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1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业种配置经营管理精细化管理合力治理

在我国城市中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集市被称为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集市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交易形式,同时城市农贸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补充。农贸市场是我国普及城乡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市场,它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支点。它与农村的集市贸易不一样,不是农产品生产者彼此交换为主的市场,而是以农民自产自销与城市居民、小商贩的批发和零卖的形式进行交易的。城市居民、集体单位和酒店餐饮业作为买方,农村、农场和农民作为卖方在农贸市场进行交易。可以这样认为: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进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它的发展和存在有助于改善城市的食品供应状况,还可以使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转移到农村、农场,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长,所以说,城市农贸市场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能推进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帮助我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步伐。发展和创新城市农贸市场管理还能加快城区市场繁荣,保证城乡产品买卖交易持续稳定,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更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就职于河南省濮阳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耳闻目睹了城市农贸市场的建设、改造和一步步发展壮大。笔者欣喜地看到:目前,城市农贸市场服务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亮点,特别是在网络营销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城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业种配置、市场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服务形式更加新颖多样,服务内容更加拓展延续。但是,城市农贸市场管理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城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自发调整的,市场价格不是长期不变的,它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城区发展服务中心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遵循国家对市场管理的方针、政策,使城市农贸市场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是,一些农贸市场由于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且设施陈旧落后,市场管理简单粗放、行业监管不得力等问题,使得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发展和创新受到严重制约。

1.农贸市场建设落后,设施利用率较低。

目前,由于大部分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就需要城市的农贸市场建筑面积迅速扩大,市场设施快速更新,以保证农产品交易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才能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但是据笔者调查所知,许多城市的农贸市场建设仍旧滞后,设施利用率仍旧低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居民15分钟可满足购物”的市场建设要求,很多城市小区仍然达不到这个要求,目前很多离城市较远的小区购买生活用品时需要开车购买,往返需要近一个小时。由于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场地狭小,使得市场内部颇为拥挤,买卖肉食的区域又脏又乱、污水横流;买卖蔬菜的区域杂乱无章、烂菜叶发出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市场内经常发生争吵、斗殴现象,同时也给小偷造成了偷窃机会,消费者丢钱包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市场在初建时期建设规划比较保守,在设施上没有投入较多资金,所以市场地面坑坑洼洼,上下水不通畅,市场大棚锈迹斑斑,公厕内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怎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到此消费呢!

2.上级部门监管力度不强,市场管理粗放。

业内同行都很清楚,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其中有工商、农业、城管、公安、消防、林业等,这种形式的管理给农贸市场的监管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在检查、收费、监管等方面,各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检查方法,经营者要接受这些部门的各项检查,经常是这一拨的检查人员刚走,下一拨的检查人员又来到。由于一些职能部门没有深入到农贸市场进行驻场管理,缺乏常态监管机制,只是过一段时间走马观花地检查一下,使得好多农贸市场出现无照经营、不配备消防器材、食品加工经营户没有“三证”或“三证”不全,市场内乱搭、乱建的现象。上级有关部门监管不得力的后果造成市场管理粗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划行规市不科学、不规范,蔬菜区域也有卖水果的摊位,水果区域内干鲜水果摊位混杂在一起,肉类区域生肉、熟肉一起卖,炒货、小吃点乱摆乱放,农产品检测项目、市场信息、复秤设备更是没有健全,公厕无人清扫、苍蝇满天飞,粗放管理使得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布局乱七八糟。

3.马路菜市和早市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曾在一些农贸市场的周围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农贸市场周围都有马路菜市和早市存在。早晨城市居民都要出门,有的上班有的上学,但被熙熙攘攘的马路菜市和早市阻碍了出行道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拥堵在一起,喇叭声、自行车铃声与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使得农贸市场周围杂乱无章。市民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因为马路菜市和早市的存在,上班迟到被扣奖金,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城市居民曾大声呼吁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但马路菜市和早市像春天的韭菜,被取缔一次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了。只有从根本上取缔马路菜市和早市,才能保证农贸市场周围的交通通畅。

二、城区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

目前,许多城市政府为加强城区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都制订了相应的总体设想和目标,比如,河南省濮阳市就针对农贸市场设立了“立足实际、方便群众、科学布局、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并制订了“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与市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建设规范化城区农贸市场的目标。笔者长期在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愿意与业内同行一起探究城市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策略,以美化城市、规划经营、方便群众、促进消费为目标,为广大市民创造一批环境整洁、宽敞明亮、消费安全、价格公平、买卖公正的农贸市场。

1.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形式,加强对城区农贸市场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进行精细化创新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改造农贸市场的设施和环境。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转变观念,遵守国家与市政府规定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方针,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修建改造不合理的设施,科学布局、规范经营,将农贸市场修建的宽敞明亮;消费者的通道要布局合理,防水、防滑、防火、防拥挤;环境卫生要干净整洁;经营者要文明经商,礼貌用语;建立和建设农产品检测台、市场信息网络和复秤设备;这样做可以提高市场买卖交易成功率,实现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共享。二是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成立农产品采购配送中心。城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与物流体系、农村、农场和农民形成一条农产品销售链,可以采用农产品配送的形式将农产品配送给城市的酒店、食堂和居民小区,这样做可以促进农产品渠道向新型化发展,缩短农产品流通流程,提高贸易效率,也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和价格,使城市消费者和农场、农村及农民的利益达到双赢。三是重新调整农贸市场布局,拓宽业种配置。笔者认为,应该对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布局,将农贸市场销售的产品分为三大区域,第一区域为肉食、蔬菜、水产和干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放在市场的中心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第二区域为粮油、水果、熟食和杂货类,可以将这一区域的产品放在市场边角地段,因为这一区域销售的产品消费者不需要天天购买;第三区域为绿色产品、本地特产和报亭、彩票销售等,这一区域的产品可以放在市场门口,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这样的布局使农产品交易相互搭配、增加市场人气,还可以拓展农产品业种配置,创新农贸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2.创新市场经营管理,营造市场和谐氛围。

笔者深深感到,要想创新市场经营管理,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市场管理人员要更新服务理念,不能再以上级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市场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再是到期收取租金、检查一下经营者的卫生状况、通知经营者一些注意事项就完成工作任务了,而是应该以市场经营者的朋友身份出现,切实帮助经营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每一名管理人员都应该具备处理急发事件的能力,如:经营者与消费者发生争吵或斗殴事件,市场管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调解,并能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经营者之间发生了矛盾,管理人员应冷静分析矛盾发生的起因和经过,以谈心的方式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化解矛盾心情愉快地经商。当经营者家庭遇到困难时,管理人员要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尤其是一些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没有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时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迫切希望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困难。管理人员就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热情地帮助他们。如:经营者的孩子入托难、入学难、看病难、租房难等实际问题,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和管理人员都应当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市场管理工作,有利于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营造市场和谐氛围,使市场很快繁荣起来。其次,创新市场经营管理。笔者曾学习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工作经验,认为创新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批零结合”的经营模式。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利用城区交通便利的特点,积极创造“批零结合”的必备条件,吸引外地批发商到农贸市场经营农产品,使农贸市场的零售和批发经营并驾齐驱,越来越红火。二是“农加超”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利用农贸市场和超市之间的差异化经营,使农贸市场和超市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再加上其他业态的补充和完善,达到农贸市场和超市互利的双赢局面。只有打破陈旧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

要想创新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必须完善体系建设,合力治理市场。首先要完善对农贸市场的体系建设,因为对农贸市场的整治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建立一套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谅解,一边抓市场的安全、整治,一边抓市场的经营、管理的农贸市场管理创新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问题,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实际情况,使农贸市场管理的创新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市场经营户管理委员会,完善和推行市场经营户自律管理体系。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应牵头组织每年度的文明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还可以在市场内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保持市场的正能量上升,以打击歪风邪气。二是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经营户签订卫生保洁承诺书,这样做可以保证市场的卫生清洁,还要定期公布市场违规违纪经营户名单,促使经营户自觉遵守市场规定,诚信经商、文明待客,使市场买卖交易次序井然。同时还要教育和要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决不能接受经营户的贿赂,要按照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经常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落实经营者摊位前的“三包”规定,有效防止经营户乱搭、乱建、乱停、乱贴、乱摆等违规行为。其次,各部门应尽其责、合力治理农贸市场。笔者希望涉及到管理农贸市场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秩序化、优美化、清洁化、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使市场成为布局科学合理、买卖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整洁、居民安然消费、新型的农贸市场。城市农贸市场既是城乡居民买卖农产品的集中交易场所,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的社会问题,又是一座连接城市、农村农产品贸易的桥梁。它关系着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水准的升降,还关系着社会安全、稳定与和谐。只有不断强化农贸市场服务功能,才能将农贸市场建设成为城市最鲜活的亮点。笔者希望业内同行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管理的农贸市场更好地为城乡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一萍.我国城乡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问题,1996(5)

[2]李波.安康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20141219

[3]钱强强.强化农贸市场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江苏经济报,2012326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2

今年以来,全省商务系统在深入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中,把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和便民菜店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积极采取措施,强力加以推进。

一、加强领导。各地高度重视,建立领导机构,强化目标考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和便民菜店建设。成都市将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和社区便民菜店建设纳入市政府惠民行动目标,确保了该项工作有效地推进,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广元市成立了“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制定了《广元市“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广安市结合本地“菜篮子”工程,各区(市、县)相继成立了农业、财政、商务等部门参加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制订标准。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中心城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成都市城区菜市场管理规范》等文件,市商务局牵头制定了《便民菜店管理办法(暂行)》和《便民菜店装修改造标准(暂行)》,要求便民菜店做到“三个统一”,即标准统一、店招统一、制度统一,使成都市标准化菜市场和社区便民菜店的建设、管理有章可循。

三、政策引导。各地根据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老社区菜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新社区菜市场的建设力度。成都市将城区菜市场作为城市公益性配套设施,对菜市场及作为菜市场补充的便民菜店建设,给予专项财政资金补助;绵阳市开展了以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和高档蔬菜大棚反季节生产等为重点的基地建设,结合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对8个社区菜市场完成了标准化升级改造;攀枝花、遂宁、广安等市也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便民菜店改造和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3

“行业杀手”最早始于专业市场及其连锁经营,眼下发展最快和影响最大的当属家电连锁超市,国美、苏宁是其中的代表。

纵观家电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一是在确保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采用低价策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二是以商业资本投入和大订单招标采购,开始向上游家电生产企业争取议价定价权力;三是改变供销方式,买断经营,涉足产品开发,寻求向生产企业“定制”专供机型,专供专销;四是以市场销售份额和渠道优势为筹码扩展经营领域,手机销售就为家电连锁超市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家电连锁超市的高速发展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市场环境是分不开,首先,家电行业是我国放开最早发展也是最成熟的行业,是产销市场充分开放的竞争环境,以彩电为例,同样规模的市场,在发达国家只有4到5家的生产厂家,而现在国内彩电厂就有100多家。这样的市场环境,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它为销售渠道经营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资源。其次,家电生产是高度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制造业,因此厂商之间产品议价定价的成本透明度较高,利润划分清晰明确。第三,产业化分工明确,产销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不代替,也就是说国美、苏宁没有因其在销售环节的强势发展而投资建厂。

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中,生鲜经营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分类市场,那么这一轮“农改超”的渠道改造运动能否使生鲜超市异军突起,成为连锁经营中的“行业杀手”呢? 二、“农改超”—消费需求推动的渠道改造运动

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菜篮子工程中重要环节,农贸市场经历几番改造尝试,各地政府主管部门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推动农贸市场改造的核心推动力则是经济持续增长下不断提高、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由于能够有效地配合城市规划管理和食品消费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使得最近“农改超”的渠道改造运动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

目前各地在“农改超”探索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几种发展思路和模式:

一是广州模式:广州农贸市场改造的早期思路是在原有农贸市场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室内肉菜市场”,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但是由于“室内肉菜市场”基本沿袭原来农贸市场的经营方式,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环境和条件,达不到生鲜品保鲜的基本要求;又因场地成本增加而失去了农贸市场原有的价格优势,食品安全性问题也未能因此得到根本解决,凡此种种注定了这是一种不成功的过渡模式;而现在“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发展思路,以连锁生鲜超市专营公司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而提升农产品销售终端的档次,真正为农产品销售渠道改造找到了准确的定位。

二是武汉模式:武汉市政府部门在农贸市场改造的过程中,以招标形式选择农贸市场原址改造后经营公司,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形式,满足顾客生鲜消费和其它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

三是深圳模式: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生鲜经营的利润源跳出批零进销差价的局限,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的优势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农改超”的过程中,国内一些类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集团也在加大连锁生鲜超市的投入,例如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云南邦尼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双汇集团和华西希望集团等,在他们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的背后都有农业产业链的资源作为支撑。

“农改超”已在全国许多城市推出,发展热情很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改超”作为一次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和改造运动,其源动力是经济持续增长下的消费需求,而中国之大,生鲜消费需求和水平明显存在着多层次分布和地域性差异,这就意味着“农改超”将根据各地市场特点,存在着一个逐步演进的发展过程,现有农贸市场虽然受到很大挤压,但仍具有面向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的市场生存空间,经常见诸报端的“以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提法是不客观的。另一方面,“农改超”还需要脚踏实地,流于形式的“农改超”将难以为继,一些“农改超”试点城市已隐隐感觉到了这种“退化之忧”,新生的生鲜超市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成为“农改超”的一大挑战。

的确,“农改超”的“超”字不清,方向就难以把握。 三、生鲜超市的市场切入点

1、清晰的目标市场定位

作为零售行业中新兴的业态,生鲜超市切入市场并站稳脚跟的首要问题是定位模式,也就要通过需求分析和市场细分,找到生鲜超市的市场空间。

生鲜消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是农贸市场和国营菜店一统天下,现在的消费需求已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分化,而承担顾客生鲜消费的载体也随之趋于多元化,除农贸市场外,各类连锁超市(标准超市和加强型超市)、大卖场、生鲜专营店并存,以各自的特点分食部分生鲜消费市场,外食比例提高又使餐饮业抢占了部分生鲜消费市场,再也没有一种载体能向过去的农贸市场那样一统天下了,各种零售终端的生鲜销售功能在不断分化、重组和提升之中,正不断创造着各自市场特色和生存空间,原有的传统农贸市场销售地位倍受挤压,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严重萎缩。那么“农改超”推出的“超”(生鲜超市)如何在这多元化格局中准确定位?它将满足什么样顾客群的消费?市场切入点和支点在哪里?它与其它具有生鲜销售功能的零售业态之间有什么区同?

在各种零售终端中,农贸市场的主要消费群将以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为主,但卫生状况和环境较差;大卖场以大规模经营生鲜初级产品、制成品和现场加工吸引顾客,但对居住较远的顾客来说便利性有限;生鲜专营店以局部细分市场见长,但经营商品的组合宽度不足,无法满足生鲜消费一次性基本购足的需要;那么“农改超”的“超”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并以此为卖点满足生鲜消费购买频率高,追求便利和一次性基本购足的顾客需求,并在经营定位上与其它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2、载体模式选择

当对生鲜超市的市场切入点有所认识之后,接下来需要认真考虑载体模式选择,一般有两种业态模式可供参考:标准食品超市和加强型食品超市,它们各有所长。标准食品超市面积在1500-2000平方米左右,生鲜经营规模可以占到50%,比较适于给刚刚起步的社区作配套服务,因规模相对较小而布点灵活,也因为小而抗竞争冲击的抵抗力弱。加强型食品超市面积在4000-5000平方米左右,生鲜经营规模可以占到30%,消费品结构齐全,在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强,灵活性有限。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生鲜超市除生鲜经营之外,从社区功能配套的角度出发,还应该经营哪些大类商品和经营项目?各大类商品在商品结构中的比例是怎样的?这对于刚进入零售业的投资者来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找到合理搭配。

【2】如何进行连锁店铺和后勤支持系统的投资分配,怎样结合生鲜经营的特点寻求生鲜超市整体投资结构的合理性?

3、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点

在连锁超市中,生鲜经营向来都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管理不善所产生的利润“缺氧区”时隐时现;比照家电连锁超市的经营环境和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到供应链上游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而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给“农改超”带来的困扰也不会是短时期的问题。而生鲜超市差异化经营是其优势和活力所在,所以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资源优势和自有品牌开发是未来生鲜超市的两个基本支撑点,它是“农改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生鲜超市寻求局部细分市场上经营优势的基本手段。深圳的“农改超”就是在整合农产品供应链资源上的一种有益尝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结合目标顾客消费需求分析进行的自有品牌开发却一直是各类连锁超市的弱项和软肋。 四、“农改超”中的政府角色

作为政府菜篮子工程和民心工程的一部分,“农改超”从一开始就是各地政府十分关注的改革项目,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引导“农改超”的发展,这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职能转变是一个挑战。因此在“农改超”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有必要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把握好政府职能和市场运作规律之间的关系。

生鲜超市尚处于起步时期,经营模式、商品结构和服务功能组合等都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所以生鲜超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品种要根据顾客消费需求而定,其中也会出现反复和调整,这一切都应该循着市场运作规律进行。目前生鲜超市经营中的起伏,政府部门更应当分析问题的症结,把工作重点放在为生鲜超市营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和培育机制上,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出面规定生鲜超市中生鲜品经营品种、数量和比例,未必能提高生鲜品销售业绩和生鲜超市自我生存能力,也未必有益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农改超”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确实面临着如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的挑战。

【2】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建立食品经营安全体系。

近两年,食品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广州某生鲜超市开张不久就因经营私宰肉而受到政府部门查处。在要求企业自律的同时,加强政府在食品卫生安全上的监管力度,确立和规范行业管理标准,建立相关食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这是政府部门的主要管理工作职责之一。

【3】关注农产品产业化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4

[关键词] 绿色农产品 农民经纪人 农业专业化组织直销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绿色食品工程概念。但直到2005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才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现阶段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而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695家企业的972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总产量达到6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6.2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9800万亩,仅占农业总产量的1%~1.5%;而从2006年的数据中同样也可以看出:全国人均食品消费数为2308元,其中绿色食品的支出仅为66元。导致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不尽如意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方面来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特点

目前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混乱,而且有时候在使用中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绿色农产品的定义应为: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称。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绿色农产品的特征:(1)特定的方式生产、流通。(生态环境、流通环境);(2)产品实行标志管理(特定标志);(3)质量的保证(安全、优质、无污染);(4)范围比较广(符合条件的农产品)。

二、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批发和零售等方式进行的。除了简单的沿街叫卖的方式以外,还有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这样普通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1.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指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上的农产品超市。

2.超市加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指在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中,专设一片农产品生鲜区,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需要。

3.农加超并行经营模式。指在传统农贸市场上进行,采取农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出一块超市,超市中经营品种不限的农产品。

在这三种模式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普遍使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超市加生鲜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绿色农产品的价格相应就比较高,因为超市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入门费、标签费、制单费、保管费用等);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受到限制,因为超市要考虑到自己的盈利状况,而绿色农产品虽然优质优价,但购买的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超市经营的品种不是特别多。所以在超市里经营绿色农产品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还有一些理论认为绿色农产品销售应采取店面直销的方式,即建立绿色农产品直销店,在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销量。但目前在我国,绿色农产品直销店为数不多。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还是比较窄,这就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的扩大。如果在现阶段不进行流通渠道拓展,那么在绿色农产品生产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卖难”的局面。

三、 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简单的直销和进入超市两种方式。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程度的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增加,如果还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绿色农产品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卖难”的问题。因此,目前应该在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通。

1.使用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指的是以农产品为销售对象,为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信息,促进销售,从中取得佣金的这一类人。目前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地位日渐明显,而且对农产品的跨区域销售也提供基础。如陕西临潼的农民经纪人门立社年销石榴1000多吨,被评为“石榴大王”,他不但自筹资金建了贮量100吨的石榴冷库,而且申请注册了“水晶”牌石榴商标,为临潼的石榴进入高端市场,走品牌道路奠定了基础。

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是否使用农民经纪人,主要是看其绿色农产品生产量的大小、信息的了解程度。如果属于中小生产者,信息不太灵通,应该使用农民经纪人,通过农民经纪人销售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农民经纪人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为以后的生产做好准备。当然,使用农民经纪人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目前许多农民经纪人主要是在地区内销售,跨区销售的比较少,所以对区外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了解不太深,这就使得销售所受的局限比较明显,不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因此,对于中小生产者而言,由于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数量不大,可以通过农产品经纪人在域内销售,若属于农业产业集团,就可以采取直销等渠道。

2.参加农业专业化组织。农业专业化组织指的是由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部分农业生产者参加,集中销售农产品的组织。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农业专业化组织,这一些组织通常是以协会的名义出现的。如苹果协会、青蟹协会等。一般情况下,农业专业化组织中有专门的负责人在农产品的销售前组织集中收购农产品,然后按照农产品的质量分等级包装、定价销售。这样对于众多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而且在市场出现波动时还可以避免风险。因此,农业专业化组织是农业生产者走向市场的一个可选方式。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选择专业化组织时要强调专业化组织的功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选择适合绿色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组织。一般而言,绿色农产品的专业组织应该具有对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能力,而且对绿色农产品还应有绿色宣传的能力。对于中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选择参加绿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组织。

3.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绿色农产品专柜。对于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由于生产销售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或绿色农产品专柜的方式销售。

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点可以借鉴国内外连锁商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实现严格的“八个统一管理”, 即要统一装修格式、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进货、统一库存调配、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对企业员工强化“绿色服务”意识的训练,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建立连锁商店的同时,还要成立连锁总店的配送中心,组织联购分销,既可以因为大批量直接送货享受价格优惠,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缩短销售渠道,减少和降低销售成本。

建立绿色农产品专柜时可采取和超市联合共建的方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和超市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在超市里建立自己的绿色农产品专柜,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4.直销。对于一些易腐烂变质或易失鲜活性的绿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要尽量缩短流通渠道,可以采取直销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产品腐烂变质,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在有些大中城市出现配送包月菜的形式,可以借鉴。通过直销绿色食品蔬菜,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了污染,又降低价格,扩大市场销售量。

在绿色农产品的直销过程中要注意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农产品的保鲜性,注意使用适合的有利的包装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绿色保鲜,另一方面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宣传。

5.进入绿色批发市场。对于当地有绿色批发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销售时可以将绿色农产品直接在批发市场上销售,这样可以减少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提高销售量,节约销售费用。选择批发市场时要考虑市场是否为国家批准建立的绿色市场,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能否有一定的保证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小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一般可采用的销售渠道有:如下图:

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可采用如下销售渠道销售: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来销售绿色农产品,随着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张,绿色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就可以慢慢替代普通农产品。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内又实现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资料[R].新华网2007.1.25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J].南京:江苏商论.2004、11.129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 成本 创新流通模式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致使消费者在农产品的消费商迅速增加,出现了“买农产品价格高”之重,但与此同时农民却由于“卖农产品价格低而并未得到实惠。为此在农产品的买卖中就出吸纳了“一高一低”的现象,从而说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运行绩效。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农户 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合作社作为中介,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促使菜价降低,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保护农户的利益。

2.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2]杜红梅,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5).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毕玉平,陆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10 (8):70-73.

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范文6

一、早宣传勤动员环境治理深入人心

从____年__月起,××工商所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单、办墙报、召开业主动员会、与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方式,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的和意义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认识,确保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整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工商所内部,通过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做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进行了任务分解,落实了责任。工商所每位干部职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达到了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二、改硬件撤雨棚市场环境见成效

(一)督促业主改硬件

市场建棚上档次。原来的××农贸市场是一个露天市场,遇到天晴下雨,市场内到处是各色雨伞和油布软棚,很不规范。要对市场进行改造,就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投入,对此,市场业主最初极不愿意启动市场硬件改造。____年初,××工商所和××镇政府的相关领导多次上门,对市场业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打动了市场业主,使其狠下决心,出资近__万元新建了____平米的天蓝色防雨棚,并改建水泥摊位___个,使××市场告别了农村大集式的地摊经营模式。同时,对市场内雨棚水槽的安装、下水道的改造、摊位的美化已纳入下一步的整治重点。

(二)撤除违规雨棚

清理卫生死角。根据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要求,必须对私自搭建的门市雨棚和市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撤除。为了完成××镇的雨棚撤除任务,从

_月__日上午_点开始,××工商所的全体干部职工,一直工作到晚上_点,没有一个工商干部叫苦叫累。通过努力,将市场内乱搭乱建的__个软硬棚和_处隔墙全部撤除;并逐一清除了市场雨棚上的垃圾等__处卫生死角,使市场环境卫生得到极大的改观。

(三)发动督促业主

改造卫生设施。××工商所通过集中开会学习、逐户督促检查的方式,发动市场内的经营户进行了卫生设施大改造,_户经营户将旧火炉撤除,新建干净整洁的灶台;__户卤制品经营户添置了防蝇防尘罩;市场内所有门市和经营户都配置了扫把和垃圾筐,确保了安全卫生的市场环境。

三重引导强监管长效机制正完善

(一)引导和规范相结合。××工商所在农贸市场内,通过宣传和教育,积极引导个私业主自觉办理各种证照,切实做到合法经营;督促业主聘请专兼职保洁员,落实市场卫生制度;指导、督促业主划行归市、摊位上台,坐商归店,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取缔无照经营和冒口经营以及私自搭建雨棚、占道经营等行为。

(二)干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整治工作中,工商所干部拿上扫把扫地、拿着钢刷清除“牛皮癣”、推着板车清运乱堆放的木板石块,用实际行动来树立榜样,带动经营户做好门前三包,自觉清扫垃圾,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加强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