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医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1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

一、问题应能能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课例:[问题]查找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难易度应恰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在熟悉教材,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则取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

例如:提问可分为(1)判断"是什么";(2)描述"怎么样";(3)分析"为什么";(4)比较"有什么异同";(5)评价"有哪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针对差一点的学生;(2)(3)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4)(5)主要用来提问中上水平的学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问题应渗透于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提倡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探究、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将问题渗透于探究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衍青: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3

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和生活联系都十分紧密,如何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教学要点有更好的吸收,能够更有效的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更加多元.均衡化理念提出之前,不同地域间的学校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差异上,尤其是那些教学水平滞后的学校,课堂教学十分单一,教学方法也非常陈旧.

这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也很难引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理念的提出,不同学校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许多教学水平较为滞后的学校都从其他学校的有效教学经验中有很多收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做出改善.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为例.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会给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会让学生明白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物质燃烧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透过对于实验的观察,学生会很直观地感受到燃烧需要的条件.这种自主探究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

二、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发展更加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化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同地区的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发展更加均衡.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过程为例.本节内容的教学要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且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提出问题:自然界总共含有100多种元素,人体中是否也都有呢?

你知道人体中都含有哪些元素吗?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你能从多到少地排出几种元素吗?通过阅读课本知识以及过往积累的化学常识,学生对于这几个问题都给出了非常准确的答案.这不仅是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良好体现,在不同地区对于学生的检验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认识都很充裕.这充分说明均衡化理念下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上越来越统一,学生具备的化学素养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文化意识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6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人类思维的产生,还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实现,以及思维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说,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类要生活,社会要发展,历史要延续,知识要传递等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具有高级功能的思想交流工具,尤其,离不开教学语言,因为它比普通语言更有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化学教学有自己的特征,如定义、定律、化学用语等内容,科学性强,用词严谨.我们理科老师的教学语言虽不必成为语言学的范例,但合乎规范、逻辑性强、字斟句酌、准确精炼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准确、简明、清晰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试想一个老师讲课语无伦次、病句连篇,学生怎能听得下去,思绪又怎能不混乱.也有的老师,教学语言很随意,疏不知往往一字之差,将使所讲定义面目全非.如电解质的定义是“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其中“或”字若误为“和”字,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若是非电解质,应用“和”字而不能用“或”字.因此,教学语言要字斟句酌.一个好的老师,在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应努力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因为课堂语言是老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把握、感受,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朵艺术小花,自然就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柔美细腻,或幽默风趣.如果每个老师都注意并具备自己的语言风格,学生听课就会变成一种享受.

二、抑扬顿挫,声声入耳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讲话毫无层次,如平川走马,就会使学生感到紧张疲劳、呆板乏味.如一味拖泥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放连珠炮,学生无法思考;过于高亢,学生精神紧张、头脑发胀;过于低沉,学生又容易精神分散、昏昏欲睡.一个优秀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当缓则缓,当急则急,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节奏分明,声声入耳.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运用语言能缓如小桥流水,温和轻柔;或势如疾风,痛快淋漓,自然会使听者心潮起伏,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对教学内容心驰神往.但是这种节奏必须“溶化”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可单纯追求节奏感而使语言游离于教材之外.如化学课中的原理、公式、计算的关键之处,节奏应放缓且语气略强,使学生听课时有理解、回味、记忆的余地;而引用过去学过的知识,且是学生很熟悉的,就应快讲.如讲强电解质的概念后举出种种实例,便可如线断珠落般倾出.在讲解例题时,第一遍宜慢、细、重;当学生已经理解掌握后,老师引伸、扩展、举一反三时可快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三、诙谐幽默,风趣自然

幽默是笑的酵母.一个好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风趣的、耐人寻味的,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消除疲劳,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交融师生间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气氛情趣横生,自然也可使学生享受到一种美.如我讲高炉时说:“高炉大家没见过.这不要紧,我口袋里就有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贴有高炉邮票的卡片.再如,讲评作业时,我在黑板上写出这样一个化学方程式:KNO3+NaClKCl+NaNO3.之后我问:“这个反应能发生吗?”“不能”,有人回答.“为什么?”我又问.“没有沉淀.”又有人回答.我说:“这好办,我就叫它沉淀.”说完,我就在“KCl”后面添上一个沉淀符号.这时,有人发愣,有人发笑,我便说:“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可这就是在座的一位同学的大胆创举,他可以不顾客观事实,喝令”KCl“沉淀.”总之,化学课内容丰富,材料甚多,只要老师精心构思,即便是一个很枯燥的问题,若运用幽默的语言,也可以妙趣横生,效果颇佳.但要注意,幽默风趣的语言必须紧扣教材,高雅诙谐,切不可油嘴滑舌,甚至流于低级趣味.

四、喻物拟人,大胆夸张

化学也是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学科,而微观世界的千姿百态是我们用肉眼所无法看到的.虽然化学实验可以弥补一些不足,但绝非全部,而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喻物拟人的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如讲“铝”时这样说:“在金属家族中,铝是年轻的一员,自从霍尔的'电解冶炼铝'问世后,铝才走向千家万户,出入寻常百姓之家.”又如讲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尤其是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等,可以说它们的结构、性质极为相似,犹如孪生兄弟一般居住同一室(同占一格).使用夸张的语言,也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讲解物质结构时,我这样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原子内部探索这个小小世界的奥秘了.”同时也要注意,夸张要大胆,但必须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

五、委婉含蓄,模糊留余

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原理或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时,正叙直答、和盘托出固然是淋漓尽致,但没有给人回味的余地;若老师在讲某些原理和问题时,从侧面间接、委婉、含蓄地表达,即露一点端倪、作一点提示、发一点先声,就会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益于其发展思维能力.如讲Fe3+的氧化性时,这样说:“铜是一种不甚活泼的金属,但它在溶液中却能被Fe3+氧化成Cu2+,如果在Fe3+的溶液中放人铜片、锌片,情况又如何呢?”讲到这里,戛然而止,自然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思索,并且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又如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这样说:“我们从初中化学知识中就已经知道,就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个,要说去年我们知其然,现在就应该知其所以然了.”究竟为什么,老师并不直叙,而留给学生去思考.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老师有时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一个与其相似的例子,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益的.在中学化学课上,老师还必须经常使用一些模糊语言,因为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范围有限,如果讲得过于详尽,会增大难度;若使用模糊语言,反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如讲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一般说来,同一主族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含氧酸的酸性,依自上而下顺序减弱(H2SO4和H2SeO4性质反常);又如讲强电解质举例时,这样说:“强酸、强碱和我们所熟悉的盐都是强电解质”(盐也有弱电解质,但中学课本中不常见).上述语言中的“一般说来”和“我们所熟悉的”就是一种模糊语言.作为一个老师,使用模糊语言只是一种教学艺术,但自己对这些问题不能模糊,而且要了如指掌.因为学生中的有心人可能会找你深究,这时就不能再讲究“语言艺术”了.模糊是自己留有余地的.六、切用时空条件,创造优美教学意境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地点传授教学计划预定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语言要适应这种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要注意充分合理利用,语言速度要适中,时间分配要科学;在空间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空间的大小,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音量和音调,使前排听了不觉震耳、后排听了不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学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应突破这种时空的限制,这是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在“有限中求无限”,创造出超时空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感到虽然下课了,但老师的话所引起的思索还在脑海里回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