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经营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资经营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资经营模式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1

关键词:长尾理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经营模式;物流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02

在传统行业中商家注重热销品的培育,对某种某类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极其推崇。在这种营销环境中短期利益被放大,长期行业发展被忽略。行业各界也在寻求相关技术解决手段,其间长尾理论因其独特的视角被行业所认可,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经营模式的转变。

1 长尾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实践

在近代传统营销领域中,信奉的是二八定律。极少有人考虑剩下二的商业价值,这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是绝对不适合的。长尾理论第一次提出在营销领域的是《连线》杂志,作者明确指出在消费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二八定律中的二完全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甚至利润空间远大于八的既有利润。长尾定律中提出的技术点,恰巧符合电子商务的行业特点。

2 电子商务与物流关系

众所周知,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石首当其冲是物流,如何快速、安全地将农村电商的农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电商其服务的落实端是物流,物流是电商的体现。其中如何给客户良好的购物体验,是物流端需要落实的。同时农村电子商务也是物流的保障,物流是依托高速发展的电商而发展的,电商的繁荣保障了物流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繁荣又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双方互相保障。

3 长尾理论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轨迹中,符合二八定律的八已经被行业细细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维持行业发展新的领域亟待开发,其中农村电子商务因物流的对其制约,成为符合长尾理论的新出路。

3.1 农村肩负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任

农村是近年来网民增长最迅速的群体,其同样肩负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任。农村信息化早已被政府提到政策水平,相关职能部门为农村信息化出台相应政策。早在十一五期间解决各村信息化基础的网络问题,就被电信系统所要求。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延长覆盖面,为农村信息化做出坚固的基石。

3.2 农产品的规模化推广销售亟待解决

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土地种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的销售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户在辛苦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因未找到合适销售途径,无法直接供应超市农贸市场,需通过中间商来完成相关的对接,中间商为争取中间差,往往压低农户的价格。这种情况下辛苦劳作的农户,却为他人做嫁衣。另外,因供销信息不对称,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往往不符合市场没有需求,导致大批农产品滞销,虽然通过政府的补助调节可以缓解农户的损失,但无法从根本解决信息差。

3.3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有巨大商机

因单个村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对应的商业也非常匮乏,没有同行竞争,在农村中生活用品往往品种单一,且单价相对市场价偏高。农村人口因其年收入普遍不高,对价格导向依赖较高,电子商务价格优势正符合农村人口消费习惯,潜存巨大商机。

4 现有物流存在的问题

4.1 设施现代化水平低、成本高

在农村电商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物流已经成为各大物流大佬必争之地,但因其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更新较为缓慢,同时乡间小路修缮是长久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无形中整个农村物流网络效率大大降低,成本整体升高。

4.2 相关人才匮乏

现阶段物流已经技术相对成熟,以效率为先的行业内专业度要求也前所未有地被要求。目前针对物流行业的培训也悄然出现,但在二八定律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行业被忽视。恰恰农村物流是整个行业的短板,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

4.3 认识不到位

农村物流经营者一直是单兵作战,各自经营自己的网络。在库存厂房的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对于开拓市场或是区域联盟上不够重视,使得行业的整个建立中只是各自成定并没有成线或是成片。

5 长尾理论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向

5.1 发展渠道差异化

利用长尾理论发现行业中,小众领域,被忽视的未开发的商业版图,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对物流的要求是多样化服务、差异化产品,通过开发传统物流无法触及到的小众领域,实现新的行业增长。

5.1.1 贴身定制服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市场化已经相当成熟,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商家的发展导向。为消费者贴身定制服务,成为优于一般物流公司的法宝,通过贴身设计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同时开阔了进一步发掘新消费者的渠道。荷兰的TNT公司就采取上述经营策略,开发APP通过手机沟通服务每一位客户,达到了良好的产品体验,目前TNT公司已经跻身国际十大物流公司成员。

5.1.2 开发增值服务。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对物流公司提出全面发展要求。传统基础服务必须过硬,在这个基础上增殖服务是大客户的基本要求。目前这个领域还处于萌芽阶段,产业正在尝试帮助客户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网络设计等。

5.2 完善硬件与软件建设

5.2.1 硬件条件。近年来,物流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完全自动化相比,我国目前的阶段还有待提高。因硬件的不完全先进,阻碍了长尾理论的应用。在物流行业科技依然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物流行业正在升级硬件,在这基础上才有助于行业进一步发展。

5.2.2 软件引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人才短缺。这问题不会影响长尾理论的实现,同时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组建也十分重要,其可帮助企业快速组建架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可以完成公司的相关培训事项,真正促进公司的循环发展。

综上所述,长尾理论在物流行业同样适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为物流发展指明方向,为整个行业的多样化做出贡献,帮助企业在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基础上为企业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俊.长尾理论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探析

[J].中国市场,2007,(41).

[2] 高盛.关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研究

[J].中国储运,2015,(7).

[3] 解新华.基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3,(7).

[4] 平海.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1).

[5] 谢泗薪,袁姣.第三方物流企业差异化攻略:长尾理论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6).

[6] 严奉刚.基于“长尾理论”的市场营销新探[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7).

[7] 张琳,吴文娟.标准化战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长尾理论[J].战略决策研究,2013,(5).

[8] 郭玉杰.长尾理论在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3,(6).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2

一是积极引导,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以供销系统“新网工程”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三农”服务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龙头农资销售企业为依托,培育“企业+农户(会员)+订单农业”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培育集约化配送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邮政物流为依托,培育发展“邮政三农”农资物流配送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四种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为主、其它渠道连锁经营并存、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的农资市场安全流通格局。

二是简化手续,规范农资连锁经营行为。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和各工商所设立专门窗口,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登记手续,对申办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先受理、核准、发照;对农资连锁企业设立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只要持有总部的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即可直接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发挥服务职能,指导和帮助农资连锁企业建立统一店面标志、统一配送方式、统一销售价格、统一营销策略、统一质量监督、统一制度规范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健全制度,促进农资连锁经营有序发展。严格溯源管理,对在县内设立连锁经营的农资总部销售的农资商品,按照不同生产厂家,根据生产批次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质量合格证书、质量检验报告、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件实行备案登记。加强连锁经营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不合格商品退市、召回等制度,切实履行农资质量安全第一人责任。建立农资经营信用保证体系,对农资连锁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引导其诚信、守法经营;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3

力不从心,供应商自建渠道存隐患

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许多大型农资生产企业为了挤占和控制市场,在农资流通大平台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始自建渠道,绕过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构建自己的连锁营销网络。虽然目前生产、销售的位置和关系暂时还无大矛盾和大冲突,还可以得到业绩、利润高、市场等暂时的份额。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分工的不断细化,这种形式必然会面临许多隐患。

所谓术业有专攻,在市场细分的大环境下,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关键。但如果生产商希望面面俱到,想要控制整个市场链条,那么肯定会分散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战线拉得过长,不仅优势得不到最强发挥,弱势也很容易被别人打击。所以,生产企业若想在连锁经营的大趋势中分得一杯羹,最好的形式就是扮演好“大后方”,即为连锁经营提供最优质、最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利用自己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的优势来赢得竞争的优势。而且,如果是自建渠道,供应商前期会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也不是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所以说,与其力不从心的想要占尽全方位市场,为何不留下自己不专业的给别人,而自己发挥所长,变优势为强势呢!

尽己之长,经销商应发挥主要作用

从食品、酒类行业的连锁经营经验来看,首先从经销商入手来做会更容易一些,因为经销商有自己的上下游资源,这样的主体更容易做成功。目前我们的农资市场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改进,尤其是对于新兴的连锁经营模式而言,在前期,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最大化的利用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挥、再前进,或许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对于农资行业的经销商来说,尤其是中小型经销商,由于近年来渠道利润的挤压殆尽和市场地位的不断下降,它们开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而这时,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可谓是给了他们一线生机,倘若经销商们能够把握好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积极开拓和发展连锁经营的模式,那势必会为自己迎来新的商机。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4

[关键词] 农资企业 连锁经营 策略

随着我国农资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资企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市场运行阶段,它改变了以往陈旧的农资流通体制的约束,给农资经营者带来了发展商机。农资流通领域出现了连锁经营这一新的市场力量,也带动各种形式的农资经营企业,逐渐形成各种连锁经营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化的组织形式,它经营着同一种类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多个企业,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经营管理形式,从而实现具有规模化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

1 农资商品和农资企业现状

1.1 农业区域性分布广,农资商品季节性强

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广阔,有山地,有平原,地区性农作物之间种植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造成农资商品需求也存在着明显的销售季节问题,有淡旺季之分,相距远近地区的农民在用肥、用药上的习惯也各不相同,长期偏爱固定的农资产品,这样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农资品种需求量存在分散性,且农民收入普遍不高,他们只在农作物需要施肥和用药时才购买农资产品,购买力相对弱小,因而带给农资企业运输成本较高,中间渠道环节较多,物质品种配送速度缓慢,造成农资商品库存挤压,资金周转慢,占用利息多等问题,影响到企业经营者的销售额,使农资商品很难有利润发展的空间。

1.2 农资经营者缺乏良好的素质

目前在农资经营队伍里,懂得农资经营和不懂的经营者都在销售化肥和农药,甚至于还有伪劣的农资商品充斥市场,导致市场秩序纷乱,严重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农资经营人员缺少农资技术方面的知识,他们在产品订货,销售,推广应用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做好对农民用肥用药的科学指导;再加上还有些农资经营管理者本身思想落后,平时工作中缺乏干劲,没有竞争意识,安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

针对农资商品的特殊性和农资经营人员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农资经营企业也面临着农资市场化的改革,为了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上的优势,农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采取一种新型的农资连锁营销方式,它具有连锁经营的优势性,为农资企业带来了活力。

2 农资企业连锁经营发展带给企业先进的营销理念

2.1 农资连锁具有采购规模优势

统一采购减少了农资商品之间的过多环节,降低了农资商品采购过程中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由连锁企业集中采购力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采购规模优势,它能提高农资商品的购货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成本,节约运输费用,避免不必要的采购费用发生。连锁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谈判过程中,由于购货种类多且采购数量存在一定的规模,一般能得到供货商给出的优惠条件,也能获得厂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供货渠道,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企业购货的风险性。

2.2 农资连锁具有销售规模优势

农资连锁企业销售网点面广、量多,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他们在销售环节上有明显的优势,农资商品售价制定合理,农资商品物价稳定,让农民能买到放心的化肥和农药,带给农民良好的购买环境,让农民用上优质价廉安全的农资产品,避免伪劣农资商品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害,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2.3 农资连锁具有配送规模优势

连锁企业建立物流信息化体系,以提高配送效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程序设计,建立企业间规模化配送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农资配送管理效率,降低农资商品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充分发挥企业规模效益,改善物流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的竞争优势。

2.4 农资连锁具有市场化规模优势

把有实力的农资企业发展成连锁经营,对市场的营销网络重新进行调整,联合做好农资商品的优质品牌,加强农资系统网络化管理,建设配送的服务系统,使连锁配送普及农村各个网点,让网点建设能得到合理化配置,也可开设农资超市,经营与农民种植有关的农业种类,提高农村市场的占有率,扩展农资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

2.5 农资连锁具有规范管理规模优势

农资连锁经营者都会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配置健全的人事、财务、业务等机构,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协调发展,他们重视农资商品的质量品质,对农资商品质量实行监管,具有一整套的质量体系法则,良好的诚信文化建设,规范有序的市场管理环境优势。

尽管农资连锁经营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市场疲软无序的作用,但是,农资连锁经营过程也存在着不利因素。因此,企业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经营机制。

3 强化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策略工作,完善农资连锁的经营机制

3.1 连锁经营企业要做好监督防范管理,增加企业透明度

在农资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农资连锁经营企业担起监督职责,它不仅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也要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建立农资商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监督体系,提高企业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3.2 农资连锁经营企业要避免形成竞争不公平性

农资连锁经营联合质量好、规模大的企业,严把农资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关,形成具有规模化的品牌效益的连锁经营网络体。这样,小规模的经营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在农资经营流通中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很容易陷入困境,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存在着不公平,不仅损害农资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共同利益,也影响着农资连锁企业的长期发展。

3.3要做好农资连锁经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培训

农资经营者要有相应的农资经营知识和法律常识,做到了解农资产品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严格把好农资产品质量关,为农民指导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提供质优的农资产品,减少农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缺乏农资商品相关的知识,相应的服务水平又不规范,就无法正确指导农民科学用药,那么在推广新农资商品上也会存在难度,甚至无法明确区分劣质的农资商品,给农资市场秩序造成混乱。因此,需要农资企业通过培训,建立一支能懂市场营销,懂技术,敬业爱岗的农资队伍。

3.4 农资连锁经营要建立企业财务专业化管理机制

在农资连锁经营模式过程中最常接触到的是货款资金问题,资金的周转快慢,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做到及时跟踪货款的回笼情况,缩短企业资金的占用率,避免企业货款呆账的发生,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效益,做好企业财务监督防范机制。

3.5 农资连锁经营要建立企业的信息化配送系统

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化应用,建立农资连锁网络,避免信息的局限性,合理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调配好农资商品的进出货量,提高农资物流的配送速度,防止无计划的配送业务发生而浪费企业经营成本;如果企业的信息管理所提供的分析数据滞后,势必会影响企业日常业务的购货、销售、库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资企业要利用好信息的共享资源,为经营提供便利服务。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5

关键词:农业;会计;税务

家庭农场、农田承包等经营方式对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传统经营模式面临的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质”“效”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经营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之路,就必须实行更科学更能使农田增值的经营模式。一种好的选择就是生产、经营相对集中,统一规划,形成结构严紧、布局合理的公司制组织形式,姑且把这种经营模式叫着大农场企业模式。这种选择的转变,将会对当前的会计和税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转型对会计的影响———主要论述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的影响

大农场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应有相应的“农地股”(本文所指的农地,包括农、林、牧、副、渔所占用的地、塘等资本),是按农民户头应分配的地块计算的股份,以确保农民权益和集体维稳,其余参股对象可以参考如下几种。1.政府注资,是指由政府成立机构直接投资并参与到经营管理层,监督所投资金的运作,确保农田的保值增值。2.集体股权,也叫农民股,乡村人口按劳力折股计算,每股的价格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和经营需要来估定。3.吸收社会投资,吸收的对象可以面向社会,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农地股”与“农民股”的股权所有者均为农户,所不同的是,“农地股”是按农地划分对应的农户,“农民股”是按照农村劳力折价入股。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上述几种股权形式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包括独资的形式)。大农场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小家庭农场的模式必然退让到辅助或者从属的位置。转型后的会计主体是大农场企业,有强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紧凑的销售、资金运作链条,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实体而存在,不再是一个附属似的产业。在《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基础上,大部分会计核算办法可借鉴使用,少数需做适当地调整后使用,现以权益类和往来类部分科目举例说明。

(一)对权益类科目的部分影响

从上述几种股权组织形式可以看出,资本金涉及农地、政府、农民股等。在会计科目上,可使用会计准则中“实收资本”下的“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集体性质的股权以“集体资本”的形式在会计科目上体现,“集体资本”下可分设:农地、集体股权、其他股权,“农地”计入“集体资本”,集体股权即“农民股”。“国有资本”设有“国有法人资本”、“政府投资”等明细科目,其中,“政府投资”主要针对政府注资入股的方式设置。如果采取面向社会的方式吸收投资,则可在实收资本下设置“民营资本”二级明细,“民营资本”下可设置“个人资本”、“法人资本”等三级明细,用以核算面向社会吸收的投资。如果大农场企业上市,可将“实收资本”改设“股本”科目。具体设置见表1.《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补充会计科目中的“社会性收入/支出”可以依据经营模式的转变做适当调整。因为模式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大农场企业,所以,纯政府补贴可改为对大农场企业的直接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以股权的形式入账,这样,可以相应减少甚至取消财政、事业等社会性收支,或者改为针对大农场企业经营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项拨款基金,并对其监管。

(二)对应收、应付等往来类科目的影响

基于经营模式的转变,应收、应付科目的核算内容也有所改变。目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的应收账款核算的是企业应收、暂付家庭农场的各种款项,如企业应向家庭农场收取的劳动保险费、福利费、管理费、利润、代购农用生产资料款等。随着经营模式的改变,大农场企业的应收账款核算对象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客户,包括应收、暂付市场经济中采购农产品的企业、农贸市场商贩,以及事业、政府等单位,也包括与家庭农场的往来。主要内容针对的是大农场企业的农产品,当然,也包括林、牧、副、渔等产品。目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的应付账款科目核算企业应付、暂收家庭农场的各种款项,如企业收购家庭农场产品尚未结算的款项、代存家庭农场的其他收入等。农业经济转型后,应付账款核算的内容也会有所增加,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肥、种等农资的供应商。其他应收应付等科目的核算内容也会因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而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应是更接近公司制企业的会计科目核算办法。最终在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发展、趋同。

二、农业经济转型对税务的影响———主要论述对增值税流转及其税率的影响

(一)农业作为经济体的“尴尬”局面

在我国,工业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状况仍然存在,而且这种差额有时缩小,有时还有所扩大。这种差额是由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虽然在政府的调节下不同于过去的“剪刀差”,但这种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也反映了不等量价值的交换,差额过大则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目前农产品在经济链条中的位置,或者说转型前的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假设将国民经济主体简单分为三类:政府、公司、居民)。尽管与农业经济体实际表现不完全一致,但大致体现了目前的经济体价值流(物流、资金流等的综合)方向。以农产品(如棉花)和工业产品(如机械)为例:农业形成的初级产品(如棉花)由农民销售给“公司1”,假如“公司1”是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加工棉花为主),棉花经过加工后形成棉布,大部分棉布进入“公司2”,假如“公司2”是一服装生产企业。经过上述价值创造的增值过程,棉花最后成为服装进入“公司x”,假如“公司x”是一服装销售公司,则“居民”作为最终的消费者购买“公司x”销售的服装。农民在采购农机、农资的时候,农机、农资的零售价是含增值税的,这块增值税农民无法抵扣,所以,为了扶植农业,政府通过给予购买农机、农资的农民、农场(林场、渔牧场)职工、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者、农机作业生产组织、农业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或个人以补贴、返利的形式,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目前经济价值链上的农业给增值税带来的影响

从上述的价值流可以看出,农业作为初级产品,因其价值内涵不高而导致其地位“低下”,在经济价值链循环中处于“垫底”的地位。我国的增值税是对市场价值链环节中,产生价值增值的部分实行征税,但基于农产品的这种地位,必然导致税收上对其产生倾斜。我国对农产品销售实行免税,就是为了在税收上平衡农产品这种“低位”。但在与其他行业的价值流转衔接起来的时候,因为没有销项税,所以,导致下一环节进项抵扣出问题。假如下一环节是“公司———纺纱厂”,其采购的棉花因对方销售没有销项而不得不按照购进价格计算进项,又由于农产品销售免税,因此按低税率(13%)计算此项进项税额。这种影响,一直会持续到农产品形成最终出口产品(假设最终产品形成了对外出口),境内价值链条一直到产品离开国境后才结束。在出口环节,因为初始销售农产品的个人或者单位免税,且下一环节(如“公司———纺纱厂”)进项以低税率计的原因,导致出口退税率也不能按照产品的适用税率来确定,所以,一般出口退税率低于其适用税率。上述对增值税流转环节产生的影响,从农产品销售到出口退税一系列的环节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图2所示。由于把农产品当作廉价的低等初级品,因此,农产品销售是免增值税的,而收购农产品的单位,只按照13%计算抵扣进项税,这样,间接导致在出口退税中出现退税率与其适用税率不一致的情况。而随着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对农产品的免税优惠可以取消,让农产品以崭新的姿态,以高价值的产品进入到社会的经济链条之中去。从而,在增值税征管上,就可以视销售农产品与其他工业品一样,采用普通税率计销项(购买方作进项),出口退税的退税率也可用其适用税率。

(三)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后的国民经济主体结构变化

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后,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主体结构中的地位将凸显出来。仍然将国民经济主体简单分为三类:政府、公司、居民,如图3所示。政府居于协调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各种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运行情况。企业之间的循环,简称“内圈”,消费者之间的循环,简称“外圈”。内圈是实体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经济链,通过这些单位不断形成各种产品。而外圈则是消费者,包括企业、居民、政府等国内采购单位、个人,也包括出口。内圈形成的半成品(对消费者来说,也属于成品)或者成品销售给外圈的消费者。上游企业的成品,对于下游企业来说,一般是半成品。农产品再也不是初级产品,而是整个经济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产业一样参与竞争。无论是大农场企业进口还是其生产的农产品,都参与增值过程,按照统一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比如从农产品开始,经过生产加工企业的加工制造,就成为半成品(如棉纱),这些再进入到下一个增值的制造环节,如加工成布匹,在下下个环节加工成服装。而生产农机、化肥的企业,即是农产品的上游企业。

(四)农业经济转型后

农资经营模式范文6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新农业模式;路径选择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农”问题的越发凸显决定了我们迫切需要对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新的形势下,对于传统农业模式的革新迫在眉睫,新农业模式便呼之欲出。在新农业模式下,我国需要对于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做出新的解释,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1 新农业模式的分析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工业农业的畸形发展,引发了我国典型的“三农”问题。而新农业模式的产生旨在恢复工业农业的平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新农业模式主要表现在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模式以及配套的其他模式。

1.1 新农业生产模式

新农业生产模式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等资源,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机械农业,学习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旨在突破现阶段农业发展瓶颈,使得农民受益的一种生产形式与方式统一体。其主要体现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1.2 新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在新农业经营模式下,农业经营方式不仅是指农业制度或土地的利益方式、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参与市场、融入市场和改造市场的行为指导;而农业经营形式涉及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对象的权利与市场的经济关系。笔者相信新农业经营模式会更多的趋向于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新型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的经营主体会越来越多。

1.3 新农业服务模式

现阶段我国农民在整个产业链中只是充当一个“次级消费者”的角色。为了克服农民群体的弱性,提升农民群体在农业产业链中受益程度,建立新农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有效道路。加快推动农民群体进入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参与到大市场中去;拓宽和延长产业链,让农民能够参与到农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中,是新农业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产前阶段,农民可以与社会科技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或自发的组织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进入农业产前育种、育苗和农资加工领域;在产后阶段,农民需要参与农产品、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再加工以及产品服务营销。为此,新农业服务模式将会呈现出专业化、合作化、一体化和品牌化的景象。

1.4 其他配套模式

新农业模式除了前面所列的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模式以外,还包括与之配套相关的管理方法、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模式化,是一种对应的关联配套模式。

2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分析

面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为解决我国现阶段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新农业模式产生将会注入能量。在新农业模式下,调整工农业关系、推动工业农业和谐发展,既是国家政府的根本战略,也是社会经济平稳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2.1 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战略目标,依靠国内农业剩余积累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战略制定与当时的国情密不可分。但是,这种资源的倾斜配置延续时间过长,导致了“三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施已成为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

1. 工业反哺农业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反哺农业、发展农业,整个国民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更好的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 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体系安全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安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不断增长。而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维持农业持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粮食体系安全,就需要工业对农业实行较强的扶持,不断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

3. 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是低水平的,而工业发展较快,造成我国“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日益严重。解决“三农”问题,必然要求我国调整工农业关系,利用工业化的发展优势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

2.2 可能性

目前,我国是否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依然存在争论;而且衍生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我国能否成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我们将从以下几点讨论:

1.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1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产值结构比例约为10:90,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为35:65,城镇化水平为52.57%。这四项指标表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由主导产业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借鉴于国际经验,我国现阶段是具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这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具有可行性。

2.从地区发展结构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与规模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这使得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能够相对较容易进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实施工业反哺农业会比较吃力或者可行性不高。

3.从工业与农业的配套程度来看,我国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剩余的基础上的。现阶段,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它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很好的应用到农业领域。这表明,我国工业与农业的配套程度正在上升,这也就表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 新农业模式下的路径选择

林毅夫等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而且增加农业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不大,甚至可能造成农产品严重过剩和农民对农业补贴的高度依赖,但是纵观我国的历史数据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农业模式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在这个背景下,重新调整工农业关系,实现工业反哺育农业已是刻不容缓。对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与方法,我们主要从价格、就业两个层面来分析:

3.1 价格反哺

由于受到其先天缺陷的制约,传统农业模式体现出较低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效益,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民对农业领域的需求。为了增加农民收益,需要进行价格反哺。

收入反哺是国家为了减缓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民收入小幅增加的反哺政策,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初级形态;而要素反哺是旨在实现农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是一种高级的形态。目前,我国大都停留在初级的反哺阶段,但是初级的反哺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想要实现解决“三农”问题,较为高级的要素反哺机制在现阶段也无法施展。所以,价格反哺作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反哺机制,在现阶段拥有比较恰当的作用。

1.加快工业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现代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将会是纵向一体化,从产前育种到产后销售服务,而工业部门的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生产更多高效、适用、廉价的农资产品,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现代农业模式,使得农民在这种新模式下享受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兼顾改革农资价格管理体制,合理保障农业服务一体化中农民的权益。

农资价格低,农民生产成本就越低。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农业领域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超过5.6%已经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率2.7%,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106.6%)、农药以及饲料(105.7%)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幅都超过农产品价格指数(102.7%)。在新农业模式下,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措施来保证农民在现代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下的合法利益,例如由政府作为超市与农户的中介,积极帮助农户宣传并加入超市农业模式中。在农资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国家需要通过干预农资的流通管理,规范流通环节的收费,限制流通环节的费率等进行价格反哺,维护农民利益。

3.继续引导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消除部分的行政干预,切实保证农民增收。

在很多地方农产品的价格并不能完全实现价格市场化,这可能跟当地政府的干预是脱不了干系的。一些农业生产是跟政府利益挂钩的,政府的干预使得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推进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通过价格反哺使得农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3.2 就业反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障碍。据统计,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约有9.7亿,而农村从业人口只有5.4亿。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4亿,数量十分庞大。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素质比较差,就业渠道单一。为了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我们首先就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就业方面着手。

1.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的不平等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不能得到合理公平的对待,这跟中国实行了60多年的户籍制是有关的。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城市里仍然会因为户籍的因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典型的是“农民工”问题。新农业模式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就需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乡的不平等性对待会令很多来自农村的人望而却步,形成剩余劳动力的挤压。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不平等待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农民无法在城市从事劳动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农民的就业素质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胜任城市所提供的工作。新农业模式的趋向要求农民必须提高自身就业素质,比如农业服务纵向一体化要求农民涉及从组织形式到市场整个过程,农民自办公司当然需要自身拥有较为良好的学识与技能。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创办一些针对中老年农民的“科学课堂”,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建立有关法律制度,保障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农民自办公司或者联合中介公司实现农业的一体化服务是新型农业服务的趋势所在。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中介公司、扶持农民自办公司,保障农民“就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J].南方周刊,2003-07-17

[2]林善浪,张国.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

[3]商建初,孙卫芳.超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农村经济,2005(2):106~108

[4]税尚楠.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资本农场或合作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13(8):32~36

[5]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10

[6]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完善.科学管理研究,2010(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