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 “乐读”学习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乐读”首先是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阅读;其次,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只有学生乐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导致部分内容无法完全理解,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觉得阅读学习枯燥无趣。阅读学习上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够用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爱上阅读学习。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乐读”
1. 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达信息,让学生受到感染,跟随教师的步伐,步入情境之中。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小麻雀》时,试着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文章中“麻雀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生动逼真地表现出麻雀妈妈奋不顾身、勇敢救子的“凶猛”样子。
2.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视频、动画、图片、ppt ,展现震撼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而“乐读”。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浩阔的长江流经狭窄的山间通道时,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震撼场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长江巨大生命力。视频短片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伟气势,体验读书的乐趣。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读”。情境的内容必须要切合文本。教学中的一切活佣际怯幸庖宓模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阅读教学的。因此,设计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方式要多元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力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情境。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自然界的声音,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外资源,都可用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十年后的礼物》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向着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和谐方向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评价的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评价也是评价的有效模式。
小学生处在一个附属内驱力较强的阶段,比较乐于向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语文阅读是一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有些主观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构建教学共同体,设计多维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只有在学生产生“乐读”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兴趣在课前积极预习阅读材料,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地聆听,在课后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2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如果我们让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个别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悉,就忙着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是不行的;又或者一开始上课就急着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交流,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不熟悉,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没印象,就匆匆地拿出词、句来进行品味,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肤浅,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泛泛而谈。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就像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学生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更能深入理解,交流才会有深度。
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内在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否、顺畅、完整和深刻。如果仅仅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下文本,还没有读通读顺,就急于与文本进行对话,和同学作深度的交流,教学效率肯定是不高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就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避免让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精心设计主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主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如何营和谐的课堂,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的学习愿望呢?简单的做法是: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事实证明,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态度友善,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对学生要亲切平和,和学生要平等相处,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是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耐心地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还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再次是把民主带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敢想、敢说、敢问。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结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1-01
当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有效发挥。单纯靠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老师提出问题,也不见得全班同学都思考,有的既不举手,也不动脑筋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一、“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要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大胆设想,实事求是地摸索,方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结合苏教版《三亚落日》教学要求,根据学校电脑设备的实际情况,探索“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生字,有不认识的查字典,并根据课后问答题进行思考,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安排时间十分钟左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因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阅读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一步给阅读的人以充分的时间去认识、感知客体是完全必要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步,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字,回答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观察,从屏幕中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这一步最重要,是“四结合”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手、眼、脑的结合。时间大约二十分钟。第三步,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计算机上答题的情况以及重难点加以指导,在解决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理解。时间大约七分钟。第四步,学生了解正确答案之后,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修改,提高认识。时间三分钟左右。
二、“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优点
(1)计算机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认知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的认识成效为依据。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学的环境和条件,学是教的根据和目的。教要落实到学,就必须实行自主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自,并主动地进行学习。运用计算机打字回答问题,既要动脑思考问题,又要动手把思考的结果打在屏幕上,眼、脑、手多种感官交替使用。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主动探究学习,比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能动性。过去总说要给学生读书时间,要给学生思考时间,但总未做到。老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现在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不得不把时间让给学生,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突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来完成,旁人代替不了。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时间。
(2)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和一定的情绪联系着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语文注重表情达意,其教学过程应该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但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把计算机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但增加了直观性,而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被这些动画吸引,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用电脑打字回答问题,比书写速度要快,易修改,又是很新鲜的事物,学生的兴趣就特别浓。
(3)计算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便于老师指导和学生的修改。学生用计算机把要回答的问题打出来,呈现在屏幕上,教师便于巡视观察,并及时调到主机上,让大家鉴别正确和错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答案,这与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完全不一样。过去教师看书面作业,如果要选材料评讲还得制作幻灯片,学生要修改自己的答案也改得很不整洁。另外,过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口头回答,一般一个学生答对了,就不让其他学生回答。现在每个学生都把答案储存在计算机里,教师可抽看各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结合,能较好地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柳.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活力[J].教书育人,2016(22).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梁启超、王国维、等文学大家皆认为,文学艺术能给予国民以心灵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教材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应发挥的作用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可见一斑。而小说教学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
学生拿到语文书时,往往最先翻阅的就是记叙文或小说单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本该预示着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鉴赏小说的能力。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事与愿违,存在以下赘鑫侍猓
1.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小说的兴趣一般只在故事情节上,喜欢阅读武侠、探案等类型的小说。对于他们而言,好小说的标准只是故事情节是否惊险离奇,引人入胜。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指出:“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应去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而读小说若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是舍本逐末。
2.学生自主感悟少,教师牵引分析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锁定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习惯顺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从而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同时,教学中教师也经常把本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轻情感,教师往往带领着学生对小说指手画脚,缺乏对小说中人物处境的体验、理解。
二、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有关小说阅读的规律性知识,又要让其能对文本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小说的习惯和文本意识。那么,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1.朗读法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朗读需要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容易深入人物,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充分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深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小说文字的精妙,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更加透彻。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从而能领会不同人物的性格。如《情真意切释冰嫌》颇有些颠覆学生印象中对于宝钗和黛玉这一对“情敌”关系的理解。黛玉在贾府虽受到贾母的疼爱,但她生性孤傲又敏感自尊,不会轻易向别人袒露心扉,素日里对宝钗有猜嫌,把宝钗平日待人的大度也视为“藏奸”,可是这样的她居然向第二次前来探病的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都呈现了出来,显然应是被宝钗所感动。宝钗对黛玉的病十分关心,提出食疗,滋阴补气,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黛玉身体虚弱的状况,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正是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所以在《情真意切释冰嫌》中,黛玉的语言没有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坦诚、自责,一种温情脉脉的倾诉;宝钗的语言是细心,真挚如姐姐般的关心话语。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朗读品味,不难体会本文中黛玉体现出的性格特征是真诚坦率,宝钗体现出来的是善良体贴。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握时机,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大力营造愿读、乐读的浓厚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角色朗读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也会重视借助人物语言探究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不是仅满足于文本记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编排课本剧
与朗读相似,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情节或一个片段编排课本剧,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在语言之外,借助表情、肢体动作等来更好地实现角色的塑造。角色体验能促使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及想象能力对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种种言行举止进行细致入微的品味、揣摩和猜想,从而让表演更加形象逼真。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角色体验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自己第一次去亲戚家做客时会有怎样的心态,进而理解初入“与别家不同”的外祖母家的林黛玉的谦虚谨慎;贾府的几位小姐明明才情学识都很高,而贾母却偏偏说出这样不屑一顾的话语,联系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比较低下,素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背景进行思考,学生就不难理解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贾母不主张女子读书的心态和说话时的表情了。
课本剧所营造出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既可以让参与角色表演的学生通过揣摩,自己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领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能让观看表演的学生通过演员的表演领会小说的内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编排剧情时,还要注意应该充分表现出故事情节中的剧情冲突,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更好地展现性格特点,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的目的。
3.影视欣赏法
影视剧作可以把小说中的声、形、色展示得淋漓尽致,为学生创造出更逼真的体验。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为学生创造更多信息交流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强烈兴趣和热情,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明清时期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并不了解,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影《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对人物的居住环境、穿着打扮、生活礼仪等获得直观的认识,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环境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当然,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的表现空间是影视作品无法完全做到的,而且影视作品又带有导演的意图或演员的理解把握,所以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但对于难以解读的内容,则可以借助影视体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解读。
教师要调用各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亲历体验,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达到感同身受的最好阅读境界,从而爱上小说阅读,并掌握鉴赏小说的技巧,实现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5
关键词:语文阅读;重视观察;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究、纵向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
一、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即“文道结合”。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上(大桥)一课时,我是采用步步深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我问:“汽车、火车、轮船是谁制造的?”学生回答:工人制造的。老师再问:“工人叔叔不但制造汽车、火车、轮船,还可建造许多大型的建筑物。”此时,出示南京长江大桥挂图,并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00多米,要是步行得一个多小时,至今已有二十九年了。它是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一座大桥。它高大、宽阔,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感染,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针对学生不专心,上课爱做小动作的现象,我把《小猫钓鱼》一课作为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小猫三心二意地钓鱼时,连一条小鱼也没有钓着,后来,一心一意地钓时,就钓着一条大鱼。经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做事要专心的道理,使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好动的不利因素,逐渐在学习中克服掉。
二、重视趣味教学,引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尤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也较没有兴趣,单靠老师强输硬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而要使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就必须想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便常常采用直观教学法,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或自己制作教具,采用实物演示、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用“这边……那边……”一词造句时有困难,我就把事先剪好的一些小动物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快就能随着我的演示说出较完整的几句话:这边是鸡,那边是鸭;这边羊多,那边羊少;这边羊多牛也多,那边羊少牛也少等。
三、重视说写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低年级同学识字少、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思维能力也较,因此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使学生能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达这一目标,就必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如(人、口、手)一课,可在完成识字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几句话:我家有几口人,我的小手可以做什么等。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说话,既可巩固对字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文练习进行说写训练,如
四、加强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很粗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观察和判断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学习(回声)一课,由于回声比较抽象,单靠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便在课前先让学生在新楼房里大叫一声,学生们听到楼房里也回荡起同样的声音,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用石头击起的波痕碰到障碍物荡回来的现象,再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们普遍感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却有着如此深奥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与判断的重要性。对刻舟求剑和称象两文,我则让学生思考:在船舷上刻记号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曹冲的称象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并加以引导:宝剑落水后会沉入水中,而此时船是在行驶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剑与船是否同步;同样是在船上刻记号,曹冲则能达到目的,曹冲的目的与求剑的目的一样吗?这时,我提醒同学们,曹冲是求重,求重时船是静止的,只要石头使船沉到与象相同的记号,就可以通过石头的重量求得象的重量;而求剑时,船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船停后,记号位置的水,早已不是剑沉时的水了,当然就捞不到剑了。因此,让学生们懂得了要善于思考、推理事物的变化并从中得出科学的论断。
五、培养敢说,激发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6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一首我们熟知的儿歌《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把金黄画纸剪成的“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学生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明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波澜。第二次是引发学生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第三次是让学生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学生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学生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展示美
语文文本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浅显易懂,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等独立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去感受文本的美。如《桂林山水》中有关漓江水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文本,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说:“我仿佛见到漓江水在草丛中流淌,声音十分轻柔。”有的说:我仿佛听见小鱼儿在窃窃私语……此时,漓江水之美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在形态美的呈现中自然形成。
三、引导学生理解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进而理解、体悟文本中蕴涵的美。
1、想象中体悟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景色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品读中理解词句美。在语文中实施美育,主要是在词语、句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可以说,如今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存在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好词佳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推敲文本中的语言。美的因素在推敲语言中让学生自然获得,学生对美的追求进入一种欲罢不能、自强不息的完美境界。
四、引导学生塑造美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1、动手操作创造美。语文文本浅显易懂,语言简练。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语文,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经常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形象的再现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创造美。如教学完《荷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描绘一幅千姿百态的《荷花图》,学生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感受到荷花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填补空白创造美。如《白杨》一课结尾写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有的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情景发挥了想象:爸爸在沉思,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边疆的生活,能否也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学生在想象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了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本中的人格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升华美感。
五、引导学生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