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护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医护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医护理论文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1

1.1观察对象将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外科实习的护生67人作为观察组,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外科实习的护生69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女63人,男4人;平均年龄(19.0±2.5)岁;已实习时间为3个月;学历:中专34人,大专22人,本科11人。对照组中女64人,男5人;平均年龄(19.0±2.4)岁;已实习时间为3个月;学历:中专36人,大专20人,本科13人。2组护生性别、平均年龄、已在院实习时间、学历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辅助支持管理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带教,观察组开展辅助支持教学管理。

1.2.1《手册》的建立根据我院临床护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甘肃科技查新平台检索、借鉴近3年国家级核心期刊教学管理文献并咨询6位以上同类教学医院、中医学院的教学管理专家,由护理部主任、外科护士长、教学组长及专科导师按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卫校护生实目标制定管理《手册》,内容涵盖实习建议、护理工作精神、病区情况介绍、实习相关规章制度、带教老师及负责教学内容介绍、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护理理论及操作多媒体资料、实习目标及重点学习内容、不同学历护生实习内容时间安排表、护理教学查房标准及出科考核评价11个维度。

1.2.2辅助支持管理的实施

1.2.2.1临床护理教师使用手册模式每年2次实习期之间,护士长邀请护理部主管教学主任参加、指导科室教学组长、带教老师集中培训及讨论会,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方法、手册使用方法、不同学历护生带教重点,专科理论教学老师进行PPT试讲并负责每年对理论内容进行修订及补充新知识,操作示范老师演练操作,教学组长按照PBL(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制作教学查房教案模板,理论及操作演练时由护士长及相关专科高年资教学组长进行质量监督,共同讨论上一实习期存在的问题并修订新实习期专科实习手册。

1.2.2.2护生使用模式教学组长负责在护生入科前一周将手册发放至护生手中,便于护生提前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及环境进行预习;入科后护生按照自身学历选择相应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表进行学习;理论和操作示范课后,护生可参照课件PPT及操作视频复习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练习;按照手册出科考核内容准备出科理论、操作、综合能力、小讲课考核。

1.2.2.3规范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将每一期实习时间4周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环境及工作流程阶段,护生入科一周内由教学组长、总务护师强化培训所有专科工作流程,周五接受教学组长考核,合格者正式跟带教老师进入专科护理实践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专科护理实践阶段,每位带教老师在2~4周内只带教固定的一名护生,在第二、三周的时间内按照实习内容安排表对护生进行教学,指导护生操作,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并通过考核由带教老师和护生在表单上面签名;第三阶段是出科考核阶段,周三进行小讲课及护生操作演练,周一至周四晨间床头交接班时现场进行综合能力考核(由护生对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周五进行理论、操作考核。

1.2.2.4专科护理教学专科护理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操作、教学查房、沟通宣教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训5方面,此模块为辅助支持管理的精髓。理论及操作资料均为多媒体课件,理论涵盖外科基础护理、中医基础知识、专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知识、专科药物知识等相关内容;操作包括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中医特色护理操作等;教学查房要求护生注重中医护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问题引导护生掌握专科典型疾病的辨证施护,考察护生专科中医护理操作掌握情况,提高护生中医护理实践能力;沟通宣教能力集沟通技巧与宣教技能、应变能力为一体;小讲课侧重引导本科护生临床观察及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达到培养本科护生收集中医护理资料、组织教学、授课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同学历护生的培训目标有所侧重,以培训-练习-演练-考核之常模进行培训与评价。护生有目标可指引,有内容可学习,有资料可复习;教师有框架可执行,有课件可教学,有反馈可调整。

1.2.2.5出科反馈评价第4周考核后,护士长、教学组长组织护生及教师进行双向评价,检查教学效果及征询教学意见,将反馈意见记录并组织讨论解决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3评价方法统计使用辅助支持管理及手册以后护生专科理论、操作、综合能力、小讲课考核成绩及护生、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与使用前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质量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小讲课考核成绩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教学质量满意度观察组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57人(85.07%),满意9人(13.43%),不满意1人(1.49%);对照组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42人(60.87%),满意20人(28.99%),不满意7人(10.14%)。2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3.1辅助支持管理改进了中医院护理教学模式辅助支持管理并非仅简单设计护理教学内容,而是针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进行临床教学[3],充分调动所有新进科护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尽快达到专科护理教学目标。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经常采用跟班制,导致一个教学月不同老师分阶段带教,加之理论与操作教学后护生无参考资料可复习,可能导致因仅追求教学内容数量而影响教学质量的现象。而辅助支持管理中,每位护生从入科初级考核合格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到出科评价实现全程固定老师教学,护生课余可参考教学多媒体资料复习、巩固、练习。《手册》中完整记录了护生各项学习内容的学习考核状况,有助于护士长及教学组长迅速完整地掌握护生基本情况,从而能及时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方案。此种有的放矢的全程、全面的教学,在提高护生专科学习质量的同时,得到带教老师、各学历水平护生的好评及满意。

3.2辅助支持管理提高了临床教学老师专科中医护理教学水平辅助支持管理后,各学历层次护生与专属教学老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协调的教学整体。教学老师在临床教学中使用《手册》,根据所带护生的学历层次明确该护生需要学习、掌握的所有内容,按照实习内容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学,完成带教任务。每年两次实习期之间的专科护理老师教学能力培训及讨论会,通过护理部主管教学主任-护士长-高年资教学组长质控体系,支持、帮助临床教学老师提高理论及操作、教学查房授课水平,培养带教老师因人施教的意识、方法与能力,促进老师自身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同时,教学老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有完整的教学方案及管理体系可遵循,减轻了带教老师心理及教学工作压力,从而使专科中医护理教学及考核小组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2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产后抑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护理组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每组100例。产妇年龄(29.32±4.25)岁,孕周(38.28±3.03)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对象

本组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产后两周内出现5条或者5条以上症状,其中(1)和(2)必须具备:

(1)情绪抑郁;

(2)对多数活动缺乏明显的兴趣或者愉悦感;

(3)失眠或睡眠过度;

(4)精神运动型兴奋或阻滞;

(5)疲劳或乏力;

(6)体重显著下降;

(7)思维能力减退;

(8)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排除精神病史和严重并发症患者;所有患者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通过电话等方式随访。

1.3方法

1.3.1西医护理方案提供妊娠分娩知识的心理咨询,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提供安全、舒适分娩环境,陪伴分娩,减轻分娩时的紧张、焦虑心情。指导正确的喂养技巧,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住院期间,同时对住院产妇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哺乳期用药较为谨慎,抑郁症患者可适当服用安定药物。用药时间需严格限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

1.3.2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单纯西医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情志护理,积极调动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发挥自我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进行中医膳食指导,必要时进行针灸、按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情志护理:由于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很易激惹。因此对产后产妇开展护理时,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产妇的想法以及感受,积极鼓励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教会他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消除其自认为无能的态度。

(2)合理膳食指导:叮嘱产妇食用清淡而有营养的产后食物,同时还应叮嘱产妇禁止吸烟、喝酒、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可以提妇一些粗细荤素搭配恰当的食物,食量适宜,既要保证营养丰富,同时又不可过肥腻厚味,不能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有常,既不可过于操劳而耗气伤血,同时也不可久卧床而导致败血痰浊的残留。

(3)穴位按摩:产后抑郁症产妇应注意按摩百会、肝俞、脾俞、合谷、太冲、内关等穴位,同时应保证每一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5min,各个穴位按摩间隔时间大约在5~10s。同时在穴位按摩的过程中,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并辅以心理暗示,引导呼吸。另外,还应该教会家属选穴以及按摩方法,在产妇出院后由家属进行穴位按摩。

1.4干预效果评价标准

使用EPDS分别在孕晚期(面对面访谈)、产后6周(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症状从无到重,分别赋值0~3分。以上述10个条目的代数和为总分,作为评价产后抑郁的评分。本研究根据文献推荐使用9.5分为筛查产后抑郁患者临界值。抑郁率=抑郁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

研究结束时,失访12例,失访率6%。其中单纯西医组失访5例,中西结合组失访7例。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单纯西医组干预后抑郁发生率为10.53%(10/95),高于中西医结合组7.53%(7/93),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473)。

3讨论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嘱护理级别下达的准确性,完善分级护理制度,避免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1848例,填写分级护理临床应用调查表,对医嘱护理级别是否与护士评定一致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级护理制度相对陈旧,与整体护理不符,需要修订。建议应加强护理等级医嘱管理,对医生进行分级护理制度的培训;病情观察监护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生活需求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病人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并按护理级别收费,其级别规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由于临床护理级别医嘱的不准确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2],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现通过对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调查,以期与同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2006年9月—2007年9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19个病区1848例住院病人,男872例,女976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42.3岁。特级护理128例,一级护理735例,二级护理719例,三级护理266例,涉及128个病种。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分别设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临床适用性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护士巡视病房间隔时间、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病人自理能力及其他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健康指导)。

1.2.2现况调查由1名经培训的中级职称以上护师深入病区,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用相应的调查表进行分析评价,如该病人医嘱为一级护理,就用一级护理调查表评估。共调查1848例病人,其中236例为手术当日病人,收回调查表1848份,将调查表汇总、统计,分析护理级别医嘱是否与护士根据病情和护理要求评定的护理级别一致。

1.2.3评价标准特级护理:能够24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h~2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视为100%符合。

2结果(见表1、表2)

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的差异性及习惯性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准确性由于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护理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毕业前都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具体要求,即使工作数年的医生也有少数缺乏深入了解。王淑琴等[3]报道,医生对分级护理和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占79.37%;对护理要求了解12.70%,部分了解86.51%。

分级护理制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开具医嘱确定级别护理。由于医生认知上的差异、侧重点不同造成级别护理医嘱的不确定性,如对潜在危险性大但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急性白血病病人,有些医生认为需要随时监测,开具高一级护理,有些医生认为病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开具三级护理;又因分级护理机械性地依据手术大小确定护理级别,未体现个体差异,分级护理规定普通手术后为二级护理。如调查资料中236例手术病人中年老体弱、有合并症者实施普通手术39例,手术后为一级护理,分级护理要求与临床病情不符。

医生下达级别护理医嘱与医生的习惯和科室管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特级护理128例,其中不吻合者13例,其中9例为神经科病人因入监护室,医生认为有专人护理而开具特级护理,1例因手术过程不顺利、3例为心内科医生认为是潜在危险大的病人而开具特级护理。另外,手术当日下达的级别护理医嘱不吻合率为17.80%,其中临床外科11个病区236例手术病人,1个病区11例手术全部是二级护理,3例应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达27.27%;另一个病区18例手术中4例二级护理符合护理评价外,其余9个病区医生对91种不同疾病207例手术当日下达医嘱均为一级护理或更高一级护理,39例普通手术按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应为二级护理,医生均开具为一级护理,不符合率18.84%。内科医生习惯对新入院病人开具一级护理,新入院病人一级护理达69.40%[2],对潜在危险性大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心内科病人开具高一级护理级别,心内科一级护理级别医嘱不符合率21.25%,而对一些瘫痪、晚期肿瘤卧床休息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解决生活各种需要的病人开具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从而使部分病人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

可见,分级护理制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医生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制度认识和重视程度,改变惯性思维,准确下达护理级别医嘱,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3.2分级护理与病人实际需求不符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一级护理15min~30min巡视1次者为25.40%,1h~2h巡视1次者为72.58%。一级护理要求护士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临床上有时很难做到,可操作性不强。有时也可能给病人造成不适,如夜间护士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干扰病人休息。一级护理要求: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实际上,并非每位医生都要求如此频繁的监测,有的仅仅需要对疾病某一方面问题的监测,有的需要集中整块时间的护理,对生活自理病人不需要提供饮食、排泄、卫生护理等,但护理级别一旦确定,护士必须按要求执行相应护理,这样对部分病人既没必要又不现实,且增加护士负担。因此,要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合理可操作的质量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病人得到身心的整体呵护,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得以保证。建议将病情观察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我院目前将护理分级标准定为4级(病情观察监测)5度(日常生活能力),期望共同探讨。

3.3分级护理收费影响医嘱分级护理的准确性各地物价部门对于分级护理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医生从经济考虑来增加科室收入[4]。因此一级护理泛用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某病区一级护理为42.50%~60.97%。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病人对分级护理越来越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认为护士没有落实一级护理措施,收费不当。有些家属甚至要求护理人员解释何为一级护理或提出根本不需要一级护理。有学者认为,护理收费可参考医疗收费的形式,应按实际服务项目的内容收费,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病人住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制订级别护理医嘱。但在临床上医生有时不能随着疾病的恶化或痊愈及时修订护理级别,致使部分病人级别护理医嘱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5]。本次调查显示,二级护理医嘱与护士评定符合率为77.19%,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修订护理等级,如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病人仍为二级护理;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紧张,不能设专人护理,医生往往开具一级护理,不能及时提高护理级别。本次调查一级护理735例,不符合者108例,产科、儿科、消化科等无监护室的科室病人应为特级护理20例,医生开具为一级护理,致使护士巡视时间、病情观察、病人活动范围改变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别实施,使个别病人出现意外,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近年来,因未及时更改医嘱引起纠纷,其中典型案例是某医院医生为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开具了一级护理,在病人病情稳定且生活能完全自理后亦未及时更改医嘱,病人住院期间不慎意外摔倒造成损伤,以护士未按规定时间巡视、未得到相应护理为由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医院支付巨额赔偿。

总之,分级护理制度应与时俱进,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已相对陈旧,需要重新修订,应对护理级别的界定做出明确规定。医生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下达的护理级别医嘱科学、准确,与病人的实际需求相符。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

[2]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77-78.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4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汲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结合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实施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护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从以下几面进行探讨。

1 中、西医护理学的特点

1.1 西医护理 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 中医护理的原则 (1)扶正邪: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内容。

1.2.2 中医护理的特点 (1)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2)辨证施护: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实施护理原则与方法。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医护理经验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之中,虽然也出版了许多中医护理书籍,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如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3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1];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转贴于

2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 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5

1.1记录管理模块

设计实施了患者生命体征录入查询、入院评估表单、住院评估表单、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因素评估表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单、健康教育表单、危重护理记录表单、疼痛评估表单、手术风险评估单、手术安全核查表、基础护理计划单等,使电脑端与移动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同步实施录入,保障了护士床边的工作时间、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病人一览卡显示病人总数、分级护理病人数、新入、手术、病危、压疮、跌倒/坠床高危、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高危病人数及基本信息。

1.2质量管理模块

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及《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试行),我院设立结构、过程、结果护理质量检测指标,并制订了各种质量评价标准,将其以结构化形式嵌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将质量检查记录实时录入,检查结果可自动统计分析查询,实现了质量评价的数据化管理,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

1.3业务管理模块

包括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的年、月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查询、工休会记录、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等,实现了护士长工作记录的电子化管理。

1.4人员管理模块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规范了排班字典,实行电子排班,自动进行班次和人员的出勤统计,并纳入绩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掌握全院人力资源的动态,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增设了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及查询统计功能,使各级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护理人员的信息、接受教育情况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开发使用了护理人员资质准入申请程序,资质审核可在网上完成。

1.5风险管理模块

科室填写、系统自动上传难免压疮预报表、压疮报告表、跌倒/坠床报告表、给药错误报告表、给药近似错误报告表、非计划性拔管报告表及其他不良事件报告表,并能完成各报表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1.6测评统计模块

设计实施了PDA使用率、入院评估率、住院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率、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查询,以及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度依赖等高危患者统计查询,护士分管病人工作量统计、治疗护理项目工作量统计等功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能够实时监控,对偏离目标值的科室给予及时跟进督导,保障了危重、高风险病人的安全。

1.7手供一体化追溯系统模块

构建了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手术室无菌间)→领取(器械护士)→使用(病人关联)→回收(手术室污物间)→回收(供应室)的闭环式无菌物品管理追溯系统。

1.8门、急诊输液系统模块

病人就诊→医生开具输液处方→药房发药→门、急诊输液中心护士收药→打印输液贴及条码→配药核对→输液时用PDA扫描腕带和输液贴条码,核查病人身份。

2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便利选取200名护士,在信息平台应用前(2012年6月)与信息平台应用后(2013年10月)重复测量,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7.0%、96.5%。

2.1整体护理质量检查

根据《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制订了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检查标准,项目主要包括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护士掌握病情、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每项内容共100分。由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去临床督导检查,将结果进行汇总。2次检查分别在2012年6月(应用前)与2013年10月(应用后)进行(使用同一标准)。分别随机抽查了内、外、妇、儿科室共200名护士。

2.2护理工时测算

为减少误差,选取胃肠外科患者60例,病历30份,分别测算出构建信息系统前后同一名护士完成每名患者的体温单绘制、处理与核对医嘱、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所花费的平均用时及质控30份病历中护理文书所花费时间。

2.3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自设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咨询5名临床专家进行修改、补充,量表主要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由“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5个等级,3分为中等水平,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2,平均CVI为0.95。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x±s,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提升体护理水平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经研究统计,信息平台应用前后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健康教育、专科护理、护士掌握患者病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①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将多个护理模块整合,完善了护理记录的相关内容,并将入、住院评估单,压疮、跌倒风险评估等表单嵌入PDA及电脑终端,护士手持PDA对新入、转入、住院病人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第一时间掌握病人主诉、既往史、用药史及病情变化,在提高护理评估能力的同时使护理工作更加省时、准确、细致。②信息化实现了条码化管理,如静脉输液、静脉用药、口服用药、标本采集、测血糖等各项护理操作前均需经PDA扫描患者腕带进行查对,既落实了查对制度,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③信息平台通过完善各专业、专科病种的健康宣教内容,使其更专业化、具体化。PDA的应用,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的愿景,护士将大量工作时间花费在对病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等方面,从护理角度对病人的用药、饮食、病情进行专业指导,提前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真正体现了护士职业价值、实现了人本位护理。

3.2信息无纸化管理,节约了护理工时,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本研究经科学测算得出,处理与核对医嘱、体温单绘制、环节质控(护理文书)、入院评估、健康教育5方面护理工作用时,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士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医嘱自动提取与核对、表单自动生成等功能,减少了办公室护士、责任护士及治疗护士转抄医嘱与手写输液卡花费的时间。主要体现在:①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体温单的自动生成,责任护士只需用PDA录入病人生命体征,系统将自动绘制体温、脉搏曲线,解决了因手工书写、绘制体温单而造成的反复修改等冗杂难题。山东大学研究证明,体温单单次测绘用时为13.29s,智能用法为7.5s,信息化不仅减少了绘制体温单时出现的错误,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②护理文书方面信息系统自动设置报警节点,对错误操作加以提示,强化了环节质控,减少了护理文书差错率,缩短了查阅病历花费的时间。③护士在病人床边利用PDA可完成病人生命体征、出入量的采集录入、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估、入/住院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专科护理记录及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与以前护理评估相比,缩短了因资料查找、打印、索取、储存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有研究报道,护理信息化应用在质量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优化、绩效考核等方面,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

3.3信息平台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在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4个方面,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护理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本院对工作体制、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革,信息平台及PDA的应用,优化了护理工作与服务流程,契合了临床一线护士的迫切需求。首先,信息平台应用后,新设护理质量控制模块,将检查过程、结果、检查者、被检查者等信息录入数据库,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电脑终端实时查看质控结果,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使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得到认可。其次,信息平台应用后,能自动统计护士护理不同级别病人的数量,电子排班实现了自动统计护士每月各岗位数量,并与绩效挂钩,做到同工同酬、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工作积极性。

3.4局限性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研究文论形态及现象的形成,方法显然是重要的。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之后不久就赫然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理论现象。从特定角度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相较于“内在理路”和社会历史研究法,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这一理论现象的形成进行考察,能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些新思路。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之下,可以较为明显地见出主体性文论现象与1980年代哲学领域里的主体性问题讨论一道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文学主体性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之后不久,即在与当时社会、文化构成的深刻互动关系中逐步发展成一种理论现象。在此,问题的关键是首先需要确认文学主体论由一种单纯的知识形态生长为一种理论现象的事实;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即主体性文论现象的形成并不突兀,除了其倡导者以及承继者的主观理论努力之外,也有赖于80年代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带有集体意味的主体论氛围乃至主体论社会心理的滋生和凝结。这是“”后中国特有的一种思想面貌,没有“”,也许在当时的中国就不大可能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

研究包括文学主体论在内的文论形态及现象的形成,方法显然是重要的。有论者指出,世界各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出历史解说与思想重构两个方向,前者着眼于分析传统的形成,或者说致力于对传统的形成过程作知性的把握;后者则致力于揭示传统的普遍意义。当然,价值或思想重构也是相对于历史解说而言的。不过,对传统的形成过程作知性把握的历史解说又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如余英时倡导进行“内在理路”的解释川,意在从传统文本中显示的问题人手,探讨思想史中观念与方法的承继与变迁;传统的者从一个方面着眼于社会历史背景,注重对思想的意义作外部解释;此外,当代的一些西方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人手,把社会科学训练引人这一领域,从而给历史解说带来了新的活力。

笔者以为,如果把第二种方式(它包含着对马克思理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或者说对之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向深处开掘成社会历史研究法,那么对文学主体性理论形态及理论现象形成的探讨同样可以采取以上三种方法。当然,这三种方法尽管存在着各自的主要指向,但它们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然而,如果把一种理论看成是一种知识,那么揭示这一知识得以形成的内在理路或者采取社会历史研究法主要探讨其“出场”的社会历史状况以及它可能存在的对于改变现实的理论诉求,并不能把一种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完整地纳人研究的视野之内,而这正是知识社会学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尤其是当某一理论,如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由于其影响较大而在其被提出后随之成为了一种理论现象时,更有必要采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尽管有论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开始的”但显然谁也不会否认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知识社会学形成的重大价值。德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就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当然,曼海姆认为自己比马克思走得更远。可以确认的是,正是在对马克思的思想和其他社会思想学说的深人研究和探讨中,曼海姆发展出了自己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力求获得对社会存在与思想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解。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在于人们努力发展那些在现代思想的危机中已变得明显和重要的多重相互联系,尤其是发展理论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社会联系,将它们作为自己适当的研究领域。知识社会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认识论,而是努力修正它,因为传统认识论没有充分考虑思想的社会性质。对于曼海姆而言,知识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关于实际思维受社会或存在决定的理论。他强调,实际思想的出现,在许多关键方面都受到各种各样超理论而非纯理论因素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史研究普遍认为,思想的改变只能在思想的层面(内在的思想史)上被理解—这与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存在诸多的相通之处。曼海姆认为,这种旧方法妨碍着我们认识社会进程对思维领域的渗透。此外,与马克斯?舍勒一样,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思想前提下,曼海姆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认为知识就其发生学意义而言,既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等因素,也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曼海姆在知识发生学的研究中,是重视对思想主体的考察的。他说得很明白:“在由存在决定的思想中,其思想过程部分决定于思考主体的特征。当然,曼海姆也认识到思想和观念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立灵感的结果,一个群体的集体历史经验是构成其深刻洞见的基础。

曼海姆强调,知识社会学一方面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P.239)。研究曼海姆的理论专家A.P.西蒙斯曾在《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用了较长的篇幅对作为一种解释方法的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进行过专门研究(PP.106一32)。因而,当我们在上面简要阐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时,也讨论到了他的这一理论的方法论特征。R.K.默顿指出:“在知识社会学中,所有方法一致的中心点是这样一个命题,从思想不是内在地决定的来看,并且就思想的某一方面从认识以外的因素中产生出来而言,思想是有一个存在基础的。”曼海姆以社会学视角研究有关思想,始终都从讨论其存在基础出发。显然,当曼海姆强调知识社会学也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方法时,他接受了历史主义的观点。其实,德国历史主义也是曼海姆创立知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源流之一,遵循历史主义的思维路向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文学主体性理论自被刘再复提出之后,学界即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如前所说,由于这一知识形态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联,不久,它也就赫然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理论现象。从特定角度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由此,我们可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理论现象的形成进行考察。显然,这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通过上文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及其方法论特征的简要揭示,笔者认为,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的形成进行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总体讨论文学主体性理论“出场”的存在基础—包括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两个向度—揭示它们对时代观念的制约及其对文学主体论得以现实化的推动;第二,从第一中分化出来,关注刘再复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个体主体)的身份定位和价值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刘再复的这一定位和选择与构成其个人思想基础的集体目的之间的张力关系;第三,从知识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人手,考察文学主体性思想的播散及其成为一种理论现象的有关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以上面谈及的三个维度为参照,检视以往学界习惯性地运用内在理路研究法和从社会历史角度探讨文学主体性理论形成问题的做法,不难发现,论者在研究中关注的其实是以上所说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总体来看,与采取知识社会学方法进行问题讨论的内在要求相比,他们的研究尽管缺少一些社会学特征或社会科学训练,但研究问题的着力点是显明的,那就是集中指向对文学主体性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考察。只是这种考察是局部性的,而不可能顾及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各个方面;当然,这种全面的探讨在非社会学乃至包括社会学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正因为研究者们的惯常做法事实上主要是殊讨在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下,文学主体性理论得以产生或得以现实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问题,故而在此为了行文的简洁和讨论问题的集中性,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针对这一维度进行近乎重复性的研究了。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以往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产生的研究中,这一问题关注得很少甚至在有些论者的专题研究中完全被忽视,笔者以为,这种研究现状需要被改变。

考察刘再复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20世纪80年代的身份定位和价值选择问题,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对前文已经提及的曼海姆所说的“在由存在决定的思想中,其思想过程部分决定于思考主体的特征”这一思想的关注和认同。但是,笔者并不准备在此对刘再复在80年代的身份定位和价值选择进行充分的专题讨论,而是想径直指出,刘再复主体性原则思想的确立是与其一己的身份定位和由此决定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的。而且,笔者认为,从总体而言,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时的刘再复是一个平民型知识分子,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平民型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是刘再复在那个激情的年代亦即1980年代自主的根本性身份定位,由此也就决定着他最终的价值选择。

笔者以为,刘再复的身份定位和价值选择具有自主性,他的思想选择首先也是自主的。刘再复在阅读到李泽厚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哲学论纲》一文之后,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并隐约地感到,他将要在文学理论领域中进行一次具有颠覆性和建设性的变革。显然,要进行这场从根本上针对机械反映论的颠覆性和建设性的变革,没有足够的理论勇气和自主的理论探索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他在80年代把学术重点放到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上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自主性理论探索过程。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无论是刘再复的身份定位、价值选择,还是其思想选择,尽管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自主性特征,但显然又是受到广阔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集体目的制约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刘再复的身份定位和价值选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刘再复个人选择的受动性,认识到其个人选择与构成个人思想基础的集体目的之间的张力关系。个体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孤独的,它必须自由地结合一个运动的真实情况,民族的盼望、共同理想的追求,才能得到回响。

80年代,刘再复生活在“合唱”的语境中。90年代的他曾如是说:“我的个体存在以往被群体存在所淹没,我的本质也被群体的本质所规定。这大概就是指他的个人选择受到了集体目的的规定。正如曼海姆理论所表明的那样,构成知识信念的主要是社会而非个人。曼海姆主张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重心应该放在社会环境中,而不是限于个人的思想,个人是不可能单纯地从他自身的经历中形成世界观的。他还说,思想和观念并不是伟大天才的孤立灵感的结果,一个群体的集体历史经验是构成天才深刻洞见的基础。笔者注意到,采取内在理路研究法和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学者在他们的探讨中,事实上已然广泛地涉及对文学主体性理论赖以产生的集体历史经验、社会环境等的关注,虽然他们也许不曾使用“集体历史经验”等这样的字眼。相对而言,他们对刘再复的个人选择与构成其个人思想基础的集体目的之间的张力关系却缺乏更多和更直接的探索,尽管他们的习惯性关注也隐含着说明这一张力关系的若干要素。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以上一些重要问题并没有真正进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研究视野。这是甚为遗憾的。

通过以上简要的探讨,笔者的结论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是刘再复在前人理论构造(包括“文学是人学”的文学观念的当代确立和哲学领域里的主体论问题讨论等)基础上个人理论“突围”、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的构成部分,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中国社会普遍兴起的对以主体性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性价值诉求的运动过程中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的产物,因而也就是历史的产物。由此,特别是从刘再复在集体目的规约下的思想选择中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80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时的较为自觉的现代性价值认同。就刘再复文学主体性思想的根本性理论指向看,是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因而,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人的设计。这也就是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是与刘再复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扭结在一起的。可以认为,人的现代化是80年代主体论者的根本目的,现代性价值诉求是他们共同的历史性的思想选择。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文学主体性思想的播散在大多数文学主体论研究者的探讨中也有所涉及。比如,一般来说,研究者们会谈到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这其中自然存在着对文学主体性思想播散的关注;也有研究者注意到,在刘再复之后,陆贵山的《审美主客体》和畅广元审订的《主体论文艺学》两部较为重要的论著相继出版,加深了文艺学美学领域中的主体论间题研究。然而,笔者想在此指出的是,由以上这些看法所构成的文字似乎更多地只是对历史中既存的一种思想或知识事实进行描述,而没有明显的理论自觉,把主体论思想作为80年代的知识类型来考察,也就不可能从理论上讨论这一知识类型对社会思潮的推动作用,以及在知识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文学主体性理论得以生长为一种理论现象的事实。知识的生长当然需要动力,“一般而言,知识生长的动力来源于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张力,而这一张力的强弱和伸展方向,则取决于生活世界对知识世界的内在要求和知识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反映能力与方式”。从“”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需要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主体的价值,而主体知识类型正适时和恰当地反映了这一生活世界的要求。这样,从现代中国思想史着眼,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知识语码的构造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而随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动使知识语码的构造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由知识语码的重新编织而构成的主体论知识转型无疑成为80年代生活世界的内在需求,以及中国思想的重要特征。文学主体性思想正是在这一知识语境以及由此萌生和日趋壮大的社会心理期待中得以播散并成为了一种理论现象。当然,在这里,问题的复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其中至少还涉及对受存在制约的知识功能的研究,这些功能既可以用来说明知识的持久性或变迁,也是对知识“力”—它推动某种思想潮流的兴起甚至是导致社会现实被改造的极好证明。从对知识功能的关注和强调,使我们可以从知识社会学方法人手,完成现代知识对社会“塑性”乃至控制的阐释与理解。在此背景下,我们也就能够认识到,包括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在内的80年代主体论知识转型,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诚如刘再复所指出的那样,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争论溢出了文学论的范围,它和80年代初发生在哲学领域里的主体性问题讨论一道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事件,或者直接说,它是一种显豁的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思想事件。

作为一种知识理论,文学主体论与当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讨论引发了当代中国思想史中一种以强调主体价值为根本标志的知识类型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