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要求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1

【关键词】秋水仙碱;藏药;联合;痛风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111-02

痛风是由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若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则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异物炎症反应,形成痛风[1]。藏医学认为痛风起初是双拇趾受外邪风寒、瘟热秽血侵袭而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藏医命名“直后乃”[2]。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过量进食辛辣和肉脂等油腻食物、过度饮酒、过度等原因使身体黄水增加,血气紊乱,进而堵塞了血液运行之路。痛风是导致冠心病和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及药物[3]。治疗痛风的常用药如秋水仙碱、别嘌醇等,也多因患者不能耐受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或长期服用引起肝脏损害等放弃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导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者威胁生命[4]。本研究采用秋水仙碱联合藏药口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与单用秋水仙碱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年在天祝县藏医院风湿科住院痛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9~60岁,平均(482±26)岁,病程3~11年,平均(68±22)年;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3~65岁,平均(522±38)岁,病程5~10年,平均(62±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5]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分类标准具备以下3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1)关节液中有特征性尿酸盐结晶。(2)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3)有以下12条中6条者: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②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可见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⑦单侧跗骨关节受累;⑧可疑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入选患者均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秋水仙碱(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mg×20片,批号:国药准字H53020166),先口服05mg,1h后再服用05mg,2次/d,疼痛剧者加用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藏药五味宽筋藤散10g,水煎20min后去渣取汁,早晨冲服二十五味驴血丸5粒,中午冲服十味乳香散2g,晚上冲服如意珍宝丸5粒(以上产品: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规格:08g×50丸,批号:甘药制字Z07061645、甘药制字Z02459433、甘药制字Z04732617)。两组均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

14疗效标准[6]观察患者中因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停药的例数和临床体征、治疗前后检测血尿酸(B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Gr)。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局部无任何反应,活动如常,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恢复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疼痛缓解,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均有下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活动受限,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均未下降甚至升高。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无患者停药,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8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中性细胞下降、腹泻等不适症状而停药,13例患者出现少尿、血尿,2例患者出现脱发、皮疹、发热等症状,上述患者经减少药物服用频率及剂量后症状好转,但影响治疗进度及效果。表明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痛风是由人体血液内尿酸异常增高所致,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期痛风的最有效药物,其可干扰尿酸盐的形成,减少化学因子的分泌,抑制关节发炎部位的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吞噬尿酸的作用减弱[7],减轻局部白细胞破坏引起的炎症反应,而达到迅速消炎的目的,此药在痛风发作24小时以内服用疗效最佳,但有80%的患者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毒副作用[8],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尽管在治疗方面,秋水仙碱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一旦停药病情反复发作,则易导致病情加剧。藏医经典《四部医典》[9]中记载:“痛风起初隆血著骨,因而足耻和手臂肘部发病,开始时零星疼痛,日久陈旧,扩散到全身,引发此病”。

藏药五味宽筋藤散、二十五味驴血丸、十味乳香散、如意珍宝丸是治疗痛风关节炎的传统验方。组方中配伍大量解毒祛湿、清热燥湿的药物,可祛除关节间黄水,改善尿酸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尿酸盐的含量。

临床实践证明,秋水仙碱联合藏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10]。我科在治疗痛风后期,尝试在停用秋水仙碱,单一服用藏药的基础下,患者进食少量肉类及豆制品未见病情复发,实验室检查均为发现异常。因藏药对胃肠道及肝肾功能副作用小,且廉价效优,患者可长期服用,患者认可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

[1]汪元,刘健.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保健杂志,2014,17(4):445.

[2]黄福开.中国藏药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159-164.

[3] 程雅静.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程[J].吉林医学,2010,31(13):1911-1912.

[4]高飞.内外合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39-4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

[6]唐福林.风湿免疫科医师效率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216-220.

[7]谢丽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0):176-177.

[8]柳永明,雷宁波,董林.藏药内服外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J].西部中医药,2014,27(4):57-59.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

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3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全面风险管理 工商银行 现状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了新资本协议,提出将资本要求的覆盖范围由信用风险延伸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积极鼓励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要求以提高资本的风险敏感性。《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和应用,无疑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推动力,对银行业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原则

银监会于2007年2月《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将在国内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采取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原则实施新资本协议【2】。首先,对中小银行采取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资本监管制度,降低资本监管的合规成本,对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各家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时间可以先后有别;第三,采取分步达标的原则。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原则,再开发操作风险计量模型,现阶段主要以信贷业务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二、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原则与要求,工商银行于2003年就积极投入到新资本协议的建设中去,深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的风险类型

目前工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基本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所有业务环节与风险。工商银行在年报中从信用风险敞口、内部评级状况等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了披露;对市场风险从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方面进行了披露;对操作风险从操作风险事件、损失率等进行了披露;对流动性风险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工商银行在2011年年报中披露,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为17,144,063百万元,正常类贷款为74840.60亿元,关注类贷款为2318.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4%,下降0.14个百分点,;利率敏感性负缺口为9108.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1.21亿元。

(2)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与专业风险管理互为补充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工行在2004年就重组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目前已形成了以董事会为风险管理最高权利机构、由风险管委会和总行风险部门管理全行风险、由分支行风险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内风险的分层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风险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风险主管——风险经理为条线的垂直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以“纵向负责报告线为主,横向层级报告线为辅”的双线报告路径。由此形成了垂直领导、横向牵制的风险组织架构。

(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情况

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要求银行必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工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工行内部评级法已达到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达标的要求。2010年建设了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A M A)建设的主体工作,系统框架已经搭建完毕,内部损失事件收集系统(I L D)、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系统(R C S A)等模块成功投产,2010 年A M A 系统也开始全面试运行。

三、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需优化,董事会与监管层的有效性还需强化

目前工商银行虽已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与首席风险官制度。但风险管委会对全行的风险管理与掌控机制尚未形成,其管理权限与管理机制并未强化,有时甚至导致功能缺失。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管理偏软、偏弱。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缆全部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未得到有效运用。

(2)风险管理理念与国际一流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工商银行大部分员工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强,风险管理会创造价值的理念未贯彻到全行全员。一是管理层普遍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技术运用等各个方面提高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但是基层员工对风险的敏感性不强。二是中、东、西不同地区的分支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差距较大,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的存在的风险点,还相当困难。三是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未深入人心。现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仍然在风险的事后控制与管理上,对于西方商业银行所普遍采用的动态分析方法还处于引进阶段,尚未研发与投产使用, 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3)风险管理人才匮乏,制约全面风险管理的全面推行与实施

现代风险管理不仅要求以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借助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对银行风险管理人才要求很高。现阶段,工商银行总行通过引进与外培的方式已经配备了风险管理的高端人才,但是分行层面与基层行的风险管理人才相当匮乏,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也未得到普及,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与需要。中、东、西部地区的人才分布极为不均衡。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1)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独立性与实效性。

要吸取国际上先进银行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风险组织架构经验,切实发挥最高风险管理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功能。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深入到每一个基层业务线、每一个职能部门,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有机结合。不同的风险由相应的部门或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以提高效率,但这些管理主体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进行综合考量,从而使银行风险管理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2)构建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的事前管理。

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现在已经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未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潜在风险因素无法进行有效监测与防范。应该综合银行所处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设立各项风险预警指标、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利用这个指标体系来衡量银行的风险水平,如果发现有风险异动,及时采取挽救措施。

(3)在全行牢固树立风险与效益平衡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在全行范围内树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要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各个层面、各项流程之中。一是要形成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风险理念,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辨证关系;二是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风险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对不同业务、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风险管理。另外,要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数理金融知识的人才充实风险管理队伍,也要让员工“走出去”,广泛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交流项目,为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寿华.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7-18.

[2] 李洪芳.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加强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J].理论观察,2009,(3):138-140.

[3] 周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1年第5期.

[4] 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 冯巍.中国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王国琛,许春培,华建栋.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路径探讨[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3期.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4

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督促和约束下,城商行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模型、工具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全面风险架构体系还需要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人才相当匮乏、风险管理工具方法比较落后。因此城商行应该在加强风险管理规划、构建和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

目前国内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加强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大部分城商行都建立了“三会一层”并下设相关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首席风险官以及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风险管理部,使得风险管理更加职能化和专业化。风险的规范管理使得城商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带来了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的显著提高,很多城商行被知名评级机构给予较高的信誉评级,同时,城商行的股权也受到了包括大型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类投资者的青睐。

风险管理理念明显增强。一些做法先进的城商行向基层银行派驻了风险经理,做到了风险关口前移和打造了基于风险管理嵌入的各个条线的业务流程体系。相关业务部门和单元的业务人员摆脱了以前控制风险与收益之间相对立的观念。

部分城商行已进入内部评级法的模型、工具开发和体系建设阶段。杭州银行、大连银行把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模型应用到中小企业贷款决策中,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进行评估而确定其准入门槛。吉林银行通过咨询公司为其构建对公客户内部评级系统(IRs),并启动了债项评级的相关开发工作。通过内部评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商行的风险计量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了不良率的同时,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与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仍存一些问题

风险管理文化基础薄弱。由于很多城商行都是由城市信用社过渡而来,风险管理观念淡薄,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仅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而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还没有做到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风险管理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大部分城商行虽然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比如设立了首席风险官,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但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分配不合理。董事会、高管层以及相关委员会在风险管理的职责划分上还不够清晰,造成某些角色的重叠,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不够全面。多数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信用风险管理层面,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忽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不同部门在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上不够清晰,而且整体协调性不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整体控制,发放贷款更多依赖抵押物和担保的设置,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客户信用评级,不利于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城商行由于资产规模限制,可运用的资金管理手段相对单一,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不足。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更多依靠原有的业务操作手册进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优化。

内控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大部分城商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内控制度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隐患。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都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由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对全行各个业务条线、各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保证对风险的快速识别和有效计量,目前我国城商行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未达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

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相对滞后。我国城商行离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法最低标准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首先,大部分城商行的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5级分类法甚至4级分类法,与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其次,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且有效性差,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再次,数据系统既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又不能满足5~7年历史数据观察期的要求。最后,内部评级尚未全面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但目前绝大多数城商行没有有效建立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商行风险的不可预见性,造成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若干隐性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满足监管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

自2004年作为国际银行监管准则的“巴塞尔协议Ⅱ”实施以来,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把其作为出台各种监管指引的主要参考标准。国外许多先进银行已经参照其

相关要求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我国银监会要求国内银行进行分类、分层和分步达标。目前国内的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银行已经通过了银监会“巴塞尔协议Ⅱ”实施的达标验收工作。

我国城商行风险文化基础较差,更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巴塞尔协议Ⅱ”的宗旨,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予采用高级计量方法的银行以资本上的优惠,是通过提高信贷资产对风险的敏感度逐步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城商行抓紧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不但是满足“巴塞尔协议Ⅱ”和国内监管机构的要求,而且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

微观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Ⅱ”的第一支柱是紧密结合的。

“巴塞尔协议Ⅱ”要求银行在计算监管资本的时候,不但要考虑信用风险,还要考虑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并分别给予了不同风险资产的权重,这也是“巴塞尔协议Ⅱ”第一支柱的核心内容。而微观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运用适当风险评估方法对所有风险做出一致、准确、及时的度量,根据度量结果借助一定工具和程序进行风险定价,并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配置资本。“巴塞尔协议Ⅱ”对于其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三大环节又都同时提出了一些要求和相应方法进行选择。比如计量信用风险,“巴塞尔协议Ⅱ”建议采用由易到难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市场风险计量则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IM)的要求,操作风险的计量要求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内部测量法(IMA)。

宏观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从“巴塞尔协议Ⅱ”提出的三大支柱体现出来。资本充足率作为第一大支柱,计算公式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在“巴塞尔协议I”中,其分母反映的主要是银行信用风险。而“巴塞尔协议Ⅱ”中分母同时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层面,因而是对银行全面风险数量状况的有效监管。监管当局检查作为第二大支柱,重点是监督银行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是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行业监督。市场纪律作为第三大支柱,重点要求银行公开信息披露必须强制合规,是对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的社会监督,是对监管当局监管的有效补充。

“巴塞尔协议Ⅱ”为商业银行,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商行进行全面风险提供了有利契机。城商行可以参照其提供的风险权重标准以及计量方法来划分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暴露类别,并相应地提出方法来计量,为我国城商行改进风险计量技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重组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了直接借鉴,有助于城商行风险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及时揭示、动态监测信贷风险,约束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促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变和经营行为理性化,推动城商行可持续和科学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目前的商业银行的剧烈竞争以及同质化经营的现状,谁能管得住风险,谁就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风险在银行体系表现的可能更具有易变性,特别是城商行防范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恰恰可以在全方位角度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的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绩效考核等都有很大帮助,而这些方面的良好处理恰恰可以增强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商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城商行应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大型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兼顾合规要求与适用目标,制订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还没有合规时限要求下,城商行有时间去思考并着手逐步实施“巴塞尔协议Ⅱ”,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的同时提高效益。城商行应把握时机,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规划、构建和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注重数据基础建设以及内部评级体系的模型开发与应用。

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规划,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俗话说:“建设未启,规划先行”,尽管大部分城商行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的市民银行,但由于地域条件、历史特点的差别使得城商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对本行的发展阶段和风险管理现状认真梳理,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这样全面风险管理规划应该摆在战略的高度,同时与本行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良好的规划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良好的规划为全面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却可以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全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城商行风险文化基础较弱,更应重视风险文化的构建。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构建和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保证。首先,在完善股权结构调整为背景下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快“三会一层”建设,目前大部分城商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其次,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相关委员会和部门的设置。再次,制订相关委员会的议事规则以及各个条线的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的调整,厘清相关部门和委员会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划分。最后,根据各个城商行的发展实际和制订与完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相关的中长发展规划,为全面风险管理确定前进方向。

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深厚的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培养、建立和长期拥有一批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人才匮乏的城商行来讲更要长期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人才,并设法保持其稳定性,防止人才流失。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及时更新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从而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全面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与控制风险的能力。

注重数据基础建设和相关技术积累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以及相关模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为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绩效考核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城商行的模型开发实践发现,城商行的数据基础相当薄弱。应在现有信息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建立广覆盖、长跨度、时效强、高质量、运行可靠和管理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才能为持续增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商行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外包与引智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转移和技术的积累。在流程管理和IT系统开发上所适用的外包战略同样适用于“巴塞尔协议Ⅱ”项目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期的规划要有自身人员的充分参与,保证其合规性与适用性;后期的模型验证与维护要重视和强调文档化与知识转移。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5

1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必然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关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基于这一要求,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讨论稿,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COSO-ERM),使内部控制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COSO-ERM框架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最具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在近期颁布了《ISO 31000:2007 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从国内来看,有关各界已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2004年,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第10号令),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检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上安全、稳健经营,其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2007年至2009年,银监会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范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许多案件充分表明,许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缺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管控手段匮乏。因此,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深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控制银行风险案件的发生,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 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与流程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为一个旨在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流程化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其主要工作流程就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其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就是围绕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因此,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银行内部所有单位。

(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信息结合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查找和描述风险,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为正确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3) 依据风险等级评估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对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按照所给出的优先次序,围绕银行目标与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当的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原则。这是决定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率的重要环节。

(4) 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各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满足合规性要求,同时要注重成本、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风险控制与运行效率的统一,保护自身商业秘密,防止自身对外包解决方案产生依赖性风险。

(5) 风险管理的循环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事关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应该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为重点,对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监督和检验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加以改进和评价。

3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在全员基础上的系统风险控制理论,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风险控制为中枢的风险管理框架,运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1) 提升管理综合素质,增强管理层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和前瞻性。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要求管理层必须拥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和智慧,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以确保履行其风险监控责任,引导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引导或迫使管理层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构建。

(2) 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要求。实践经验证明,一流银行的发展靠文化,二流银行的发展靠制度,三流银行的发展靠指标。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且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

风险管理要求范文6

近年来,自治区地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为基础的税收专业化征管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征、管、评、查”各环节的工作职能,建立起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的税源管理新格局。可以看出,在新体系中,风险管理所担当的角色十分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征管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到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风险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保证。基层税务局就如何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税收风险管理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税收管理模式。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则是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科学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工作绩效,对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起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风险管理绩效的保证。

一是税源管理的需要。要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在税源风险识别源头环节上,必须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建立起有效的,与实际情况差别不大的风险识别模型是关键,风险模型建设的成效如何,针对性是否较强,风险识别的准确如何,均需要通过考核体系来评估,以便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二是风险管理的需要。风险管理是由“信息采集-信息核实-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绩效评价”等环节组成。风险管理工作本身,既是对征管质量的再次检查,也是对税收执法过程的重新评定。因此,风险管理自身的工作,必须纳入监控之中,如果风险管理存在无计划性、无目的性、无责任性,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就是来保障风险管理的正常秩序的开展,使风险管理形成完整的闭合运行环链。三是纳税人遵从度的需要。促进提升纳税人遵从度,是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的消除,对于某一对象而言,是一次依法纳税的教育,是一次提高纳税意识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如果能达到同一问题而不再次发生,则对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成效。因此,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重大,必需要依靠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和督查。

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其规律,符合风险管理的工作实际,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计划环节考评。此类考评的对象是风险计划的制定、下发和落实,要对其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考核,对未按要求的进行扣分。如:未及时编制年度风险计划等的情况。风险识别环节考评。一是数据信息的准备。基础数据来源于大集中系统和第三方,基础数据必须符合其固有的基本属性,风险识别对此应提出标准和要求。二是模型建立。依照税收政策和相关征收管理的规定,建立起规范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数据模型,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和条件。风险等级排序及推送环节考评。风险监控部门首先要负责依据风险识别结果对税源管理影响的大小,分别计算风险点的得分,按纳税人归集风险积分,实行积分制排序。其次,对临时突发性并有迹象表明可能产生重大税收流失等问题的税收风险点,及时调整相应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排序结果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第三,根据按户综合排序结果将纳税人风险等级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三个等级。第四,按已确定的风险应对任务,及时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税源管理机构、低等风险推送纳税服务部门,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第五,及时收集风险应对的反馈结果,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为风险应对复审工作提供依据,为监督、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风险应对环节考评。高等风险的应对主体的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考评的重点是是否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进行风险应对,并以稽查考核质量标准进行流程控制。中等风险应对的主体是税源管理部门。其应对的主要方法是纳税评估,应按纳税评估的工作规范进行考评,重点考评评估过程的合规,时效性准确、应对指标是否达标、应对结果的成效等。低等风险的应对的主体是纳税服务部门,一般情况下的风险应对在日常的服务中完成,可以结合征管质量指标对其进行考评。风险应对复审环节考评。风险应对的复审是对应对的最后的监督和检查。对应对的复审也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如每年复审数量应不低于该级风险完成应对总量的1%,其中应对过程未发现问题的不低于3%等,这一系列的指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是我们进行评价的抓手。

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要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点: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要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要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要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深入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习惯、养成氛围,并长期坚持。二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