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1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我国保健品行业,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成为中国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也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2004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安全健康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意识。保健品产业提供的健康品从其内涵看与绿色健康潮流是一致的,绿色和健康联在一起,为保健品产业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因此,保健品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潜力和强劲的市场潜在需求,具备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本条件。到2010年,保健品人均消费有望达到100元,保健品产业市场总容量将突破1 000亿元,达到1 300亿元的消费量;到2020年时,人均消费将达到300元,市场总容量会突破4 500亿元。

而目前,价格虚高正逐渐成为影响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使整个保健品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并没有真正繁荣起来。笔者认为,在目前保健品市场环境影响下,采取适当合理的价格竞争应是其谋求出路的有效途径。

1 保健品行业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1.1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近10年来,在我国已获批准的4 000多种保健食品中,功能却只限于22种,2003年才调整到27种。功能限制可能是制约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条规定:“拟申请的功能在SFDA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应当向认定的检验机构提品研发报告;拟申请的功能不在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还应当自行进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并向确定的检验机构提供功能研发报告。”也就是说,保健食品的功能可以是SFDA规定范围以外的,前提是相关的试验和报告必须能够证明产品声明的功能。功能放开是此次保健食品管理改革中的重大的变化之一,这意味着今后的保健食品的产品功能可能会有所拓展。这将会有利于刺激研发投入,对整个保健食品市场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健品种类的日趋多元化必然会导致保健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1.2 《直销管理条例》

中国保健品行业已初步完成启蒙化教育,消费者已经越来越重视保健品的作用,单纯以药店为销售终端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人们的意识里保健食品总归是食品而不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因而保健品销售越来越从药店向大卖场、超市集中,这就促使保健品销售渠道日趋专业化。在一段时期内,以会议营销为代表的“准直销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从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的《直销管理条例》却对保健品企业热衷的这种销售方式当头棒喝。新规定要求从事直销的企业必须获得直销执照,而执照的含金量却是让众多保健品企业遥不可及的保证金2 000万元,注册金8 000万元。国内众多保健品企业都将面临规模小、资金不够、无法申领到直销执照甚至退市的困局。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够申领执照,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准直销模式”就难以摆脱政策风险。在如此情况下,掀起保健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将会给保健品的营销困境带来一丝曙光。

2 行业竞争环境有利于低价手段实施

自199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后,从1998年开始保健品行业逐渐走出低谷起,保健品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到2000年,生产厂家恢复到3 0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从2000年的3 000多家保健品企业来看,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 亿元以下5 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 38%;投资在5 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在 100 万元以下 10 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 41.39%;投资不足 10 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2001年脑白金仅1月份单品销量就高达2亿多元,创下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单品单月的销售新纪录,同年前 6 个月实现产值 4.1 亿元,利润 1.05 亿元。

2003 年到 2005年:非典过后的中国保健品市场开始复苏,如脑白金的营销战如火如荼,太太口服液市场占有率仍然居高不下。跨国保健品企业也开始瞄准中国并大规模挺进中国市场。2005 年 8月,美国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丹尼尔・史密斯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公司,计划投资5 000万美元,在未来几年内向中国市场投放不少于4 000个品种的保健品和日化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健品市场将迎来一个跨国企业竞相进入的。这些巨头的进入,势必引起中国保健品行业和市场格局的巨变。

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价格竞争必然会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武器并使其作用得到发挥。

3 价格虚高是行业瓶颈

影响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最主要的则是价格虚高。经过长达20年的“科普教育”,老百姓的保健意识和需求已经明显增强。保健品业的问题根源不在需求上,而是缺乏有效供给。供给不足的症结不在生产,不在产品,而是价格太高。不是老百姓不想保健,而是保健不起。保健品购买的主力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这个群体普遍积蓄不多,即使购买了高价保健品,但要长期循环购买,还是支付不起。目前会议营销渠道的月均消费金额在每人400元左右,同样的产品在直销渠道的售价为500~600元,真正能负担起的只是收入较高的少数人。保健的需求虽然势不可挡,但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低零售价格,放低门槛让更多消费者进来,中国保健品市场就会一直在低迷中徘徊,没有真实的购买力作支撑,偶尔的虚假繁荣便不能持久。

价格虚高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企业夸大宣传、过度包装,因为不如此便难以达成最终销售;另一方面,因为价格过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就强,一旦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很多人把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症结归为诚信危机,于是大搞企业诚信宣言等等,结果并没有实质性好转,反而使得各种评比助长了企业浮夸,增加了企业成本,最终又转嫁到产品上,价格更高。价格奇高的虚火下不来,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中国保健行业的信誉危机便难以解除。因此,只有真正把保健品价格的虚高部分降下来,让利于民,才能带动保健品市场的繁荣。

4 保健品低价格竞争策略是有效的

从保健品本身的性质来分析,它不属于生命健康急救品,而只是调理身体机能的产品,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价格便宜仍是其主导需求,因此低价格对消费者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目前保健品市场上来看,生产企业对保健品的虚高定价导致消费者对保健品价格的信任危机并产生强烈的降价心理预期。

而且,市场上保健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突出,更为保健产品进行价格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合理的价格竞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势必会给保健品市场带来一股新的销售热潮。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2

1.逐步实现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与之配套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仍未出台,多数产品仍执行原有标准,而这些原有标准存在许多重叠和冲突,存在相关法律的滞后性。我国的产品标准十分繁杂,同一产品存在多个标准,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等。这些不同的标准分别对应着多重要求和多方监管。这不仅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混乱,阻碍消费者维权,也影响相关部门的监管效果。此外,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性和完整性。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虽然庞杂,但是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多部法律法规存在上位法与下位法的衔接不良、重叠或盲区等现象。《食品安全法》颁布时间不久,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产品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依据其建立的一整套监管法律法规并未建立起来。2.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的食品标准与国际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食品标准水平较低,许多指标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食品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食品标准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蔬菜、水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291个允许的残留标准,而国际食品法典CAC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第二,国际上,食品安全标准都是按照产品划分标准,而我国则是按照类别划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较发达国家滞后。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应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而我国大部分食品法律和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滞后,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国食品监管的实效。例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和食品经营者的责任,但是对其具体责任详细的划分并无说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这使得相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二)政府执政能力落实的载体,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

1.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中,对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机构改革等方面影响深远。在应对市场失灵方面,1906年,为将行业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纳入政府监管范围,总统正式签署《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此后,美国政府又设立了食品安全与监督局(FSIS)、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信息自由法案》的修正推广和消费者权益运动,历任总统开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改革。1978年,美国食品安全问题风险评估制度开始实施:当年一月,美国政府设立了监管分析和评估小组(RARG),该小组每年只通过监管机构的10-20项规则。同时,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提出了行政机关制定规制前需要“规制影响分析报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认识到要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控制,应发挥市场本身的调控作用,克林顿政府实施了改革,形成了规则程序简约化和顾客导向的企业型有效型的政府。监管机构不再是一个只会处罚和单方面强制的家长,而是与药品业、食品加工业、消费者团体形成交互合作的关系,在条例和行政执法前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98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商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环境保护署署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健康与人口部部长、总统科技助理、总统国内政策助理等。该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食品安全计划和战略、指导政府部门优先投资重要食品安全领域和食品安全研究所的工作,并协调全国食品安全检查措施。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组织框架逐步形成。2.我国食品安全在地方以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模式监管种、养殖环节由农业、畜牧兽医、海洋水产部门监管。生产环节由质量技术监督。流通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食堂、餐饮消费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参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行,由各级农业部门全程质量安全机关监管。多部门管理造成了权力分散、权责不统一、协调困难的局面。并且国务院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定位模糊,《食品安全法》中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个议事协调机构,但并未对其具体职责做出明确规定,这使得该机构名存实亡,不能肩负起它应有的职责。我国目前食品行业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但是鉴于我国食品监管机构存在合并困难、人员配置不对称等方面因素,食品监管集于某一部门仍不现实。

(三)食品监管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多部门合作,并应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监管权限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3

冯忠武/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

一、兽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兽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逐渐健全。确立了兽药注册评审、监督检验、生产经营许可、行政处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兽药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兽药检验体系;兽医卫生执法体系。

(三)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三十多年来,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增加,产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 年底,我国兽药生产企业1 804 家,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企业77 家。现有兽药经营企业5 万余家。从业人员16.5 万。

根据兽药协会统计,2013 年,全国1 661 家兽药生产企业完成生产总值437.46 亿元,销售额401.83 亿元,毛利120.27 亿元,平均毛利率29.93%。资产总额1 155.48亿元,资产利润率10.41%,固定资产477.62 亿元。近六年来,产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产值、销售额逐年增长,2013 年趋于平缓,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3.64%。

1. 生药企业生产销售情况。72 家生药企业2013 年完成生产总值104.56 亿元,销售额99.33 亿元,毛利53.05 亿元,平均毛利率56.24%。资产总额216.43 亿元,资产利润率24.51%,固定资产65.93 亿元,从业人员1.81万人。

2. 化药企业生产销售情况。1 589 家化药企业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332.9 亿元,销售额307.5 亿元,毛利66.78 亿元,平均毛利率为21.72%。资产总额939.05 亿元,资产利润率7.11%,固定资产411.69 亿元,从业人员14.69 万人。

(四)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1.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 兽药行业资源集中化趋势初步呈现。集团化、现代化兽药生产企业出现,2013 年全国销售收入过2 亿元人民币的生产企业45 家,33 家兽药生产企业上市。

3. 行业布局发生变化,兽药生产优势带逐步形成。

山东(280 家)、河南(235 家)、河北(147 家)、江苏(108家)、四川(106 家)、广东(102 家)六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国的54.2% ;以上六省产值238.02 亿元,占全国的54.2%。与畜牧养殖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禽药、大牲畜用药、水产用药、原料药等优势产区初步形成。

4. 生产企业规模以中型为主。根据工信部最新划分标准,1 661 家兽药生产企业以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其中,微型企业143 家,占总数的8.61%;小型企业610 家,占企业总数的36.72% ;中型企业863 家,占企业总数的51.96% ;大型企业45 家,占企业总数的2.71%。72 家生药企业中大型企业18 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25% ;中型企业46 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63.89% ;小型企业8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11.11%。589 家化药企业中,大型企业27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1.7% ;中型企业817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51.41% ;小型企业602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37.89% ;微型企业143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9%。我国兽药企业总台上以中型企业为主。生药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中坚力量,化药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五)市场规模与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1. 生物制品。2013 年,生物制品市场规模(销售额)94.33 亿元。按照使用动物分猪用生物制品和禽用生物制品,是生物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猪用生物制品的市场规模48.22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51.12%,禽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35.74 亿元,占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37.89%。猪用生物制品中,强制免疫疫苗市场规模35.96 亿元,占猪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74.57%。禽用生物制品中,强制免疫疫苗市场规模14.21 亿元,占禽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39.76%。按照疫苗种类分,活疫苗市场规模35.39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37.52% ;灭火疫苗市场规模53.81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57.04%。

2. 原料药。2013 年,原料药市场规模(销售额)81.7 亿元。按产品类别分类, 抗微生物药市场规模73.06 亿元,占市场份额89.42% ;抗寄生虫药市场规模8.04 亿元,占市场份额9.84% ;解热镇痛抗炎药市场规模0.31 亿元,占市场份额0.38% ;其他原料药市场规模0.29 亿元,占市场份额0.36%。

3. 化药制剂。2013 年,化药制剂市场规模(销售额)179.7 亿元。按照产品分类,抗微生物药市场规模131.72 亿元,占市场份额73.3% ;抗寄生虫药市场规模17,13 亿元,占市场份额9.53% ;水产养殖用药市场规模8.72 亿元,占市场份额4.85%;消毒药市场规模9.46 亿元,占市场份额5.26% ;解热镇痛抗炎药市场规模3.52 亿元,占市场份额1.96% ;调节组织代谢药市场规模3.07 亿元,占市场份额1.71% ;其他类别化药制剂市场规模6.09 亿元,占市场份额3.39%。

4. 中药。2013 年,中药市场规模(销售额)46.1亿元。按照产品类型分类,散剂市场规模28.56 亿元,市场份额61.95% ;注射液市场规模6.33 亿元,市场份额13.73% ;合剂(口服液)市场规模6.73 亿元市场份额14.6% ;片剂市场规模0.57 亿元,市场份额1.24% ;颗粒剂市场规模3.43 亿元,市场份额7.44% ;酊剂市场规模0.03 亿元,市场份额0.07% ;浸膏剂/ 流浸剂市场规模0.36 亿元,市场份额0.78% ;其他制剂的中药市场规模0.09 亿元,市场份额0.19%。

5. 进口情况。2013 年进口兽药销售额13.67 亿元。按照产品类别分类,生物制品8.8 亿元。占进口总额64.37% ;药物饲料添加剂3.11 亿元,占进口总额22.75% ;抗微生物药物0.95 亿元,占进口总额6.95% ;抗寄生虫药0.67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4.9% ;其他化学药品0.14 亿元,占进口总额额1.03%。按照使用动物分类,猪、牛、羊用品8.96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65.54% ;禽用药品3.25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23.78% ;宠物及其他用药品1.46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10.68%。

6. 出口情况。2013 年兽药产品出口额为38.57 亿元,其中生物制品出口额0.51 亿元,原料药出口额18.99 亿元,化药制品出口额9.07 亿元。生物制品按照使用动物分类,禽用生物制品出口额0.61 亿元,占生物制品出口额的31.37% ;猪用生物制品0.35 亿元,占生物制品出口额的68.63%。原料药出口52 个国家,按照产品类别分类,抗微生物药物出口5.37 亿元,占原料药出口额的18.8% ;解热镇痛和中枢兴奋药出口0.05 亿元,占原料药出口额的0.26% ;化药制剂出口48 个国家,按产品分类,抗微生物药物出后5.92 亿元,占化药制剂出口额的65.27% ;抗寄生虫药出口3.08 亿元,占化药制剂出口额的33.96%。

(六)兽药产业集中度相对合理

2013 年,生物制品总销售额为94.33 亿元,销售前10 名的企业为48.06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50.95%。2013 年,原料药总销售额81.7 亿元。销售前10 名企业的销售额为39.95 亿元,占原料药总销售额的48.9% ;销售前3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65.16 亿元,占原料药总销售额的79.76%。2013 年,化药制剂总销售额179.7 亿元,销售前10 名的企业销售额为38.12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21.21% ;销售前30 名企业的销售额为67.83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37.75% ;销售前5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85.71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47.7%。2013 年,中药总销售额46.1 亿元,销售前十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7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15.18% ;销售前3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12.48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27.07% ;销售前5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14.99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32.52%。

(七)兽药生产经营趋于规范,产品质量逐年提高截止2013 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1 820 家兽药生产企业,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企业82 家,兽用化学药品企业1 738 家,兽用生物制品兼化学药品企业8 家。

(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相对化药企业,生药企业更注重创新。在研发投入方面,2013 年兽药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总投入25.19 亿元,占兽药产业销售总额的6.27% ;生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7.16 亿元,占生物制品企业总销售收入的7.59% ;化药企业研发制剂投入为18.03 亿元,占年总销售额的比重5.86%。

二、兽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

1. 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兽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差、效益低。

2. 产品结构不合理。

(1)按照产品剂型分类,我国的兽药产品分散剂和预混剂产量最多,一些高科技剂型,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剂等却十分稀少。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是以上提到的,我国兽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分散剂的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投入小,所以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首选,而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畜牧生产亟需的剂型,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够,所以被拒之门外。

(2)按照产品功能分类,还是以抗微生物类药物为主,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用药和预防用药很少有企业问津。(3)按照使用动物分类,主要为常规的家畜家禽用药,而大家畜、特种动物、观赏动物、宠物等动物用的品种非常缺乏,特别是宠物用药主要为人用药品。生物制品中,水禽疫苗、水产疫苗和诊断试剂比较缺乏;从工艺角度分析,耐热保护疫苗、稳定可靠的多价苗、多联苗以及佐剂等尚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1)从技术研发角度,主要为粉剂、散剂、预混剂等大众剂型和常规产品,而一些新词那个的现代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中药提取技术等新药筛选技术应用甚少。

(2)从生产角度,绝大多数企业重生产、轻工艺、轻制剂、重销售、轻服务;同时,由于未形成专业的兽药设备与配套设施生产体系,对兽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严重滞后。

(3)从产业环节,现阶段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比较严重;兽药出口主要还是以化工原料为主,制剂较少,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企业制剂的品牌。

(二)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1. 产能过剩严重。目前我国兽用活疫苗的产能利用率33.62%,粉、散剂的产能利用率38.37%,注射剂的产能利用率30.33%,都仅仅达到国际上产能利用率的最低限。

2. 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单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超过800 个的就有16 个品种,其中粉散剂13 个,很多企业都在生产相同的产品。

(三)市场规范程度不够

1. 流通秩序混乱。经营企业小、散、乱的问题相对突出;无证经营行为占据一定的市场比例;个别生产企业诚信缺失,非法制假售价行为屡禁不止;使用环节混乱,存在根据养殖需要组织生产,一些兽药市场已经成为制售假劣兽药的窝点;竞争无序导致合法的兽药流通企业步履艰难。

2. 区域监管失衡。

(四)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

1. 兽药法规已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2007年颁布《兽药管理条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生产乱、审批乱、使用乱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当前的兽药法规已经无法适应的行业发展。

2. 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

3. 兽药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

4. 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

5. 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三、兽药行业发展展望

国际动保联盟(IFAH)数据显示,2013 年,除中国企业销售额外,全球兽药销售额为230 亿美元。2004-2008 年,全球兽药产业销售额逐年增加,年复合增长率为5.93%。2009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销售额略有下降,2010 年开始至2013 年底又呈上升趋势。与我国兽药产业发展态势比较可知,2007-2013 年,我国兽药产业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3.64%。同期,全球兽药产业在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14%,国际兽药市场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我国兽药市场增长速度。

从产品类别角度分析,全球兽药市场,化学药品所占的份额最大。2013 年,化学药品(抗感染药、抗寄生虫药、其他化药)销售额为142.6 亿美元,占全球兽药市场总销售额的62%。药物添加剂销售额27.6 亿美元,占全球兽药市场总销售额的12%,生物制品销售额59.8亿美元,占全球兽药市场总销售额的26%,这与我国情况类似。3013 年,我国生物制品销售额占我国兽药总销售额的23.48%。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全项目乳制品检测方法

据介绍,欧陆分析科技集团是一家在法国上市的欧洲企业,是全球知名生物分析领域检测服务供应商,全球领先的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之一,并在欧洲环境检测领域排名第一。目前,欧陆分析集团员工分布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和饲料分析领域建立了一个分布于全球的实验室网络与技术中心。

位于苏州科技城的欧陆分析苏州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欧陆分析科技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已获得CNAS17025认可,CMAF计量认证及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资质,并且成功获得了德国认可机构DAkkS(原名DACH)的17025认可,认可范围涉及营养成分、微生物、重金属、三聚氰胺以及残留物检测等。目前该公司已开展的检测服务包括食品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转基因检测、微生物检测、添加剂检测、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测试、营养标签测定、二恶英检测、谷物及谷物产品的真菌毒素检测、红酒果汁真实性检测等项目。

2013年,欧陆分析苏州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立起乳制品实验室。“这将新增78种乳制品检测方法,使得苏州欧陆分析的总检测数将达到200多个大项、700多个小项。可以说,所有在标签上看到的项目以及不应该出现在奶粉里的污染物,我们都可以检测。”该公司运营经理铁晓威告诉记者,“我们的实验室已获得‘欧洲17025实验室认可’,检测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及较高的检测权威性。”

助力企业重拾消费者信心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镜进入欧陆分析乳制品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放着一套套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操作台边技术人员正忙着进行各种检测分析。检测程序分为分样、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计算、数据复核、电子登录数据、编制检测报告等多个环节;检测类别包括乳制品的常规检测、营养元素检测、维生素检测、氨基酸检测、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检测等;乳制品的真菌毒素、污染物检测中,有黄曲霉毒素M1、铅、砷、汞、铬、硝酸盐、亚硝酸盐、三聚氰胺等的检测。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5

辽金古酒有限责任公司因涉嫌在其所生产的辽金雄风酒中非法添加化学品,正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调查。

这并非个案。食药监总局7月31日通告称,有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化学品,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

初步查明,15家企业27种产品违法添加西地那非,西地那非正是“伟哥”的药品成分;还有5家企业7种产品违法添加他达拉非、硫代艾地那非、伐地那非、红地那非等,均为与西地那非类似的化学品。此外,食药监总局还公布了一长串“正在调查”的涉嫌非法添加西地那非和其他类似化学品的厂商名单。

食药监总局要求所有的保健酒、配制酒生产企业和经营者都要进行自查,凡发现上述违法添加情况的,要立即停止生产,停止经营,就地封存产品,召回已售出产品,并于8月15日前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详细情况。 消费者盲目追崇功能酒,缺乏对保健酒的正确认识。

这一场监管风暴揭开了保健酒、配制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黑幕一角。 “伟哥”入酒

“保健酒中添加非法的添加物,历年都有。”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药师朱宝利告诉《财经》记者。基本上,小酒厂出产的保健酒、配制酒都会添加壮阳药物,“不加这些卖不出去,加了后效果比较明显”。

国内生产的保健酒多为配制酒,即在普通酒里加入动物成分或植物成分,通过食药监总局审批后,获“国食健字”批号,成为酒类保健食品。此次涉事69种酒,多为没有保健食品批号的配制酒。朱宝利分析称,“批号来之不易,大的保健酒厂家一般情况下不敢冒险添加。”

申报批号过程花费不菲,需要出示相关研究报告,还要经过GMP认证。市场上很多配制酒仅有普通白酒类的卫生许可证号,却违规宣称有保健功效,并辟出一个养生酒的概念。

在食药监总局的数据库中,辽金雄风酒没有获得保健食品批号,但宣传材料称其具有补肾壮阳等功效,“从饮用辽金酒到体会到辽金的优越性需要6个小时以后甚至是第二天,持续时间上是3天到7天”。

一位江苏保健酒经销商称,“壮阳、健肾是这些保健酒的卖点,多少是有一点功效,其实是心理安慰剂的作用。”他称,小酒企由于知名度不高,为了笼络消费者,大多会有违法添加行为,有效才有回头客。

消费者盲目追崇功能酒,缺乏对保健酒的正确认识。投其所好,保健酒、配制酒多宣称用海马、肉苁蓉、肉桂、羊藿、鹿茸之类的中药材浸泡。科普作家方舟子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什么样的动物成分或者植物成分,具有所谓的壮阳效果。

实际上,肾脏是泌尿器官,与男性的无关。所谓的补肾壮阳,并无科学依据。如果喝下某种保健酒或养生酒,感觉到有效的话,那么,或者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或者是酒中添加了伟哥类药物。

多个保健酒经销商向《财经》记者表示,对于有一定需求量的潜在客户,都可以先寄去样品,试用满意后,再洽谈购买。

有意思的地方是,“有效”也是食药监部门监管保健酒违法添加的突破口。朱宝利透露,那些消费者反映特别有效的保健酒和配制酒,他们在监管中会重点关注。

2014年,湖北省建始县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无意中得知,当地九道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帝樽酒”逐渐流行,有喝过的人说,这种酒好喝,但过后觉得心脏不适;也有人说,这种酒有壮阳作用。

于是,执法人员开始警觉,并着手进行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法人黄某为了提高酒的销量,在2014年1月22日左右,通过网络找到山东青岛的一家供货商,花2400元买了1公斤西地那非。同年2月底,黄某按每100毫升配制酒中加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制了1500斤酒。也就是说,一次喝下100毫升的“帝樽酒”,摄入身体的西地那非含量比吃一粒100毫克规格的“伟哥”要多。最终,黄某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30万元。

近年来,保健酒市场保持了年增长30%的速度,主要来自于礼品市场,而非个人消费市场。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认为,随着行业发展环境的改变,保健酒很难再保持这种增速。一方面保健酒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另一方面,国内礼品市场发展放缓,使得严重依赖礼品市场发展的保健酒行业也遭受冲击。

当保健酒行业陷入困境时,刺激了企业为提高产品“功效”、增加产品销量,而使用非法添加剂。 添加物的危害

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最多的,当属西地那非类物质。这些化学品很容易就能从市场获得,但在监管端存在技术、条件不足的尴尬。

西地那非类化学品有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两条路径,大批国内小型化工厂生产,进口则是以化工品的名目,两者都不在食药监督系统管辖范围。

在阿里巴巴的采购批发网站上,除了一些小化工厂或中间商的供应西地那非类物质的广告,亦有商家在售卖西地那非的配方工艺,称可提供详细原料配比,要价仅200元。

西地那非类化合物还在不断增多,都是在原结构基础上的修饰和改造,作用原理与西地那非相似。然而,监管者很难用原来的方法检测出这些新的添加物。

该类添加物的卖点就是“检不出来”,县级食药监局基本不具备检测违法添加的能力,要把样品送到市里或者省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认为,“这给保健食品的打假检验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西地那非“家族”中,目前仅有3个化合物成为药品上市,但大多数衍生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被人所了解。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存在添加剂量不明确、种类不清晰、物质相互作用不确切等风险,非法添加药物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潜在危害性,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源。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讲师曹家庆告诉《财经》记者,保健酒只是冰山一角,在整个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药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食药监总局往年的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情况也表明,减肥类、辅助降血糖类、改善睡眠类、缓解体力疲劳类、辅助降血压等五类保健食品是非法添加药物的重灾区。

如减肥类产品中容易添加西布曲明和酚酞;缓解体力疲劳产品中容易添加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辅助降血糖类中容易添加格列苯脲、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等。

这些物质均为临床处方药的成分,本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却被厂商偷偷加入保健食品中增加疗效。有些保健食品甚至同时使用了3种化学药物,目的有两点,一是提高产品的效果,二是为了降低单一药物含量,躲避检验。

其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阳痿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地那非与降糖药的联合使用,可以从多方面减轻糖尿病的症状,不法商家通过这种联合添加的方式来增加降糖类保健食品的疗效。

部分阳痿患者由于迫切想改善其症状,擅自服用宣称具有壮阳效果的保健食品,而这些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程度不同的降糖药,很可能在患者服用后,导致一系列降糖药引发的严重副作用,比如低血糖。

在保健酒、配制酒中添加药物,已违反《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据食药监总局7月31日通告,已有19家企业被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犯罪侦查。 立规难

此次保健酒厂商大面积“陷落”,源于食药监总局组织的专项执法检查。由于很多保健酒的检测报告是送样检测,不是抽样检测。抽样检测可以在产品中任意抽取检测,但送样检测时厂家可用调好的数据、达标酒去应付检测。所以,一碰到随机检测就露馅了。

由于保健酒的原酒和中药配方都无法明确标注,因此其并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清香小曲酒、大曲、黄酒都可以用来调制保健酒,中药配方更是复杂,不同的保健酒品牌应用不同的配方,各自选用的药材品类也不一样,统一标准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食药监部门对药店和超市渠道的监管较严,但不少养生、保健类的酒是直接进入烟酒店和大排档,消费量巨大。网店上保健酒的销量也很惊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此次整顿行动,食药监总局特别强调,以网络形式违法销售保健酒、配制酒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曾表示,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与保健品直接相关的只有《食品安全法》,但其中对于保健品的品种管理、生产流程没有具体规定,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而《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从2009年就开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由于影响面太广,里面的条款很多操作性不强,到目前为止一直没出台。朱宝利称,因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基层正常执法也面临着行政诉讼败诉的尴尬局面。

一位保健品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该送审稿送至法制办后,经多次征求意见、部门协调,目前对条例复核稿,各部门仍有较大意见。例如,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经营保健食品,应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食药监总局方面认为,专门经营保健食品,不需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食品流通许可证。

食药监部门自身又似力有不逮,一位基层食药监局前副局长告诉《财经》记者,现在监管非法添加的重心是在中成药添加西药的现象,只要有壮阳功效的中成药都受到重点监管,这导致保健食品的监管有些顾不过来了。

药品行业发展报告范文6

雅培官方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艾伯维已在中国注册为一家外商独资药企,为本地拆分做准备。中国区的进度稍晚于总部,拆分动作将于2013年中全部完成。

事实上,雅培大刀阔斧拆分旗下两大业务并非孤例,早期热衷并购发展多元业务的药企巨头,如今正放缓脚步历经一股拆分潮。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药企拆分奶粉背后,乃因大批品牌专利药拟到期,到期时限以2011年和2012年居多,国际制药巨头为纾解专利到期困局,纷纷使出分拆战略并转而主攻药业,将力量对准在新药研发上,以谋求企业更高利润的增长。

主业告急分拆解困

艾伯维已于2日当天在纽交所上市,其拥有贡献雅培40%利润的专利性药物修美乐(Humira),预计新公司未来的销售规模约为180亿美元,雅培公司则有220亿美元的体量。

雅培总部至今并无对外正式披露分拆的原因。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雅培目前两项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多元化医疗产品业务在风险小、投资低的条件下可获得快速增长,而药类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投资回报率高。因为两者的增长速度以及所需的研发投入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家公司的架构下同时运营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根据雅培关于AbbVie拆分的文件草案披露,其制药业务的利润率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11年其毛利润占净销售额为73.4%,2010年和2009年这一数据分别为72.5%和71.5%。雅培CEO白千里(Miles White)坦言,高利润是艾伯维最大的优势。

艾伯维首席财务官Bill Chase向《金融时报》表示,公司未来的战略重心将集中在特种药品的研发上,因为这是一片巨大需求未被满足的蓝海。

然而,艾伯维最大的优势来源于重磅炸弹级专利性药物修美乐(Humira),这是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2011年销售额达79亿美元,在2011年11月头号劲敌辉瑞公司降胆固醇药物立普妥(Lipitor)失去专利保护后,修美乐预计将以90亿美元的销售额稳坐2012年药物销售排行榜头把交椅。

不过,销售强劲增长的修美乐却也面临2016年专利到期的大限。艾伯维掌门人走马上任后直面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开发在研新药,减小重磅药物过期对销售破坏性的影响。

向健军称,近年大批品牌专利药到期,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分拆业务,回归主营业务,是为了集中财力物力研发新药,缓解专利到期的损失,改变目前新药研发速度慢的局面。

从全球制药业来看,近年来多家巨头纷纷剥离旗下业务,专攻主营业务,释放出回归主业以应对行业发展巨大挑战的信号。

2009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就将旗下美赞臣奶粉业务单独拆分上市。据媒体报道,当时美赞臣债台高筑,债务有近18亿美元,而百时美施贵宝也希望通过募集资金进行新药研发投入。因此,美赞臣上市获得的7.2亿美元融资,一部分用于偿还美赞臣的债务,另一部分则用于百时美施贵宝的收购及研发事项。

去年4月,全球最大的制药商辉瑞则完成了惠氏奶粉业务的剥离和动物保健部门的独立。辉瑞以118.5亿美元的价格将手上最值钱的业务之一惠氏奶粉卖给雀巢,辉瑞动物保健部门则将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IPO。按照辉瑞的计划,所得收益将用于回购股票和研发新药,以求更专注于药品研发这一主业。

近年来,不少药企都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专利到期、研发期长以及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迫使跨界药企收缩战线,由多元化扩张道路重返医药主业。

发力中国奶粉市场

在主业告急的情形下,多家药企相继走上分拆业务的相同模式,但美赞臣上市圈钱,辉瑞“断奶”套现,它们对未来业务的利润挖掘,各自有着不同的逻辑。

辉瑞挥别惠氏之后专营药品,多元业务只染指动物保健及健康药物品类。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加速上马新药,路数由保守转为突进。拆分后的雅培,更看重的则是如何在新兴市场刺激细分领域新的增长点,而它也已经明确将眼光投放在大陆市场。

根据记者了解,雅培70%以上的营收来自于美国本土以外的市场,当中超过40%是由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贡献的。中国市场对雅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雅培官方人士向记者表示,2011年雅培在浙江嘉兴耗资2.3亿美元投建的现代化营养品制造工厂,将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主要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高端营养产品。雅培正野心勃勃准备深耕中国奶粉市场。

2011年,营养类产品在雅培多元化业务四大品类中销售表现居首,创下60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8.57%,由此可见,婴幼儿奶粉是雅培相当值钱的一把盈利利器。

德国喜宝公司最新的《奶粉行业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的销售额为400亿-5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及盈利空间,包括雅培在内的“洋奶粉”怎能不为之心动。

北京东方艾格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看好雅培奶粉短期之内在中国的发展。在他看来,雅培等药企是从药品业扩展至营养品,会自然地将经营药业的理念贯彻到营养品里面,添加的每一种成分及每种成分的含量,都经过非常严格的测试。反之,国内的路数大多是从乳品直接转到配方粉,缺乏技术背景,属于粗放作业。“因此,在国内的乳品市场上,国际品牌的营养配方粉技术含量是占绝对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