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1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变的越来越大,尤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越发复杂,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本文正是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财务风险控制为出入口,首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探究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以及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最后深入地提出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难度;财务风险
一、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中,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
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高职院校财务高校管理的重要保证,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防范和有效控制财务的风险,遏制住财务风险的发生,使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营效益。而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让会计的账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让资金的流动更趋合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流通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风险不会发生的基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控的概念就是在面对各项财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成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事先难以预料,导致在资金上出现事与愿违,资金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最终会导致利益的受损甚至出现危机的可能。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财政拔款严重不足,经费被用来满足日常运转的需求,占用了其他教学资源的经费,经费的开支非常的紧缺,这主要归因于长期存在着重视核算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到管理财务的普通基层,在经费的筹措过程中缺乏严重的理财意识,其理财的积极性严重的不足,专门管理资金的财务部门对于科学理财就等于是空白,在没有深入地高职院校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时,对财务管控缺乏科学时段,而盲目对财务进行运作,这都是管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的问题。第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不严格、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不合理,最终导致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监督不利。第三绩效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及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内部财务绩效管理不能加强落实。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普遍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凡是都有双面性,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优异的国家政策带动下,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务的运作越来越复杂,也带来了普遍的财务内务控制问题。财务内部的控制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财务的控制依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提高人们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目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且不合理。
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保证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同时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有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的互相牵制制度及内部稽查制度,这几项内容是保证财务风险概率减小的必然手段,也是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不合理性已经成为有效管理财务的主要整治方向。
2.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相对于预算外资金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拨款的内部控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极大的内部控制局限性,包括将二级单位的财务及院校的内部结算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
3.财务经费在运作中不透明,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够严谨。
高职院校的财务经费存在着明显的不透明,主要归其原因于内部控制的不严格,这也是导致领导决策的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尽管每年院校都编制财务预算支出计划,但是计划执行得不够严格,因此必须加大财务经费在运作中的透明性及严格性。
四、健全高职院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
没有良好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就无从谈起对财务的有效控制。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在认识上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程度。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财务内部合理控制的基础,只有积极地进行营造,才能让风险远离财务。
2.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
财务的流程要清晰、科学、具体,因此要从会计业务流程做起,着力构建科学的规范程序,最终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还要保证财务操作规程的合理性,严格财务审批制度。
3.加强预算控制、审计力度。
没有良好的预算控制,就会让资金处于无规则运行状态,同时审计力度不强,就造成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最终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的疏漏。内部审计制度是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取内部人员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力度,使内部制度在审计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中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首先应该是预算执行审计;其次是决算的审计;再次是资产审计;然后是资金执行中的债务审计,最后是净资产审计。
作者:朱淑华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38-03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金融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微观银行学最新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微观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模型,纷纷创建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积极研究探索控制银行全部风险(整体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开创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和新课题。目前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类。
一是基于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ERM)的概念是以最近几年由美国几家最大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为先导创立起来的,是在总结以前所有的创新风险管理模型及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金融市场出现的风险事件和问题而重新反思提出的改进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ERM系统要求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各种风险所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期权等,以及承担相应风险责任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到机构整体,从基层机构(包括国外分支机构)到总公司(总行),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是基于风险决策因素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RM)是从风险决策因素角度提出的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从系统决策的角度,引入风险管理策略的三因素系统概念,即影响风险决策的因素,除了现有VRM方法的概率因素外,还应考虑其他两个因素:价格和偏好。风险管理的目标或决策是谋求三要素的最优均衡。价格用来确定因预防各种风险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概率用来估计各种风险(包括衍生交易本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偏好则用来确定经济主体承受风险的意愿和信心度。
二、国内银行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思考
就国内银行业的客观现状来看,上述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未免过于超前,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微观层面上来讲,缺乏直接的实用价值。对此以下有三点分析:
(一)分级授权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难以改变
从微观信贷管理的实践来看,信贷决策体系仍然是层层授权的分级管理体制,信贷决策是由授权审批人最终决策的,就单笔贷款的决策而言,风险控制主要依靠审批人个人的信息量、经验判断和风险偏好以及文化理念(效用追求)进行主观决策。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主流做法无非是审贷分离的组织体系、信贷员第一责任制(贷款终身责任制、风险押金制)的责任考核制度、风险资产专设职能部门(资产保全部、特殊资产管理部、资产管理公司)的事后挽救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组织体系、职责不明和奖惩不公的业绩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严重滞后的成本非弹性补救机制。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决策无法实现完全定量化
尽管关于判断贷款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俯拾即是,但对于贷款资产的定价仍然无法实现完全借助定量分析模型进行决策。理由很简单,贷款资产是缺乏市场交易价格参考的,对借款人的信息了解是不完全的,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是无法抛弃定性因素的,因而无法以模型代替个人的主观判断。
低流动性资产对应的是浅层并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虽然存在二级市场,但非常有限,交易多数是谈判性的而非公开上市的,定价常常以模型为主,辅之以市场定价,并由流动性和其他要素调整;对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缺乏西方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只能是以主观判断为主,并尽可能借助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决策,上述模型方法难以直接应用。
(三)信贷风险控制的流程不因风险控制方法的改进而改变
任何信贷业务的管理流程都是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回收(跟踪监控至到期收回、逾期催收化解、呆账核销)的一致的过程,不同业务的操作不在于流程环节的区别而在于各环节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的差别,从信贷风险控制过程来说,就是风险的识别、度量、决策、监控和处理的时间序列过程。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是风险控制的各个节点,TRC 体系强调对每个风险节点的严格控制,风险发现得越早,风险处理越主动,风险损失或控制成本就越低。 在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中,首先缺乏对业务操作过程的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因而造成岗位职责不明,收入分配不公、节点控制不力的普遍现象;其次是缺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缺乏统一的风险分析标准、一致的信贷理念和连续的信贷政策,将前后台分隔成孤立的环节,忽视人的主观判断在整个风险过程中的思维关联性,造成前后台的严重矛盾对立和情绪对抗,影响业务的平稳协调发展。
三、微观信贷管理的全面风险控制理论构想
针对目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宏观金融环境和信贷资产属于银行核心风险资产的现状,基于国内银行微观信贷管理的现实背景,借鉴当代西方微观银行学的理论思想,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微观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全面风险控制方法。
(一)全面风险控制的涵义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人们早已形成的共识,信贷业务是目前银行的主营业务也是不争的事实,信贷资产是银行作为企业所经营的主要产品, TRC的概念就是借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而提出的,是站在一家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改进或重新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文化理念。
(二)信贷管理的TRC体系的内容
首先是业务范围的全面性,是对全行所有信贷资产(或信贷品种)的全面风险管理,包括表内和表外信贷业务资产、本币和外币信贷资产、对公和对私信贷资产,即所有信贷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 其次是人员的广泛性,是指全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体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一致的信贷文化理念、自觉的风险意识和主动的维护信贷资产质量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第三是过程的完整性,是指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度量、决策、防范与监控、化解与索偿(乃至不良贷款核销)的全过程。国外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TRM 理论的核心内涵是风险决策的三要素理论,即价格、概率和偏好,本文提出的TRC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维度体系,即产品、人员和过程,该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是整体人员特别是全体信贷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
四、TRC系统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
(一)设计职能清晰、易于监控和考核的组织结构体系
全面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必须强调过程导向和环境依赖,强调组织结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努力提高组织的柔性(资源柔性、制度柔性、文化柔性、反应柔性等),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主动思考。应避免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职能边界的模糊性,结构越复杂,对问题的处理越糟,高度复杂性的规则也许不如简单的应变措施有效。
(二)制定全行一致的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信贷文化的一部分,包含了高层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和经营理念,也包含了各级信贷决策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纪律约束。信贷风险控制必须始于风险假定的最近点,从最基层单位、从每个信贷调查人员开始,要使每个员工都对风险政策、管理体系有一致的、统一的理解,以确保数据、测量、控制的持续一致。高层制定的政策必须能逐级传达到最基层,必须通过各级主管人员自身的理解和领悟耐心传导至全体人员,通过长期的代代相传而沉淀为文化。
(三)建立内部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和标准
风险本身是一种概率,信贷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其他业务的申请人)因各种因素导致到期不能完全履约的可能性,即违约概率。风险决策必须首先识别和度量风险,关于风险识别和度量的研究已有大量可借鉴的成果,银行必须结合各自的环境制定或引进内部风险分析评价的工具和标准,如J.P.Margon的Credit Malries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所有模型的核心都是概率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客观概率估计和基于决策者个人经验的主观概率判断。因而风险分析工具不能完全依赖数量模型,“人员的质量比风险模型的质量更重要”。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3
风险是指事件发生后,其损失机会或损害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可以结合概率分布方差来表示,本质属性在于风险的负面性。虽然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其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度量与预测分析,进而对主客观风险、市场及经营风险等进行控制。证券投资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交互性的选择过程,进入市场的时机选择、投资品种选择等都影响风险和收益的大小。证券投资风险的描述与测度是基于某一证券在一定时期内收益率、收盘价、上期收盘价、单位红利及股息收入等指标产生的。证券投资风险可用收益率的方差和标准测度。在证券投资中风险分类依据标准有所不同,从风险构成角度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在内的系统风险和包含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非系统风险;从操作角度可分为由于进、出投资市场选择时机等产生的时机选择风险和投资者以各类标准对产品选择而产生的投资品种选择风险。总的来说,证券投资风险常见的形式主要有股票、债券、衍生证券投资风险三大类。
二、证券投资做好风险控制的措施
1.掌握证券投资风险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风险的控制必须基于科学的测度理论才能正真达到其控制目的,证券投资风险测度理论主要有:效用函数的概念,用以反映效用值随后果值变化的关系;风险金测度模型,基于风险主观价值的概念,相对解决了主观决策风险行为;标准风险测度模型,利用了效用函数,对随机变量、标准风险、风险集等数据进行了整合;随机优势选择模型理论,这种理论超脱了对效用函数类型的限制要求,可用于任何场合,可分为一阶随机优势选择模型和二阶随机优势选择模型;均值——方差测度理论,即通过证券组合投资的均值——方差分析、计算单目标函数下的二次规划,以实现一定风险下获取最大收益或一定收益并承受最小风险的目的;值理论,这种理论是在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测度风险的一种指标;下偏矩测度理论,可以用来测度一个离散分布投资收益率序列的风险;VaR测度理论,即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损失表示,主要计算方法有正态方法、历史模拟法、压力测试法、蒙特卡罗法等;非线性分形几何测度理论,用于研究证明股票投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信息嫡测度理论,用来研究信息系统不确定性测度的指标。近些年来,新的风险测度指标主要从定量、定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在定量测度方面,主要基于损失序列、紧迫程度、分布和频度进行风险测度;在定性测度方面,是投资者对某证券投资风险的定性判断,在投资市场上主要是指主观风险的评估问题;在系统测度方面,兼顾指标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平衡单方测度可能产生的矛盾。
2.加强风险预测与控制
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及测度指标的定义是风险预测和控制的基础,风险预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提高收益。证券投资风险的预测主要是计算出各标准时段内投资风险,形成风险时间序列,然后对其进行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里使用组合预测的方法,使预测模型更具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非系统风险的控制
作为证券投资中最主要风险之一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控制方式是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实现投资的多样化,以保证在一定预期收益的前提下,投资风险最小。具体来说,是在确定多个证券的情况下,设定满足预期的约束条件,进而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样本中设多个观测点,确定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后,用目标收益率调整各个证券在各观测段的收益率,以便形成新的投资收益序列,然后通过目标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进行比较,作为风险控制的分界线。
(2)系统风险的控制
对系统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这里主要对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系统风险的控制研究,考虑的是保值报酬与保值风险。设定股票投资组合即现货、股票指数期货、观测时期数,组合现货持有量为1,如果现货加权平均数一定,则期货加权系数为1减去现货的加权系数,可求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现货与期货组合后的收益率可通过目标收益率、期望收益率及调整后的现货收益率计算得出,进而实现对风险投资的优化。
3.证券投资风险控制的其他措施。
(1)有效降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作用。市场并非是万能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如果单靠市场的自由调控作用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优化。所以政府需要选择多种方式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并且把握调控的力度。
(2)加强对证券投资的法制建设和监管。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具有复杂的经济体系,因此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只有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参与下,才能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调节和规范作用,避免法律上的灰色区域,进而杜绝证券市场中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
(3)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有效的培养。因为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资金上的优势,在投资上具有一定的带头作用,如果大量的个人投资者盲目跟从就容易导致投机风气的盛行,所以,要有效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并有效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三、结语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风险导向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有效策略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证财务活动的科学性及真实性,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内部控制管理为着力点,制定科学风险防范策略及措施,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及标准的工作流程进行约束,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结合行政单位实际发展需求,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计划和有序组织,并做好财务信息记录工作,进而实现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和监控。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从环境控制,部门协调控制、风险预测及评估、风险处理、控制结果落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正确识别在开展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严格约束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起到保护作用,能够确保资金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政[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深刻认识,对该项工作不够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单位内部出现风险问题的概率较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风险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对风险控制内容、方法及流程掌握不够熟练,很难做到事先预防,风险控制停留在事后处理。并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力度不足,风险控制缺乏有机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二)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就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较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与人员,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管理职权和责任划分不清,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管理上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很多内部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逐渐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动力,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
(三)审计监督力度不足
仅仅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无法真正规避内部控制风险的,需要通过审计监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但是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独立性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难以有效发挥出监督职能,监督结果也难以有效运用,所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再加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积极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降低了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执行效率低下,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
(一)强化风险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足够的思想重视基础上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首先,单位领导应该明确内部风险控制与单位良好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做好对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客纷橹工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起全体干部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比如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内部控制内容、重要意义、制定过程等,强化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3]。
(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要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避免出现风险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首先,行政事业达纳韦应该以原有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及发展需求,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更加规范、有序的内部控制工作程序,为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干部职工的具体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比如,当干部职工遵守单位行为规范、表现突出时,可以进行口头褒奖或物质奖励,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典范作用,激发其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加强审计监督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的一条有效策略,必须提高重视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内部审计部门,排除其他各项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工作权力,确保发现问题时可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改正,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并且,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打造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审计队伍。比如,在招聘审计人员的时候,应该按照岗位设置和需求进行对口招聘,从根本上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及工作能力,为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防范内部控制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基于和谐、稳定社会构建的需求,必须树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意识,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社会职能。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力度等措施加以改善,降低内部风险发生概率,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6):66-68.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立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简述
1.1风险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1.2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其实质就是企业是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资产的完整安全、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等一系列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约束、监督和评价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企业内控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之准确可靠,防止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维护公司的名誉并避免经济损失等。
1.3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
(1)二者都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全员参与,各部门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能。(2)二者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都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之中,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3)二者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合法的保证。(4)二者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机制上是一致的。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也应该是以风险为主导的内部控制,而不是单纯制度、政策或表面程序。
2.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的内控制度应考虑的因素
2.1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目标,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方式和方向的关键,也是认识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可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清晰定位。具体体现在:(1)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的大量事项是靠有关行为人接受企业的委托而行使的,故在委托条件下,受托人必须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事项的真实履行情况,防止受托人制造虚假信息,故保证信息的真实是风险控制的一个基本目标;(2)企业资产安全的保障。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责任主体因工作关系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资产,而这些财物因控制或管理不当,有可能被侵吞,或被转移或被租赁,或被挪用等。所以,保障资产的安全当是风险控制的又一目标;(3)企业内部各种制度的遵守。有效避免所属分层各责任主体可能违反这些制度,保证各责任主体的行为合乎规范是风险控制的目标之一;(4)经营的效率与效益。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要实现这些,必须保证经营的效率与效益,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5)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的其他内控目标。
2.2 明确内控对象及风险的控制范围。风险控制必须针对全员,而非只包括决策层,或普通员工。全员包括领导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其他员工。风险控制亦包括企业的全部运行环节。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主体之中企业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3明确风险控制应抓好源头控制。风险控制必须从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控制可分为预防、发现和纠正三个环节,风险控制应该更多地关注源头控制和全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即预防性控制措施应体现在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具体控制关键节点上。在内部控制中强调关键控制点,实质上就是控制风险产生的源头。风险源头包括:(1)一开始签订合同带来的风险;(2)关联方直接加入如股东增加、增资扩股等带来的风险;(3)新拓展的业务带来的风险;(4)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5)其他风险。
3.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1)领导层积极参与本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并以内部考核的形式对各基层单位、个人予以奖惩兑现。(2)各层面管理人员在领导层的监督下,实事求是的组织实施,把成绩、问题集中展示。(3)建立正规的行为约束机制;(4)对各层面执行员工胜任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应当建立人员台帐和动态档案;(5)经营模式、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搭配得当、分工明确具体;(6)促进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意识、风险预防意识、风险识别意识和风险救济意识。
3.2健全自我风险评价管理体系。(1)管理层首先应做好风险自我评估和控制,以避免决策失误。尽管很多风险的产生并不能被控制,但管理层应当首先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然后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一定的应对和救济措施,以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之内。(2)做好风险内控定期测评。企业应采取全员参与的自我测评方式,以各部门为责任主体,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自检,纳入考核机制。通过内控定期测评,使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实,强化内控实际执行力。(3)做好新业务拓展的风险识别和预防并做好及时调整工作。新业务的推出可能伴随着新的风险,尤其对于关联方交易的出现,必须高度重视。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应设计相应的风险识别控制程序,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3.3抓住关键节点,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抓住重要的控制节点,提高控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消除工作中发现的管控缺陷,并立即改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内控促管理、管理推内控的有效机制。
3.4 完善信息体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系统与沟通是收集企业内部执行、管理和控制业务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的一个过程,包括收集和提供信息给关键部门人员,使之能够正确履行职责。那么信息的质量就直接影响到对经营活动做出正确决策、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企业应注重信息的内部监督机制并保证其有效。可以采用监控或定期评价两种方法。具体包括:监督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及人员;实施内部审计方法以及实施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一旦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对监管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及时回复。
3.5强化管理,建立监督联动机制;抓好职能部门对源头防治任务的具体落实。建立防范体系,发挥监督职能;通过改善和加强对监督人员的管理,建立高素质的监督队伍,从而有效防止和排除外部的干扰。(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胜利交管中队)
参考文献:
[1]王晖 郑宏涛.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02月下期
风险控制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证券 资产管理 险控制
作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的正确资产管理,成为正确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是证券公司利润增长的主体外,也是资产管理业务与传统业务间的整合,拓展了传统业务的局限。由于证券资产管理是将证券公司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相结合,密切了客户与证券公司的关联性,提高证券公司的竞争水平及公司形象。由此可见,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占证券公司中的重要地位,相对的,优势与劣势并存,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上的疏忽也可能导致证券公司失去其竞争力。所以,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要,但资产管理的风险控制存在有许多的困难。尤其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影响风险控制的因素更是多变、复杂。
一、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超过证券公司的自营规模,证券资产管理不单只是对证券公司的业绩造成影响,更控制着证券公司经营的成败。不但如此,由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潜力大,证券资产管理质量、水平能够影响公司形象,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规模等等。相比证券公司主要盈利来源于传统三大业务,即经纪、投资银行、自营,已成为证券公司营业额来源的第四大业务――证券资产管理,而且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带来的利润收益逐年以高速度增长着,对证券公司的发展贡献强大支持。不仅如此,证券资产管理与传统业务间的整合,更使其在现代化的公司经营殊且不可或缺。
国内外相继出现许多证券投资公司由于资产管理业务上的失策导致的公司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已经不是个别例子了,如我国一些有些名气的正确受资产管理的拖累导致破产的例子。所以,无论证券公司还是投资机构都加大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力度,让决策更具科学性、高效性。而证券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投资高风险的问题。
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的高风险性
1.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影响判断准确性。国外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成熟是国内证券公司无法比较的。国外证券对资产管理风险意识强,对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较我国深入、成熟,特别对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都有完整的管理体系。而国内的证券公司在决策上仅凭意识和经验的判断,不能称作是科学的,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也不够完整。
2.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存在组织结构问题。除了需要将资产管理部门中的风险控制单独设为一个部门,还有注重各部门间的紧密联系,进行组织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系统性的科学决策。正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化管理,我国证券业存在的高风险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控制部门不具有独立、制度化,造成风险信息无法及时处理,提高了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性。
3.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技术落后。参照国际上对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的措施,比较注量化,具体指运用多种数学、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数学统计模型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由于国外发展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化分析手段较为成熟,其证券公司能够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证券资产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相比之下,我国的资产管理风险监测手段太落后,通常以人为决策为准,随意性较大,不能够有效的降低资产管理风险。由于比较重视对资产管理的制度化风险,也没有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风险,所以导致对风险错误认识、错误决策现象加剧,无疑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决策上的风险。既不能有效解决潜在风险,还无形中增加了决策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的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存在较多风险控制的不成熟,需要改善和加强的方面较多,风险控制处于低水平。
三、有效控制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风险
1.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制度化。由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证券业的法律,多数以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有关,其中较少的涉及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不能够有效解决高风险的存在。而且,有关法律较少提及如何落实、执行,没能有效的保证降低风险,既不能保证客户利益也不能保证证券公司利益。所以,对于相关风险控制的法律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强制证券公司提高防控风险意识。通过法律宣传,使得投资者加强对风险防控的意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风险控制质量较低的现状。
2.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加强组织化。为了有效控制风险,证券公司专门设立资产管理风险控制部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首先,明确管理目标,并进行有效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个人。证券公司实行有效的组织控制风险系统是未来的发展之路,将风险控制部门与公司其它部门有效配合,组织化管理,提高了协作的紧密性。基本上,一个合理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体系是通过一个明确的公司业绩目标、完成目标的相关计划和实施、通过有效的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证券公司的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来达成目标。在建立组织化、系统化的公司内部运行体系后,执行一定的程序: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不同类型的风险控制体系,抓住风险控制要点,合理有效的制定风险控制手段。这样,能够将证券资产管理与风险控制真正结合起来,提高了对风险控制的实时性,并有组织化的管理作为保障,能够及时对资产管理业务风险作出预防和控制。
3.掌握业务中的发展变化,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证券资产管理较多为长期的,风险控制也必须灌入长期、持续的概念。对待长期的风险控制任务,在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时,面对随时间推移而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须及时处理和消除,避免在业务发展和创新中形成新的风险点,拒绝“保底”条款的存在。
4.合理安排资产管理契约的期限。资产管理以一定期限为准,证券公司若缺乏对委托资产在一定期限内的合理安排,将会提高风险程度。因为资产管理项目过于密集,一定期限内对客户的资产管理难度就提高,兑现收益的难度加大。而且,过大的资产管理项目难以做到合理的证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不能够实现资产管理的最大效益,也无法做到对委托客户的交代。所以要求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无限的增大规模,应该合理考虑资产管理契约的期限,有效安排资产管理项目,提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提高投资的科学决策,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最为合理的资产管理结构,最大限度提高受托资产的利用率。
5.控制证券资产管理的规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既有利又有弊。在证券公司足够能力管理资产的规模下,能够保证风险小,给客户和公司带来可观的正收益,反之,将导致公司受严峻的业务危机。所以要求,证券公司应该对资产规模进行管理,不能无节制地扩张管理资产的规模,而应有意识地控制适度规模,以免加大证券公司的运营风险。在提高业绩机遇的同时,更存在风险的增加,风险与机遇并存,无节制的规模扩大,将会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1]王东梅,李波.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7;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