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1

一、目前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目前在企事业单位高速发展时期,经常由于自身资本有限,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高负债经营,贷款过多,过分依赖银行的企业在危机出现时,资本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增大,现金流不足,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安全隐患。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企业筹资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商业信用,每一渠道都存在风险,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待完善

内部财务监控是财务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系统,但是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独立的内部监控机制,根本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有一些单位即使有财务监督制度,但是执行也不严格,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审计缺乏客观性,手段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出现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的情况,审计过程也是流于形式,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三)资金回流不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很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了解客户的信用等级,通过采取赊销的方式进行大量的销售商品,盲目赊销,这在会计核算的角度上确实能增加利润,但是,资金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造成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从而增加坏账风险,直至成为坏账,导致没有了足够的现金流。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企业无奈的陷入了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企事业单位应该准确地、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通过现金债务总额比,流动比率,资产净利率等来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来控制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进一步延缓危机甚至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立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及时协调,把风险管理的观念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采取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技术,比如降低法、分撒法、回避法、转移法等,一般情况下,企业之间采取对外投资多元化、联营的方式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 在进行项目策划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放弃可能引起风险并导致损失的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回避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来承担部分财务风险,通过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等方式将风险损失转移到其他组织。企业可以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合理安排资源,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安排专门负责人员进行分析、监控。除此之外,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Y构,实现组织化运作,建立监督控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以及贸易的频繁度在不断的加深。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的贸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同时各种客观存在的贸易风险也在很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企业必须有效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采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文章就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解决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改进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方式。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对贸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其经营规模的拓展,贸易量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对于多外贸易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和资源,抬高贸易成交量,忽视了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导致其难以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机制

要保证国贸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从我国众多对外贸易企业的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对外贸易企业没有健全的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防范组织,但是组织形式相当落后,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其次,很多企业将贸易风险的管理依托于外销人员的监控,这就对外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外销人员没有及时识别贸易风险,则外贸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

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外贸企业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风险管理手段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业对客户资信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会出现客户利用假票据的现象。第二,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为落后,对市场上的经济、政治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经营、注册、业务实施等没有深入调查,导致贸易风险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的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业情报网络,外贸企业要与行业之间的相关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及时的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做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二,要积极的拓展风险的调查渠道,例如,通过境内银行、驻外领事馆等获取重要贸易风险信息。第三,建立贸易风险的语境机制,将一系列的贸易指标用来预测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第四,对外贸易企业要定期的组织开展贸易风险防范的培训,切实提高外销人员的贸易风险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预控意识。

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营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所以对外贸易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各个项目流程、以及参与项目部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识别,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开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外贸易企业要监控对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等,防止风险事态的扩大,减少国际贸易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如果企业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没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会面对风险的时候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所以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和计划,对领导机构中的人员进行分级、分工,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3.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防止因运输风险造成的较大损失。第二,可以购买国际保理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为买方客户提供付款的条件,这样外贸企业更为容易获得国外订单,加大产品的出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第三,银行保函,外贸企业可以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如果进口方不能及时的支付款项,可以由银行代付,降低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高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邹博威,郎丽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分析[J].物流技术,2012,31(21):115-117.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3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盲目投资、企业运行质量低、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财务管理只围绕成本和收支展开,没有考虑长期风险价值。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型”、“风险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筹资、投资和资金使用等过程中财务结构不合理、因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非受人的意志控制

2.具有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

3. 具有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关系,通常来说收益越高,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4. 具有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以最小的成本确保企业资本运作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种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处理三个环节。

二.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应对由市场和经营行为导致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主要任务是评估财务风险、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确保管理层、操作人员、利益相关方在有关风险的重大问题及决策方面达成一致。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更加灵活有效地面对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需要高度重视的约束条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某种威胁。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复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需要提升到系统性的体制和机制的层次上来,以确保财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控和决策支持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不仅仅是核算、簿记,而是直接创造价值和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管控和决策支持服务。因此对危害企业发展甚至可能使企业倒闭的财务风险需要进行识别、评估,同时调动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济运行的整体健康。

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防范财务危机的重要方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企业对财务风险乃至财务危机的防范纳入规范化、体制化的机制当中,变侧重“事后监督”为侧重“过程控制”,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以使企业能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三.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情况:

1企业资本结构失衡,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相对于国外企业,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很大,未制定明确的目标负债率等问题,特别是短期债务比重过高,意味着负债结构的高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将大量的精力用在频繁的小额融资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也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企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企业竞争力所在。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显然,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和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缺乏预警功能

当前,一些企业财务系统仍停留在核算阶段,大力推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只是简单地代替了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灵敏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涉及得更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大。

4企业财务决策机制不合理

目前一些企业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在决策前期阶段忽视相关调查,以致信息获取不充分,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对决策事项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不够准确,极易导致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

5.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6.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众所周知,持续的金融危机,使企业资金供给发生短缺,资金链断裂,给大量依附银行贷款的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破产。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又不可避免地对企业本身产生巨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四.改善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1.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当前部分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出纳与会计核算层面,当外部环境变化并引发财务困境时缺乏足够的应对之策。笔者建议企业在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决策与控制、财务激励与监督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养高级经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充分重视财务职能管理的综合性、交叉性和数据的滞后性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提高各个部门涉及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从而切实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

2谨慎投资回避风险

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

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

4加强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

依据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 财务风险大多数集中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几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失当都会使企业面临利益受损、财务战略受阻。因此做好筹资、投资、资金收回和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对控制企业风险具有很大的作用。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应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之下,进一步明确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原则,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应急机制,做好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法,确保财务风险可控在控,支撑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5建立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不断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前,搜集充分的信息,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决策时,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在决策过程中,要避免经验主义、独断主义和主观臆断。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风险的范给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必须要有效致力于消除隐患、堵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到保安防线。只有这样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五.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切实提高对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当前企业改革面临的新形势,认真对待当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扎实推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曹华国.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J];时代金融;2007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4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主要指权益资本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一是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三是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过度偏好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明显偏低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全面、真实,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财务活动的起点是资金的垫支,终点是得到价值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获得增量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如果企业资金回收策略不当,将导致以下风险:一是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二是资产流动性差,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财务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机构设置,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财务结构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一定比例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避税效应,以及约束、激励经营者等正面效应。但并不是负债额越高越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

2、优化负债结构。合理安排负债的到期结构是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企业在作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到自身的行业特性,包括行业的竞争程度、增长阶段、经营特征、盈利能力等因素。

3、优化股权结构。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很不合理的现状,应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具体应占企业所有者总额多大比例,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

(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决策出现问题,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经济、法律责任。

2、规范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目前,企业项目评估方法已普遍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仍较多,有不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目的只是为了使项目得到批准,是不科学的。

3、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可以通过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投后评价管理体系,将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除了要控制资金投量,减少资金占用外,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率,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1、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进行预测和监控。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现金债务总额比、流动比率、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安全率。

2、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3、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

0 引言

目前大部分小额贷款机构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客户质量层次不齐,需要多层次性的风险管理加以区别。由于小额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的自有资金及少量的银行融资,几乎不存在任何杠杆放大效应,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小额贷款公司本身,而部分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机构不愿公开自身的风险管理模型和体系,小额贷款机构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出对内、对外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及体系,提高对贷款对象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对贷款过程及贷款对象的管理能力。

1 研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风险判断能力

提高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对象的风险判断能力,防范因为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基本素质判断错误带来的风险。贷款对象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着小额贷款公司自身资金的安全,小贷公司客户资产质量较银行客户肯定存在一定差距,具有抵质押物不充足或根本无抵质押物,保证方式为单一的第三方信用反担保等特征,该类企业若能承受小贷公司利息,其盈利能力必定较强,销售渠道稳定,且应收款项回笼情况良好,当贷款对象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时候此笔贷款将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敞口。

1.2 为商业银行是否与小额贷款机构合作提供依据

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小额贷款机构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融资以及可以开展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担保业务,这些业务可以增加小额贷款机构的收入。担保业务的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参照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等级确定与其合作的保证金比例、授信额度及合作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而在判定过程中,对小额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结构、流程、后果处置较为看重,最终的评定等级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合作与否,也将影响小额贷款机构最终的盈利渠道。

1.3 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差别定价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内部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对不同风险类型贷款主体的贷款利率的差别定价。目前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依据内部风险管理中的分类不同实现差别定位,更多的是采取基本一致的贷款利率处理,但是放款对象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经营实力不同,贷款的风险存在较大差别,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对所有客户进行风险评判的不同等级,给予中小企业不同的利率定价。

1.4 有利于完善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人进行风险管理评价的模型

小额贷款公司在对贷款人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外部信用征信对中小企业整体风险信用状况的影响,小额贷款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唯一风险承担者,贷款人风险信用状况用准确的风险等级进行度量,将提高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人风险管理评价模型的准确度。

1.5 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将迫使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目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向客户承诺贷款、帐外收取高额利息、短期资金周转的现象,这种行为最后导致内部客户质量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操作人员风险判断结果进行匹配,迫使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提高评级的作业质量和结果的公信力。内部风险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可以充分弥补小额贷款机构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

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来源

2.1 外部原因

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是指小额贷款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小额贷款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于小额贷款机构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自然风险。对于以农业贷款为主的小额贷款机构而言,其主要投向是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都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所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客户可能同时发生违约,这可能导致小额贷款机构的

破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无力按照与小额贷款机构所签的合同条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造成贷款逾期、呆滞、呆账等而产生损失的风险。小额贷款是小额贷款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小额贷款的投放要求小额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作出判断,但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小额贷款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贷款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这是小额贷款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导致小额贷款机构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只要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实际或默许的契约协议,将其资金借出、承诺借出或以其他形式放出,均产生信用风险。

(3)经济环境风险。从宏观经济环境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等都会形成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源泉。例如,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的高低以及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将对小额贷款机构的信用管理、利率水平及其各项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会对各个行业具有巨大影响,小额贷款机构投放的产业也不例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在引起相关产业变动的同时,也给小额贷款机构带来了风险;金融监管当局的目标与小额贷款机构的目标可能并不一致,相关监管政策也可能成为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一个

来源。

2.2 内部原因

(1)员工风险。小额贷款机构员工的素质对小额贷款的效率、成本以及小额贷款机构的财务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员工应该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和专业培训,最好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时,还要求员工有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小额贷款机构的员工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其自身必须是值得信任的,诚实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为客户树立良好信用的榜样。同时,员工对工作和客户的责任感尤为重要,这不仅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额贷款的效率,还影响着贷款的风险和成本乃至小额贷款机构的财务状况。

(2)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任何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小额贷款机构中可能产生两类主要的风险。其一是小额贷款机构管理之初的一些制度性设计缺陷,也会给小额贷款机构的运行带来风险。例如,小额贷款机构普遍采用小组联保机制,虽然它能较好地防范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小组某一成员违约之后,却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隐患——既然别人已经违约了,我为什么还要还贷呢?而且,小额贷款机构的贷款在地域和部门分布上比较集中,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其信贷资产组合面临“协变风险”,可能会出现大量客户同时违约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小额贷款机构的破产。

其二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即便有了完善的制度也有可能出现不规范经营,而这正是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

来源。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小额贷款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操作风险直接与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一旦发生,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小额贷款机构信贷资产受到损失。

事实上,制度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小额贷款机构存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尤为突出。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民间小额贷款机构随时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可能性。中国的小额贷款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近三年来政策的放宽,机构种类、资金渠道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管理模式、监管办法都有所创新,出现了更多的市场竞争。这充分证明了:法律的订立虽然通常滞后于成功的实践,但显而易见的是发展小额信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是同步进行的,法律和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小额贷款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小额信贷政策法律走向成熟的过程。

3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建议

3.1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自律行为,规范有效的金融风险内控体系应以合理分工、权力制衡为主要原则。为此小额贷款公司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授权制度、科学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通过合理授权,要求员工在其权限内承担相应的职责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应当具有前瞻性,且应随着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根据业务的发展增加新的监控内容。

3.2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化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是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HF公司必须清楚所面临的风险,并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然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其实内部控制也就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及监控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3.3 弱化逐利性,加强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能力

小贷公司目前高贷款利率以及高额的利润额足够让任何一个实体经营者眼红。部分并不具备出资能力或者日常经营性现金流并不充足的企业,也纷纷成为小贷公司成立发起人。其成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小贷公司的商业银行融资,获取利率收益,从而达到其补充自身现金流或空手套白狼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的完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绝大部分小额贷款机构缺乏对贷款对象进行风险判断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依靠内部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外部信息相互参考结合的方法等情况,怎样去建立一个与小额贷款公司实情相符的风险管理体系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需要从实践中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着手分析,建立起一个有助于小额贷款长期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莹.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6

关键词:PPP项目;风险管理

近几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受到各级政府的热捧,甚至成为很多地方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的途径。那么,何为PPP?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就一般而言,PPP 模式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它建立在双方各自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当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完成公共项目,满足公共需求。PPP模式之所以成为政府极力推崇的公共产品提供模式,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政府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放缓,支出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民间资本迅速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尤其是闲置的社会资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点。同时,它为减除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过分依赖,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尽管PPP 模式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风险。2015年国务院通过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财政部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因此,对于PPP项目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数据来源:World Bank and PPIAF, PPI Project Database. (http://)

一、PPP项目中的风险来源与分类

PPP项目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运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众多且利益关系复杂的特点。加之,我国大规模的公共项目采用PPP模式的时间较短,很容易产生风险。PPP项目中的风险贯穿于PPP项目的甄选、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回收等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损失。一般地,我们可以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PPP项目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等;而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项目选择风险、融资风险、管理运营风险、合同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

在传统的项目采购中,政府常常通过招标和合约签订,把主要的风险都转移给了项目的中标人。进而政府在项目运营中只看重自己的收益而忽视了承包商的利益和自己的责任,其结果是没有形成合作关系。一旦出现风险,往往不能及时化解。PPP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私营参与方共同分担风险。政府虽然把具体的建设、运营等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参与方,但风险最终的承担者仍是政府的。

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

(一)英国

英国的PPP项目发展较早。自1987年至2012年,英国有730多个项目采取PPP模式。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供的多领域覆盖。2012年,为进一步降低项目风险、提高PPP项目的成功率,英国政府总结以往PPP项目运营中的经验教训,对PFI进行改革,推出PF2 。与PFI不同,PF2由私人部门进行设计-建设-融资-维护基础设施,但私人部门不再参与基础设施的运营。整个PPP项目由财政部门主导,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争端解决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完善社会监督。

(二)美国

美国的PPP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PPP项目有地方立法机构的支持,保证政府不参与私人部门的具体项目运营活动,减少寻租和低效率。同时,完善公私合作的制度保障。例如,匹兹堡建立了公私合作的制度平台――ACCD。这一平台主是为公私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为PPP项目进行论证和游说。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注重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PPP项目。在项目规划、论证阶段就已经完成项目风险分担,并强调“谁有能力管理好风险谁就来管”。澳大利亚PPP模式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局负责对全国的PPP项目进行审批;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学界已经开始重视研究PPP项目中的风险管理问题。总结起来,政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PPP项目发起阶段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并进一步统一管理权。二是,在项目筛选中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准公共产品项目,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三是,建立风险清单以便于风险的识别,并约定各类风险中各方承担的的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四是,PPP项目作为公共项目,要完善预算管理,在PPP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均衡有效推进预算执行,用预算监管好项目。五是,在现有的有关PPP项目的管理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相应的立法,以对PPP项目的运作加以法律约束。(作者单位:扬州市英成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叶晓d,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6).

[2]贾占标. 论公共项目预算管理的创新[J]. 现代商业, 2013(12).

[3]刘薇. 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 改革,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