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

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原料药;出口;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44-02

我国的化学原料药产业与改革开放时间同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整个医药工业的重点,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并树立了牢固的国际地位。目前已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共1600多家,获得GMP认证的原料药有3700多个,能生产的原料药有1600多种,产能达200多万吨,其中60%供应国际市场,以青霉素、维生素C、柠檬酸、抗生素、扑热息痛为代表的60多种原料药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10年来,化学原料药出口比例大幅增加,仅2011年,我国出口药品构成中,原料药的比重占78%,出口额已超过220亿美元,在全球400亿规模里占50%以上。另外,全球出现的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象,更为中国原料药的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中国原料药行业现状

中国原料药从生产品种来看,大宗原料药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石家庄、沈阳、淄博、哈尔滨、天津等老医药工业基地,如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东北制药、齐鲁制药厂、哈药集团等。其产品主要为中国的优势产品,集中在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和激素类,生产规模较大,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浙江海正集团在国内抗肿瘤原料药方面占据了优势,是国内抗肿瘤原料药出口最大的生产商,其主导产品阿霉素、柔红霉素和丝裂霉素已获得美国FDA的认证。昆明制药公司的蒿甲醚系列原料药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一类新药,目前已出口到诺华公司。

我国原料药出口以大宗原料药为主,主要集中在维生素、抗生素原料类及解热镇痛类等方面。已具有稳定的出口市场。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限制已取消,加上国内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原料药海外市场将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

2中国原料药海外市场分析

21国际原料药发展趋势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世界生产原料药已达2000多种,全球原料药市场的规模大概已有400亿美元,并每年以7%左右的幅度递增。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现状见下表。

国际原料药主要集中在上述5大区域,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化学原料药生产,一是日益注重环保问题;二是很难通过技术改造促使成本下降;三是专业化分工导致非核心技术外包。因此美国、西欧及日本的国际制药公司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原料药生产规模,将一些非专利、污染严重、低附加值的原料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一趋势逐渐明显,给中国原料药海外销售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此外,印度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竞争对手,但因出口产品类型定位不同,暂时未对我国海外市场产生较强大冲击。

22中国原料药在海外市场中地位

中国为世界最大原料药出口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大宗原料药为主,其他小产品为辅。随着原料药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高端产品转变,不断向下游供应链延伸和转移,国内深加工能力在逐步增强。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积极获取国际认证,原料药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目前,中国原料药获得欧洲EDQM认证的COS证书数量约200多个,在美国FDA登记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也有600多个。这大大提升了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不断扩大世界原料药市场规模,出口范围已涵盖约200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出口市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部原料药出口的874%。其中印度、美国、德国是中国采购原料药的前三大国家,海外出口市场稳定。而其他值得关注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有俄罗斯、墨西哥、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此类国家的原料药贸易额增长最快,并且贸易额位于前20个国家之列。但这几个新兴国家的原料药需求点有所不同,越南是以氨基酸类、维生素和抗生素类为主,墨西哥是以食品添加剂、维生素类和饲用抗生素为主。此类国家销售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3中国原料药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化学原料药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原料药的产能已不是问题,因此,想扩大海外销售市场规模,提高化学原料药营销策略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原料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1注册营销

注册营销对于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原料药向国外规范市场输出必须要通过进入国的资格准入。欧洲国家的COS认证、EDMF文件,美国FDA的DMF文件,印度的原料药注册成为近两年中国企业原料药出口工作的重点。我国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产品做了美国FDA的DMF文件登记,注册美国DMF文件号数量较多的企业有山东新华制药、浙江海正药业、扬州制药、上海三维制药、重庆大新和重庆凯林等。尽管DMF文件号并不是进口许可证,但它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成功进行国外注册,表明该企业是个重视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企业,也说明该企业有资格向规范市场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注册营销”应当成为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可利用的一个手段。此外,还有企业的CGMP认证、欧盟的REACH法规,都是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注册营销策略。

32小品种营销

中国原料药在世界制药产业链中处于最基本的原材料水平,大部分产品价格低、产能规模大。近两年由于中国的基础工业成本提高,如水、电、气、煤、热运输价格的普遍上涨,使这些大宗产品的成本明显增加,利润下降,加上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此起彼伏,中国原料药的海外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应同时拓展那些利润高、规模小、有进口需求的小品种出口市场。如半合成青霉素类的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氯唑西林,头孢类的头孢吡肟、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头孢替唑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一定都是更新换代产品,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市场容量,但它们都是有市场需求的高价格产品,此类产品的出口,将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33技术营销

同一种产品如果有两种不同的生产工艺,一种技术水平较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较高;另一种是传统工艺路线,产品附加值较低。那么谁掌握了前者,谁就更能赢得市场。例如用发酵法生产辅酶Q10,与传统的半合成法相比,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都要优于后者。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小规模的发酵法生产。在高技术壁垒领域,特别是一些手性化合物的生产工艺,还是中国原料药行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只有不断加大技术营销力度,才能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34合同加工

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倾向于在中国、印度寻找合同外包、分包加工伙伴。委托合同加工是个降低风险、保持利润的好办法,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有效途径。

35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充分开放,品牌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化学原料药,由于不易通过外观来鉴别其优劣,因而品牌尤为重要。名牌产品,意味着高质量、好的信誉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有利于提高价格。使我国的产品不以低廉形象出现。

36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中开始普遍推行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并进行ISO 14000认证。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制药业环保意识较弱,通过ISO 14000认证的企业并不多,这对我国原料药的长期稳定出口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化学制药企业必须从长计议,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ISO 14000认证。以便拥有全球的“绿色通行证”来对付国际的种种贸易壁垒。

4结论

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在海外销售市场具有稳固的地位,随着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环保安全问题的重视,原料药生产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良好的发展环境配备科学的营销理念,采用注册营销、小品种营销、技术营销等手段,使中国原料药产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极大稳固了中国原料药在出口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燕春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N].中国商报,2010-05-19

[2]张宁宁,孙利华,姜春环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药业论坛,2012,21(16):19-20

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范文2

日前,欧洲最大的IT业咨询公司凯捷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虽然印度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以信息技术、金融和客户服务三类外包业务闻名于世,但目前,发达国家对于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项目转移到印度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今后3~5年内,印度必将挑战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这个结论得自对全球340家制造业公司的调查,这些公司大多是《财富》500强企业。”凯捷公司副总裁罗伊・兰德斯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当受访企业谈到今后三四年的计划时几乎一致地表示,向印度转移制造业业务远要比将办公支持类服务外包更让人心动。”他认为,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将很快超越IT业和服务外包业。印度在土地、劳动力方面具有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将是它吸引跨国制造型企业的最佳法宝。

目前,跨国制造业巨头诺基亚、戴尔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等厂商已经在印度设立工厂。尤其是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自1998年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成第一家工厂后,目前其已将微型车制造业务全部转移过来。而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协会也预测,2008年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将比2006年翻一番,达到59亿美元,并在7年内突破200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11亿人口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其目前的落后同样意味着今后惊人的需求。“印度制造”5年内威胁中国并非杞人忧天。

中国已是世界工厂

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大批乡镇企业最先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随着引资政策的齐全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来自日本、韩国的一批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它们主要以合资或者合作的方式涌入服装、玩具、食品及化工等行业。1990年前后,互联网经济的衰退导致IT产品价格和利润下降,这让中国台湾厂商注意到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开始把沿海的广东、上海、苏州和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样,2000年以后,中国移动通讯设备市场的旺盛需求吸引了日本、韩国和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厂商的目光,日立、三星和爱立信等巨头纷纷将其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

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快速,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中已经超过90%,出口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大幅增加。能源、纺织和家电等十几个行业100多种产品的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尤为重要的是,国内制造业在外资的利用上也大有改进,投资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随着世界500强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外商投资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配套规模也持续扩大,设立的研发中心逐年增多。目前,中国制造业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世界总增加值的1.5%,到了1990年,中国超过巴西,制造业增加值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约占全球比重的:2.7%,全球排名第8位。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上升至10%,取代德国进入三甲。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大工厂,这一点毋庸置疑。”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全球分工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仅从电子信息产业上看,过去5年里中国已经吸收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外资。目前,全球40%的手机和PC,45%的彩电均产自中国,中国的通信系统设备服务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述分析人士说:“中国能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制造业的作用不容替代!”

印度不甘示弱

长期以来,发达的IT产业和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业界甚至一度预言,印度政府的作风会让制造业的投资者不能忍受,而在这个港口阻塞、道路泥泞并且经常停电的国家建厂无疑是自寻死路。然而,情况从2003年开始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根据印度政府公开的数据,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其迅猛的势头,使得印度在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以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中国的发展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制造业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2005年9月26日我们《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明确提出与中国争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关键原因。”印度商工部一位官员曾经透露,2004年印度在矿业只有4.6%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工业8%的整体增长,正是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发展制造业每年至少能创造出250万个就业机会,这有助于化解国内贫困人口过多,内需不旺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不甘示弱的印度近几年一直在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其中,建立经济特区是最突出的代表。印度目前有近百个经济特区等待审批,而正式运转的已接近300个。虽然有不少声音批评印度错误地把建立特区当作短期战略,有些规模太小,以至于发展速度太慢,但经济特区还是为制造业的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埃森哲的合伙人Jose Morales在去年的时候指出,尽管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17%左右,不及中国的二分之一,但印度政府却对未来几年制造业实现年增长12%的目标充满信心。他认为,印度只是在大规模制造业方面不敌中国,中小规模制造业的发展已超越了对手。而且,它也具备了大幅提升制造业出口的潜力。

据悉,从2002年起印度制造业出口额就连年大涨。2002年约为370亿美元,两年后上升至540亿美元。埃森哲的另一位分析师在一份分析报告中预测,数年之内印度制造业出口额有望达到1500亿~2000亿美元,并在2015年左右增至3000亿美元。到那时,它所占全球制造业出口份额将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至3.5%,并将在服装、药物及汽车零配件等多个产品领域与中国平分秋色。今年2月,印度制造业增长创纪录地达到了12.3%。同时,工业增长在11个月也累计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1.1%。“我们的速度还在加快。”印度商工部部长卡迈勒・纳特兴奋地说,从过去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正在接近服务业。我们的出口额虽然还远不能与中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但是增速绝对更快。而自2005年后,进入印度的国外资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选择了制造业。

谁更胜一筹

未来5年内,印度真的能够撼动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吗?

从现有的观点看,更多分析者并不认同 印度会超越中国,但它肯定会一点一点地接近对手。他们说:“印度政府虽然在发展制造业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但一些难以改善的辅助条件仍制约着它。”

印度每年在公路、港口、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占GDP的5%以上,达到2800亿美元,并计划在5年内将这一投资规模增加到5000亿美元。但罗伊・兰德斯透露,此次接受他们调查并已在印度有制造业项目的企业中,半数以上还在抱怨印度“动作太慢”。更为要命的是,当地的电费不光比中国贵上一倍,而且还很不稳定,企业不得不自备发电机随时准备“自救”。另外,印度政府苛刻的规章制度太多,为了保证就业率,它甚至立法禁止企业解雇不称职的员工。

今年年初,曾被印度政府寄望以“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特区政策受到知名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怀疑。英国人载文指出,印度自2000年将8个出口加工区变成了经济特区后,不少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纷纷申请建立特区。人们随之发现,相当部分企业只是希望在特区投入少量的钱建点基础设施,然后再转手卖掉。“把经济特区作为权宜措施阻碍了印度商业环境的发展,不少外企之所以选择这里,是为了分散只有中国一个低成本基地时的风险。”文章说。

现在,时灵时不灵的接线板、掉色的被单和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过热锚的国产汽车让“印度制造”饱受诟病,而其国内把“巴贾吉”三轮车、“鲁巴”背心和“巴塔”拖鞋作为著名产品来重点宣传则被喻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即便如此,关于印度5年内威胁“中国制造”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投资者已经发现,中国虽然有完善的工业基础,但专业人才缺乏却让它的人力资本不断增加。目前,印度一般工人起薪为每天2美元,中国工人最低工资则在4美元以上。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到2014年,印度20-24岁的年轻劳动力将超过中国。2020年后,印度在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将有1.16亿,中国只有9400万,这势必加大在华企业的负担。

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频遭召回事件困扰。虽然多起事件被证实责任不在中方,却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中国制造”的思考。

分析人士认为,中印多年来的竞争已经给人以水火不相容的印象,但在制造业上却并非“啡此即彼”的零和游戏。在巨大的中端市场,“印度制造”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补充。调查显示的外资流动倾向虽有变化,但英特尔能最终舍弃印度,把在亚洲的第一座芯片制造厂建在中国,也说明了“中国制造”并不是在走下坡路。

医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范文3

从外交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承担起了其应有的责任,通过主场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和企业外交等不同层面、不同手段的对外合作与融合交流,获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首脑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参与。

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着眼于消除贸易壁垒,更希望通过设立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等重大举措,为各个国家的内部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同时通过结合我国实行的去产能、去杠杆的经济手段,将我国一部分过剩产能和制造业产业逐步转移到海外经济欠发达地区,造福当地民众,扩大其民生和就业,并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可行模式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提供分享和借鉴,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

从企业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国各类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作为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是成功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方式,除了数量有限的央企、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大型工程项目外,我们认为国内数量众多、产业分布广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中小企业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国际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联系国与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世界各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经济体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但中小企业在经济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却不容置疑。在欧洲,商业活动的95%以上由中小企业完成,60%-70%以上的雇员服务于中小企业。在美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9%,除务农人员外约有1.2亿工人,其中50%在中小企业工作。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0万以上,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专利申请数量、解决就业率及税收贡献率均超过50%。

从“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看,国企、央企主要承担的是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及复杂建设项目,如轨道交通、保障房建设、石油管线、港口城市开发和大型工业园区等项目,而中小企业则可发挥其参与到这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外包、零配件供应、配套支持等子、分项目之中,发挥其成本低、服务范围广、合作机制灵活等特点。

可以说,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不是看有多少家国有控股企业,而是有多少可以影响世界的中小企业。同理,“一带一路”战略虽然是国家级战略,由央企、国企起主导和推动作用,但我认为实现中小企业真正融合国际市场,让中国的中小企业成为世界级中小企业,将是这一国家级战略的关键所在。

国外中小企业合作意愿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与我国中小企业在进出口产品贸易、资金合作、市场拓展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对接合作。在我担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国际经济合作部主任期间,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待若干批次来自于外国政府、国外中小企业组织、外国驻华使馆和机构的拜访,他们大都谈及希望能帮助其本国的中小企业通过政府和行业平台组织,建立与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

从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对外贸易为主,跨国资本合作与技术引进合作项目较少,存在着对外合作项目信息不对称,国际合作途径不畅通,欠缺跨国投资与合作经验,国际经济合作人才缺乏以及对外合作过程支撑各类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海外市场分析

首先是V阔的非洲市场。非洲作为欠发达地区,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数量众多的人口基数,其发展现状相当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发展水平,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业产品和农业配套设施配套方面十分缺乏,甚至一颗螺丝钉都要依赖进口,因此,非洲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最好的目标市场之一。以喀麦隆为例,其华人首富做拖鞋生意,排名第二的则是一家几十万吨钢铁厂厂主,这些生产厂家所做的产品无疑都是在我国生产过剩的产业,是可以进行产能转移的,同时也为这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实际收益,增加当地就业岗位,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从而实现合作双赢的结果。除了投资建厂以外,我国也有中型民营企业通过与当地国家政府合作,建立了某项产业的工业园区,如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就是江苏某投资公司与埃政府共同兴建的旨在吸引国内中小企业入驻并开展业务的工业平台。其入驻的企业均来自于国内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如酒店业、汽车零配件、服装鞋帽类、医药和医疗器械等,这些项目的单个投资额基本都在1000万美元以内,产品可靠,生产效率高,在快速占领当地市场取得项目收益的同时,也为投资国提供了经济贡献、税收贡献和大量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其次,中东、南美及中亚市场潜力很大。由于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保持低端产品的高利润出口已经很难,除了继续输出成本优势产品外,还应该加强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投资。如我国是工业电器类产品的生产大国,浙江省又是集中生产地区,在中东地区、南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快速增长的产品需求情况下可以大有可为,而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型民企还是中小企业生产厂家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国际市场规则不熟悉,市场情况模糊,自身品牌竞争力弱,出于成本考虑无力在国外常设机构等,这些都是制约了国内工业电器类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此外,针对中亚地区市场,还应利用好中欧班列的物流优势,迅速了解当地市场的经营规则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将我国优势产品输入到这些地区,同时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生产厂家转移到中亚地区,实现产能的有效转移。

另外,欧美发达国家可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技术的来源地。欧洲特别是北欧诸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芬兰、丹麦以及以色列等国家都具备先进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团队,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通信系统、农业技术方面拥有特殊优势,这些技术可以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引进的主要来源国,通过并购、技术转移、股权合作等方式进行合作。而美、日和西欧诸国作为传统发达国家,也可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合作的重点,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基本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专利和在高端制造业、医疗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等行业的技术支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需求,可提升企业技术含金量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达成国际合作的主要动力还来自于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和企业主自己的战略眼光。总体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单一。如对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行为,我国商务部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该资金系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项活动的政府性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市场开拓资金的其中一项支持内容是举办或参加境外展览会,包括展位费(场租、基本展台、桌椅和照明);公共布展费;体积1立方米、重量1吨以上的大型展品回运费等。可以说该基金对于中小企业到海外参加产品博览会有较大的支持力度,但对于有意“走出去”的垂直行业中小企业无法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和项目介绍。

除此之外,介于当前经济环境和成本优势情况下,外贸出口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商务和工信系统对于中小企业产品“走出去”还是很着急的,但除了信息与交换功能外,还是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瓶颈问题。基于此,无论政府归口管理单位还是企业自身都需要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企业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形式和数量还不是很多,“走出去”的途径还比较单一。但可喜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以及我国民营企业乃至中小企业负责人眼光逐渐拓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无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家们都发现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井中观天,不能沾沾自喜。那么,中小企业作为资源和信息的弱势群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走出去”呢?

首先,我们认为可以利用与央企、国企资源和渠道优势以及在海外国家的影响力和谈判能力,中小企业可以成为央企、国企的合格供应商及配套项目建设方。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100强企业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下属一级公司――中国电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在全球各地设立了200余个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其每年在建的海外工程项目多达上千个,其新业务部拓展方向已经从传统的BOT或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逐渐转向由贸易带动投资,即由电建国际作为甲方拿到建设项目后,将所需建设外包和建设材料等需求完全交由国内的民营企业进行实施与供货,并由电建国际作为担保方联合地方政府、地方城商行共同为国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保障国内供应商获得生产所需的资金供应。在这些国内企业中有电建系统内的供应商,更多的则是适合项目要求的民营企业乃至中小企业,通过与电建国际这种规模的央企进行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可以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拓展市场规模,获得融资需求,快速走入国际市场。

其次,国内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海外工业园区合作,将国内高成本的生产厂房逐步转移到拥有价值洼地的国外地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树立新的品牌,通过投资国政策与物流便利条件实现针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贸出口,扩大出口,提高收益。如前面提到的不少国内中小企业参与到海外工业园的建设与投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这种形式降低了生产成本,绕过了贸易壁垒,以国外产品的品牌打开了新的市场。

最后,近年来有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家单枪匹马,独创海外市场,在不了解当地投资政策情况下居然拿下了价值不菲的固定资产资源,实现了公司海外化、资产化的目标。例如大连某公司负责人仅凭一张澳大利亚旅游签证,在一年内多次往返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并在完全不了解投资政策的情况下与当地业主合作,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购买了几千公顷土地,不仅开展棉花种植项目,还购买了奶牛场和肉牛加工厂,专门从事国际贸易,把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到中国,既实现了公司资产化,又开创了新的贸易模式。但当时如果有一家服务于国内中小企业家的项目服务平台帮助这位企业家快速拿到投资国政策和项目的话,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将更为经济、更为迅速。

搭建中小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