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促进;民企发展;观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18-03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迎来了科学管理的春天,巨大的经济浪潮影响和推动着民企老板,使他们不得不正视自身所处的环境。打破家族式管理,走科学管理之路已势在必行。因此,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创新,走现代企业职业经理的发展之路,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实现民营企业质的飞跃。
一、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象透析
中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式、家族式经营模式起家,在中国发展只有三十年的历程,正因为它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少,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上、规模上,还是企业文化上,都有相当的距离。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传承下来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具规模的新生企业,它们都是在一种十分系统的、成熟的整体企业管理文化氛围中经营运作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文化氛围。这是历史给我们民营企业造成的先天不足,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不懈努力。
近一时期来,有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开始外聘职业经理,进行了企业内部的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改革,在经历改革阵痛之后生存下来,但由于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这些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上,说是重视人才,可是人才“公寓”见不到人才;说是科学化管理,可是在管理上见不到科学,只是停留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科学的、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大部分是虚设。而另有一些民营企业,他们不思改革,仍在旧磨坊打转转,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缺乏活力。这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这些民营企业将会面临无法生存局面。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泊,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传统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真实现状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一部分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高薪聘请职业经理,想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但是,职业经理的处境却令人担忧。环境影响人,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职业经理的作用就不可能正常发挥。而这时他正处在血缘相连、环环相扣的家族网中,被排挤,甚至受敌视,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企业只能靠家人、朋友出谋划策去发展,那就造成这样的情况:第一,企业高层或中层领导岗位多数是由老板亲属把持着,而这部分人又大都是老板绝对信任的门外汉,缺乏科学管理思想,这注定使企业发展难以走上正轨;第二,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管理和技术,他们虽然对企业贡献不大,但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相互争权夺利,为了牟取利益,置企业利益于不顾,造成外聘人员受排挤,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三,家族人员带着天然的特殊性,滋生天然的优越感,工作中我行我素,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在工作发生失误时,又往往因裙带关系而逃避责任。我们知道,企业制度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和员工行为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第四,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了各个要职,在其他员工的眼中,这些人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是一样有特权,而自己干的再好也没有晋职的希望,这严重地挫伤了外聘管理者和员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抑制了他们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只好另谋出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这样,就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第五,有的民营企业表面上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但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改革浪潮的推进,出现两种文化不相融的局面,一种是小农意识和小市民意识的传统文化,另一种是改革大潮中的职业经理现代管理思想带来的新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排斥和矛盾,使企业文化在纠缠中糊涂。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如果灵魂出现问题,那企业就成了毫无生机的行尸走肉。
老板君主化思想使企业发展僵化。中国有些民营企业老板虽然生活在现代科学管理的时代,但在企业运行中却表现为喜欢建立管理者的权威,封建君主意识浓厚,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威。(1)在管理方面,企业老板有非常浓厚的主观色彩,所有决策都可以随老板个人的灵感、意愿、好恶而变。即使制定了这样那样的制度,自己也不愿意去认真执行,这给企业的中层的管理制造了不少的困难,使他们无法把握规章制度的执行尺度,其结果是企业内部“权威第一,规章制度第二”,使企业管理陷入僵化。目前,中国濒临破产的一些民营企业,很多是高科技企业,产品也是前沿高科技产品,老板又是一个懂技术的专业老板,为什么没几年就破产了呢?其主要原因是老板只站在企业的外部形象、产品、工艺、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企业的运作程序、企业文化、管理规则、员工素质等方面,导致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最后使一个好端端的高科技企业走向了衰退,乃至破产。 因此,民企老板要有战略的眼光,应从企业的全局上考虑问题,不能一意孤行行事,否则可能发生全盘皆输。(2)在用人方面,喜欢任人唯亲,对外来人员不信任。有的民营企业老板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也会出台一些管理措施,甚至制定出比较先进的制度,但为什么改变不了家族管理的老模式呢?为什么年初老板总是有一套新的管理方法、新的规定出台,可是走着走着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呢?这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是原班人马,他们陈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及传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再先进的东西在这部分人心中也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叫年年穿新鞋,天天走老路。我们知道,企业的成长发展,不可能只凭老板一个家族单方面的努力,而是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努力,甚至可以说是外聘人员的光和热给家族企业带来了效益和希望。不重视人才的管理,就是没有效益的管理。市场经济中,人才流动性很大,针对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要想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留住人才,重视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已成为必然。因此,民企老板要降低身份,摆正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以上这些使民营企业难以迅猛发展,一直争扎在家族的关系网中,这是民营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后果。所以,民企改革要从企业的源头进行治理,彻底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从人抓起,以人改制,促进企业蒸蒸日上。
二、对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彻底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下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形成合理的权利运作体系,就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走企业职业经理的管理发展之路,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潮。
1.当企业得到一定发展,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后,就应进行全面改组,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坚持创新,保持锐气,突出主业,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行科学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企业信誉,追求持续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而由于陷入观念的误区,中国民营企业最缺乏的恰恰就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企业中的“人”为依托,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改变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改变“人”。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非常明显,是一种传统的血统管理,需要全面更新。民企的血液就是企业文化,换了人就换了血,换了血就是换了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这个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改制就难以进行。我认为要改制,必须要换血。要加大力度,一举成功。科学的管理机制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建立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实现优化法人内部管理结构的需要和必然。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分权制,董事会和经理需要有明确的职责界限,因为建立亲属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制衡,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创业者权力垄断,民主决策机制缺乏;二是不能形成合理的权利构成体制,容易发生管理梗阻。同时,两种文化的冲突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悲剧效果。改革派与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人,在我们的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中,他们之间有着先天性对立冲突,这会极大地障碍企业的发展。
2.建立职业经理制是管理专业化的需要。职业经理是一个既有专业管理理论底蕴,又有很好的现代思维的职业,家族制创业阶段的管理人员很少能达到这一境界,而管理又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不进行科学管理和创新,企业的发展就难以保障。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经理的革新是现代企业的时代需求。
3.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起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规则,使企业一切按规则办事,使中国民营企业从“人管企业”向“制度管企业“的过渡。民营企业创业之初,以亲属纽带进行运作,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职业经理要求并不迫切,甚至在感情上有排斥情绪。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管理,不仅会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稳定和亲属关系的和谐。从亲属管理链(家族式管理)向职业经理制转变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前期创立起来的企业都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同时还有经济利益掺在其中,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甚至企业动荡,不利于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4.家族式民营企业经理职业化的前提是民营企业体制的股份化,只有按股份化建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体制。民营企业的股份化可以合理分割家庭成员对企业资产的合理占有,使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得到补偿。民营企业股份化以后创业家庭成员成为企业的股东或董事,民营企业的产权没有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通过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可以排除人际关系的干扰,使企业顺利进入制度管理阶段,从而实现管理创新。当然,现阶段民营企业还不能摆脱环境、传统、人文等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些民营企业适不适应职业经理管理模式,职业经理能不能在民营企业中发挥才干,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但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角度看,职业经理制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新时期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中国民营企业已走过了一段路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已唤醒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板的改革意识,有的已经打破了家族管理的模式,并且运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走上了经济大舞台,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应战能力。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
1.中国民营企业要有适应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的能力,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灵活运用东西方两种思想的融会和两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嫁接结果,尽快摆脱传统管理模式,使中国民营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运行轨道运行。这将成为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立足于本土市场的最大竞争优势。同时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革新与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扩充民企的资本实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人力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推进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2.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企业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就是人的智慧的竞争,软件的竞争,具体的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使企业成为高品位、高层次、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的企业,这是新时期优秀企业家新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通过这种管理理念,把企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有能力同国际同行进行竞争。海尔集团在中国企业文化领域中当了领头燕,它把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海尔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既具有美国色彩的个性创造力又具有日本特点的团队意识,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了海尔企业的飞速发展。但企业在改革时期一定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一是传统观念形成的不适合当前发展的小农意识文化,一个是改革派的新文化理念,它们是两种不相融的文化,这对改革起着一定的障碍。所以,要做好两种文化的沟通、协调与融合,异化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使企业真正的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科学文化体系,使全体员工真正具有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民营企业这一时期要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全面发展自己,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80-02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本文仅就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作粗浅分析。
一、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
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研究,有两个视角:一是从世界环境问题引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申出来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节制资源开发和加强环境保护。从这个角度研究企业持续发展,就是要研究企业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并谋求企业的永续经营。二是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申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并获得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已选择和未来发展领域中,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效解决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非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企业的蜕变过程并不断走向成熟,获得新的生命和成长的发展。前者强调企业要在节制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强环境保护中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后者强调企业要在适应生产经营环境变化中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本文所说的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是基于后者的角度来说的,主要包括:(1)持续性,即企业生存的时间比较长。(2)成长性,即企业能够不断发展。(3)稳定性,即企业不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剧烈的变化。
二、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民间的资本已经占全国企业资本的60%以上,民间投资已经占全国投资的60%以上,民营经济已经占全国税收的60%以上。如果民营企业不能持续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当前,在中国城镇就业当中,民营企业已经占了70%多,加上农村的非农就业则已超过了85%。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增加职工收入,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及其实现。如果民营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破产倒闭企业增多,势必造成大量职工失业,影响职工生活,危及社会稳定。
最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来说,都是有生就有死,有活就有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是,企业本身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是人们为了某种目标而人为组成的组织,这种组织跟生命体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适应性。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调整主动适应环境。企业的死亡是由于其不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结构所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企业能够百年不衰。如列居全球五百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在40~50岁之间。有203家企业的寿命超过了100年,44家企业超过了150年,8家企业超过了200年。瑞典的Stura公司则超过了700年。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5~7岁,而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2.9岁。北京中关村的5 000家民营企业中,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不复存在,生存时间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这表明增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已刻不容缓。
三、人力资源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人力资源竞争力,指的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而形成的特有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再造与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策划、决策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对于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
1.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企业而言,最基本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它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对它们的趋向性是不同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金比人力重要,而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人力则更加重要。这是由人力资源的双重特性所决定的。人力资源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统一体,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而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则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而且,企业只有不断发掘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不断增强新的核心能力而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竞争力是企业唯一持续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和永续经营,是每一位企业领导者的期望。但是,当代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知识与科技的“承载者”——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才竞争,更多地要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职能和能力,即企业形成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唯一持久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想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保持持续快速成长,最根本的就是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4.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力是解决民营企业过早夭折的治本之策。中国民营企业生命力不强,生存时间短,除了社会原因外,主要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家族裙带之风造成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弱。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只有更新人力资源观念,顺应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民营企业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民营企业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力,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1.不断提高企业主或管理者自身素质。只有具有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的企业主和管理者的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企业主和管理者只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实现持续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理念。民营企业要深刻认识人力资源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自身观念,强化人才意识,不断增强“人”与“事”的协调统一,真正实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性。企业所有者必须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树立“员工是资源” 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应认识人力是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回报率最大的投资。要重视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制度,健全人才选拔和公平竞争机制。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和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确定清晰的招聘计划与流程。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使各种人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并使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适应,要“任人唯贤,切勿任人唯亲”,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率。
2.建立科学的组织及岗位设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设计清晰的职责目标。
3.建立科学的人员配置机制。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定岗系统,健全提升、淘汰等相互影响机制。
4.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考核体系的设计要将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的统一性,使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对应。
5.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多样化,满足各种深层次需求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6.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规划。培训、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及企业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企业要设身处地地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培训规划,使员工在为企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三)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国民营企业家族文化氛围浓厚,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不能和企业家同舟共济,这也是民营企业寿命不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民营企业急需创建一种适合自身的现代企业文化,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共同成长。基本途径是:(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锤炼卓越的企业精神;(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4).
[2] [美]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 梁玉芬.企业生命周期与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4).
[4] 陈永杰.中国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上升[EB/OL].腾讯财经,2012-05-16.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3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4
(一)认识到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结语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5
尽管民营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在通过诸如WTO、IMF等国际组织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经济全球化,各大跨国公司均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纷纷登陆,在中国出现了全球竞争本地化的局面。本土民营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将转为外资企业。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浪潮也在开始涌动。与此相适应,世界范围内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结构重组。中国民营企业在其中如何定位,也十分值得深思。此外,我们也看到由于民营企业长期游离于计划体制之外,摆脱了像国有企业那样的计划和行动约束,追求自我利益的机制得以强化,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忽视乃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诸如逃避纳税责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污染环境,克扣员工工资和福利等社会责任缺失现象。这不仅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政府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引导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民营企业政府引导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兴衰,是民营企业研究的一个理论分支。深化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引导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认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找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其把握市场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民营企业市场引导的研究也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到自身在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突出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促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著名学者唐世龙撰写了《湖南民营企业成长的政府引导模式分析》。本书内容丰富,思路创新,一方面,总结到目前为止湖南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优劣势分析,另一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政府引导和下一步发展趋势进行理性预测,并提供许多针对性的建议和有益的参考。例如,本书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从企业管理层面研究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拓展了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再如,本书通过对湖南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地调研和分析,了解湖南民营企业发展与政府引导实证研究领域的基本资料.找出湖南民营企业短寿的内在原因和壮大发展规律。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实现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合。规范分析为本书引出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奠定了基础,而翔实的实证研究则为进一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许多企业管理理论被介绍和引述过来,由此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在政府引导企业发展的研究中盲目地跟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只接受某一国家或企业的模式而漠视本国实际环境背景更是不足取的。因此,如何全面地认识西方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政府管理企业发展模式,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实践,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政府引导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与现有的湖南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著作相比,本书有三个明显特点:
1.针对性。本书是为湖南民营企业家量身定做的,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实际环境和需要。本书在系统介绍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帮助民营企业家建立起相应知识背景,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和运营难题,探讨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途径与手段,并对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创新运营的运作机理和基本特征做出比较深入的探讨。民营企业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实践,对企业运营中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提升。
2.实用性。本书注重实务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将提供大量翔实的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既有创业企业的成功经验,也有知名企业的失败教训,有机地将生动的现实案例解析与管理学规律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企业运作精髓,强调制度规范和运作科学,为湖南民营企业家提供了经营原则和运作指南,同时对新的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6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民营经济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其不但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亦为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指出了思路与经验途径。由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不管是民营企业的数量,或者是其对GDP,或者是其对社会就业,或者是其对技术创新(具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计算)等方面的贡献,均超越了国有经济(廖淑霞、闵权凤,2010)。可是,依据一部分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宏观经济政策改变频繁,其虽是为企业保增长,可是政策改变易损害民营企业的产权,譬如信贷控制与金融抑制政策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矛盾。
转型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受资源环境制约状况加剧以及外部竞争日渐猛烈的影响,民营经济之先发优势业已不再突出,增长后劲日渐乏力,及至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陷入瓶颈。为了处理中小型民营企业之生存危机,推动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及时实施转型升级(刘小泉等,2011)。只有采取转型升级,方能让中小民营企业摆脱困境。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改革显著落后于社会其他系统,增大了运营的难度。若达到可持续发展,首先一定要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之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把企业运营的战略转变、服务形式的战略转变、竞争模式的战略转变予以引导,一定要强化民营企业的内涵建设,达到现代化管理、达到科学化管理、达到系统化管理(曹凤岐,2010)。其次是产品方面, 目前,处在供过于求的买方服务市场,没有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可厂家林立,反映出资源过剩,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效率,致使各企业之间混乱的、内耗性质的竞争愈演愈烈。
(二)民营企业要坚持合理利用资源
科学利用资源,属于改革的一大方向。供过于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运用 ,有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盲目攀比心里,对企业的向外延伸拓展一味追崇,譬如2011年9月我国最大民营眼镜企业――温州信泰集团,把短期贷款用在符合长期投资项目的太阳能行业,导致资金链断裂,集团老板胡某“出逃”美国,险些引起温州民营企业连锁的倒闭浪潮。因此,温州信泰集团案例为民营企业负责人在现实工作中摆脱盲目性提供借鉴经验。
(三)民营企业要由“规模外延粗放型”转变为“质量内涵效率型”
民营企业业主往往对企业内涵建设内容思考较少,企业发展应当由“规模外延粗放型”向“质量内涵效率型”转变。发展的模式也要由以往的粗放模式经营向低成本、低消耗、高效、低碳、绿色之集约类型发展模式转变(即一是经济增长由粗放模式转为集约模式,二是指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民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成果突出,挑起了“富民”的重担;民营企业因受政策“玻璃墙”限制,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环境恶劣;民营企业经济效率比国企明显,“民进国退”才是正确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一)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比重比较低
民营企业不仅取得银行贷款存量的比重低,而且增量也在趋缓,在某部分地区和某种特定时候,及至为负增长,尤其是为大多数的新生中小型民营企业,仍旧不具备盈利记录,申请得到银行贷款的能力愈加困难。
(二)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依旧是依赖银行贷款。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参与过企业的资信评估,加之担保困难,因而商业银行通常不愿贷款抑或贷款很少。有另一侧面来讲,民营企业本身具备的资金不足,内部资源融资匮乏。
(三)融资政策有重国企轻民企倾向
在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方面,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有着很大的待遇差别。而贷给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中,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是首先选择贷给国有中小型企业,其次贷给“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排在最后获得的贷款最少。
(四)民营企业同银行的融资关系存在短板
前些年,一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有逃、废、赖银行债务现象,给银行带来了很大损失,有损民营企业形象,挫伤了银行的经营元气与投资的积极性。民营企业的高倒闭率与高违约率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之高成本率,导致银行很难保证遵从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而最后促使银行不愿向民营企业贷款。
(五)民营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系统不健全
一般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农村信用社则把服务者定位在“三农”,专门给中小企业相对金融部门缺位提供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因为我国当前采取“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很难发行债权模式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相对民营企业来讲更遥不可及。此外,担保部门设置不完善,运转不规范,再担保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缺少社会化资信评估部门等均为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了困境。
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融资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
民营企业在转型期的融资体现出很多特征,民营企业资金的融入、融出的主体,民营企业融资的市场、环境等均与发达地区存有很大程度的差别,并且明显反映为“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之两难格局。本文基于上述对民营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问题的分析,探讨指出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金融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金融部门有针对性地支持民营企业的融资
鼓励银行等金融部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予以相应的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因本身资源能力属于一个逐渐累积、陆续增强的过程,所以融资能力也定会经过不断提高的过程。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资源积累状况及融资能力强弱,创造相应的融资服务支持,在适应民营企业金融支持要求的同时,提高银行等金融部门资金利用的安全性,减低风险系数。
(二)鼓励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
鼓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架构,把握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及金融服务需要。战略即企业发展理念的宏观方针,决定着企业于中长期内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卞志国,2013)。自2007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之后,我国企业逐渐注重战略发展规划架构的重要性,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开始由审视外部环境机会与挑战威胁出发,架构适应企业本身资源能力的战略设想。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能够逐渐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中来,把握民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与趋势,给民营企业创造了适应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全面金融服务。此外,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利用直接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更加明晰其潜在金融服务需要,为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创造支撑。
(三)鼓励民营企业培育内部金融服务机制并搭建自身金融服务平台
民营企业在融资阶段中,或是依赖本身累积实施内源性融资,或是在外源性融资阶段中构成较大成本。民营企业能够借助搭建本身的内部金融服务平台,优化整合企业金融资源配置,减轻融资成本,增大融资的便捷性(邓江花、姜冬梅,2011)。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加以说明:
民营企业能够在内部构建财务结算中心抑或建立本企业的财务公司,借助这些组织机构,构成民营企业的资金池,对民营企业总体资金实施集中管理、统一调动分配,增大民营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使之对民营企业及下属分公司的筹资与资金融通起积极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能够参与投资金融领域,包含参与设置小额贷款、创业投资等公司与乡镇以及参股地区银行等金融部门。
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利用搭建自身的金融平台,构成一个包括金融部门的内部资本市场,优化了民营企业资产配置,有效减低了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之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同实体经济发生协同效应,依赖“产融结合”的内生金融系统驱动企业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金融监管措施以降低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的风险
同国企相比,民营企业于金融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讲,更要由降低民营企业于金融领域中之风险出发,构建并维护一个良性运转的金融发展环境。主要应当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并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目前金融监管机制中还有一部分盲区,譬如对私募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缺乏明确的监管法律根据。并且,拓展金融监管领域,将金融创新产品、跨国金融部门、金融服务公司等放于重点监管对象之内,特别应重点对金融衍生品、场外等市场采取监管。
2.审慎进行金融开发。目前我国业已全部履行了加入WTO对金融开放的承诺,外资金融部门能够在我国从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行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添了金融行业空间的风险因素,金融的对外开放促使金融监管应对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一定要协调好对内、对外市场的监管。对内监管即做到在提升本土金融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控制金融风险。对外监管即做到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控制外资对我国金融资源的入侵,防止外资在进入与退出时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3.推进金融创新并强化风险控制。相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与创新领域很大,可是由于监管系统中的漏洞比较多,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易受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变动的冲击(李刚,2010)。一定要坚持金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相适宜的原则,在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强化风险控制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