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1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一)管理权责不明确

受传统的政治管理模式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对国有资产管理时,经常容易受到不良利益的诱使,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甚至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仅仅只是为管理而管理,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不足,其认为国有资产仅仅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且不计利益与回报;因此,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工作态度不严谨、思想观念薄弱等情况,发生预算不明或超出预算,影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甚至致使资产流失严重。

(二)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力

管理部门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运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而不少单位管理办法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的实施。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盘点时,无法做到“三个符合”,即账目与实际相符合、账目与账目相符合、账目与财政账单,常常不得不中断资产盘点。 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分工、部门配置方面,仍无法解决分工不明、配置较低等问题,致使管理执行力较弱。

(三)管理的方法相对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但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情况来看,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且对于下拨的资金管理,财务部无法按照相关的文件操作管理,出现资金数据不准确,资金流水不明确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较为呆板,虽有使用电子管理模式,但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数据录入不够完善,且多遵循一般的标准进行估算,很难实现对资产的核查。

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其监督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实际工作中的利益趋势、工作态度、计算失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发生。事业单位建立相关内部审核机构,不仅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对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细心负责[5]。在进行监测与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提出的是:要体现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形式化的管理模式难以充分体现其效率,同时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问责与惩罚,进而起到监督与警示的作用,事业单位全面发挥其控制制度的作用,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市场信息判断以及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保障,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创新性管理。

(二)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需要有与时展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解决了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了不良错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一轮管理问题由此产生,而以往制定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解决当下所出现的问题[2]。所以,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相关制度,积极构建与当下时代相符合的制度,加大调研的力度,梳理相关管理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事业单位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路径。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会计核算培训活动,要求会计核算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强化其?任管理,制定相关奖惩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制,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会计集中化核算的工作效率。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2

1.1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所以很难落实具体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由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相关内控人员在其具体工作中为了个人私利,进行一些违反相关规定的操作,监督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与处理,所以会给企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一些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系统的认识不够全面,将内部监督看作其主要内容,忽视外部监督的作用,所以监督效果不明显,不利于企业进行健康的经济活动。

1.2会计内部控制专业人才不足

在现阶段的企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所以需要采用专业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具有会计专业素质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加剧了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不健全的现象,所以造成了现阶段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多而不专的情况。

2.优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

2.1增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单位需要不断提高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实现企业单位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进行宣传,严格控制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在整个企业进行会计内部控制观念的灌输。通过不间断的耳濡目染,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掌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自觉提高自身的内控工作效率与质量,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当成企业单位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责任。

2.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的企业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针对相关人员专业内控素质较低的现状,不定期加强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知识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引入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人才,并使其带动其他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提高整体工作质量。此外,还要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不断增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其遵守相关会计制度的自觉性。

2.3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筹资、预算、销售、存货、对外投资、货币资金以及固定资产的控制制度,而这些制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人员素质、职责分工、财产保全、业务流程以及授权批准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管,需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部门的设置原则,分离不相容的会计职务,将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作为主要依据,对审批、保管、经办和记账人员的职务进行分离,切实执行职务及业务回避的制度,禁止企业相关项目负责人的直系亲属担当会计机构的主管、负责人以及企业的出纳人员,有效避免因为关系而进行一些舞弊违法的活动,有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管,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

2.4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比较混乱,所以建立健全其资产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对新增固定资产的规格、数量、质量以及性能进行及时的检查与验收,明确其使用年限与完好度,对每一笔款项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做好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写明企业单位中已经报废的设备的报废理由与时间,同时进行及时的上报。

2.5不断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企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需要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作保障,以保证其内部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到位的财务管理,及时调整财务不明的现象,结合企业单位经济运营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分析财务工作的进行状况,根据积累的财务内控经验进行有效改革,提高其科学性与规范性,使财务内控会计人员有据可依,保障其控制管理工作的高效健康。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务管理 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单位财务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各单位可据其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单位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明确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出差费、汽油费等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更符合预算管理要求

事业单位的预算是中国部门预算体系里的一部分。新会计准则的修改中要求预算更为精细的管理,例如在有关会计目标以及核算的基础方面,不但要知道财务管理的要求还要表现关于财政的预算管理信息需求。以往事业单位里的会计核算只要求符合预算管理,但是却不注意给出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的信息。会计信息和预算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财政部门才是会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新规则表明事业单位的会计使用人员包含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债权人,自身以及别的利益关联者等。除了财政部门以外其他的人更加关注的不是预算信息,而是会计决算信息。因为事业单位一般使用财政的资金来完善财务会计的报告体系,规范核算的行为,提供标准信息,有益于相关人员的监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使建设和谐社会。在以往的模式里不注重财务会计只注重预算,现在是两者并重,预算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而注重财务会计有益于提供好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还实现了收支管理的完整性。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地建设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体系,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出台标志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

(三)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新准则对原准则中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并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增加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四)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引进权责发生制有益于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益于降低成本。决策的有用性和加入权责发生制是密不可分的,决策的有用性的会计信息在极大的程度上跟会计核算基础有关。因为这些新准则许可在某些业务与行业里使用权责发生制。这些可以推动行政成本的核算,特别是高校里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新准则也给以后的修改留有一定的空间,有的规定在经验还不足够的情况下依照以后的规定来执行。而且新事业单位准则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都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其资产消耗,还具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有助于资产的精细化的管理,给公共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了信息的支持。新准则对各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都有所兼顾,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对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模式带来了冲击。

(五)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原则,在无相关凭据、无法可靠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用取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国资管理,确保国资安全完整。

2、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新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方法兼顾了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同时,又有利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加强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第三十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在净资产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等科目,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还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事业会计准则保留了会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新准则又让财务报告的体系更加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在财务大帐里核算关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合并,并且增加了在建工程的部分。在新的事业也单位会计准则里,用财务会计报告替换了原来的会计报表的概念。也体现了事业单位里的会计信息的理念与方式的创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而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相比于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有着更多的内容。会计报表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不但增加了内容,而且还加入了附注。这也是新准则的进步,这一项内容对于报表里的重要的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与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除此之外,还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作了要求。

三、结束语

新事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适应财政方面改革以及事业单位的一些改革而推出的,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状况有帮助。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大多是积极地,可以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相应的会计体系,并且更加符合预算管理,尝试性地引入的权责发生制更是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让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新会计准则对加强资产的管理,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2012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4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 “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 “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5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会计控制 成本核算 资产负债率 财务比率

现代公立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设备、基本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教学、后勤保障社会化、信息化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相对滞后,由于过去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同单位医疗一线相比不够高,理论功底不够深,实践创新能力不够强,单位培养不够等,一些财务人员还停留在和领导搞好关系,财务会计工作就能得到重视的层面。造成社会普遍认为会计是领导心腹等认识,曲解了财务会计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价值。当前部分单位已经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有了充分认识,以往的粗放型、高消耗、高运营成本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医疗卫生的生存发展了。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开始重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会计工作,财务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内涵得到了宽泛。那么如何发挥财务会计工作在医院经营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管理机制体制、规章制度建设

财务会计工作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及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是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医院的特点,三级以上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负责单位会计管理业务和经济工作。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实行任期考核聘任制、派驻制、交流任职机制等方式并定期进行院际交流。

在提高人员素质层面上,要加强财务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并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医院在财务人才引进方面要专业多样化: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审计学、统计学、金融、工程预算、经济法、计算机,做到每个专业都有人员。学历应在普通二本以上。加强人才后续教育与培养,建立一套后续学习奖励考核机制,制定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培训计划,采用送外进修、自学和请外地大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介绍,财务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讲解单位财务制度的机制,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岗位技能,使财务会计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有着良好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医院要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制度、经营发展管理制度、设立财务内部管理体系,达到财务会计工作分工细化、工作指标量化的目的。分设资金管理组(部)、成本核算管理(组)部、资产管理组(部)、管理会计组(部)、会计稽核组(部)、会计内部控制组(部)、财务会计及经济分析报告组(部)等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达到细化分工的目的,各部门定期对工作进行分析,定期写出分析报告。制定岗位职责,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按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及相关财经制度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下列相应的规章制度: 财务支出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管理制度、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经济决策机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重大经济事项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收支结余分配制度、工程款支付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报告及分析管理制度、资产清查管理制度、财务内部各组负责人考评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考评制度等,这些制度要在运行中不断修订完善。更为主要的是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熟练掌握制度内容、作为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内容,纳入日常绩效考核。制度制订不是难点,关键是在落实上。

二、充分利用财务会计职能,规范医院经济行为,促进医院经济良性运转

发挥会计内部监督控制职能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安全。一个好的经济监督制度和体系,可以保证单位经济运行安全,杜绝或减少损失浪费以及腐败现象发生,任何一项经济活动要有规定程序和制度来约束,也就是很好地贯彻会计内部控制等制度。

一个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体制,能够减少单位损失,达到发挥效益最大化。

运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并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制定单位个性考核指标,为单位发展服务。如临床高值易耗品消耗比例、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临床患者病床周转率、门诊患者人均费用、出院患者人均费用。制定有效节支指标。利用会计核算职能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合理利用财务会计等经济手段,在设备购入、奖金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更好地促进单位经济运行良性发展。

参与医院招标活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及合同经济性、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

发挥好会计内控监督职能作用、杜绝或防范营私舞弊现象。

三、运用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功能,准确计算并分析财务比率,把握单位经济运行状况,预测经济前景

定期写出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进行成本核算。准确把握医院成本考核项目,制定合理成本支出定额。控制成本支出,降低成本消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强医院竞争力。

准确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投资回报率、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设备投资回报率、速动比率等各项财务指标。

进行设备投资分析。医疗设备对医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但近几年,医院相互间拼设备,一些设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是很高,一些地区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现象,财务部门应该提供分析报告,以供领导决策。

财务要从资金投入、折旧、设备回收期等方面进行医疗设备投入使用效益分析追踪 ,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设备的“两个效益”。

四、单位加强会计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如成本核算、物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减轻工作强度。

总之,公立医院会计作用涉及方方面面,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