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1
深刻认识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我们看到,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到“海洋”两字,指出军队要“保卫领海和海洋权益”;十五大报告提到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十六大报告提到要“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十七大报告提到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些报告对海洋的表述都只有寥寥数字。十报告首次用40个字完整阐明海洋强国战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
中央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反映了对历史的清醒认知。我国近代百年屈辱,直接源自于海上的衰落。海权的丧失,多次打乱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之延后了至少上百年。历史荣辱表明,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必须建设海洋强国。其次是反映了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洞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之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和资源宝库的地位迅速显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沿海各国矛盾冲突多发的新焦点。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海上形势,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第三是反映了对未来的清晰谋划。海洋是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和贸易走廊,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开发。
建设海洋强国,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关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培育未来发展新增长极,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支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战略上突破“海上包围圈”,形成区域海洋控制权,进而推动“和谐海洋”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总之,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深刻领会海洋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海洋强国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攻方向。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拥有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总长14000多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7300多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着力开发海湾、海岛等海洋重点区域,培育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石油天然气等海洋产业,有望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保护海洋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生态支撑。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溢油风险加剧等,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全面展开,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首先是战略。没有海洋控制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必须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开创海洋发展的远大前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宏伟战略。近年来,为探索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东、山东、浙江、福建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这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海域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海岸线占全国的60%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左右,是现阶段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所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导区和先行区。其改革发展,将为全国海洋强国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广东省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岛等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2011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郾5%,连续17年领跑全国。
山东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载体,以青岛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郾1%。
福建省以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2011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郾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郾7%。
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海洋经济 区域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38-04
[基金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01750412)。
[作者简介] 姜丽(1978 ― ),女,辽宁丹东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海洋经济。
一、辽宁海洋经济概况
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辽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006年为1478.9亿元,2012年为3391.7亿元,年均增速为14.84%;占辽宁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16%,2012年为13.7%;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6.97%,2012年为6.78%。海洋三次产业比重2006年分别为9.9%、53.5%和36.6%,2012年分别为13.2%、39.5%和47.3%。第一产业仅上升3.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7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006年为695.2亿元,2012年为1658.9亿元,年均增速为15.6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2006年为180.5亿元,2012年为460.9亿元,年均增速为16.91%。涉海就业人员2006年为275.3万,2012年为322.6万。
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来看,许多后起的沿海省市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赶超辽宁,辽宁海洋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亟待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二、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分析
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在解决信息冗余的同时,提取出反映原始资料的特征信息。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根据主成分和各自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各个评价对象的属性及属性权重。
1. 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山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最强,广东、江苏和上海的竞争实力也很强,属于第一梯队。山东和广东两省,无论是海洋产业、海洋科技还是海洋环境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两省海洋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主要原因。江苏和上海虽然在海洋资源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在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方面的实力,有力地提升了两省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此外,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达到62.1%,表明其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
浙江、辽宁、福建和天津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相对较强,属于第二梯队。4个省市的海洋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浙江和福建在海洋捕捞产量、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方面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海洋产业结构方面,四省市差异较大。天津和福建的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48%左右,而辽宁和浙江该比重则在42%左右。关于海洋产业效益,在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产业增加值上,4省市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居中。在海洋科技方面,4省市总体竞争力并不强。具体地,4省市在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和海洋科技课题数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较差,是其与第一梯队差距的主要体现。另外,在海洋环境方面,4省市处于竞争的劣势。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4省市的排名比较靠后。
河北、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属于第三梯队。三地海洋经济虽然总体竞争力较弱,但也有其优势。河北在海洋环境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则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海洋产业增加值率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最后一位。海南和广西在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海洋产业增加值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但在海洋科技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等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垫底。3地可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以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
2. 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评价
在海洋科技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与山东和广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海洋科技发展也不均衡。科技投入总量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首位,海洋科研机构数和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两个指标也居全国前列。但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和海洋科技课题数则在11个沿海省市中位于后列。其中,海洋科技课题数2012年仅为337个,不到广东的1/6。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6%,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海洋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在海洋产业效益方面,除海洋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较高外,在其他方面,辽宁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即使在第二梯队的4省市中也排名第4位。
在海洋资源方面,辽宁省处于竞争劣势。整体上,相对于山东等资源大省而言,辽宁海洋资源结构并不均衡。如海洋捕捞产量、盐田总面积和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指标在全国排名居中,而风能年发电能力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
在海洋环境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辽宁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占当年安排施工项目比重和海域使用金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的排名靠前。总体而言,无论是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辽宁海洋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增强辽宁海洋经济区域
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了培育新竞争优势,快速提升辽宁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海洋经济的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建立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依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吸收海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辽宁省海洋经济研究院,解决海洋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推进海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地,以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建设辽宁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集科研与服务于一体,实施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在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建立辽宁省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直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兴海活动,如定期举行科技成果推荐会、科研信息会,承办全国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并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会,以提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此外,还要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再次,设立人力资源专项基金。一方面设立高级人才引进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向海洋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设立海洋人才培养基金,鼓励和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海洋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鼓励高校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高级访问或进修学习,以提高海洋产业人才培养队伍的水平。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探索海洋经济发展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设立省级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结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多个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省级控股的辽宁省海洋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和项目的投融资工作。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金融化,建立民间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投资机构,利用政策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
(二)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度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编制专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首先,依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将海洋装备工程与辽宁装备产业有机结合,着重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大连、盘锦和锦州现在的工程装备方面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科研实力。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技术投入和投资力度大。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企业扶持力度,尤其要支持与海洋生物相关的跨界产品的研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机制,使研究机构的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再次,借助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保险、海洋金融等产业。最后,辽宁属于重度缺水的省份,大连甚至是全球重度缺水城市,因此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迫在眉睫。一方面,辽宁在海水淡化方面有一定的科技优势,同时,也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向新加坡等国家借鉴经验。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服务方式
首先,要构建省级层面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信息、海洋气象、海洋人才等各种要素的提供涉及多个部门,为了能够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在定期举行辽宁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基础上,构建省级层面涉海产业及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完成海洋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并在重大涉海项目或行动中负责对其他部门的涉海职能进行统一协调。
其次,由辽宁省海洋和渔业厅联合科技厅、统计局建立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网站。定期国家及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运行统计数据和评估分析报告,及时海洋科研动态和成果以及国内外海洋经济相关的合作交流信息。
再次,建立和完善海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培育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
最后,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等支持。辽宁要积极进行国家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以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试点,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辽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继续打造几个国家级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等。依托目前建设中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水综合利用基地、海洋石化加工和新材料基地和现代海洋服务产业基地,努力争取国家级研究中心或重大项目落户辽宁。
[参考文献]
[1] 许淑婷,关伟.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7):26-31.
[2] 国川,韩增林.中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4):458-461.
[3] 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2386-2391.
[4] 赵珍.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79-83.
[5] 王燕,谢蕊蕊.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6-7.
[6] 陈健生.区域产业经济分析[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3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台州市位于规划中的南翼,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成为规划中九大集聚区之一,台州诸多岛屿开发和保护也纳入了规划。本文在海洋经济成为热点、科技兴海成为共识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明晰台州市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现状,剖析台州市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对策建议。
一、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比较丰富
从海洋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台州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蕴藏着健跳港、头门岛、大陈岛、龙门港、大麦屿等深水良港选址。二是渔业资源相对充裕,台州近海海域是全国最佳的海水养殖场所之一。三是可开发海洋能源储量较大,潮汐能、风能储量丰富。四是旅游景点较多[1]。
(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海洋经济是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空间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在实际使用中,人们更多采用海洋产业这个概念。按照我国国家海洋局的标准(GB/T20794-2006)[2],海洋产业划分为两类三个层次,即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海洋产业又分为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1、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发展较快经过多年发展,台州市海洋经济已有一定规模。2008、2009和2010年台州市海洋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8亿元、260亿元和296亿元,增加值年增长率分别为15.8%、17.5%和13.9%,可见,台州海洋经济绝对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2008、2009和2010年台州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0.8%、0.81%和0.77%,而台州市国民经济地区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0.65%、0.61%和0.61%,可见,近几年台州市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都超过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地位。2、主要海洋产业拥有一定规模按国家海洋局的分类标准,近几年台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73%,这一比重相当于台州市国民经济在全国占比的2.8倍,超过台州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比的2倍,台州主要海洋产业在全国占有较大优势,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行业规模较大。台州制造业发达,在滨海地带更是集中分布了一批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3],主要有:三门核电,华能火电,台州医化园区,台州大石化项目,沿海汽摩配产业集聚区,路桥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集聚区,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经济分类,这些行业都不在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内。
(三)科技兴海成果显著
1、海洋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各有关涉海部门加强对科技兴海工作的领导,促进科技兴海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编制科技兴海中长期规划,加大科技三项基金向海洋科研和推广方面倾斜。
2、海洋科技研发和推广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积极承担省、市、县三级海洋产业重点课题,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名优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海洋捕捞渔具渔法调查等项目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锯缘青蟹全人工育苗研究和产业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青蟹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技术在全省获奖;推广“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了很好的效益[4]。
3、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展加快积极争取与全国海洋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建设了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比如:玉环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与区内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设立产学研基地和硕士生工作站,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通过这一系列平台促进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武汉理工大学在台州设立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为台州船舶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国际(台州)船舶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台州船舶产业与世界的联系,提升了台州船舶产业的科技水平。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组建实验室,开发新型高端产品30多个,申请10项发明专利并授权5项[5]。
二、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1、海洋经济相对规模较小从海洋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台州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沿海省份平均水平,这说明台州市海洋经济总体相对规模不大,海洋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来看,台州市海洋经济的第三产业相对规模最小,2010年仅占全国的0.53%,甚至低于当年台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0.61%这一比重。第二产业相对规模也不大。2、海洋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台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生产率普遍不高,从表2可见,2008、2009两年其人均增加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台州海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特征明显,包括规模上占优势地位的主要海洋产业也不例外。3、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台州市的比例关系为22.4:44.8:32.8,而全国的比例关系是5.4:47.1:47.5,台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国家海洋局的两类三个层次产业划分来看,2010年台州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32%、0.003%和0.167%,可见台州市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最为滞后,海洋相关产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这反映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尚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技平台、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从产业结构比较中可以发现,台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一方面造成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二)海洋科技实力不强1、海洋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86个,其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7888人,浙江省的数据分别为18个和1171人。相比之下,台州市海洋科研力量相当薄弱,按国家海洋局统计标准台州市没有一个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台州市海洋科技专业技术人员零散在各涉海机构,缺乏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技人员。台州市海洋教育几乎是空白,目前还没有一所专门的海洋教育机构,也没有与海洋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2、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台州海洋科技的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机制和体制尚待完善[6],海洋高新技术超前创新研发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有待加强,信息技术在科技兴海中应用程度较低,海洋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船舶、海洋生物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等重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研发、实验和检测等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创新急待加强,科技资源需要重新整合调整。3、海洋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台州海洋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和研发人员,缺乏研发能力、缺少自主技术。部分企业规模较大,拥有独立研发能力,但同样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科技人才缺乏,投入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p#分页标题#e#
(三)海洋科技要素保障不足
1、海洋人才开发机制需要完善
台州区位优势不明显,对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这更需要好的吸引人才机制,但当前台州在吸引海洋科技人才方面政策不够优惠,子女教育、住房等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对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乏力,在收入分配上也没有明显的倾斜政策。
2、海洋科研投入亟需加大
与宁波、舟山、温州等地市相比,台州对海洋科技的财政资金投入偏少,这直接影响到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和海洋科技人才的留用。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这在台州海洋企业中同样表现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海洋科技投入。
(四)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台州沿海工业发达,位于沿海的台州市医化园区、路桥废旧金属回收产业集聚区、已立项的台州大石化炼油项目都对台州海域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环境影响。台州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三、提升台州海洋经济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
(一)构建台州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与浙江其他沿海地市相比,台州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最为薄弱,但公共服务平台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建设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兴海的基础性工作,台州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优先发展。
1、设立公共研究机构,整合台州海洋科技资源建议由台州市政府牵头成立台州海洋研究院,以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台州市海洋科技资源,加强和密切台州市各涉海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台州海洋研究院可采取会员制,台州市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涉海中介服务机构和涉海管理机构可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台州市涉海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可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由政府筹措资金为研究院建设高水平涉海实验室,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添置完善实验设备。研究院职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通过公开招聘课题负责人,有偿借用会员科技资源,着重解决台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二是开展海洋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培训海洋技术人才;三是建立海洋科技信息库,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研发动态,实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研发项目、研发成果,重点关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行性高的科研成果,并将所获取的科技信息及时向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推介;四是联络国内外大院名所,为台州企业与大院名所联系牵线搭桥。
2、举办台州海洋科技活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议由政府出面组织台州海洋科技活动,如:海洋科技活动周、海洋科技论坛、海洋科技人才洽谈会、海洋科技产品展等,通过综合报告、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以及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洽淡等方式,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官员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台州涉海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台州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3、发展台州海洋教育,培养涉海技术人才一是在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台州高等院校设置直接为海洋产业服务的专业,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台州海洋科研实力,并为台州涉海企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二是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与台州高校联合办学,为台州培养海洋高级技术人才;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台州开展在职培训业务,提高台州涉海企业员工素质。
(二)培育壮大台州海洋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和企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理应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应是引导海洋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提升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一是通过财政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比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引导企业从国内外积极引进各类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共建各类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二是注重海洋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海创新型企业。三是积极扶持涉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涉海高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2、大力发展台州海洋技术服务中介创造条件引导国内外著名海洋研究机构、院校、涉海著名企业,以及台州本地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台州创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服务的中介企业,如:专利技术成果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等,构建台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台州涉海企业研发海洋技术,培养培训技术人才。
3、利用优惠政策凝聚海洋科技投入要素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台州市、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确保一定比例的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的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培育、创新载体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等;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贴、绩效奖励和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海洋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加大对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台州涉海企业上市融资或进入股权转让平台交易。二是重视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的引才理念,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到台州工作,积极鼓励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讲学、短期聘用、咨询服务、技术合作等形式为台州服务;设立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人才专项基金,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海洋科技骨干和海洋高技能人才,重奖在源头创新、高新项目引进并使之产业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以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加强培育、吸引、凝聚高素质创新和创业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采取技术股份、技术分成、技术奖励等办法,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在职进修培训、专业院校定期培养等方式,提高现有海洋科技人才水平。
(三)提升台州优势
海洋产业科技实力根据台州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船舶业作为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突破口,重点发展。#p#分页标题#e#
1、突破优势海洋产业技术瓶颈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海洋造船业、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海洋船舶制造方面,要强化自主开发设计,着力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发展油船、化学品船、工程船、工作船等特种船舶及船用设备。在海洋渔业方面,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滩涂与湿地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物修复控制理论的研究、减少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研究,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良种选育,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试验推广,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养殖、加工和食用安全,近海及远洋渔业信息,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加快高活性、高特异性海洋药用物质开发,进行化学修饰改性,发展具有确切疗效的海洋药物,建立药源—药用物质—海洋药物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药物产业链。重点开发甲壳素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以及天然海洋生物多糖、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提取与精制等技术,争取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4
过去的价值创造经验不再灵光。劳动力的获取难度和使用成本,日益成为碾压和侵蚀企业利润的沉重滚轮。动辄成千、过万的大规模员工裁撤,难以说清究竟是互联网革命掀起的战略调整,还是生存危机下的舍卒保车。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似,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多重合力推动下进入加速发展期。
相较于全世界自动化实现率为55点(每万名工人中,有55个人拥有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实现率仅为21点,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比重135点-339点,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孕育巨大市场潜力。
8月18日,带着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诉求,主题为“通过创新工业园模式逆袭产业未来”的思想盛会,在18号财富沙龙掀起热议。
全球再工业化的战略支撑
2008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沉迷谷底。能源、环保……曾经饱受资本追捧的领域踌躇不前,投资界难觅带领经济重振雄风的行业亮点,除了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一方面,相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工业机器人及辅助设备价格持续降低,科技进步之下智能化水平大幅跃升,在替代人工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另一方面,机器人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演进,正一起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
其实,早在2007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撰文指出,“机器人产业将会再现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之路,成为继汽车、计算机之后最有潜力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在不远的未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有关专家甚至预言,人类正由IT(信息技术)时代向RT(机器人技术)时代迈进。机器人技术将嵌入各个应用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性技术。
机器人产业由此成为世界各国产融角逐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掌控新一轮技术创新主导权,重获制造业优势地位。
作为高级经济师,张炳君一直在跟踪研究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并查阅总结了大量案例――
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
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培育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
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韩国先后出台《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机器人产业竞争力。
法国采取由政府组织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由工业界支持应用和开发的方式,建立机器人领域完整的科技体系。
德国政府颁布“改善劳动条件计划”,规定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代替普通人劳动。
在发达国家几级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工业机器人销售大幅增长,2010年全球销量12万台,销售额为60亿美元,201 1年全球市场总额突破255亿美元,增幅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快,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应用工业机器人成为加速制造业升级、重塑制造业优势的迫切之选。
工业机器人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通过“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扶持。
今年6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结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国内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销量较上年增长65,5%;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
2013年,中国市场合计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
青岛竟夺北方高地
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面对逐年增长的蛋糕,本土企业因关键技术、制作工艺及销售渠道的不完善,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面前,仍处于竞争劣势。
在机器人领域颇多研究心得的安信证券研究所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邹润芳,面对空前行业热情,表现出十分的冷静,“国际上讲的机器人是智能化的、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而中国还停留在工业机械制造的层面上。我们生产的机器人在制造精度、产品使用寿命、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能力远不及国外水平,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依然还被把持在机器人四大家族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机器人四巨头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4%;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96%。
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强表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和控制器分别占制造成本的24%、36%和18%,机械加工占22%,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在机加工方面的精度水平相较国际上还差得很远。这都增加了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电脑的应用意义在于软件,而机器人本身具有独立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应用领域与传统产业嫁接,拥有无穷大的市场空间和巨额利润。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机器人生产的根源没有掌握,就会受到行业巨头的牵制和垄断,我们就很难孕育出伟大的企业,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掣肘。”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
现状告急。显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可以是单个企业叫板“四大家族”。
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张炳君,在为青岛市起草的机器人产业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研发、生产和应用基础。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日渐增大的局面,加快推动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带动青岛制造业向智能化、精益化升级,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机。”
同样看好机器人蛋糕的,还有许多期待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进军的城市。
上海市将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专项,拓展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努力在上海建设我国最大的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2015年目标产值200亿元。
昆山市机器人产业基地申请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外机器人企业25家,2011年产值35亿元,到2015年将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产业链,产值200亿元。
唐山市提出打造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特种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15年形成核心专利100项,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重庆市成立机器人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与产业发展公司,推动工业、服务、玩具、军事、医疗、水下、太空等七大领域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全力打造千亿产值的“机器人之都”。
中国机器人产业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竞争。在以城市面貌组团抢占行业发展机会的城市竞赛中,青岛的定位是――打造我国北方最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国家级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耿凯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市已在高新区建立了市级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机器人本体机构研究实验室、控制系统研究实验室、智能夹具研究实验室。青岛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立,科研院所和入园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2013年5月,占地1000亩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高新区开园。安川电机、海尔集团、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等机器人项目纷纷落户。未来,产业园将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计划3年时间吸引30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入园,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在机器人产业方面起步较早,不仅有产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2012年,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产值已达到了1,5亿元,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青岛高新区管委副主任尚立群介绍,青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依托软控股份、海尔集团等企业在橡胶、家电等领域实现突破,并产生了科捷自动化、海尔机器人等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水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未来青岛发展的重点方向。
做有灵魂的孵化园逆袭产业困境
“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布局较零散,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且与青岛制造业升级息息相关,需要抓紧推动发展。”张炳君做出的行业诊断,带给投资人张建博一个新的启示,为什么不做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通过创新性园区运营逆袭产业发展困境!
作为全市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过往的科技背景,令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对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效用异常敏锐。
总经理张建博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随着中国企业的研发、成长,一旦掌握、突破了核心技术,一旦这个行业非常明确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的本土优势可能反而发挥不出来了。全球机器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家电产业一样大打价格战的命运。
“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从产业发展初期设置规避风险的机制,比出现问题后解决危机更为重要。”张建博认为,规避这种命运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源头上建立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投资平台,我们致力于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围绕青岛市产业发展目标做文章,促进青岛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斌表示:“当前全国的产业园区普遍面临“大杂烩”的现状,少数有特定专业功能的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发现也只不过是同类产品的聚合。入园企业之间没有太多关联,几乎没有协同效应,难以形成产业链条的聚合。”
张建博补充,“传统园区圈了一片地,盖了一片楼,挂了一个牌子,叫软件园、生物园……叫什么都行,因为没有特殊的需求和特质。实际上搞了一大片工业房地产。”
机器人孵化园,从内容上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来规划建设。“现在一提机器人都是本体生产、组装。能不能挖掘在机器人本体中那些生产关键部位的企业,比如伺服电机系统、传感器、减速系统,在园区集中培养,通过园区互动,把链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集合式的优势。全产业链的概念下,任何一个局部的进步可能都会带来全局的发展。”
另外,从投资角度,张建博认为,“技术和资本、科技和金融真正结合,其实是件挺难的事儿。理论上,传统产业园区看起来什么都有,什么服务都提供,但真正缺乏的其实是资本和金融的要素。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需求的时候成本很高。”
创新性园区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与传统产业园不同。投资方为了投资回报,也会以最效率和科学的方式在招商引资和孵化企业方面,予以尽职调研。
海洋装备发展报告范文5
10月31日,经过近5年的建设,投资超过126亿元的世界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正式通车。“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此结束了没有陆路通往上海市区的历史。
同时,去年8月,横跨崇明岛与江苏启东市的长江大桥――崇启大桥也已正式动工,预计2011年建成通车。两桥相衔接,将进一步打通上海与苏中、苏北的交通,给长三角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从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掀起长三角地区大桥“热”,到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先后竣工,从去年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到现在上海长江隧桥的建成通车,加上已经建成尚未通车的舟山跨海大桥,近年来长三角已建和在建的大桥多达数十座,粗略统计耗资上千亿元,其中不少都能排入世界前十,其数量和规模均为仅见。长三角已然步入“大桥时代”。
北部区域经济新开局
据媒体报道,上海长江隧桥由隧道工程和大桥工程组成。全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建设方案,总长度达25.5公里,包括8.9公里的隧道、10.3公里的斜拉桥以及6.3公里的公路连接线。该工程开通后,驱车从上海浦东五号沟经隧道抵达长江口的长兴岛,再过大桥北上崇明陈家镇,仅需20多分钟。
其中,直径达15.43米的长江隧道,是当前世界最大直径隧道;主通航孔跨径达730米的长江大桥,是继苏通长江大桥、香港昂船洲大桥、日本多多罗大桥以及法国诺曼底大桥后的“世界第五大斜拉桥”。桥面还预留了轨道空间,将来有条件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桥体可抗7级以上地震以及12级台风。
上海长江隧桥结束了崇明岛1300年来没有陆路通往上海市区的历史。陆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的崇明岛,是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其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被称为“上海最后一块真正的生态净土”。但这座生态条件极佳的岛屿,一直是上海经济的“洼地”,土地占上海1/6,GDP却不及上海全市的1/70。崇明岛“上岸”后,将成为上海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产业和中国重要的海洋装备业聚集区。
长江隧桥的贯通,其意义远不止对崇明一隅。“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的竣工,使上海增加了一条向苏中、苏北地区辐射的通道,使长三角的经济格局发生更加积极的变化,必将有力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说。
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实力雄厚,但其发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杭州、宁波构成的“之”形经济带上。由于大江的阻隔,上海与江苏的公路交通仅限于苏南地区,有3条高速公路,共20条车行道。与苏中、苏北地区没有直接的公路交通设施,经济互动受到很大制约。苏北经济发展因此相对缓慢,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近来,与苏州市一江之隔的江苏南通市发展势头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苏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这座大桥,彻底改变了“南通南不通”的历史,与苏南和上海的车程由以前的3个多小时一下缩短为不到2小时。
目前,崇启大桥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投资逾75亿元,其将连接崇明岛与南通市下属的启东市,与上海长江隧桥相衔接。崇启通道开通后,上海至启东的车程将缩短至1小时,长三角北部大通路将畅通无阻,区域经济效益将迅速提升,对区域辐射、产业战略布局影响深远。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这条大通道的建成,实际上加深了苏中、上海、浙南、浙北等区域的联系,上海作为中心的辐射效应更加明显,也为上海创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装备、化工、电力、钢铁等各大产业将沿这条新经济带实现更合理布局。”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刘志彪也认为,长江隧桥开通,乃至将来崇启通道的建成,将不仅为上海拓展经济腹地,带动长三角扩容,也为从北部对接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做好了准备。这种效益是双赢的,长三角北部经济圈得到上海的辐射,而上海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能源基地、土地资源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
长三角“造桥热”
事实上,在上海长江隧桥建造的前前后后,长三角地区已掀起了一股“造桥热”,造桥速度呈现出“井喷”现象。长三角16座城市在乐此不疲的大桥建设竞赛过程中,以接受上海辐射和产业转移为目的,正面临新的洗牌。
1999年9月,投资35亿元、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悬索桥江阴长江大桥竣工通车。这座连接江阴与靖江、继南京长江大桥之后江苏省境内跨越长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桥,成了长三角地区大桥“热”的“排头兵”。
此后,2005年4月润扬长江大桥(镇江-扬州)、2008年6月苏通长江大桥(苏州-南通)的建成通车,继续改善了苏南、苏北之间的交通阻隔,改变苏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尤其耗资64.5亿元、主跨1088米、世界排名第一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直接把南通从上海辐射圈的外缘拉入上海经济区的核心圈,使其顺利成为上海1小时经济圈的成员。南通也对自己展开了全新的定位,承南(上海)启北(苏北),积极承接上海及苏南辐射,分流上海核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北上海”。
2008年5月1日,投资118亿元、全长36公里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自此,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杭州湾区域路网布局从横“V”字形变为横“A”字形,正是因为“A”字中间的一“横”,上海、杭州、宁波之间形成了“两小时交通圈”,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将影响整个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格局。宁波将因跨海大桥而成为长三角核心副中心,和南京、杭州、苏州一起,与上海形成功能匹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表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包括宁波、温州、台州等在内的长三角南翼地区与上海的关联度和紧密度得以提升,也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16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5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而宁波的野心还不仅限于此。今年11月,投资约115亿元的舟山跨海大桥已经建成,待通车后,舟山群岛和大陆间舟楫往来的历史将从此结束。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由5座跨海大桥及接线公路组成,其中,连接舟山金塘岛和宁波镇海的金塘大桥全长约27公里,跨海大桥长18公里,是继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连接上海浦东新区的芦潮港与外岛的洋山港)之后中国已建成的最长一座跨海大桥。
专家表示,金塘岛大桥、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将串起长江出海口江海连运“T”字形黄金海岸,舟山港-北仑港-芦潮港-洋山港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群。而北仑港与上海港在竞争中更多的是互补,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和潜质将更加雄厚。
憧憬之外的隐忧
对于大桥,除了憧憬,亦有一些担忧。
早在2004年,有专家提到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因其净空高度仅有24米,丰水期仅能通过3000吨级船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当时,更有人撰文发问:南京长江大桥该不该拆?文章说,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由于巨轮无法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而基本闲置。
当时另有报道还透露,未来10年内,长江大桥很可能将突破100座,30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平均30公里就有一座桥。这些桥梁的建成尽管解决了两岸的交通问题,为长江经济走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规划、设计和选址等原因,一些桥梁也给这条黄金水道的航运、防洪等带来了诸多麻烦。据说一些新建长江大桥的净空,均“将错就错”地比照南京长江大桥24米的净空高度建设。一位在长江航运战线干了一辈子的专家痛心地说:“照这样下去,等于给黄金水道判了死刑。”
不过,当年交通部就制定了相关办法,对建设大桥之前的论证和审批程序,尤其是对大桥的净空尺寸予以明确。上述办法出台以后,近年建造的长江大桥,净空基本都能够保证,为今后的航运发展预留了空间。
“造桥热”还引发外界对于会否导致重复建设等的担忧。比如,杭州湾宁波通道和绍兴通道先上之争由来已久,2000年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一锤定音:宁波通道先上,绍兴通道随后上。根据《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预可性研究报告》,宁波杭州湾大桥在建成后的第七年即2015年,车流量才能达到基本饱和,日通车8万辆;如绍兴大桥通车,势必分流宁波大桥的车流量。“如此,则两桥的重复建设问题就无可置疑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判断是否属重复建设取决于绍兴大桥何时启用。实际上,两桥相距不足40公里,又有高速公路相连。不能因行政区划而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绍兴通道投资至少60亿元,能否带来相应效益还有待检验。一旦决策失误,损失不是小数字。
对于超前建设的担忧,专家则表示,比照当前长三角的经济状况和交通面貌,造桥修路热有其合理的一面。“长三角是一个产业集聚区。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产出了全国25%的国民收入,人均水平是全国的2.5倍以上,单位面积的产出是全中国最高的。与之相对应的,单位面积上的公路铁路密度也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才对。”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表示,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长三角的交通设施不足还是比较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而言,建大桥比建隧道要经济一些,而在一些官员眼中,往往大桥更气派更容易凸显政绩。对于这种“桥隧之争”,有关专家认为,“应当要统筹考虑,宜桥则桥,宜隧则隧,二者各得其所。”
“大桥经济”双刃剑
更深层次的则是,长三角经济区一体化问题已经耳熟能详,但具体政策落地与实践的层面则常常不能满足预期,原因涉及地方部门利益、管理体制等,这可能也是在交通一体化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会面临的问题。
比如,上海长江隧桥建成后,崇明实现了与浦东的陆路连接,打开了上海北向的交通门户,使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整体提升,但崇启大桥的开通也会给崇明甚至上海带来压力。一位研究者指出,几条大通道的建成会迅速提升南通和宁波的地位,这在近期,对上海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和崇明生态岛建设不无挑战。“很难防止一部分上海的资金和企业向南通流动,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南通工业用地、商业用地都比较便宜。而且,由于崇明定位为生态岛,能否将‘生态约束’变成‘生态契机’,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另外,“大桥经济”会不会使得两端同等受益,这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正如此前靖江市对于江阴大桥通车充满期待,但通车后,靖江并没有达到预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