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定量金融资产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预计蒙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外部传染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是现今国内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种类。因为长时间积累的机制性原因,加上受到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出现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财政化等现象。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类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

在市场通胀的背景下,将会带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用户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反,在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下,货币量持续减少,也会限制用户的购买力,并且由于物价的下跌,各企业难以获取到更多的收入,甚至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的状况,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

2.汇率风险

此类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外汇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往来和交易,世界汇率的不稳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最有可能遇到的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等各类汇率风险。首先,折算风险指的是将功能货币折算成记账货币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折算两种风险;其次,交易风险是由于外部汇率变动,经济主体蒙受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主要有确定风险与不确定风险两种;另外,经济风险指的是全球汇率变化对各企业运营的影响,令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

3.利率风险

此种风险即为市场经济中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令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收益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一风险可以细化为期权风险、基差风险以及定价风险等。其中,定价风险为首要的风险类型,它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重新定价以及预估时间二者间产生差异导致的;期权风险一般是因为部分用户利用自己所有的隐含期权做出某些经济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然而这在商业银行当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如果企业中的短期债券收益比长期债券更高,那么就会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秩序混乱

诸多风险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提升风险性。对我国企业内部的有关机构而言,若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同的管理核心,便会令企业在此工作环节中出现一系列疏漏,进一步引发有关风险。另外,许多机构都期盼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夸大风险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失误,这不仅会阻碍自身部门的进步,更会扩大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今,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选取合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工具,也没有把压力测试、风险承受压力、风险偏好等工具有效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所以说,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当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如此的环境也令企业内部金融风险工作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内控机制也亟待健全,在风险防控方案、内控核心流程研究等内容上,仍旧缺少足够的经验。总之,各国内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提高对资源分配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水平。

3.风险管理工作亟待完善

各企业均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搞好系统的规划。然而,目前仅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可了以上管理理念,大部分领导者觉得生产运营乃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基础,往往会忽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必要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由此可见,如何令更多企业管理人认可此风险管控理念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大难题。

三、改善国内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的有效对策

1.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令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遇到各类难题。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抵御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更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需要更加深入地领悟国家对国内企业的具体规划及标准,明确外部汇率、市场利率等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除此之外,在各企业运营环节中,可借助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出现或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

2.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秩序

有序性是每个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前提,但是在诸多国内企业中,仍旧出现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秩序不良的情况,令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这些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体制,更加重视对各部门工作的考察,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展现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变工作思想并给领导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联合董事会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细则》等文件,保障风险管控计划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更好地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此外,各部门管理者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切忌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故意夸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进而误导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其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前提,并且也是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依据。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就必须引入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像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等,按照各工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在内部构建起一个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管理框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路径。另外,企业管理者需要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分派风险管理任务,同时在各部门及员工间构建起适当的职责联系,根据绩效测评体制展开风险防控工作,以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演进,有效增强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有效性。例如,在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者可以利用风险承受压力分析工具,对即时的情况和风险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把数据结果呈报于管理者。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着各类各样的金融风险,在此项工作当中有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通过风险管控体制的健全、风险管理秩序的稳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等手段来减少和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金融风险;理论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25-02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波动加剧,金融风险不但是各类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风险,也是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各非金融企业所要共同面对的风险。电力行业是以电能作为动力能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电力行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内涵

广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带来正收益,也可能带来负收益,利弊共存。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类企业与非金融类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本文所研究的电力行业属非金融类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本文侧重讨论金融风险有可能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即本文将风险解释为低于预期的可能性。这些不良影响包括金融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增加企业的交易和管理成本,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各相关部门的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本文所讨论的金融风险内涵为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损失,具体包括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及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偏离预期值而发生的损失。

(二)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分类及成因

按照驱动因素分类,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包括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电力行业从事大量原煤等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进出口业务,汇率波动对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显著。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银行借贷目前仍是电力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加快,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也使得利率风险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及其价值。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导致电力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不确定性。电力产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铜、原油等,都是国际价格波动很大的商品,这些价格波动直接造成电力企业实际成本的变化,使预期的利润率目标无法得到保证。

电力行业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信用风险。电力行业由众多分别或同时提供电力相关产品、系统或服务的企业组成,上下游电力企业的经营情况关联密切,相互影响。在我国现有电力体制下,由于国家对电价的调控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共同作用,作为电力行业中坚力量的发电企业往往面临着低利润率甚至亏损的经营局面,财务状况差,偿债能力低。这就会常常影响其对上游电力设备、产品、服务供应商的付款,使得那些作为其债权人的电力企业无法按时收到账款,现金流受到影响。过多的坏账会对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在电力行业引发连锁信用危机。

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为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它涉及更多的是内控制度建设,包括内控机构组织结构的设置、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可表现为各种违规行为的出现,如虚假的财务报告、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制度规范的缺失和审计监督的不到位。审计监督不到位,制度就缺乏执行力。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观念在电力行业形成时间短,实践程度低

与将金融投资作为主要经营业务的金融类企业相比,作为非金融类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从金融风险防范观念看,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尚未意识到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没有把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看,当前国内一些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金融知识积累不够,缺乏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无法对企业实施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金融风险避险工具的了解和使用

不同于金融类企业金融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收益,电力行业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保值。首先,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仍较为有限。除了电力行业管理者自身对金融管理工具的认识不足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经营品种不够丰富有关。

(三)缺乏可靠的信用风险控制工具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商帐管理。首先,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在国内形成较晚,很多电力企业为单纯追求高销售额甚至在未对客户进行任何信用状况调查的情况下就签署订单,为日后无法按时收回款项埋下隐患;其次,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的渠道较为有限,这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评级机制还很不完善,缺乏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可靠途径造成的,为电力企业分析客户资信状况造成困难。

(四)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我国主要电力支柱企业均属于传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能力普遍较弱。总体来看,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尤其是内部审计功能弱化,这样很容易弱化风险管理责任,不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不独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够,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经常化、没有体现风险导向原则等。

三、大力加强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建设

电力行业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基础设施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传统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是提升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第一步。应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与生产经营风险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电力行业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电力企业要借助风险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风险管理文化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他们接受风险的态度。首先,企业高管层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强化风险意识,并经常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经验中吸取教训。另外,电力行业要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包括金融风险价值观宣传,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和经验交流,增加正面或反面的典型风险案例教育,帮助员工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完善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包括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专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切实履行起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的责任,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作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起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金融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董事会的责任,也是整个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应该参与的工作。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业务部门构成日常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专业风险管理部门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风险,而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则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三道防线。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规范、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电力行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基础。电力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应明确电力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的是其套期保值功能,而不是投机获利功能,是为了降低企业所不期望的因外汇价格和商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套期保值工具使电力企业的商品收入和成本不受外币和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从而能够更可靠的预估以本币计算的未来的现金流,帮助电力企业更有效率地安排未来的经营活动。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 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道:“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金融风险的内涵。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之中,金融活动又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金融风险存在的空间非常广。另外,金融风险的形成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风险的成因,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影响损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风险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1)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率蕴含着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机构,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是一个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自有资本比率较低。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因而其抗风险能力就更差。(2)金融创新工具的高杠杆率潜藏着金融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大和银行被驱逐出美国金融市场就是例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高收益的诱惑下,金融企业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证金交易,其特点是“以小博大”,在给交易者带来获取高额利润机会的同时,酝酿着巨大的风险。(3)金融活动的虚拟性潜伏着金融风险。定义虚拟经济,金融总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称作为虚拟,就是因为他自身“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运动特征,使它的价格常常与其赖以产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去万里。在我国出现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现的海南房地产热,大量的银行资金被投入海南房地产。随着泡沫的破灭,银行资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风险产生的外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金融业已成为国家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核心和纽带。金融风险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为: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失败,也会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金融风险的产生。银行自由资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资金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的呆坏账大量增加,准备金不足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遭到破坏,严重会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引起连锁性、社会性的风险事故。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1994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和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90年代以后,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巴塞尔资本协议》随之诞生,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的里程碑。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与发展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5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丰富与发展,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强。有效规避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和运营发展的根基,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尽管面临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传统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仍然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务变革,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和抓手。[1]

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与策略研究,是落实商业银行系统改革的重要举措,被认为能够有效推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后台业务及银行管理机制的系统变革。“十二五”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面向传统金融业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且卓有成效。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商业银行目前的传统金融业务仍然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长期来看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与稳定,还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预期与战略决策。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这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西方商业银行业中也较为显著。另外,这种金融风险的凸显和加剧也囿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有属性和管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在新时期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成为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管理与变革的困难所在。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一方面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挂钩,有效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盲目投资等行为。[2]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披露信息的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特点显著,复杂性、隐蔽性、金融风险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长期以来成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难题。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有赖于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等级的量化评估机制,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精准的量化交易系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理性评估,制度性地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相对成熟的市场信息,也能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这在客观上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商I银行的风险管控创新,需要金融领域持续加强金融监管的审核机制,抑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投机现象。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与金融市场本身的约束结合起来,致力于平衡自身的经营目标与金融市场的监管。然而金融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并不意味着取代市场调节,相反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基础,更能够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和竞争层次的升级,金融风险监管的创新也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应当有针对性地推出金融风险管控的措施。如分散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在资产变现的渠道上保持畅通。商业银行要准确评估资产负债,要能够精准度量长期贷出、短期借进的风险,能够为保持赢利和控制风险提前预备计划。作为商业银行还要能够及时注销不良资产与贷款的损失,能够通过有效的金融资产组合来缓冲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大宗金融交易要能够有效控制在风险上限的框架内,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必要的资产公示和清算制度,保证投融资的透明,建立投资者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

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本身具备外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要时刻保持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洞察与潜在金融风险的敏锐。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本的充足性,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者,要时刻保证用于缓冲金融风险的资本储量是充足的。[3]商业银行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还要建立对金融资产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的方法和机制,对于不良金融资产要及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改善或处置。

金融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时空阻力和成本,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催生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风险的管控和创新需要切实的金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护金融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也应该持续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研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未来金融风险的管控与纾解,需要遵循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建立金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引起从业人员的警觉,化解金融风险。

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面向“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进行海外投资,今天的国际战略投资应该从西方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要,妥善保护国有资产,科学比较西方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制定适合中国的独立、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

4金融创新与新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资产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本身的创新,都在金融创新的范畴内。这也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面向传统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金融创新的增多实质上带来了金融实体和金融产品之间更密切的关联,这种强关联的出现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金融产品和银行分支出现问题后,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极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失真,从而放大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往往诱发金融危机。

其次,金融创新冲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垄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同质化,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样势必导致商业银行不断尝试涉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4]

可见,金融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因此在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的同时,要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为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面临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有效跟进金融监管,同时建立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清算与账目检查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的程序,遵循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等环节入手,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金融业务风险保障制度,健全法规体系,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各项具体的监管机制。同时处在复杂国际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加强与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金融主体的合作,与国外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签订市场信息互享的谅解备忘录,积极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达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5]

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风险的机制,组建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机构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明晰的职能划分,对于业务开展和规划具备明确而严格的审批与授权制度,对于越权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同时要不断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接受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督,独立、安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将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对统计信息做到分层明晰,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

参考文献:

[1]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阳金融风险的性质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0(38):2-8

[3] 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5(10).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5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风险概念 风险特点 风险种类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责任分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治家在不断地推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趋势时常难以预料,市场变化不定,国际及地区金融风波、反倾销、关税壁垒、贸易保护等,以及企业决策失误、制度失效、管理不到位等,使现代企业面临许多风险,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得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一、企业风险概念及特点

所谓风险特点就是反映风险本质属性及规律的特征。掌握风险的特点,就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说,企业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产生于企业之内的风险,也有来自于企业之外的风险。只要企业存在于社会动大系统之中,风险就始终存在。

(二)具有规律性

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似乎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由许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大量风险事故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风险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

(三)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影响现代企业的风险因素数量繁多,种类复杂。风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时期的主要风险因环境的改变可能成为次要风险,次要风险可能上升为主要风险。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叉影响使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二、企业主要风险种类

为了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识别,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一样,但也有许多共同风险,一般来讲,存在以下类别的风险。

(一)来自企业外部的主要风险

1、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分为国内金融风险、地区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金融风险在更广的地域传播且十分敏感,金融风险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市场秩序混乱、经济萧条。企业在金融风波的漩涡中危机四伏,重者破产倒闭,轻者盈利下降或出现亏损。亚洲金融风暴、拉美金融风波给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企业带来严重影响,许多企业盈利下降、破产倒闭,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2、市场风险

当今市场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市场供给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有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无时不有,既潜存危机,也蕴含机会。家电产品就是一项技术进步很快的产品,其中蕴含很多机遇与风险。青岛海尔集团依靠技术进步,领先一步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在短短地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巨头。而有的家电企业没有积极应对和化解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最终被市场淘汰。

3、对外贸易风险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进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对外贸易存在很多风险,既有贸易国风俗习惯、法律政策、市场环境、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等宏观风险,也有合同订立、货物运输、检验检疫、货款回收等微观风险。

(二)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主要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方向错误,重大决策失误,对企业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如果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当,经营方向错误,会暴露出巨大的风险,对企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的技术性风险,是企业执行层操作不当造成的风险。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企业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企业的声誉一旦受损,其产品销售立即会受到影响,给企业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感冒药品“康泰克”最初因其疗效好给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因查出影响身体健康的PPA成分,其形象一落千丈,现在虽然一再申明不含PPA,但药品销售量、在公众中的形象远不能和初期相比。

三、企业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目标、政策及程序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分析、评价、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的适当的保证程序。

四、结束语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而风险管理责任的分配是企业将风险管理活动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它要求企业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认识,确定合理的风险分配依据;其次,构建与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相匹配且具有效率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信息记录、分析、反馈及传递系统;最后,对风险管理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尚存较大差距,国内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的企业要寻求适合于自己学习借鉴的知名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企业的风险管理管理责任分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