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网络市场
鉴于处方药品使用和销售的特殊性,医药品网络销售的范围一直都止步于非处方类药品的范围内。我国国家食药监局已在《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开放处方药品网上销售等事宜作了明确指出,处方药品的网上开放即将逐步开放,医药电商行业多年来的销售即将迎来一片曙光。
一、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存在的隐患
(一)执业医师的缺口将会增大
随着《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意做医药电商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的网上销售总额仅占到药品整体销售规模的不到0.5%,这说明我国网上销售药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意见稿明确指出凡在网络上销售处方药品的,必须配有执业医师进行在线药事服务,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在线执业医师匮乏是处方药品开始网络销售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药企和医生之间的不当利益会更加隐蔽
网上执业药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否避免在处方药品中加入和自己利益有关的相关企业的药,产生不正当交易,是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存在的问题。比如消费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在网上买药时,网上的服务人员看到执业医师的签名时,会直接找执业医师本人,与其达成共识。为改善这一点,就需要保险的加入。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本人签约,保险公司根据处方药品目录划分出不同的险种。比如某种药品过了保护期价格依然很高,有的医生还会继续开给消费者,但遵照保险公司的险种不同,某个药品不在目录里,但其仿制药品有的话,执业医师就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采取自愿进行选择。
(三)网上售药O2O运营模式存疑
O2O模式,即将线下商务机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对于药企来说,怎样协调药品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经销商的利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体而言,处方药品在网络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线下实体经销商的价位,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政策落实实施后,如何保持实体经销商的积极性是参与医药电商的药企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实现医药电商业的O2O,就要建立相关的功能体系,物流、服务、跟踪一定要到位,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的资源整合。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经营者的进一步思考研究。
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加强推广,降低网销对执业医师的需求量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及使用,事实上医生成为了“第一消费者”,而在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初期,执业医师的缺乏成为了限制其发展步伐的一大要素,为此,企业可与各医院或制药厂建立联合的网上咨询平台,开展网上会诊等活动来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推广,拓宽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市场及影响。
(二)医药分家,减少医生和药企间的不当利益
开放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充分体现了“医药分家”的政策向导,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的举动。网络销售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透明,所以药品的价格相对应实体店会明显下降。处方药品网络销售政策一旦落地,处方药品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得到大量释放,医院对处方药品多年来的垄断被破坏,消费者得到实惠,经营者也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在破除多年形成的“以药养医”这个怪圈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降低成本,增加处方药品的网络销售
药品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于店面费用,有调查显示店面租金占到药品销售额的30%左右。网络销售可以大大减低成本,提高药品的销售效率。专业人士表示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开始实施后,网上的价格最低会比传统渠道的便宜20%-40%。某些处方药品价格奇高的原因就在于出厂价和流通环节不透明,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实现以后,出厂价、销售价等都将一目了然。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既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去医院排队购买,又可以低价买到自己需要的处方药品,更多人会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买处方药品。
(四)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实现O2O模式
各药企或线下实体经营店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结合网络咨询,扩大自身发展,实现O2O模式。调查显示,沪深两市已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在积极备战医药网络销售市场。传统的制药企业进行网络销售都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才能在互联网上销售企业生产的药品。目前,O2O模式在九州通旗下的电商平台“好药师网”运行已初见成效。好药师网在之后又开启了微信购药平台,配合公司“药急送”项目进行探索,结果也是相当可观。
(五)接轨世界,增大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
国外医药行业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经占到整体规模的30%之多,欧洲为23%,相比之下,我国调查显示,2013年的药品网络销售占比还不到0.5%,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网上药店业务不断成熟,我国如果还不尽快发展,就会在医药电商领域失去大好时机。我国的药品网络销售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实施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医药电商领域的发展,力争与世界接轨,达到国际水准。
结语
目前,我国《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管理办法》已正式定稿,预示着处方药品放开网售的时代即将到来,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优惠。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处方药品网络销售保质保量的进行,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优惠的同时,促进我国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2
然而,盈利与否却是电商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医药电商也不例外。京东好药师CEO崔伟曾表示,医药电商发展必须越过的四道门槛:流量、技术、供应链、物流能力。而每道门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长期的投资,这一理论不仅诠释了医药电商行业整体不盈利的原因,也客观指明了医药电商应该将钱花在哪里。本期《独家专访》栏目特邀请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刘涛为你破解医药电商“是非题”。
行业壁垒高企
《创新时代》:中国国家药监局规定,网上售药必须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截至2011年11月底,国内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共92家,其中服务范围为“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B2C企业有49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超半数为新批准进入的企业。请问为何国家药监部门对医药电商平台的开放一直持谨慎态度?要完成这一平台的运转都要经过哪些程序和流程?
刘涛:医药行业是国家的特殊行业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药品在流通过程发生安全问题,社会危害将十分巨大。国家药监部门对医药电商平台的开放持谨慎态度完全可以理解。与社会各个领域一样,开放始终是未来不可逆转的方向和趋势。国家药监部门对电商平台的放开也在逐步进行。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可以减少开放过程中因为法律或者技术漏洞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危害。
而要完成这一平台的运转,基本需要如下程序:人才团队组建、技术平台搭建、网上售药资质获取及开始运营。其中网上售药资质的获取是一个较高的门槛。
根据《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设立的药品连锁零售企业;(二)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网站已获得从事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资格;(三)具有健全的网络与交易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完整的管理制度;(四)具有完整保存交易记录的能力、设施和设备;(五)具备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生成定单、电子合同等基本交易服务功能;(六)对上网交易的品种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七)具有与上网交易的品种相适应的药品配送系统;(八)具有执业药师负责网上实时咨询,并有保存完整咨询内容的设施、设备及相关管理制度;(九)从事医疗器械交易服务,应当配备拥有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学历、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法规的专职专业人员。
《创新时代》:由于互联网的规律是在早期野蛮生长、快速积攒用户、快速成长、快速规模化快速成长本身是以行业客户的一些东西为代价的,本身不是那么合理。请问这一弊端在医药电商领域是否也会体现?为什么?
刘涛:这一弊端在医药电商行业也同样会体现,但不会太严重。这主要得益于国家药监部门对医药电商平台开放所持的谨慎态度。在互联网领域,电商们通常的做法都是:先放开来做,出现问题了再慢慢解决。于是早期出现的良莠齐下、野蛮生长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电商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广大客户带来了很多伤害。在医药领域,动辄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若因野蛮生长造成对客户的伤害,代价将十分巨大。国家对这个领域边规范边放开,就是为了避免野蛮生长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然而现在也有很多医药电商开始打球,游走在法律法规之外,所以副作用也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
《创新时代》:根据药监局规定,互联网药品销售企业必须“具有与上网交易的品种相适应的药品配送系统”,这要求申请企业必须具备GSP认证的药品配送体系。据悉,目前除获得GSP认证的药房网尝试自建物流“京卫利达”外,大多医药电商游走于政策边缘而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请问哪些因素导致了医药电商屡屡游走于政策红线之外?自建物流在医药电商领域是否具有可行性?
刘涛:GSP全称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我们可以看出,要符合GSP认证,涉及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而且都有相应的特殊要求以保证药品安全。在传统B2B领域,要达到GSP标准相对容易,因为药品流动很集中,物流成本低也易于管理。而在B2C领域,药品要流入千家万户,物流则显得极为分散,物流建设成本也很高,建设难度也很大,再加上GSP并没有针对B2C领域作出针对性的规定,因此由此带来的可变因素还很多。由此,大多数医药电商往往游走于政策边缘而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
我认为,自建物流在医药电商领域的可行性并不是很大。因为物流建设本身耗资巨大,目前很少有医药电商能够承担得起如此巨大的投资。从实力方面来看,有能力自建全国性物流的医药电商非常少。根据一般行业的发展规律,一定会有符合GSP认证的专业第三方物流出现,可能是新的公司,也可能是现有第三方物流开展的新业务领域。
平台和官网的博弈
《创新时代》:虽然绝大多数的医药电商都在做全网营销,不仅自建官网,还入驻了大平台如天猫、垂直平台如818医药网等,但在各家摸索前行的过程中还是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尤以官网侧重型与平台侧重型突出。请问官网侧重型与平台侧重型各有哪些特点?
刘涛:官网侧重型与平台侧重型各有其特点:官网侧重型的医药电商通常本身实力很强,在社会上已经有较好的知名度,品牌突出,企业同时具备较好的技术实力;平台侧重型的医药电商通常是中小企业,社会认知度不是很高,品牌并不突出。也有刚刚进入电商的医药企业,通过平台积累电子商务经验,伺机再自建官网平台。
《创新时代》:作为平台侧重型的代表,在天猫医药馆中月销售额长期名列前茅的七乐康大药房旗舰店无疑成为业界争议的热点—羡慕的同时,不免对其看似过于依赖天猫的发展模式表示担忧。你如何看待此种担忧?
刘涛:我认为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天猫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大的调整都会对整个生态造成巨大影响,反过来就是对天猫自身造成巨大影响,这也是天猫不想看到的。当然,“也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除了天猫,还有京东、818医药网这样的平台可以入驻。建议这样的医药电商可以把精力放在擅长的运营上,而不用在搭建完整的技术平台上劳心费力。
相反来说,自建官网平台的发展模式反而令人担忧。自建B2C网站很难做到足够的客流支撑。电子商务有句行话叫做“赢家通吃”。这是因为网上没有地域上的制约,所以在每个领域和每个品类,最多只有2—3家能够发展存活下去。往往是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好平台,却无法导入足够的流量,最终导致失败。由此建议电商在实力没有很突出的情况下,不要花太多精力在自建平台上,当然这对有鲜明特色的电商除外。
盈利空间有限
《创新时代》:目前网上药店以经营非处方药(OTC)为主,而处方药市场份额是OTC药品市场的3倍多,但处方药基本控制在医院手里。再加上相关的网站运营维护、技术支持以及仓储物流等成本,共同导致了大部分B2C电商至今无法盈利的局面。请问医药电商的盈利窘境将给消费者和自身带来哪些不利?
刘涛:正如问题中提到的那样,由于国家药监部门不允许网上药店经营处方药,以及医院、医保等系统也没有与网上平台打通,再加上推广及物流成本高企等诸多原因,共同导致了目前的大部分B2C电商们仍然无法实现盈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也无法从网上药店购买处方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消费者对药品的需求70%是处方药,换句说话,消费者对药品的需求,70%无法从网上得到满足。医药电商不盈利,自然无法通过正循环不断地对经营及服务品质增加投资,这也必定会影响到企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时代》:现在的医药电商企业推广渠道过分依赖百度、淘宝、流量联盟以及社会化的营销平台。而正是由于医药电商的参与,医药产品互联网的推广价格已经大幅度的提升。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运用自媒体或新媒体做创意推广、广建合作联盟共享利益、采用电商价格战”的方式来应对医药高企的推广费用。请问以上三种建议是否可行?你“流量引入方式和推广费用选择控制”的建议是什么?
刘涛:“运用自媒体或新媒体做创意推广、广建合作联盟共享利益、采用电商价格战”,以上三种建议对医药电商都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常规电商领域为减少推广费用行之有效的方式。由于对于流量引入及推广费用选择控制,医药电商与其他行业电商一样,从推广方式上并没有多少特殊性。所以我认为研究医药消费者的需求,在百度、淘宝、流量联盟以及社会化的营销平台这些常规的推广渠道上如何做出新意,如何深耕细作、精准投放则显得更为重要。
《创新时代》:据悉,网络销售依然遵循“2/8原则”。电商虽然增加产品页面展示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相关费用却与传统无异。请问普遍被电商忽略的因产品滞销而过期或者近有效期、占用资金成本及相关管理人员和设备造成的隐性成本是否也成了其盈利空间有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涛:“2/8原则”,即20%的产品,产生80%的销售额。这是一个普适性的规律,在电商领域同样得到了验证。只占销售额20%,那80%的产品的确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成本,从而影响到盈利空间。而要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就要分析销售数据,根据合理的预期来选择合理数量的品类,并库存适量的产品。这涉及到库存管理是否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不畅销的80%药品下架。网上药店的品类大而全是相对于实体药店而言的一大优势。同时由于药品消费者的药品需求处方是刚性的,而且可置换性不强,消费者所需的药品组合如果缺少一样,则极有可能造成消费者对整单药品都不会购买。所以建议电商对药品品类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药品关联性。
如何突围?
《创新时代》:据悉,在医药领域做没有实体店的纯电商是不可能的。按相关规定,想要在网上做药品零售必须要有线下的实体药店。请问未来医药电商将采取哪些发展模式?
刘涛:我认为未来的医药电商将采取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医药电商作为自有线下连锁药店,网上下单,实店配送;第二种模式是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店合作,分享销售利润;第三种模式是不同地区的区域性医药电商合作形成联盟,委托当地合作方配送,从中抽取部分分成。
当然后两种发展模式都有打球的嫌疑。但存在即为合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家会对相关法规作出调整,没有实体店的纯电商也将成为可能。届时大量差异化特色医药电商将会涌入市场。
《创新时代》:电商是智力和体力分工并不是非常明显的行业,所以业界有两种认识:一是说电商人员就是民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二是说电商人才就是创意人才,比的就是智力。请问你对以上两种认识如何看待?为什么?
刘涛:对于业界对电商人员“一为电商人员就是民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二为电商人才就是创意人才,比的就是智力”的两种认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说电商采取的两种营销方式,或者存在的两个不同的群体。所谓的电商“民工”,主要是指那些进行一些货品操作的人员、客服及进行诸如到各个论坛发海量帖的常规推广人员。而创意人才则指的是那些营销策划人员,他们致力于用非常规的推广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能够在网络营销上做得出彩的电商往往比拼的是智力,只是日复一日地进行常规推广的电商就是所谓的“民工”了。
我认为,对于医药电商而言,做好“民工”是基础,这就好比铺设炸药,在此之上加大创意人才这根“雷管”的挖掘与引入,才是“引爆”销售的根本。
《创新时代》:2012年11月11日,天猫连同淘宝创下了191亿元的日销售纪录。尽管医药馆的贡献量只有1亿元,但这让医药电商人士看到了线上发展的无限可能和偌大的成长空间。请问您对医药电商领域“玩快”的主张是否认同?为什么?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3
面对今年较为严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启动了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该工程从6月持续到9月,将集中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资源,对高职院校中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并为培训合格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组织专门的求职招聘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此项工程的实施重点是高职院校布局比较集中且就业任务重的大中城市、当前尚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的高职院校。服务对象重点是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本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当个体户 一年内免多项费用
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出台了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收费优惠政策。
凡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
广东:把应届大学毕业生纳入社保体系
今年,广东省有关部门将对离校时尚未落实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应届高校毕业生被纳入社保体系,将享受劳动保障部门的相关服务,但失业下岗人员目前享受的税费减免政策不一定包含在内。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如果其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则可以从民政部门领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有保障
为了规范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全日制就业健康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下发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3]12号)。该意见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指导和服务。
虚位以待
中高级零售人才告争
国内零售业人才跳槽日益频繁,特别是中高级人才频频流动。我国目前零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快,中国加入WTO后,跨国零售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对本土零售人才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
专家认为,由于国内的零售业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完全开放,零售业的职业经理人梯队不如医药、IT行业整齐。而零售业人才大致分为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层经理人和基础店员。其中,最为抢手的人才是店长、零售业的高级采购人才以及谈判桌上的物流人才和懂得店面管理的人才。
外企缺少四类人才
据有关公司的研究资料显示,在中国外企中,科技、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及高级管理人才在目前最为紧缺,而其紧缺的程度各不相同。一般科学技术人才短缺?7%;信息与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短缺20%;项目、客户管理人才短缺32%;领导与管理人才短缺49%。其中,可以协调企业各部门正常运转,保证员工发挥最大价值的领导与管理人才占接近一半的缺口。这种严峻的人才短缺形势为外企敲响了警钟。
深圳将加快引进国际人才
深圳市人事部门提出,深圳今后将加快国际性人才高地建设,力争在2005年确立国内人才高地的地位,2010年前后建成亚太地区的区域性人才高地,2020年左右建成国际性人才高地。今年,深圳将再次以政府名义组团赴海外揽才,并打算在北京、上海、日本、北美、欧洲等高素质人才密集的地区设立引进人才联络处。
香港将推出最庞大的创造就业计划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特区政府将采取一系列舒缓失业的措施,创造7万多个就业或培训机会,这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创造就业计划。
董建华说,为了进一步舒缓失业问题,特区政府决定大量增加短期职位和培训名额。政府将会动用7亿多港元,额外创造3.2万个就业职位和培训名额。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解决青少年及中年人的失业问题。特区政府还将推出其他培训计划,包括展翅计划、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以及新增设的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等,名额共有1.9万人。
香港会计师进入内地门槛大降
香港会计师进入内地会计市场的门槛将会大幅度降低。“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将会在三大方面放宽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内地合资经营的限制。所放松的三方面限制包括:香港会计师将能够在内地独资经营会计、财务等不同业务;每家事务所必须聘请内地会计人员的数目,由现行的60名减至10名;对目前事务所每年收入必须达二千万美元的规定,亦会作出调整,估计减幅达20%以上。
职场数据库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费用 北京全球第五
由英国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年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各大城市中,日本东京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生活费用最高而由于欧元的升值,欧洲城市的生活费用也较以往有所上升;北京则位列第五。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全球144个大中城市,排在前10名的城市为:东京、莫斯科、大阪、香港、北京、日内瓦、伦敦、汉城、苏黎世和纽约。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3.07%的台湾工薪阶层看好大陆经济前景,愿意赴大陆工作。其中六成的工薪阶层表示,只要公司有适合的机会,不惜主动向公司争取派任大陆,还有18.3%的工薪阶层考虑赴大陆自行创业。
据业内人士分析,工薪阶层前往大陆工作的主要动机,不是避免留在台湾会面临失业危机,而是看中大陆未来的经济前景,认为大陆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质,能使个人生涯有更大的挥洒空间,并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资历。
手机行业薪酬优势明显
根据《共鸣》杂志的品评,在2002年度中,房地产业、出版业、医药业、高速公路、汽车业、传媒业、手机业、留学中介、民航业和中学教育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为此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薪酬调查活动,调查的范围涉及到房地产、医药、汽车制造、手机制造等行业。
通过调查发现,在一般员工层面,这四个行业的现金收入总额相对接近。但随着职位等级的不断提升,从部门经理层到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薪酬趋势变得较为陡峭。手机制造行业的年度现金收入级差最大,而医药行业中这种差异相对较小。通过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手机制造行业中,企业对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调查还显示,在四行业薪酬水平对比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是医药行业,其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在四行业中最高,达到74.5%,这样的薪酬结构设置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手机制造业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在总薪酬中的比例也超过63%,员工的年度福利总额在总薪酬中的比例高达24%。在福利方面,汽车制造行业的福利在总薪酬中所占比例同样达到近24%,这说明处于市场相对成熟的汽车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更侧重于保留优秀的人才。另外,房地产行业的薪酬结构特点非常鲜明,基本现金收入仅占总薪酬比例的49.2%,而变动收入所占比例高达27.4%,为四行业中最高,可见房地产企业对于员工业绩的重视程度。
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
英国《金融时报》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日前联合公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TCL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美国通用电气成为全球最受尊敬企业。
美国失业率创九年来最高纪录
美国劳工部报告称,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在5月份上升到了6.1%,这个数字是九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已进入二战以来就业市场持续时间最长的黑暗时期。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是许多人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前景还抱有乐观态度,不少分析人士和预测专家都声称,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失业人口增加的速度已经放缓,预示着经济正在走向稳定,就业形势也将趋于好转。
可圈可点
上海率先实施小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
上海市近日颁发了(小企业欠薪保障金收缴及使用实施细则),对企业如何缴纳、申请垫付欠薪保障金提供了操作依据。
根据该细则,凡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员工不到300人的企业,均需缴纳欠薪保障费,每户企业每年只需缴纳一次,缴费数目根据企业类型和用工数而定,最多不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0%。企业缴费后,如发生歇业、破产或“小老板”逃匿等情况,因此而拖欠员工工资或欠缴社保费的,即可申请垫付欠薪或社保费。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4
一、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消费的普遍消费模式。如右图所示: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的主要场所为药店。过去5年中我国OTC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OTC市场前景广阔。一些富于快速消费品营销经验的市场人员开始进入医药企业,非处方药营销的快速消费品营销特征日趋鲜明。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IMI市场信息研究所《2004―2005年消费年鉴》)
二、塑造强势品牌成为药品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
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希望通过广告活动达成的主要目标为提升或保持品牌的知名度;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使用的广告种类中,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广告相比较2004年出现上升趋势,产品广告呈现下降趋势。
(附:多选题,限选两项。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6;缺失样本数:3;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7;缺头样本数: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案例:2006年央视招标会上,诸多国内药企参与角逐,北京同仁堂、江西仁和、贵州同济堂、西安亨通等第一次参加招标,借助央视宣传平台塑造强势品牌;广药集团旗下“标杆”企业潘高寿药业,成为2006年“医药第一标”,一举竞得4块标的,包括焦点访谈提要后极为抢手黄金时段广告;民生药业争夺“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冠名。
三、广告投入巨大,电视、报纸是药品企业品牌传播的重要广告载体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督司的数据统计,药品广告从2000年的16.21亿元,猛增到2003年127.48亿元,2004年上升到204.35亿元。2004-2005年度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表明,药品行业广告主在营销广告费用的分配上,虽然广告费用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位居第一位。电视对于在较大范围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比较有效,相对于电视媒体的直观、感性,报纸媒体则适合理性诉求,可以更为详尽地介绍药品的特性,符合药品的特殊性。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四、激活终端的深度营销
终端零售药店是药品销售的重要阵地,加大终端建设的投入对医药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医药行业的终端业态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除了传统的卖场、超市、零售店,还兴起了厂家专卖店、社区生活馆、网络会员终端、健康咨询中心等等多种形式。
2004、2005年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药品行业广告主加大了终端推广费用和其他推广、宣传费用。企业一方面通过POP广告、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加强促销力度;同时可以在药店设立专柜甚至建立自己的连锁药店,增加企业对终端网络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和药店结成营销战略联盟,如促销联盟,凡是购买某处方药的顾客可以优惠价购买该药店的其他商品。
具体来说,医药广告主的终端建设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生动化建设,即终端包装展示的形象指标描述。通过充足数量和形式多样的终端宣传展示品:灯箱、条幅、KT板、立牌、吊旗POP、台卡(历)、招贴画、笔记本、圆珠笔、测量仪等等,充分包装和生动展示零售终端形象。
二是店员培训,很多企业在打通全国市场时都因缺少一支掌握这种服务能力的成熟销售队伍而遭遇瓶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功效及卖点、服务态度及礼仪规范、产品摆放及终端布置、市场反馈及简单投诉处理等
另外,药品企业在终端的线下活动逐步丰富,惯用的有社区宣传、专业学术推广会、会务营销、沙龙俱乐部等。
1、社区宣传
深入社区宣传是药品企业主要运用的终端宣传手段之一,社区宣传消费者心里防御性低,便于与消费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沟通,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好感,许多医药广告主与专门社区活动的广告公司合作,在社区医疗站及社区宣传栏等地粘贴、摆放宣传品,举办义诊、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活动进行社区宣传。
案例:2005年康恩贝启动深入终端的“飓风3000计划”,即投入3500万元,深入3000个社区,召开3000场健康讲座。康恩贝希望通过对这3000个社区的耕作,本年度实现产品销售增长1.2个亿2:
2、专业化学术推广会
医生的推荐对消费者购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医生群体看重药品药理合理性,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能向医生群体进行详实的药理分析,给出医生开药方的理由。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既考验药品销售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考验企业药品的含金量。
案例1:辉瑞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后主要运用的是人员推销策略,他们没有在大众媒体做过一次广告,而是首先派出400名医药代表分别驻进我国的50个大中城市,直接面向医生推广药品、向缺乏医疗常识的大众开展疾病教育,以此来宣传企业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从目前看其效果已经开始显露。
案例2:国内合资药厂如中关史克、西安杨森、上海强生、北京诺华等的产品销售一般比较平稳,原因就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直接面对医院的营销。
3、上门拜访、俱乐部
医药行业广告主还通过对医药终端店员、销售经理、医生等群体进行上门拜访、建立俱乐部等方式,加强业内联系与沟通,完善激励机制。
案例:东盛制药。东盛制药在收购启东盖天力制药之后,成立了店经理沙龙和店员俱乐部。经过五个月的发展,有近万家药店加盟,两万多名店员成为俱乐部会员。通过这两个组织,该公司成功地掌控了医药零售终端的现实情况,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的终端消化能力得到加强。
4、会务营销
会务营销提供了更多与目标消费者交流的机会,使顾客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引发的不只是现场销售,往往还有后续阶段销量的上涨。此外,会务营销中的情景安排,如邀请权威的医学专家,充满创意的会议流程,有利于塑造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形象。
挑战篇: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一、利润下降、广告费用的缩减
由于药品降价政策、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
2005年药品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有所减缓,利润增长幅度首度下降;从终端市场看,药品主要销售场所医院用药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4年扶摇直上的医院用药增长势头趋缓。同时,在高销量及高利润增长下形成的巨额营销传播成本,使得当前药品企业不堪重负。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与2004年上半年同期比较,在报纸广告投放中药品广告投放首度出现负增长。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药品行业的媒体投放费用出现整体下降,2004年被访药品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媒体投放费用占年度总广告费用的平均比重为50.3%,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4.8%。缩减广告费用、调整营销传播费用的分配,同时保证有效传播成为药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业界纷纷探讨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的对策。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4;缺失样本数:5;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政策监管和传播环境的日益严峻
政府相关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加大了对药品企业在产品生产、广告投放等营销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管和控制。同时,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看,医药企业同样面临着媒体环境的日益纷繁复杂,传统媒体传播效果日趋下降,新型媒体的高效操作尚待探索,药品企业要面对媒体运作门槛越来越高的困境。从信息传播的接收层面看,消费者碎片化的媒体消费趋势下,消费者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媒体的忠诚度下降。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政策范围以及传播环境中,有效地开展营销推广及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营销传播呼唤差异化及创新
2006中国医药营销峰会暨第五届中国医药营销峰会,以“引领医药营销,推动营销变革”为宗旨,试图探讨新营销传播模式。药品行业广告主苦于在广告创意、表现,媒体选择,产品促销等方面受到以往固定模式的局限,难以在营销手法上突破和创新。
面对这一困局,如何打破仿制药品同质化竞争的坚冰、建立差异化的消费者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差异化新营销传播举措,以突显产品及品牌特色,成为摆在医药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链接二:2005年我国仿制药报批数量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猛增,2005年第一季度报批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仿制之风还刮向了中药产业,中药所占的份额从原来的21%,增长到现在的57%。
四、面对三个终端的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
当前医院市场仍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据80%的药品销售份额3,专业性、学术性的精耕细作是医院市场的有效传播手段;第二终端“城镇药品零售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性;全国建立起的覆盖93%的县、88%的乡(镇)和62%的行政村的农村药品监督网,成为医药企业竞相争夺的第三终端,农村市场开辟在即,农村市场虽然空间巨大,但是消费能力低,看中低价格。
三大终端市场潜质各不相同,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差异化很大,探索与企业整体战略导向相一致,符合三大终端发展进程,拉动三大终端销售的营销传播行为及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五、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引发传播资源浪费
由于一些药品企业夸大宣传等不规范行为,药品行业声誉受损。2005年截至11月,移送工商部门查处的药品违法广告2.39万份,信誉危机造成消费者对药品广告公信力的质疑,消费者购买药品行为日趋保守,通常固定的使用熟悉的、惯用的品牌。在此前提下,新品牌进入市场的广告宣传门槛急剧增高,不得不加大宣传费用,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竞争,带来药品企业宣传费用极大浪费,严重地干扰和阻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趋势篇
一、药品行业广告主媒体选择的新趋势
(一)侧重使用终端媒体、区域性媒体的趋势广告主研究所的年度研究发现,2005年药品行业在全国性媒体上广告投放下降幅度更为剧烈,如2005年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性大众报纸投放广告的被访企业分别下降24.3%和21%。从总体上看,药品企业的媒体投放更为看重区域媒体和终端媒体对销售的直接拉动作用,户外、店头或商场POP、地方电视台、地方性大众报纸、交通工具等是被使用最多的媒体。随着药品企业营销传播费用的吃紧,以及消费者对大众宣传公信力的质疑,企业逐步加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推广行动,其中人员推销、公关等说服力强的传播方式得到企业的重视。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8;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1;缺失样本数:1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7;缺失样本数:1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新兴媒体走入视野
越来越多的医药广告主开始注重对新兴媒体的开发利用,将一些新兴媒体纳入传播渠道,向目标受众精确传递广告信息。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4年如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尚无走入药品企业的宣传视野,2005年骤然增至25%的被选择率。
(三)专业行业媒体仍被倚重
国内一些医药专业媒体以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已经赢得业界的共识,行业报刊、杂志及网站等专业媒体成为医药产品特别是处方药产品的重要传播途径。广告主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医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对专业杂志、专业/行业报纸的选择率分别为46.4%、42.5%,远超过一般杂志的28.6%比例。
二、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的策略新动向
(一)拓展市场空间,转型“健康产业”
伴随消费者关注健康的普遍需求以及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药企业逐步融入到“健康产业”的大潮中来,以关注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营销传播活动,给企业开辟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从产品技术层面看,药品细分更加明确,如适合不同年龄病人的药品:儿童型药品、老年人药品;适合不同工作类型病人的药品:如司机用药、商业人士用药;如满足人们对纯天然药品的需求,研发植物提取药品等等。
(二)产品差异化突围
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产品策略是药品企业最为侧重的基本营销策略,与2004年相比较,2005年这一选择比例继续大幅度提升,表明企业更加关注对产品的投入。
(附:单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1;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5;缺失样本数:4;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1、中药的崛起
随着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以及中医的流行,中药市场逐渐复苏。相当数量的医药企业开始着手开发我国的传统医药,尤其一些老字号中药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打造中医药市场的行动,如2006年央视招标吸引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一批中药老字号企业。
2、原创种类药开辟新市场空间
当前药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仿制药盛行带来同类药品低价格竞争,药品种类的突破成为企业取得市场优势摆脱低端竞争,获得高价值利润的杀手锏。2005年世界范围内掀起药品研发的新潮流,诸多国际制药巨头加大原创药的研发实力;我国致力于国际化路线的大型药品企业2005年逐步加大药品自主研发的力度,为全球化竞争储备实力。
链接三:由英国贸易和工业部的“2005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The2005R&DScoreboard)显示,戴姆勒・克莱斯勒、辉瑞制药和福特汽车占据了企业研发投入前三位。在排行榜的前15家企业中,共有医药业4家,辉瑞制药(美国)、葛兰素史克制药(英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法国)和强生制药(美国)。这4家企业是在最近5年内新上榜的公司。
链接四: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对于徘徊于自主研发门槛外的绝大多数仿制医药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据统计,将近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专利药品在2006年迎来一个专利到期高峰,通用名药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预计2006年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增长将超过专利药,很可能以18%~19%的速度增长,成为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并将带动未来几年的增长:
(三)“实心”品牌宣传策略
1、OTC单一品牌宣传拉动营销全局我国《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进行宣传,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随着2005年非处方药遴选完毕,医学、药学媒介刊物界定完毕,药监局将进一步加大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在此趋势下,药品企业逐步调整传播策略,将原本用于处方药的广告投入到非处方药的广告宣传中,实行OTC单一品牌,多元产品的品牌策略,借助OTC单一品牌的高知名度、美誉度建设起企业品牌和形象,进而拉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东盛集团的3A模式成为典型的案例。
案例:东盛制药3A模式。东盛3A模式中的3个A,是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品牌、一个强大的企业品牌和一个强势的系列产品品牌。在“抗感风暴”过程中,东盛用白加黑支撑起东盛科技的企业品牌,东盛企业品牌知名度、笑誉度得到消费者认可后,拉动东盛系列产品群,使得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在东盛企业品牌的支撑下剧增:
2、公关活动深度解释品牌内涵
针对当前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国家工商局对药品广告的严格监控,企业加大组织公关活动力度,与消费者展开直接沟通,进行产品品牌、企业文化的内涵的解释,以增加社会公众对产品、企业的深度了解和信任
(1)加大传统媒体软性新闻宣传力度
医药企业一方面尝试开发隐蔽性较强的软文广告,如报纸软文广告在OTC及处方药的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也加大了软性新闻宣传攻势。企业通过捕捉行业及企业自身的新闻点,如产品研制的纪实、上市信息、人物特写、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的分析等,增加在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次数与质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2)建立危机预警及反馈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
危机事件,尤其是产品危机对药品行业的杀伤力格外严重,危机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有时甚至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危机公关成为近年来药品业内人士所普遍关注的课题。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74.1%被访药品企业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危机,产品危机、行业危机、企业内部组织和人员危机是主要的危机形式,对企业的形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很多医药企业都建立了相应机制,并注意引进和储备相关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
案例:罗氏再借“达菲事件”重塑诚信形象:罗氏制药在2003年非典风暴中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更多为“奸商”,使罗氏制药的商业诚信和社会良知受到过公众的广泛质疑:在2005年的禽流感事件中,罗氏制药拥有生产专利的产品达菲被证明在应对禽流感中有一定的效果,罗氏制药借助禽流感疫情进行一系列的公关活动,进行企业形象再造,如:罗氏公司在中国市场采取了“暂时停止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达菲、所有储备药品交给卫生部实行统一调配”的措施,同时还许诺“将达菲的生产专利在紧急情况下授权其他药企生产”、“在紧急状况下,将为世界卫生组织无偿提供300万盒达菲胶囊”。成功的公关活动将罗氏向一个诚信、大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推进,赢得社会公众的谅解。4
(3)支持公益活动
药品是救人济世之物,与公益活动造福民众的特征相一致,面向社会公众及医药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公益活动对于品牌知名度宣传、品牌美誉度提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支持公益活动是药品企业公关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案例:白云山和黄中药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倡导“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率先扛起“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的旗帜,并创立“全球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成功创造了本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最受瞩目的社会焦点。从公司自发启动、各地药店积极参与,市民热情监督和反馈,到医院和政府或参与或呼吁,这一绿色公关让企业树立了亲民、责任的形象5。
1本篇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策略全报告主要考察医药企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产品的营销传播策略,不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营销传播动态。另外,若无特殊说明,本报告中的案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案例库:
2《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
3《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2009年至今我国新医改愈加深化,对药企的适应能力也要求更高。如何脱离早已形成习惯的营销模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安然度过“阵痛期”,正是正大天晴面临的难题。文章将以正大天晴为例,通过EFE/IFE、SWOT分析其优劣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以帮助其度过转型期。
[关键词]
矩阵分析;营销策略;转型;SWOT分析
1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它的健康规范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瓶颈期,对医药的需求依然庞大。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享有人口老龄化、农村基础医疗条件提升、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有利条件。作为一家制药企业,正大天晴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专利申请已超过100项,其产品疗效在肝病领域具有领头优势;而且正大天晴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代表性,如何转变策略、建立新型的营销模式是正大天晴的难题,也是本论文的主题。
2正大天晴企业外部EFE、内部IFE营销环境分析
2.1正大天晴的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2.1.1政治因素
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80年代才正式进入中国的医药企业井喷,出现行贿受贿、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太过依赖仿制药等问题,医药市场越来越混乱。2015年新医改进一步深化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力度,新的监管环境给正大天晴制药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2.1.2经济因素
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便长期以GDP增长超7%的速度高速发展,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而2015年中国GDP增长首次跌下7%,医药制造业也受医保控费、招标降价等政策影响放缓增速。此时正大天晴却逆流而上,提前一年完成了销售额百亿元计划,成为连云港第一家销售额达到一百亿元的医药企业。
2.1.3人文社会环境
首先,西医进入中国刚过百年便已成为主流,一是因为其治愈快速比中医高效。二是因为中医在国人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技术,患者盲目追捧老中医而不遵年轻中医的医嘱。中医便慢慢出现在调理和绝症二者之中。另外,正大天晴坐落于苏北临海小城连云港,人情往来频繁,基层管理弊端多。因此正大天晴着力于国家的新规定,逐步向专业化营销转变,吸纳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比例逐年增多。
2.2正大天晴的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2.2.1内部优势
(1)资本运作好。正大天晴的前身为连云港东风制药厂,在日渐衰落中时任厂长努力寻求外援并多次与员工协调,终于与正大集团在1997年合作成立连云港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的注入使天晴资金链不断,财务状况良好,为制药保驾护航。(2)创新力强。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有力地支持了其项目研发和创新发展,新申报临床品种36个,新立项品种71个;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12项;授权公告36项,包含发明专利16项,国外授权公告6项。(3)产品结构初步调整。肝药与非肝药的比例由2013年的8∶2,调整到目前接近7∶3,抗肿瘤新产品得到多家医生询问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见正大天晴已经认识到要适应如今的社会不能仅在肝病领域发展。
2.2.2内部劣势
(1)地理环境。正大天晴坐落在江苏北部的小城连云港,苏北的地理位置不能吸引大量优质人才前来,所以正大天晴便把财务部和研发部搬往南京,然而收效甚微。而且小城镇人情关系较浓,不利于基层管理。(2)营销方式。医药市场营销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越发正规,而改变需要时间,裁减人员需要魄力,因此正大天晴现在的营销方式还是“客情”为主,学术方面为辅,努力向学术方面靠拢。EFE加权分数为2.4,稍稍低于矩阵理论平均分,说明机会小于威胁,表明了正大天晴应该转型营销策略。IFE正大天晴得分为2.6,微微高于矩阵平均得分2.5,即表明正大天晴在自身创新及品牌规划上很有主见,已具备初步转型的能力。
3正大天晴药业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的优势表现为肝病领域领头羊,注重自主知识产权,非常看重研发。(1)肝病领域。正大天晴早在80年代便放弃多线药品,主攻肝病领域,可以说是以“肝”起家,如今肝药产品占全国医院肝病用药市场18%的份额。(2)知识产权。2008年,正大天晴拥有独家专利的新药异甘草酸镁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专利金奖之一;2008年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一百二十项,其中有发明专利一百一十二项、授权公告三十六项,包含发明专利十六项,国外授权公告六项,尤其是针对安罗替尼的专利就有十四件。(3)看重研发。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共取得临床批件30个,生产批件2个。新申报临床品种三十六个(其中化药1.1类五个、生物药两个),新立项的品种七十一个,超过原计划三十多个。2015年是正大天晴公司1.1类新药临床前研究最多的一年,也是生物药立项最多的一年。
3.2劣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还较为缺乏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生产人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普药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自身历史带来的基层管理不善导致一线营销人员经常更换,是行业内有名的“留不住人”。
3.3竞争机会
正大天晴肝药研发技术全国领先,其中药现代化技术领先,可以充分利用自主研发能力,扩展产品线宽度。
3.4竞争威胁
2014年正大天晴在医药行业的排名为第20名,仅连云港便有不下2家药企与其排名不分上下,在产品方面各有优势,更不用说外企的强大竞争力。而正大天晴上市失败对于资金链的需求就比同区域已经上市的恒瑞公司更大。
4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策略
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方案中,市场渗透并不全面化,主攻几家大医院和大科室;市场开发太过注重医院,基本不涉及药房;产品开发占比虽然逐年增加却离老牌医药企业的比重还差很多,可见其缺少重点部署。
5正大天晴优化后的营销策略
5.1专业化的发展方式
5.1.1市场渗透
市场渗透应该全面化,通过更大力度的营销方案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人员、加强公关工作。主攻几家医院的几个科室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正大天晴更应该全面化渗透,而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5.1.2市场开发
正大天晴应该通过进一步市场细分,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投入新的医院或科室,寻找并强化更多的企业目标市场;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和国家越来越规范的各项规定要求正大天晴不应该将市场局限于医院,更应该面向药房,开辟专线营销人员专攻药房,并适应日益迅速发展的电商行业。
5.1.3产品开发
2015年正大天晴在南京江宁开发了一块520亩的研究中心,并将科研中心从连云港搬到大学林立的南京,对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每月补发1000元。另外,正大天晴即将于近两年上市的抗肿瘤新药也受到了医生与医院的期待。
5.2一体化发展方式
正大天晴已在全国设立200多个办事处,但是需要前向一体化,在全国各地根据市场大小分布进一步细化设办事处并选择合适的经销商。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条件逐步提高,今后也许能看到更大的市场。同时进行后向一体化,可获得独特甚至更优越的商品或垄断商品的供应,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稳定供求关系,防止供应商之间联合或需求者之间盲目竞争。
5.3新媒体化的发展方式
5.3.1药品的特殊性
2005年12月起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体上刊登广告,医生和患者通常没有渠道去了解相关的药品知识,造成药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此正大天晴公司应该积极创新营销方式,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培训与教育,为医生打造专业权威、互动式平台,为患者提供全线产品及全方位、差异化的互动式服务平台。
5.3.2多渠道整合营销
建设多平台立体传播的营销模式,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营销方案;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客情”营销与专注医院的一条线;多开发药店与网上药店对正大天晴的发展更好、风险性更小。
5.3.3社交网络线上与线下结合营销
正大天晴可以自行研发App,宣传公司情况前景与药品信息;也可以进行更简单的公众号开发,将公司公众号做得学术化、趣味化,从而进行大范围宣传。同时秉承学术推广思路结合新媒体针对肝病领域举办各类线下会议;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学术及产品教育,既可以宣传公司对于学术专业的积极性还可以给医生留个好印象。
6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正大天晴作为一家在肝病专科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大制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第一,在营销的渠道上采用子公司划分区域办事处的模式,更好地进行细分市场管理和细化市场营销;第二,向学术化转变,多举办学术讨论会议,得到医生的专业认可;第三,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建立品牌危机处理机制,提升企业及品牌形象。
6.2不足
由于政策、市场、营销环境等方面随时变化,本论文对正大天晴所处的营销环境和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概括,一方面对新医改的解读不完全,在市场信息的挖掘方面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制药企业的复杂性和各地区实际状况的不同,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办事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作者:蔡萌 崔友洋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江.跨国制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2]刘跃一.专利“悬崖”下的行动派———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知识产权建设纪实[J].中国农垦,2016(2):57-58.
医药电商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三资和民营工业企业 绩效比较分析
近年,中山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当中三资和民营工业企业功不可没。本文根据2012中山市工业统计年报数据,从劳动效率、资产效率及劳动力吸纳能力等方面对三资和民营企业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提供借鉴,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中山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定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要求,按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类型来界定三资和民营企业的范围。三资企业指登记注册类型为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的企业。民营企业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登记注册类型中的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其他企业;二是由集体、私人、其他控股的以下混合经济: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企业、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二、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与整合,我市三资和民营企业均得到蓬勃发展,截止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92家(本文数据均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其中,三资企业10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3%;民营企业2131家,占6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27.06亿元。其中,三资企业678.75亿元,占55.3%;民营企业549.77亿元,占44.8%。实现工业产品主营业务收入5203.6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2859.15亿元,占54.9%;民营企业2344.48亿元,占45.1%。实现利税总额472.21亿元。其中,三资企业278.94亿元,占59.1%;民营企业183.92亿元,占38.9%。
三、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绩效比较分析
(一)劳动生产率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力创造的工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1.21万元/人,户均人数343人,户均资产10000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劳动效率11.56万元/人,户均人数536人,户均资产17536万元;民营企业劳动效率10.31万元/人,户均人数250人,户均资产5592万元。
从行业分类看,三资企业劳动效率较高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159.35万元/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2.05万元/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75.09万元/人),医药制造业(58.31万元/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1.69万元/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0.35万元/人),非金属矿采选业(36万元/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3.29万元/人)等;而民营企业劳动效率较高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39.21万元/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73.97万元/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1.86万元/人),医药制造业(38.65万元/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8.46万元/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5.28万元/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1.6万元/人)等。
经济学原理表明,劳动效率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劳动效率越高。三资企业户均人数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3人,多于民营企业286人;户均资产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536万元,是民营企业的3.1倍,三资企业劳动效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0.35万元/人,比民营企业高出1.25万元/人。
从总体上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医药制造业劳动效率较高,但同一产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劳动效率差别却较大。例如,三资企业医药制造业为58.31万元/人,而民营企业为38.65万元/人,二者相差19.66万元/人。
(二)资产效率分析
资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固定资产总额创造的工业增加值。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效率为1.41元/元,户均固定资产为2717.62万元。其中,三资企业资产效率为1.56元/元,户均固定资产为3980.97万元;民营企业资产效率为2元/元,户均固定资产为1288.78万元。
分行业看,三资企业资产效率较高的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13.79元/元),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3.76元/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93元/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3.39元/元),医药制造业(3.06元/元)等;而民营企业资产效率较高的行业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0.93元/元),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9.59元/元),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7.88元/元),纺织服装、服饰业(6.9元/元),医药制造业(5.01元/元)等。
按照经济规律,工业企业的资产效率与企业规模成负相关,即企业规模越大反而资产效率越低。民营企业规模虽然小于三资企业,但民营企业资产效率却是三资企业的1.3倍。
(三)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吸纳就业能力通常用每10万元固定资产吸纳劳动力人数来衡量。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平均为1.26人。其中,三资企业为1.35人,民营企业为1.94人。
分行业看,三资企业每10万元固定资产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有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5.11人),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4.48人),纺织服装、服饰业(3.09人),仪器仪表制造业(3.02人),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86人),家具制造业(2.85人)等;而民营企业每10万元固定资产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有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3.39人),纺织服装、服饰业(8.67人),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8.27人),家具制造业(3.6人),汽车制造业(3.6人)等。
从平均水平看,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三资企业;从行业分类看,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传统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都比新兴产业强;从同一行业看,则是民营企业吸纳能力强于三资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另一方面,相同固定资产吸纳劳动力多,则说明其效率低下。
四、存在问题
三资和民营企业虽然对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们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民营企业小企业多,规模小。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2131家,其中大型企业40家,中型企业375家,大中型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9.5%;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共1095家,其中大型企业70家,中型企业373家,占比达40.5%,大中型企业比例民营企业低于三资企业21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夫妻店”、“父子厂”的组织形式和业主式经营、家长式管理的模式中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单一粗放,经营水平低。由民营企业发展为企业集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相对较少,这种以家庭理念为主的管理模式弱化了企业的管理能力;部分民营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信誉与企业命运的关系,不重视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企业员工也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三资企业存在问题
与民营企业相比,三资企业规模较大,但与广东省其他城市相比,我市三资企业仍是以小项目居多,缺少重大项目;此外,三资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营销渠道等方面对外依赖性较强,易成为简单的产品出口地。受目前三资企业优惠政策影响,容易产生“候鸟经济”,同时对当地的税收等的贡献不如民营企业。
(三)共同存在的问题
货款拖欠,影响企业经营。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拖欠货款的困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3.86%。其中,民营工业企业为31.52%,三资企业为36.44%。三资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拖欠货款的困扰,而且拖欠货款的单位大多是其主要业务合作单位,更增加了追收欠款的困难。
五、建议与对策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已步入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整体素质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作为发展主体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发挥固有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三资企业要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转化,从国际化大生产的低端向高端发展;民营企业要强化自身的发展,吸收借鉴三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实现对外扩张发展,在国际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唯其如此,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产业引导,增强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尽快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适度限制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通过劳动、资源和技术的合理组合,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推动中山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专业镇建设步伐,促进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创建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园区,发展块状经济。设立共同的研发实验基地,分享共同研究的信息资源,在科技园区内与外资企业实行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本地民营中小企业与国内外企业配套协作,通过大企业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进行管理技术培训等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提高企业规模平均水平。
(三)逐步解决不正常的货款拖欠问题
货款拖欠问题,不仅是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经济立法的途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对这种拖欠行为,要作出相应的经济处罚,如果债务方超过期限仍不支付欠款,债权方有权要求查封并拍卖债务方的资产。此外,企业自身要加强应收账款科目的管理。一方面,要提高自身预警功能,在签订合同前要考察对方的营运状况、付款能力及信誉度;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律,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付款。
(四)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在人才发展策略上,我们不仅要大量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建议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多组织不收费或低收费的培训活动,政府财政对组织培训活动的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给与资金支持;加快培育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和能力,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应该给予更多优惠。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注重引进国外专利等软技术,通过二次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