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速养护;养护机械;应用
1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出现新的特点
1.1车流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路面破损加剧高速公路以其一流的道路设施、良好的服务质量、车辆运输效率的提高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睬和欢迎,使得车流量逐年大幅度提高。
1.2路面施工的组织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养护工作量的持续增加,不封闭交通的施工养护方式,点多、线长的施工养护特点,质量好、时间短的施工养护要求,使施工组织难度增大。
1.3路面维修费用明显增长由于高速公路养护标准高、选用材料优、施工要求严、养护机械配套齐全、设备台班费和人工费用相对较高,从而使得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施工的成本与一般公路相比大大增加。
1.4路面施工的安全风险加大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养护维修作业是在不封闭全线道路交通的条件下进行的,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和复杂的现场作业环境构成了施工作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
1.5快速养护成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行驶车速高,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畅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商务活动,要求养护工作应及时、快速、安全、可靠,尽量缩短养护作业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得封闭交通。因此,快速养护成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养护机械和施工工艺,缩短养护施工作业占用车道的时间,减少交通阻塞,最大限度地实旄快速养护。
1.6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重要性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只有科学管理,才能体现高速公路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发挥其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功能和优势。科学的管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改变高速公路诸多不适应局面的根本问题。
2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我国已从大规模修筑高速公路渐渐进入道路的使用、管理阶段,因而十分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来从事高速公路的改造、养护等工作。
经过近几年国家对公路的投资,公路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对道路的改造、维修和养护,也实现了部分机械化。并参照国外的部分公路养护规范,对公路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较于国外的养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仍是很大。
3推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的重要性
3.1促进高速公路养护作业效率的提高针对沥青路面不同的破坏型式,选用先进的养护机械组合,通过制定、实施高效合理的快速养护施工工艺,能够促进高速公路养护作业效率的提高。与单纯人工和一般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养护作业相比,由于人工养护必然受到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时间、空间及气候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养护施工的速度及质量,而先进的机械化养护设备是依靠其良好的技术性能、智能化操作程序来完成养护作业,从而使养护施工标准较易掌握,且操作简便、作业过程可控、效率高、质量好。
3.2促进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安全性的提高进行高速公路路面的快速养护,可大大提高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的效率,有效缩短养护时间,减少车道占用时间,促进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安全性的提高。因此,在保证养护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大力推广快速养护施工。
3.3有利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营运效率的提高实行高速公路快速养护作业后,可通过缩短养护时间,达到减少车道占用时间的效果,从而有效缓解高速公路的拥挤度,有利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营运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及其养护机械的几点设想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工作,确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的完好,特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4.1开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及其施工工艺的研究为了确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及时、快速、安全、可靠,且尽可能不中断交通或少中断交通,快速养护已经成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不断研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养护施工工艺,缩短养护施工作业占用车道的时间,减少交通阻塞,实现高速公路营运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尽快建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管理、养护机械、施工工艺、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系。
4.2加快发展性能先进的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机械我国公路养护机械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国产养护机械品种少、规格不全、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难以适应国际上路面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发展性能先进、机动灵活、系列化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机械。
4.3重视适合于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机械设备配置的研究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大、行驶速度高,其养护与维修工作应及时、快速、安全、可靠,且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公路的快速养护机械装备是保证高速公路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适合于我国高速公路沥青快速养护机械设备配置的研究,实现养护机械的科学合理组合,并有效保证公路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尽可能做到一机多用,采用一个底盘配置多种工作装置,实现一机多用,既可以满足不同作业内容的需要。又提高了养护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4.4推广应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新型快速养护机械的研究工作,先后推广应用了沥青路面应地再生机组、稀浆封层机械、小型沥青砼摊铺机、小型铣刨洒布摊铺多功能机、路面喷补设备、多功能养护车等。因此,只有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快速养护机械才能成熟并得以健康发展。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2
维护好机电设备能够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降低高速公路的服务成本,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在机电维护管理的模式上,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具有专业、规范、系统的特点,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服务管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进行融合,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保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增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工作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电维护管理方式落后
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维修管理和备品备件管理。目前大多数的高速公路维修部门都采人工维修的方式,例如出现故障报修后,先要对故障进行确认,然后将故障报告给维护中心,维护中心对维修任务进行分派,最后由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整个维修过程比较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对于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在出入库登记、统计查询等工作环节上要消耗很长的时间,而且由人工来完成出错的概率也很大。这样的维护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2机电维护成本高
人工机电维护管理的成本比较高,在维修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配合,维修部门的人员比较多,造成人员成本较高。另外,故障发生后,处理的越及时,损失越小,但是由于人工维修管理模式的反应时间比较长,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也就是维修的成本比较高。
2.3管理难度大
高速公路的维修范围比较广,需要参与的维修人员比较多,维修又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维修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维修的任务比较多,维修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服务上可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些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使维修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人工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艰巨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所以,对高速公路机电维修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3、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3.1做好前期规划
为了保障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能够更好地工作,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前期工程项目评估论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安装的机电设施更加合理,方便对其进行维修管理。对于安装的设备,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使其不影响未来的改造。在建设施工中,要加强工程监管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达到合格标准,在源头上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
3.2改进维护模式
随着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收费设备逐渐代替人工收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加大机电设备维修的任务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维护模式,以适应实际需要。根据高速公路路线长、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依靠运营公司的维护部门进行维护是不够的,可以采用运营公司和专业维修公司合作的方式,明确双方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权和维修维护权,做到权责明确。运营公司主要负责辖区内的设备管理和机电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负责记录机电系统的运行情况。专业维修公司主要负责设备故障的维修,对系统的性能和工作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确保系统安全。发生故障后,运营公司的管理软件可以将故障报修内容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维修人员,节省了故障的通知时间,有利于维修人员的优化配置。
3.3提高技术水平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在维修时要选择信誉好,技术水平高的维修公司进行合作。运营公司也要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选拔具有计算机、通信和机电等知识的高水平人才,做到能够独立维护设备,准确确定故障原因等。运营公司与维修公司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故障,使机电设备处在最佳运行状态。
3.4机电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对于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要建立设备的信息系统,对设备的安装时间、型号、数量、性能和检修记录等做出详细的记录。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制定设备的清洁保养规定,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技术落后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建立完善机电设备报废退役制度,对于报废退役的设备进行及时处理,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带来麻烦。
3.5合理配置备用设备和配件
当高速公路发机电设备发生故障,但是维修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到时,为了减小故障的影响,设备的备品和备件非常重要。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要遵循故障的发生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例如,对于收费设备,每个收费站都应该配备收费设备备件或者移动收费设备,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可以启用备用的设备或者更换备件,减少由于设备故障而延长收费时间,造成交通拥堵。
4、小结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3
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0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预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的680万人。加之受到2008年以来金融海啸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多年以来最难时期,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相关帮扶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
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的工作作为高校保卫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同时,搞好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还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一定的贡献。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改善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1958年,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就在这座千年古镇诞生了,从而翻开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现在,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10个院部近40个专业,有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层次的培养形式,并向海外招收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截止2012年3月,有在校本专科、研究生、留学生共计15000多人,户籍档案在校的在1万左右。
通过景德镇陶瓷学院保卫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细致、从单一到全面,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与兄弟院校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
目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户籍管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虽然严格按照《档案法》和公安部门有关户籍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的法规来进行,但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都比较落后,学生的户籍资料还是以户籍卡片和简单的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存管,至今没有实现与景德镇市新厂派出所管理系统的完全对接。导致在查询和检索学生户籍档案和信息时,如补办身份证、查询原始户籍资料等,办理人要先到学校新校区户籍室查询,没有的话,还要到老校区进行查询,如再无的话,则再到景德镇市新厂派出所查询手工档案底存;即便是在学校新校区一次性查询到,也仍需到老校区开具相关手续再到新厂派出所办理最后的手续,整个办理的过程十分繁琐,且需要在多个地点往返和询问,费时费力。
2、没能适时完善管理制度
如今,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变化,首先,我国现行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户籍管理办法规定与前几年的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新生入学时,可以不在原籍办理户口迁移,上学期间,学生户籍档案不在学校,毕业时也无需再迁出;其次,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在校生规模与前几年相比呈现倍数递增的趋势,相应的户籍档案的管理工作量也大量增加;第三,由于各种原因转学、退学、休学、开除的学生也逐年呈现上升态势,其户籍档案的清退和保管工作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许多的毕业生在户籍档案挂靠学校2年后没有及时迁移,导致管理工作压力增加等。以上情况都要求工作中的管理制度相应作出调整,如在学生入学前,除了在入学通知中重点标注户籍迁移实行自愿原则之外;将是否进行户籍迁移对大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工作等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列表;尤其是户籍迁移后,大学生的城市户籍身份是无法回转为农村户籍身份,因而可能丧失很多惠农政策的优惠;以供学生和学生家长综合考虑,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农村籍学生“跳龙门”的户籍概念。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制度还是上个世纪制定的,没有及时根据当前的工作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和完善。
3、全程化管理程度低浅
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的管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入学检查,入户审批,查询、补办、检索等,毕业检查派遣。在第一、二个环节上,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已经完全到位,而在学生户籍档案入户的过程中以及在校期间的查询等,尤其是毕业后的查询、补办等环节还处于比较低浅的水平阶段,甚至有的环节还处于缺失状态,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在校生和毕业生。以往离校2年以上的学生需要调出个人户籍档案,由于学生个人不清楚自己离校时户籍的去向,也不清楚应该如何查询和办理。往往是先询问之前的班主任或熟悉的老师,由其代为去学工处毕业分配办公室和保卫处户籍管理询问。而毕业2年以上学生的户籍档案在新校区是无法查询,既无电子档案又无纸质档案,故要回到老校区保卫处;老校区主管该项工作的人员不是只承担此项工作,若因其他事项外出,则使得查询人或办理人无法及时查询和办理。这样的非全程化管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户籍的日常管理,也不利于非正常未调离户籍档案的清理,导致户籍档案越压越多,管理成本和问题增加。
4、不能及时创新管理
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的管理如何适应当前大学生就学和就业的需要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没有全面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创新方面就更谈不上。如新校区处于浮梁县湘湖镇,而户籍管理又归属于珠山区新厂派出所,办理相关工作需要先在新校区确认相关基本手续后,再到新厂派出所办理后续的手续,给学生以及学校户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麻烦。如能在管理属地和权限上申请由新厂派出所托管至湘湖镇派出所,则能有效的化解这一问题。又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科设在保卫处,而学生人事档案管理设在招生就业处,如能实现类似政府办证大厅的办公模式,将学生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的办理设立联合办公室,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办事效率,也能更好的为广大学生服务。
二.对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改革的思考
基于以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户籍档案管理的情况,做出如下的思考:
1、加强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政策的宣传
为了让学生便于自己户籍档案的迁移和相关利益的维护,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大对其的政策宣传,让条件成熟的学生不用将户籍档案迁移到学校,这样可以减少由于迁移过程的程序带来的错误而影响其户籍档案的管理。所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保卫处户籍管理科应主动与招生毕业处直接联系,在招生宣传材料、新生报道须知、学生离校须知等材料上,通过纸质和网络等形式,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宣传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政策,告之学生及其家长在不同的情形下,迁移户籍档案到学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利益;迁移过程中的主要程序和办理注意事项;在校期间遇到不同的情形需要户籍档案证明和查询等,如何办理;毕业时如何办理户籍档案的挂靠和迁移等,让学生及家长全面认识和了解我校对学生户籍档案的管理工作。
2、逐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在依法严管的同时,一定讲究科学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但是高校学生户籍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可逐步对现有的户籍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电子化管理,将每年新进的学生户籍档案必须实现纸质档案扫描入档,并借助学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发自用性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系统,将学生纸质档案的内容进行实时的录入,这样可以保证纸质户籍、扫描户籍、户籍电子信息系统的三位一体,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将之前积压的户籍档案按照学生毕业的年份,逐年电子化,改变现有户籍档案案卷目录和卡片目录的单一化,逐步使学生户籍档案管理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3、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1)收集制度
新生在到校报到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材料不全或材料遗失等情况,当前还出现了冒名顶替入学、学生户籍迁移证和身份证信息不一致等情况,这些都使得学生户籍建档工作遇到一定得难度。因而必须有严格的收集制度来保证所收集的学生档案是真实可靠的,如果这第一步没有做好,势必影响到后面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诸如增加新生班主任作为兼职档案管理员的制度,可以用以在收集环节来加强对档案识别的力度。
(2)立档和整档制度
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户籍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可以以学年度来分阶段实施相应的立档和整档管理。学年初,对新生进行立档,实行分学年度按院系分卷建档制度,学年末,对本届毕业生的毕业生分配名册、户口迁移证存根、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整理归档。另外,每个学期期间,对中途退学、转学者的户籍档案进行及时的整理,注明时间、去向以及原因,以备查考。
(3)使用制度
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常遇到学生需要户籍档案办理相关事宜的情况,甚至包括在校期间临时要迁移户籍档案回原籍等情况,所以加强使用制度的建立非常必要。尤其是学生出国深造、毕业后需要结婚生子或是贷款买房、考公务员等的需要,学校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开设“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使用上的便利。
4、加强全程化管理
在入学检查、入户审批、毕业检查派遣等环节之外,加强查询、补办、检索等环节的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条件和技术手段,实现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新老校区内,学生户籍档案办理、查询、办理等的“一站式”管理,强化全程化管理。如在新校区户籍管理科设置远程身份证办理系统,由学校户籍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确认和照片拍摄,通过网络传输照片和相关基本信息到新厂派出所的服务平台,减少办证学生来回办理的时间,也减少办理资料的丢失和错误的概率。
5、利用勤工助学等形式创新管理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4
1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双人单独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科研状况518名护士对护理科研步骤、护理科研种类及护理科研选题知晓率分别为33.7%、38.9%、28.9%;参加培训率仅为41.9%;对护理科研知识需求强烈,愿意参加科研者占84.2%。
2.2不同护龄护士科研培训率、科研意愿及科研知识比较见表1。
2.3不同职称、学历护士护理科研情况见表2、表3。2.42010年、2011年科技局、卫生局三所医院医疗、护理立项情况。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缺乏,目前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大部份放在质量管理上,缺乏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撰写论文的指导,护士只是应对临床工作而忽视了论文撰写[2],而早在1996年就有专家提出,护理部工作量的5%~10%应该用于科学研究[3],从调查中发现,参加过科研培训者217人(41.9%),知道护理科研步骤者175人(33.7%),知道科研种类、科研选题者分别是202人(39.0%),和176人(34.0%),护理科研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护龄、职称、学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的护士大多是中专毕业303人(58.9%),通过业余时间获得了护理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215人(41.9%),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者被调查的三所医院均没有,护士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较低,而且在职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科研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被重视。基层医院在职称评审时只有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才要求科研立项。但尽管如此,表中显示职称学历高者仍是护理科研的主角。由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护理科研的发展,市卫生局、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在为护士提升学历的同时,应加强护理科研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概念、步骤)及技能(文献查阅、科研设计、资料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注意事项等),同时加强在职教育,外请专家讲学,选送护理骨干外出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等育人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科研能力。
3.2护士有撰写论文的愿望,期望在质量高的护理期刊上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但困难大,实际行动者少,愿意主动撰写论文有387人(74.7%),不愿意者有33人(6.4%),无所谓者98人(18.9%),动机均为晋升职称者多,其次是迫于医院下达的科室论文完成的任务。护士平时在单位里有繁重的工作,回到家里又要担起相夫教子的任务,留给自己学习提高的时间可想而知,造成护理科研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严重缺乏,再者是经费缺乏,投稿困难等,本院2010年13篇,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提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在人员、时间、经费、设施和科室合作精神上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支持,才能营造有利于科研的良好环境,同时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做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4]。提高科研知识的储备,为其进行护理科研奠定基础,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3.3改变护理观念,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临床护士要彻底打破护士只是医生助手的观念,不能只机械的注射、给药、执行医嘱,要善于观察,勤于用脑,依靠平时的点滴记录,评判性思维把临床中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制订护理措施和处理护理问题时寻找科学依据[5],那么,就需要护士通过继续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增强自我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上网阅读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
3.4医院要成立护理科研小组,小组成员要有创新性思维和超前意识,主动捕捉科研信息,提出科研攻坚方向,协调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查新,确定立项课题,以指导护理人员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保证人人参与,护士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帮助也是制约护士开展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院有科研管理委员会,护理部有护理科研小组,但近5年只进行过二次科研知识的培训。
3.5基层医院护理科研与医疗科研有很大差距,从表4可看出,2010年、2011年三所医院护理科研立项5项(医疗24项,为护理的4.8倍),其中市科技局立项4项,市卫生局立项1项,2011年三所医院护理立项0项,可见护理科研开展数量少,与医疗科研的开展存在很大差距,这与护士学识、学历、科研能力的不足及对护理科研内涵的认识偏差,上级护理主管部门对护理科研缺乏指导有关,与谭成群等的调查相符[6]。应引起市、医院护理管理部门的重视,给予及时的指导,加强医护合作,以医带护,全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护理;科研;分析
任何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其科研水平高低代表了整个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医疗模式转变,医疗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护理专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护理科研水平的依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科研水平乃大势所趋。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用现代化护理理论不能解释或解释不清的现象,采用常规护理操作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揭示只写未知现象的实质,达到推动护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1]。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护理科研现状存在众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学历护理科研人才缺失 国际发达国家注册护士一般均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而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大多为中专水平,国家教委在1987年提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科研的初步能力[2],由于工作性质与分配制度的影响,一部分本科护理毕业生不愿意在临床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不断转行,造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学历护理人员流失。
1.2缺少科研信息来源 Mehrdad[3]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的护理实践不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基层护理人员由于临床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身体与心理过度透支,使其很难有固定的时间阅读专业期刊书籍,无法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护理科研动态,由于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得到过护理科研方面的专业培训,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缺乏科研敏感度,往往错失了发现问题进行科研创新的机会。
1.3科研能力储备不足 由于护理人员学历相对较低,没有系统学习科研、统计学方法的机会,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问题能力弱,科研素材累积较难,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对护理科研缺乏热忱。
1.4各级主管本门对护理人员科研工作长期忽视 长期以来,不少主管领导对护理科研工作存在认知上的偏见,认为护理无非是打针、发药等重复性体力劳动,不需要科研,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护理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2对策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自2009年开始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激励与奖励政策,将护理科研工作纳入发展规划中,加大护理科研的支持与投入,并施行以下举措:
2.1注重招收高学历护理人员,奠定护理科研人才基础 我院为三级甲等脑系专科医院,全院职工1000余人,在职护理人员432人, 学历状况:中专及职高学历51人,占11.8%;专科学 历186人,占43.1%;本科学历189人,占43.8;硕士学历6人,占1.39%,见表1。
职称分布情况:初级职称(士)72人,初级职称(师)168人,占全体护理人员55.6%;中级职称180人,占41.7%;高级职称12人,占2.78%。
2.2加大护理科研基础投入,购置护理专业期刊书籍、建立电子阅览室 号召临床护理人员参与到科研中来,发现科研选题后由院内提供前期科研资金,建立护理科研数据库,产出高水平论文,作为后期向更高级基金申报的基础;增加图书馆护理专业期刊杂志的订阅数量,投入百余万元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购置15台电脑并定制专业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平台,延长阅览时间,为临床护理人员查阅资料提供便利条件。
2.3加强学术交流 建立护理科研核心小组 医院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经费中为护理专项拨款100万,可保证每年提供一定比例的学术交流经费,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各级各类专业领域学术交流会议及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建立护理科研核心小组,选拔临床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高学历护理人员帮带低学历人员,利用高学历护士掌握的科研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院内互助交流,共同申报课题成果。
2.4出台科研奖励制度 激发基层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每年将科研立项、论文数据进行分级统计,对局级及以上的科研立项课题经费除等额匹配外,还根据获资助数额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上不封顶;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给予大额奖励,如中华刊2000~5000元不等,SCI按影响因子乘以系数2进行奖励,以上奖励均以现金形式发放,至2013年奖励总额已超过百余万元,极大的刺激了护理人员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以我院2008年至2013年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实施以上举措后,产出护理科研成果5项,立项课题2项,其经费由医院科研经费全额匹配,实现了护理科研零的突破,其中政策实施后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发表上体现的更为突出,2009-2013年共发表护理专业论文1790篇,年平均发表358篇;人均发表4.14篇;年人均发表0.83篇,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通过针对性实施扶持举措后,挖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广大临床基层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但还要看到,护理科研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与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规划与目标,奖励护理科研成绩突出者,活跃护理科研学术气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程金莲,褚银平,韩世范,等.临床护理人员科研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4(3):209-213.
高级护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