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临床论文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1

1.1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医师分级护理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2

1产科压疮产生的原因

1.1卧床时间与压疮关系:4例压疮患者手术时间3h-8h,其中病例1出现产后DIC紧急抢救,病例2、病例4术中出现膀胱损伤进行膀胱修补,病例3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因此手术用时较长,加之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患者腰骶部持续受压达9-14h。国外有关学者提出,在69.75mmHg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8]。另有报道提出患者处于被动,局部受压6h以上可能发生压疮[9],可能是长时间的被动使患者变得躁动,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动增多,增加了扭动过程中皮肤与床单不断的摩擦,增加了皮肤的外界受力。正常情况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术约需1h,如需要进行其他妇科手术或因发生产后并发症如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DIC等需要紧急处理时必然要增加产妇平卧位的时间,因此术后出现压疮的风险加大。

1.2BMI与压疮关系:BMI与压疮间的关系尚未被明确阐明。Kottner等[10]的一项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较瘦的患者(BMI17.00-18.49)发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肩部位置压疮的概率高于体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预测身体躯干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足部压疮与患者BMI无关,提示了BMI不是预测足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Shahin等[11]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认为BMI<18.5kg/m2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Balzer等[12]同样认为BMI较低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同时亦认为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预测发生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高于体重正常患者[13]。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较大的体重给骨性凸起处皮肤施加了机械压力,从而造成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本研究中4例压疮患者的体重指数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14]。另2例虽然分娩时BMI处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孕期营养摄入增加,孕妇体重平均会增加12.5kg左右,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1.3营养状态与压疮关系: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体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过少与压疮具有明确相关性,是预测压疮的风险因素。亦有学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4例产妇均在术中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红蛋白下降41-48g/L,血浆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产后大量出血造成丢失过多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又因摄入不足,使产妇术后形成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随之萎缩。一旦局部组织受压,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其中1例BMI过低,说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和脂肪对骨隆突处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压迫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压疮。

1.4物及镇痛泵的使用与压疮关系:此4例压疮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术后镇痛泵在缓解产妇疼痛的同时使产妇因畏惧疼痛或担心导管脱出或受压而影响了产妇的主动活动,从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续受压的时间。麻醉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压疮;术后使用镇痛泵比未使用镇痛泵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要高3倍。

2预防剖宫产术后压疮的对策

近年来,压疮现患率被用作评价护理质量和压疮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标,并且也被用来评估预防资源的需求量,作为制定预防计划和分配预防资源的依据。一旦发生压疮,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压疮的预防知识。

2.1加强术前访视:对有压疮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包括术后翻身活动重要性、饮食的选择等。对孕期体重过高、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要重点交班,填写压疮评估表。

2.2加强手术管理:手术室护士术前要访视患者,评估压疮的高危因素,对手术时间长者需要提前准备预防压疮: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因素中手术时间与压疮的发生率有关。故术中患者身下要放置预防压疮的气垫,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进行保护。手术床整,不可牵拉患者增加皮肤摩擦。剖宫产手术麻醉时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让患者取平卧位,医生消毒手术范围时,消毒液不要使用过多,避免流入骶尾部。

2.3加强回室后管理: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出室前护士再次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回室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房护士要对手术过程进行了解,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h,产后大出血、体重过重、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产妇,回室后病房护士必须协助产妇每2h翻身一次,严密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对于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后建议采取抬高床头,床头抬高角度控制在30度以下,既可以缓解腰骶部受压又可以降低剪切力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2.4加强出院后的家庭访视:出院后加强访视,电话指导与家庭随访相结合。评估病人的疮面愈合情况、营养状况,监测相关疾病及指征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色素等。给予产后康复及相应的健康指导。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3

摘要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护理临床实习效果关键在于临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我院将目标管理原理融入临床实习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护理临床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了护理临床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

一、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二、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校统招2010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的131名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63人)和对照组(68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基础护理技术及健康评估等)的学习,年龄、前期课程授课教师以及学生考核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顺序,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的方法从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等全程讲解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辅助于挂图、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教学,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学案编制。

深入研究外科护士的职业标准、《外科护理课程标准》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结合护理职业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编制学案。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导入、学习任务描述、课前准备、课前实践、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以及自我评价等环节。其中“学习任务描述”参考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轴线提出工作任务;“课前准备”以回忆、复习学习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加入图片、文字资料,采用简述、填空、连线、选择及绘图等形式考查知识准备情况;“工作任务”是学案的“重头戏”,以临床护理路径表为依据将时间变为纵轴,编制护理工作任务流程图,向学生提出护理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主要提高工作任务难度,拓展学习空间;“自我评价”包括个人对完成任务情况的描述性评价及护士资格考试的客观评价。

(2)学习过程。

教师提前1周发放学案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提供教学录像、PPT课件,如有条件最好提供临床和(或)社区见习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查阅资料及临床见习等填写学案的有关内容,在外科模拟病房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在课堂上,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展开充分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将学生工作任务展示质量、表现,学案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1.3评价方法

(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

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

(2)理论测试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主要参考课程标准和护士资格考试,包括客观题(占60%)和主观题(占40%)两部分,客观题主要为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主观题以描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如你如何指导胃大部切除患者恢复饮食?

(3)学生评价。

教学效果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共6项。选择“达到”“基本达到”或“未达到”的唯一答案。发放问卷63份,收回63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学习态度的比较

对照组学生课堂气氛平静,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依赖教材才能解决,无主动讨论、争论问题的情况,课下预习复习完成情况较差,难以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实验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团队合作能力强,自学能力显著调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并有一定的见解,初步具备临床思维。

2.2理论测试成绩比较与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5)。

3讨论

该教学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进入护理路径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将融入临床护理路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方法、程序,践行“以患者为本”的医护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反馈及时,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为以后较快地胜任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学案导学,其原因为:①受到学时、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的适应性与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影响;②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目前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种。因此,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组织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编制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可拓展性的学案并试行该种教学。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4结语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5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的24例断指再植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患者;男20例,女4例;年龄3~52岁,平均年龄25岁。其中拇指患者5例、示指4例、中指7例、无名指5例、小指3例,诊断为离断伤28例、毁损伤6例。均为急诊手术患者。

方法:将断指用无菌纱布包好,置于完好的塑料袋中保存并放在冰容器中,切忌直接将断指放在冰块中。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并做好术后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导。术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7~10天,2次/日,采用阿司匹林25mg和潘生丁25mg口服,2次/日。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由于出血较多致血容量降低。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除3例小儿患者采用全麻外,其余患者均在臂丛麻醉显微镜下,行断指再植修复手术。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的有22例,有2例患者因为损伤严重而采取了截指手术,3例患者术后活动功能受限,但经过精心护理后,功能恢复良好。断指再植术的成活率为95%。

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都是意外伤,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对断指再植技术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担心手术能否成功以及医疗费用过高等原因,为此这让患者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压力。还有的患者对以后正常的活动功能及今后的生活与工作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大而出现烦躁、焦虑不安。针对患者出现的这些种种现象,我们护士要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并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达到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和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的目的,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术前护理:对患者要常规做术前检查、抗生素皮试、备皮等,提前及时告知患者禁食和禁水。如果患者在来院就诊时,禁食和禁水还未达到4小时,必须要及时通知手术室医护人员,防止患者发生麻醉反应导致误吸。术前要协助患者保护好断指,使用无菌敷料包扎患者伤口,正确缚扎止血带,松紧度应要适宜,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如果根据需要必须延长阻断血流时间,也要应该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以便患者恢复局部血流,争取在伤后6小时内,进行断指再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护理:术后要把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病房,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60%左右,每日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体温的变化,对术后患者瞩咐绝对卧床休息1周左右。让患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并制动,可防止血管吻合处受挤压,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患指的肿胀和疼痛。局部患处也可用60W烤灯24小时持续照射,使局部血管扩张,照射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护士要告诉患者必须禁咖啡、茶水、可乐等液体以及禁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肌体的需求,增加抵抗力,便于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如果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或精神紧张,很可能会引起血管痉挛并导致血管危象,为此,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疼痛对再植指的危害,如一旦感到疼痛,必须要告诉医生或护士,以便及时采取止痛措施,给予止痛药,减少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安。患者在术后3天要常规使用止痛药,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尽量要轻柔,以减轻或避免患者的疼痛,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功能锻炼指导:在患者术后3周,对局部患处进行红外线治疗,以减轻局部的肿胀。患者在术后3~6周,开始做伸屈和握拳等活动,以防止关节出现僵直、肌肉粘连或萎缩现象的发生。告知患者活动时,要轻柔并保护好再植部位,加强运动和感觉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慎而发生指断伤的患者比较常见,为此对指断伤应尽早实施再植手术。术后应严密观察患指的血液循环情况,并随时做好记录。临床上对于指端血液循环的观察和护理,要每隔30~60分钟观察1次颜色、温度和张力的变化情况,试验毛细血管反应。如果患者的指体由红润变为苍白,或红润变为浅灰色或者变为花斑状,皮温开始下降3℃,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也延长至3~4秒,指腹张力逐渐降低,这说明是动脉危象,我们应该首先采用解痉和止痛药物治疗,注意观察患者30分钟后仍无改善,就要考虑立即行手术探查。如果患者指体由红润转为暗红,继而变为暗紫,皮温也逐渐下降2℃,毛细血管回充盈时间<1秒,指腹张力逐渐增高,严重时出现水疱,这提示是静脉危象。我们要立即更换患者伤口周围的敷料,及时清除伤口的积血,要拆除1~2针患者切口处的缝合线,以缓解静脉压力。如果静脉危象还没有缓解,可行拔甲或远端侧方小切口放血处理。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当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发生感染。对患者伤口的渗出物,应常规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用更加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同时还要增强患者的饮食营养,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断指再植术的成功率。

论文关键词断指再植术血液循环临床观察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2月治疗断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采取的缓解患者焦虑状态、解除心理障碍、观察患指血液循环等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与护理,并及时处理动静脉危象,治愈患者22例,有2例患者因损伤严重而行截指手术;3例患者在活动功能受限后,经功能锻炼后恢复良好。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局部组织变化,是术后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护理临床论文范文6

1.1两组患者引流情况比较观察组平均日引流量为(529.8±334.7)ml,对照组平均日引流量为(987.4±468.5)ml,观察平均日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引流是临床治疗胸腔积液的常用手段,由于中心静脉导管本身具有柔软光滑的特点,在使用中对机体刺激较小,并且较为密闭的管道引流降低了感染率;另外可直接通过导管进行注药冲洗,安全性与重复性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为了提高引流效果,缓解患者疼痛感,医院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在加强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护理(引流管护理、护理、感染护理、饮食护理、拔管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

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插管前易产生焦虑、恐怖、不安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心理特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插管前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详细介绍具体的治疗过程、目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相应预防措施等,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愈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2.2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健康教育,术前帮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讲解具体的治疗内容、效果、目的、适应证等相关知识,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并严密观察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凝血功能等;术中叮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保持均匀呼吸,积极配合;可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为其讲解治疗进度,消除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面部表情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3];术后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管道阻塞、管道脱落、脓胸、感染等,并告知相应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并告知患若出现持续性胸闷、胸痛、气促等不适反应,需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包括引流管护理、护理、感染护理、饮食护理与拔管护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①引流管护理。定期检查引流管装置是否存在脱落现象,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形状等,术后引流量超过100ml/h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放液后将药经导管注入,避免黏膜粘连,并提高胸水吸收;药物注入后闭管2h,之后可根据胸水量开放引流管,3次/d,并详细检查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滑脱现象,定期更换引流管;②护理。术后患者可进行适当活动,活动时需将引流管夹闭,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胸腔给药后需闭管2h,在此期间需叮嘱并帮助患者经常变化,将药充分分布在胸腔积液内;③感染护理。定期进行局部消毒,可适量使用抗生素,避免穿刺部位发生感染;保持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使用透明敷贴将导管固定,并定期更换;④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戒烟酒,少食用刺激性食物;⑤拔管护理。引流管内无液体流出并经B超检查,结果显示无胸水后可进行拔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