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文1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文2

关键词乌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优势;发展对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93-01

滁州市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地域,城市发展将有大的飞跃。同时滁州市是农业大市,素有“中国粮食看安徽,安徽粮食看滁州”的说法,当前滁州市正在打造百亿粮仓,更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谯区作为滁州市辖的农业大区,要利用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率先建设示范园区。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于2010年11月被安徽省财政厅列为省级财政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区位于乌衣镇境内,涉及5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38 km2,是典型的圩区农业。

1项目区的优势

1.1项目区农业产业资源丰富

项目区在乌衣镇境内,位于苏、皖2个省交界处,滁州、南京2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盛产稻、麦、油、菜、水产品、畜禽等,项目区内已建有2 000.0 hm2优质粮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基地、666.7 hm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666.7 hm2苗木基地、200.0 hm2无公害水生蔬菜等,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乌衣镇拥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渔苗良种繁殖场1家(汪郢农场)、国家级大型农贸市场(大雄华东农贸食品城)、花卉苗木市场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入社会员达3 305户。

1.2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优越

乌衣镇位于滁州市东部,是安徽省东向战略的桥头堡。南谯新区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田园风光秀丽,土地平整,沟渠密布,农田林网成型,水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项目区属于圩区,土壤肥沃,优质粮油面积规模宏大,花卉苗木品种丰富,水产养殖特色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2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立足于园区现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目标为:紧紧围绕优质粮食生产、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区、特种水产养殖区、高效设施农业区、苗木花卉种植区、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开拓服务功能领域,增加农业附加值。围绕以上目标,以高标准基础建设为先导,开展农田土地平整、道路、沟渠、电站、林网等配套建设,标准化鱼池建设,设施农业基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技术装备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服务建设等。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3.1土地经营权问题

一家一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很难进行农业结构的区域化调整,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农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地流转,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开发农产品。为加快示范区建设应尽快制定扶持、鼓励等相关吸引投资者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只有通过企业带动才有活力,示范区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1-2]。

3.2项目区内各种承包经营权问题

项目区内各种占有农田、林地、水面等经营的零星承包形式很多,很大程度上影响总体规划建设的需要。一是在总体规划内影响公共设施长远建设的一律在承包到期后收为村、镇集体所有,比如沟渠埂上、主干路的林网,小型水面等。二是尽快摸清示范区内属镇、村、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量,为下一步公共设施建设占用农民土地建立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3.3沟渠、道路建设及绿化问题

现代示范区的项目区内沟渠、道路、绿化建设标准要求高,涉及到占用农田、清除林木甚至拆迁农户等,这种公益性投资涉及众多部门。应该在示范区建设起步阶段的规划中明确各项建设要求,以为在示范区项目实施提供标准执行。

3.4公共设施建筑物的养护问题

随着项目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大,大部分公共配套建筑物投入使用,也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是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护不到位,被盗、损坏时有发生。在还未实施大面积土地流转的情况下,随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公共配套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应尽快按照行政村分区域落实看护、使用等措施。

3.5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问题

目前,项目区公共服务设施还是空白,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十分薄弱的环节,不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393页)

4今后示范区建设的思路

市场化运作是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之后,如何确保建设的高效运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政府的服务促进作用[3-4]。

4.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成立高规格的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顾问和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国土、环保、交通、财政、发经委、农发办等部门和乌衣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规划、实施和对有关区直部门的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乌衣镇与涉及到的行政村相应成立组织协调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发挥好各部门的职能和积极性。

4.2进行高标准的规划

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产业现状,分析国家政策形势的基础上,高标准做好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规划。规划既要体现客观实在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4.3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确保公路通畅。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大力修建机耕道、电站工程、水产养殖的水循环工程等,构筑区域内枯水期不旱、丰水期不涝、平时排灌自如的供排水系统。

4.4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

以建设大项目、构筑大基地、培育大龙头企业、打造大品牌为主线,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对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适当调整组合、集中投向,对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农业项目包装力度,打造投资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农项目资金,搞好农业招商引资。

4.5加强经营管理

切实优化环境,为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项目建设、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成立示范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以企业或基地为依托,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大规模流转土地,形成顺畅灵活的土地流转模式。搞活“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大规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技术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4.6制订针对项目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对耕地经营或非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龙头企业基地经营规模大、固定资产投资大的生产性设备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注册农产品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或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农业品牌予以补助。对从事农产品流通营销、发展订单农业的农民专合经济组织予以补助。加大农业技术服务力度,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参考文献

[1] 武经宏.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率先实现中部崛起[J].农场经济管理,2011(5):16-19.

[2] 李妮,袁欢,张天柱.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分析——以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2):59-60.

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模糊评判预测模型;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827-04

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在某个县的地域范围内,在该县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相对产业优势、经济较发达的地域划出一定区域,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聚集生产要素,建立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方式的深化变革,使其成为开拓京津高端市场,带动河北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水平,强化示范作用,特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1 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标准体系不完善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相应的标准体系还只是一个雏形,缺少必要标准的支撑。从种植方面来看,还没有真正形成从种子、种苗、农药化肥供应到田间管理的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的分等分级、检验、运输贮存、包装标志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过程的标准体系;从养殖方面来说,也没有真正形成从畜禽品种选择、圈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规模确定、废污处理、饲养标准和疫病防控等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现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1]。

1.2 农产品检测能力不足

农业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检验机构分散于各行业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科研院所;县级检测机构既有空缺又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处于分散无序运作状态,手段落后,能力不足,检验项目不全[2];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自有检测手段建设刚刚起步,难以合理高效地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品入市前的质量把关,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实施和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需要。

1.3 组织化管理程度不高

在目前示范区的农业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中,部门分工不明确,配合不默契。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对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仅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进出口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与此同时,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从表1可以看出,肃宁县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最高,2010年为70.00%,2011年为75.00%,而定州市2010年和2011年则分别为16.10%和18.50%,玉田县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2.00%和19.75%,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程度反映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1.4 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

示范区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推行难度较大,部分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喊口号的多,付诸行动的少。还有误认为农业标准化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难以真正增加收益,不愿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工作中。因此,对标准化认识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1.5 商品化、品牌化意识淡薄

示范区有些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简单地销售给当地的学校或者是集市,未能经过分级、统一包装、附加标识等进行商品化,大部分商品是贴牌销售,或者是无牌销售,品牌化意识淡薄,致使农产品销路不畅。从图1可以看出,藁城市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数从2010年的15个上升到2011年的16个,武强县从2010年的9个上升到2011年的10个,定州市从2010年的5个上升到2011年的6个,武安市2010年和2011年均为4个,而玉田县仅1个,肃宁县则没有。各个示范区的国家级、省级品牌农产品的数量比较少,且年增长缓慢,对农产品的品牌化意识比较淡薄,未能充分重视并且积极努力培养壮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2 实证分析

表2是对河北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588个工作人员及农户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其中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检测能力、组织化管理程度问题的有效回答人数分别为576、581和578人,有效回答率分别为98%、99%和98%,符合要求。以下将利用模糊评判预测模型从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检测能力、组织化管理程度分析农户及工作人员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的满意度。

上述结果表明,被调查人员对示范区标准建设的评价“一般”的所占比例最大,为51%;其次为“不满意”,占32%;评价“满意”所占的比重最小,为17%。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结论是示范区工作人员及农户对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满意度一般,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的细化分析

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无公害、无污染、健康安全的有机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农业”和“高端农业”,这将是示范区发展的主导方向,为此特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进行细化分析。

3.1 组织化管理

各示范区应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由县(市、区)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畜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水利、交通、商务、卫生、环境保护、统计、工商、质检、扶贫、农业资源开发、金融、保险、供销、电力、有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区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协助组织,使示范区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提高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促进产业化、标准化。

3.2 规模化、设施化种植和养殖

按照规模化种植、集中连片发展的要求,建设规模化特色生产基地,积极申请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评认定,重点生产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蔬菜品种和优质畜禽品种。畜牧养殖区包括禽类养殖区、生猪养殖区、奶牛养殖区、肉牛养殖区、羊养殖区等,不同的畜牧养殖区的饲养标准及要求不同,也要进行不同的规模化养殖。比如:规模蛋鸡场应积极采用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清粪系统、自动上料系统、水帘降温等;规模猪场应积极采用自动饮水、地热或管道供暖、水帘降温、自动喂料等设施;奶牛养殖场(小区)应积极采用自动化管道式挤奶机械,牛场采用TMR混合日粮搅拌车。示范区也要以先进设施生产为主体,设施结构应科学合理,材料坚固耐用,设施栽培主要利用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箱)等设施对蔬菜、花卉、瓜果类进行栽培。设施养殖主要是利用各类保温、遮阴棚舍和现代化、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设施设备对畜禽、水产品和特种动物的养殖。

3.3 集约化育种,标准化生产

积极引进国内外蔬菜、花卉、果树、观赏苗木、草种及畜禽等新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工厂化培育种苗技术,开发利用本地区特色、优质蔬菜、花卉、果树、观赏苗木、畜禽等品种资源,进行园艺作物种苗繁育和畜禽良种繁育,并通过保护地、露地和工厂化等方式进行种子种苗生产,生产高品质的蔬菜、花卉、水果、草种、观赏苗木及畜禽品种,使园区成为本地区蔬菜、花卉、果树、草种、观赏苗木的种苗及畜禽良种供应及生产基地。

推行标准化种植示范工程,围绕实现生产“三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增效),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节水灌溉、防虫网与诱杀虫板应用、高垄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活化土壤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肥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禁止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3]。实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生猪、蛋鸡散养户实行程序化免疫,完善和普及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优质奶牛、生猪、蛋鸡养殖示范场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区)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

3.4 生态化防治,全程化监测

种植业应在使用防虫网、诱杀虫板、性诱剂、高温闷棚等生态型物理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安全地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采收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及来源不明、成分含量标注不清的农药品种,推行病虫害专业化、体系化统防统治。养殖也要积极采用生态化的病害防治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监管、诚信经营体系,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准入、追溯、召回、退出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的无缝对接和全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5 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示范区的农产品要通过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组织进行商品化处理,经分等定级、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后配送销售。标识要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采收期、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并在产品包装显著位置标注精特农产品。有条件的示范区可自行建立配置整理、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的场地设备和冷链系统。用通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商标进行销售,主动申请产品质量、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3.6 产业化经营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跳出自身功能定位所限定的农业领域,突破仅仅发展农业产业的限制,高度重视并引进和发展一些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努力推进优质粮食蔬菜产业建设,进一步发展规模养殖,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营销业,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重点开拓中、高端市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要与京津及省内外大中城市中、高端市场主体建立稳定的配送直销渠道,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在京津等地中、高端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和整体竞争力[4]。

4 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设保障措施

4.1 广泛筹措各项资金

各相关部门应整合资源,集中项目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建设倾斜。各乡镇应结合实际,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投放。扩大邮政储蓄机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范围,完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的储蓄、汇兑、支付和信贷功能,提升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全力增加社会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5]。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提高科学生产和集约经营水平,为标准化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4.2 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水、田、路、电等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养殖设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化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和效益,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对国家、省在农产品基地建设、耕地综合开发、旱作节水、农机服务推广、农田道路修建、农副产品物流等项目的实施中,要集中在示范区安排,重点支持畜牧养殖场标准化、蔬菜棚室、花木种植和销售、龙头企业扩建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为标准化建设提供设施保障。

4.3 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域优势

示范区规划建设要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选择对当地示范性强,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具有市场潜力,适于推广应用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或景观园林,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场份额和开拓程度决定示范区项目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养殖、加工的一体化生产,引导并建立科技生产指导、新产品推广、农副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组织,逐步形成以示范区为龙头,以产业化经营的流通体系为载体,组织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重视开发绿色食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为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

4.4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搞好各项培训,提高示范区各阶层员工素质。做好管理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参观考察、聘请专家教授组织培训等方式拓宽其知识面,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加大人才强农战略的实施力度,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重点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支撑;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农村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逐步探索建立依靠职业化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业服务技能[6];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为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战平.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2] 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 白俊元,樊少华,韩春霖.我们是如何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J].中国标准导报,1999(1):17.

[4] 徐慧君,贾 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定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