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入院;风险评估;精神科;护理管理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对精神科入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掌握其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实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病人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对策。观察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别、年龄、病种,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3±4.2)岁,疾病类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6例神经症患者,其他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1.7)岁,疾病类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1例躁狂症患者,10例抑郁症患者,8例神经症患者,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予以生活、饮食、用药以及心理等常规护理评估。即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叮嘱患者要定时、定量的用药,通过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跌倒/坠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通过这三类比较常见的评估表,评出低中高分值,分类进行干预。低度风险:存在或潜在风险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看护,做好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中度风险:加强安全护理管理,给于保护性隔离,专人看护。高度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评估,给予24h看护,制定详细周密计划,安排重症观察室。再结合患者当前状况,家属的代诉以及医生提供的病史分别给予暴力。出走、藏药、自杀、自伤、噎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立评分等级。低度危险性患者要对其精神状态和行为实施全面观察,如发现新风险应提高危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度危险性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防范。高度危险性患者应该作为重点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观察室,实施全面监控并给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制定针对性心里辅导方案,在监视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行为,及时予以制止。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自杀自伤、外走、藏药、噎食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7.3%,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21.8%,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良好的医院管理是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医院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护理对象多为行为异常、精神混乱的患者,可能随时存在自杀、他杀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护理安全存在极大挑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在精神科实施入院风险评估,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护理评估表、评估风险程度,在危险未发生前采用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陆沈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讯,2010,02(30):49-50

[2]李静,樊海雷,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J].精神医学教育,2013,(11):102-103

[4]张瑞.加强精神病患者入院风险评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6-297.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2~78岁,平均年龄为(32.6±2.8)岁,其中有11例患者进行肱骨粗隆间内固定手术,有12例患者进行拧脊柱手术,有27例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其他手术患者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风险评估,首先,设计风险评估单,我院通过多次会议讨论,以《护理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条例为依据,并结合我院骨科具体的护理工作情况,设计了风险评估单的内容,具体的评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压疮风险、跌倒坠床风险、病情变化及其他5个方面,具体的存在风险预测包括压船风险预测、器械风险预测、跌倒坠床风险预测及其他4项。在存在风险方面,主要分为有发生和未发生两个方面。在风险评估单设计出来以后,由护士对患者的5项风险进行评分,并在存在风险拦打“√”,如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在压疮发生一栏打“√”。评估的时间分别为患者入院时,及以后的每周进行三次评估,每次评估间隔为一天。通过风险评估,了解高风险患者,并在护士交接班时进行风险评估单的交接,并做好高风险患者的防护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2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有8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用风险评估,不仅需要对风险评估单进行合理设计,而且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好风险防范护理。患者在入院24h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主要采用的是ADL评分,通过评分结果,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样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患者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后,需要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防范措施,若患者存在压疮风险,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压疮的发生。针对已经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并按照事先设立的风险预案对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对器械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器械所存在的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护理人员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单的管理,护理人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评估单,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长应对其风险评估单进行核对,并监督护理措施的执行,从而将评估的准确性提高,使风险的防范发挥作用。风险评估护理不仅能够增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而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风险评估护理保证了骨科患者的安全,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我院通过对骨科64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评估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风险发生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3

对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内科护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在当前医院内科护理中,一定要引入风险评估制度,才能及早的预测风险,防范风险,把风险的威胁降到最低。1.1 健全内科护理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要让制度来约束人,首先,我们要建立内科风险评估和管理组织机构,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一般来说,由内科护士长全权负责,由医疗质管员进行监管,其它护理人员参与,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明确每个护理人员的责任,加强对基础质量、护理内部环节的质量、最终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其次,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内科护理风险评估计划,对照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根据本地的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而识别和确定目前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例如,压疮问题,药物供给问题,进而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的进行实施。1.2加强各级各班护理人员的培训:我们要对内科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要对员工加强风险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并且,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参加风险培训班,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使得护理人员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组织护理人员反复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展开相应内容的考试,开展护理纠纷的案例分析讨论,使护理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此外,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分层次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特别要着重测试与内科护理有关的知识考核,掌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患者急救、护理、治疗和配合医师等知识,强化其对内科护理常见风险事件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和处理程序学习,提升其风险评估和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培训,要求内容真实,重点突出,并要求进行及时的记录,做到“为我所依、为我所用”。1.3规范药品、器械的管理:在内科护理中,一定要规范护理要物品的管理,首先要制定仪器操作和领取使用责任制度,把责任明确到个人,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要实行物品质量问题检查制和报告制度。对于一些常用的急救物品,要做到“明确、科学、及时”的原则,做到“五定”确保患者急救的良好开展。1.4有效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过程中,为了减少护理纠纷,我们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告知,例如,在入院之前,进行病情告知,病情程度和治疗费用告知,各种操作检查目的告知,药品使用告知,出院告知等,使得患者及其家属有知情权,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我们通过引入风险管理,对内科护理工作能有很大的提升,提升了全体内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了护理人员依法进行护理、提升护理水平的能力,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风险评估的积极意义分析

我们将风险管理机制引入内科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通过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管理,保证安全护理,能够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了护理的质量;正确的识别、评估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我们首先要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得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事件,进一步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分析和反馈分析,重视风险事件的控制,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3结束语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突发性意外事故随着社会和生活节奏加快,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急诊医疗的需求也随之上升。随着护理风险因素增加,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观察和研究2012年9月~2013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通过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2.34±6.53)岁;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2.13±6.15)岁;病种类型:急性药物或食物中毒、颅脑外伤、开放性骨折、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胸部外伤、腹部外伤、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等;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护士进行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和防范措施教育。风险因素评估主要包括护理技术及制度、护士、药品及设备等。其目的是降低护理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患之间的医疗纠纷。

1.2.1 风险因素: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按照“三查七对”执行等;②护士专业知识欠缺。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及时观察和预测病情,未告知特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对新药配伍和使用情况不熟悉及核查医嘱不认真等;③技术不熟练。抢救休克病人未能成功穿刺血管,使用除颤仪、心电监测仪不熟练,抢救步骤错误等;④职业道德低下。未把患者当做自己亲人对待,无怜悯、同情之心,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等;⑤患者行为所致风险。患者不配合、不合作行为和态度,患者有轻生的想法等;⑥医嘱记录不及时。抢救时往往是口头医嘱,未能详细记录,病重通知书及药物使用同意书未经患者家属签字,文件有涂改情况等;

1.2.2 防范对策:①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教育。心怀怜悯、同情之心,严于律己,一丝不苟;②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工作及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准确执行书面和口头医嘱,熟悉抢救各流程等;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医疗法律、法规,避免医疗纠纷[1];④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与心理疏导。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关心、爱护,理解和安慰病人的疾苦;⑤健全护理管理规范和制度。通过绩效管理和合理排班制度来提高护士积极性;避免护理人员不满情绪影响临床工作[2].

1. 3 观察项

1.3.1 风险事故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情况;

1.3.2 护理满意度 记录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2.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表示。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护理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医院和护理人员的生存发展。除本身护理工作性质存在高风险性,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提高 ,一旦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违反操作流程,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急诊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最多,出错概率也高,因此要高度重视急诊工作的风险性[3].通过护理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才能减少护理风险事故。可以组织急诊护理人员学习急诊安全相关知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急诊的意义。

本研究分别对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防范措施教育和常规护理管理来进行护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风险事故(安全风险、差错风险及护理投诉)发生率3.8%远远小于对照组21.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技术学习及增进护患沟通交流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医疗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雯,黄秀琴.精神科急诊护理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268-269.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封闭病房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397例,均为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15~40岁,其中男219例,平均年龄25.40±9.67岁;女178例,平均年龄22.30±5.35。

方法:应用我院护理部统一下发的“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等级评估。该量表将患者的攻击风险内容:①院外有冲动伤人或毁物史;②有命令性幻听;③严重的关系妄想;④严重的被害妄想;⑤受其他严重精神症状支配;⑥人格障碍;⑦不合作,不愿住院,对工作人员有敌对情绪;⑧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不安;⑨最近1周内有冲动史。

评分标准:根据“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中攻击风险内容评分,其中①、②、③、④、⑤项,各分值均为1分;第⑥、⑦、⑧、⑨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以上为重度。

结 果

3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结果:攻击风险程度为轻度者16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患者表现为不安心住院治疗,有被动的言语攻击,如质问、不满、抗议,交谈时有敌意,或认为不安全,周围其他人对自身有威胁,时刻处于警觉状态。中度141例,其中男82例,女59例,其中有79例在院内表现为有主动言语攻击,针对工作人员、病友的言语挑衅,如谩骂、威胁、讥讽、嘲笑,激动,拒绝住院治疗;破坏物品,如摔东西、砸玻璃、撕纱窗等;或目光游离不定,心神不宁,不能进行有效交谈的患者。另外62例患者在入院前1周内无攻击行为史,在院内未表现出主动和被动的攻击行为。重度者96例,其中男49例,女47例,患者表现情绪极度激惹,拒绝治疗、护理,并有主动攻击行为,如打人、踢人、咬人、持物伤人等。对不同级别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后,397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攻击行为。

护理干预

对有暴力倾向患者的病情加强评估,护士应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活动,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病史中有过暴力史的患者,更要注意入院后可能会在病区发生类似的暴力事件[2]。在日常工作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暴力特征,如激动、坐立不安、不断度步、恶言相向、目露凶光、步步近逼、拍桌椅、大叫、紧握拳头等。对情绪不稳、激惹性高的患者应与医生及时联系处理,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力争将患者的暴力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识别危险物品:危险物品存在很广泛,如女患者的胸罩,男患者的刮胡刀刀片,食品管理、被套带、长毛巾、腰带、缝针、指甲刀、病历夹等。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这些危险物品,一旦发现应立即处理[4]。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入院时的更衣检查,及时发现和收回患者带入的危险物品,防止其伤人、伤己。

妥善接待患者:本研究中新入院患者中有268例是由于被哄骗或强制入院,他们为保护自己而与医护人员引起冲动。由于急性期强制性住院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因素,护士接待患者入院时,要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对拒绝更衣检查的患者要耐心,言语要有技巧性。对拒绝住院治疗和极不合作的患者,仍要先解释、劝说,给其心理上的安慰,在患者安静的短时间内与其交谈,诸如工作、职业、年龄等问题,分散其注意力。

分级护理: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攻击风险是防止暴力行为的基础。根据攻击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干预,这是关键。轻度攻击风险的患者在日常护理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对有可能风险程度升级的患者给予重点观察,必要时给予隔离。中度攻击风险的患者严防冲动,隔离患者,并给予陪护,与患者接触时保持安全距离,不单独与患者相处,必要时给予保护性拘束1小时以下。重度攻击风险的患者应重点防护,严防冲动,安排24小时陪护,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1小时以上,对有些随时可能出现伤人伤己的患者需使用保护性护理措施,保护过程中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护理常规,并将患者入院时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交班[5]。

针对产生冲动的不同原因实施护理:不同症状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认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幻觉、妄想、情感不适及怪异行为有关。在本研究中观察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命令性幻听、严重的关系妄想、严重的被害妄想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面对患者的攻击冲动行为,评估患者引起冲动的原因,进而采取多种多样的护理方法。对76例有命令性幻听的患者,通过了解患者幻听的内容,观察患者的行为,采用适当隔离或专人看护,避免了幻听支配下导致的突发行为。对93例有严重妄想的患者,细致的观察与沟通对评估出患者的妄想对象至关重要,可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对其所住房间进行调整,必要时专人看护[6]。

以“以人为本”观念实施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行为研究表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是引发攻击行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目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服务理念已融入日常各种护理行为中。本研究中39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没有因为工作人员不良态度而导致攻击行为者。病房对外是封闭管理,但病房内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病区为患者提供电话,患者可与外界自由通话,患者对家属送其住院的不满情绪通过电话得以疏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外界隔离而引起的情绪波动导致的攻击行为。在患者激动、愤怒、焦虑,或即将情感爆发时要给予认真重视,尽量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理解和同情患者,避免与患者争辩,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采取协商、友善的态度,真诚对待患者,尊重患者。

讨 论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长时间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暴力伤害。据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攻击率为98.47%,而从事该专业的护士几乎每人都受到过伤害。应用“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观察评估,对攻击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性的判断,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将患者的攻击行为风险分成不同的级别,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级护理,可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攻击风险。做好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工作,可对有攻击倾向和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稳定的作用,同时还能稳定其他病友,保证医护人员意外伤害率减至最低,从而保证患者治疗护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0-198.

2 李江华,李海东,王宏山.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7,12(24):90-93.

3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8,22(1):23.

4 张莉琴,赵世霞.精神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147.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的儿童康复病房患儿1524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实施前儿童康复病房患儿141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患儿783例,女性患儿741例,患儿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3±1.2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746例,女性患儿670例,患儿年龄在2~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1.34)岁。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跌落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进行常规的跌落风险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的讲解、指导等,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加强对于患儿的防护。1.2.2研究组研究组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1.2.2.1风险分析评估与分析我院在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前,先对我院以往的患儿跌落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识别等,对风险程度、潜在风险、潜在影响等进行分析,制定对应的预防措施、应急措施,明确责任人等;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实施后,患儿在入院后、治疗前、治疗后、用药等过程中均对其进行跌落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年龄、智力情况、活动能力及感知情况),同时依据患儿的具体评估情况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1.2.2.2预防对策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儿童康复病房的地面防滑措施,患儿在走动时指导其穿防滑鞋,并对高风险地面设立防滑警告标识;②在患儿床头设置跌落警示标记,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正确应用护理及紧急呼叫铃等;③指导患儿及家属病床床栏的正确使用方式,并叮嘱家属至少需确保拉起一边的床栏,同时此时家属需在床栏未拉起的一边对患儿进行看护;④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对患儿进行跌落的预防,禁止患儿在座椅及窗台等安全性低的地方玩耍,患儿在坐轮椅及婴儿车时必须将安全带拉上,并加强对患儿的监督;⑤在晚间将夜灯开启;⑥对于跌落风险高的患儿,在交接班记录上需详细记录,建议采用高风险患儿交接班专用记录本,且交接班时需重点关注;⑦对于病房需安置设备及管道将床栏调低的患儿,加强监视;⑧患儿在转运时必须将床栏拉起,且需有人监护。1.2.2.3发生跌落时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患儿发生跌落后医护人员需在第一时间对其伤情进行评估,再依据评估情况进行对应的处理,并加强对患儿的体征、病情的监视;②对于跌落后损伤比较轻微的患儿进行相关检查,指导其卧床休息;③对于头部受伤的患儿,在进行相关处理后需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④对于肌肉、韧带可能受损,或可能骨折的患儿,在转运时依据其具体情况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的跌落情况(跌倒/坠床)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等。其中家属满意度情况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内容共20项(包括日常护理、活动照顾及沟通交流等),每项5分,共100分,评分≥90分为十分满意,评分在89~70分之间为满意,评分<70分为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跌落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1524例患儿中,在康复治疗期间共有3例患儿发生跌倒/坠件,发生率为0.20%;对照组1416例患儿中,在康复治疗期间共有19例患儿发生跌倒/坠件,发生率为1.34%;两组的跌倒/坠床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9.67%(1519/1524),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1.38%(1294/1416);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两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3讨论在儿童康复病房中,患儿的行为能力通常比较弱,大部分存有局部功能障碍,且患儿安全防护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在临床上时常会出现病房患儿跌落的情况[3]。造成患儿发生跌落的原因十分多,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医院安全措施不足、患儿家属监护不当以及环境因素等[4]。而患儿发生跌落后,不仅会使其受到机体损伤,增加医疗成本,造成不良后果,还可能造成医疗纠纷等。因此,对患儿跌落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在2014年6月开始,依据JCI标准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儿童康复病房中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结果显示,实施后患儿的跌倒/坠床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施后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考虑为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后,能够对患儿跌落的风险及潜在影响等进行预见性的评估、识别,加强护理人员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在患儿的日常护理中积极进行对应的预防,从而使跌落的发生率降低。在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的实施中还需注意:①提高护理人员的评估及识别跌落风险的能力。因管理中对跌落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识别,是保障护理管理准确性及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在临床上可积极组织开展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等。②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及风险防范意识。在患儿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对其工作的责任心及风险防范意识,是保障患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在临床上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及管理,使其了解到工作性质及重要性,并严格规定其依据相关规定开展工作[5]。③加强跌落事件发生后的管理。临床上应在跌落事件管理中,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对于因医护人员直接因素造成跌落事件发生的,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惩处,且在每次发生后,均需进行相关总结分析,加强防范管理措施[6]。

综上所述,在儿童康复病房中实施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减少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洁珊 黎铭 李文娟 李玉秀 荀静平 严晓岚 单位:1.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2.山东省威海市海大医院

参考文献

[1]唐丽君,张晶,张明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的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5-1746.

[2]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4-55.

[3]裴燕峰.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6,88.

[4]苏冰梅,谭富海,梁芬.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2(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