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监理;人才;培养

1前言

在监理行业之中,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即可以很好的解决以及分析问题,可以和建设方、施工方进行良好的沟通;经验较广,能够掌握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也就是除了需要了解监理的相关知识之外,也应当了解金融、法律以及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房屋建筑项目,涉及到的利益方较多,难免会发生疏漏,为此监理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各个参建方、人员,做到尽职尽责,使业主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

2注重监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2.1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由于监理单位的很多员工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同时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所以监理单位应当以员工自身的特点与其理想职业价值观为基础,帮助员工实施职业规划,同时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以及设计培训工作,确保员工可以了解职业发展规划,清楚自身正处于职业生涯中的哪个环节,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掌握关键胜任能力,并具备理想的职业远景以及职业价值观。

2.2创建多元培养模式,提升监理人员综合素质

2.2.1岗前培训

监理人员在上岗前,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具体内容为:监理工作的职责,主要工作内容以及方法,行为规范,并接受安全教育,同时还需要接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和工程流程等文件的交底。

2.2.2在岗培训

在进行在岗培训时,需要采取多元培训方式,比如说公司内部培训、岗位锻炼、进一步脱产学习深造、参加外部的各类专业培训、员工业余自学、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等。积极参加相应的培训课程。监理单位应当根据各个员工的发展方向,为其制定具体的培训课程,分时间、分次数、分人次的安排单位员工参加具体的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应为专业技术或者是管理类知识,利用课程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开阔员工的眼界,使员工逐步转向为复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专业型人才。在实施人才培养时,除了需要注重员工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增强。监理单位应当考虑让一些员工进入高校脱产参加管理课程,接受专业的管理课程。以促使监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日常管理活动,提升其协调以及领导能力,使其更好的进行管理活动。实行轮岗锻炼制度。制定科学的轮岗制度,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参与工作,可以使其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同时员工的业务水平也会提升,不仅可以避免某一些岗位过多的依赖于某位员工,同时员工也可具有更高的实践经验。专业的监理工程师需要接受3到5年的培养,其中监理工程师需要使用1~2年的时间来掌握以及了解施工管理模式和工程施工技术,在之后的2~3年应当参与到工程活动中,通过实践协调与熟悉项目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变更索赔的协调处理以及工程计量等方面,所以员工尤其是骨干人员有必要进行轮岗锻炼。另外员工也需要积极自学,参加各种相关执业资格的考试,比如说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考试。监理单位在此也需要给予员工更多的帮助,比如说聘请专业的培训老师,到单位为参与考试的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和某培训机构合作,由单位出资,减免员工的培训费用,对通过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考试培训。

2.3创建专家型学习组织、树立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理念

监理单位下属各项目监理片区、监理组定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监理公司总工办或技术部成立若干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讨论,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理论素养。鼓励员工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工程经验发表相关论文、专著、发明实用性专利及先进的工法等。

3注重监理项目部的打造,促进优秀团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配备优秀的总监。由于监理活动比较注重服务质量,虽然服务一词看似“平常”,但是做好是有一定难度的。服务的质量往往会受到项目总监的影响,同时项目总监的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会直接关系到监理合同的履行情况,以及所监理项目的工作质量。项目总监可谓是整个项目监理部中重要的领军人物,由于其工作能力会直接关系到一线员工,所以很多业主会比较认“人”。因此一定要着重配备优秀总监,促进监理团队更好的发展、建设。其次需要合理设置项目团队。由于监理队伍的内部组成也会关系到监理工作的效果,所以除了需要配备更好的监理总监之外,还应当以本项目的难以程度、规模大小以及工程特点为基础,科学的确定项目监理部的每一个人员,形成优秀的监理团队。同时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还应当做到人员的搭配工作,不仅需要保证整个监理团队专业结构合理,同时也应当考虑到监理队伍技术层次以及年龄结构这些方面,以便于保证效率,造就一支专业具有高强竞争力较强的优秀监理团队。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落实人才激励措施

监理单位需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的制定绩效考核以及考评体系,有效结合定量考核以及定性考评方式。另外也需要考虑到单位的用工制度,制定灵活的奖罚方法和有效的晋升制度,将工作实绩考核放在首位,专业能力测试加以辅助,结合监理项目部对员工的综合评价,以及员工年度绩效考评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员工工资晋升的机遇,做到多劳多得,人尽其才。

5结语

随着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房屋建筑市场的深刻变化,鼓励大众创新,由此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各种先进的工法等,这为监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使监理企业、监理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项目的使用以及运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监理人员作为主要的监督、管理工作者,其对项目有着管理的职责,所以监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对于整个项目质量的保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监理单位需要正面直对市场挑战,制定人才强企战略,落实人才储备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做好监理项目部的打造,提升自身人才的拥有量。

参考文献:

[1]铁力军.工程监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98.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监理企业;监理人员;建筑工程;现状;对策

1 引言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接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以国家工程项目建设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建设合同等依据,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工程建设进行的专业监控服务。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体制已经向社会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这样的机制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节约了工程投资。但是工程建设监理行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理人员的收入偏低、流动性太大以及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对监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本文就是主要研究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2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

2.1监理人员收入低,缺乏工作主动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由四大类别所构成,分别是: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中,监理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相同岗位层次的监理人员的收入都要低于开发、设计等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

同时,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监理人员都抱有应付公事的心态,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甚至时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低下。有些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的总监会感觉员工难以安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业主方也经常会去投诉、去反映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有些业主甚至会认为监理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不如没有监理。

2.2监理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人才缺乏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建筑工程行业,设计单位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5%,开发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15%,而监理企业的监理人员流动率却接近40%。可见,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这对于监理队伍的稳定性是致命的,严重影响了监理服务行业的形象。

此外,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有很大一部分监理人员工作不满一年,有些甚至就是一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监理作为受委托方,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控,这对于监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监理人员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2.3监理人员管理薄弱,缺乏规范性

建筑工程监理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监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而是直接由一些办公室兼管,从而造成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资料丢失、考勤记录不全、管理混乱等,管理的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甚至有一部分监理人员进入了反复招聘的死循环,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

3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对策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采用直线型职能制结构。细化而言,监理企业通过总工对所有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借助于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办公部等部门进行事宜协调。企业总工负责企业监理人员的管理,人力资源部与总工必须是协同一致的,从“招聘、培训、上岗、试用、正式以及离职”整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负责,任一环节的管理都不可疏漏。下面,本文分别探讨一下总监岗位以及普遍监理岗位上的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3.1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相对较少,需要由一些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核心监理人员所组成,对于监理企业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监理人员,企业应该从优厚薪酬、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关注、合同/职责/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制定具有发展前景的个人职业规划,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全程负责落实,杜绝一纸空文。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对这些监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诉求,给予他们持续性的关注。另外,企业在职责、考核等环节应该制定明确的约束制度,保证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稳定性。

3.2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主要特点是:年轻、虽有一些专业技术知识但经验不足、积极性较高但流动性较大。这些监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虽在监理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但对于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企业在招聘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时候,要将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等明确告诉求职者,对于一些吃苦耐劳、有志于长期从事监理工作的求职者给予更多的机会。其次,企业可以为这些监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一些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岗前培训环节上,执行从严把关原则;即严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合适的培训考核办法,从严考核,保证进入试用环节的聘用人员质量满足岗位要求。

4总结

时至今日,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建筑工程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单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经验化、零散化状态,未形成体系或模式。特别是有关建筑监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几近空白。因此,在当前监理企业面临急迫人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中职 建筑教师 专业素质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据此,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15个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60条职业基本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出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这说明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步明确和规范。本文以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四点策略。

一、专业素质内涵

本文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中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中职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特征。

1.专业理念

一是职业认识上,教师要重视和清楚建筑类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二是熟悉建筑业行业标准、遵循职业道德;三是个人修为方面,要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专业知识

一是中职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懂得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二是建筑行业背景知识,教师要了解所在区域建筑行业现状趋势与建筑人才需求等基本情况,掌握建筑类相关职业资格及其标准等情况;三是建筑专业技术知识,教师要具有较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知识。

3.专业能力

一是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如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资料、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的实施能力等;二是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即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三是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四是沟通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与同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工程单位等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师资现状分析

在对苏北一家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相关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1.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数量不足。

该校建筑类教师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的比例分别是50%、17%、33%。一般来说比较合理的职称结构应当是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依次递增。高级过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会加大;中级不足,衔接力量便不足;年轻教师数量过少,则缺少后备力量。

2.教师专业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对专业素质内涵的调查中,该校建筑类所有教师首选的强项是专业理论知识,少有选择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实践知识为强项的,且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后者有待提升。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教师往往忙于教学,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与能力。

3.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诉求受学校制度影响较大。

在对专业素质提升方式的调查中,教师们认为下企业锻炼、观摩教学和进修培训等方式更能有效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但现实中他们比较青睐选择高级别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或国培,但这类培训覆盖面较窄,每位教师的培训频率也较低。

调查也发现,多数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力是获得同行与学生认可,其次是获得奖金福利。另外,高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倾向于选择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职称较高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获得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但是,83%的教师认为学校制度是制约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最大因素。

4.教师专业培训不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需求。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近五年参加过与专业相关联的培训,其中省级和校级居多,但也有部分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培训,或是因为年龄偏大,认为培训形式与内容对个人发展起不到作用,或是因为职业倦怠,不能将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而未被选送出去。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几乎都认为培训内容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涉及的较少或者一般,而这些恰恰是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

5.教师缺少职业发展意识与规划能力。

调查发现,67%的教师了解一些学校的教师培养规划内容,但认为落实不到位,起不到全员发展的效果;剩下的教师不清楚也不关心学校规划的具体内容;没有一个人非常清楚学校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并认为落实较好。而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状态,一半处于有阶段性的或短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半没有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少有人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素质提高策略

针对教师专业素质标准要求和师资现状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策略一: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将《专业标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指标,科学安排考核形式。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素质提升动力和价值归宿感。

策略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做到因才因教施培。

依据《专业标准》调整教师培养方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培训层次,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例如与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交流,或以一个完整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单元作为实践周期,青年教师与高工、总监、造价师结对师徒等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建议企业实践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下企业锻炼的企业最好是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践后的考核可以是校企评价相结合。

策略三:完善专业发展平台,发挥教学团队作用。

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每位专业教师可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加入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及时跟踪建筑行业与企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教师通过依托团队平台,不断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团队也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考评员的培训与考试,保证团队成员“双师”素质的提高。学校对团队建设要提供发展环境并进行跟踪考核。

策略四:完善相关人事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出要鼓励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要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但目前由于学校自身特点和建筑行业特点,建筑类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作用体现不大。学校要打破事业单位用人上的一些藩篱,利用校企合作载体,重点引进高技能、精通工程实践的人才。

当前,随着建筑业增长形势趋缓,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素质。因此,要培养高技能的建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建筑类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阳明,郭雪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05).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课题编号:B-a/2013/03/021,课题主持人:徐秀维)、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3027,课题主持人:蒋春霞)和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高职土建类专业平台课程群教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3021,课题主持人:顾艳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3-02

一、引言

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无论事物大小,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组成系统的相关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依存性、互补性、竞争性、促进性等特性,从而不断优化和促进事物发展,由此产生协同效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现代产业集群体系的建立和协同发展,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并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向着集群方向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所谓专业群就是基于企业产品生产与服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系统。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基于协同学的视角,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和改革理念与方法,是探索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建筑工程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专业群构建的路径和基本方法予以实证研究,以供同行商讨。

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的基本思路

1.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的理论依据。任何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组成一个特定的系统,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虽然每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但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不断促进系统的发展,以实现协同性。构成各子系统的要素存在其共性与差异性特征,共性要素具有通用性和层次性特征,而差异性要素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特色与层次,更重要的是各要素之间存在的互为支撑、互为依存、互为促进、互为竞争的特征。协同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了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壁垒,形成开放共享与彰显特色的协同发展系统,这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建筑工程专业群就是基于建筑产品生产与管理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的教学组织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等若干个子系统,虽然每个子系统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不同,但每个子系统中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技术与知识,同时也存在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技术与核心知识。按照协同学理论指导,打破各子系统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共享与彰显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使系统中的人、财、物形成协同,才能对人才培养系统起到协同推进的效应。因此,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不仅要关注通用与共享要素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还要发挥各子系统色要素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另外还要确定专业群架构的层次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之间互补的集群效应,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2.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的路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应用于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主要路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群架构的层次关系确定,以建筑工程专业群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引领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带动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监理专业,形成专业间的层次关系,各层次之间形成互补效应。第二,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根据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证书的匹配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第三,运用协同学的方法,分析专业群系统与各专业子系统中专业技术与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要素的关联性、依存性、竞争性、独立性等,分类整理,将相同的技术技能、通识知识素质整合为基础共享平台;将构成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的独立技术技能、专业核心知识素质等要素分类整理,形成中层分立模块;综合考虑学生岗位迁移和技术拓展的需求,设立高层互选模块,架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个层次的教学组织系统,各层次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协同效应。

三、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与研究

1.高职确立建筑工程专业群架构路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根据协同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开发路径,对以上专业进行调研分析,按照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典型任务、职业成长规律、企业需求等因素,确定毕业生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梳理和细化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等要素,寻找协同要素,进行分类与整合。以建筑工程技术为龙头,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涵盖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四个专业的集群,按照专业群的架构路径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2.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岗位群面向的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课程体系结构与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匹配度、平台基础课程与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关联性、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迁移需求与拓展模块的协同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同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学习主体的动态因素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匹配度。开发步骤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岗位群面向的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以毕业生初次就业和职业成长各阶段所能承担的企业岗位工作职责,能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素质与职业资格证的匹配为主线,综合考虑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毕业生质量要求的水平。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制订技术、能力、知识、素质培养目标,实现岗位群面向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

第二,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匹配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就是分析岗位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技术能、知识、素质,将显性的行动过程与隐性的技术、知识、素质进行协同分析。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个层次的教学组织系统,每个层次自成系统同时相互支撑、相互竞争推进教学组织系统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协同效应。首先,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中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等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技术与基础知识相同或相近,公共基础课程如工程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材料、法规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其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因专业不同略有差异。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专业群的底层共享平台课程体系,指向培养专业群通用人才的目标。其次,岗位群中不同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还存在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如专项工程施工与组织、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向模块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模块系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系统,每个模块子系统设置相应的项目,指向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培养适应岗位变化与迁移、个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学生的喜好或者需要选择专业群中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本专业的提高模块进行学习,由此构建专业群高层互选平台。

第三,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协同与匹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中每个层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建立与三个层次相匹配的“认岗、跟岗、顶岗”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完整的教学组织系统。

第四,建筑工程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专业为单位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专业教研室建制,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职业规划为基础,重新构建以课程或项目为单位的课程团队,形成教师资源配置集群与共享,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课程或者是项目,让教师全心全意地研究其承担的课程或者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以“工作室+教研室+实训室”为平台,引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双师队伍”的职业经验和水平,完善“校企联合教研室”的运行机制,培育“校企双带头人”,规划好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培育骨干教师,在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使教学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步提升,形成专业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促进专业建设长足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成长协同效应。

第五,建立开发共享实训资源。梳理整合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场所,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需求,将原归属于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实训中心、校外工作室,以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按照其功能重新归类,软、硬件分类建设,充分利用原有硬件设施,以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为主线,重点建设专业群共享资源库,边建、边用、边完善。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形成案例库、习题库、学习中心(课件、视频、在线测试等单元)、岗位职业资格考试中心、项目中心(企业项目案例、项目解析、标准库等单元)、工程远程视频(建立工程现场与教学现场对接系统)、链接行业、政府相关岗站等多模块、多渠道、开放式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在校师生服务,同时为友好企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服务,为毕业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服务,发挥资源平台的协同效应。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5

本文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从而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教育

0引言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凝练出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本文主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教育,探索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1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始建于2004年,自2004年该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工程类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却逐年降低,毕业生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反映出我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缺乏。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1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只在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虽然采取制定创新创业计划书的方式,但都流于形式。1.2“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分离,没能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学科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识,毕业生基本没有创业、自谋职业和自我雇佣的意识,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1.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配置优化不足,目前该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担任。1.4目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单一,实践平台短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1.5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学生因为接触的实际工程项目少,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中工艺做法,构造要求相结合。

2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发展及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的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具有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具备国家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必需的知识和素质,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策划、工程全方面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深化专业教育的改革,不断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切实促进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高质量就业创业。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3.1构建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依托“工程管理实验中心”、“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以管理学学科为基础,贯穿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分阶段、有重点多维立体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阶段一:课堂理论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阶段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构成,安排在大一大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阶段二:实验实训教学。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能动性的建立,此阶段由“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创新发明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竞赛、校外导师报告、讲座”构成,安排在大三,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基于创新创业的体验式学习,将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与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企业专家的互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阶段三: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由“团队遴选———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培训———科研创新实验———成果鉴定与应用”构成,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项目、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依托校内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

3.2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构建了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依托科研课题更新试验项目内容,设计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实验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工程化素质。比如,我们将建工新产品试制项目《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应用研究》设置为“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性能检测”系列创新型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用水含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硫酸盐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碱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凝结时间对比试验”、“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胶砂强度对比试验”五个实验项目,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新增设建筑结构加固、建筑节能系列等创新型自主型实验项目。

3.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本科生项目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性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引导下,通过成立若干个创新小组,在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建筑工程实验中心”独立组织安排实验,打破传统的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启发、引导、监督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4和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建立共同完善学习资源的建设,对专业课程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论证和研究,合理设计知识模块,校企编写实用性强和符合工程实际的学习内容,建设符合个性化、多样化学习者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另外建立校企共享平台,实现工程信息的随时更新,建立共享资源机制,与不同部门创业者加强联系,彻底解决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另外,要通过校企之间在人员、岗位之间的双向流通,为学生创设更多上岗实践的机会,或者将企业的业务项目直接搬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具备有足够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该教育模块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该课程模块的基础理论,而且必须有岗位实践经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同时从学院内部选调精干的教师深入企业或与其他兄弟院校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从这些教师中选拔出一批在创业教育模块中有想法、有足够的教学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也要从社会上聘任青年创业才俊、管理专家等来校兼职任教,真正使学生接触到行业一线的创业实践技能和相关经验。

3.6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把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等。二是修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院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4结论

从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特征入手,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嵌入实际上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使创业教育通过有效的结合,最终产生一个包括一般性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课程、体验性创业课程三类创业型课程群,实现对本学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龚正华,屈冉佳.地方院校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以大理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5(28).

[2]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建筑工程 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教学模式

0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达到这一要求,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工学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教育,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两种场所和活动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即工学结合。以我们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工学结合能够在建设项目的不同生产时期进行学习,使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理论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和实践,使教学情境与真实的工程情境有效地融合;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的多样性,技术构成复杂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利于其人生职业规划的建立和努力方向的调整。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如何推进工学结合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

1 开展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坚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就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到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然而,高职院校只是教育单位而非用人单位,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就业情况。为此,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协商,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内容既要包括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具体实施过程,又要设计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案,并且双方能够根据新技能需求灵活调整培训内容,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并且,加强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岗位实践训练、专业核心能力培训、实习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外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当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鼓励和扶持,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训基地应与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相匹配,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真刀真枪地进行实际技能训练。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水平、管理机制以及服务能力,努力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不但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品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相对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满足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熟悉本专业课程体系及相关信息资源,很好地掌握所教课程的基本职责,对所教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实施等。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和参观法等。以形成学生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方法,比如练习、实验和实习实训等。

再次,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自身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左膀右臂,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科研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结合教学任务,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信息,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应当加强科研业务培训,建立规范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科研方便,确保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和社会上相关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便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如果没有与行业、企业进行联系与合作的能力,将很难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可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技能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通过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更新知识,拓展能力,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活动实施中,我们首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教师课堂讲课、试验演示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及时协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该先根据相应岗位对技能、知识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相关教学内容,最后配合考核方式来监督教学过程的实施,检测教学实施的效果。

3.1 岗位需求

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直接的职业领域是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监理企业、建筑行业咨询、设计单位、房地产行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初始的岗位群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标准员等。就业一定年限之后的发展岗位群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师、房地产估价师等。

3.2 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建筑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根据职业活动的需求,明确了《建筑材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材料的组成、技术性质、特点,了解材料组成、结构、外界因素等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能力目标: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规范,能够根据工程性质和环境特点合理选用材料,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素质目标: 端正态度,遵守纪律;查阅分析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处理,做到合理选择参数和材料品种;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团结协作能力,小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教学过程实行基础知识、单元实验、综合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共计48学时。例如,根据施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可确定一个综合项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该综合项目可确定出相关的单元实验: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水泥体积安定性检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等。根据综合项目与单元实验整合教学模块: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水泥的技术性质、水泥的特点与应用、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新拌混凝土的性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质等。

3.4 考核方式

为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即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强调实际操作,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成绩分配如下:平时成绩占20%,认真做好课堂到课率、课堂表现、课下作业的批改与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单元试验占20%,认真做好试验到课率、试验操作过程、试验报告的批改与记录,作为试验成绩的依据。综合项目占20%,认真做好综合项目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作为综合项目成绩的依据。期末考试占40%,试卷考查的重点是平时上课所讲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实际应用问题。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在同一门课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能力。由于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查,评价标准相对客观,同学们平时的课堂到课率、试验到课率、课下作业与试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明显好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并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晓峰,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1-4,13.

[2]闫荣春,温欣荣.导师制工学结合——基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深入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9):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