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1

【关键词】郑州市 食品产业 集群 升级路径

郑州市食品产业发展形成了在数量、门类、产值、销售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在进行综合化管理的路径中,更要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形成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潜力,这样,能形成综合发展的多元因素,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郑州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规律提升加快

从相关数据的现实来看,郑州市近年来规模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的的数量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的数量也不断上涨,在综合化的发展中,可以实现整个产值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因此,在全市规模化发展的路径中,可以提升规模化的综合发展,因此,在综合化的市场推动中,郑州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在郑州市食品产业的集群发展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销售呈现了更大的发展,销售量的产值也是相当高的,其中,食品制造业的完成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方便面食品加工业位居榜首,成为了当前国内最大的冷冻米面食品生产基地,并且,在糖果枣类食品等加工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快。在速冻食品产量中,呈现出相对的发展速度。液体乳以及乳制品制造业等的销售都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态势。在土特产、加工休闲食品等,并且在饮料制造业、啤酒、烟草类产业发展中,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三)外部环境的发展

在郑州食品工业的发展壮大中,既有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与激励,也还有多方面的发展态势。其中,包括有总体趋势相对较好的宏观环境。在加快郑州市都市区域、中原经济核心增长、构建新型食品工业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很大的技术与智力支撑。同时,还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食品工业市场的综合发展中,食品工业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城乡居民食品食品消费结构加速转型的过程中,食品制造业业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态势。并且,在食品产业集群的综合形成中,尤其是在优质农产品资源以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提供了独特的市场空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区位优势的发展中,可以形成十字架的中心位置,在交通枢纽的综合形成中,全面加强在深粮食加工业等发展,并且在物流构建方面,也形成了很大的发展态势。

二、食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中的综合发展

(一)建立食品产业集群

发挥企业间的互补效应,谋求更大的发展。以面食等原料为中心,引导本地食品能源企业集中生产,开放市场、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能源企业进驻,形成规模优势。可以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组织建立产品的专门回收机构,将分散的原料富集,再转到企业生产。此外,建立专门的回收制度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可以给审核通过的相关生物能源企业发放牌照,允许其回收餐厨垃圾,并规定餐厨垃圾与分类后的有机生活垃圾只能由专门的机构或企业进行回收,餐饮单位或居民不得擅自将餐厨垃圾卖给个人,并制定违规的处罚措施,规范餐厨垃圾的回收。

(二)部门整合与协作

加强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化管理等等。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局、食药局、质监局、商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监督管理信息,交流各部门内部的监督管理标准和要求;强化部门之间的资源互补,针对工商部门无检测机构、缺专业人员的弱点,发挥其他部门在检测机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方面的长处,与相关部门建立起资源互补的机制;整合部门之间的监管力量,在对食品经营户的监督管理中,注重部门配合,特别是取缔涉及生产环节、餐饮环节的无照经营户时,采取联合执法、整体取缔的办法;同时,完善部门之间的抽样检验信息共享,定期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食品抽样检验结果,向其他部门共享食品抽样检验,使每个部门都能综合使用抽样检验信息,从而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运用率。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形成人才集聚高地。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联合创办行业专用人才培训院校。从郑州市食品工业主导性、成长性、战略性行业紧缺需求的实际出发,以项目、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或培养食品行业专业人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相关单位给予奖励。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全面放开人才兼职政策,完善食品工业创新型人才的兼职制度。

(四)完善产业准入制度

提高调控政策力度。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优化食品工业整体土地的利用结构,采取转移方式,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加强储备,促进食品工业布局的调整和转型,在动态中实现产业发展用地的供需平衡。进一步完善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企业搬迁的补偿政策;按照确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使之与郑州都市区总体功能高度吻合。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设立主体多元化的食品工业投资基金,根据政府及银行担保的不同权限设定担保资金的额度。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食品工业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食品工业企业信用体系。

三、结语

在结合郑州市食品产业发展的综合要点上,不断培育优势食品产业链的重点,并突出在产业发展中的特色与优势,规避食品产业链条发展中的的风险,不断探索产业转接的新路子,全面改善招商方式,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全面发挥出产业的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贾玉清.河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2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做到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和市场准入。这会给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入WTO,会促使包括通辽市市场在内的国内本土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直接流动、配置。我市可以抢抓入世良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更多地借鉴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通辽市绿色食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使绿色和特色产业、产品优先抢占国内本土市场,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竞争力。二是可以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WTO在要求全面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同时,正在高筑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食品标志将是21世纪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通过非关税壁垒的优先通行证。我市农牧业只能借此入世之机,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上背水一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可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入WTO后,取消农产品出口配额或许可证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我们可以享受各成员国多边、稳定、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获得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规范渠道,改善出口环境,促进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扩大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我市农畜产品朝着外向型方向发展。四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将促使我市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农畜产品生产,扩大具有较强优势的绿色食品生产。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更加有效地配置全市农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农牧业产业结构。

利用好上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迎接好入世的挑战:一是入世后,我市农畜产品的加工价格和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入世后,国家进口关税降低,取消配额,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进军中国市场。价格上:我市粮食价格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会最大。我市除蔬菜行业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以外,其它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没有优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的每吨价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679、804、1161和1462元,而我国国内市场分别为1200、1250、1850和2150元,分别高出世界市场价格的76.7%、55.4%、59.3%和47%。但注有“绿标”的食品在国内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30%,在国际市场上可高出50―150%;质量上: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积压严重,质量难以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普通玉米质量尚可,但价格较高,专用玉米尚未发展起来。我市的各类肉制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猪、牛、羊肉类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平均低57%、84%、54%,但由于其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加工比重达60―70%,甚至90%。我市其它大部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食味、口感、整齐度、外观形状、成品率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如果我们按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发展绿色食品,逐步调整、规范并与之接轨,将会大大促进我市农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通辽市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加工品为主导的农业,是应对入世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挑战的重要选择。二是入世后,我市农民的增收和转岗将受到重要影响。入世后,在国外农产品强劲竞争优势的压力下。通辽“农业大市”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卖粮难”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收入也将受到极大制约。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压力必将增大,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转岗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大省黑龙江去年全省农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2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不足3%上升到9%。三是入世后,我市农产品进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据统计,去年全国肉类产品猪、牛、羊、禽肉出口仅仅分别为其总产量的3%、1%、3‰、3.5%,而其进口全部大于出口,净进口达79万吨(不含走私进口)。根本原因是我们肉制品的质量未与国际接轨,质量要求严格的国家不进口我们肉类。肉类产品今后出口,只能绿色适销才能走出国门。进口方面:入世后,我们利用关税配额调控进口的余地将减少;因缺少解决贸易纠纷的经验,将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将会更难;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距离,采用技术壁垒措施限制进口的手段也将很有限。出口方面:因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补贴,我市农畜产品出口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WTO成员国有权使用针对我国的保障措施,也将增加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关于“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条款,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已成为限制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四是入世后,“农业大市”的思想观念受震荡。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大市却囿于农业,规模不经济,长期追求的是单产、总产、讲产值,不问销售,缺乏对市场研究预测,形成单一的种植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单一的玉米种植,因而出现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市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和“一转三超两提高”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二、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与优势

通辽市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市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大气、水体、土壤三大自然资源基本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几乎没有受到过污染。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的一块“净土”。据绿色食品开发有关部门环境监测表明,通辽市绝大部分地区都符合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开发绿色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兼有草原、山区、平原、沙地的地形地貌,具有较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一些名特优农产品,素有“内蒙古粮仓”、“黄牛之乡”之称,尤其黄牛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有森林面积1400万亩,覆盖率20.89%。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每平方公里仅有50人,相当于南方地市的12%,空气清新纯净;全市有可利用草原300万公顷,耕地79万公顷,土壤有机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域面积8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生长着近千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近百种;通辽市地处西部大开发中的东部区,三面环向多座数百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通辽市有5条铁路辐射6个方向、4条国道和起降多个方向的中型客机,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这些都为我市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重构通辽经济新优势。二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造肥料、饲料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全球环境污染加重。人们对食物的安全、卫生、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而绿色食品以其安全无污染、优质富营养和利健康而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人们不仅仅要求食品“无病害”,即“放心菜”,“放心肉”,而且进一步要求“粮――豆――油”、“瓜――果――菜”、“肉――蛋――奶”,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安全、卫生、健康。国际上实施的食品卫生标准都以此绿色食品筑起“绿色壁垒”。90年代后,美国、日本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据预测,全球绿色食品贸易额将由现在的每年35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0亿美元,每年将以30%以上的递增速度增长。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组织保障。全市初步建立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果业、水产业、特色养殖业、牛产业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的各种作物基地面积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扩展到粮油、乳品、蔬菜、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5大类2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机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A级绿色食品17个、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个。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8个。另外,通辽市建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以指导企业的管理、生产、销售、策划人员和原料基地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管理、服务、监测、技术、推广、培训、初级认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明确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发展思路上,市里提出了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优先重点地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并具体提出建设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市、绿色农产品大市、农畜产品加工大市的目标。在政策保障上,市里陆续制定出台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的决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名牌产品评定实施方案、绿色食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禁止使用27种农药的规定等政策措施,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为入世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三、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要模式,走绿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的路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高起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逐步过度为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重点扶持精加工,建设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的三年内,力争A级绿色食品在全市大宗农产品中达到15%,在名优特产品中达到30%;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平均每年新增1个。绿色食品产值分别占全市农业总产值和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5%和20%,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0%,为此,建议市里采取如下对策:

(一)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基地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环节。一是抓好重点基地建设。通辽市绿色食品基地要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指导,优势优先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实现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区域化。集中智力、物力、财力,向规模较大、特色型重点基地倾斜。要确立开发重点,选准主导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建设绿色玉米基地25万亩、水稻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豆类基地25万亩、杂粮基地25万亩、油料基地15万亩、林果基地32万亩、山杏基地50万亩、沙棘基地125万亩、肉类产品20万吨、蛋奶5.5万吨、水产品340吨。突出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城市郊区优良奶牛业及鹅、鸭、兔等食草畜禽畜牧业生产基地。二是优化基地布局。要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在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基础优越的左中敖宝、花吐古拉、兴和、团结,开鲁辽河农场及库伦、扎旗、霍市的大部地区重点发展AA级(有机食品)基地。在开鲁、奈曼、科尔沁区部分区域、左中宝龙山、后旗金宝屯重点发展A级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加大基地科技投入。要加快高新技术在全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使用已经认证和推荐的绿色专用生产资料,确保基地绿色食品的质量。四是搞好基地示范工作。我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应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关键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示范户、村和基地三个层次的示范,探索经验,带动面上发展。要重点抓好开发早、潜力大、效益好的现有15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五是推进基地规模发展。要注重扩大全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小宗农产品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基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大旗、大乡、大村。

(二)办好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适应WTO规则的市场竞争主体。龙头企业是决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结构提档升级。要支持全市现有“绿”字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逐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开发新品种,实现绿色食品多样化、系列化。二是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全市要以粮油品、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主要是扶持发展科尔沁牛业、科尔沁乳业、绿太阳、维尔、万顺达、金锣、通粮集团、蒙古王、雪航、岳泰、源源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改造和产品销售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和扶持,促使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提升其产品绿色等级和规模;尚未生产绿色食品的要引导鼓励其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抓紧转向绿色食品生产。三是加快进步型小企业发展。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如:燕顺斋、科锡羊业、佳源肥料等企业要及时扶持。通过完善机制,提高绩效,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挂靠联等措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四是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围绕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拳头产品,以骨干、龙头和资产为核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外引内联,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较大型企业集团。五是处理好利益联结关系。全市龙头企业要通过合同契约、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销售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通辽市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一是品牌扶持。对通辽市已获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鼓励生产者争创名牌,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品牌整合。对质量相同,区位相近,自然条件相似的绿色食品进行品牌整合,每种产品可推出一两个品牌,其它的同类产品都可通过一定程序加盟使用。三是品牌宣传。围绕我市绿色食品的特点,通过商业广告、产品展销、“818”赛马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要创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绿色食品群体。四是品牌保护。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及时办理商标注册、产品原产地标识。用商标和产地标识保护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名牌的创立。五是品牌营销。全市农畜产品生产企业都要坚定树立名品意识,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密切跟踪和分析研究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和绿色壁垒,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加入全国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营销网络,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销网。六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按照严格标准,提高品质,跟进开发,配套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全市生物肥、生物农药、包装、储藏、保鲜、运销、市场开拓等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力度,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决定因素。通辽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程序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集中力量搞攻关。要针对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人才智力,联合攻关,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全市要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加工技术。二是搞好良种选、繁育。市有关部门和涉农站所要认真抓好作物、畜禽、水产品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培育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三是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市农产品企业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储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拳头名牌产品。要抓典型,在全市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食品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入先进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全市企业要在产品品种、质量、等级上下功夫,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按照国际绿色技术、环境、包装、卫生检疫要求争取加入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ISO9000、ISO14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五是搞好培训、考察、人才开发。要通过绿色食品技术、管理标准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到区内外科研单位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的办法,以及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本市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家作顾问或兼职等办法,吸引人才参与我市绿色食品开发。六是激活科技人员。要改革我市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积极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促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全市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通过开展融资入股、原料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投入比重,尽快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二是财政金融部门加强扶持力度。本着“欲取之、先予之”的原则,市政府和驻市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有关部门要调整现有农业资金投向,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有偿流动使用,重点用于骨干龙头项目和生产基地及种养大户建设。全市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投资以及支农周转金、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应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三是广泛吸引外资。我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特别是国外资金的力度,投入绿色食品开发,扩大利用外资开发绿色食品的质量、数量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正在中国实施中德合作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有机农业发展项目,并已在我区的巴盟磴口实施,现还在寻求其它的合作对象。

(六)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监督检查,逐步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和国外对接。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市商检、技监、环保、质保、土肥等有关科研和监测部门为依托,尽快向国家申报建立通辽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监测中心,配足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加强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和终端产品抽检抽查,严格检测和评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生态环境。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通辽市绿色食品生产与国外对接。根据美国市场重点开发生产食、药两用的绿色食品;根据德国与欧盟国家市场,重点开发小杂粮、坚果类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根据日本市场重点开发生产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类绿色食品。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信息,全市要下大力量发展以养牛为主的食草型畜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市。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3

短短五年,长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从突破千亿,到进军2000亿,长春为何如此有底气?这是一组来自长春市工信局的数据: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实现产值544.4亿元;同比增长40.3%;而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有望达到750亿元,比2008年净增205.6亿元。事实表明,长春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在大成、皓月、德大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正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奔跑。

十大“军团”支撑2000亿产值

破千亿,进军2000亿,这些精准的数据从何而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标注,是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预测,结合长春市自身发展的实际确定的。

对于2000亿元产值的实现。全市已经成竹在胸,并且勾勒出通向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的路线图,即十大加工系列,就如长春市农产品加工的十大军团,支撑起20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这十大农产品加工系列分别是:

玉米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100亿元:依托大成集团、中粮(榆树)生化集团、吉粮集团、成昌隆等企业,重点发展差别化聚酯、化工醇、赖氨酸、有机醇、聚乳酸等高端系列产品,逐步建成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心。

玉米秸秆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依托大成集团、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华能、山东鲁能集团重点发展非结晶糖、纸浆、各种包装盒、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质发电。

肉牛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依托皓月集团重点发展有机肥、生物制品、皮革(蓝士革、机制革、装饰革)等。

生猪屠宰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亿元:依托山东金锣、南京雨润、吉林华正、榆树四海等企业,重点发展屠宰、熟食加工、生物制品、饲料等。

禽类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亿元;依托德大、大连威达、宏大牧业、德莱鹅业等企业。

乳制品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依托广泽乳业公司、新高食品公司,重点发展各类奶制品及奶酪。

鹿产品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依托长双鹿业、修正药业,重点发展食品、保健品、生物药加工。

稻米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30亿元;依托上禾米业、松江米业、百顺米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档精制米、稻壳棒、米糠油加工。

兔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依托青岛康大集团,重点发展肉兔屠宰、熟食、饲料及皮革加工。

食用菌和蔬菜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70亿元。依托雪国高榕、天景公司、福建超大、高榕公司、英俊速冻等企业。重点发展食用菌、速冻玉米、保鲜蔬菜、速冻蔬菜等。

三大部署促产业升级

培育和做大做强十大加工体系,是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的路径,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市工信局编撰的《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促进长春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工作思路。

一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制定鼓励品牌政策。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对众多分散的品牌进行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产品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的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前景、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打造行业旗舰。积极推进同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合、并购、重组和参股;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境投资布点;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集团化、连锁化运作:积极推进优势加工企业向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培育示范型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集群,构筑区域加工和行业加工优势。

二是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首先是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外招商。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提供软硬环境皆优的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大批中外优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进驻长春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

其次是扩大农产品加工品对外出口。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基地的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国际相关农业标准的对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空间,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出口市场。

再次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省外国外投资。支持有实力、有品牌、有技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省、跨国经营,到域外布点建厂,发展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南资北扩北资南下的历史机遇,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大交流,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格局。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4

目前烟台市城区尚无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系统,饭馆、大型酒店的餐厨垃圾均由城市周边的养殖户上门收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目前烟台市存在餐厨垃圾收集无序,随意处置的问题。

一、目前餐厨垃圾的现状

目前,烟台市六区规模经营的饭店、酒店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约有4000多家,加上各类餐饮网点、摊点,日产餐厨垃圾近200吨,年产7万吨左右。

前餐厨垃圾去向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被非法收集、加工。据调查,市区绝大多数餐馆的餐厨垃圾被近郊的农民或外来人口用作饲养“泔水猪”,提炼加工“地沟油”;二是随意倾倒。一部分餐厨直接倒入垃圾容器,和普通生活垃圾混装运输、处理,部分偏远、零星分布的餐饮网点甚至直接将餐厨垃圾随意倾倒,一部分油水残渣进入下水道,在下水道里易造成凝结堵塞,并发酵产生大量甲烷气体(甲烷属易爆气体),增加了城市污水管网爆裂的危险性;另一部分直接被随意倾倒、堆放。堆放处产生异味,招引蝇虫,引起二次污染。餐厨垃圾产生的污水随阴沟、地表径流流入周围水体,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私人商贩收购、运输餐厨垃圾过程中,由于收集、运输设施的不规范,会造成沿途漏洒,散发酸臭味,严重影响和污染城市环境。由于餐厨垃圾的无序管理,造成的二次污染以及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二、餐厨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危害

餐厨垃圾主要包括家庭、学校、食堂及餐饮行业等产生的食物加工下脚料和食用残余。其成分复杂,是油、水、果皮、蔬菜、米面,鱼、肉、贝类、骨头以及废餐具、塑料、纸巾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烟台市的餐厨垃圾特点主要是含水量高,水份占到垃圾总量的80~90%;有机物含量高,油脂高,盐分含量高;易腐烂变质,易发酵,易发臭;易滋长寄生虫、卵及病原微生物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餐厨垃圾喂养生猪的危害。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不但容易引起动物感染病毒,还容易造成人体感染口蹄疫、肝炎等疾病。猪食用后极易感染和诱发各种疾病,势必加大对病猪的用药剂量,从而会加大抗生素类药物的残留,通过猪肉进入人体,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餐厨垃圾,已受到铝、汞、镉等重金属以及有机化合物、苯类化合物的污染,被猪食用后,有害物质蓄积在猪的脂肪、肌肉等组织里,人食用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肝脏、肾脏等系统免疫功能下降。

——地沟油的危害。地沟油组分复杂,含有黄曲霉素、苯等有毒物质,长期食用会造成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甚至致癌,如胃的肿瘤、肝的肿瘤。如果任其排放的话,地沟油在水体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组成复杂的醛、酸等具有恶臭的物质,同时容易堵塞污水管道,造成污水反水。地沟油污染地下水,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滋生蚊子、苍蝇等害虫;废弃食用油脂流入江河,容易导致鱼虾等由于缺氧而窒息。

三、餐厨垃圾处理的对策

餐厨垃圾的管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做好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城市生态环境的大事。只有在加快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的同时,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多管齐下,加强对餐厨垃圾的源头管理,才能建立动态化、社会化、长效化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置工作。从近年来青岛、宁波、西宁等地的餐厨垃圾发展情况看,对餐厨垃圾进行规范化管理、资源化处理,是从源头上杜绝 “地沟油”、“泔水猪”,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唯一途径。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垃圾管理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各地探索适宜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及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餐厨垃圾管理法规规章体系。为加强烟台市餐厨垃圾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议加紧制定烟台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由城管、工商、卫生、食品、环保、畜牧、质量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落实,从餐厨垃圾的产生源头、转移过程、末端处置建立全覆盖、无缝隙、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监管运作体系。城管、环卫部门负责全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监督、管理和协调,组织实施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工商部门负责食用油市场监督管理,建立涵盖食用油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溯源体系,防止“地沟油”流入食用油市场;卫生食安等部门负责食用油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负责食品安全的协调、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法组织协调开展对使用“地沟油” 、“泔水猪”加工各种食品等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行为进行查处;环保部门负责对餐厨垃圾产生和处理服务单位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对本市牲畜饲养业户的监督,禁止使用餐厨垃圾直接饲养 “泔水猪”等牲畜;质监部门负责对以餐厨垃圾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督管理。

二是加强对餐厨垃圾管理的宣传工作。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后,全市应进一步明确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要求,并向社会公开相应的监督电话,鼓励市民群众积极举报非法收运、处置、加工餐厨垃圾的行为。同时,采取上门发放宣传页、设置社区宣传栏、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广泛宣传烟台市餐厨垃圾的管理办法和餐厨垃圾随意流失的危害性,让广大市民了解实施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的目的和意义,增强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及从业者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监督意识。同时,加强城郊农村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养殖户采取集约、科学的养殖方式,摒弃用餐厨垃圾、泔水饲养牲畜的传统养殖陋习,从而杜绝“泔水猪”、“垃圾猪”等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初步形成 “人人知晓、单位自律、社会共管、全面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是全面推行餐厨垃圾管理责任制。为了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对城区内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情况进行拉网式调查,建立详实的餐饮单位状况、餐厨垃圾产出量等信息资料库,为做好餐厨垃圾集中收运、统一处置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与所有餐饮单位签订管理责任书和收运合同书,对餐厨垃圾监管单位、收运处置单位、产生单位的责任义务和相关处罚标准,以及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的具体时间、方法、要求等都进行详细的规定,餐厨垃圾管理责任书和收运合同书签订率要达到100%,确保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有效实施。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5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责任制,调整优化种粮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流通、储备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立高效有序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布局合理、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产权多元、竞争有序的粮食购销体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加工和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

(三)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市政府对全市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负全责,市长为本区域粮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引黄灌区粮食主产县(市)作用,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36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粮食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力争全市三大粮食作物总产稳定在2亿斤,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四)强化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市政府总体负责全市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等,具体负责粮食供求平衡、粮食流通市场建设和粮食产业化发展,加强粮食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做好政策性粮源组织、粮食供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强化加工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既要突出解决好农民“卖粮难”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又要突出解决好城市居民“买粮贵”问题,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

(五)建立市应急粮油储备。截至目前,我市城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13.44万人,按照“城镇人口每人每天0.5公斤、10天的储备量”标准,需储备应急成品粮700吨。根据本地消费习惯、企业生产能力和承储能力,按照大米、面粉6:4比例储存,其中大米400吨,面粉300吨。我市总人口26万人,按照“全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每人每天35克、30天储备量”,需储备应急食用(胡麻)油250吨。储备粮油规模按照全市人口的增加(减少)而逐年增加(减少)。应急储备粮油动用时由市政府实施。市级储备粮油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粮食局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补贴办法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每季度拨补一次,由市财政局将补贴款拨补到市粮食局账户,市粮食局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审核后及时拨补到各承储企业。市粮食局负责起草《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各部门依法对市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实施监管。我市应急粮油储备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利费计算办法和目前银行1年基准利率计算,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共计67.82万元。

(六)进一步完善市(县)级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设。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络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应急供应和稳定市场的重要载体。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本着方便居民、布局合理、便于管理和综合平衡的原则选定,根据行政区域消费人口、供应范围和消费习惯,以及企业信用等级、资金状况、加工能力和加工工艺等情况,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应急供应范围包括市辖区内的所有地域,供应人口涵盖部队官兵、城镇居民、农场居民、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等。粮油应急定点加工企业选择辖区内愿意承担应急粮油加工任务的企业,粮油定点供应企业选择有一定实力的粮油供应店或大型超市粮油专区,特别是挂牌放心粮店优先选择。

(七)建立城乡居民口粮产销协作机制和供求价格预警机制,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区内和市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报告并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

(八)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对独立,承担市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根据强化后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合理确定粮食局人员编制,将粮食局人员编制从物价检查所划入发改局并在“三定”方案中予以明确。

三、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九)对灵粮粮油收储公司实行整体破产。成立市灵粮粮油收储公司破产领导小组,依法开展破产工作。

(十)保留区域重点骨干粮库。回购郝家桥粮库、中心粮库、崇兴粮库,交由市粮食局管理,作为承担县级成品粮油储备、应急粮食供应和政策性用粮购销粮库。

(十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政策性财务挂账,继续实行贴息政策,由粮食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对于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255.82万元以及欠农业发展银行市支行利息1072.71万元,争取金融部门予以核销一部分,剩余部分按照企业破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十二)妥善安置职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全员解聘收储公司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职工安置本着以人为本,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坚持以支持职工创业就业为前提,对于“零”就业家庭和“4050”等困难人员创业就业的,加大援助力度,通过“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其尽快实现创业就业。对于双职工下岗的“零”就业家庭符合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业加快发展

(十三)加快编制市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纲要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流通市场功能,增强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改造保留骨干粮库仓储设施,增加储粮技术装备,提升储粮整体功能。

(十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兴唐米业、昊王米业、丹富面粉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粮食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十五)加快建设黄河金岸优质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以梧桐树乡、郝家桥镇、崇兴镇为中心,鼓励和支持以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粮油品牌,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我市优质粮油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产业化格局。

(十六)利用五年时间,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市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站,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形成以自治区质量检验机构为中心、市质监站为骨干、县(市)质监站为支撑的三级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十七)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以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园区为龙头、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粮油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粮食期货交易,促进粮食网上交易。大力推行以散装、散卸、散储、散用为主的粮食流通方式,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十八)继续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工程,进一步创新服务民生举措。以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为重要职责,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服务群众生活为宗旨,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店”建设。加快放心粮油店培育,对达到条件粮油店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我市自治区粮食局授牌的放心粮油店今年达到20家;支持“放心粮油店”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配送、送货上门和电子商务等服务项目。“十二五”期间,培育“放心粮油示范企业”3家,每个乡镇培育一个较大规模的社区、园区培育一个“放心粮油”供应示范点。进一步扩大“放心粮油店”及大型超市粮油专营区的辐射范围,形成覆盖城市社区、进入乡镇、延伸村(队)的服务网络。

(十九)落实《农户科技储粮发展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科技储粮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在为农户发放1200套科技储粮仓的基础上,今年再发放3000套,今后视情况逐年增加。

五、强化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粮食宏观调控、市(县)级粮油储备、粮食产业化发展等。粮食企业购置的仓储、烘干等机械设备继续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和自治区《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开始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十一)继续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自治区确定的粮食储备企业和军供企业(含经营网点)税收减免延长至2015年的政策,落实承担政府应急保障职能的粮店减免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水利建设基金、地方教育费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二)落实自治区确定的支持国有粮食企业“退城进郊”的土地政策,即依据国家土地管理等相关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原则上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的,市场增值部分作为国有资本金用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使用的土地一律由原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参与流通企业改革的区内外企业,在土地、资产重组等方面享受自治区、市和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十三)落实自治区妥善安置国有粮食职工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依照相关政策规定,优先用于缴纳拖欠职工社会保险和安置职工;粮食企业职工再就业享受自治区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拖欠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由本级财政承担,欠缴职工的“三金”由市财政给予支持,欠交的“三金”滞纳金给予全额免除。国有粮食企业遗留的遗属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二十四)加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核销粮食企业经营性呆坏账。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粮食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的审计、评估、验资、咨询、登记、办证、过户等相关费用,属行政性收费的全额予以减免,属中介服务性收费的按照最低标准执行。

六、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工作领导

(二十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改革意见、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6

(一)1-10月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全年指标预测。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月完成17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预计全年完成210亿元,增长23.5%,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6.4%。

2、流通应税销售额。1-10月完成293.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8%;预计全年完成345亿元,下降9.4%,完成市下达计划的76.67%。

3、市场成交额。1-10月完成1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预计全年完成201亿元,增长20.5%,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00.5%。

4、商贸服务业增加值。1-10月完成7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预计全年完成90.5亿元,增长24.1%。

5、商贸服务业投入。1-10月完成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占全市服务业总投入的25%;预计全年完成15.5亿元,增长4.7%。

(二)今年以来商贸服务业运行和发展特点

面对今年以来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环境,我市商贸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度发展工作重点,咬定目标不动摇,攻坚克难求发展,有序调控保稳定,全市商贸服务业继续显现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

1、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虽然受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但近年来由于我市在改善消费环境、提升业态功能以及激活节假日经济等方面的努力,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呈现了总量持续增长、增幅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从纵向看历史最好。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在“十五期间”一直维持在14%左右,06年达到16.3%,07年上升到18.4%,而今年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幅,最高增幅达到25%,刷新历史记录。从横向看名列前茅。今年以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无锡二市七区增幅排名中多次名列前茅,1-5月份以25%的增幅与新区并列无锡第一,1-8月份再次以24.6%的增幅与惠山区和崇安区并列无锡第一,1-10月份以24.5%的增幅排列无锡第二。从行业看餐饮居于榜首。据全市分行业统计资料显示,1-10月份我市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增幅达35.9%,超出全市平均增幅11.4个百分点,位居行业榜首。

2、贡献份额逐步增大。

今年以来,我市商贸服务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多样化,市场供给多元化、消费档次提升化的消费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完善经营业态、提升管理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对上贡献份额也逐步增大。流通利润高位增长。今年1-10月份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实现流通利润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增加值持续增长。今年1-10月份我市商贸服务实现增加值7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超出全市平均增幅3.4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0.1%,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上交税收平稳增长。今年1-10月份商贸服务业实现各类税收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占全市服务业税收总量的33.3%,其中地方税收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29.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

3、后劲投入强势推进。

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和水平提升,关键在于后劲投入,着力点是重点项目的强势推进。1-10月份全市商贸服务业完成后劲投入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高出全市服务业总投入增幅1.2%,其中“三城三中心”6个重点项目完成工作量3.2亿元。从在建项目情况看:项目单体规模大。我市涌现出一批单体投资额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如中国宜兴金属城,总投资额达10亿元,三幢综合办公交易区已经竣工,9.5万平方米的仓储体系即将开工建设;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总投资额为6亿元,交易区已封顶,招商开盘良好,科技大厦于10月26日举行了开工仪式;东来国际商务中心,总投资额超5亿元,地下工程建设即将完工。项目发展前景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市在建的一些商贸服务业项目服务功能有了提升,中国陶都陶瓷城集购物、会展、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将打造成为全国13个陶瓷产区的展示平台和销售中心;中国(宜兴)金属城、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等项目也都是集交易、研发、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集聚区。

4、现代物流快速起步。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商贸流通的繁荣为宜兴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市现代物流已由起步走向务实推进、快速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以旺达物流有限公司为主体,以国家水路二类口岸为依托,以公共型保税仓库为基础,集报关、验关、运输、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正在迅猛发展,开辟了宜兴至江阴港、宜兴至上海港的水上货物运输航线,1-10月份完成内外贸货运7.1万吨,同比增长31%,进出口标箱5586件,同比增长21%,进场通关企业达189家,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物流项目务实推进。一批以商品配送、农产品配送为主的物流项目正在务实推进中,总投资1.3亿元的无锡汇全物流项目,一期已建设完工,投入运营;总投资4800万元的双目桥6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工程,目前一期6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仓库用房已全部建好;林凯物流中心、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待拆迁结束后即可开工建设。重点物流企业脱颖而出。经过近几年的扶持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正在快速崛起,旺达物流已被评选为“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成为我市物流行业的领头羊,久通物流、汇全物流也已列入无锡市重点物流的预选名单,即将成为无锡市重点物流企业。

5、专业市场前景良好。

依托有效规划,承接产业优势,借助科学管理,我市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基本形成了“一群”(融达建材装璜市场群)、“二街”(长桥河休闲步行街、阳羡茶文化街)、“三城”(华东石材城、融达汽车城、陶都陶瓷城)的专业市场格局。规模市场交易活跃。融达建材装潢市场、和桥轻纺建材市场、瑞德蔬果批发市场等6个年成交额超10亿元市场1-10月份实现市场成交额101.1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总量的60.1%。特色市场魅力初现。长桥河步行街连接华地、和信、新东方、大统华等商场、超市,形成了热闹繁华的人民中路商圈,已成为宜兴城区新的观光休闲景点;集文化、旅游、购物于一体的阳羡茶文化街倾力打造阳羡茶品牌,彰显陶都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茶产业优势。

6、规模企业不断壮大。

我市本土商贸规模企业无论是发展档次、经营业态、还是零售网络、销售规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宜兴华地百货和新苏南商厦分别列入“2007年江苏省零售企业营业收入30强”第14位和第27位,江苏三木废品回收公司列入“2007年江苏省批发企业营业收入30强”第30位。规模企业份额提升。根据2007年流通应税销售确定的200强企业1-10月份流通应税销售完成260.92亿元,占全市流通应税销售总量的88.8%,比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剔除废旧金属回收行业政策影响,同行业同口径相比,实际增长达23.9%。总部企业平稳增长。江苏华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目前市内外经营门店已达21家,并向一线城市南京、马鞍山进驻,发展前景看好,1-10月份集团实现总销售35.1亿元,同比增长10.7%,目前企业上市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可望择机上市。连锁企业网点增多。宜兴市宜客隆超市有限公司走本土连锁化发展之路,实行中心标准超市和社区便利店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不断拓展市内零售连锁网络,目前城乡分布宜客隆超市连锁门店18家,比上年净增13家,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7、市场保供调控有序。

今年我市商品市场供应受国际市场供求矛盾突现、商品价格多变以及国内自然灾害多发的影响,曾出现商品短缺、物价上涨、供应紧张的现象,我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有序。快速应对雪灾危机。今年年初我市出现了百年难遇的雪灾危机,道路封冻,运输受阻,又恰逢春节来临,为切实做好抗雪救灾、保障供应,我局快速成立了应急组织网络,一方面针对大棚农贸市场的不安全因素,迅速组织人员撤离现场,确保安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春节物资供应市场,基本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有效保障食用油供应。3月份我市食用油受大环境影响,价格上涨,品种短缺,为保障市场供应,我局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监测、联系制度,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积极调配油品资源。为有效应对5月份成品油市场“价格倒挂、供应紧缺、排队加油”的严峻形势,我局加强了市场供应的日常监测,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宜兴管理机构组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成品油宜兴市场投放量,维护了市场秩序,稳定了社会环境。及时处置奶制品问题。针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引起的突发事件,我局通过转发文件、电话督促、市场监测,较好地完成了零售批发企业问题奶制品的下架封存和放心奶制品上架供应的保障工作。

(三)主要存在问题

今年是国际市场多变、发展困难多聚、宏观形势严峻的一年,从当前以及下阶段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分析,我市商贸服务业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和制约:

1、政策刚性制约。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今年我市流通应税销售出现了“平开低走、逐步下滑”的现象,1-10月份全市流通应税销售完成293.9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仅完成年度计划的65.3%,总量净减35.5亿元。经我局对废旧金属回收行业的调查分析,今年1-10月份全市废旧金属回收比上年同期下降36%,净减量达到68.5亿元,全市有4个镇受废旧金属回收税收政策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总量较大,大大影响了全市完成情况。按照目前形势分析,必然要影响今年我市流通应税销售年度计划的完成。

2、土地拆迁制约。受土地制约和拆迁影响,一些商贸服务业待建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如融达商品城、林凯物流中心、汇景时代百货、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另有一些在建项目也受其影响,建设进度有所放慢,如中国(宜兴)金属城等。再加上银根紧缩、产业政策制约等因素影响,商贸服务业后续项目减少,后劲投入乏力,进度有所放缓,将影响到下阶段我市商贸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市场环境制约。由于受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升、外贸出口受阻(简称“四把刀子”)和信贷收紧(简称“一根绳子”)的影响,经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运输成本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利润空间相对减小,经营企业困难加大。

二、20*年工作总体思路、主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有效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和服务国计民生的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我市商贸服务业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计划指标243.6亿元。

——流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8%,计划指标407亿元。

——市场成交额增长20%,计划指标240亿元。

——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计划指标1*亿元。

——商贸服务业投入增长10%,计划完成17亿元.

(三)重点工作和主要举措

1、着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紧紧抓住后劲投入的着力点——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不同业态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确定一批“20*年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定人联系、定期沟通、每月上报”跟踪服务联系制度,尽最大努力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抓好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中国宜兴金属城、东来国际商务中心3个总投资超5亿元项目,促使信息项目早落实、落实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运营,培育我市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组织开展二次对接活动,营造发展氛围。

一是组织开展一次物流业务对接活动。20*年上半年筹划召开“20*年宜兴市物流业务对接会”,积极组织我市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的供需对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带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二是组织开展一次农副产品供需对接活动。20*年下半年筹划召开“20*年宜兴农副、土特产品与大中型连锁超市的商品供需对接会”,通过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我市更多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和土特商品进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发展“订单农业”,在农产品基地与零售店之间建立产地—配送—销售—消费的有机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3、切实抓好三个产业融合,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切实抓好商工融合。坚持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并进,把发展生产业放在首位,结合省级财税管理体制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业企业(集团)剥离物流业务,整合组建财务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我市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产品研发、原辅材料供应、产成品仓储和经销服务,实现工商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切实抓好商农融合。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工作,强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重点对农产品土特产基地建设、集中收购、定牌加工和对外销售上进行探索,创办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体,要努力在青梅、茶叶、竹笋、板粟、百合等土特产品种上求得突破,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切实抓好商旅融合。加快商贸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以商业氛围促进旅游兴旺,以旅游兴旺带动商贸增长,利用中国陶都陶瓷城的陶文化和阳羡茶文化街的茶文化,开辟旅游商品的购物点、旅游班车的停靠点,逐步发展成为商旅结合的观光点。

4、加快推进四种新兴业态,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鼓励发展连锁经济。扶持培育本土或以本土为主的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济,鼓励连锁经营以直营连锁为主向加盟连锁和特许连锁发展,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在全市社消额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努力开拓楼宇经济。结合宜兴国际经贸大厦、东来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楼宇的建设,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实现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三是扶持培育总部经济。大力支持江苏华地集团积极拓展市外门店、开拓市外市场、开发多种业态,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奖励政策,支持中国陶都陶瓷城吸引全国13个陶瓷产区企业来宜设立“总经销、总”机构,成为长三角区域的陶瓷经销总部;支持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吸引国际、国内环保科技单位来宜设立环保研发机构,成为服务全中国、辐射全世界,具有国际化的“环保信息交流平台、环保产业融资平台、环保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环保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环保产业采购加工服务平台”。四是积极促进品牌经济。鼓励我市商贸企业争创品牌,重点扶持和桥豆腐干、丁蜀紫砂壶、徐舍小酥糖、高塍猪婆肉等传统特色产业争创“中华老字号”、“无锡老字号”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