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 设计风险 设计风险控制

在管理学中,风险管理通常采用的管理措施有: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的控制,可依照上述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结合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重点的风险来源,制定相应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 风险管理溯源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萧伯纳(Solomon S.Huebner)博士率先提出,认为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素进行考查、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其妥善处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等问题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概念可归纳为:是各种类型的经济单位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等方式获取风险信息,通过优化组合管理技术,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并妥善处置风险所致损失,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是一种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科学。

二、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当设计运用于企业产品创新时,设计的作业流程就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高度结合,在此,设计已经不是广义上“大设计”的概念,而是实际服务于企业产品创新的一种方式方法,需要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和原则。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借鉴还是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都需要理解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这是借鉴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一)设计风险避免

即设法完全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这种风险管理技巧通常在企业面对特定的、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风险时使用,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特定风险的产生。从该种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范围来看,适用于设计的战略和目标风险,设计战略是整个设计实施的总体纲领,设计目标是设计实施的导向和计划过程的起点,要从根本上消除某种特定风险,务必在制定设计的战略和目标时就充分体现。

(二)设计风险预防

是通过消除和减少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概率的目的,这种管理技巧通常用来应对发生频率高、强度小的风险。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运用图表法和列举法找出业务流程中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而通过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业务技能、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消除或减少诱发风险的因素。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强调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因此适用于设计流程与系统风险。

(三)设计风险抑制

是指当风险发生时或发生之后,为了减小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风险抑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技巧,往往用于应对企业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风险类型。如企业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当风险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切实推进;再如将风险单位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也能有效避免损失的扩大。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并不局限于产品创新设计的某个环节,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在各环节节点上,形成阻碍设计风险传递和扩大的屏障。

(四)设计风险自留

是指企业单位自行承担风险损失,一般用于应对发生频率低、强度较小的风险,因风险产生的损失较小,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正常经营活动,因此无须采用其他高成本的风险管理办法。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在设计流程各环节业务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抗风险能力越强,则风险自留的余地越大,各环节业务主体分解、消化设计风险的效果越好。风险自留可作为各环节业务主体能力建设的指标提出,要求其达到一定的风险自留能力,以提高设计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五)设计风险转移

是指企业单位或个人为了避免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风险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单位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根据风险的类型和风险损失的大小,将不可回避的、损失额度大的风险尽可能转移,将不能转移、损失额度小的风险自留。在产品创新中,特别适用于事关各种质量指标等可以量化和明确化的风险问题。如企业可将产品设计、制造通过委托、代工等形式以转移设计质量、产品质量风险;获取产品知识产权,当产品遭受侵权等风险损害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法律手段来挽回损失、确保权益。

由此,可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出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控制策略的大体框架,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设计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图1)。设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还应包含提升设计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结语

设计艺术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艺术在产品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因此,从提升产品设计质量、保障产品创新成功率,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问题将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凯全.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 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统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职责;作用

统计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发挥统计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统计内部控制应有机融入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做出贡献。现代统计内部控制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的统计内部控制是在国家审计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明确规定:“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统计内部控制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就进一步确立了统计内部控制的法律地位。探讨现代企业中统计内部控制的作用和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措施,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统计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在风险导向统计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风险,成为统计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责。

1.1 统计内部控制有职责融入企业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减少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统计内部控制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建立风险管理过程,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从而完善企业管理,转化负面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从实现企业目标方面看,统计内部控制有职责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是多个部门的集合,其中一点(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会传递到另一点,最终会使整个面(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甚至于瘫痪。因此,对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统计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相对超脱地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全局角度看,统计内部控制有职责融入风险管理。

1.2 统计内部控制是构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

从企业内部看,现代企业建立了各级风险管理组织层次,包括风险控制委员会、统计内部控制部门、专职风险监管部门。但风险监管部门隶属于管理部门,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从企业外部看,外部审计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经常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影响到企业风险管理。但他们更多地围绕企业会计报表的合法、公允、一贯性开展工作,对企业管理环境和运作过程不十分熟悉,决定其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不能做到贴近内部管理,不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负责。而统计内部控制部门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外部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

1.3 统计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程序的有益补充

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阶段,将风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对风险的关注,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具体讲,在审计计划阶段,统计内部控制应该考虑企业活动存在的风险,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按照风险大小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协助企业管理层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

2.统计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2.1 完善企业约束机制,促进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监督职能是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及合规性,督促其经济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审计监督职能与专业监督有本质的区别,审计监督的内容广泛、综合,并具有独立性、监督层次较高的特点。现代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保证。通过处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中心地位的统计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能使企业充分实现自我约束。特别是针对不合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意见或交由有关部门处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仅1996年企业统计内部控制机构共完成504115个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查出并纠正各种违规金额达310.46亿元。园此.有人把统计内部控制比喻成企业的“经济卫士”。

2.2 有助于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其相适应配套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现代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立形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有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各机构如何相互制约和平衡是保证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统计内部控制机构的评价服务职能运用。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来约束董事、经理等机构和人员并协调其相互间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使各机构依据法规、章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和领导,起到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作用。具体说来,统计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计划等各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是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提供客观评价服务,通过在经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本企业的利益提供评价服务,帮助投资预测、成本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各单位改进或采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5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总体来说,财务风险的成因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外部原因

1.1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给我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的不段发展,货币市场和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国家政策的变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引发了财务风险。

1.2我国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确立得较晚,各种机制尚不够健全和规范,市场的风险监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导致很多行业的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要可能要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2.1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企业资本结构主要指企业各种资金构成及其比例。有些经营者为了扩大其经营规模,盲目地举债筹资,忽略了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企业的偿付能力大大受到挑战。一旦市场经济行情不好,企业的坏账可能增加,利润便会减少,这样一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过低的现金流有可能使企业无法支付偿还债务,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企业可能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2.2企业自身缺乏教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若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便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尤其是对企业的现金管理,一定要有健全的制度作支撑,否则,一旦出现白条抵库、坐支,甚至贪污、挪用企业财物现象,企业会遭受损失,会对企业资金的周转带来风险。

2.3企业理财者风险意识薄弱,造成企业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内部原因。我国很多企业在财务决策上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问题,往往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用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由于近几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遭遇更多的财务风险。

1.我国企业的筹资风险

我国企业的筹资风险首先体现在不合理的筹资规模。有的企业为了扩大资本数额,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埋下了风险祸根;而有的企业倾向于无负债经营,在筹资时,能避免风险的尽量避免,结果导致资本规模太小,不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展开和资金的周转。其次,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筹资渠道单一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债权筹资和股权筹资的成本较大。另一方面是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规不健全,很多经营者倾向于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

2.我国企业的投资风险

我国部分企业内外投资不合理。在对外投资时,受经营者决策影响,企业可能出现盲目投资,增加企业资金运用风险;对内投资时,企业倾向于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高,无法较准确地核算其投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风险。

3.我国企业的用资风险

在资金营运过程中,我国有些企业出现商业信用过度应用的现象。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群雄争鹿”的环境下,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频繁采用赊销方式的商业信用。这种手段的确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隐藏的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企业的应收账款可能因此增多,甚至出现严重的坏账,企业资金周转失效,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此外,我国很多企业存活量不合理。有些企业存货量过大,占用资金;有些企业存货量太少,供不应求,丧失客流,市场占有率受到影响。

4.我国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

我国很多企业利润分配多采用分红和配股形式,而较少采用现金股利的形式,导致收益分配不够吸引力,可能会使很多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从而增加了筹资的难度。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市场经济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因此,财务风险并不能完全避免,只能将其降到最低。对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国家应该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稳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但更主要的是靠企业自身对于其内部的管理。

1.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联。企业在筹资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谨慎评估筹融资的条件,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和权重,保持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

2.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的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分析,并对管理效果做出客观评价,要求经营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风险信号的监测,当应收账款增多,坏账频率上升,存货积压过多时,企业应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3.合理、合法地将财务风险进行转移

财务风险转移可以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减少经营活动的不利之处。其中,最常见的是购买保险。如果企业为潜在的风险购买了一定保险,当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即保险公司为企业承担了一部分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损失,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稳定性。

4.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情况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把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企业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

参考文献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范文6

关 键 词 IT项目;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3-01

随着信息技术(IT)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IT对企业进行管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施。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必然伴随着风险,对项目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IT项目风险是指IT项目开发过程中或者项目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造成损失或者伤害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其是否出现是在决策者和开发者在进行沟通和选择时决定的。为应对这种风险,决策者或者管理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

1 IT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特征分析

IT项目的行业特性决定了项目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国际范围内,若按时按质对IT项目进行评判,则IT项目的成功率维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若按照可使用情况对IT项目进行评判,成功率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具体到我国,因为我国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起步较晚,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成功率更低。综合分析IT项目的风险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项目的范围

项目所具有的风险的高低与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具有非常大的关联。通常项目所涉及的种类越多,所覆盖的范围越大,则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则越多。对于IT项目而言,企业对其所能实现的功能和要求很多,会涉及多个领域,因此在项目进行中常常会超出预期,这就大大提高了项目的风险度。此外,在项目应用中,对功能性和灵活性方面的需求则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所面临的风险。

1.2 系统的变更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非常迅速,故其对项目系统的变更要求也更为突出。通常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会经历多次的系统变更,这种变需要保持现有的功能还要对未设计功能进行创造,这种变更要求所带来的风险很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1.3 需求缺乏稳定性

系统的变更主要体现为灵活性,但是系统的稳定性更应该得到重视。若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总是出现问题或者故障,则很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

1.4 管理的复杂性

一个完整的IT项目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内容或者需求,因而在系统设计和创造过程中会出现来自多个领域、具有不同技术背景、工作方式不尽相同的技术人员协调工作。这就使得项目结构和项目管理更加复杂,若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很容易阻碍项目的开展,导致项目失败。

1.5 新技术的应用

一个具有创新性的IT项目必然会涉及多种新技术和新思路,但是新技术和新思路的应用很有可能导致项目趋向于无法控制的状态。这主要是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对相对薄弱,新技术在现有项目中可能无法兼容等引起的。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为IT项目带来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2 IT项目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

综合考虑上述风险因素,在IT项目的进行中必须进行风险控制,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管理,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控制可以分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部分。技术层面可以通过加强风险沟通、增强团队建设、制定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技术层面则根据项目风险的特点进行控制和管理。

2.1 加强风险沟通

鉴于项目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在充分准备、合理应对时具有一定的可避免性,可以在认识和观念上对项目文化进行转变,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执行人员的风险沟通,将这种沟通和预防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引入到考核中,提高项目涉及人员的规避风险意识。

2.2 增强团队建设

团结和谐的工作团队可以有效实现风险信息的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增强成员间的信任度,降低风险。在增强团队建设方面可以利用项目经理的领导指挥作用,对不同成员所承担的风险责任进行授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减小因沟通不畅所带来的风险。

2.3 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项目的进行流程可以针对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方面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以减小风险损失。在项目的初始化阶段,需要对项目目标进行分析,收集相关资源,获得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项目的诊断阶段,则可以对具体的目标进行风险分析,依据风险识别工具或者其他判定手段等对项目进行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基线计划。在项目的评估阶段则可以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现有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判断风险的显露水平,对极限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在项目的行动阶段则按照风险管理策略对现存的、已知的风险提供解决方案,消除这些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最后在项目完成时,进入项目学习阶段,该阶段对现有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进行总结,纠正和吸收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改进和优化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案,以便于对下一项目施行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案。

2.4 项目技术控制

综合分析IT项目中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因素和特点,在项目进行中应该合理控制项目的范围,着重考虑项目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对于较大的IT项目,可以进行模块化处理,在统一的框架和规范的业务接口范围内对项目进行分割。若项目出现变更,则需要针对性的对项目使用方进行培训,以加快变更功能的适用性,减少新功能的不适应性所带来的项目风险。此外,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则需要根据实际功能需求、技术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确定和测试,保证新技术的应用不会为项目带来风险。

3 总结

IT项目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的工作。充分掌握项目风险的特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建斌,武刚,路梅,方德英,王海.IT项目风险管理关键成功因素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

[2]欧阳明.IT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