债程度的变量,设备资产净值的ln值(ENA)作为公司创新能力的变量,市盈率(PER)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变量,国有股控股比例(SOSR)来作为反映公司国有股比例的变量,独立董事的比例(IDR)作为公司治理能力的变量,建立以下模型SALARY =α0+α1* ROA+α2*ALR +α3*ALR+α4*ENA+α5*PER+α6*SOSR+ε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1)医药制造行业排名前三高管薪酬总值最大值为6752600元,最小值为288000元,ln值标准差为0.705918096120854,说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高管的薪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同的医药制造公司对高管的激励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医药制造业排名前三高管薪酬的总值达到了1789784.61元,与其他行业中的高管薪酬像比较,这一平均水平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作为高新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自身取得较好的发展的同时,所处这一行业的高管的薪酬也在逐年递增,并且在非垄断行业的高管中排名前列。(2)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达到了0.11637278,和其他行业相比较这一数值较高,说明处于成长阶段的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拥有较好的业绩,但是和世界上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前言的其他国家的公司的业绩相比较,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绩效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的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集中度较小,很难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规模效应。其次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投入以及科研转化成生产能力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3)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负债水平较为适中。(4)医药制造业的市盈率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市场上对于不同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有较大的不同的看法。(5)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0.04,这一数值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受政府监控较少。(6)我国医药制造业独立董事的比例处于适中的水平,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7)医药制造业设备资产净值的平均值为2719953037.4,相比较其他的行业这一投入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相比较其他处于世界上先进水平国家的科研投入这一数值并不高。
(二)回归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和设备资产净值的ln值这两个变量和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这符合假设1和假设2。而资产负债率、市盈率、独立董事比例、国有股控股比例这四个变量和高管薪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不符合假设。资产负债率与高管薪酬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渐下降,假设中提到的减少不合理的消费及过度投资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市盈率和高管薪酬之间的回归性也不显著,而且市盈率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说明医药制造企业没有给予高管对市场风险承担这事项应该给予的补偿。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回归性也不是非常的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各个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每个企业之间这一比例没有出现较大的差别。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高管薪酬的影响还处在初级阶段。国有股控股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也不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可能是因为医药制造企业中国有股持股比例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的企业甚至为0,从而导致了回归性的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排名前三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都采取了与绩效相挂钩的工资激励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在短期内确实有利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但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的,容易导致医药制造业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应该在采用绩效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较为全面的薪酬激励制度,丰富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的结构。(2)医药制造业中资产负债率处于较好状态,这一方面说明了医药制造业中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适中;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也较强。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的负债程度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负债程度对高管薪酬没有影响。当资产负债率不在常态,出现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也会对企业高管薪酬造成影响。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也符合以前学者的研究,说明了存在管理层防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高管会出现降低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和提高自身薪酬这两方面的需求并存的局面。(3)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市盈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说明医药制造业中高管薪酬的制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没有把高管薪酬与其承担的风险结合起来,因此应当改善高管薪酬的制定原则。(4)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说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高管薪酬增加的双重目的。(5)医药制造业中高管薪酬和国有股比例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受政府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这些因素有利于我国医药制造业较为自主的发展。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全面的薪酬制度,将固定的工资制度与弹性的工资制度结合起来;将以利润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的薪酬制定制度与非利润为绩效考核主要指标 的薪酬制定制度结合起来;将公司高管薪酬的正常制定和考虑风险的高管薪酬制定相结合。医药制造行业可以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工资制度,可以设定一个基本工资再加上一个绩效工资再加上股权激励。在医药制造业中目前高管的薪酬结构体系中,基本工资占的比重比较大,绩效工资占的比重比较小,股权激励占的比重最小。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的创新精神。增加绩效工资和股权激励工资的比重虽然会增加公司风险,但是也会给高管创造出努力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他们在高绩效工资和股权激励工资的驱动下会愿意冒险去做一些事情。同时医药制造业在考核高管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不能够只考虑利润指标,还需要考虑一些非利润指标。只考虑利润指标容易导致高管短视,会采取一些危害公司长远发展但是有利于公司短期利益的行为。最后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在制定高管薪酬时需要考虑高管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高管承担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需要适量调增公司高管的薪酬,这也有利于激励上市公司的高管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长期的发展,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公司当前短期的发展。(2)完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公司董事会或者是监事会对于公司高管的监督作用。在以上的研究中发现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与董事会人数之间并不存在较为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的独立性方面较差。因此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完善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免于受到公司高管的控制,更好地发挥它们应该有的作用。(3)加大医药制造行业的科研投入,提升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科研创新能力。相比较国外的同类型的其他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科研投入水平以及科研投入转化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医药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非常的弱。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又发现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与公司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说明提升医药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公司的管理者和公司的所有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4)政府在资金或者是其他的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李克文、郑录军:《 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2005(1)
[3]杜兴强:《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4]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5]柯可、邱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6]管征:《上市银行高管薪酬管理问题》,《中国金融》2010年第17期。
[7]柯宝红:《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8]雷蕾、吴广云:《高管薪酬激励研究评述: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9]赵西萍:《董事会构成与经历控制机制关系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11期。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3
关键词:灰色关联系统模型;科技政策;科技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2
1引言
经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还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由于医药的特殊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更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促使医药产业科技活动投入规模接近社会理想水平,政府会采取各种科技政策激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科技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一个分支,其通过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等进行引导、干预和控制(王卉珏,2005),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财政支持政策,如税收减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科技项目计划等,另一方面是环境、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定专利法等。
学术界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实证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Akihiro Hashimoto等(2008)以日本制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定量分析了日本医药企业在1991-2000年间的研发效率;孙燕、孙利华(2011)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政府医药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发现政府向科研机构拨款对医药企业研发支出影响不显著,我国存在科研机构活力不足,医药企业需求不旺等因素造成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提出调整医药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结构,防止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激发医药企业动力等建议;邹彩芬、刘双等(2013)基于政府补贴带来企业的额外行为效应理论,以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政府补贴与R&D投入显著正相关;王虹、冯国忠(2015)运用DEA方法评估了我国2006-2011年医药政策的实施效果,选取的投入指标包含研发人员数、科研机构经费支出等,支出指标包括拥有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从上可以看出,在医药行业,关于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集中在政府投入补贴政策上,其他科技政策的影响,或者是科技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科技政策对医药产业科技活动影响的有效性,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从政府对医药产业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实施科技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拟找出最有效的政府政策,以及效果最差的政策,并总体研究政策对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实证分析
2.1模型建立
灰色关联模型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的程度越高,则表示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本文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分析科技政策与科技活动相关变量之间的变化程度,探究出对科技活动最有激励效果的科技政策,对几项科技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一个排序。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过程如下:
2.2模型的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2002-2013年间医药产业中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主要考虑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府融资担保三项政策。其中,政府直接资助用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度量,表明在科技活动中,政府对医药企业直接给予资金的资助。政府税收优惠用“利税”度量,利税是利润和税收的合称,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国家税收方面的贡献,白锦表(2013)在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中采用利税来度量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本文研究也采用利税。科技人才政策用“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度量。关于政府融资担保变量的度量,之前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会用金融机构贷款来度量政府融资担保,但由于近几年医药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数据缺失,所以本文研究中采用科技活动总经费减去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得到的数据作为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在内的其他资助,以说明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以上四个变量作为灰色关联系统分析中的比较数列,而参考数列则选取了医药企业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专利申报数、R&D内部支出四个变量。
2.3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所选取的变量,在历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查找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在内的其他资金来源,将收集整理到的数据保存到excel表格中。本文数据分析使用软件GM_V3.0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总体来说,四项政策中政府融资担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是很有效,而行业不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也不同,政策对于医药产业子行业的激励效果也不一样。政府在实施科技政策时应该根据每个行业的特征,激励效果好的政策要继续加强,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对于实施效果政策不好的,政府应该积极寻找其中的原因,改进该政策的实施措施、方法等,使得该政策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激励效果能够更明显。
3.2建议
对于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应该继续加强这两方面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性发挥到最大。而对于中成药制造业,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科技人才政策都是有效的激励措施,政府对这个行业应该综合实施这三个政策,将效果发挥到最大。
首先,政府应合理配置直接资助医药企业科技活
动的经费,并加强监督管理。从分析结果来看,政府直
接资助还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为了提高资金资助效果,政府在决定给医药企业投入资金资助时,应根据该企业往年申请专利数的情况,决定投资额的多少,投资完后定期或不定期对该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进行检查,以防企业擅自将政府投入的经费用到不属于科技活动的方面。
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好融资担保的职能作用,积极寻找支持医药企业增加科技活动投入的新途径。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医药产业的三个子行业中金融机构贷款等其它资助关联系数最低,说明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实施得并不是很有效,政府在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之间的角色发挥得还不够好,政府应该寻找最合适的决策,减少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门槛,τ谀切款用来投入技术研发创新的医药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增强企业用融资贷款来增加企业科技活动投入的信心。
最后,科技人才政策相对于三个子行业而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的政策,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培养。虽然人才培养主要在高校,而学生的专业自也在其本身,但是,政府可以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为医药产业培养多方面的研发人才,让更多的医药学生愿意投入到医药研发中去。若企业的研发人才增多,该企业也会因此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为企业增加专利数,也增加了该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总体的利润,利润的提高增强了该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而下一年的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也会因此而增加。
参考文献
[1]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Akihiro Hashimoto,Shoko Haneda. Measuring the change in R&D efficiency of th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2008:3710.
[3]孙燕,孙利华.我国政府医药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药房,2011,(09):771774.
[4]王虹,冯国忠.对医药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DEA评估及研究[J].药学研究,2015,(01):4750.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4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空间分离指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026?06
一、研究现状
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的区域专业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有:Krugman[1]构造地区/国家指数比较美国和欧洲制造业的结构差异,发现欧洲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弱于美国各地区之间的专业化程度[1]。Feldman et al[2]对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比较,发现多样性能汇集互补性经济活动,更好地促进创新。Midelfart- Knarvik et al[3]借鉴了Krugman专业化指数(K-spec)对14个国家中的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其余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比较。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范剑勇[6]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 1980、2001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当时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专业化地低的状况。程大中等[7]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发现整体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地区内差异即省际差异。冼国明[8]经研究发现1985年以来,中国产业地方化和地区专业化程度都在加深;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FDI 和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布局的影响和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变得更加强大和显著。苗长青[9]运用我国 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测算1995—2004年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发现地区专业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朱胜勇[10]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就业区位指数、区位产值指数和比较生产率指数分析了广州深圳两市服务业的差异和地区专业化的特征。而张洁[11]借鉴程大中和苗长青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绩效分析后,发现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模比较大,但平均的利润水平和产出效率并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整个产业在东部地区的集中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产业集聚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国外很多学者都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Marshall(1890)认为集群是源于经济的外部性,明确外部性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波特认为同行业企业集聚产生的激烈竞争可以促使企业采用和创造新的技术。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一直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直到Grossman, Helpman (1991)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外部性内化,首次在内生经济增长中引入了地理因素,与知识相关联的正外部因素中,本地化的溢出只存在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内。而以Krugman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认识到生产要素空间区位的重要性,认为产业空间集聚导致技术溢出的外部性,进而激发创新,另外还有利于知识和信息传播,促进技能性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企业近距离的市场交易。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物制药技术就经历了社会价值创造为主、市场价值创造为主以及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同步发展三个阶段,医药制造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4]。尤其在“十一五”时期,得到了平稳快速发展。首先产业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值约4 250亿元,2010年跃升至约11 741亿元,年均35.2%增速,从业人数也从2005年的120万增长到170多万。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 1 134件飙升至2010年的5 672件,企业内部研发经费从40万元增长至120万元,保持年均40%的增速。另外在基因测序和分析、新药创制与疫苗开发等生物技术前沿领域,我国布局了一系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而且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活跃,产业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三是一批创新成果得到产业化。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领域重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有力支撑了医药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北京、上海、长沙、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5]。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省际专业化水平差异和空间集聚状态,概述我国区域和整体医药制造业的结构特征,对中央及地方政府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发掘产业的发展潜力,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政策支持,由点及面带动全国医药制造业乃至所有高技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本文有两个重要发现:(1)我国医药制造业东部地区总体的专业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低于中部地区,而且区域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2)区域专业化水平在三个时段呈现“低?高?低”的特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表现出“扩散?集聚?扩散”的规律。
二、数据与指标
本文使用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空间分离指数来探求中国医药制造业区域差异和整个产业的空间集聚度。文章采用的数据包括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来源于2002—2011十年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处理被分成2001—2004、2004—2007和2007—2010三个时间段。此外较之前很多学者对制造业、服务业的研究不同,本文聚焦的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因此更具代表性。
(一) 区位产值指数
区位产值指数表示一个地区的特定产业的产值与该地区总产值之比,再除以样本总体该产业的产值与样本总体总产值之比。因为医药制造业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技术产业的一类,而且高技术产业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样本总体选择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区位产值指数反映了产值的专门化率,若该指数大于2,则该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在全国高技术产业范围内相对集中。用 表示在t年,地区j(j=1, 2, …, N)产业i的产出水平,∑i 表示在t年,地区j的总体产出水平,∑j 表示在t年全国产业i的总产出水平,∑i∑j 则表示在t年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出水平。定义区位产值指数:
(二) 地区专业化指数
Krugman用指数∑i|Si? |来分析地区或国家间产业专业化水平差异,其中Si表示某个地区或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 表示另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若指数值等于0,两区域产业就业份额是相同的,若等于2,则两地区产业结构毫不相干。该指数可以大致定量衡量结构差异,并进而衡量地区分工程度。为了比较全国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笔者借鉴克鲁格曼指数来测度专业化水平。对于每个区域,计算产业i的产值占地区产出的比重,即上文中提及的 。据此,可以把相同产业占其他地区产值的比重定义为 , 指除了地区j外,其他地区产业i产值占各地区产值的比重。因此,地区j和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就可以表示为 和 之差的绝对值。具体地区专业化指数表述如下:
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 2],当地区j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取值为0;完全不同时,取值为2。这个指标越高,则表明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
(三) 空间分离指数(Spatial Separation)
传统的集聚指数仅能提供每个产业集中到少数区域的程度,但不能提供这些地区空间距离是不是很近或很远。若使用该类指数,一个产业可能主要集中在两个相邻的区域,也可能分裂在相隔遥远的两地。为了弥补这个缺点,Midelfart-Knarvik et al(2000)引入了区域间空间距离要素,定义了空间分离指数,具体的表示为产业i的空间分离指数(SPi):
σjk指两地区间的距离, 和 表征的含义与之前的界定完全相同,C是一个常数,为了限定SP在[0, 1]内,常数取值和距离单位选取有做微调。给定任一地区j,∑k σjk表示其他生产产业i的地区间的平均距离。整个式子表示一个以所有两个地区间的距离为权重的函数。如果所有的产业仅集聚在一个地方,则该指数为0,指数的值随着产业的空间扩散变大。本文采用该指数是为了测度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间的空间距离一定,所以整个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各地医药制造业产值占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1)和(2)得到2001—2010十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位产值指数,并分成三个时段取平均值得到表1的结果。从下表中,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大的区域上看,中西部较东部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相对集中;其次,地区间差异显著。整个东部地区除河北海南外,北上广、天津、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产值指数明显偏低,而以山西、安徽、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以青海、宁夏、新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更高,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中仅仅包括医药制造业,即产业集中度最高;另外,从这三个时间段看,整体表现“低?高?低” 的趋势,可能的解释是由于从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正确地引导产业发展加之强有力的产业扶持,造成一定的“纵向效应”,即部分区域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超过全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而从第二时段到第三时段,随着产业多金和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素质不高,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去发展某一类或几类产业;从各个地区看,按照2001—2010年十年间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大小,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成四类区域(如图1)。从下图可以看出,河北、吉林、海南、云南、及青海等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最高,处于第一类区域,而且的专业化指数最高,十年内均保持在0.8以上。宁夏、新疆、河南、山西等11个地区专业化水平次之处于第二类区域,浙江、安徽、四川等8个省市处于第三类区域,而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江苏、辽宁等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最低处于第四类区域。另外部分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幅度过大,如新疆在2001—2010期间从0.64下降到0.22,山西从0.52下降至0.27。最后,从三个时段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专业化指数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
根据公式(4)计算出2001—2010年SP指数,然后将指数分三个时段平均化就得到了十年间SP指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SP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首先,在第一时段内,SP值大约为0.685,说明整个医药制造业处于空间分散阶段,各地区产业发展较均衡;其次,在第二时段,SP值大约为0.648,较第一时段有明显下降,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初现,表明一些地区逐渐实现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表现在地区专业化水平的上升。最后阶段,SP值大约为0.666,较第二时段有提高,但小于第一时段,产业扩散之势明显。而SP指数在三个时段呈现的特征与区位产值指数(表1)和地区专业化指数(表2)的特点相契合。综合以上分析,十年间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大体表现为“扩散?集聚?扩散”。这个规律基本上与一般产业的演化路径相契合,即在行业起步阶段,空间扩散之势显著,全国各地区均提高关切度,纷纷加大经费、人才和资本的投资,加快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确引导和扶持产业,收益初见成果,各地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具体表现在2001—2004这个时段;而在行业飞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抓住机遇,转移效益低或劣势产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整个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大资金、科研人员和研发资本投入,改善管理水平,产业在这些地区日趋集聚,区域间专业化水平差异明显,表现在2004—2007这个时段;随着产业发展日趋成熟,规模效益达到一定程度,产业的范围经济作用趋强,产业从个别优势区域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大多数地区产业发展均衡,专业化水平差异减小,表现在2007—2010这个时段。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行业空间分离指数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整个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水平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低于中部地区。在2004—2007期间,中部地区专业化指数值为0.384,东部地区为0.345,西部地区为0.251,从数据上反映中部地区具有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的优势。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存在着技术落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及人才素质偏低的问题,东部地区虽有充沛的人财物资源,但其高技术产业多样化程度较高,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分散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的资源,医药制造业的相对地位较中部地区下降。另外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的区位产值指数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青海、云南、广西、海南、河北、河南等地产业集中度更高,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产业集中优势,继续加大科技人才资源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产业优势。
(2) 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地区各省市与西部地区的比较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最高值依次为为0.88,青海为0.79,云南为0.65,广西为0.57,而东部地区中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化指数最高值北京仅为0.075,上海为0.099,广东为0.16,当然也有例外,如海南最高值达0.78,河北也有0.57。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专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甚至相反。因此笔者认为那些西部经济较不发达或落后的地区方可抓住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优势,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重视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从而扩大自身的优势地位,逐步缩小与北上广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3) 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空间分离指数在2001—2004、2004—2007和2007—2010三个时间段内基本呈现出“低?高?低”的特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最高区位产值指数分别是0.73、3.97、2.98,表明医药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内相对集中。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最高专业化指数分别为0.35、0.38、0.25,表明医药制造业是中部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另外这三类指数在三个时段所表现的“低?高?低”的特点也验证了我国医药制造业“扩散?集聚?扩散”的一般规律。
医药制造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技术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地位[12]。为保证整个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关切度,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省市的产业发展潜力,继续加强先进技术的创新、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建设,加大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的资金投入[13],尤其是要增加研发经费投资,密切与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以攫取高素质人才。颁布较为明晰的产业政策,引导其走上平稳快速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适当延伸产业链以达到提升产业之目的,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
注释:
① 首先计算出任意两地区间的医药制造业产出比例的乘积,再乘以两地区间的距离,共得到465个数据,把所有数据加总得到SP指数。
参考文献:
[1] 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 [M]. The MIT Press, 1991.
[2] Fledman, Audretsch. 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 409?429.
[3] Midelfart-Knarvik, 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The Location of European Industry [J]. 2002(4): .
[4] 洪进, 余文涛, 汪凯.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的演化和治理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1(11): 55?61.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0[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 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 管理世界, 2004(6): 39?53.
[7] 程大中, 黄雯. 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 财贸经济, 2005(7): 73?82.
[8] 冼国明, 文东伟. 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 管理世界, 2006(12): 18?31.
[9] 苗长青. 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07(6): 8?14.
[10] 朱胜勇. 广州深圳服务业差异与地区专业化[J]. 区域经济, 2008(4): 24?28.
[11] 张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2): 64?70.
[12] 赵玉林, 张倩男. 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选择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10): 60?66.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5
【关键词】经济效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一、引言
我国2009年共有41290家工业企业进入大中型企业的门槛,比2008年增加898家,从业人数增加71.54万人,其中主营业务收入335751.14亿元、资产总计351080.51亿元、从业人数4831.29万人。大中型企业产出效率有所提高,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69.495万元,比2008年提高3.75%。公有制企业仍为大中型企业主体,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加快,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大型私营企业首次超过百家,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发展的活跃力量。
二、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体系的选取与说明
为了比较全面地分析评价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38个行业经济效益水平,本文从企业的消耗水平、获利能力、财务风险、再生产循环速度、综合效益以及劳动效率和产销衔接等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
三、各行业经济效益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整理得到样本数据,在主成分分析中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38个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横截面据。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往往不同,而不同量纲的数据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其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即,其中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二)判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的潜在要求是原有变量之间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否则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具有共同特性的主成分。SPSS提供的方法是进行KMO and Bartlett's检验,KMO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为0.521>0.5,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10.448,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表明两者都通过检验,说明样本数据的总体特征符合要求,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相关系数矩阵(Correlation Matrix)可知,工业增加值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与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几个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由此可知,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证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三)确定主成分个数
主成分分析的核心思想是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这种多变量的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也就是说,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
由表2可知,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三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333%,说明这三个主成分对指标的解释能力达到80.333%,能够有力地反映七个指标的信息,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与此同时,由碎石图可知,提取三个主成分时,特征值变化比较明显,其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可以用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其评价的可信度为80.333%。
由表3可知,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三个指标的信息,故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资本营运能力的主成分;而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故第二主成分可以作为衡量企业产出效率的主成分;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产品销售率指标则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故第三主成分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再生产循环速度和销售能力的主成分因此,提取三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可以用三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七个变量。
(四)计算主成分F表达式
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B1、B2和B3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Total开平方根,以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即,的值分别为2.399、1.937、1.287,可得到特征向量A1、A2和A3。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到的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由表4可知,在主成分F1上居于前三的行业为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中烟草制品业的得分为7.809,远高于其它行业,说明烟草制品业工业企业的资本营运效率高,管理规范,居于末三位的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主成分F2上居于前三位的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得分为2.221,居于末三位的行业为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得分为-6.118,说明该行业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在主成分F3上各个行业得分比较均衡,得分位居前三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得分居于首位为3.734,说明该行业再生产循环速度快、销售能力强,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得分居于末位为-2.692。
(五)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将各行业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进行加权,得到主成分综合得分,继而综合评价各行业私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六)我国各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排名
由表5可知,我国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是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相对最差的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再结合各主成分得分进行分析,烟草制品业综合得分最高是由于企业资本营运能力F1以及产品销售能力F3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企业产出效率F2得分相对较低,说明该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综合得分较高分别是由于企业资本营运能力F1和企业消耗水平和劳动效率F2得分较高。对于综合得分最低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而言,F2得分最低,这说明该行业产出效率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得分较低是由于F1得分最低,说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资本营运情况差;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得分较低是由于主成分F1、F2得分都较低,说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营运能力、产出能力均有待于提高。综上所述,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是取决于该行业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资金来源、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
该评价结果是综合各经济效益指标信息而得到的,即用综合指标反映和概括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情况,它与各指标下的结果有可能不完全一致。应当注意的是,部分行业的综合评价指标F得分为负值,其原因是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对原始指标数据作了标准化处理,把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水平当作均值来处理的缘故。因此,某行业私营工业企业的综合得分为负值,只表示该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在全体被考察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
四、结论
由各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排序表可知,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各行业中,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比较好,这是由于这些行业对资源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是国家的主要产业,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投入,因此总体排名靠前;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企业经济效益较差,这是由于这些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当资金来源缺乏时很难有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产品销售情况差。
因此,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改善管理方式,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善于利用财务杠杆,进而提高企业的资本营运能力;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产品销售率。我国应加大对落后行业的适当调整与改造,在加大投资力度、降低成本费用、压缩和节约各项费用开支、大力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加大投入的同时,注意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减轻企业的包袱。
另一方面,通过上述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法能够直接地运用报告期数据,科学而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该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避免了现行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该方法开拓了科学进行综合评价的新领域,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给决策者及时提供客观科学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
[2]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9.
[3]梁苓.主成分分析法在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763-768.
[4]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71.
医药制造行业特征范文6
关键词:医药化工;有机废气;处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加快,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医药化工企业的生产产能和制造效率日益增加,在此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废气污染问题,尤其是医疗、石油化工等产业中排出的有机废气,其数量极大,且长期无法降解,这也是目前医药化工领域对于有机废气处理的一大难问题。由于化学和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物有着不易分解,污染物范围广,废气排放量大等特征[1]。因此,有机废气不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医药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有机废气进行有效处理。
1医药化工企业的有机废气污染概况、组成以及关键技术
1.1医药化工企业有机废气的排放概况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医药化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导致有机废气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且对有机废气的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传统医药及化工行业的废物排出方法为间歇性排出,因此,排出的大量高浓度的工业废水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例如,医药化工企业的周围往往会有强烈的臭味产生,虽然这种臭味刺激性很强,但一旦进入了空气中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挥发掉,这也是空气污染治理非常困难的原因;第二,医药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气成分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所以,医药化学工业的废气排放也会因生产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主要和化学产品中的基本物质相关,其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排放量大,污染点多,且会产生无规则的溶剂废气污染。而医药和化工废气污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排出过程无规律,时间间隔不稳定,且停留时间随意变化,给废气管理造成了阻碍,并影响了后期处理工作的开展[2]。
1.2医药和化学工业有机废气组成分析
在医药工业的生产加工等环节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溶剂,受药品特性的影响,在制造环节中很多溶剂极易通过空气挥发出去,进而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会严重污染环境。这些废气的主要成分包括甲苯、二氯甲烷以及丙酮等。试验结果证实,排出的废气含量与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成正比,一旦有机废气和空气接触,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恶臭等气味;当人们闻到这种臭味时,身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有机废气的扩散速度和挥发速率都特别快,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时,就会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
1.3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研发出多种有机废气的处理技术,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技术包括冷凝法、吸附法、焚烧法和生物处理法[3]。①冷凝方法是一项废气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在处理含有水蒸气较多的废气时,有较大的优越性,且能高效地利用废气中的有用溶剂,进而使废气中的废水也能够得到相应处理。但该工艺技术极易受废气冷却水温的影响,当废气含量较低时,再使用该工艺技术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耗费。②吸附法是一种利用吸收塔对有机废气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该技术在处理溶水更高的废气时有较大的技术优越性,其处理过程也比较安全,是一项应用广泛的废气处理技术。③化学焚烧法是对有机废气进行焚烧处理,该方法在处理可燃废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同时,它还能利用化学催化剂使废气中的有机气体迅速溶解,因此,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率。然而,该法不适用于处理含硫元素、溴元素等高毒性化合物的汽车废气。④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进行化学处理,然后采用生物吸收、溶解等方式,使污染物逐步转变为安全、无毒的物质。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资源较少,但用到的设备较多,占用土地面积较大,所以不适合所有的医药化工企业[4]。
2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
2.1废气处理措施的效率不高
目前,处理有机废气的主要方式包括冷凝法和吸附法。从工艺上讲,这种两方式在工艺技术上都相当成熟,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也较高,但从实际的工作状况来看,由于冷凝法冷却效果改变幅度过大,导致冷却成本较高,而吸附法投入较大,相应增加了整个医疗成本,因此,这两种废气处理的效益都不高,且也不利于医疗领域化工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相应的管控措施
当前,政府部门对有机废气的管控与处理逐渐重视起来,但其管控措施只在大中型医药化工企业中十分突出。而对于很多小企业虽然在环境保护和废气管理方面作了部分调整,但因公司实力有限,政策调整力度又不大,导致对于有机废气的处理问题不能获得完全缓解。在现实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控措施,导致部分监理人员对废气污染问题没有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且还有一些医药化工企业不顾社会效益,只在有关环保部门突击检查时调整排污条件,降低废气排放量,而在相关部门检测后仍然按以前方式排污[5],导致有机废气的污染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3缺乏先进的处理技术
在医药化工行业中,所形成的有机废气存在着容易扩散、高浓度、不易降解等特性,因此,有机废气的处理工作困难很多,由于对其的处理技术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各公司在处理工艺上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目前,国内废气处理技术水平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公司在进行废气治理时,仍应用传统的冷却技术和冲洗技术,导致废气治理效率较低。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废气处理时,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吸附工艺。因为传统活性炭、滤棉等材质的吸附法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但如果废气中的污染物超标,会导致滤芯等材料的处理能力随着吸附率的增大而产生饱和效应,就可能产生效率迅速降低的现象。因大部分吸附剂都是无法再生的,且在使用吸附法处理化学废气的过程中,作业人员也非常容易中毒,所以该办法的使用效益并不理想。而且,对于非水溶性溶剂废气的处理设备构造较为简单,具有明显弊端,很难长时间应用。此外,大部分情况下,企业都是在面对环境检测时才使用设备,更多的情况是用环保设备应对环保检查,而后续的处理却不能保证同样的标准,从而造成严重污染环境[6]。
2.4环境监管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我国医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产品的更换越来越频繁,导致医药化学工业出现了小、多、散乱的特征。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布局的特殊性,产业内部结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两面性,且对于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是这样。所以,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对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的进行管理和监察。
3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的对策分析
3.1要采用更科学的排放标准
当前,要解决好在医药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废气的问题,需要全面掌握其特性,并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对策,要建立合理的污染准则,限制有机废气的排放量,以此降低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在这一阶段,限制有机废气的污染与释放时间是制药化学工业中最关键的任务之一。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治理有机废气的污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污染规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3.2推广并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针对医药与化学工业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除了要建立适当的规范之外,还应合理使用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如热破坏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处理部分含量较少的有机废气,其效果较好,在其应用过程中主要用到催化氧化焚烧和直接火焰焚烧。催化法燃烧是利用空气与催化剂的反应来减小有机废气的起燃程度,然后再通过对空气加热使有机废气进行化学反应,最后成功地消除废气中的污染。而直接燃烧法的处理效果也比较彻底,该方法的优点是投入小、使用时间长,在短时间和高温的条件下,其处理效果就可达到99%。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运用微生物技术对废气中的生物进行重组,同时也利用生物进行代谢降解的处理,使处理后的产物对水、生物等污染较少,或以零污染的形式存在。其主要装置包括气体洗涤器、滤池处理等。而该方式和热破坏法一样,在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中效能很高,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所以使用范围十分广阔。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若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就会不利于医药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所以,应加强对传统废气的处理方法进行技术革新。当前,已经有不少以生物治理为主的净化方案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与实验中,通过利用生物菌株净化废气,在节省处理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和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法比较,该技术在废气处理中更具生物活性,且处理效果也更高效,在其在末端处理方面也经常使用此类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处理方式,因为该方式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发展、研究新型科学技术,坚持创新的思路,以及大力推广并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3.3提高国家药品化工行业市场的准入门槛
对于提升中国医药化工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以往医药化工企业有机废气治理和控制经验,再根据目前有机废气的产生和治理过程的具体特征,积极、合理地运用最先进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并提出更有效的治理办法。要制定和贯彻科学、有效的作业标准,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企业要明确内部的质量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要对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作出严格规范,并确保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管理上均能达到合格规范;同时,政府还要规范在制药化学品领域的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以保证生产者能够运用符合标准的工艺生产流程。
3.4建立严格的控制机制
长期以来,有机废气的污染问题一直制约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若要更好地解决将这一问题,应从政府各部门在废气污染管控与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发现,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医药化工企业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导致各地政府部门对环保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现象视而不见。这些举措在短时间内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从长期考虑,废气污染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久的、难以恢复的,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改变思维,对环保违法者加强查处力度,严格控制有机废气的排放量。
4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医药化工是化工行业中非常关键的分支,关乎着人类的生活健康,所以要避免有机废气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针对我国医药及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污染的实际情况,要运用先进的处理方式,再依据科学合理的排放规范进行有机废气的治理。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企业现行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由于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危险性很大,不仅处理过程繁琐,其处理难度也较大,所以需要选用最合理的方式加以处理,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机废气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志刚,史为臣.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分析[J].化工管理,2019(25):49-50.
[2]李春静.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的探究[J].化工管理,2019(4):40-41.
[3]唐碧银,王义飞.浅议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9):205.
[4]林洁.浅析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5):71-72.
[5]肖洁松.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治理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