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1

预算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会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针对这种现象,事业单位领导层、管理层以及绩效考核人员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可靠参考。

1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将绩效管理运用于预算管理的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较为深刻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和科学的改革观念,导致绩效管理理念没有真正融入预算管理模式中。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在管理工作中无法运用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来解决工作难点,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功能的发挥。

1.2 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预算绩效管理包含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绩效的考核与评价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多项内容,绩效考核与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制订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错位,并没摆脱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仍然注重预算支出和收入方面,对预算自己就能使用效率和产出结果的评价缺乏重视,这种制定目标的方式导致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效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预算绩效结果评价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另外,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存在不科学性也影响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1.3 绩效考核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

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能够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使相关部门能够根据结果反映的问题进行预算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绩效考核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成为现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奖惩制度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使得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对员工的激励性与约束性降低,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质量。

2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

2.1 强化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除绩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外,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争取的绩效管理观念。首先,应该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创建具有导向性的绩效管理文化,端正管理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逐渐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观念;其次,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培训,提高其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从而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2.2 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机制,首先要将项目的前期论证与绩效评价进行结合,实现项目决策前管理,优化项目库管理,提升项目编制质量,从而有效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其次要对预算管理的工作计划进行完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

2.3 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

充分利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结果有助于促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避免管理问题或管理漏洞的出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

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完善其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评价及反馈制度,及时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将考核结果充分应用到管理过程中。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和问责机制,增强预算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的激励性,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约束效能。

2.4 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切活动的依据,尤其是财务方面,其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条令。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推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国家的财务部门和法律部门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补充完善。除此之外,各事业单位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机制。

3 结语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析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利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特别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成为了当前财务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研究中管理者发现,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对于预算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预算体系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作用。

一、单位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作用分析

在当前事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针对绩效评价方法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分析,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

(一)便于预算管理数据化的实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数据化的过程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联系。这主要是因为绩效评价工作,是在实际管理中利用数据量化过程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所以数据化过程是其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这种数据化管理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便于专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从行政管理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是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数据化的财务信息是开展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二是便于核算管理的开展。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数据化的管理工作有利于预算核算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按照细化的数据内容,将预算计划与支出进行对比性核算,可以很好地完成预算计划执行的审核工作。单就预算核算而言,数据核算在效率与质量较之事业单位工作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性预算管理的开展

在当前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模式。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是由单位的各个部门组合完成。全面性预算管理有以下工作机制组成:一是合理落实责任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利用分工责任机制确保预算管理专人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开展确定了专人专岗的管理机制。当专项问题出现时,专人管理机制是确定工作责任及开展责任倒查的重要基础。二是有利用指标管理的实现。绩效考评的展是一种指标性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控制在指标管理范围内,使得预算管理的开展属于指标控制,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升。三是便于部门协调性提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有单位各部分协调完成的管理工作。所以各部门间协调性的保证,是预算管理开展的基础。绩效评价的开展,使得单位各部门间协调工作有绩效管理方式完成,其协调质量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式。

(三)实现了预算管理体系化管理模式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体系化的管理模式的确立可以保障预算管理在体系规范内合理有序进行。但是如何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模式对于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有着以下作用:一是明确的建立了管理责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过程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进而形成立体化的管理体系,上级对下级评价过程就是对其预算管理的过程。在工作中,将评价体系视为预算管理体制,将评价责任确定为预算管理责任,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管理工作方法。二是完善了监察体制。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关的是预算监查体系,只有将管理与监察配合进行,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的考核过程也包括预算监察的成分。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中第三方考核的引进,很好地完善了事业单位预算监察体系,保证了预算监察体系更加完整。

二、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实践措施研究

为了更好的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在预算管理中利用以下措施开展管理工作。

(一)完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开展是做好预算控制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以下的管理制度:第一、合理的绩效管理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性内容,确立的绩效考核标准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单位预算管理实际情况与以往预算管理经验、科学化的绩效分析结果以及单位预算管理的发展性因素。只有充分的考虑了这三种因素,其制定出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第二、保证制度确实可行。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制度必须是具有可执行特点。即在实际管理中,每个实际的工作人员可以确保自身控制工顺利完成,而不会因为制度缺乏操作性,继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难度。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绩效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其监督制度可以分为工作岗位监督、预算执行监督与审查监督三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预算的工作人员、预算执行过程以及预算财务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结果准确率与评价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建立预算前期管理绩效评估体制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建立绩效评估体制是预算管理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确立评估重点因素。在预算绩效评估开展过程中,确立评估重点因素是开展评估的首要工作。全额事业单位受到工作内容影响其预算评估的重点具有较大差异。如在培训性事业单位中,预算控制的内容较为集中在教育人力资源成本超标、固定资产建设等几个重要因素内,所以其评估管理的重点也应集中在这几项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其次,建立发展性评估机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性眼光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发展性眼光包括外部经济发展与内容管理发展两个方面内容。外部经济发展既以单位所处的人力资源、金融等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而内部管理发展即以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这些发展性因素为核心,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具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三)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管理指标是预算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指标考核工作模式的确立是改善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指标的建立需要做好指标数据分析工作。在预算指标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于预算管理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这种分析包括了数据产生原因、主要特点与数据核实方式等几类重要的核算内容。分析工作的完成,可以保证预算指标管理的进行在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如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指标数据分析,对于分析结果采用对应类绩效考核方法对其管理指标进行管理,可以很好地确保固定资产类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应用研究

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是管理者经常采用的两种绩效管理技术。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分别针对这两种管理技术开展了分析研究。平衡计分卡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注意绩效管理的平衡性。所以其对于预算中的财务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等多种角度进行预算控制管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而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中,其主要预算管理重点集中在决策管理过程中,即利用有效的管理决策方式为绩效考核的开展提供参考内容,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将这两种工作方式进行了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践行预算管理决策,同时利用平衡计分卡技术进行预算实践管理,提高其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在当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开展是较为常用的管理模式,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我们以绩效评价管理实践应用措施为研究核心,利用制度化建设、前期管理、指标管理体系以及平衡计分卡与层次分析法技术应用等内容,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希望能对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支出绩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2).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内控视角;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一)目标相一致

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测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事业单位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保证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预算管理,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成果,最终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价值。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高单位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而达到各项资源最大利用效益,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完成最终的管理目标。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两者的目标存在一致性,预算绩效管理效能的发挥直接受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因此,从内控视角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都注重流程控制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是以绩效作为核心导向,将预算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以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严格符合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贯穿于各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的每一个环节,涵盖各项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具备全面性,都是要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同时做好流程控制工作,以提高事业单位运营效益。

(三)都需要全员参与

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需要明确划分不同岗位的职责,将其融入统一的结构体系中,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沟通交流,进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同样需要单位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参与,强调全员协作的重要性,进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以提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因此,全员参与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需求。

二、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控视角下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一些事业单位将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相分离,切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甚至出现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割裂,未能以预算为依据进行绩效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的工作内容严重重叠,增加了员工工作量,降低了员工工作效率。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员工没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仅仅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政资金使用和预算编制等简单内容,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薄。同时,工作量的增加引起员工的排斥心理,造成员工采取消极态度,致使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预算绩效管理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无法反映内控要求

2014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通过《规范》的指引,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已初步形成。就该套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而言,绩效管理指标解释比较笼统、规定比较宽松,缺乏精准词义定位,对考核对象缺少量化标准,无法反映内部控制规范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具体要求,没有对绩效指标进行分析,致使考核工作难度加大,影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照搬其他单位的绩效体系,造成事业单位执行的项目申报及审批体制缺乏科学性,不能把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发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真正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不能与风险防控有效衔接

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能够准确而全面评估本单位的经营风险。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事业单位需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而预算绩效管理正是风险防范的具体手段。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监管单位绩效的目标,同时需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分析,查找出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并进一步运用内部控制对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制订出科学风险防控方案,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性方面仍然存在欠缺,致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

三、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培训

首先,事业单位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加强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使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到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员工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符合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其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培训,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执行能力,从而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宣传和培训,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清楚认识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将内部控制融入到预算绩效管理中,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在内部控制视角下科学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核心,也是整个工作的关键所在。预算评价指标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和效果。因此,事业单位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并在内部控制视角下,科学合理的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同时还需将风险管理的内容加入到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从而帮助识别事业单位运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一个良好决策机制,对新增项目交由专业人员完成技术方面的分析,并进行集体讨论表决以达到立项评审要求。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防控的链接

事业单位应通过改变预算绩效管理中重分配、轻执行的做法,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以提高风险防范。首先,建立预算执行追踪制度,并在经营活动中严格执行,通过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项目的合理实施,同时能够帮助发现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进而有效控制风险发生。其次,为预算执行和绩效情况等信息架起沟通的桥梁,对于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不一致的情况进行及时分析,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从而排除预算执行中的各项风险,通过制度来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应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建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管,使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得以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以促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燕美荣.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务管理,2013(8).

[2]宋梅.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业务 控制 风险 对策

预算业务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由预算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有机组成的。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文件,并将于2014年在事业单位中普遍施行。在这份文件中,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控制的要求和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财政部颁发的文件为指导,对于在预算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

一、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部门预算为主的财政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集中账户支付制度为主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及风险。

1、事业单位存在较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制度的推进,使得事业单位产生了较大的违规支付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挤占预算经费的问题,财政部门曾经希望通过部门预算来改变财政支出的管理方式,从而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然而,在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的财政专项经费仍然存在着相互挤占的现象,因此,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很多事业单位部分不得不通过挤占专项经费来弥补资金缺口,确保单位的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就存在着较大的违规支付的风险。

2、预算业务控制力度的不足带来的资金收支失衡风险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于预算业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的力度比较不足,给事业单位带来很多的资金收支失衡风险。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地方,预算执行的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这些都给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收支带来很大的风险。首先,在对于收入的监督上,很多部门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缺失,造成预算资金收入流失严重,加大了财政部门经费保障的压力。其次,在支出使用上,还存在很多收支挂钩的现象,许多单位存在以收定支,胡乱收费的现象。

3、事业单位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控制方面的不足,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活动出现了死角和盲区,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到位。制度落实的缺失会降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效果,监督落实的缺失使得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的控制力被大大的削弱。另外,事业单位还存在着预算管理的手段落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足等情况,极大地制约了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水平的提高,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增加了事业单位决策的失误风险。

二、加强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控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力

预算业务控制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预算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对预算目标层层分解和执行,以及有效的预算监督、预算绩效管理手段等,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使得事业单位的目标以及决策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的一种手段。预算业务控制可以将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确定和规划,并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将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控制在预先设定的目标范围内,加强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另外,通过严格的预算业务控制,可以促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管理和改革,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2、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预算业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控制。首先,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对于事业单位预算期内的资金的来源的管理和控制,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将融资成本过高的资金拒之门外,从而降低资金融资成本。其次,通过对于预算期内资金的使用的计划和安排,将资金支出的范围限制在预算安排内,避免盲目的大范围的支出,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率。

3、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也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主要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这种资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提高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管控能力,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首先,通过“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得原有的比较混乱的预算资金管理模式得以统一,提高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效率。其次,通过“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将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通过明细账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财政性资金管理的透明,有利于公众对于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督,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另外,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收支两条线”管理,可以提高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控能力,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秩序,提高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控制的措施

1、健全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首先需要有着健全的制度保障。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以及决算和绩效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将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以制度的形势落实下来。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在单位内部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让单位的员工充分认识到预算业务控制的重要性,积极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参与预算业务控制的各项工作,为预算业务控制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事业单位应该针对预算内部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岗位。事业单位应该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对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批、预算绩效评价等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设置,确保各项预算工作能够独立完成。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科学的预算编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事业单位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目标以及过程全面融入到预算编制中去,通过预算编制的执行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大对于预算编制的重视,于每年年初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单位实际的收支情况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得预算编制能够很好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使得年度经济活动状况能够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协调沟通机制,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项目的评审工作,确保预算编制部门能够及时取得和运用单位的各项数据和信息,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例如,某单位涉及到的收入内容主要有:疫苗收入、职业体检、公共场所空气检测等专项业务收入;支出的内容主要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政府指定的公共项目开发支出以及专项业务及会议支出等。针对单位的实际情况,首先各部门应该根据上年的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结合本年度的计划和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本年度的收支计划。在收支计划的预算编制时,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绝对不能出现赤字预算的情况。其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来进行收费,在相关支出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执行,专项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规定来执行,并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

3、确保预算的严格有效执行

在预算编制之后,事业单位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预算能够得以严格的执行。首先,事业单位要将预算编制在单位内部进行层层分解,并将指标下达各个部门,充分发挥预算对于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管控作用。其次,事业单位应该根据预算编制的情况安排单位的各项收支,确保预算能够严格有效的执行。事业单位要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机制,定期对各个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于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4、强化对于预算业务控制的监督和考核

预算业务控制的完成情况与监督和考核是密切联系的,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强化监督和考核来加强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的力度。首先,为了保证监督的客观工作以及独立性,可以由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合各预算业务机构进行预算监督。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预算执行的监督,可以提高监督的独立性,使得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预算绩效考核,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随着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内部控制中重要组成部门的预算业务控制,应该得到事业单位的重视。事业单位一定要及时发现目前预算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永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与强化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7).

[2] 李贵金:刍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9).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新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14年8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已实施。新预算法相比原来的预算法,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科学,可操作性更强,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预算管理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加之新预算法的落实和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全面化和科学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粗,缺乏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充分地反映单位的整体收支情况和财务使用状况。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比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比较低是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新预算法的落实和推广,其终极目标就是减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少科学的理财意识,使用资金时缺乏较强的成本意识,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忽略了事前和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滋生了的现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比较低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信息程度都不够高;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不够严格;财务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比较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与新预算法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一)切实提升预算执行力度,科学进行预算管理分析考核

在新的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上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本年度部门预算进行科学分解,并明确各个部门主体责任;对部门预算收入在组织上要确保合理性、合法性,切实保障本单位部门预算收入的及时完成;对部门单位预算支出进行严格管理,切实强化对预算支出的有效管控;及时掌握本单位预算执行进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查找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力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制定的成本费用和月度计划管理标准要严格执行和落实,依靠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实现对收支过程的管控。

(二)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升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的预算法中,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在资金使用上体现着用钱必有责、花钱必问效的管理理念,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摆在了突出地位,按照新的预算法资金管理思路,部门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需要切实改进预算支出方面的管控,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保障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也要在新预算法的要求下科学树立财政预算管理目标,对财政资金预算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实现对预算管理结果的科学评价。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

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财务管理队伍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单位首先要在队伍中普及相关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使其能够充分地掌握新预算法在内的各项制度规范和法律条例。其次,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是新预算法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以就要求单位首先要以《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切实地融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此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将作业成本法、精细作业法、会计点算化、OA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办公软件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使其绩效得到切实提高。

三、结语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关键和本质,这就要求单位首先要强化预算编制工作,规范和充实预算编制的范围,加强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严格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制度来执行相关的工作,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和新预算法。此外,要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执行的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李宝琰.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会学习,2015(10):55,73.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评

2018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以提高各个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为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工作方向。这对于提升财政部门整体财政资金管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需要财政部门深入研究意见的具体工作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现状不断探索,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政策的推动和落实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提出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2018年出台的意见中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战略高度再次提升。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对国家顶层设计工作部署的响应和贯彻落实。只有按照政策要求形成一套规范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并有效贯彻执行落实才能符合国务院工作要求。

(二)可以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规范性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一个全流程监督,通过全流程监督可以确保所有财政预算资金按照规定用途进行使用,不存在浪费或者是随意乱花的情况。只有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才会对所有不合规或者是不规范行为进行严厉的问责处罚和约束,进而对大家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整体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和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和治理能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衡量政府部门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所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是在对政府各单位工作进行监督约束,强化他们关注并治理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中低效无效问题的主体责任,进而促进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规范自身行为,夯实主体责任,加快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工作职能的提升。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多层面的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之中,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但是在整体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调整的事项,尤其基层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一)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在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也实实在在开展,但不同程度仍存在一种走过场的现象,没有横到边竖到底,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完全深入到有关工作的各个维度和角落,也就没法触及到工作中的痛点,导致工作执行效果不佳。不仅工作的深度不够,绩效管理广度也不够,覆盖面没有包含所有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也未覆盖全部财政预算单位。

(二)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还有待深化和牢固尽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被强调,但是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刻,相关工作理念未能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进而导致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将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规范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或者说是这种理念还不够牢固,没有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也就使得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对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原因可能是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度不足或者是绩效管理的方法不对,并没有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成效还是需要通过有效的考评体系来予以支持,但实际工作中整体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仅体现在对财政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全或失真等情况,这样也就会造成财政部门的工作量大,还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财政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治理能力的推动,首先就要体现出“全面”这个关键词。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管理过程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以此为基础构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真正对实际工作起到管理约束作用,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1)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财政部门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覆盖到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只要是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都要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当中,工作面覆盖到所有有关单位,不搞特殊化,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2)要建立一个全过程的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是指工作体系惯出财政预算资金的工作全过程,从预算的编制、执行、事后评价,实现对所涉及工作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和考核。(3)要确定对所有财政预算资金的覆盖。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内容需要包括所有财政资金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同时也要做到重点突出,对于社会关注度高、投入资金多跨度大的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重点关注。

(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节点前移国务院出台预算绩效管理意见中也提到要将绩效管理的关口进行前移,这样可以更好地从源头上来防控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能。因为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单的事后管理,如果只针对历史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管理考评,对于整个工作的触动作用不是特别明显。所以需要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节点向前移,开展对于重大政策或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而财政部门就需要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项目的预算审核,将此作为财政资金预算安排的一个参考依据,提前谋划,做好早期财政预算下达的科学合理性。

(三)健全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体系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财政部门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评体系。(1)要科学合理选取设定绩效指标框架。绩效考评指标以及计量标准的设置,要分行业、分领域分别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绩效考评指标和体系的层次性和区分性。同时也要保证考评指标中定量和定性的和谐比例关系,两者相结合,确保考评体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另外还要保障绩效考评结果的可比较性,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参考价值,用于评价各个单位预算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2)要建立层次丰富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采用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丰富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政部门还有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同时也能够确保整个绩效管理成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3)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实现考核管理结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财政部门应该将预算绩效考评结果与对应预算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配置和调整相挂钩,对于整体预算考核较好的单位或项目优先配置资源,对低效无效的资金予以取消或削减,对表现一般的可以督促整改或是予以调整,切实发挥考评工作对整个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推动。

(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1)明确各环节工作职责,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象的同时,财政部门还需要明确由谁来主导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确保权责对等,明晰每个工作环节所负责单位或部门的详细职责,以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问责,秉持从严从紧的原则,特别是对于重大项目出现的问题要加重问责;对于业绩突出的单位部门或人员应进行奖励,调动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强化监督考核,增强责任人员的能动性。为了切实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效,需要将该项工作执行情况纳入实施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一项考核指标,并作为后期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并做到监督考核信息的公开,广泛接受监督。(3)加强过程管控,形成快速预警,及时纠偏的长效机制。对于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完成进度做好过程管控,工作进程实时监督,问题发现一个改正一个,避免越积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影响绩效目标的实现。对于财政资金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配置,有效堵住管理漏洞,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和低效无效使用,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