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医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医生论文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1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层级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就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对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心理状态。一直以来,公司都将安全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天都在讲安全、抓安全,各级领导在安全管理上也是煞费苦心,可各类安全违章、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员工始终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侥幸心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心态根深蒂固。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不“湿鞋”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要始终知道自己准备干什么,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采取怎样安全措施后再去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才会有更安全的行为。

一、员工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分析近年来公司所发生的安全违章和安全事故,与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有关的违章、事故占到近70%,无票操作、操作时不检查设备状态、恶性误操作、执行制度刚性不强、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未履行现场勘察制度等这些现象所暴露出的问题,实质就是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欠缺。

(二)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

某供电公司组织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压力、安全生产等4个方面,压力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员工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调查中“从来没有”压力的员工只占7%,处于“经常”或“几乎每天”都有压力的员工占到72%,其中40%员工“几乎每天”都“担心所做事情会出差错”。可见,很大一部分员工具有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员工一方面在思想上呈现的是安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呈现的却是对安全责任的重压心理,这样的一对矛盾就成为了发生违章、引发事故的温床。

二、员工安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厌倦心理

一是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心理。安全教育对电力从业人员是件必不可少的事,但是有的员工却不在意。认为很多电力生产工作是简单劳动,受不受安全教育不重要。这种心理只要存在就会对做好安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对安全教育的厌倦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讨论时有时是对人不对事。

(二)对安全活动的应付心理

有的员工认为只要工作中小心一点,事故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内心深处并不想参加安全活动,但不参加安全活动又面临考核,所以在活动中对内容并不关心,抱有应付心理。

(三)对安全管理的逆反心理

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员工的“三违”行为处理失当。例如:不能坚持原则,讲关系和讲情面的情况存在,随意性大,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平衡等现象,使员工对安全管理产生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二是对员工的违章行为以罚代教。员工违章了,未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或工作方法欠妥,没有使员工从道理上明白为什么要抓好安全,究竟错在哪里,后果有多么严重,只是一罚了事,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三、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措施

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要从企业、管理者、员工自身这三个层面着手,明确“三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提升员工安全意识的既定目标。

(一)企业层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1.树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在各项安全活动中,要以人身安全为关注焦点,以不断完善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措施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全体员工,通过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员工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是国家法律的衍伸,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必定违章。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的根本所在,制度不打折,执行无借口。如果有“规”不遵,有“矩”不守,除了问题要追责,强调法律意识,丰富其 “安全动机”。教育员工注重过程安全把控,强化细节管理,加强自身安全修养,养成不断追求“零错误”、“零误差”的习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充分发挥习惯成自然的正面效应,提升其行为达到不知不觉又很自觉的安全程度。教育员工安全管理须超前预防,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工作的计划性,提前做好事故预想,认真执行现场勘察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等都是安全关口前移措施,指导其规范现场作业,开启所从事工作安全预见性,激发员工安全潜意识的培养。     

    2.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刘振亚董事长在2013年6月14日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一般电网事故从2003年的134起下降到2012年的6起,一般设备事故从341起下降到10起,城市、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减少7小时和38小时。这组数据说明,近年来公司设备技术技术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安全指标大幅提升。同时,人身事故发生率也逐步下降,这一升一降充分体现了公司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有力保障了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那么,在完善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我们还需做哪些工作呢?一是不断改善办公环境,实现员工办公、休息、个人工器具、集中学习等功能的区域划分,营造舒适、明亮、通透、整洁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文明、快乐、安心的开展工作。二是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人力资源管理要科学分析不同岗位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的需求,并明确劳保用品品种、数量和使用周期。要结合维护设备规模的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避免员工超负荷、超强度工作。三是引进新技术,更新安全防范装备。开发区公司的开闭所标准化整治工作,在定置管理、设备标识、操作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期将从开闭所运行环境和设备智能监测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开闭所自动恒温、恒湿、防进水、除尘等环境维护功能,实现设备自动测温、跳闸监控、隔离故障区等远程监测和遥控功能,以便员工劳动强度得道缓解,并引导员工接受新科技带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减少员工现场维护量,有效降低运维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和事故发生的几率,为员工创造智能、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搭建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室。2012年6月13日,正式投用的市公司安全教育室,建筑面积650平米,设有五大展区、16个安全教育功能模块,是全省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安全教育基地,实现了看、学、练、考、体验、互动全过程、流程化培训模式。目前,安教室已成为省内、甚至省外各单位竞相参观学习的安全教育基地。二是建设应急培训基地。市公司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应急基地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4750平方米的应急培训基地,开创华中地区“两个一、三个最”:既是华中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占地面积最广,培训设施最多,培训课程最全。应急培训基地于2012年5月开班以来,成功举办了9期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公司的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基干分队共计581人参加了培训。三是公司持续推进“安全课堂进现场活动”,编制修订安全“口袋书”,收集相关事故案例,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安全警示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二)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

1.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树立安全规责意识。

各级安全管理部门要督导一线员工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各类违章行为“零容忍”,敢于碰硬、严抓严管。加强“两票三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检查通报机制,持续深化反违章工作,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管理达标评级工作,指导员工建立安全规则意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强化措施,构筑起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这样一来,员工的安全意识自然会增强,事故发生的概率必将大大降低。

2.奖惩结合,树立安全荣辱意识。

一是严查事故原因。对待事故要严肃认真,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深入开展调查分析,彻底查清问题根源,举一反三、防微杜渐。二是严肃责任追究。按照“四不放过”要求,进一步加大安全事故查处力度。对于存在问题和隐患没有查出,或查出但没有落实整改的,要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安全考核,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导致安全事故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三是选数典型模范。对习惯性遵章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三)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

1.培养安全自觉能力

安全自觉能力是包括感觉、知觉、思想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体现。“班前会”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对提高安全自觉能力来讲,“班前会”开得好能产生“定势现象”,其过程表现为:服从同化习惯3个阶段。首先要求员工服从安排、接受指令,可能是表面服从,也可能内心服从;随后,“班前会”的坚持召开会让员工受班组中其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同化,慢慢从内心接受安全措施;最终,长此以往员工会渐渐形成自觉遵章习惯。

2.培养安全辨识能力

员工要善于借助公司搭建的学习平台,学习《安规》、《运规》、《调规》及各种现场规程等相关知识,提高安全理论水平。通过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进一步消化,使之不断上升为概念、判断、推理,并运用逻辑的、理性化的思维活动,形成系统化、高度自觉化的实践行为,正确分析现场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安全隐患的辨识能力,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3

她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眼科整形工作。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管理,闵燕都取得了令同行钦羡的成绩。在她看来,离开公立医疗体系,不仅是为了挣脱行政束缚,也是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温度的医学梦”迈进一步。

2013年11月25日,当《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来到闵燕医生的诊室时,她上午的门诊时间还没有结束。在宽敞的诊室里,闵燕和几位助手正在给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乃至医疗风险。闵燕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一一为其解答。这样的场景,与记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差别迥异:两位医生在一间诊室同时看诊,与患者的交流寥寥无几,用最快的速度打发记者离开,甚至连病历都忘记写,只催着记者拿着药单去交钱。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患者拥挤,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空间,隐私保护不足。在这里,我拥有独立的诊室,配有助手写病历和处理各种杂事。能够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与患者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漏。”同样是每天接诊30多位患者,但闵燕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公立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思考,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觉更轻松。

上午的门诊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但是闵燕医生毫无疲惫之色。“公立体制下的医生要承受医教研三方面的压力,医生的很多精力没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论文科研和职称评级的压力太大,很多医生疲于奔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倦怠感,最终换单位甚至转行。”

2013年5月美国Medscape对中美两国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82%的中国医生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比例是美国医生的两倍。

闵燕一再向记者强调,“离开公立医院,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机会,而是我自动放弃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临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满意度才是评价一名医生好坏的标准。”

中国的医疗临床科研多是强制性的,虽然科研论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认可的极少,其中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国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临床医生的自发兴趣,虽然时间长,但是价值成果却远超国内。“中国公立体制内医生的职称等级制度导向存在偏差。有些医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每天又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焦躁难安、身心疲惫。”闵燕回忆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时,不免对职称等级体制造成的压力有所感叹。

相对于在公立医院,闵燕在民营医院中有着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针对闵燕医生的兴趣和要求,我们不让她承担行政管理工作,给她配备了一名助手来承担相应工作,从而加强了闵燕大夫自我时间的调控性,她每天尽量按患者的诉求来安排时间。”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4

随着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视为这一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卫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可以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医生对科研的热情以及身处基层的独特优势,全科医生有选择性地做科研具备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基层医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选题确定、标书写作、课题申报、答辩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且听有关专家对此的解答。

基层医生搞科研有其独特优势

郭爱民:不言而喻,基层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基层医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为:全科医生是处理社区常见问题的专家,正是对于社区常见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使得全科医生有着比其他任何医学领域的医生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经验。全科医学工作的环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尖端的实验测试仪器,这对开展科研工作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全科医学的行医方式有其独特性:全科医疗负责所有性别、年龄患者的保健,治疗预防所有器官系统的疾患;全科医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各个角度观测、探讨患者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因其连续的特点可观察到患者从健康、疾病形成期、亚临床、临床期、康复期以至终末期的患者,有接触患者的直接经验。

选题确定要有选择性

基层医生做科研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工作,将难有实质性突破。全科医学的科研首先应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课题。

张勘:基层医生应该利用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优势――贴近居民,有选择地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开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随之减少了。社区医师找选题需要从身边着手,从贴近自己临床实践的工作着手。并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再通过努力申请到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周昕熙: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可以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某一个关键,也可以是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而对于临床医生,则应注重制约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课题,如预测预后的关键性指标、治疗手段的作用与选择,目的是能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临床疗效,切实让患者受惠……从而做到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临床,结果应用回归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科研行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医生会发现许多有意义和急需的科研选题。因此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医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积累,如在申报课题前做一些预实验和基础准备、发表文章,再去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郭爱民:对基层医生来说,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显示研究者的经验和水平,更无条件完成调查。例如开展对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就是不错的课题,而与此相关的选题还可以是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西城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等。一如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样,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的运做模式,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卫生服务不被百姓认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预测社区养老院的发展趋势、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职工积极性的调查、全国重点联系城市调查、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社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足在社区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全科医学培训规范研究、基于适宜技术工作规范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效果研究、电子健康环境下的社区卫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城市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与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层医生可以选择开展科研的内容。

课题设计要精准到位

课题设计主要包括论证、设计相应指标、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技术路线、组成研究小组、确定项目产出、做好经费预算、做好标书撰写等阶段。

郭爱民: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清楚科研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设计,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论证阶段,需要做好文献检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说明。确定研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延伸,最好是具体可操作的定量目标,并要考虑好以下问题:分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否衔接?具体目标是否可以确切测量?预期结果是否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确?

在设计相应指标阶段,则需要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即能用指标来表达的目标。这就需要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采用哪些变量,以构成调查内容和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CHS)现况调查为例确定科研目标,见表1。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将问题分为事实型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范型问题等几种。事实型问题重在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性问题则主要是提供信息、叙述事件、工作活动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区的医生多少人参加过全科医学培训?CHS机构运转模式等;规范型问题则是与原有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例如是否实行了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哪些公共卫生服务?哪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分析多少变化是项目实施的结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进行健康教育是项目干预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往往要设对照。

经费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课题,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申请时都有一块是关于经费的,但中标之后必须做一个经费预算。

王少为:在做科研课题时,是否做项目经费核算,需要申请人自己考虑和决定,毕竟专家只是依据预算结合项目判断这个预算是否合理。而相较于评审者,申请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

按照规定,一般相关科室人员是没有人头费的,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很多时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不可能因为不给这部分钱就不做临床了。千万不要指望靠点人头费来改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做临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科研,期待远期的经济或学术上的收获。

基金选择要对号入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计划每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医学类项目指南,每个对申请者的条件和资质有不同要求,申报者要充分阅读申请指南,做到“对号入座”。

肖诗鹰:医院和医生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合的和能够承担的项目,其中牵头的主要是高等级医院和资深科学家。因为科技计划的申报对申请医院的等级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团队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为基层的健康服务,因此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尤其在863、973、重大专项之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课题,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会需要一些基层医院以参加单位的形式加入。这对基层医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王少为:大的项目一般比较高端,不过也不尽然。一些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项目经费往往以千万计,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镜的普及,几千万元的项目,就是一个临床路径。人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础文章,临床论文很难发表,其实杂志更注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平素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则是发现问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课题获得的资助都不会太多,因为经费额度原因,因此课题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标书撰写要又精又准

对评审专家而言,标书就是你的名片,同一个方向,申请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标书质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王少为:标书的质量决定了标书的命运。首先,申请人要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写清楚,包括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在同行中的优势,不仅要写出研究的前景和意义,更要提出精练的科学问题;其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要清晰具体,比如要精确到临床研究做多少个病例的细节;再次,临床研究一定要解决好伦理学问题;最后,临床研究还需要一份可行性论证,论证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能够实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肖诗鹰:对于申报项目的评审要求:第一是针对性,即课题申报一定要针对申请指南。第二是创新性,一定要把创新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个课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成熟,获得立项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请单位的良好条件,一般来说,越大的医院条件越好。但也不尽然,有的医院有学科带头人、有非常好的团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尽管医院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样可以得到资助。第五是申请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学历,尽管不能唯学历,但仍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经费申请。

项目答辩须请有经验者把关

对于答辩的准备,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演练,达到一定标准再去答辩。

周昕熙:申报单位的重视和集体协作对眼科的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年青医生提交材料前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申请者上台讲立题依据、科研思路、技术路线,对有创意的选题,请专家帮助看标书,查细节和不足,对摘要和标书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对初次申请者的一般水平课题,也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与鼓励,教他们分阶段地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是参加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答辩,那么尽量选择曾经获得过此类资助的专家;如果是通常项目,则应该请相似专业方向的专家。应注重总结以往申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讲演熟练,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听懂、都能被打动时,才能去答辩。

要有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的决心

侯凡凡:要同时成为一个好医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因为你要做两件事(临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王少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临床医生做科研会在很大程度使临床思维更清晰更慎密。一个手术的临床设计、一个诊疗手段的选择都是科研,都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常见的误区是我们根本没把这些当作科研,因而缺乏关注、缺乏总结、缺乏横向的联系,也不会注意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的科研项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识里,做基础做分子生物学才是科研,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如妇产科学领域的宋鸿钊院士,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宋教授围绕滋养细胞肿瘤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成果绝大多数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因此,发表的文章离临床太远,为晋升和某种目而发表的论文对于临床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临床和科研被人为分开了。要想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须把医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一些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生申请基金项目多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和考核,不重视通过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问题,不具备科研的基本条件,变成了以拿基金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申请“落榜”很正常。

王少为:我国的科研、科研论文因为与职称、职务挂钩,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发SCI不能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课题。其结果是 “试剂盒”文章多了,潜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还常常面对这样一个矛盾:小的东西人们不重视,担心发不出文章;真正大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科研氛围的浮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医学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着职称不要了、名利不要了,这种潜心做研究的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

周昕熙:的确,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人们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抢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似乎没有人等得起:资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产生结果,为的是完成管理指标,都希望在3~5年内提供研究结果。如果要做一个长达10年的科研课题,则可能意味着准备工作也要长达10年,绝不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课题申请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个比较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定关系,在社会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很难吸引人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项研究。

这对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社会和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过两年就要评估。其实真正长远的研究更具优势,但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认可,还需要经费上的保障,才能谋划一些有创新和深远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确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坚持一个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国家更重视解决基础性机制性问题

肖诗鹰: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人们可能存在误解,认为过去重基础、现在重临床。其实恰恰相反,根据需要现在更侧重基础了。这和国家在过去还不怎么富有的时候,先解决温饱问题,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解决素质问题是一样的。过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决的是临床上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等的防治。现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国家的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对基础的投入更重视了――现在有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基础性、机制性的问题了,基础投入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侯凡凡:国家投了大量的经费在科研上,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做出好的东西来。首先就是目的要纯,确实是为研究;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这钱来之不易,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目和做研究时,要考虑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王少为:至于临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临床研究好的切入点;第二是临床的问题太难解决了,需要汇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比如做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筛查,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确切有效的无创或者微创的手段,而且筛查的临床误差很大,没有好的切入点也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在研究前景还不明朗思路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期待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确很辛苦。但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兴趣作为动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无私奉献,当然领导在晋升职称、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质待遇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激励。

鼓励性政策出台 全科医生做科研更具动力

周昕熙: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遵循“预见─预防─个体化”的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基层医生的职责正好吻合,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医学科研应该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医学研究的战略应该前移。

要想真正实现医学研究战略的前移,尤其是实现科研的广泛化或全民参与,还需要内在动力和相关人事制度做支撑。首先,医院的临床医生都经过本硕博以及专科医师培训,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难分高下。这时,对科学研究的评定往往变成了区分专家的“分水岭”。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常常因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项目资助,又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从普通医生变成了专家。

而就医院来说,人事职称评定对个人科研成绩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标责任制(包含每个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诊教授负责制(竞聘主诊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竞聘上岗以后对每个治疗小组也要进行年度考评,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评)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此项工作。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5

西安城北医院 连秀峰

医学永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医生呵护的是人最珍贵的东西——生命。基于此点,我才走上学医之道。做医生,虽然累苦,但觉得值。当抢救危重病人喜获成功时,特有成就感,倍感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目前,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医疗行业的现状,医生的崇高形象被“红包”、“回扣”、“渎职”蒙上了阴影,医疗体制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医疗领域现在的低谷期,医生不再是“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身处法律、道德乃至生命风险的边缘。作为医生,其工作生活,可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千变万化,我们首先要具有良心,所谓“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在任何情况下,医生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患者的的生命,我们要准备面对和承受各界的误解和埋怨。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爷爷的曾祖父为清代朝廷御医。1964年我18岁,以平均8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居全年级新生300人之第2位,学医6年。大学令人回味的6个春秋,绚丽多彩,我是学习班长,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70年大学毕业后,正式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

“将升岱岳非径莫为,欲指扶桑无舟莫适。”救死扶伤,甘为孺子牛,就是我要攀登的“岱岳”,就是我要抵达的“扶桑”,而大学6年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则是我登泰山之“径”、达彼岸之“舟”。从毕业到现在已走过了46个春夏秋冬,我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如今。并身兼多职,专著4部,论文52篇,获国家级中药新药生产批文三类2个、八类2个、九类6个。主编“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钙拮抗剂的医学专著,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为该书题词——“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钙拮抗剂应用于临床以造福人民健康。”参编“简明临床药物新辞典”,原国家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最新专著《连秀峰医学临床研究——初度七十》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4万字,大16开本。本书是作者从医45年来救死扶伤和医药科研攻关的真实记录,其翔实的史料是作者在基层县医院和八年来在某集团公司科研处工作及退休后返聘到本地和外省二甲医院多处任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工作学习的总结和升华。书中“量子生物学概论”是作者在医学界首次对时空生物医学阐发的新学说、新观点,是本书的代表作之一。医学论文中大部分是关于心血管病的论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前瞻性和科学性兼顾,实用性和参考价值较高。全书共分为医学论文、医学专著、项目概览、工作日志、医学飞鸿、医学人文、诗歌拾遗等篇章。本书文字清晰,思路新颖,叙述简炼,图文并茂。在作者古稀之年,诚愿把从医与科研生涯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奉献给医学界同仁和年轻朋友;该书实为基层医疗和科研工作者学习成才的一本好参考书。

1998年被录入《中国当代名医名药大典》、1999年被录入《世界医学界名人录》和《中国人才世纪献辞》、2003年被录入《中华风云人物录》画册等大型国际交流系列权威辞书中。

以上是我从医46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微小收获,但我仍然不满足现状,决不停滞不前,我正在不断的努力学习、充电和提高。医海博大精深,知识永无止境,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段被称为“东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医精诚》,至今仍广为流传,并被不少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6

近百年来,这所中国最著名的西医学府源源不断地“出产”优质医学生,这些栋梁之才日后成为科研专家和名医的比例高得惊人,不断擦亮北京协和医院这块“金字招牌”。长久以来,颇具特色的“协和育才模式”一直深受肯定,然而科技的发展、医学服务模式的嬗变,也向协和医学院的教育者们抛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开创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新时代?在传统与时下、继承与变革之间,怎样深入协同、与时俱进?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需要面对的巨大考验。

协和的定位是精英教育

静立于北京王府井繁华街肆中的协和医学院,于高楼林立中,以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面貌示人。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近百年中式建筑提示我们,这所医学院是如何地注重传统。

上个世纪,协和医学院“高进、优教、严出”的教学理念,“三基”、“三严”的教育传统,被推及到我国的医学教学体系中,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至今,协和医学院一以贯之地坚持着这些理念和传统。比如,2012年8年制招生名额虽设定为90名,最后却只招收了80多个符合资格的学生。

协和当年在办院之初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中国医疗需求注重学生的数量,还是为了树立中国医学教育的高标准而注重学生的质量。最后董事会一致决定建立一所“与欧美国家一流医学院可以媲美的医学教育机构”。目前的中国,健康需求增长很快,许多医学院校的纷纷扩招,导致医学生入学门槛降低,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一千人,医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生比变大、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规范的临床训练和实验课,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教育部已明令禁止医学院扩招,但我国医学教育定位,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对此,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则明确表示:“我国紧缺医生资源,但更缺优秀医生。基于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教育注定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医生承载着社会公众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现在疾病谱以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这些疾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对医生的临床技能、沟通技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应对;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机构和教学能力也具有培养优秀医生的总体能力和潜能。我们应该很好地规划医生的培养,正确评估医疗机构和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数量,以确定培养数量,设定和严控最低培养标准,吸引高质量生源,高效运用教学资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生。”

在他看来,协和医学院之于我国医学高校的意义,就在于设定整个医学界的标准,引领国内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个个都能参与解剖尸体、实验操作课、小组讨论课、临床操作和手术等,并有严格的过程要求。当然,要求全国的医学院都按协和标准来配置师生和资源,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协和能有一个引领的作用。”

在“高进”管住了入口之后,再以“严苛”的淘汰制确保毕业生质量,是协和医学院的一贯做法。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坚持小规模招生,从严要求。前2年半为医学预科阶段,学生在清华大学修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后5年半为医学教育阶段,在协和本部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8年制学生的学科平均分要求80分以上,补考最多不能超过两次,否则就会拿不到博士学位。协和医学院第一届仅招收8名学生,最后只有3人取得毕业证。

“排队一上午,医生两句话”,有的医生甚至不抬头看一眼患者就开出了药方,这让很多人对医生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而在协和的教育模式里,既注重“高进、优教、严出”每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素养。“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是协和医学院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医生更应注重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曾益新院士指出,与其他院校相比,协和医学院的人文课程更多,学生从预科阶段就开始接受人文培养,将人文的情怀贯穿到专业学习和8年的课程中。协和有专门的社会科学系,并已将其扩建和社会科学学院,从人文、法律、伦理、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更多层面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学校十分关注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才能把这种关怀传递到患者身上去。

在学生4年级后的那个暑假,学校会把他们送到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共同工作、生活一个月,让学生了解我国基层农民以及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基层卫生医疗条件。在6年级后的暑假,学生们将到国外著名医院学习6个星期,体会和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和医疗流程。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光灌输理念还不够,而必须给他们提供人生体验,让他们能切身感悟到一种自发的人文情怀。一个下基层,一个去国外,这两个环节就是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体验机会。”在曾益新院士看来,“只有亲身了解我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和国际社会的差距后,学生才能加深对我国社会基层百姓看病艰难境遇的认知,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才会有落脚点,对患者的关怀才能升华为一种自主情感,未来才能成为一名具备人文情怀的合格医生。”

医学模式变革,呼唤人性关怀

如今,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医疗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医学疾病谱的改变,人文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