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1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综合能力 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2

Chao Ke; Zhao Lijia

(Managemen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hhot 010051,China)

摘要: 本文在D-S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把静态的评价模型转化为动态的评价模型,引入权重设计的综合评价进行区分,然后对评价集和和评判矩阵进行证据合成,得到的结果更能客观实际的反映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S evidence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we use of D-S theory of evidence synthesis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model,transfer the statice valuation model into a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introduce weight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to distinct,then synthesize the evaluation sets and evaluation matrix. Taken the above measures, the results can reflect reality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university teachers more objectively.

关键词:高校教师 模糊数学 D-S证据理论 综合素质评价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fuzzy mathematics;D-S evidence theory;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47-02

0引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高等教育已经取得巨大发展,并且规模急剧扩大。为更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高校教师素质评价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显得比较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1理论基础

1.1 D-S证据理论证据理论是由Dempster于1967年首先提出,由他的学生shafer于1976年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证据理论,也称为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3] [4]

D-S证据理论合成法则如下:

设Bel1和Bel2是同一识别框架?专上的两个信度函数,m1和m2分别是其对应的基本可信度分配,m1和m2的焦元(若A?哿?专且m(A)?酆0,则称为A焦元)分别为A1,A2,A3…An和B1,B2…Bl,设:■

那么,由下式定义的函数m:2[0,1]是基本可信度分配

m(?椎)=0…………………………………………A=?椎

m(A)=■……………A=?椎

其中,记作K=■。

1.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传统评价与模糊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均点集合论的二值逻辑基础上的,它规定一个元素X与一个集合A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属于这个集合或不属于这个集合,即是与否的关系。元素X与集合A之间的绝对隶属关系通常用特征函数XA(x)表示,即XA(x)=1x?缀A1x■A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

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①确定影响因素集:A={x1,x2,…xn},n为目标函数;②建立权重系数集:G={g1,g2,…gn},■gi=1(0≤gi≤1);③建立评价集:Z={y1,y2,…,yn};n为评价数;④建立一个方案对评价目标的模糊转换评价矩阵:

R=R1R2…Ri…Rn=r11r12…r1j…r1mr21r22…r2j…r2m… ……ri1ri2…rij…rim… ……rn1rn2 … rnj …rnm

⑤综合评判。这样,由(A,G,Z)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此时,若输入一个权重分配B=(b1,b2,…,bn)?缀F(U),就可以得到一个综合评判:

Z=(y1,y2,…,ym)=B・R=(b1,b2,b3,…,bn)・r11r12…r1j…r1mr21r22…r2j…r2m… ……ri1ri2…rij…rim… ……rn1rn2 … rnj …rnm

其中yj=■birj,j=1,2,…,r。对Z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yi=1为评判结果。最后将评判集X与评判矩阵Z进行合成运算,得到最后的评价值U,U=X・ZT。[5][6][7]

2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证研究

2.1 A大学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A校在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或因素,均是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有重大影响的,并能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差异性的定性与定量条件。本文的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可再划分为多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二级指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8]

2.2 模糊集下A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D-S证据理论模型的构建

2.2.1 确定相关的评价样本矩阵,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其评价结果。

2.2.2 针对各指标体系,综合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进行D-S证据合成,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①评价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评,按照10分制打分,把成绩转化为小数的表示方法;②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Z,然后将评判得分集X与评判矩阵Z进行D-S证据合成,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U。[9]

2.3 A校例证――D-S证据理论模型以A高校管理学院2010年优秀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评定为例,采用全院先民主选举,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各3名,加上4名院领导,组成10人的评定小组。评定小组成员逐一对被评教师进行等级评定,综合评价结束后再汇总。A校管理学院教师2010年度的评定情况如表1。

首先,利用模糊评价集计算A校管理学院某被评价教师2010年的综合成绩。

先计算Z4:Z′4=B4×R4=■■■■■■・6310082000730009100082000

=[7.8652.0020.1430.0000.000]

所以,归一化处理后有,Z4=[0.7860.2000.0140.0000.000]

同理,计算得到,Z1=[0.7100.2450.0450.0000.000]

Z2=[0.8130.1750.0130.0000.000]

Z3=[0.7670.1670.0670.0000.000]

则有

Z=B・R=[0.10 0.40 0.15 0.35]7.100 2.450 0.450 0.000 0.0008.125 1.750 0.125 0.000 0.0007.666 1.667 0.667 0.000 0.0007.863 2.002 0.143 0.000 0.000

=[7.8631.8960.2450.0000.000]

那么,取评分矩阵为,X=[97531](即为表1中二级指标对应得分区间的均值),则有:U=X・ZT=85.264。

再利用D-S证据理论对被评价教师的成绩进行证据合成的综合评定。把上文的被评价教师假定为,把教师的成绩除以100得到结果为0.8526。最后得到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进行证据合成的结果:m(?琢)=0.8526 t=?琢0.1474 t≠?琢

3结束语

利用本文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对A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综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对D-S理论模型进行了例证的论证。

由于在模型计算中,涉及到向量、矩阵、概率甚至集合之间的逻辑运算,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专用的数学软件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其结果的公正性更容易得到广大受评者的接受,也体现了该评价模型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晓静,张圣梅,徐小君.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

[2]龚江南.层次分析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

[3]Dempster.A.P. 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J].Annual Math Statistic,1967,8,(4):325―339.

[4]Shafer.G.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M]Princeton UP,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6:19-63.

[5]张文修等.模糊数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6]热合木江・模糊综合评判在评价教师素质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1.

[7]陈淑燕,瞿高峰.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评估方法[J].甘肃教育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01,7.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医学教育;知识结构;教育实践;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医学大学林立而起,那么如何培养好德、智、体全方面的医学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掌握全面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实践过关的人才,成为现代大学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我国医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对现代的医学教育给出一个评价。

1医学教育的概况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1992 年以来中国教育界共发生了275起高等院校合并, 在此过程中, 震动最大的当属医科院校。到2002 年止, 全国已有近50 余所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2003 年7 月,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发展问题研讨会暨首届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如何完善高等医学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2医学教育的知识结构

2.1目前医学知识

21 世纪我们面对的医学知识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尽管医学教育学制之长

已居本科学制的首位, 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但很明显即使一个人不吃不喝24 小时不停地学习一辈子, 仍无法全面了解所有医学知识, 更谈不上掌握它们了, 实际上甚至连通读不断涌现的杂志文章都办不到。目前不仅无人可全面掌握医学知识, 仅就医学基础的10%也非凡人可熟记于脑的.

2.2新的知识结构

21 世纪高等教育的医学知识结构应立足于其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求, 其恰当的知识体系结构应贴近当代医学知识的增长点, 兼顾继承与发展。高效的教育需不断打破旧的知识结构, 转变知识平台, 以适应科技发展。

3医学教育与教学实践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的医学教育也应该跟医学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育理论常常被用来对医学教育的实践和革新提供支持,其含义是被证明合理的教育实践是否有理论上的依据,那怕这种理论是不明确的或这种理论本身不是以证据为基础。医学教育中常用的教育理论和原则有三个主要来源:构成主义、成人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认知科学通常被当作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而认知理论则被用以论证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然而,认知科学领域是非常宏观的,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很难对它作出详细的评论。认知理论也极难概括,因为微观理论,即从属于某一具体问题的理论集合在一起总是要超过成为该理论核心的某个单一理论的影响力。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医学教育的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起这样相适合的实践体系,才可使医学专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使得其成为德智体全面的发展的医学人才。

4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为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 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教育办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 多科性) 大学合并或合作办学, 形成了医学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新格局。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管理模式大概有7中模式:

4.1大学- 医学部/ 附属医院型

医科大学在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后, 改为某大学医学部, 医学部主任担任大学副校长, 管理功能基本保留, 原有各专业学院和管理机构大部分也被保留, 附属医院由大学委托医学部具体管理。

4.2大学- 医学中心- 各二级学院型

医科大学合并后被分成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若干个二级学院, 大学对各学院进行管理和协调.

4.3大学- 医学院/ 附属医院型

医科大学经过重组成新学院, 原行政管理机构、专业及除附属医院之外的附设机构大部分被保留。医学院与附属医院都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

4.4大学- 二级学院/ 附属医院型

医学教育的整体结构被分解, 医学院与原下属的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学院等均为二级单位, 相互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4.5与综合性大学紧密合作型

一部分医学院校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或科研院所联合办学, 共同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如采用理医结合方式培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才。近年来这种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签署了完整协议文件。

4.6独立办学与合作办学结合型

一部分医学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建立了有限的合作关系, 共享某些教学资源和教学基地, 但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约定。

4.7独立办学型

一部分医学院校由于地理位置或自身条件的限制, 沿用原单独设置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 但着力于探索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应当允许并鼓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发展需要, 进行多种模式的管理和办学体制的改革探索。没有隶属关系的紧密型合作型办学管理模式, 在现行中国国情、历史文化、法律基础的办学环境之中, 不失为是一种争取双赢的有益尝试。

总体来说,我国的医学教育的教育实践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而且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很单一,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实践体系和多种管理模式的医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顾鸣敏, 胡涵锦. 21 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 .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4

1认真推进教学改革,夯实中职学生知识基础

和普通教育专业相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有着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将来的各学前教育学校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他们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幼儿,这些幼儿思想纯洁得像一张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指导幼儿健康成长,取得良好的幼儿教育教学效果。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而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这些综合能力是由基础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和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从而为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合理地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表达交流、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因此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厌学心理。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较高的幼儿教育教学技能。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的教学中,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唱、跳、画等方面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阵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语言、书写、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教学,也要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内容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中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

3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将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其工作对象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孩子们快乐地成长,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道德品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品德好坏。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但是,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学情,指导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幼儿教学实践相联系,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会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指导学生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检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不断进行修正。这样让中职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学前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热爱孩子和热爱学前教育的情感,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和针对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起身边可以学习的榜样,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总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认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夯实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注重对中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的联系,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幼儿教学实践相结合,让中职学生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武丹丹 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5

【关键词】综合型;英语教师;自我培训

一、什么是综合型英语教师

所谓综合型英语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文化、品德、心理和能力四个方面素质的英语教师,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中学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是综合型教师的基础,它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当然,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核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综合型教师的文化素质必须具备综合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二、为什么要成为综合型英语教师

最新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各学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文化有机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也是获取和沟通信息、掌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工具。

1、英语学科的性质及实践所决定的

英语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社会、人文等方面,也表现在学习和运用自然科学上。在教学科普文章时离不开自然科学内容。有些老师就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有些教师无所适从,常识性错误百出。

2、顺应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对于综合型教师的特点、内涵、培养任务、方式都在积极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把这种新型教师称这“通识型教师”、“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型”向“素质全面型”转变。

3、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教师本身也是教育的产物。传统的教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要实现教师个性完善和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单一学科知识狭小圈子的束缚,去涉猎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技能去创造更辉煌的人生。对我们英语教师更显得重要。其实英语学科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视野思维和知识能力。

4、顺应了时代对人需求的发展

中国对人才已经历了“专门性人才——通才”两个阶段,综合型人才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也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时代要求具有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的人,必然是由专才和通才复合的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教育必然依靠综合型的教师。

三、怎样成为综合型英语教师

1、学习相关理论和树立新的观念

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转变理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益。

(1)学习“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要按照教育的主体地位,就是说要按照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来从事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按照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途径来进行,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受或尽量减少外在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学习一些科学史的内容。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创新的理论、观点,这些都是许多学者、科学家、发明家们的工作成果,也是他们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前人的工作既是教师的榜样,也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培养教师的广阔视野

综合能力培养还要求教师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教师要求对本学科领域里的新的发现、成就、科技成果,以及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实例、趣闻逸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都要有所了解。

(1)跨学科听课。

a、打破学科界限,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传统分科教学,只要求学科教师把本学科的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就行了,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弊端。

b、“学科差异”,拓宽了交流与协作的渠道。

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努力的目标。“学科差异”的交流合作打破了同学科教师的局限性,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2)网络中接受信息。

我们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一代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3、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并树立成果意识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除了有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外,还应有多方面的积累。此外,在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树立成果意识,要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都当成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来对待。

(1)年级组之问的沙龙活动。

高明的学习者,懂得向别人学习和同别人一道学,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我曾经在“博学众长、资源共享”的理念下,组织各年级的“沙龙”活动,探讨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一年的实践活动,证明英语教师通过学术“沙龙”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的学术研讨,既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又使他们更加重视新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并通过学习、研究、探索,自觉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教学质的飞跃!

(2)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3)关注边缘的新兴学科知识。

边缘的新兴学科知识。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加强。因此,新世纪教师应在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学科前沿知识,借他山之石攻玉。新世纪的教师只有不断将新兴学科知识融入自己专业知识之中,在牢固的基础上向“博、大、精、深”迈进,才能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教师。

教育综合知识和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本科课程; 问题; 对策

       当前,在国家三级师范体制逐渐向二级师范转型(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已基本实现转制和升级)并逐渐向一级师范过渡的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层次已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更多地要直接走向一线幼儿园,以缓解幼儿在园人数、学前各年级的毛入园率大幅增长后幼儿园师资紧缺的矛盾。由此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办学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承担起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双重任务。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是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办学水平。然而,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机遇下,许多高校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囿于知识本位的思想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调试与革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问题反思

(一)课程目标学术化倾向严重

虽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较为随意,但其课程目标选择的方式与内容却较为趋同,表现出明显的学术化倾向。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推行自上而下的目标模式,一般采取“只要如此,就必然这般”的简单线性思维,将幼儿教师从业需要具备的信念、知识、技能条分缕析地分解开来,试图通过设置对应的课程或采取那些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培养,从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千校一面,统一而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目标体系中,普遍以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为主,存在着重训练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知识不是永恒的,学前教育本科阶段的课程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劳永逸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终身性专业成长的要求,这种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目标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极为不适。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之间的顺序和它们所占的比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一般可分为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的;师范性课程是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的, 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以及基本的说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的,包括专业理论类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延续了传统“三学六法”(指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和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法)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专业技能类课程比例失调,实践类课程非常薄弱,主要集中于最后一学年,且形式化问题严重,其他课程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与实践的配合联系,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发展,入职适应时间较长,综合教学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当前我国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趋同,都是理论课、艺术课、实践技能培养等,没能体现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优势和特色难以体现,再加之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比例多,选修课比例小,份量少,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兴趣不广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实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教师一般长期深居高校,通常将教材与学术期刊著作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渠道,对幼儿园日常教学实践关照不足。以学前教育理论性课程为例,许多教师主要依据学科体系结构而非实践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却弱化与实践现状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后,只会死板地记住这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性知识和诊断性信息并不会自动导出恰当的教育行动。”他们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就容易显得无所适从,不会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更难以领会这些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经常出现食而不化的现象。此外,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许多课程内容陈旧僵化且交叉重复,有的内容在几门课程中都会涉及,如果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沟通不畅,诸如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法的内容会被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与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同时纳入,造成课时资源浪费。

(四)课程实施呆板单一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经常采取讲授法,主要按照预设内容实施课程,较少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案例教学和思辨等,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授受”而忽视“问题解决”的问题,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主导与权威,对于需要传授的学前教育理论,往往以照本宣科、空洞乏味地讲解为主,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掌握的目标之中。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就容易形成依赖心理,绝对服从权威,专业化自主意识欠缺,反思创新能力淡薄。而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主要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师忠实地依据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展开教学,预设成分多,生成内容少,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少有思考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与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程式化地掌握了许多割裂的知识和技能却不知如何恰当地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时通常会感到所学非所用。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思考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基于实践取向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适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转型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理论与技能并重,突出特长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需要面向一线幼儿园的现实需求,学前教育专业 本科教育既要凸显本科理论性特点,也要努力适应和引导就业市场。体现在课程目标方面,就需要在达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本科毕业基本素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长型和发展型的目标,综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通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协调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画跳说等艺术特长的发展,更重视对其活泼外向、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做到宽基础且重专长,厚理论且显技能。

(二)学习与实践交互,重构体系

实践能力是保障幼儿教师保教质量的基本条件,实践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凸显高师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唯有打破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从传统分科课程走向综合模块课程,螺旋交叉地安排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才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合理培养。具体而言,学校要合理调配各类课程的顺序和比例,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程之间的关联,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地位,穿插安排见习实习活动,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灵活的课程体系。

(三)国内与国外接轨,贴近实践

囿于一隅,必然裹足难行,坐井观天,必然固着守旧。为突破思维局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紧扣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沿,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需求和未来趋势,及时吸取有益经验充实并更新课程内容,紧随时展步伐。除此之外,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还应以实践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筛选并组织相关理论和案例,使课程内容贴近幼儿园日常生活,既重视学前本科学生所必须的基本教育理论功底的学养,也注重学前本科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讲授与体验结合,转识成智

课程实施是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应以多元化、多样化为实施原则。不仅可以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传递学前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专业教学法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原理、教育原则与方法,也可以利用理论举证、专题研讨等方法启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运用,帮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建构式学习中化“理论知识”为“个人知识”,努力让他们在理解和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不断形成分析幼儿园教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实践紧扣的问题解决中生成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