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1

一、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报表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内外部的运行情况。做好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将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首先,通过对中小企?I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财务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衡量企业的欠债偿还能力,对资本结构合理性、流动资金充足性等问题进行实时判断,进而实现中小企业的市场化运行;其次,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利润表,尤其是对有关盈利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使决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果等,进而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进行判断,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决策;最后,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进行相关分析,实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等,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二、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

1.明确分析目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其目的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财务报表信息使用人员一定要对分析目的进行明确,并抓住重点进行分析。比如,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将分析目的集中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掌握上面;债权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以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为主。

2.明确分析范围

中小企业在明确分析目的后,要明确财务报表分析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目的来进行相关的分析,即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或是重点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其他方面的分析仅作参考,而并不是都需要对所有报表进行全面分析。

3.拟定分析计划

中小企业的报表分析在确定分析目的和分析范围后,就要拟订分析计划,包括分析人员的选配及分工、工作的时间进度、资料收集的方法、分析的内容等,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分析工作的整体安排。

4.收集相关资料

要想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有效分析,仅依靠一张张的财务报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财务报表体系中的其他信息进行重点收集,其中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经济环境、市场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会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时,要对资料的实用性、真实性、重要性以及实效性进行重点关注,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5.选择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中对于不同分析目的和不同分析阶段,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不同的。首先,应该在分析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指标的选择,采用比率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计算,实现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次,在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的基础上对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后,再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产生指标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6.编写分析报告

当采用不同方法对财务报表完成分析之后,要将得出的结论编写成分析报告,重点对分析时期、分析过程以及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且概括分析其根本内容,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三、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未能得到重视

中小企业财报表分析最根本的作用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大量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转变成为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的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由于专业人员缺失等种种原因,一直存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不能真正落实的现象,而是全部由决策者一个人说了算,决策者对表面的利益过于重视,看不到报表数据所反映的真实情况,产生一种想要满足个人欲望的决策冲动,没有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缺少相应的风险意识,从而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很可能让企业陷入不可挽回的局面。

2.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很少对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等进行分析,只是单独分析相关财务指标,而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一些有不良想法的中小企业则投机取巧,采取关联交易等形式,虚增收入或成本来操纵利润,以达到企业自身的目的,使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的危险状态。

3.单独分析财务报表

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经常搞特殊化,对财务报表单独分析,忽略了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对利润表比较重视,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公司的利润,更加体现出管理者的业绩。其实,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各有优缺点,比如,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情况,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企业财产权利关系,但是,却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主要反映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分布,企业经营成果以及取得利润的途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受到会计方法的影响,导致出现虚假利润的现象;现金流量表重点反映的是企业获取现金的渠道以及现金使用方向,但是却不能对企业基本资产负债分布进行反映。

4.只注重眼前数据

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分析时只注重眼前的数据,却忽略了和过去以及同行业之间的比较。如果财务数据不能与过去、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那么就很难看出企业是处于发展期还是萎缩期。因此,在进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时,一定要将企业今年的财务数据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再与其他同行企业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满足本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结果。但是,有的企业仍然不重视这种现象,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面临一定的风险。

四、提升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水平的策略

1.提高对财务报表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实现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有效执行,一定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报表分析制度。中小企业领导者要对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将其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并协调好企业各个部门对财务报表分析的配合。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分析制度,首先要设置专门的财务报表分析职位,再安排专人进行报表分析工作。在相关制度设定的基础上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和责任,并加大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充分掌握企业的业务程序,并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予以尊重,进而提高财务报表分析在中小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地位,认真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提升其分析水平,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2.加强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

财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报表附注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存货的分析。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可以根据企业的存货结构、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情况等来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二是应收账款分析。中小企业要将应收账款的账龄以及坏账政策罗列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因为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流动资产,它能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其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产质量,如果不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则很容易变成坏账或是旧账、陈账。三是关联方关系以及交易分析。关联方交易是企业会计中最容易被经营者为达到自身利益而操纵的一部分业务。因此,企业必须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企业与关联方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等等。四是营业的外收支的分析。营业外收支是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收支情况,是偶然性发生,不可能长期为中小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在对其指标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是否要把此项目进行分开或排除。如在分析利润总额时,如果营业外收支比例较大,那么就应该重点分析其具体情况和原因。如果不及时分析和排除,反而会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造成影响。

3.加大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督

作为会计基础工作职能之一,会计监督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确保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的工具。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以利益为主的原则对各单位、各部门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有些单位受到利益的驱使,忽视了会计监管职能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I一定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会计制度,使其在中小企业中充分发挥其根本作用。另外,会计监管职能的加强对会计管理水平的提升、会计从业人员道德的养成以及会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以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在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或有事项”已经成为财务报告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而对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投资者正确理解财务数据、判断财务报表信息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强化企业信息的披露,这样不仅与国际惯例相适应,也充分满足了投资者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通过财务报表将“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的潜在影响以及企业承担的风险反映出来,便于投资者充分掌握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出现不对称的现象,进而实现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因此,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人员培训策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体系。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2

一、对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的必要性

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合并的内容包括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动状况以及形成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换句话说,财务报表的合并就是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真实的整体情况来制定综合性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能够直接的反应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实际的利润。给公司管理者的提供了管理的思路,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公司。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使得复杂多样的财务报表变得简单化,立体化,更加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现存问题

1.没有明确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工作准则中没有对持股问题进行明确地划分。首先就是母公司在间接管理子公司时,对于持股问题没有明确出来。财务工作人员往往是按照自己对持股问题的想法来合并编制财务报表。这样一来,合并结果出现了很大差异性。其次就是暂时性控股方面,绝大一部分公司都没有将在其他股份公司暂时控制时间内获得的利益合并到财务报表中,使得财务报表没有规范可言。

2.财务管理不是完全的真实。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就是先要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但是由于一些财务人员在整理财务时出错,使得财务报表出现了错误,影响了财务的合并。另一方面,合并编制中涉及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数目过多,部分企业中财务人员的素质有限,这也就使得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达不到。

3.子公司与母公司他们采用的财务管理政策存在差异,给合并编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虽然我们都知道,当两个公司出现差异时,政策要以母公司为准。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并不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的。母公司涉及面广,往往按照统一规定的政策来进项日常的财务管理。同时,一些子公司也会遵循母公司的管理形式,这必然要求子公司转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这也就使得财务信息出现不真实的情况。

4.合并报表中专业用语的措词存在问题,给合报表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很多非企业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的范围都是针对一些“企业”、“公司”来做出的规定,而缺少那些针对“实体”的解释和规定。合并报表是,由于专业用语的措施存在差异,也就使得合并报表成为了空想。所以说,我们的会计准则中要补充对于“实体”的说明,使得会计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更加地准确和完备。

三、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的基础流程

1.首先要对财务底稿进行统一的整理。在进行财务报表合并之前,我们要先对财务底稿进行整理。通过财务底稿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基本经济情况和一些细节问题。整理财务底稿,给财务报表的编制呈现了大量的资料,就能减少工作中一些小麻烦,能够为合并编制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合并编制的工作效率。

2.其次对于一些特殊的财务报表,要先进行一些合适的处理。将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中一些特殊的财务报表先进行处理,并整合到财务底稿中。这样方便了合并编制时理清公司的各个账目,提升了工作效率。

3.再次进行财务信息的调整和抵消。调整和抵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财务报表合并编制的成功与否。在调整时,我们要遵循利益法来进行财务工作,要把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相应地调整。抵消能够避免重复记账的情况,也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

4.然后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另一个财务报表中进行统计,得出相应地结果。

5.最后要把得出的数据正确地填入正式的财务报表中。这样就算真正地完成了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

四、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思路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3

一、重要性的认识

(一)重要性判断必须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特定的具体环境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对于某一项错报是否是重要的,判断结果并非恒定不变。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可能相同;同一个企业不同的会计期间,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判断一定要在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特定的具体环境,具体错报具体判断。一是全面获悉被审计单位情况。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除此之外,还必须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有关部门,涉足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合同、协议、章程、营业执照,重要会议记录,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厂房设备及办公场所,宏观经济状况及行业前景等重要事项的相关资料,以尽可能全面地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二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诚实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以便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具体环境变化的信息。三是正确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通常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其“惯例”应当是指重要性水平确定的一般原则及具体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的要求,而非雷同的判断结果;其“经验”应当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所积累的把握尺度的分寸值得借鉴,而非过去的执业案例。

(二)重要性判断必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操作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量化指标,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的具体工作,其应用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操作。

(1)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效率是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的最直接动因。随着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详细审计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抽样审计的广泛运用。业内人士知道,详查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一种技术方法;抽查法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技术方法。比较而言,详查法工作量大,耗费人力和时间多,审计成本高;抽查法工作量减少,节约人力和时间,审计成本降低。但是抽查法存在着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因此,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合理要求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选取适当的样本量,在有效控制抽样风险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

(2)审慎发表审计意见。确定了审计重要性水平就是确定了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所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可容忍误差能为注册会计师决定是否给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合法、公允、一贯的审计意见提供比较基础。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如果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审慎发表审计意见。

(3)规避企业失败责任。依赖和利用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进行决策,已被包括投资人、债权人、雇员、顾客等在内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广泛认同。与此相关,由企业失败而引起的会计师事务所诉讼案件也明显增多。究其原因,有的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有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还有的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误会或出于弥补损失的无奈。注册会计师当然要承担审计责任,但是却不应该承担会计责任,还要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误会中解脱出来。为此,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借助于专业标准为自己主张权利或者申辩。因为只有实际错报超出了重要性水平,并由此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失误,注册会计师才应该为其发表的错误意见承担审计责任。

(三)重要性判断必须有益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判断财务报表某一错报是否重大,一定要看这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如何。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那么,这项错报就是重大的,否则就不是重大的。重要性判断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而重要性的感受者则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一定要力求贴合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感受。因此,注册会计师重要性判断,惟有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地位,设身处地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才能够真正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

二、审计风险的理解及其成因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理解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其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二是不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非无保留意见。发表上述两种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都是风险,但只有第一种情况被界定为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审计风险是单向的,只是当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给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并可能判决会计师事务所赔偿时才构成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风险实质上是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由于注册会计师涉讼事件的增多,新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此。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应运而生。并已得到注册会计师的广泛认可。根据这一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失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了具体要求。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失误的原因具体可以分解为:注册会计师未按审计程序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未能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明知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却心存侥幸,不去评价被审计单位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虽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但却未能随着审计证据的不断累加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2)检查风险失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程序发现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函数。所以,检查风险失控的原因具体可以分解为:一是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常规审计程序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未能追加补充审计程序,或未能采用替代审计程序;二是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借助于审计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观察方法存在以点代面的可能性、抽样检查方法存在抽样风险等。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常常导致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下降。此外,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成本的考虑,还会影响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以至降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瑕疵。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或流于形式,以至在审计工作底稿复核过程中质量问题被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漏过。就注册会计师而言,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就可能发现不了错报。至于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故意放过错报的问题,不属于检查风险之列,应该另当别论。

三、三位一体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

(一)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若注册会计师将某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5000元。就意味着5000元以下的错报不至于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或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但专业标准允许这一误差,注册会计师能够主张自己的权利;若注册会计师将某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则意味着2000元以上的错报就是重大错报,未被检查发现就可能判决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责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学会巧用重要性水平。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重要性水平,将审计风险考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大小。从审计实践来看,5%或许是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愿意接受的审计风险。若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5%的范围内,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值大小,来调节检查风险的大小。如某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为70%,则该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检查风险就必须控制在7.14%以内;某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为75%,则该交易、账户余额或列报的检查风险就必须控制在6.66%以内。所以,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首先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只有恰当地评估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才能够恰当地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通过检查风险的调节,把审计风险考虑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4

一、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要求为各类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由于银行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可以了解到其他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的信息,但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仍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披露程序的制约,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陈毓圭译,1997)一书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这相对于以往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会计报告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大大前进了一步。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不管其成本相对收益是否过高,有效信息应当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通过有效信息,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往往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发生冲突,致使一些国家如美、英等国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如,“企业报告没有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十九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二十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等。针对这些批评,美国会计界开始面向客户,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渠道和报告方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尤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为代表。根据这一委员会的研究,今后企业报告模式将出现这样几个变化:

1.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革新情况等的有机结合,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而且新增加的信息类型在企业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开始融合。

2.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是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企业的发展趋势、机会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揭示企业报告的不确定性。

上述报告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要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过多的考虑“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可能会损害其“可靠性”特征。为满足客户对有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然而,由于受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以及财务报表重要性等具体原则的约束,目前尚难以将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恰到好处地纳入财务报表原有的结构中去。为了圆满解决需求信息与提供信息间的矛盾,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最可能及最便利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附注相当于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来反映,揭示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正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增强与提高。

为了便于人们对未来财务报告模式的认识,以及对财务报表附注地位的深刻把握,本文将陈毓圭博士翻译的“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一表摘录如下(陈毓圭,1997):

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

Ⅰ、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A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

B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Ⅱ、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A有关财务、经营、业绩的数据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及其对过去的影响

Ⅲ、前瞻性信息

A机会和风险,包括关键趋势所引起的机会和风险

B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C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进行比较

Ⅳ、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A董事、管理部门、酬金、大股东、交易、关联方关系

Ⅴ、公司背景

A广泛的目标和战略

B经营活动和财产的范围及内容

C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附注在未来财务报表发展趋势中日益呈现其重要性

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上的,这种变化给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首先表现在:1.表外信息不断增加。财务报表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表内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安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信息自1972年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增长速度则达7.5%。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告来看,表外信息同样有增无减。显然,在整个体系中,表外信息将越来越冗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也将越来越高,这表明财务报表愈益为人们所重视。2.非财务信息不断增加。诚如前面“改进企业报告模型”中所展示的,现阶段财务报表使用者正日益注重有关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这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背景是相适应的。对此,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作了明确的规范。譬如在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化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五十九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将是必然的。

其次,伴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将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一般揭示,转变为充分有效的揭示,对当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的“表外注释”可能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研究探讨财务报表附注的新形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披露自愿性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提高,人们已逐渐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将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逐步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再去获取那些业经整合的、历史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电子化,更加突出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可以深信,这种以文字为主,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始终居于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

三、正确认识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诚然,企业报告模式及财务报表的未来发展趋向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希望与可能。然而,由于受现阶段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制约,欲使财务报表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仍将更多地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当然,就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而言,必须对整个财务报表体系加以改进,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彩色报告模型”与“会计频道”等概念或设想就是这种改革的信号。此外,随着财务报表的发展,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将有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这一点已基本在上市公司体系中实施,这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发展国际化要求的客观必然。同时,由于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信贷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要求更为全面和真实,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

1.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对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进行判断。

依据企业会计规范编制的会计报表,实际编制中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在实施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之间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10万元,使用5年后,报废时无净残值。若这一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一年后,因某种原因从第二年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这样,从第2年到第5年两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折旧的差异就会很大。

按平均折旧法,年折旧额=10-0÷5=20000元。即每年平均计提取折旧2万元;而按双倍余额递减,2—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万元。即该企业在第一年采用平均折旧法,第二至第五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时,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0000元、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元。这一年折旧额与平均折旧法下的各年平均为20000元折旧额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它对于这一期间利润额的形成和税款的缴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补充披露就能为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便银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监控。

2.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以适应我国当前信贷管理队伍的现状。

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逻辑关系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基础各异,如果能够看懂企业报表,就可以通过会计附注对表中数字进行解释,将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并说明产生各个项目的会计方法等。这样不但使熟悉会计的人士能深刻理解,而且使非会计专业的人士也能明明白白。如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报表项目,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无法反映其分布构成。通过附注就可以将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工器具等原始价值分别反映,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及各类固定资产间的比例,判断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合理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3.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会计报表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从形式上说,会计报表以数字为主,会计报表附注侧重于文字,辅以数字注释两者结合。从内容上看,会计报表附注除原有的内容外,如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将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同时,会计附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为完整、全面,还将对前瞻信息、企业背景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加以有效披露。随着我国财务报告方式的改进,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国际化,会计报表的全面性特征将更趋明显。譬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为了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债务人或“账龄”的长短分别列示,使报表在提供应收款总额的同时,通过附注提供详细资料,以便评价客户的信誉,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财务报表阅读审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中小企业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催生产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繁荣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财务报表分析审核就是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一、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的常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步履维艰的发展态势。

(一)粉饰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存疑

中小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有些诚信观念淡薄、唯利益至上的中小企业,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财务上做手脚,弄虚作假。有的为了逃税,故意降低报表中的利润额和利润率,收入和成本严重不对称,帐外帐现象严重。有的企业为了融资需要,故意在资产评估中造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故意虚增企业利润,虚降成本;甚至为了夸大家底,不惜非法合并关联企业的会计报表。如果对这样失真的报表加以阅读和审核,分析出的信息将极具严重的误导性和危害性。一方面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容易误导投资人盲目投资;其次,企业决策层如果参照虚假失真的财务信息规划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另外,政府监管部门所得到的是虚假的企业财务数据,不利于把控投资风险、宏观调控相关政策。

(二)分析方法简单单一,难以全面反映企业财务情况

企业财务报表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四个部分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出于企业利益需要有倾向性的阅读和分析报表数据,忽略了表与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些企业为了突出企业经营成果和业绩,容易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利润表上,但是利润的准确性需要同时分析其它几个报表才能下定论。而单看资产负债表或单看现金流量表也是难以全面分析出企业在资产负债结构分布、企业收入成本的费用分布以及企业现金的来源途径和使用方向等的全部信息。此外,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的方法较为单一,经常使用的是“比率分析法”,即是“将某些有关联的项目具体数据加以计算后得出的比率进行比较分析”。但是这种方法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比对比现在的数据与历史数据,也没有与同行业的数据进行对比,较为不全面。

二、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的对策建议

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和解决。

(一)定期开展财会业务技能培训

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审核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企业经营投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过程中要运用到诸如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实际工作中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对于这些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对财务报表数据理解、分析的结果也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重视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定期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培训,定期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培训活动。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这项工作不可或缺的,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开展新老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交流与学习。

(二)综合运用多重比较分析方法

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中常用的是“比率分析法”。但是如果只注重有关联的数据与数据相比较,那么这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因而这种分析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分析法”就是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与同类相似行业、规模的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企业间的差距。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加以对比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企业规模、行业类别必须相同或相似,换句话说所选企业有无真正的可比性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另外一种是“趋势分析法”,即将现在的数据与历史的数据相比较,进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这种分析方法也是依托于企业当前和以往的财务报表数据,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依旧是制约要素。三种主要分析方法各有侧重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审核更为科学。

(三)详细分析财务报表附注内容

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体现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方面的信息;利润表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信息;现金流量表表现了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报表附注补充说明三个报表反映的信息。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分析上愈加重视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企业决策者和报表分析人员意识到只关注三大报表所披露出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报表附注所补充说明的信息更是为财务报表分析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参考,因而报表附注在整个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可以说,财务报表的四部分内容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没有主表附注就失去了依靠,没有附注恰当的延伸和说明,报表主表也难以有效发挥功能。所以,在中小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审核过程中要加强对报表附注的解读和分析,并与三大报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三、结束语

对财务报表进行科学规范的阅读分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既方便企业的主管部门、广大投资者和财政、银行、税务等部门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又便于企业内部评估现在、预测未来,及时调整和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鉴于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小企业应当及时发现财务报表阅读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中小企业财务分析向着更为规范、科学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重要性;基准;实际执行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0日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审计实践手段的核心问题之一。重要性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而且不同阶段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科学的重要性水平,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探讨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是指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和缺陷的严重程度;(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3)重要性概念是基于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考虑的,即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管理层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这种具体环境包括相关管理层的需要,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风险及各项业务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预估;(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的运用

(一)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重要性在计划阶段运用的目的主要是编制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做到,既要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水平,又要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制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需要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评估审计风险。因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标准量越高;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标准量越低。为此,重要性水平,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交易、账户或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对财务报表制定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审计人员需要选用合理的基准和确定合适的计算比率。在选择基准时,要考虑财务报表要素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所处的行业和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融资方式和基谁是否稳定等因素。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一般以选定的判断基础乘以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即可确定,不需要根据几个基准和比率以其最低值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可以选择的基准包括经营活动的业务量、业务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执行频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等。

2、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审计人员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账户或余额层次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例如,某一企业是国家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法律法规规定:其开发支出必须达到净利润的3%。假设该企业的年末净利润是1,000万,其研发支出至少要达到30万,否则有可能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与研发支出相关的账户和交易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和交易,审计人员就有必要确定“开发支出”账户的重要性水平。特别是管理层在认定开发支出与30万很接近时,显示管理层很可能有错报的倾向。对“开发支出”账户的计划重要性水平往往确定的很低,以期在实施审计测试时发现开发支出上的错报,因为如果该账户存在高估的错报,很可能被国家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从而丧失很多政策上的优惠。

(二)重要性在实施阶段的运用。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错报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可能性降低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还包括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确定样本量的直接依据以及评价所测试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是否重要和重大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何种程序的判断基础。一般而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般是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非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项目总体风险高。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75%的情况:经常性审计;以前年度调整较少、项目总体风险较低。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审计人员判断某账户是否重要或重大的标准。例如:当审计人员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200万元,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200万元×50%=100万元。假设某账户的金额为110万元,由于110万元大于100万元,说明该账户是重要的账户。再考虑与该账户相关的固有风险(该账户是否是由很多类别构成、代表的实物是否容易陈旧过时、是否容易遭受失窃、金额确定的难易程度等等因素)和控制风险的高低,进一步确定该账户是否为重大的账户。如果该账户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说明该账户应该被确定为重大的账户;反之,即使某一账户的金额高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如果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并不高,可以将该账户仅仅确定为重要的账户而非重大的账户即可。

确定重要和重大账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针对重要而非重大的账户而言,只需要实施一般的实质性程序或依赖控制测试的结果减少实质性程序;针对重要且重大的账户而言,则必须通过执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获取很充分的审计证据以发现这些账户存在的错报。如果某一账户的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可以不执行很详细的审计程序。

(三)重要性在报告阶段的运用。重要性在报告阶段的运用旨在,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与报告阶段的重要性水平比较提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予更正的错报,计算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时,不包括“明显微小错报”,“明显微小错报”是指无论从金额还是性质来看均可以忽略不计的错报。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三类。事实错报是指已经识别的对事实的具体错报,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均认可的错报,如少计应付账款和存货。判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对会计估计和对会计政策的选用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差异,如在借款利息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意见不一致产生的差异。推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对总体存在的错报做出的最佳估计数,是因为采用分析性程序和审计抽样所产生的错报,需要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做出最佳估计。

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在评价已识别的错报之前,审计人员需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关注未更正错报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将其置于与错报金额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提醒审计人员应考虑以前期间未更正的错报;再次,对错报进行单独或汇总评价,包括考虑错报之间的抵消效应;最后,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与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三、重要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存在的问题

1、重要性计算指标的选择。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选择什么指标作为计算基础,审计准则只给出了参考意见,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指标更合适。更没有举例给出使用的基准,由于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等的不同,计算重要性水平的依据也就不同,什么样的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和比例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实际操作中没有一个值得审计执业人员共同认同的参考标准。

2、重要性计算比率的选择。对于计算比例的选择在新准则中根本没有出现,但是确定方法没变,这使得审计人员在比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怎么选择,选择多少合适这都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二)恰当运用重要性的建议。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一种职业判断,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要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考虑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因素,可以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反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的结果,而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则是审计职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并在审计实务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只有不断地积累工作,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准确分析合理确定和应用重要性。

2、及时修改完善准则及解释。虽然准则在重要性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和完善,但是只是提出应该在何时确定重要性水平及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且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指导,缺少可操作性的规定和相应的指导,在实务中意义不太大。因此,及时修改完善有关准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波,杨欣.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财务与会计,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