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1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贾晓平和其他6个伙伴共同创建广联达。彼时,他们没有选择走通用的软件企业路线,而是独辟蹊径,专注于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建筑领域。

一如硬币的两面,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滞后给广联达业务的经营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同时也让很多同业者甚少涉入该领域,也少有竞争,从而给广联达创造了了资本积累、业务拓展的环境。

2010年,广联达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从成立之初的7位创始人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名员工,从最初的1000家用户、3000多名使用者到现在的10万多家用户,近40万多产品使用者,占据了全国53%的市场份额。

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广联达如虎添翼,相继收购北京梦龙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梦龙)、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兴安得力),广联达解决了产品不够完善和市场缺位的后顾之忧,做足了国际化准备。如今,新加坡作为其国际市场的第一个根据地,正在形成、壮大。

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的访问中,贾晓平表示,现在,广联达已经不满足于做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领头羊,而是瞄准了世界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的NO.1位置。

“传统软件产业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李强强:我们了解到,1998年你大学毕业就进入广联达,至今在建筑信息化领域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也算是一个年轻的老兵了。你在建筑业信息化这个领域里面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贾晓平:首先从整体来看,信息化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都是要具备的。从天时上来讲,中国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为信息化发展铺垫了一个大而有利的背景;从地利上来讲,中国市场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都是世界级的,建筑行业亦如此。此外,人和很重要,企业的发展需要自身不出问题,要跟客户保持和谐关系,持续不断地给客户提供价值,还要处理好与相关利益方的关系。

其次,中国的信息化还是比较落后的。相较于国外同等水平还有滞后性,特别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信息化滞后于其他行业,推广有一定难度,但是也让很多同行没有关注这个行业。有利有弊。

第三,在中国做信息化确实要付出很多艰辛。因为你需要去不断跟客户交流,不断地教育客户,保持技术先进性,同时还要在商业模式上吸收本土特征,不能简单照搬,在这个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信息化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这是我的感受。

李强强:最近两三年,传统软件产业的基本面不被看好,平均利润在下降。有观点说,软件已经彻底成了一个传统行业。你认同吗?

贾晓平:软件公司不外乎两种背景,一种是项目型的,另一种是产品型的。从实践来看,做产品型的企业生命力、盈利能力要远远高过做项目型的企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软件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新模式,也会有新的生命力。

我想说的是,传统软件模式的盈利性还是不错的。比如,不用去怀疑微软的盈利能力,因为到目前为止,微软的盈利能力依然强大,只不过从趋势上来讲,它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大潮流,或者说踩的点不大对。

但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很多的管理类系统深入到各个行业以后,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与具体的业务内嵌到一起。不是客户没有需求,只不过我们在专业能力上可能没有达到,没有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专业上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依然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强强:正如你所说,通用的软件厂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客户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提供给不同客户的都是同样的产品。但这恐怕是专业领域信息化服务商的优势,你懂客户的需求,你知道客户要什么,客户说的话你也能听得懂。

贾晓平:社会大的发展,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各自做各自擅长的领域,通吃是不现实的。

“在恰当时间介入云技术”

李强强:有观点认为,云绝对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业务问题,更多的是由传统的卖License的理念向服务转型的一种思维模式的变化。你认为呢?

贾晓平: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它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导致收入模式发生变化。收入模式发生变化导致所有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变化,这就是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李强强:这其实是生态系统里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也有人说,云是大势所趋,你不用云思考就可能会落伍。广联达是用云思考的吗?

贾晓平:行业软件公司与通用软件公司的一个区别在于,我们会分清楚在哪些方面我们需要领先,在哪些方面需要跟随。在业务研究上,我们不断追求、不断领先,走专业化路线,因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靠此生存。而在技术领域里,我们会采用跟随策略,进行系统的前端研究,但我们不会去承担由这种模式变化带来的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区分先烈和先驱。如果我们做了通用的软件公司的事情,有可能就会变成先烈。当我们在恰当的点踩进去,就是先驱,先驱和先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看待这个技术变革的思路。

从行业发展来讲,首先我们承认云是一个趋势。基于前两个定位,我们会积极去做技术研究,设想整个商业模式,以及对此后的商业模式转型持续不断地思考。但是在具体启动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行业所处的市场本身的生命周期去考虑。我们会在我们认为的恰当时间点介入,并推动这件事情。我们肯定没有通用的软件公司看的全面、有前瞻性,这个我们不否认。

李强强:你们承担的义务不一样。

贾晓平:教育整个社会,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力不从心。

李强强:广联达目前的商业模式分几类?有没有基于云的商业模式?

贾晓平:我们有三种商业模式。现在运营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套装软件即完全标准化的商业模式;一种是解决方案型的,以项目为主,但背后有较为标准的平台化产品做支撑;还有一种是我们内部正在孵化的以互联网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业务模式。

现在,公司的业务布局就是这样,只不过三种模式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有的成熟、有的接近成熟、有的正在开始。

李强强:我比较感兴趣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的探索。现在做得怎么样?

贾晓平:这一块有几个方向:第一,如何推动以集中采购为基础的B2B模式。因为这个行业里会有大量的物资设备采购以及交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第二,信息服务,这是一种服务模式。这两个方向是我们正在开展的。

一种业务模式的形成,我们会严格的按照研究阶段、孵化阶段、规模化推广阶段来进行,一步步前进,包括以后的SaaS模式、云计算都在研究阶段。这块业务成长起来后,其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套装软件的商业模式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就是卖服务,收服务年费,而不会只是卖License。

李强强:套装软件与项目解决方案这两种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比例?五年以后,你认为这三个商业模式占公司业务比重会有什么不一样?

贾晓平:目前,套装软件大概占到85%到90%左右,解决方案占到10%到15%。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培育期,我们先不关注它的商业价值,先把它的模式做通。我们做了截止2019年的长期规划,期望套转软件、解决方案、基于互联网这三种模式比为3:4:3。

绿色建筑领域的先驱

李强强:再聊绿色建筑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关注的。在行业里面,绿色建筑的提法有一些年头了,但是效果不如业界预想中的顺利,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你认为应该怎样去破除阻碍、推动这件事情?

贾晓平:这方面,我们理解很深。绿色建筑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最终建筑主体是绿色的。相对传统建筑来讲,绿色建筑在耗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有先进性,但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

为什么要做绿色建筑?这么做对企业有什么意义?企业往往比较在乎建筑物建造的成本,而不去关注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就像人们买房的时候在乎房价,却不在意物业费,实际上物业费就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所以我认为,做绿色建筑首先要整个社会关注更长期的成本。做绿色建筑和不做绿色建筑的成本孰高孰低,企业要算这笔账。如果绿色建筑成本低的话,对建造方来讲是合适的,对人类社会也合适,这样就有了契合点。当然,这个工作需要很多机构、学者,甚至全社会去推动。

另外一部分是建造过程的绿色。英国一个相关统计表明,建造过程中的整个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建造成本大幅下降。

信息化水平提高以后,一方面,建筑环节效率会更紧凑;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很多建筑垃圾。现在50%的垃圾都是建筑垃圾,30%~40%的尘土是建筑制造的。广联达现在就是聚焦建造过程,为绿色建筑做辅助,也在着手研究如何让建筑物最终是绿色的。这两块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李强强:这其实也是取决于广联达公司的核心业务。有没有想过向上下游业务环节拓展,比如说建筑建造好了之后,从装修等后期的环节上来做信息化?

贾晓平:这已经在规划布局内。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成熟度,自身的能力背景不断往前推进。

建筑物建造完成以后,还有运维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信息化将整个建筑物管理起来,哪个地方出问题,信息化系统能告诉你发什么问题。就像灯泡突然坏了,需要换,通过信息化系统就知道这个灯泡是谁生产的,保质期是多长。当然,灯泡属于标准化产品,比较好换,建筑物有很多非标准的东西,它如何去更换?信息化系统就能做到。也会降低维修成本。

此外,绿色建筑需要一个信息控制系统,让所有的配置达到一种更经济、节能的状态。比如,人离开建筑,灯、空调等设备都自动关掉。这些环节都需要信息化手段介入。广联达已经在规划这种业务,只不过我们按照自己的步骤在推进。

李强强:正如你所言,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反而比较滞后,汽车行业也是这样,实在是堵得不行了,才有人提出来做车联网、做汽车电子。绿色建筑也一样,推广恐怕也比较难。

贾晓平:现在炒的最热的话题――数字城市,最终必然会落到数字建筑上。简单来看,城市就是由建筑和路构成,所以数字建筑的发展空间很大。

对企业而言,企业既要有前瞻性,还要有一定的现实性。前瞻性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都看到了,能想到都想到了,该研究的去研究,该储备的去储备;现实是指,企业要不断地发展和生存,最好要和市场本身的生命周期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先驱还是先烈的问题,走得太快的话,有可能就成先烈了。

“做全球老大”

李强强:广联达去年上市,今年2月收购了兴安得力,在此之前收购梦龙。目前,你比较紧迫的事情是什么?是国际化吗?上市之后,资本方面不用太发愁,接下来怎么走?

贾晓平:上市的好处我们就不用讲了,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你至少要对得起投资者,要让投资者的投资保值增值。那么怎么才能够保证增值呢?

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够掌控的,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如何让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这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收入来源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我们所思考和所做的工作都是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且是可行的来源。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形成过程会经过一个阶段,如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涉及到不同的客户――设计院、建设方、物业公司、业主、监理、咨询公司等等,他们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

其次,建筑物形成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设备和材料厂商,不管是给施工企业供,还是给建设方供,又会涉及到很多客户,还有政府监管部门。

而且,现在大家都不用去争论房地产,或者建筑行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看它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就知道了。这个产业背后还有很多教育机构为其培养人才。这样就有五个阶段,八类客户,每类客户里面又包含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不同层面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不一样,操作层需要一些套装软件、工具类软件,提高工作效率,而决策层和管理层就需要一套管理系统。

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看。虽然中国有可能是最大建筑行业市场,但到2020年,建筑产业最多也就占全世界不到 1/5,甚至1/6的水平。也就是说,国际市场至少是中国市场的四倍到五倍。那么,我们会在这些空间里不断寻找收入来源。

李强强:我们了解到,广联达收购的梦龙和兴安得力两家公司经营得都很好,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且创业板门槛比较低,为什么它们愿意和广联达结成一体?

贾晓平:我觉得首先是文化上的问题,广联达和梦龙公司相互之间往来有十年左右时间了,兴安得力和广联达保持联系也有七八年。

随着在资本市场成功上市,我们就考虑如何在行业内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分开来做也可以,但是不如抱团一起做更加强大。而且广联达上市后,核心目标已经指向了如何做这个行业的全球范围内的老大,已经不限于在国内市场称雄称霸。广联达有这样的心胸,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了解,企业间的价值观一致,那我就会主动去提出这个问题。

李强强:他们抵抗了吗?

贾晓平:这个问题也比较尖锐。在各自企业内部肯定会有这种争论,这不回避。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现实。大家都要在这个行业内发展,如果不是一家人,那么必然会相互竞争,必然会进入到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状态,整个行业利润都会下降。在理想和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收购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事情。如何算大账,怎么能做得更强大。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毕竟没有上市,离上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再一个就是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很明显。梦龙在管理软件类产品如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方面有优势,这为广联达公司开发解决方案的业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兴安得力在区域市场上跟广联达有很大的互补,它占了华东的经济中心――上海,这不能否认。这让广联达在国内的格局会更加稳定,根据地更加牢固。

广联达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会将中国市场作为根据地。要想往外打,根据地不能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为国际化准备。

李强强:新加坡是广联达第一个国际市场?

贾晓平:美国是倾向情报数据和研究为主,新加坡是我们第一个国际市场市场、第一个国际化动作。

李强强:进入新加坡市场之前有做铺垫吗?还是先进去再慢慢找感觉?

贾晓平: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关于东南亚市场的了解,关于新加坡的了解,前期我们准备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每一个新东西我们都会按照研究阶段、孵化阶段、规模化推广阶段的步骤推广。

李强强:今后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怎么做?有详细的规划吗?

贾晓平: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新加坡,而不选择其他地方?因为我们觉得新加坡代表性是比较强的,它是发达国家,而且属于英联邦国家,又属于华人比较多的国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应该说新加坡市场是比较理想的,既能够找到国际化的感觉,又能够让我们储备国际化人才。

李强强:新加坡市场是广联达国际化发展的跳板?

贾晓平:我们会把新加坡建成国际化的第一个根据地,根据地做完了以后,大方向上就会走两条路,一条路是发达国家,针对的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这个市场;还有一条就会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也不一样。

李强强:广联达的国际化战略有什么样的愿景?

贾晓平:国际化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目前,广联达公司已经取得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领域领头羊的位置,我们必然要去走向国际化。

我认为,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不走国际化路线,客观上来讲,只能等别人来打你;而主观上,国家形象必然会落到企业形象上,需要企业走向国际化。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2

盘玩手串的人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但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又能卓尔不群凸显自己的品味,难得一个文玩能这样受大家追捧。

其实,盘玩手串不分伯仲,只是境界不同,下面我们来聊聊盘玩手串的四个境界。

“玩”的境界

这类人的出发点就是玩,并没有特别的讲究。当你对他说:“你的手串不值钱”的时候,他会笑着回答你:“嗨,不就是个玩嘛”。当你问他:“你这手串值好多钱吧?”,他会说:“什么钱不钱的,我就觉得它漂亮”。

这类人群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特别讲究手串的搭配和佩戴方法,从众心理很强,心态很乐观,看别人都有也就跟着玩玩,看别人带个新鲜样式自己也就跟着买个玩玩。

这类人群玩的是“乐”。这种玩的心态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端正的,所以他能体会到手串带来的快乐。

“美”的境界

玩手串的人群当中有很多人都很有个性,他们认为手串是一件能彰显个性的饰物,希望自己带的手串与众不同。这类人群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玩手串的过程中还会研究手串的搭配。

要讲手串的个性化,可有许多讲究。比如色彩的搭配:用黄色的蜜蜡、绿色的绿松石、蓝色的青金石、红色的玛瑙等与手串本身的颜色进行搭配;再如样式的选择:藏式、普通的、创新的、传统的等等;更有各个细节的处理:流苏长短、垫片样式、配珠挑选等。

所以这类人群一般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款式,属于自己的风格。

“钱”的境界

这类人群秉承一个信念“只买贵的,不论对错”。比如现在市场上象牙很贵,花高价买来佩戴,可是别人看来,这就是一颗颗白珠子重叠在一起,看不出有多美,更不会去辨认它的真假。但是佩戴之人心里舒服,毕竟花了很多钱。

这种境界需要有钱,钱确实是直通艺术品的“高速列车”。

“佛”的境界

回归到串珠原始的出发点,它为精神找到了寄托,通过盘转珠串,滤清了思想,调整了心态,这是精神的境界。

你误解了他的“乐”,他会说“没什么”;你审错了她的“美”,他说“你有病”;你误解了他的“钱”,他会说“无所谓”;你要是侮辱了他的“精神”,那就是大逆不道。

调侃了玩手串的几种境界,其实四种境界是相通的,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进入关口会有不同。

工商银行

工行与中建携手打造千亿级电商平台

6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电子商务与在线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打造千亿级建筑业电商平台,在业界首创“互联网+建筑+金融”的新商业模式。据介绍,此次工行和中建将合作打造一个建筑行业垂直电商示范平台,为中建股份及下属子公司超过6000亿元的年采购规模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链式服务。工行将在开展采购专区建设及数据分析服务的同时,提供“一触即达”的配套融资服务,第一时间向符合融资条件的供应商推送融资额度,全程不落地在线办理贷款申请、合同签订及贷款发放,到期后为借款人自动还款。同时,该平台为开放式平台,在服务中建及其供应商的基础上,未来将向建筑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推广,成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商业基础设施,构建集在线交易、在线支付融资为一体的建筑业电商平台。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3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低碳建筑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理念和象征。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业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和重污染,这种模式使我们不堪重负,同时也给全人类构成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和世界其他的国家相比,尽管我们以牺牲大量的资源为代价,那么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在未来会超越工业、交通等部门而处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

在中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迅速扩大。中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为20亿平方米,高楼大厦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没有采用节能设计,现有的建筑也没有开始节能改造。比原有的建筑还复杂的设计和材料,例如不通风的房型、导热系数极大的落地窗、外飘窗等都成为了流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攀升,建筑总耗能总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房地产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住宅建设也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目前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式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并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可减排30—50%的温室气体。

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势头迅猛,如果不加以节制,按照目前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我们难以承受的程度。

2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伴随着城市化高峰的到来,建筑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建筑物所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还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从建筑行业的产业链条来看,要实现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将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低碳建筑蕴藏着许多节约能源、节约资金、创造工作机会的经济效益之外,低碳建筑是构建未来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经途径。

毫无疑问,建筑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发展,刻不容缓。

3发达国家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建筑业发达。目前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推行节能住宅,是欧美国家当前推行城市低碳化的一大热点。

英国政府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公共建筑。从08年起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推动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在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方面,规定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有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同样,德国也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商必须出示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

美国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复苏方案,主要涉及六大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建筑和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性领域。比如翻新建筑物,以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投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战略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同时,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美国采购法规定,政府必须采购有认证标志的产品。[2]

日本的具体做法是创设住宅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制定“低碳化住宅建设标准”并且要求开放商实施。这些标准包括采用高效率节能的住宅装修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的标准和数值目标,安装可以显示并掌握电和煤气的消费量的系统设备,以及根据“人体传感器”管理并控制家庭照明系统的标准设备。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3]

4我国建筑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方法与策略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建筑的先进经验,本人认为,中国发展低碳建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建筑设计上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必须树立低碳意识。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上、方案中,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甚至楼外的绿地都要尽量考虑到低碳。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如果在设计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楼的楼间建立风力发电设备,以保证楼宇内的照明等基本用电自给自足。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过地源热泵实现,并充分利用太阳能。

4.2建筑企业经营上

建筑企业应当形成低碳思维,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为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的问题,包括怎么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怎么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一旦建筑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建筑行业企业有低碳方面的要求,那么建筑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其商业模式运作。比如万科地产在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部分体现了推进低碳工业化住宅和精装修方面,以实际项目为原型建立实验楼,并最终推广至实际的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产业群的整合核心,像万科这样的开发商具有对这个行业很强的影响力,对其他建筑企业来说,万科的举动也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

4.3经济政策上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4

必须以更加包容的心态,融合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在通用软件利润急速下滑的情况下,行业软件该如何保持增长力?

20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却在2013年遭遇了低谷,金蝶、用友等通用软件企业持续亏损,这些企业无疑正遭受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模式和新应用的强烈冲击。

不过,15年前,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联达)却没有选择走风光正盛的通用软件企业路线,而是专注于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建筑领域。那时候,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滞后给广联达的业务经营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是广联达更多地凭借少有同业者竞争的环境,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和业务的拓展。

2010年,广联达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一步步登上了建筑行业软件企业营业收入老大的宝座。

在实现登顶的过程中,广联达学会了更加地开放和包容,广联达总裁贾晓平开始主动拥抱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他深知如今已经进入“用户制造”产品的时代,不再像以前软件企业先调研用户需求,然后自己关起来门来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现在广联达需要的是和客户共同来打造产品,共同创造产品价值。

在回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的访问中,贾晓平表示,云计算实际上给建筑行业软件企业带来了机遇,很多公司都开始用云的方式提供服务。他提出了4MC模型的理论,即项目管理、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服务为管理、移动应用服务和云计算,他认为云计算代表的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在行业拥抱云计算的过程中,广联达的公司战略也会急速转往这个方向。

云计算代表行业未来

李强强:有行业专家认为,软件行业的用户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广联达如何调整产品以及战略去满足多样的、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贾晓平:这也是我理解的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变化。过去,产品的研发、设计都是先调研了用户需求,然后自己关起门来做产品,现在我们需要和客户共同来创造产品,共同来打造产品,共同创造价值。

云计算正好符合这个特点,它具有应用碎片化、个性化、互联网的特征,它的反应速度、修改速度要比传统软件方式快得多。那么这样的话,它就逐渐能够支持和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李强强:两年前,广联达对云计算的看法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当时广联达希望通用软件企业承担起教育市场的责任,行业软件企业则是看情况而跟从。现在广联达已经把云计算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个想法是如何转变的?

贾晓平:首先,现在整个社会发展云计算的氛围已经形成了。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行业云的逐渐深入,行业内肯定也会有人去尝试,那么这个过程,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就是等别人来革你的命。不管从内还是外,从社会的还是到行业的,这个时候它就会显得很重要,也显得比较紧迫。

而且,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云计算已经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方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所有的文件,存储的信息量已经达到60G,但是一定还有没存储的。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建筑物理想上有100G的信息量,一些大企业一年有上几千个项目,而且在运维过程中信息量还会越来越大,这么大的数据量只能由云计算来承载。云计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那客户也开始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李强强: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软件企业,你如何理解云计算模式对广联达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你感觉到压力没有?

贾晓平:如果我们站在过去立场上来讲,这种模式肯定是冲击,如果是站在未来的立场,那么我认为它是个机会。

李强强:机会大于挑战?

贾晓平: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有布局,我们的广材网确认就是完全按互联网的方式来做得,我们的一些投资者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网站了。而且我们以后做的一些软件,按照过去传统意义上来讲它可能就是个单机版软件,但现在已经对接到云上了。

其实云计算本质上还是互联网更深入的应用,包括行业内的电子商务,我们也都在布局,包括后期的运维阶段、建造阶段,很多公司都开始用云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这个视角来讲它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我觉得云计算更多代表的是行业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广联达公司的战略往这个方向去转,而且转的速度会加快。

李强强:未来2~3年内,广联达在拥抱云计算的过程中,从资源配置、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贾晓平:从技术上来讲,我们的PasS平台已经逐渐完善了,上面做了很多的SasS应用,包括一些云加端的方式已经调整了。技术畅通后我们逐渐和一些合作伙伴合作。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有可能在内部,如何让原有的文化和基因尽可能不要影响到新的文化和基础,因为毕竟它是两个套路。我们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公司的战略上也会重点投入,会在内部管理、措施、机制方面有所区分,有所隔离。

李强强:以前广联达主要是产品型的业务,占比达到了80%~90%,而项目型业务只有10%~15%左右,现在这个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

贾晓平:这个结构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互联网方面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大约再过一年,互联网能够占到10%,我们期望在未来5年之内,互联网能够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到50%~60%。

行业的软件专家

李强强:你现在更愿意给广联达树立一个建筑专家的形象,还是一个软件专家的形象?

贾晓平:这正是行业软件公司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建筑行业的特征,首先建设方都是围绕着具体项目工作,如果说离开了项目,我们的工作方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或者有可能不称之为工程建设项目。

其次,我们每个项目最终都会交付实实在在的建筑,我们在企业开展中,存在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个数据量非常庞大。我们这个行业经常会在现场,特别是在施工现场,或者经常出差,要考虑如何处理办公管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通用软件的公司做个软件专家就行,但是行业软件公司还必须得懂本行业,所以广联达更多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做行业的软件专家。

李强强:广联达以前收购的北京梦龙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都属于横向的收购,有没有想过在纵向去拓展业务,即上下游整合?

贾晓平: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广联达公司会变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自信。毕竟我们从刚上市到现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适应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的过程,需要适应一步步成为这个行业营业收入上的老大。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显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包容,这是这两三年之内发生的内在变化。

开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正处于拥抱移动互联网的阶段,互联网的精神本身就是开放的。如果你还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公司就不可能做好,就像你讲的基因。

绿色建筑变为刚性需求

李强强:两年前,在绿色建筑方面,广联达提出了企业应该关注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但当时并不能很好地被客户接受,现在情况好转了吗?

贾晓平:现在应该好多了,根据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的数据,建筑的能耗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上,2020年欧盟碳排放要达到零排放。如果我们把时间再拉长一点,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建筑将不再是高能耗的建筑,而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体。每个建筑都可以产生能源,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该如何应对这个变化?答案就是智慧建筑,在设计、施工、生产、监管时候都更加智慧一些。

智慧建筑或者智慧建造,我们尝试用比较专业概念去定义它:就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设方与使用者之间改变,提高交付的效率,加大交付的灵活性。让我们对建筑有一个更透明的感知,让监控更深度智能化,最终实现绿色的、智能的建筑。

特别是从去年出现较严重的雾霾之后,所有人都关注污染这件事了。大家通过数据分析污染的原因,发现建筑物(包括建造的过程)是最大的污染源,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接受绿色建筑的概念了,心态也变得更开放一些,愿意去接受和改变了。

李强强:客户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了?

贾晓平: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要避免一些不好的现象,这涉及到创新的问题。美国的创新最大的特点是他对创新很包容,其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会有一个过程,愿意尝试新技术,等它有价值了以后再不断推行。

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同,在接受新技术的理念后,人们希望新技术立马成功落地,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你只能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教育客户过后,你还得按照客观规律来走,速度再加快一些,没有别的更好地方法。

李强强:绿色建筑逐渐从柔性需求变成刚性需求,广联达的生命周期管理从策略上是否有改变?未来有哪些打算?

贾晓平: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当中,信息化将支持建设行业,我们就要考虑信息化如何支撑绿色建筑。

建设信息化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目和运营深度集成、运用阶段。在项目管理当中,BIM(建筑信息模型)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第二个阶段是BIM+PM(项目管理)+DM(数据化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到整个4MC阶段的全面应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化的理论,有可能在局部方面还有移动应用或者互联网应用。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大型建筑企业;项目营销;客户营销

1.引言

我国长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与近年国家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工作,为我国建筑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当前世界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已经初显,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全球疫情尚未平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模式以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建筑业在国内的发展将具有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为提升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2020年中央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这也为建筑业提供了更宽广和更优质的市场空间和升级方向。当前,大型建筑企业在传统业务中的产品和定价方面的区分度逐渐模糊,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多数大型建筑企业的自身定位是从建筑行业为起点,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发展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其发展目标多是为城市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运营商。同时,原有的城市水、电、气运营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企业,甚至部分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和金融企业集团也开始将发展目标定位到了城市运营商,这与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目标类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国内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空间较大;同时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变化迅速,经济结构调整需求巨大,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市场需求;二是传统建筑行业的门槛较低,生产利润透明,核心竞争优势没有明显差别,企业发展程度相差不大,进入建筑行业的成本不高;三是原本为城市提供某个方面基本保障服务的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降本增效,开展多元化业务创新,与大型建设企业类似,建立以主业为起点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为了解决大型建筑企业在行业内外竞争的问题,改革升级市场营销战略成为了破题的重点。下面主要围绕当前大型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存在的市场困境和市场营销方法的改革升级策略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

2.当前大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2.1大型建筑企业传统市场营销的工作内容

多数大型建筑企业的产业链业务是以服务建筑业为发展前提的,所以本文讨论的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依然是建筑业施工总承包市场。大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目标是承揽尽可能多的优质项目,其市场营销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市场上搜集项目信息,二是以投标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具体来说,项目信息主要是通过内部营销团队或外部信息渠道商进行收集。信息从来源上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与建设单位搭建的沟通平台,由建设单位直接提供的一手信息;二是若未能与建设单位有直接沟通的机会,则由非建设单位提供二手信息。在实际操作中,建筑企业会综合利用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尽可能的拼凑出完整的项目信息,再根据获得的项目信息进行分析策划,与招标进行招投标环节的信息确认,组织完成投标文件的编制和递交工作,竞争项目标的,经过业主专家和社会专家的综合打分后确定中标单位候选人。一般施工项目招标文件中要求建筑企业编制资信标、技术标和商务标来进行评价打分,换言之,建筑企业需要在投标环节中从这三方面体现自身价值,具有相对优势者中标。其中,资信标主要展示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拟派项目经理团队的基本情况、企业对管理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对建设单位的承诺和其他说明等;技术标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需要体现出建筑企业的技术能力、现场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商务标体现的是企业成本控制和商务管理的能力,需根据施工方案和自身企业的管理要求,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综合报价。根据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评标专家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投标文件进行评估打分,最终由建设单位在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单位。大型建筑企业传统市场营销主要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

2.2大型建筑企业传统市场营销竞争方式

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项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按照销售漏斗的原则,只有上端的信息量足够,才能有机会完成销售目标,这个原则在建筑企业依然适用,只有收集并跟踪到足够的项目信息,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新签合同额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对于单一的项目信息而言,获得相较于对手更高质量的完整项目信息可在投标竞争中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收集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在投标文件的编制中,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企业的优势,以此来提高投标文件的竞争力。建筑业的产品指的是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服务,其特点与服务业类似,一是客户在购买商品前对商品不可见;二是产品质量与操作者能力有直接关系,并存在质量波动的风险;三是产品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基于建筑业产品的以上特点,导致建设单位在购买服务时对于信息的完整性处于劣势地位,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建设单位在施工单位完成项目交付前对产品的质量信息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二是施工管理服务无法退换货;三是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是较为常见的事件,产品价格在最终结算前也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因此,建筑企业在投标环节中会利用建筑业产品的特点,尽可能的扬长避短,利用信息优势将投标文件进行编制以达到更具竞争优势的效果。

3.大型建筑企业基于传统营销模式面临的市场竞争困境

3.1价格战愈演愈烈

国内经济在过去一个时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这成就了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一大批建筑企业孕育而生。由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供给都充足,企业发展模式大都是粗放型的规模扩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建筑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并以每年7.5%的增速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向投资、消费和出口模式转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模式放缓,导致建筑业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建筑业中的劳动力也向工厂分流,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从需求到供给的双向挤压,造成企业间竞争逐年加剧。由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施工和管理技术中已不存在绝对的竞争优势,导致建筑企业不得不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这造成企业合理的利润被不断压缩,投标过程中恶意举报频发,形成恶性竞争的态势;同时违法转包、豆腐渣工程、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

3.2营销成本持续上升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在信息收集和投标组织两方面的成本不断提高。在信息收集方面,由于行业内企业的数量上升较快,导致销售管线的转化率降低,为保障企业具有足够的新签项目,就需要增加项目信息获取量,导致收集信息的成本随之上升。从单一项目信息看,由于工程项目受益方较多,包括政府、建设单位、相关上下游企业,甚至公众等,各方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项目的中标结果。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建筑企业对建设单位的谈判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为增加自身的中标概率,不得不尽可能多的满足各方的需求。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在项目前期围绕工程项目开展一系列公关工作,来获取各方的核心需求信息,从而在投标文件中可以以优于对手的条件向建设单位进行承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利益方与工程项目并不直接相关,但建筑企业只能通过购买的形式获取需求信息,因此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支出。在投标组织方面,为保障自身企业新签工程额的稳定性,需要提高投标频率,因此整体的工作成本也随之上升。

3.3建筑业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目前央企性质的建筑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企业领导干部级别高,可以凭借先天优势,与地方政府搭建较为通畅的交流平台。导致建筑央企在国家、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是地方企业无法比拟的。二是企业规模大、资本优势明显。建筑央企利用资金优势,以获取优质市场和优质项目为战略目的,以压低投标价格的方式排除竞争对手,并逐渐发展为建设单位重要的供应商,从而提升了自身对建设单位的谈判筹码;在项目履约过程中可通过技术和商务手段提高合同价格,以保障盈利达到预期水平,同时不断强化自身在业主供应商中的地位,最终获取超额利润。鉴于以上优势,其他大型建筑企业暂时没有与之抗衡的竞争优势,致使建筑央企在争夺优质项目过程中,逐渐拉大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企业在企业和管理团队业绩方面的竞争优势。

4.通过项目营销向客户营销改革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激烈竞争的建筑业市场中,大型建筑企业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来尽快摆脱传统竞争模式带来负面影响。以项目为单位逐个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总体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需要进行集约化升级,而客户营销作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式,是项目营销的集约化体现。客户营销是利用存量客户信息,为增加建筑企业从存量客户中获取销售额并提升客户价值,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营销方式。首先客户营销的目标是为客户发展赋能,以帮助客户发展为前提来开展合作,建筑企业从这个过程中获取优质项目。建筑企业按照目标客户群的发展需要,围绕整体价值来开展市场竞争,有目的的发展建筑企业的产业链业务,通过客户营销可以将其从单一的成本竞争中解放出来。其次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筑企业将相对详尽的掌握客户的发展需求信息,节省了大量信息获取成本,在项目招投标环节中,建筑企业也会因为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而取得相对竞争优势,从而降低投标组织运作成本。再次以创造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竞争模式,能够根据客户的多维度属性和需求形成新的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客户群的发展需求形成本企业的产品组合和商业模式,在本企业的目标细分市场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客观上可改善建筑央企的马太效应,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呈现良性化发展趋势。开展客户营销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资源确定目标客户群,以争取与目标客户群开展全面合作,为目标客户群发展产业链业务。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从关注自身产品转型为关注市场需求,与客户形成优势互补,帮助客户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大型建筑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竞争优势明确在哪些行业的细分市场中深耕细作,培育一定数量的潜在客户。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需要聚焦到具有高价值的某些城市和某些行业的细分市场,深度挖掘目标市场的发展需求,发展与其匹配的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解决方案,不断强化细分市场的特色竞争优势,以增加客户粘度,提高新签合同额的稳定性,实现打包式承揽大体量项目或连续式承揽优质项目的目的。

4.2按照市场需求提高产业链管理能力

营销组织要围绕客户的发展需求而确定,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目标客户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与其开展合作将不再将工作重点放在客户在手的项目计划上,而是聚焦到客户的发展目标上。由于建筑企业是以“BtoB”的形式与客户开展商业合作的,那么使用建筑企业的生产的“产品”的用户并不是建筑企业本身的客户,所以帮助客户衍生出更为优质的产品,向下游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建筑企业从项目营销向客户营销的关键。这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管理水平,提高建造能力,增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效率,减少交易环节;同时一站式的服务价格要明显低于客户分别采购的价格,对目标城市或行业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站在客户的角度提供服务。

4.3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

建筑企业在分析目标客户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当方案中碰到自身业务以外的服务内容时,建筑企业可从外部寻找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供应商,形成一个针对客户需求、高度定制化的联盟,参与优质客户的竞争活动,提高自身对客户的价值,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联盟成员在联盟内能共享渠道资源,相互拓宽业务,提高联盟凝聚力。联盟成员各自发挥在自身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明确责任,减少其中的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联盟组合可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并保持联盟服务的高度定制化和竞争优势,以期通过联盟形式开展的合作竞争,得到与优质客户开展全面合作的机会,为企业提供持续优质的项目供给。

4.4将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建筑企业的生产计划应以目标客户的发展计划为主要依据进行采购和生产准备。企业各系统的考核标准,应围绕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维护或开发客户需要进行设计。建筑企业也需要建立有梯度客户管理体系,按照客户价值或客户类型进行分类维护,将市场营销的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客户的维护和开发上,同时深研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以及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调整政策,不断培育具有高价值的潜在客户,始终保证维护的客户群呈现出市场活跃度高、价值高的特点。

4.5进行客户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转换

城市水、电、气运营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企业,部分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和金融企业集团既是建筑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同时又是城市综合服务商的竞争企业。可以将以上类别的企业作为建筑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在服务城市建设运营方面发挥各自特长,共享市场红利,实现服务效果最优的发展目标。在合作过程中,加深了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可为承揽这些企业的建设工程提供先天优势。

5.小结

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约为60%,发达国家城镇化约为75%左右,差距依然明显,国内建筑业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与此对应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通过从项目营销向客户营销的升级,可以在细分市场集中发力,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保障,降低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带来的经营隐患,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度竞争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的伤害。客户营销能够将建筑企业从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中疏解到各细分市场,将竞争模式从价格战拉回到提升产品附加值中。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建筑企业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国家重点关注的新基建行业和区域市场中,利用客户营销的理念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将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建筑企业长远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浩.探讨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6):11-12.

[2]刘宏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03):201-202.

[3].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J].低碳世界,2015(36):172-173.

[4]徐贵明.建筑施工企业营运模式探索[J].建筑经济,2009(08):79-82.

[5]白苗苗.建筑施工企业投标策略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范文6

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随之而来的世界绿色技术革命将风起云涌。这就要求各个领域必须与之适应,方能在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占据发展的制高点,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将是大势所趋。

在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谁有迎头赶上的勇气,无疑会赢得市场先机。宝航股份敏锐地觉察到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市场为驱动力,不断在工程节能领域开疆拓土,市场开发成绩斐然。此次论坛,宝航股份大打绿色节能牌,立志于领航绿色建筑,可谓是雄心壮志,志不在小。然而放眼市场,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宝航股份无疑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者中的一员。目前,宝航股份已经先后研发生产出各类节能环保性能优越的新型门窗、幕墙产品和专利产品,迅速占领了行业的高端领域。相信在未来数年,宝航股份必将在门窗幕墙行业上大展宏图,将开启绿色希望之窗的初衷通过一栋栋建筑、一扇扇门窗转化为了然可见的现实。同时,不仅引领业内同行齐头并进,而且会给相关产业链上的同仁们带去更多的“希望之窗”。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宝航股份业已成为中国领先的门窗幕墙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知名地产政府建房首席合作伙伴,资深专业门窗幕墙生产运营商,工程产业集成供应链运营商,是目前中国成长最快、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建筑门窗幕墙及房地产专业配套商。一路走来,宝航股份的战略从模糊到清晰,从立足地方到放眼全国,其背后的驱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宝航股份坚持以市场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并随着市场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取得了今日的成就。此次论坛,宝航股份就产业战略及业务发展模式做了一份深入浅出的阐释,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番精彩的分析,也是出于对市场的最新了解和认识做出的判断。而宝石工程及防水节能副框安装法和宝航创新的部分专利产品的介绍,则是为应对市场变化而做出的努力。它使同行知道,即便市场变化无常,宝航股份仍然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它让消费者明白,无论他们需求怎样改变,宝航股份依然可以满足人居需要。市场的变化要求企业战略必须不断推进和创新,企业战略的推进和创新则最终诉诸于产品的完善与创新,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世界始终在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永恒的变,宝航股份通过产品、战略的完善与创新,适应了这种变和不变,这成为宝航长盛不衰的秘诀。

以智慧的科技,承担对蔚蓝星球的责任,唤醒世界品质居住的梦想,构建人们通往幸福空间的纽带,是宝航建设永续不断的追求。 宝航,脱胎于军工企业的门窗技术领跑者,过去二十年来,构建了遍布全国和海外市场的产业链条。在中国大陆,拥有六大生产运营基地,三大研发中心,一家宝航学院,超过1000名专业员工,300多家大型合作伙伴,成为中国大陆最著名门窗幕墙生产运营商。在海外市场,北美、东 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正在快速提升,宝航因其卓越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 宝航是深圳装饰行业"中国著名品牌“、“深圳知名品牌”企业,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ISO18001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

宝航门窗幕墙系统已经在全球数千个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广泛涉及到工厂、医疗、教育、商用建筑和别墅、洋房、普通住宅等领域,并得到了建筑 设计师、工程师、业主、承包商和当地政府的一致推崇。宝航代表着集成化、标准化、产品化、节能、环保、人性化、品质、生产运营专业化、创新 与服务的门窗系统解决方案。

今天,宝航凭借高投入的研发和系统设计经验,结合中国市场人文、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特点,专注于研发适合中国市场应用环境的门窗系统、阳光房系统、幕墙系统,持续不断地为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