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行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行业的认识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11-01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性金融服务。主要是消费理财和投资理财,具体业务包括转帐及汇兑结算业务、资金融通业务、收付、保管、理财咨询等。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比较成熟,成为其银行金融业务的主要产品,其比重一般都占银行业务量的30%以上。相比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和客户认识双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使得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等投资领域,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有限,难以满足客户全方位,一站式的理财需求。分业经营使得银行无法与非银行机构积极合作,无法根据客户自身赢利要求、风险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理财管理计划,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另一方面客户对理财业务的认识不够。许多客户仅了解传统银行业务,认为到银行办理业务就是存取款,对银行新兴的个人理财业务知之不多,不少客户到银行理财就是单纯追求高收益、高回报,他们认为银行理财一定是风险低、收益高,同时又不能接受风险。不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客观规律。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理解偏差,阻碍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个人金融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股票、基金、保险、外汇、税收等知识,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是原来的网点柜员,理财技能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对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等了解不多,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3.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目前,各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基础仍停留在银行内部产品或服务上,差异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零售业务:银行卡、个人贷款、个人储蓄、缴费;代销业务:包括债权、基金、保险等各类产品;投资业务:包括外汇买卖、期权交易;日常客户服务:包括理财投资咨询,帐户管理,开具存款证明等。

以上四个板块构成的理财业务只能为客户提供浅层次服务,多数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真正的投资增值功能处于弱势,且此类业务技术含量较低,一家银行的业务,很快被同业复制,各行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代客理财的重点略有不同。

二、商业银行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1.根据所处金融环境,明确银行的市场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全部服务。银行必须有选择,并在市场上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试图按实际业务范围把银行同其他银行区别开来,以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的较佳银行。具体到银行的各基层行处,要根据自己所处区域和本行在当地的竞争优势,明确本行的战略定位,帮助顾客了解自己与竞争银行之间真正的差异,这样目标顾客就能明白本行是对他们最适合的,最能满足他们服务的银行。

2.进一步细分市场,选定目标进行差别化服务。客户分类十分重要,商业银行细分是界定独特客户群体的过程,也是正确地进行目标市场差别化服务的前提。我们要把使用银行不同产品和服务、并为银行赚钱最好的客户找出来,以集中本行资源服务于目标客户。

在市场细分时,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通过向客户发调查问卷、委托中介机构做市场调查,深入地调查了解需求,发现市场机会,采取更有效的营销对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在本区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细分市场推行差别化营销时,一是注意深挖富裕阶层潜力,为他们量身定做产品和服务。如为专业人士服务,为医生、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特色产品、进行帐户管理;为中小企业家、民营企业家提供小额融资业务、资金结算;为高端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财务顾问、个人资产增值服务等。二是在营业网点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统一标准的优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普通服务区、贵宾服务区等为客户实行分层服务。

3.提高客户经理素质,造就一支精干的差别化营销队伍。运用差别化服务策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更需要打造一支能为中心客户、重点客户提供贴身服务的精干差别化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既要熟悉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又要具备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挑选人才、岗位交流、全方位素质培训、跟班实习等方法来培养、锻炼本行的营销队伍。

4.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实施差别化营销策略。(1)在营销服务机制上,着重抓住四个转变: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营销转变为多级营销、上下联动营销;从单一化营销转变为差别化营销;从分散化营销转变为整体营销和交叉营销;从个人关系营销转变为公共关系营销。(2)在营销体系上,加强经营部门与支行、经营部门之间、前台与后台的联动营销,提高全分行营销的整体协作能力;根据客户优质等级层次及客户营销服务的需求,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全分行优质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和市分行直接营销管理机制。(3)在营销产品上,提高对产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要实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产品、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产品的整体营销,进一步提高营销实效;将单一产品营销转变为全面、综合产品的营销,强化功能营销。(4)在营销客户上,全面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客户细分,实施差别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对优质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并与重要客户形成互助、互惠的关系,保持同重要客户间的长久稳定关系,实现银企双赢。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2

企业所有者与财务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容易产生道德险

企业所有者与财务人员间关系是一种委托——型的契约关系(个别家族式企业除外)。在企业中,由于各利益方的地位、分工、偏好、行动不同对企业内部信息的传输、甄别和加工存在成本也有差异,导致某些利益方拥有私人信息,而其他利益方却不知情,比如,企业管理层比股东、债权入、政府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股东比债券人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大股东比小股东拥有更多的财务信息。一般情况下,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直接掌握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最新、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因些财务人员可能对某一利益方或某几个利益方采取隐瞒真实情况等不正直和不诚实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其行为有投机取巧、见机行事、有意隐瞒和歪曲信息等,这就会产生财务道德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更大风险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问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但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特别是金融性业务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就是业务发展与有效监督机制不能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有新的发展,而有效的监督跟不上,一些信誉欠佳的企业在经济往来中就会出现投机现象,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更大风险。

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

1、与财务人员建立长期委托一关系的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类专业人才的流动率都比较高,企业财务人员也一样,他们对自已的职业生涯缺少长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与财务人员的长期委托~关系来规避财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可以激励财务人员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是可以减少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的机率的。

2、建立财务人员的声誉市场

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而言,建立财务人员的声誉市场,对每一个从事财务工作的职工建立一个声誉评估机制,可以较好地约束财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这样,从事财务工作的员工为了获得良好声誉、在聘用市场上进一步获得聘用,他们就不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已的前途。

3、加强外部监督和惩治违规力度

除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资本运营环境的优化之外,加强外部监督对于减少公司财务管理中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及时预防其发生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外部监督,首先在监督范围、监督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责。各监督部门应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3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短期资金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货币当局不再直接进行管制了,全部交由市场供求双方来决定,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了让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更重要的是使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利率的变动符合资本市场价值规律,围绕资本市场供求双方上下波动,从而使利率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不受约束,我国中央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货币管制,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和在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监管市场基准利率,进而来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利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也必须被放开。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管理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真正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自我担负起经营等多项责任。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间竞争的需要,从而促使银行提高管理水平。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发展,优胜劣汰,促进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市场利率化使得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处于优势。由于利率长期的管制,银行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被迫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如股票、信托、债券等)发展,利率的管制制约了银行业务的转变。如果利率不放开,那么各银行的利率都差不多,银行之间缺少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长远未来。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压力

(一)风险加深于利率的不断波动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于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来说,风险也是随之而来的。具体来说,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风险和选择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基本的利率风险形式。这种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为重新定价时间上的无法统一,对银行相关业务造成的一些风险。

收益率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是一种收益不能确定的风险,是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债务结构不能相互协调所造成的风险。

选择性风险。又称又称期权性风险,在长期贷款得提前偿还和定期贷款的提前支取上得以表现。由于理财产品的到期日不同,银行面临选择性风险较大。

(二)放松利率管制消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

一方面对非银行类金融的监管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创新优势,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严格监管遏制了商业银行的??新行为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监管机构应该在平日的存款指标等方面,以及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即使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有很好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监管过严,一直没有办法跨出金融创新的第一步。相反互联网金融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完善,很好的规避了金融监管,在个人理财产品上进一步创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面对现在多元化的理财产品,相比较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法尔更加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状态。

(三)增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压力

面对市场化的不断加快,阿里集团、百度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他们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可实现T+0,并且收益也高。同时,中信、浦发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他们所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度高,投资收益也高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推进,各金融机构的产品层出不穷,客户在选择上很容易趋向于高收益的产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凡是有利有弊,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挑战。面对机遇,商业银行要抓住,面对挑战,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关对策妥善处理。

(一)面对市场利率化风险的加大,制定相关保险制度

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随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面对银行破产法的颁布实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重要,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也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例如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若非保本类型的理财无法兑现时,若银行无力承担,那么损失只能由储户自己承担。长此以往,银行的长远经营与发展则面临巨大的考验。

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存款和保本型理财的保险制度,当理财产品在到期时,银行因破产无法给储户应有得收益,那么可以依靠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和损失。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了客户的权益,也维护了银行的信用,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提高理财业务的定价能力,积极借鉴国外模型

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外定价模型

首先,使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这种模型能够优化资源结构,合理的引导定向,更加集中的管理市场的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这种定价模型,可以把业务和产品进行合理划分,将收益和指标的内容量化,并进行评估,将产品的评价标准,风险预测和产品定价进行统一,加强产品定价应对市场的能力。

其次,利用好收益率曲线,为存款和保障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定价,用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得利率与收益曲线形成稳定的关系。

(三)加大理财业务创新指标的管理

面对利率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也趋向同质化。央行不断鼓励商业银行进行?a品的创新开发,商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推出多元化的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2016年推出开放式新型理财“同鑫携利”,在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从实践中发现业务的亮点和个性化。这样不仅可以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也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在管理上,商业银行的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指标的考核,严抓时效,加强管理。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技能

在利率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资产的规划,需要银行人员能够在其他方面帮助客户,比如股票、房产、贵金属、保险等。这种形势下,不仅仅对商业银行是种考验,更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既要培养银行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也要注重理念的树立

(五)借助商业保险发展契机,共同合作长远发展

商业保险由社会保险的补充变为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商业保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保险公司通过制定专门针对银行渠道的银保产品,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种类,满足了更多客户不同的理财需求。同时,也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优势,留存更多的客户,为以后的运营发展奠定基础。

(六)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和绩效政策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电子商务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盈利快等特点,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就业。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精通商务知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精通电子商务技术的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通晓电子商务全局、熟知电子商务理论及其应用的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电子商务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业管理沙盘演练等,其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有网上市场调查、网上开店、营销方案制定等,许多学生都借助专业教学掌握了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都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实践条件欠缺等问题,如许多学校子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上采用的主要有学校内部模拟教学软件操作、校外实习等,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电子商务活动的精髓,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双创”开发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经营理论、管理理论和法律理论四方面的内容,这一课程体系虽然包含有电子和商务方面的各种知识,但是它却没有突出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以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对应的岗位需求为依据,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然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各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借助项目设计,将专业能力点转化成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这些能力点在工作中的分布情况,选用典型适用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以开放型就业导向型学习体系建设为重点,严格开说,开放的学习体系要包括微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多种课程形式。高职务必根据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在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中增设更多的人文素养培训模块和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模块,争取通过全方位教学和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校内校外实训平台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它涉及的范围极广,电子商务专业运作所用到的知识包括经济贸易知识、管理学知识,还包括物流和法律知识等等。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在课程设置中也是以商务为重、电子为轻。虽然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的,但是其核心却是电子技术这种手段,开展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软件公司、企业的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实验室,构建集互联网创业、项目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如高职院校可以校内创业园为基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创业社场地。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立足于校企合作在企业生产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和学校互联网创业平台,为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了提高电子商务“双创型”人才培养水平,高职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电子商务课题研究和企业实践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夯实电子商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3.利用学科竞赛和活动激活教学

学科竞赛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高职电子商务学科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因此,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激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不断向前发展,也成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常用手法。如许多高职院校都与地方同类高校联手,组织了地方性的高校电子商务类赛事,为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还有许多高职院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更多高水平的创业赛事,如阿里巴巴全国大学生网商挑战撒、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等,目的是通过参加高水平赛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许多高职院校还加强了电子商务创业论坛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创业论坛活动和创业交流挖掘创业潜能,走上创业之路,实现创业梦。

参考文献:

[1]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物流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3-02

一、引言

90年代硅谷以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成就取得了标志性的地位,那么硅谷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硅谷的成长是通过区域内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扩散实现的。在硅谷不断地有相关技术的新产品从现有公司产生,然后又被应用到其他目的,尤其是半导体的发明。这些产品逐渐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并且可以通过技术融合去融合传统产业。因此在硅谷,企业家有能力把很多不同企业间的新发明创新整合运用去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是把这些发明创新简单商业化。从硅谷和它的支持网络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控制着先进技术的企业家是关键要素,但同时风险资本家,法律公司,投资银行和其他服务提供商所组成的支持网络的发展也对硅谷不断应用新技术起到了支持和巩固作用。新兴技术不断应用的物流产业也需要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支撑和推动,提出物流产业的服务层级。

从历史考察,正是半导体的发现发明才带来了半导体产业,正是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的纵横延伸,才成就了硅谷。本文以从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从产业创新到区域创新的纵向集成问题为研究基础,将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微观范围从产品创新扩展到企业战略创新,将中观范围从单一产业创新扩展到产业融合下的协同创新。技术创新是物流战略创新的源动力,重大技术创新在物流产业的扩散导致了物流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物流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传统物流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进而形成物流产业融合。物流产业融合超越了物流传统产业边界,利用产业协同优势拓展物流企业生存空间。

二、产业融合下的物流创新维度

1.物流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形成了可替代的或相互关联的技术、生产流程和产品。不同产业间重大技术创新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在技术融合影响下不同产业间形成了共同技术基础。信息时代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就是基于信息技术不同产业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技术融合改变了产品市场需求特征,更重要的是给现有产品带来了新的需求,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1]。物流作为生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对配套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2.物流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通过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基于技术融合基础上的新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有技术或产品的产业关联性或替代性的不同产业的边界或交叉处。产业融合一般由技术融合,产品和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构成,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不同产业间企业的相互合作[2]。产业融合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促进传统产业产品高附加值化和传统产业装备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第二种是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的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这种融合多表现为服务业向农业和工业的延伸和渗透;第三种是把现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技术平台下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的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物流的柔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产业融合程度。现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加速带动物流产业的飞速提升,包括物流运行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能力素质的动态变化[3]。

3.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是在区域产业体系内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产业协同创新有三种模式:在同一区域内融合产业通过融合技术和资源共享实施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横向协同创新模式;产业价值链上的产业通过前向或后向联系构建战略联盟提供模块化创新的纵向协同创新模式;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间以提高总体创新绩效的混合协同创新模式。总之,产业协同创新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改变产品的单一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能力互补以产生更多的协同效益。物流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朝阳产业,在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的支撑和引领[4]。

三、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点―线―面集成培养模式

1.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区域创新的集成培养。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进而形成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融合发展直接推动了产业创新,也是区域集成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企业战略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已成为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产业融合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物流创新型人才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层级视角。

2.物流创新型人才集成培养路径。信息、计算机、电子和生物技术这些高新技术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也助推了物流技术的多元化融合。高新技术正经历着成本改进的指数增长,并且伴随着大量知识产权的产生。同时高新技术通过降低不同产业的进入壁垒以允许企业进入新的市场,进而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

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的高新技术和它们的扩散路径应该适合区域产业结构,这样区域可以从把新技术商业化的那些产业和企业中获取它的动力机制。在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技术作为一种原始技术可以被企业家用来开公司,被产业用来改进产业竞争力。因此物流技术扩散相比根据技术自身特点的内在形成过程而言更是一种社会形成过程,比如硅谷企业家就是他们产品非常优秀的市场导入者。物流创新型人才未来更是物流行业领先技术的市场导入者。

四、物流创新型人才网络化培养模式

1.学习能力网络化。物流本科生学习能力是物流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学习型人才的前提是提供支持学习和创新的物流学习网络。基于物流学习网络的技术和产业演进也受到物流企业、培养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内技术创新、应用和扩散的范围是由物流学习网络的范围决定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区域知识资源共同组成区域物流学习网络。交互性、组织性、集聚性和本地化是区域物流学习网络的特性。通过合作整合区域内各种知识和技术以满足区域发展需要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物流学习网络会促使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等特殊的知识资本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物流学习网络将通过技术融合逐渐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同时形成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

2.技术集成网络化。技术创新是物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技术融合的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通过产业价值链或产业集群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整合知识和技术资源,形成产业融合的物流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融合的物流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是技术集成,同时整合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人力资源也是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持性网络,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对通过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减少创新交易成本和增加区域吸引力来实现物流产业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可以根据技术和市场变化不断改变技术转化和扩散路径,降低产业融合进入壁垒,推动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3.创新联结网络化。物流创新网络是在物流学习网络和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基础上将物流空间集聚和物流创新联结起来的网络。物流空间集聚网络通过物流企业间信息转换和互动学习为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空间,通过形成融合产业内的物流企业各种技术、管理和生产工艺网络促进技术交流、共享和扩散,改进物流企业创新和适应能力,增强物流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没有强大的物流产业发展,一个区域不可能保持充足资金流、信息和人才,区域发展仍要优先发展物流产业,物流产业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引擎。产业融合推动物流创新联结网络的发展,同时物流创新联结网络通过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核心城市,增强区域竞争力来支持区域创新网络发展。

五、结论

在物流技术融合和区域主导产业基础上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的融合,同时选择了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物流企业可以迅速进入蓝海以避免战略趋同,并且获取竞争优势。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并且驱动了物流企业战略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基于物流学习能力网络、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和物流创新联结网络的物流创新型人才网络化培养模式,应通过院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维联动的组织工具、基于高新技术价值传导模式的技术工具和基于产业融合创新的平台工具进行全面立体构建。基于物流技术融合和物流产业融合的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点―线―面集成培养,将有助于改进物流人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院校物流本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冀新.面向生产的城市群集成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11-114

[2]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财务行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来看,本科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人才”这一层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迫切要求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一)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且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理财人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财务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意识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创新。

(三)强化专业应用性特色

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将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教师选聘、课程体系设计、仿真实验环境营造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质量,努力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奠定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深度合作。

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要求从时间上、空间上、知识体系上、管理手段上、人财物安排上做到“四个协调”:即能力、知识和素质相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分散训练和集中考核相协调;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计重实践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开辟广阔的知识视野;增加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应用型课程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从事现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财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等。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基础训练、课程单元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五个训练层次相配套的实验训练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训练内涵建设,既有手工实验,又有计算机训练;既有课程专项实验,又有沙盘综合技能实验;既有角色模拟体验,又有岗位真实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五)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模拟和仿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但其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具体实际应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搭建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场企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同时聘请现场理财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讲授、创业课程的讲解、实践课程的辅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

(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其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其次,要引进一批既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理财规划师或财务分析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人才,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协调发展的培养规格、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立足地方、择业为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2]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