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金融和网络营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金融和网络营销范文1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曾几何时,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有效的客户营销,在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整个金融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形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特征的互联网金融,厚积薄发、来势汹汹,对传统金融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 (如表1所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金融理念和运作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将业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这更有利于抓住中小客户。以“余额宝”为例,截止2014年末的数据,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用户属于五万元以下的小客户。由于面对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原来针对中小客户的优势可能将不复存在,目标客户逐步面临被吞食的危险。当然,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丧失机会,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规则一改传统的“大鱼吃小鱼”,而主要体现在市场机遇的处理速度方面,即“快鱼吃慢鱼”。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这一严酷的竞争环境,对未来做出总体运筹和谋划,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转型发展策略,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冲击
1、存款面临大量流失
目前,利差仍是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虽然这些银行在努力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但是“存款立行”仍是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得已之选。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和存款理财化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这一状况。首先,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率暂不受利率监管限制。他们中的多数成员年化收益率甚至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量个人客户将银行卡内活期存款转入其袋兜。其次,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金融研发工具及准确的市场预判能力等,推出了收益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也造成中小型金融机构银行存款大量流出。第三,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已看到银行对存款的迫切性之后,纷纷待价而沽,也会造成存款流失。第四,股市的火爆程度及楼市利好消息的出台也决定了个人客户资金的流向。
2、对中小微企业的优势不复存在
近年来出于竞争的需要,金融相关机构纷纷提高了“办贷效率”,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担保公司均推出了较多面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快捷而又高效的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更不甘示弱,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中实现了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标准化服务,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更为便捷。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利差保护政策会逐步取消,这也将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带来考验。
3、更多市场参与者分享银行业市场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使商业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同时,这一制度也为民营银行的准入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商业银行只能积极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潮流,加快创新步伐,深入实施转型发展,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对策
(一)注重客户体验
在大数据的时代,一个完善的客户数据库能够极大地提高客户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阿里金融”为例,它通过旗下的一系列互联网平台,搜集到客户大量交易和身份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并利用这一数据库产生的大数据和信息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金融产品的营销、风险控制和信贷审批等,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中小商业银行若想在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着重考虑客户体验,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优化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改善业务流程等,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移动网络的客户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使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最大化提升客户体验。
(二)改变经营方式,进军“电商”平台
“金融脱媒”是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主要风险冲击。金融脱媒可以发生在两个方向:一是资金绕开低收益的金融中介向高收益方向运行;二是资金绕开高成本的金融中介向低成本融资渠道方向运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已经降到52.1%,这说明银行作为融资媒介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非银行类融资渠道如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小贷公司的份额不断上升。凭借着大数据的支撑,网络平台贷款公司势必将以全新的形式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其次是互联网金融的“再中介化”。互联网金融在中介作用上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具有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再中介化”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新的中介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分散风险的能力已经完全能够胜任金融中介的职责,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擅长的领域,传统金融将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再中介”的冲击。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谁掌握的有效数据越多,谁就能抢占制市场高点。因此,传统金融机构若想在大数据时代的金融领域取得成功并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掌握足够的数据来源渠道,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参与商务交易流的全程来掌握信息流,最终形成大数据。故,中小金融机构必须要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特别是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实体和网络虚拟营销渠道的有机结合。这种银行金融电商不仅是银行对金融脱媒现象的一种积极应对,更是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探索。银行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和企业需求,对金融服务进行大胆创新,创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业务、客户消费和商户的融资需求等多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以及综合平台系统和网络软环境,拓宽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
(三)建立“一站式”平台提高综合服务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金融领域,其劣势是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目前其创新性经营只涉及到了金融业的某些具体领域,在短期内还不足以涉及所有的金融产品,给传统金融机构造成致命性的影响。而这种缺陷恰恰是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不仅要增强客户粘性,还要不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例如,将现有的业务条线与网络、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事物相互整合,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具体措施方面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首先是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更深合作,结成稳固的业务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其次是需要对整个流程内的所有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稳定的金融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关系。
(四)尊重互联网精神谋求合作共赢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工具性质不仅会吸引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也会吸引传统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其中,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处于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之下。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新技术的引入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还将使得一些掌握大量客户信息、拥有信息技术的优势企业进军金融业。加之,互联网的使用也将引发金融中介对一些已经标准化并且风险较低产品的竞争加剧,一些资本实力雄厚且声誉较好的大公司也将成为传统金融中介最有威胁的潜在竞争者。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两者之间的客户资源信息共享。互联网企业一般可以通过购物网站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丰富的个人客户以及中小微企业客户的资源信息,而普通金融机构则依靠其多年的经营活动,积累了较多的客户信息。双方在客户资源信息上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交叉销售。当然,双方信息共享的前提必须做好“保密”措施。二是共同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于大型企业很多,他们为了获得融资愿意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而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得更多的利差收益。基于以上几点,中小商业银行可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通过借助其累积的大量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对于风险管理的优势,共同打造在线融资平台,提供中小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有效发掘新的客户群,从而提升经营收益。
互联网金融和网络营销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战略定位;产品创新;生态圈;大数据;人才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于明晰,互联网金融业态逐步成熟,该行业将逐步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生态化、专业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等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邮政金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邮政金融应积极把握自身优势,有效应对不足,通过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经营转型升级。
1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业带来的机遇
1.1.1推动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持续深化,传统金融业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手机银行、直销银行、虚拟银行等新型运营模式成为银行同业着力拓展的方向。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运营模式不再依赖物理网点和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手机、电脑、邮件和电话等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享受更便捷、更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1.1.2拓宽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可通过丰富服务场景、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加快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拓宽综合金融服务领域。一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如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实现了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二是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市场,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服务能力。如平安集团陆金所通过网络贷款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此外,互联网金融还加速推动了传统金融业积极布局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市场。1.1.3提升传统金融服务效率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效降低传统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更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持续推进金融机构传统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高效便捷在线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金融机构利用网络数据加强客户行为分析和数据挖掘,开展精准营销与主动推送,将电子银行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网络营销服务平台。1.1.4促进传统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可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型,针对贷款额度小、信息对称、适合标准化的信贷需求,实现线上自动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的标准化运营。如工商银行近期研发了法人客户网上信贷新产品,设计客户精准营销和系统自动审批模型,目前网络融资余额突破6000亿元。同时,互联网金融还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如当前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与货币基金挂钩的互联网理财产品。1.1.5提升传统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专家经验、财务报表和抵押的模式,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管控工具,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基于客户信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整合客户资产负债、交易支付、流动性状况、纳税和信用记录等,对客户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价,计算动态违约概率和损失率,提高贷款决策可靠性和贷后管理效率。
1.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提出的挑战
1.2.1削弱传统金融支付中介功能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平台快速崛起,在交易金额和交易量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态势,金融机构在支付领域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目前,第三方电子支付交易金额虽低于传统银行业,但交易笔数已超过银行业,且交易金额与交易笔数呈较快增长态势。根据《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亿笔,金额达2494.5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亿笔,金额达99.3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9.53%和100.65%.1.2.2抢占传统金融信贷业务市场互联网金融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客户信息,解决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压缩人工、渠道、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成本,降低运营成本,逐步抢占传统金融机构信贷市场。目前,互联网金融凭借贷款审批效率高、放款速度快、产品多样化等独特优势,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强劲的竞争对手。同时,受电子商务、第三方消费金融机构的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也受到较大冲击。1.2.3分流传统金融负债业务互联网金融支付性存款账户以低门槛、随意支取、社交场景化等优势,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零散资金。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兼具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和活期存款的支取便利性,给传统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带来较大冲击,造成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此外,互联网理财在分流传统金融机构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的同时,部分又以高付息成本的协议存款形式回流至银行体系内,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抬高了客户对资金的收益预期。1.2.4挤压传统金融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通过提供更便捷、更低价的网络支付和结算服务,显著分流了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以及在账户内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平均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同时,互联网金融凭借低门槛的便捷服务,也抢占了商业银行理财、基金和保险等业务收入。此外,金融科技不断降低资产管理成本,影响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咨询业务。如智能化理财网站只收取0.15%~0.35%的管理费用,明显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理财顾问约1%的收费比例。1.2.5降低传统金融客户粘性互联网金融营销与服务方式更贴合大众需求,其多样化、个性化、便捷性的特点,增强了用户粘性,割裂了传统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互动。如微信支付凭借强大的社交平台,借助财付通支付牌照的功能,推出理财、红包、生活缴费等产品,同时打造C2C微商平台,目前支付用户约4亿人,已超过建设银行3.41亿人的客户规模。同时,互联网金融客户定位更为广泛,目标客户群包括传统银行重视程度较低的低端消费群体,吸引了大量长尾群体,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积聚造成了冲击。1.2.6弱化传统金融物理渠道互联网金融突破时间与地域的局限,通过全天候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在任何时点都可享受金融服务,对实体网点产生了替代作用。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务离柜率平均为77.6%,较2014年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反映了银行业务去柜台化趋势。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效率高于传统营业网点。据统计,传统银行放款速度一般为7~30天,网贷平台放款速度一般为1~20天。此外,成本压力也进一步削弱了物理渠道的发展动力。
2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不足
2.1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2.1.1邮政金融具备强大的集团综合优势邮政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物流、电子商务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有效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场景需要。依托邮政集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整合邮务、金融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资源,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和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以“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邮政金融新生态。同时,邮政集团各板块已积累大量的交易数据,数据共享将会为邮政金融的互联网化提供强大的支撑。2.1.2邮政金融具备强大的客户规模优势邮政金融通过自营+模式,依托强大的物理渠道,服务半径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城乡地区,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截至2016年末,邮政金融共有5.22亿个人客户,建立了明显的品牌规模优势,其中开通电子银行渠道的客户达1.85亿户,手机银行客户突破1.33亿户,坚实的客户基础为邮政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1.3邮政金融具备显著的支付结算和资金优势邮政金融在支付结算领域已具备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特别是县级机构都已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逐步普及,能够快速适应支付结算电子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确立线上支付结算市场主体的地位。截至2016年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7.29亿元,同比增长15.56%,为邮政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4邮政金融具备良好的内控及风险管理能力近年来,邮政金融秉承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内控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居银行同业领先水平。截至2016年末,邮储银行不良率为0.87%,仅为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拨备覆盖率达271.69%,高于大型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强化资本约束,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为线下产品线上推广提供了良好的风险控制保障措施。2.1.5邮政金融积累了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近年来,邮政金融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开展金融互联网化的探索,组织重点业务条线转型发展,推出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2014年,邮储银行建立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室,完善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围绕移动金融、智慧网点和互联网信贷三个方向开展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目前,已开发上线商乐贷、掌柜贷、车秒贷、邮享贷和邮薪贷等系列互联网信贷产品。
2.2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
2.2.1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定位有待明晰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基本形成、战略举措陆续推出,并普遍将互联网金融上升为全行性核心发展战略。如农业银行明确提出要规划形成三大平台(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和电子商务)和五大产品线(网络支付、网络融资、投资理财、信息服务、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格局。总体来看,邮政金融尚未确立全面系统、板块间有效联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宏观性与全局性的战略指引有待加强。2.2.2客户群体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较低邮政金融的中老年客户和县及县以下地区客户较多,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推进。据统计,邮储银行40岁以上的中老年客户占比达50.8%,其中开通网上银行并激活的客户占所有中老年客户的比例较低。同时,有67%的客户位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其中开通网上银行并激活的客户占比较低。中老年客户、县及县以下地区客户占据重要地位,其对电子银行接受程度低,直接影响了邮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力。2.2.3机制流程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客户具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产品服务效率要求较高。当前,邮政金融内部机制流程比较注重制衡和控制,管理环节的流程往往灵活性不足。产品创新从产生创意到产品落地,内部沟通成本较高,流程较慢。同时,传统创新模式也会制约创新成效。现有产品创新思路多是基于资金流而设计,未直接介入客户的交易行为,更多的是被动满足客户需求,导致产品创新离市场和客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2.4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圈尚未形成当前,大型金融机构均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各自的金融生态闭环,形成一个涵盖完整金融产业链的综合化、一体化和全功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如工商银行构筑起以融e购、融e联、融e行和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贯通金融、电子商务、通信和社交生活的一体化微生态圈。目前,邮政金融互联网生态体系尚未建立,更多地依赖电子银行的渠道作用,缺乏显著特色,不能引起客户和市场的关注。2.2.5信息科技和人才支撑有待加强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是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邮政金融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撑还有待加强。如在数据架构方面,大数据尚未全部整合,且共享度有限,平台不统一,不能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研发能力方面,信息技术外包的依赖和集中度较高,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人才队伍方面,缺乏科技和业务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3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3.1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制定完善邮政金融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金融之力,深化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推进邮政金融改革发展和经营转型升级。制定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明确邮政金融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和客群定位,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实施模式,积极把握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
3.2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积极构建邮政金融互联网生态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产品等技术,围绕客户衣、食、住、行、娱、医、金融等行为需求,整合邮政集团与邮储银行资源,联合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战略合作企业,构建覆盖支付、信贷、理财、基金、保险的综合金融体系,打造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加强邮银统筹协调发展,创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速递物流、邮政分销、国际小包等业务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邮政普惠金融发展格局。
3.3优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机制
建立灵活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全面推进产品创新工作。建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组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统筹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联动合作,加快创新业务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快、潜在风险大、后续完善频率高等特点,建立完善快速补偿、试错纠正和风险容忍的机制。
3.4加快大数据整合分析应用
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基础数据录入质量,丰富大数据分析技术工具和产品,完善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环境和技术能力。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政府等外部机构的数据合作,进一步扩充大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量。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深入挖掘用户数据信息,对客户进行精细化分类与精准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3.5完善互联网金融渠道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渠道的互联网化,打造智能化、全天候和立体化的金融服务网络。开展实体网点的智能化升级,加快轻型网点建设,增加远程视频柜员机、自助发卡机等智能化交易设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等的跨界合作,打造融合金融服务、消费、娱乐等场景的移动金融生态圈。推出O2O金融服务新模式,布局推广直销银行,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3.6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组织保障
搭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组织架构,实现传统金融组织构架与网络金融组织构架的有机结合。针对互联网金融战略任务,建立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专门机构,整合优势资源聚焦目标领域进行专项攻关。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信息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扩充总量、改善结构,培养懂技术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展研究委员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银行业——转型、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互联网金融和网络营销范文3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多年发展,如皋市农业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农技推广架构不断完善。依托如皋农业信息网,下联各镇(区、街道)、村(社区)的农业信息快速传播通道基本建立,培育科技示范户1600个,建成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示范服务站10个,获批省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涉农时效服务不断增强。通过农林短信群发平台及时向社会农业信息、科普农业技术。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到418957人次。建成“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2015年,共向全市5287多农户发送惠农短信22万条次,专家组远程帮助解决疑难杂症87个。信息宣传载体不断丰富。与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如皋农业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最先一公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难题与信息及时有效进村入户难题。目前,已有8台触摸屏智能终端在金阳、禾盛等规模农业园区安装使用。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精准农业。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与如皋市共建“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通过web技术、GIS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融合,自动监测并调节生产环境。智能农业。如皋市裕康肉鸡标准化示范场采用自助研发专利“鸡舍远程环境调控系统”,对鸡舍温度、湿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决策,远程控制灯光、通风、温度等,用工成本下降35%、肉鸡环境应急反应下降95%、经济效益提升18%。品牌农业。开发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确保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建成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管理系统,实现“定点收集、集中处理、保险支持、资源利用”的无害化处理新机制。构建起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质量可溯源体系。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营销推广效应凸显。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促进,将“如皋花木盆景”、“长寿食品”、“红木雕刻”、“工艺丝毯”等地方传统品牌推向全国。目前,拥有电子商务企业1400余家,从业人员56000多人,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5家,成为南通市唯一获得“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县。建成中国长寿密码网、花木大世界网、农宝网3家新型电子商务平台;江苏长寿集团、如皋永兴肠衣有限公司、如皋玉兔集团等企业在淘宝网等第三方平台开设了直营店;寿都密码在微信开通服务号,具有完整的微信客服、微信支付功能。花木大世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网销6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6位,长寿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年网销2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12位,寿都密码农产品有限公司年网销1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19位,如皋市年网销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数位居南通市第3位。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如皋市已有45家互联网企业,其中服务企业15家、本地平台8家、应用企业22家。江苏欧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慧聪网联手,专注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及软件服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商务解决方案。“花木大世界”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具有B2B、B2C、C2C信息和交易功能,还拥有物流配送、第三方支付及担保、应用服务等功能;“中国长寿密码网”云集全国58个长寿之乡相关资讯,开设店铺200多家,同时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四大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江苏长寿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开设了淘宝“寿之源公司店”、天猫“寿之源旗舰店”,并入驻“寿都密码”、1号商场,网销肉松、香肠、火腿等产品。全市共有物流企业279家,建成15万吨级码头两座,5万吨级码头15座。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速递联手构建电商现代物流中心,助推如皋市农业电子商务物流业高速发展。
制约“互联网+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观念意识待改变。农业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逐步转变。由于农村群众受文化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对互联网了解程度的不足,许多农民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愿望不够强烈,有些人甚至对“互联网+”仍有怀疑和抵触心理。
从业人员偏老化。互联网行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快,需要文化水平高,而如皋市除龙头企业、规模园区外,从事农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情况,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接受程度不高,缺乏既懂传统农业、又懂互联网技术且愿意到农村服务的专业人才,这制约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农村物流不完善。尽管如皋市正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但是如皋农村流通触角延伸不够,农村需求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在生鲜农畜产品物流业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存在短板,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成为如皋农畜产品踏上互联网之路的巨大障碍。
电子商务较滞后。如皋市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互联网意识普遍不强,并且因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难以实现电商营销。加之生产产品种类少、品种单一、品牌效应低,也导致如皋企业在互联网营销中缺乏有效竞争力。
前期投入费用高。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在农业整体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推动“互联网+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建立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模式。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将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形成通畅的产业链。“互联网+农业”催生大数据搜集、信息平台建设等技术服务需求,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打开了更大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农业劳动力供求空间。
创建互联网与生产相互结合的智能农业模式。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系统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尝试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的有效控制,以过程控制保障产品品质。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预测,实现精准农业精确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创建互联网与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是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基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电子化交易活动。其中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构架类似B2B、B2C的综合支持平台,提供从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主要从事与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相关的电子化商务服务。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农业产加销及农业电子政务等,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大数据中心、“三农”服务产业支撑平台、种植养殖产业服务平台、加工流通产业运营平台)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推动农业三产深度融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整合分析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价格预测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生猪无害化处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等为重点,整合完善现有功能,提升系统使用率、实用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
加快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全力引进与电子商务项目、区域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中心、数据分析中心、结算中心等项目落地和建设。发挥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电子商务,建设一批要素集聚、政策创新、产业集中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典型。支持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有品牌、有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依托三方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微信营销,形成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加快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推进电商企业集聚化发展,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产”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特色村、特色镇建设。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协会和团体组织,整合如皋优质长寿农产品、花木之乡产业资源,牵头全市农产品电商平台组织网上营销活动,形成类似“双11”的“中国长寿食品购物节”、“中国花木盆景购物节”等,集中打造如皋农产品电商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