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税收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1
关键词:税收;企业财务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简介税收与企业财务政策
税收是在社会体制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其定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其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基本职能包括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监督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保持经济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对外开放等。
财务政策是指为达到特定的财政、经济、社会等目的,用以调节财务行为而制定的有关政策的总称。企业财务政策是其中的一种,企业管理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所以相对应的财务政策就是融资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税收政策对企业的财务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做好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税收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
1.税收对融资管理政策的影响
企业融资决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而税收的差异就会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企业资本结构具体是指公司以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为代表的融资方式组合比例。首先是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税率是指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与计税基数之间的比率,我国法律规定企业所得税一般是按25%的比例收取。利息抵税效用=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在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与企业负债额是成正比的,所以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企业偏向于负债资本的筹集;反之则偏向于权益资本的筹集,从而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其次是股利和利息的个人所得税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债权人获得利息收入,股东获得股利收入,但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我国税法规定公司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允许在公司所得税前扣除,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则是在所得税后进行,所以在利息和股利支付方面存在着差异,两种投资者获得的价值不一样,所以说股利和利息的个人所得税也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
2.税收对投资管理政策的影响
筹资政策属于企业投资管理,因为企业的生产运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需要及时筹措资金,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企业筹资有两种方法,即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而不同的筹资方式所获取的资金列支方法不同,有税前列支和税后列支,这对企业资金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说利息作为费用列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应当扣除,所以企业可以少缴一部分所得税;而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是在税后净利润中分配,所以增加了企业所得税。所以当在息税前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企业应提高负债比例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税收对股利管理政策的影响
股利是在企业税后净利润中进行分配,所以股利的分配方式以及分配股利与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发展一般会经过初创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些过程,所以在初创阶段,企业需规避财务风险,选择剩余股利政策;当发展到高速增长阶段时,有很多投资机会,需要的资金增多,最好不要分派股利;到了稳定增长阶段时,企业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所以可以选择支付较高股利;在成熟阶段,企业各方面以及市场方面都接近饱和持续稳定的状态,所以可以考虑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当到了衰退阶段时,为了避免企业破产,应采取剩余股利政策。各个阶段的股利政策都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状况来决定的,要制定好合理正确的股利政策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制定和选择财务政策时,都会考虑到的因素就是税收,因为其对资本结构、投资政策、筹资政策和股利政策都会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需要时刻了解税收政策,制定好企业财务政策,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财务行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步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彩虹.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角,2010(02).
[2]诸星龙.税收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研究[J].2008(03).
[3]曾琼.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4]王铁林.试论创意产业的财务会计特征与税收扶持政策[J].税务研究,2010(07).
作者简介:陈 晨(1978-),女,山东泰安人,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税收。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公路经营企业收取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统一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3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优惠政策 税收管理
一、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描述
(一)专业工作的内容
通过开展持之以恒、周期性的税收筹划管理工作,及时对各项税收政策进行解读,发现符合公司业务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并进行深入分析,按政策法规要求进行备案、利用,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司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税务会计对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政策利用相关要求和可行性,针对公司实际业务找出政策利用切入点,确保与税收部门沟通效果。充分运用纵向(省市县)贯通,横向(国地税)协同的常态化税企交流机制,强化国地税对公司的税收政策支撑,详细规定优惠政策内涵、外延、税务处理口径,具体操作程序,推动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对提交的反馈问题进行审查,诊断出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属于业务调整不到位、利用形式不规范、资料充分性等何种原因造成的,避免以后年度税收检查中对税收优惠政策利用提出异议,降低或规避潜在的纳税风险,保证公司依法纳税、合理节税。
(二)专业工作的范围
争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开展税收政策学习、税收优惠政策分析、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利用、总结评价四个环节,工作范围涉及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各方面。
(三)专业工作的要求
不断拓宽税收政策的分析范围,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深度,并结合实际业务充分加以争取利用,体现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扶持作用,充分享受税收方面的利益。
二、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的组织架构
(一)完成工作的组织机构
税收优惠政策利用涉及到公司的各个职能部室,由财务资产部具体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对分管经理和总经理负责。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监督,各业务部室予以配合。
(二)组织机构中各层次分工
总经理:负责对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相关材料的审批,按集体研究意见进行重大税收问题的决策。
分管经理:负责税收优惠政策利用有关具体业务,对公司重要税收问题与税收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财务部:负责税收政策的分析,提报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相关资料进行上报审批,并对具体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办公室:负责协调财务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并对各业务部室涉税业务按规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办。
各业务部室:按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管理要求对具体业务实施进行调整,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接受办公室的监督考评。
三、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流程
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利用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开展税收政策学习、税收优惠政策分析、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利用、总结评价、资料归档五个环节,管理范围涉及公司的各项经济业务。
四、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
公司财务部按“三集五大”要求,紧紧围绕公司经济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学习培训,规范提高了税收管理水平,从节税、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增加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了税收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
2012年12月份开展税收政策学习时,通过对税收【2006】162号印花税优惠政策的深入分析,发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级电网之间、电网与用户之间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财务部税务会计立即向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向税收部门递交了请示,及时进行了减(免)税情况备案,维护了公司利益。
(二)体现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支持作用
2015年末通过开展税收政策学习,共发现电力行业税收优惠政策26个,为我公司所用的5个。在2015年为公司节约印花税8万多元,审批备案1份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9.53万元,真正做到了依法纳税、合理节税。
(三)提高了税收管理水平,提升了公司形象
2011年以来,通过及时、持续性地开展税收政策学习培训,在提高税收工作管理水平和提升公司形象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3年,被赣西供电公司评为2012年度财务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江西省国(地)税局评为2012-2013年度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4
关键词 企业技术进步 财务税收 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1现行的财务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税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税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流转税,而企业所得税的比重相对较低,但是在促进我国企业进步的税收政策中,主要优惠的对象是所得税,因此造成了优惠措施的力度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升级的动力相对有限。
1.2优惠对象范围较窄
根据《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可以得知,目前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科研单位和科研成果,而对于具体的科技研究活动和开发的项目却没有相应的财政税收优惠,因此造成优惠政策的覆盖面相对较窄。也就是说已经完成技术升级,而且已经为企业得到回报之后才能够享受到这些优惠,而对于那些准备开始技术升级,项目开发的企业却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两个阶段风险更大,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显然很难让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1.3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缺乏
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还没有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也就是说高科技人才赚的钱越多,那么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越多,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降低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每年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足以说明国内优惠政策的缺乏,而财务税收政策优惠力度较弱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1.4对于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缺乏
很多企业技术升级往往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得资金,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风险投资的立法存在严重滞后,涉及到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目前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仅仅是对那些已经投资企业并得到一定回报的情况下才会得到政策上的优惠,在这种限定下,显然会降低促进风险投资的投资力度,只有从一开始就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风投领域给予政策支持,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风投的投资力度。
1.5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消极作用
生产型增值税不仅仅会增加企业的税负,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当企业资金匮乏,自然很难在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因为这部分的资金效益能否出现,本身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生产型增值税对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是具有消极作用的。
1.6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目前针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优惠财务税收政策的措施相对单一,仅仅以税率式的方式和税额的定期减免进行税收优惠,也就是侧重事后让利,而在研发前期以及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减免和亏损结转等方面没有切实的优惠措施。
2 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完善建议
2.1将事后优惠转变成事前鼓励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鼓励企业敢于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因此在税收政策上要在企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上进行倾斜,这个优惠倾斜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完善;(1)对于中试产品进行税收优惠;(2)对于基础研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3)对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要给予税收优惠。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投入的研发经费,无论当年是否获利,都应该按照实际的支出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抵免。对于企业或者个人的技术成果转让,可以减免所得税以及营业税,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2.2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
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研发热情,除了在精神上给予激励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物质上给予激励。因此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这样才能够促进国际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避免我国高端人才的流失。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1)改革计税标准,并给与税前扣除;(2)要扩大高端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范围。
2.3完善风投的税收优惠政策
风投是目前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持资金,因此可以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鼓励风投的积极性;(1)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的列支,企业技术进步可能的失败损失可以因此得到一定的弥补;(2)制定税收倾斜政策,比如对于风险投资公司向企业进行风投时的资金可以免征营业税,与此同时还在较长的时间里降低所得税率;(3)对于企业本身投入高新技术并获得利润的资金再次投向高新技术,那么之前的利润所得税一律给予减免。
2.4实行多元化的财政优惠政策
之前针对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财政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仅仅采用的是税额减免和低税率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优惠力度较低,不具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引入发达国家针对高科技行业采用的加速折旧以及投资减免的优惠方式,还有技术发开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措施,从而鼓励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研发新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税收政策制度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是否有效,而确保效果的前提就在于多种优惠制度的相互协作,让企业从多个角度能够因为技术升级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这样才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升级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林颖.税收促进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10).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5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收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由于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引起的纳税不准确性,其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少交了税,存在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受到惩戒或者处罚的风险;一是企业未享受到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有了指导性的管理性文件。2011年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下发《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我国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开始全面铺开。根据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为避免其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
二、企业税收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现状
(一)企业税收风险意识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纳税申报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没有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之下,对于纳税申报是应付和不得已为之。被动的态度可能使企业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各项交易适用的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纳税金额不准确或者适用政策依据错误,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导致逃税,或者无意识的多缴税加重企业税收负担或没有享受应得的税收优惠;另外,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导致企业对于自身权益不明,可能由于对于税务机关的迎合,导致企业在利益受损时缺乏维权意识,相关权益未能享受,产生税收风险。
纳税意识缺乏和风险意识不科学,使企业没有把税收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环节中缺乏对税收风险的通盘考虑,企业对于税收风险的防范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又缺乏统筹成体系的税收风险监控,没有相应的风险预防配合,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企业核算与税收政策不符
1.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客观差异造成。企业进行各项交易的核算,由于交易本身的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可能受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本身的特点影响,造成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计税不同,影响纳税准确性,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不确定性。特别是当企业税务部门没有参与企业重要交易的过程,仅在交易完成后进行税务核算,同时企业并没有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去评估和监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影响,可能造成税收风险。例如:企业在对外捐赠货物、原材料时,通常按货物或原材料成本计支出,漏计销项税,但是按照增值税条例,应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企业用自产产品对外交换生产资料,可能按产品成本直接出库,未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未按公允价值计销项税;企业对外采购办公用品、汽油仅取得普通发票,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少抵扣进项税额。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以来,部分交易会计核算方式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部分企业仍未能完全杜绝交易核算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偶尔发生的交易和复杂程度较高的交易,例如:兼并、资产重组等,越容易发生税收风险;经常发生的日常交易行为,如:材料采购、商品销售等,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越不容易出现差异。
2.税收政策的变化或地方文件的界定模糊。现阶段,我国尚没有也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明细的、应对任何实际情况税收基本法和操作指南,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文件、通知众多,企业面临国税地税两套征管系统完成纳税义务,国地税的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或者界定模糊、矛盾也偶有发生,因此纳税人员无法正确划分业务种类或采用正确的税收方法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缺乏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部分企业都没有专门的税收部门,更没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导致税收风险。要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监控和防范,需要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对税收风险进行因素分析,对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时期、风险来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找准风险控制关键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对生产经营各流程进行监控,对各环节无法有效的参与控制,对于风险和认定和评估准确性不高,影响税收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
三、加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
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各项交易和经济活动真实、完整、及时的进行核算和反映,准确计算、及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税收信用等级,防止对方转嫁税务风险,认真推敲合同条款,防止税收漏洞,额外负担税额,尽量化解税收风险。要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税收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企业业务人员的业务、税收法律法规、各类税收政策的培训,使企业财务、涉税人员意识到提高税收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权益,强化企业对纳税风险的规避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二)增加税收政策熟悉程度
增加企业业务人员、财务会计核算人员、涉税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相关人员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树立法治观念,避免由于政策不熟或者政策变化引起税收风险。要熟悉税收法规政策相关规定,特别是与自身经营项目相关的内容要重点掌握,在进行核算、涉税筹划时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进行涉税核算时即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遵守税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既不偷逃税款,也不放弃本应享受的税收优惠。
(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应与财务部门平行,配备专门的专业税务人员。企业应当优化自身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完善自身内控制度,降低税务风险。从职能上看,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机构应当从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应对策略、信息和沟通这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规范企业风险,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采用委托和分包的形式,将这部分工作职能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进行。
2.形成税收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涉税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因制度缺陷而导致涉税风险的增加。要结合企业特定的管理构架、业务特点进行,不能照搬照用或沿袭他人制度,形成系统的税收风险机制。在制定制度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考察、分析,在机制试行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结合辅导制度,将税务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而且需要在机制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在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尽量使企业的税收风险与其他风险防范制度化。
四、结论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导致企业进行交易核算时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税收风险,使企业遭受现实或者未来利益损失。企业要不断预防和防范税收风险,需要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增加相关人员税收政策熟悉程度,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化解企业可能遇到的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贾心明.预防和化解我国税收风险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1(04).
[2]李汉文.刍议税收风险的定义及危害[J].税务研究,2008(08).
财务税收政策范文6
【关键词】 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差异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它包括不同层次,涉及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做出的具体选择,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税收政策是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有关征税的各种原则与确定纳税人纳税义务的方法等。
一、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遵循的原则不同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的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了实现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否则,就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税法中对纳税申报也有类似要求。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防止避税,税法也可能违背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2.谨慎性原则与据实扣除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税法对谨慎性的解释是一般坚持在损失实际发生时申报扣除,会计上根据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税法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在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 :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而是要反映它的经济实质,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在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核算上,按照此原则的要求,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但税法并不承认这种融资,而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分别进行处理,计算流转税
和所得税。
二、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会计与税收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出于不同的要求,应当保持适度的差异。一旦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较多或大量的差异,必然会对各方面的核算、管理和经济利益关系产生各种影响。当前来看,大量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任何一种税的计税依据确定和应纳税额计算,一般都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当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大量差异时,税收征收管理和稽查就会产生困难。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普遍比较熟悉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以及以往建立在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基本一致条件下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一时难以适应,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应征收的税款未能足额征收入库,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2.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按照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分离的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依据会计准则与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政策处理,纳税申报必须依据税收法津、法规中规定的税收政策要求处理。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政策差异,加上企业财会人员一般对会计政策掌握较好,对税收政策了解较少,要在做到会计核算客观真实的同时,正确区分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差异,并在申报纳税时对二者不一致的项目做出准确调整,实在是勉为其难。现实的状况是,除少数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够做到既规范会计核算又准确申报纳税外,大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了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再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信息丧失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
3.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与税务。从审计方面看,目前注册会计师主要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和审计准则开展工作,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而产生的对企业有关会计要素的影响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判断不合理、处理不科学,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质量。从税务看,中介机构既要严格按税收政策要求依法,又要最大限度的维护客户的税收利益,由于目前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差异项目较多,加上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所限,难免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时常产生难以解决的矛盾与争议。
4.各种形式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现行的各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其主要指标体系大多是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基本一致条件下的产物,在目前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存在众多差异情况下,由于按会计政策为依据和按税收政策为依据确认的各种税前税后收入(收益)差距甚大,使得按现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各种考核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科学性与公正性。相应地建立在这种考核评价结果基础上的各种奖惩措施也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不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不得不寻求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又派生出了不少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协调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的基本设想
现阶段我国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宜大量分离,只能少量适度分离,下一步,应当从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再改革,逐步调整二者的目标定位,减少二者的差异项目数量,即凡能统一的项目尽量保持一致的政策;凡必需离的项目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分离。在保持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适度分离的情况下,为了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除了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外,研究并合理选择协调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相互关系的会计处理方法至关重要。在不同企业,当前的会计处理上大致有三种协调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从属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涉及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项目较少的企业可采用这种方法。即采用会计服从税收法或税收服从会计法来协调二者的差异。前者的具体做法是:平时会计核算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处理,定期按账内会计处理的结果申报纳税;后者的具体做法是:平时会计核算以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处理,定期按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申报纳税,对于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产生的差异,在账外纳税申报资料中进行调整。
二是平行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涉及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项目较多的企业可采用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专门增设若干纳税调整账户,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一致的业务,按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对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的业务,先按会计政策为依据在原有的账户中进行处理,将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的有关差异在专设的纳税调整账户中进行处理,定期申报纳税时,按一般会计账户和纳税调账户的共同记录结果计算并申报纳税。
三是独立处理法。生产经营规模很大,涉及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差异的项目很多的企业或者专事税务的机构可采用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财务会计账簿体系外,另行设置一套税务会计账簿体系。前者以会计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后者以税收政策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定期按财务会计处理结果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按税务会计处理结果办理申报纳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