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行业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行业标准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1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标准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10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1 标准的相关概念

1.1 标准

什么是标准?1983年,我国在《标准技术基本术语》(GB39.5.1)中,给出标准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依据。2002年,我国在《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1991年,ISO与IEC联合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1年第6版)中将“标准”定义如下: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益。从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定义均可以看出,标准就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教师,它告诉人们什么是“YES”,什么是“NO”。

1.2 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可重复使用的规则的实践过程。换言之,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标准、实施标准、更新标准和废除标准的过程。

1.3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即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体系,用于解决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保障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1.4 行业标准

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它不是企业自主制定的,而是由权限部门统一的,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的准则。

2 建立标准化体系

公立医院财务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应包括三个部分:行业标准、业务标准、行为标准。行业标准是制定业务标准的基础和准绳,业务标准是行业标准的具体落实,而行为标准是执行行业标准和业务标准的具体效果表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 行业标准

对财务部门而言,行业标准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包括《会计法》《税法》《医院会计制度》《预算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准则》等。行业标准是财务人员必须要遵守的,违反行业标准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是财务行业行为的底线。

财务部门进行标准化建设,首先会要求所有的制度、流程、会计行为均要按照行业规则进行设计、执行。因此,财务部门需要梳理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参照物,即会计行业标准,以会计行业标准规范行为,以达到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性、正确性、完整性的目的。

2.2 业务标准

所谓业务标准,就是业务的制度规范、标准流程和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财务部门的业务主要涉及患者服务、结算业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物价管理。财务部门的业务标准就是通过不断地修订业务制度,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制定特殊问题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2.2.1 患者服务

患者服务包括门诊窗口服务和住院窗口服务,涉及普通门诊结算流程、特殊门诊结算流程、入院流程、出院流程、大病门诊结算流程、预交金缴款流程、退费流程、预交票遗失解决方案、发票遗失解决方案和查对标准等。对每一项流程、方案均需在窗口结算人员的共同讨论下拟定出台,并按照标准执行。

患者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缩短新上岗员工的学习时间,同时尽力避免了因流程的不清晰而导致的各种失误,降低了纠纷的概率;也可以让患者清楚各项业务流程,减少往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2.2.2 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包括结算报销、物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其他经费管理、公务卡管理和银行账户管理等数十项业务,涉及付款流程、对账流程、记账流程、盘点流程等多项流程。结算业务的标准化就是要规范流程,包括每一项所需的步骤、完成时间、需提供的资料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形成标准,统一执行。

结算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可以减少业务经办人不必要的往复,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了处理业务的随意性,提高了业务执行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高了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满意度。

2.2.3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控制和考核,每一个阶段均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均应按照标准流程执行,以保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的计划性、预算分析的正确性、预算调整的合理性、预算控制的有效性以及预算考核的针对性。预算管理的每一个阶段均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因此预算管理的标准化,即对每一个阶段需完成的工作、完成时间、达到效果以及可能存在题的解决方案有定性或定量的规范,每一步均按照标准去执行,才能有效完成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医院所有部门配合的,因此只有标准化的流程才能让各部门清晰各自的职责和如何做好预算工作,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预算工作高质量完成。

2.2.4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工作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也要有标准,例如:项目成本测算流程、单病种成本测算流程、成本报表编制方法、成本分析要素、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考核方案等。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即将成本管理涉及的每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完成时间、实现效果等进行规范,按照标准开展工作,以确保成本管理职能的实现。

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标准化管理贯穿该体系的始终,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2.5 物价管理

物价管理包括价格信息维护、价格新增、价格调整、价格咨询服务、价格投诉处理、价格公示、价格监管和价格考核等多项业务。物价管理的标准化即对每一项业务均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包括每一个时间段应该完成哪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如何做才能达到效果都应有具体的规定,只有按照标准流程执行,才能保证价格管理的时效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业务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变化,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医院要求发生变化或者新的特殊问题出现时,都需要对财务行业的业务标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业务标准体系。

2.3 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员工执行业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多个方面,是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标准要求,是为科室引进人才、考核员工、规范行为而制定的。

2.3.1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标准是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对窗口组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操作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对核算组人员而言,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与分析能力等。

2.3.2 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标准是对工作效果的评价。其包括工作完成的正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以及指令性任务的实施情况等方面,其均应建立标准的考核指标,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纳入绩效考核。

2.3.3 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标准主要是病人或员工对财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需制定标准,进行满意度测评和科室实地调研,并针对测评和调研结果,要有处理意见、处理记录以及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2.3.4 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标准是对职业道德的体现。财务部门作为重点控制科室,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相应较高。不能通过职务便利套取医院资金,损害医院利益;不能收取不正当利益、违反相应规定等均是医德医风的要求。医德医风标准化是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并纳入绩效,将考核落到实处。

3 结 语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实践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教师,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才能让财务人员的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同时,让培训工作从口口相传的原始状态转变为书本相授的标准状态,大大缩短了新上岗员工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各方面的效率。因此,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对部门、对岗位、对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2

    一、美国的会计标准体系

    在美国,和会计事务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三大类:行业标准、资格标准以及行为标准。

    (一)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或叫业务标准,是处理会计业务时应遵循的规范。财务会计采用的标准统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类似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类似的需要。相应地,实施审计的方法统称“公认审计标准”(GAAS)。作为行业标准,“公认会计原则”和“公认审计标准”的首要目的是为各该职业的从业者提供业务指南。同时,这些原则和标准也为会计报告使用人提供所获信息的质量保障。如果编制者所采用的政策和方法与“公认会计原则”相矛盾,决策人将会追究编制者因他做出的选择所带来危害的责任。

    (二)资格标准

    除对会计师们的业务进行管理之外,美国社会还对会计师个人的能力提出要求。通过区别称职与不称职,并赋予称职者承担主要工作,便会使有用的会计信息更容易传递给市场。和会计职业有关的资格证明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内部审计师。

    1、注册会计师:在美国,最通常的鉴别会计师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的行业执照(CPA)。此执照由各州和其他地方政府机构(如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称之为“州会计委员会”的机构颁发。由于一个会计师可以在几个州里申请执照,因此很难确立全美注册会计师的确切人数。2000年的估计数字在35万~40万之间。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令不尽相同。在各州之间,有些对等承认行业执照,有然则不然。在全美所有五十多个州和地区中,最难取得行业执照的当数佛罗里达州。

    2、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管理会计师的资格证明是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授予的,该组织是会计师全国协会的会员单位。虽然注册管理会计师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并应具备管理会计的经验,但此头衔并没有赋予他们任何超越于普通公民的特权和执照行事。在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一个为人所追求和尊重的资格。注册管理会计师要求完成继续职业教育以保持专业水平。

    3、注册内部审计师

    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明类似于注册管理会计师,由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授予。此头衔不赋予具备资格者任何特权和责任。但它在职业审计师职务晋升时是一个重要的资历。

    (三)行为准则

    除行业与资格标准外,会计师还需要遵守行为标准,一般称为道德准则或行为准则。该标准用于划分会计师的品行优劣。为了使其更有效用,该准则对会计师的要求超过其他法律和道德标准对非会计人员的要求。

    在美国,各个州的会计法令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含一套职业道德标准。如果州政府当局判定一个注册会计师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吊销其执照和暂停其执业。在其他情况下(一般只涉及技术错误),政府仅要求改正教育。

    各会计专业机构对其成员也建立起一些道德准则,这些成员的业务标准比无道德准则人员的要高。并且,成员要受到监督。这种机构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学会也处罚不道德的管理会计师。在州一级也有类似的专业团体。

    二、美国的会计管理机构与组织

    会计从业与行为的标准和准则是由各种机构和组织来订立并加以实施的,其中一些前面已提到。这些机构可以分为三类:政府机构、标准订立机构以及专业组织。

    (一)政府机构

    从法律的观点看,对会计拥有最大管理权力的机构是有关政府机构,它们是通过立法成立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这些机构主要是:联邦政府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会计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是通过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案而成立的,被国会授权订立会计与审计标准以及其它权力,处罚违反这些标准或其他从业标准的会计师(包括会计报告编制者和审计者)。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限仅限于证券在委员会登记的公司的管理人员、会计师和其他人员。从1938年初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会计系列公告第4号放权给会计行业建立公认会计原则至今,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不亲自制定会计准则,虽然它拥有会计准则的最终决定权。另一个对会计有影响的政府机构是全美54个州和地区的州会计委员会,它的资金来源于州总预算拨款。在会计管理方面,它们主要有三项管理职责:为注册会计师发放执照;通过继续教育来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纪律处罚业务水平降低以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有照会计师。大多数州的会计委员会通过解释权威性的条例来颁布道德准则;有些州直接将道德准则写入法令。大体上,各州里的道德准则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为准则基本一致。

    (二)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

    1、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历经演变的以负责保护公众利益为已任的民间组织,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因此,它在决定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可接受方面具有权威性。在从1973年成立到2001年年底的28年间,它共制定、修订、了130多号会计准则公告,构成了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主体。对于不上市的小公司来说,这些标准又过于复杂,因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授命于州会计委员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非上市公司使用的通用会计原则。

    为了保持独立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除了刊物销售外,大部分来自于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和审计师的捐款。但事实上它从来没有从财务报告使用人那里接受过捐款。这种不平衡,使委员会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把报告编制者与审计师的利益置在使用者和公众利益之上。

    2、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84年,它主要是为州和地方政府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制定标准。由于没有一个类似于证券交易委员会那样的委员会有权力来管理政府单位,因此,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象证券交易委员会那样的会计管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重叠。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同的是,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除了依靠销售版物和捐款外,还从政府部门获得拨款。

    (三)专业组织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它是几个专业会计组织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每个会员须由州政府机构颁发执照,但并不一定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事实上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在企业、政府或教育部门工作。协会的工作主要包括:每三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互检;制定公认审计标准;根据与每个州会计委员会所订立的合同,为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出题、主持并评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还为委员和公众提供其它服务,如开展继续教育、出版发行各种刊物等。

    2、会计师全国协会:这个组织的大多数成员来自于管理会计师。该协会的主要单位是地方分会。它建立了一套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准则,每年主持两次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

    3、美国会计学会:作为会计教育机构的主要组织,它对财务及其它会计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该协会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是推广宣传会计与财务方面的研究,出版三个杂志《会计评论》、《会计纵横》、《会计教育问题》。

    4、财务管理人员协会:该协会要比会计师全国协会小,因为只有在公司的会计事务中负有重要责任的会计师才能加入其协会。但它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作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办单位,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中安影响尤其重要。以上其他专业组织也都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办单位。

    另外,所有州也有各自的会计行业组织,主要作为全美组织的补充。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由州一级组织进行,同时提供继续教育、出版通讯杂志、为成员提供就业和领导地位的机会等。近十年来,州行业组织在立法事务中代表行业利益,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三、不足和启示

    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又有多家大型公司宣布破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美国会计管制模式的多方位思考。从本文以上的介绍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其所固有的制度缺陷:

    1、政府作为公选的纳税人利益的代表在会计管制中的作用甚微。如文中所述,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不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且它所管理的企业仅限于上市公司。各州会计委员会则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3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促进提高资本回报水平,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第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需要,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

(一)任期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二)年度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判。

第四条为确保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有效发挥对企业的全面评判、管理诊断和行为引导作用,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按规定不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其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以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

第五条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环境特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或者国际行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及管理状况。

(三)效益性原则。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以考察投资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方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本保值增值水平。

(四)发展性原则。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第六条国资委依据本办法组织实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并对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

第七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第八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盈利质量和现金保障状况。

(二)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三)企业债务风险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四)企业经营增长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销售增长、资本积累、效益变化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及发展后劲。

第九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依据各项指标的功能作用划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

(一)基本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期间财务绩效的主要方面,并得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结果。

(二)修正指标是根据财务指标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作进一步的补充和矫正。

第十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是指在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

第十一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第十二条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构成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依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引导功能,通过参照咨询专家意见和组织必要测试进行确定。

第三章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第十三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

第十四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

(一)国内行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年度财务和经营管理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年度、分行业、分规模统一测算并。

(二)国际行业标准根据居于行业国际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实际值,或者根据同类型企业组相关财务指标的先进值,在剔除会计核算差异后统一测算并。

第十五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的行业分类,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第十六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指标类别,分别测算出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五个档次。

第十七条大型企业集团在采取国内标准进行评价的同时,应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开展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活动。

第十八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根据评价内容,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水平和出资人监管要求,统一制定和,并划分为优、良、中、低、差五个档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不进行行业划分,仅提供给评议专家参考。

第十九条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有关财务指标实际值应当以经审计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为依据,并按照规定对会计政策差异、企业并购重组等客观因素进行合理剔除,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第二十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计分以企业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企业所处行业、规模标准,运用规定的计分模型进行定量测算。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计分由专家组根据评价期间企业管理绩效相关因素的实际情况,参考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标准,确定分值。

第二十一条对企业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计分应当依据经济责任财务审计结果,运用各年度评价标准对任期各年度的财务绩效进行分别评价,并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企业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分数。

第四章评价工作组织

第二十二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

(一)任期绩效评价工作,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资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

(二)年度绩效评价工作,是国资委开展企业年度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国资委年度财务决算工作程序和财务监督工作要求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国资委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制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与政策;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三)制定和公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

(四)组织实施企业任期和年度综合绩效评价工作,通报评价结果;

(五)对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任期绩效评价工作可以根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协助配合开展。受托配合的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受托开展任期各年度财务基础审计工作;

(二)协助审核调整任期各年度评价基础数据;

(三)协助测算任期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结果;

(四)协助收集整理管理绩效定性评价资料;

(五)协助实施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

第二十五条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工作应当在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聘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等方面的资深专家组织实施。管理绩效评价专家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一)对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结果发表专家意见;

(二)对企业管理绩效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对企业管理绩效状况进行评议,并发表咨询意见;

(四)确定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分值。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中承担以下职责:

(一)提供有关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审计报告;

(二)提供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所需的有关资料;

(三)组织开展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第五章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

第二十七条评价结果是指根据综合绩效评价分数及分析得出的评价结论。

第二十八条综合绩效评价分数用百分制表示,并分为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

第二十九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进行年度之间绩效变化的比较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

(一)任期绩效评价运用任期最后年度评价结果与上一任期最后年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二)年度绩效评价运用当年评价结果与上年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第三十条任期绩效评价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评估企业负责人任期履行职责情况和认定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并为企业负责人任期考核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十一条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是开展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十二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绩效状况的文件,由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一)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应当说明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

(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报告附件包括经营绩效分析报告、评价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意见等,其中:经营绩效分析报告应当对企业经营绩效状况、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诊断,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第三十三条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揭示和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反馈企业,并要求企业予以关注。

(一)对于任期绩效评价反映的问题,应当在下达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处理意见书中明确指出,并要求企业予以关注和整改。

(二)对于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反映的问题,应当在年度财务决算批复中明确指出,并要求企业予以关注和整改。

第六章工作责任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提供真实、全面的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资料,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对提供的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相关评价基础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五条受托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业务的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规定,规范技术操作,确保评价过程独立、客观、公正,评价结论适当,并严守企业的商业秘密。对参与造假、违反程序和工作规定,导致评价结论失实以及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国资委将不再委托其承担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业务,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机关,建议给予相应处罚。

第三十六条国资委的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应当恪尽职守、规范程序、加强指导。对于在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不尽职或者,造成重大工作过失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七条所聘请的评议专家应当认真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管理绩效状况,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打分,并提出合理的咨询意见。对于在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不认真、不公正,出现评议结果或者咨询意见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评价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的,国资委将不再继续聘请其为评议专家。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根据本办法制定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另行公布。

第三十九条企业开展内部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4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给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损失而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其违法行为是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重要前提,包括以下内容:未履行相应的合同条款;出于主观故意未充分披露信息;缺乏应有的执业道德而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使报告使用者蒙受损失。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界定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违法行为的主体就是注册会计师。二是在主观方面注册会计师存在违法的故意与过失行为。三是其实施的行为结果直接损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并带来了实质性的损害,并且上述违法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事实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形成原因

(一)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法律因素。对于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裁定与执行权均归属于人民法院。而很多法院将《独立审计准则》当作纯粹的行业标准,而未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的辩护依据。但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案件一般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法院难以独立对案件做出合理的界定。

(二)经济环境的多变性,极大地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性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幻莫测,破产风险明显增加。此外,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审计任务也日趋复杂,特别是不少被审计单位的造假手段更加隐蔽,科技含量更高,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因素

首先,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其不作为成本非常低,而潜在收益却极高,因此无法保持独立性。另外,很多事务所与被审计对象间关系复杂,为了自身利益双方达成某种默契,影响到审计质量。其次,相关质控措施不健全,会计事务所为了利益最大化,利用各种手段来减小审计成本,并且事务所的收入和被审计对象间联系紧密。

(四)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过高,总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后就应确保报表的万无一失,能发现所有的重要错报。但实际上由于时间与成本效益以及审计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公众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这种期望落差可能使注册会计师陷入诉讼纠纷。

(五)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

个别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缺乏敬业精神与职业谨慎态度。这主要表现为:随意签字盖章,过分信任审计对象,采用不当的审计程序。此外,由于利益方面的牵连,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协同舞弊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三、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风险现状与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行业标准。首先,必须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即保证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使其能够依法独立、公正地进行执业,不受外界不正当的干扰。其次,要补充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增加保护注册会计师权益的相关条款,并明确法律责任对象、相应的责任范围以及责任程度,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免受无谓诉讼的干扰。同时,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各自的法律责任。可参考其他行业的立法规定,如《律师法》中的追偿制度。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后,可向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行为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的追偿。[1]再次,要明确“故意”、“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的评判标准。将此作为对注册会计师的追责依据。

(二)审慎挑选审计客户

为避免法律纠纷,注册会计师必须谨慎挑选被审计单位。要选择诚信、正直的被审计单位,从而防止被审计单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蒙骗注册会计师,使注册会计师遭到陷害。另外,要重点留意陷入法律与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这些公司往往经济周转不灵或濒临破产,其股东与债权人常常会到处找“替罪羊”,以挽回他们的损失。

(三)加强质控管理机制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要制订一套严密合理的内部质控制度,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岗位职责,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促使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执业要求与审计原则。一是在承接业务时,由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二是认真编制与保存工作底稿。这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并且也是最有利的诉讼物证。原告律师通常会从工作底稿中寻找漏洞与失误,以此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有问题,专业判断不准确等。[2]因此,必须认真编制、审查工作底稿。三是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尽量减少会计事务所在诉讼纠纷中的经济损失。

(四)加大行业宣传力度,降低公众对注册会计审计的过高期望

我们要主动与社会沟通,重塑职业形象,缩小审计期望的差距。向社会公众积极宣传《注册会计法》与《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等,使人们对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有所了解,让审计报表使用者明白审计意见并非“绝对保证”,只是“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报表编制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在整个信息生成链条中有着不同的职责。其中,编制责任在先,需承担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是在会计责任的基础上才需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建设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5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经验公式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83年了SAS47,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中,模型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必须包括所有的审计风险要素,但又不能重复,所以,与职业界提出的其他审计风险模型相比,这一审计风险模型得到相当多数同行的认可和接受。

从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定义明显看到,审计风险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审计检查没有发现,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因此有人把两方面简单结合,(用重大错报风险表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得到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我们认为:上面审计风险模型公式十分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定义,简单明显,容易理解,方便使用。

第二,强调了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包括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将紧紧围绕其展开,最终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第三,跳出了美国审计风险模型的束缚,开拓新思路,值得肯定。

二十世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是知识爆炸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更是千变万化,经济反映内容层出不穷,会计报表包含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美国审计风险模型已经暴露出很多不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表面看来,该公式并无不妥之处。认真深入分析,就可看到许多问题,特别是低估了审计风险。首先,该公式范围窄,连我们目前最大的造假风险也未体现。第二,固有风险按照其定义(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无法计量。第三,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什么两者相乘,为什么不能两者相加呢?我们知道风险用概率表示大小在0-1之间,所以风险越多,相乘后结果就越小,低估风险。第四,以前由于造假风险不突出,公式未体现问题不大,现在,造假风险已成为最大的风险,而公式未重视显然造成低估审计风险的最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首先引入编报风险概念,即是来源于编报单位全部风险,用Y表示编报风险,用R表示审计风险,用C表示检查风险(来源于审计单位)

R=R(Y,C)

该公式全面完整反映出审计风险,取决于审计方和被审计方两方面,由此可总结推导得到各种经验公式,为了方便,近似认为

R=Y×C

这是第一层次经验公式,为了方便使用,继续展开,设Y=α+β+γ+…,或Y=k×Y0

即编报风险Y再展开成造假α,控制β,环境γ等等风险,或系数k(编报风险系数)与基础编报风险Y0的积,同样检查风险C也能展开成抽样,人员,利用专家等等风险。

基础编报风险Y0是指编报单位在一般条件情况下,例如内部控制制度良好,正常发挥,经营规模、经营性质复杂程度都是该行业的基础状态下,生产经营正常,单位和职工没有受到异常压力,正常编制报表报告所产生的编报风险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财务会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35-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入该职业或行业的能力和资格。对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利于高职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使课程开发和建设规范化,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涵义

高职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接受该课程的教育之后的结果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高职课程标准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规定本课程的基本素质要求和知识要求,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即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是课程组织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与企业标准相融含的纽带。依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构建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高职课程由“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体现高职课程的社会服务与相应行业有机结合,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的课程标准。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特征

(一)课程标准的职业性。高职教育课程应充分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

(二)课程标准的针对性。高职课程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在设计课程标准时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工作岗位进行区别对待。

(三)课程标准的全面性。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全面、系统的特点,内容应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考核等。

三、《会计技能实训》课程标准设计

(一)内容与学时分配

会计技能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二)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

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各个教学项目所必需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要求要清晰明了,可采取列表形式。

(三)学习情境设计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总之,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以工作过程为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俞仲文.迎接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J].求是,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