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1
关键词:会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 创新培养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高层次的教育,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且具备高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社会无从发展;没有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也就是说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会计作为一门特殊行业,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能力。相比较于本科教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放在了理论层次,除了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国际人才创新竞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会计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靠人才,人才就是指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会计人才的竞争同样如此。所以,作为高层次的会计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将学生的创新培养置于首位,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意识因素 创新意识是影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无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培养的出发点。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是严重不足,从学习动机上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只有12,01%的人承认考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考研究生。从学校和导师看,其未能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重视,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一定的课程,规定发表若干论文,最后进行毕业答辩。但事实上,对于和毕业论文的创新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重视创新意识;直接要求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从学生来看,作为进行创新培养的对象,也不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论文及毕业论文相当一部分都是拼凑而成,根本没有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由于学校的创新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二)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 现行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各个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最终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没有形成完全适合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条件,这种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像别的专业诸如测绘、城规之类专业的研究生一样,有很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总体上讲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另外,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机制建设也有待完善。不论研究生创新与否,其得到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环境因素 构建适宜创新的环境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现阶段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来讲,创新条件是远远不足的。所以,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也要与时俱进,多关注一些学科前沿发展的项目。部分高校包括一些财经院校,忽视了对于会计专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学术性的报告较少,对会计发展前沿了解太少,缺少专门的会计交流平台,没有形成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导师本身应是高水平的学者;另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现阶段部分导师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受意识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对其进行创新鲜养的过程中,应以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主选题、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爷自主创新。
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的培养,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从整个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结合会计的特点,对会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相当创新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最前提条件和最基本条件。会计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用于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对于实施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来说,就需要有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会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2006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就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大形势下,对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创新的话,其实践能力与本科相比不可能获得大的提高。所以,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理论层次,通过理论层次的创新达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课程不是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选择适合课程十分重要。对于会计专业来讲,要想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注重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把握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激发对会计的兴趣。学校可以面向所有的研究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立计算机、生物科学、时事政策等通用性的课程,这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当的法律知识,以便在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开设诸如会计伦理学、经济犯罪、刑罚等课程,定期的举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讲座等。据资料显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高级会计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超过60%,这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我国虽然普通财务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社会真正需要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可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开设关于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课程,使会计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成为全方位的、掌握高级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熟通会计知识、精通会计处理,还要求掌握相关税收法规知识,既熟练会计又精通税法的会计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学校应该而且必须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相关税法的课程,以便适应将来的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会计专业综合性人才因为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所以在进行会计研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行创新活动。
(2)鼓励、激发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研究是可能且行之有效的,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来体现,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参加科研项目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研),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积累如何选题、查阅资料文献、撰写选题报告或立项书、与现场单位如何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等,累积科研经验。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来可以自己立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质性研究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研究论文,并要求这些论文必须有创新。另外,根据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新见解和新观点,即创新,创新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要与导师形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老师的课堂也要以讨论式为主,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努力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3)参与教学、管理。除了“助研”外,“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管(协助导师管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也非常重要。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最开始时参与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这与其期初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加强对其基础会计知识的把握。随着经验的积累,可陆续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这些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分发物品等,通过参与这些工作,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能培养其耐性和谨慎性,而这恰好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
(4)进入企业实习。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从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人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笔者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的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定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2
XX年10月23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一行10人赴xx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围绕学校新校区单体设计和专业建设进行学习,通过三天的现场观看和交流讨论,对新校区单体设计有了一些浅薄的体会,对专业建设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会计部xx主任就财经系的设计与建设做了相关汇报:
单体设计方面:
1、同一专业的教学区和实训区相对独立,但两区相距不能太远,以免学生上课和实训路途较远。
2、教室以50座为主,但每一个系要配套有几间120座的大教室或阶梯教室,供某些公共课程上大课。
3、每间实训室要留有余地,建议其面积建议为一个半教室的面积,方便理实一体化教学,靠走廊的墙面建议设计为通透玻璃窗,比较美观。
4、每层楼都需设置一个教室休息室,位置尽量僻静点。
5、教学区和实训区建议事先要考虑好电路、插口、网线等,避免使用的不方便和不美观。
6、建议楼栋之间相互连接,并多设计一些花园景观。
7、教学区和实训区的走廊建议宽敞一些,方便学生流动。
8、建议系部的行政办公区最好与教学实训区分开,每一个系部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最好能考虑会客区,每一个系部要考虑一个小型会议室。
专业建设方面:
1、为了提高技能大赛的成绩,是否可以效仿xx旅游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年级结束时,经过挑选组建“精英班”,该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大赛的项目为主,该班任课老师即为指导老师,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技能训练,课时报酬为正常课时报酬,这样训练氛围浓,强度大,效果好,避免了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进行训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解决了教师训练津贴较低的问题。
2、建议选派优秀技能指导教师到江浙一带会计专业办得出色的学校跟班进修,专门学习专业建设和技能训练。
3、建议在新校区建设时建立一个会计历史法规博物馆,将会计枯燥的专业理论和法律法规的教学,转换为历史故事进行陈列,随时供学生学习查阅,改革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
XX年12月8日至XX年12月15日,李xx和熊xx等6人于赴xx市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再度学习,其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教科研.从最初的学校培养方式转化为教师自主发展方式,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提供学费补贴),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审批通过的教科研项目经费由教科研项目负责人全权处理,在经费使用上有自主权,形成人人积极参与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2、教师绩效与工作任务挂钩:教师每年年初填写工作任务等级单(包括全年预计授课时数,数,技能指导及预计获得奖项,预计参与科研项目数等),年末对照任务等级单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等级单核实工作成绩进行绩效分配(平时只发80%)。
实习实训:将教学与实习实训分离,采用实训周形式组织实训,会计电算化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统一规定在实训机房授课,每学期专业课安排一周时间组织集中实训,由实训教师根据授课进程单实施实训周教学工作。
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指导与工作任务单及职称评定挂钩,每位教师每年参与竞赛指导,每个项目指导老师不超过两人,由教师选取竞赛项目(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用友杯操作竞赛、电子沙盘赛及其他各种与会计相关行业竞赛等等),再由教师挑选学生自主组织指导教学工作,学院不参与课程开设及授课内容指定,但是学院严格要求带队教师必须是滚动式(即以老带新),要求所有教师对竞赛要求各项目进行全面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委员会不流于形式,成员涵盖行业专家,企业行家,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实行调研、座谈、修订、审核、实施五步制,审核签字工作由行业专家和企业行家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实现紧密衔接,每个任课教师期初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指定自己的“三件套”(教学计划,电子教材,课件或者讲义),每节课必须带足“三件套”上课;
专业建设: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去年开始由原来的由二级学院分割各系,再由系分专业的树形专业建设结构转型为按照某个核心专业吸附相近专业的放射性专业群结构转化,实行群内资源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就会计与经贸学院而言还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xx市职工大学却提供了相对好一些的校企合作模式拍摄有相关图片和视屏资料)
二、联组活动东道主持,我校教师勇创佳绩
XX年10月,受x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我校作为“xx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会计电算化操作及说课比赛”的东道主持方,以会计教学部牵头向各兄弟学校了关于举行xx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会计电算化操作及说课比赛的通知,制定了联组活动工作方案,公布了XXxx市会计电算化说课及操作比赛活动流程。此外还周全设计了“中职财经商贸联组活动开幕式议程”、“说课及操作比赛报到登记表”、“说课及操作比赛报到登记表”、“说课比赛抽签登记表”、“操作比赛抽签登记表”、“操作及说课比赛成绩汇总表”等附件。
“操作”与“说课”两个赛项,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老师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与熟练操作技巧,还包括说课课件的创新设计与精美制作以及参赛老师对说课内容、设计意图的清晰表述。此次前来参赛的教师选手分别为xx县职业中专的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孙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龚xx老师,xx财经学校的刘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熊xx老师,临xx职业中专的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向xx老师。在经过紧张的上午3小时操作比赛及下午10分钟的说课比赛角逐,我校参赛选手刘xx老师平日里虚心学习与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教学部指导老师共同研讨,在说课课件设计上大胆创新使用微课教学视频,借助“学习金字塔”认识成果的理论支撑教学设计,“说课比赛”遥遥领先勇夺第一名。在电算会计操作比赛中,刘xx老师熟练操作,又快又准,优势明显,获得了操作比赛的第二名,最终以“说课与操作全能一等奖”的好成绩回报学校、成就自己。
三、课堂翻转如火如荼——微视频设计大赛如期举行
XX年11月,根据我校的微视频设计大赛通知,会计教学部共上交了9个微视频作品:(全校共收集 43个作品)
校园网公布了“xx财经学校首届微课教学视频制作比赛评分标准”, 拟对43幅作品按20%、30%、50%的比例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2个,比赛结果拭目以待。随着此次微视频比赛帷幕的拉开,我校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已稳稳迈出。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慕课”初探,大开眼界
XX年11月21日,会计教学部彭xx、陆xx、邱xx、林x四位老师参加了北京xx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课程服务与spoc教学平台建设应用研讨会”,会中主要由超星代表介绍了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应用,由复旦大学蒋xx教授分享了 “建慕课,做翻转课堂,体验全新的大学教学”,蒋教授的激情分享让我们真正了解到“慕课”的含义及其在各大专院校目前的开发及应用的火热程度。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英文缩写“mooc”的音译,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慕课”包括的教学资源有:教学大纲、作业、讲义、题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等。虽然,“慕课”的开发及应用现今只在全国各大专院校盛行,受网络环境与学生认知素养的限制,但作为中职学校,大胆尝试选择性学科的开发应用、走在最新技术的最前沿也未尝不可。
2、团队力量,公开展现
公开课一 —— 点钞能手现课堂
XX年10月31日,会计教学部王xx老师在电会142班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技能公开课。
“学生点钞达人”精彩视频的导入,紧扣学生急切动手点钞的心弦;一“夹”、二“弯”、三“点”的视频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模拟分步操作;争先恐后的模拟点钞大赛,技能代表队点钞能手的精彩参与,为本堂操作技能课再次增添,就连在场的听课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点钞券认真学习起来,整个课堂气氛完全活起来了。三段直观有效的微课视频恰到好处的前后播放,完全转变了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式兴趣学习,实现了操作技能课上真正的“课堂翻转”。
公开课二 —— 源于生活的凭证认知
XX年12月9日,会计教学部林x老师带着电会144班的学生及老师们认知了会计学上所讲的“原始凭证”,真正让大家明白了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单据并非全都是原始凭证。
一开始,林老师就以本班学生的生活照片为引子导出“证明”一词,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又为接下来知识重点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上台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原始单据,正式拉开了本堂课序幕,几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改变了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从原始凭证的判断标准到分类,从学生的初步认识到老师恰当点拨,再到清晰认知“原始凭证”,整堂课以“证明”“原始单据” “原始凭证”为主线,清晰明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公开课三—— 实训课的教、学、做合一
XX年12月19日第五节课,会计部尹xx老师在会计实训机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账簿查询》实训课。
尹老师通过课前下发任务单、微课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任务单中给定的任务;课中通过布置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小组交流、分组操作、学生示范、分享、互评和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控制系统,将本堂课的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全班90%以上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又巩固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本堂课充分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微课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处理,可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反复观看,弥补课堂一次性教学的不足;使用教材、课件、任务单、视频等多元化信息传递渠道,将“教、学、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作为实训课教学借鉴。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3
摘要:各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创新能力;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也提出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设计和实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各高校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各高校都认识到了会计实践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增大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重庆交通大学的敖德萨,在“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商业会计,2010.01)”一文中,提出应构建由会计实验教学平台、会计实习教学平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德州学院的杨淑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12)”一文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应构建由校内实验课程系列、第二课堂实验、毕业论文与专业小论文、校外实习等所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西北师范大学的董霁荣,在“高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商业时代,2010.05)”一文中,提出建立由全校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实习项目的质量控制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这些研究对于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各高校的实践来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般都由校内实验课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构成,但如何设置课程才能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
由于会计工作严肃性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目前,我国会计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实验为主。各高校都设置了一些独立的实验课,但这些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实验项目应包括哪些,如何实施实验,没有形成共识,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存在重复现象。
(三)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实践教学基本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有些学校购买了很多的实验软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单一、滞后、随意性大实践教学一般不组织考试,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由于没有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老师给分的随意性较大,让学生感觉实验课很容易过关,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目标
21 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重知识转为重能力,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的实践教学把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实践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同时,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多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是培养大学本科生都应该具备的通用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训练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第四层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1.构建“四模块”、“五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模块构成的“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体现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基本技能模块是普通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实验课,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政治思想综合实践、计算机实验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模块是围绕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实验,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统计学实验、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审计学实验等,通过实验,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模块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基础上开设的实验,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会计综合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模块是课外由学生有选择的参与的会计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创新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通过实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模块”体系实现了“五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继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从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理清各门课程的相互关系,优化实验项目,并根据最新的规范,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力争将反映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务中的最新规范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可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开设一些特色实验项目,如纳税筹划实验、内部控制实验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欠缺,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送培年轻教师等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在鼓励教师申报各种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积极把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采取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四是在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选择一定数量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四)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境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投入;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校级实验室,实现全校实验资源共享,为开展综合实验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利用各种资源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机制,真正发挥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中的作用。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在传统讲授法和演示法的基础上,对会计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形成由多种教学方法所组成的立体式实践教学方法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行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推广案例教学法,同时可组织一定的力量搜集编写案例,形成独具特色的案例库,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情景教学法是在实验课上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充当岗位角色,按所扮演角色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各项工作。部分高校的沙盘实验就是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企业一个企业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全部过程,学生通过实施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学实验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良性运转
实践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良性运转的有力保证。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单一、滞后、随意性大的问题,建立由教师、学生、实习单位三个评价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实验指导教师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中,通过考勤、提问、实践过程的观察、资料的检查等,对学生态度、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一般包括考勤、回答问题、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及时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实验报告等。
2.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相互评价。实验或实习小组内,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实验态度、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3.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校外实习中,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实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的评价。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实习态度、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校内实验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校外实习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授课老师可根据实验课的性质和组织方式,确定各评价主体所占比重,并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保证评价的更客观、公正。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重视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名称:
本文系攀枝花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的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编号:JJ113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高秀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2]胡伟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1).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今年四月,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更名为武汉商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专升本后,学校当务之急要对各个升本专业进行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现以武汉商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如何做好专科到本科的对接,构建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如下探讨。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专业是武汉商学院所有专科专业中学生最多的专业,目前在校学生113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11%,会计专业学生所占比重大,每年招生形势好,师资力量较强,配备了一定的教学、实习设备条件,学生的专业功底扎实,每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这些条件为下一步申报会计学本科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汉商学院专科升本科后,会计学专业如何在专科基础上发展本科教育,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会计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实用化”,企业希望毕业生上岗就能熟练地工作,并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保证学生的供给,又可满足企业的这种要求,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对武汉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研究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会计人才。
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教学体系
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合理的培养机制,即要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一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一般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运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等,教学中要力求全面、扎实,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专业基础课传授学生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经济动态,理解真实的经济生活,也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相应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要认真编制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创新,将实践教学与正常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社会综合能力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也包括对学生身心的培养,即教学生如何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够与他人团结合作,有文化、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确定合理的教学体系后,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书、录像、光盘、网上资源等,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同时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加上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注重不同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更多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建立校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纪律检查、教案检查、观摩教学、优质课竞赛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建立随机听课制度,随时掌握教师授课情况,建立学生评教机制。为了保证评教的公平性,取消出勤率低于50%的学生的评教资格;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映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以上制度,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应该再是应试教育。综合考评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应该只看试卷成绩,也应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可以丰富课程的考核形式,比如进行口试、课堂讨论、实际案例分析、写专题论文等。这样做可以使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全面,也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使学生不是临阵磨枪,而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而且要鼓励教师加大试题库建设,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为考而教。
(五)实现产学研结合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学校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这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参加部委、名校组织的学习班,进行学术交流、出国培训等,鼓励教师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新进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对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教学水平高、作风优良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进行全面指导。由于会计学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可以分期分批地让中青年教师到实务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参加一些审计和咨询项目。另外,还应聘请一部分实务单位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在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注意吸收具有“双师型”的人才。
会计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非常密切,而且要求有很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践要上升到财务管理、会计职业判断、报表分析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等高级层次,每一层次的实践,除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外,更多的还在于它所依托的深厚和广博的理论功底,要具备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会计学专业实践性的特色还在于会计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熟练的实践方法。对已掌握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会计学教师来说,只要有实习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实践水平会提高很快。会计学专业教师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应与学历、学位、职称一样将专业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教师考核的硬指标,纳入教师资格或职称评聘的条件中。
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向双师型发展,既会讲理论,又懂会计实务操作,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结合武汉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情况,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本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为导向,培养面向企业、组织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新意识,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并掌握学习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目前会计教师的师资队伍方面来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加强教师对社会实际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针对会计学生应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要有计划地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有目标地聘请兼职教师“项目指导”,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研修、访问,给教师提供了解和联系社会的窗口,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柱,以行业专家、能手兼职任教为辅助,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适应地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006(2)。
[2]梁美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一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1(3)。
[3]张帆,张继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J].科学文汇(下旬刊),2011(6)。
[4]张一贞,夏冰.论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王勇.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5(2)。
[6]吴九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教学模式的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7]何军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5)。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ERP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要适应时展,牢固树立专业建设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改革,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不合理、实训条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并不明显。实际上,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产业链,不管是以前“使用计算机记账”还是现在“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只是会计电算化的结果,只是其终端环节。然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已经能够“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需要再去培养会计电算化终端环节的会计人才,应该去培养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其他环节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与会计专业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构建的,课程大部分选自于本科课程,有的甚至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几门计算机课程就变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造成其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现如今,财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然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都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某一种软件进行操作流程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慢。由于学生缺乏对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和了解,导致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所在工作单位采用的财务软件。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课堂讲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级,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系统化知识无法生动展示出来,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对使用实物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造成一定影响,无法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课堂效果甚至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还要差。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落后
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学生只能在公用机房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无法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另外,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落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进行更新,这也造成了实训效果不理想。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而且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会计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半道改行”,以前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去更新知识,也无法到企业亲身实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相对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高职院校成立较晚,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应滞后,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导致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用计算机做账”,无非是会计专业手段的改进。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出现之前,会计专业早已经存在,而且会计专业从来就没有因为其手段的改进而改变其称谓。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会计电算化专业去取代会计专业。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基本上趋同于会计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这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2、专业设置不恰当
高职高专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教育层次,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借鉴本科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甚至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是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压缩内容。由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科研究有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没有脱离本科课程设置的框架,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3、专业建设的保障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没有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也比较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办学经费不足;无力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其次,专业建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与行业、企业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高专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大多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此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舍得投入经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精力开展企业工作过程研究,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1、重新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涵,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规律的专业标准,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多维度的调研和研讨,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要面向信息化产业链,即信息化软件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应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要明显区分于会计和信息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群分析应从分析会计电算化系统入手,其人才培养应注重整个信息系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清晰了:培养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应用ERP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的重诚信、强实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河南财专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调整为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新的课程,并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网络、系统维护、数据挖掘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二是减少高层次的会计专业课程或压缩课时;三是加强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供应链实训的教学;四是加强选修课的比例,根据信息化产业链的全过程,允许学生有目的地选修相关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河南财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认知、专业、仿真、顶岗”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接轨。“认知”即认知实习,是指通过对实训基地企业的参观和校内ERP沙盘模拟实训共同完成,旨在了解企业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理解;“专业”即专业实训,是指通过使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实训,这些平台的特点是单据仿真、业务仿真,使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仿真”即仿真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顶岗”即顶岗实习,是指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或公司参与审计及会计业务处理。
3、创新教学方法,自主研发“微课程”教学模式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主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微课程平台”。“微课程平台”是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而成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知识被拓展碎化成了800多个知识点,录制了207个简短的操作视频,放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完成老师设计和推送的任务作业,把知识点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在企业实务中进行验证和实践。因为是非常小的知识碎片,操作视频也就几分钟,学起来没有压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样把以前放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放到了课下,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通过“微课程平台”这种教学手段的推广,全面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循环,老师通过教学平台任务,学生领用任务,通过微课程平台学习、企业调研,小组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上传至平台,老师在平台上查阅并进行点评,选出优秀学生作课堂展示、老师讲评。在这个教学循环中,课堂交给了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薄弱知识反复学习;可以把自己的任务作业上传,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指导;真正的课堂上则是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仅作点评和引导。“微课程平台”削弱了教师“教”的成份,把教师请下讲台,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任务的推送者、过程的引导者、实训的配合者,师生高度互动,突出“学生讲,教师评”。
4、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共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1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校内实训室配有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一体化的功能,平时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完全有能力满足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的需要。校内所有机房均可进行会计类教学实训,会计类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实训,解决了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容易脱节的问题。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具有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办公条件、满足工作要求的资料。还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办公室,以便完成制定实训计划、落实实训任务、检查实训效果等工作。
5、大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许多课程,是整合后的课程,需要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专业知识,这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各种渠道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帮助和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取得中高级会计职称证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企业兼职,通过参加实践来实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申报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信息化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备课方法、教学组织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飞:新形势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改革
为适应连锁经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专业,该专业课程相对滞后,配套教材不完善。《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同样如此。笔者自2008年担任该课程以来,一直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合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授课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期能更好的满足高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相关连锁企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学生的调查以及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连锁专业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侧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中也多按生产型企业的模式进行教学,忽视了连锁企业与一般生产型企业的不同。这与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
2.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所用的教材多为《基础会计》教材,多是以生产企业为背景,与连锁零售企业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不便于根据连锁专业的特点展开教学。虽然现在也出版了些与连锁企业相关的会计教材如《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连锁企业会计核算》、《连锁企业会计实务》等,但这些教材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零会计基础的连锁专业的学生直接接触这些内容难免会产生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看了之后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同时,其内容依然是侧重于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专业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方面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多沿用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虽能采用多媒体将实际工作中的凭证、账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会计实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多采用PPT,由屏幕代替了板书,这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的步伐,不能较好的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还不能完全做到。
4.课程考核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形式比较灵活,包括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还包括一些大作业、小论文以及过程性考核等。但目前的《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多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方式,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更不可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相一致。且考试内容只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低难度版,侧重于对会计核算的考查,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的考查。同时,考试时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考试,忽略了技能测试。
为了使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尽快地适应会计的学习并成效显著,成为符合高职教育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有必要根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进行改革。针对《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如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结合连锁专业特点,重整课程内容
明确了连锁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后,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连锁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财务报表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时,不妨以学生日常最为常见的财务会计报表入手,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载体,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学生意识到会计信息对连锁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懂得会计知识在其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吸引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步,通过会计报表的构成引入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及账户、会计假设与原则等会计基础知识,让学生在报表中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凭空想象。第三步,由会计报表数据来源,引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账簿,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在讲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时,引出借贷记账法及其在连锁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最后再回归到会计报表,主要讲授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使学生掌握使用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相关知识,并具备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
2.结合连锁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该专业会计教学的教材
如前所述,目前的《基础会计》教材非常多,但是针对连锁行业特点的教材基本没有,有些教材虽是与连锁行业紧密相连,但却没有会计的基础知识,不适用于零会计基础的连锁专业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教师可以编写适合连锁专业的校本会计教材,或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全国高职院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连锁行业专家一起编写高职院校连锁专业通用的、适合连锁行业发展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3.改进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授课过程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如在讲授记账方法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无记账的习惯,如果有,就请同学举例回答他是怎么记账的。可以举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如买了一件羽绒服,花了500元,该怎么记账呢。部分学生会回答现金减少500元,一些学生答,现金减少500元,同时羽绒服增加了一件。由学生的不同答案即可引出上课将要讲的知识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并根据以上简单的生活例子得出这两种记账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掌握该部分的知识点。
(2)情景模拟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成立一个连锁企业。每个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从筹资、采购、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从搜集或自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并据此登记账簿,编制简单财务报表等环节。通过情景模拟,将枯燥、抽象的会计凭证和现实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会计对连锁企业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对会计知识产生兴趣,为学好该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财务报表时,可以让学生搜集连锁企业的财务报表。通过报表的搜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财务报表的结构,还可以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专业相关的真实案例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分析,让学生帮助企业“确诊”存在的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变以往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读懂、会分析财务报表,能将会计知识灵活运用到连锁企业的经营决策上来。因此,应改变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第一部分是个人平时表现(占40%的权重)包括:上课出勤率,占10%的比重;平时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10%的比重;平时作业(这里的平时作业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必做题,占10%,布置的作业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另一部分是选做题,如一些扩展性的应用思考题或搜集上课用的一些原始资料等,不要求所有学生每次都做,但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完成两次以上,并将学生的想法或搜集到的案例在课堂生与同学们分享,占10%)占20%的比重。第二部分是团队合作成绩(占20%)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别模拟一个公司,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简单的财务报表整个工作流程,并对模拟公司的进行财务分析。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末考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
通过该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池州学院的调查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2(3).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3]孙晓霁.独立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李震.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
[5]姜彤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新会计,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