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1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学生要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例如:《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

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 学校阅读 课外阅读 共同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2-01

一、课内加强指导,注重方法的引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细化到如下内容:

(一)阅读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

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

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二)读书笔记辅导

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

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

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二、多渠道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整合阅读资源

发挥学校图书室、“开放书架”、阅报栏、网络作用,整合阅读资源。

(二)精心筛选书目

每学期初,学校组织专门的人员精心筛选书目并推荐。然后每位研究教师做好一学期的读书计划,学校把推荐的书目发放在每位教师手中。除了向教师推荐传统的经典中外文学作品,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昆虫记》《鲁西西传》《小王子》《快乐王子集》《苦儿流浪记》。

(三)读书交流

可以利用展示成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除此外,要求老师也要进行阅读,教师也写读书体会,教师和教师之间展开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展开交流,老师以榜样示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购书

面对“茫茫书海”,如何购适合学生读的书?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其理解能力的差别,结合教育部、团中央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书目和各科教学要求,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列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学生拟定一份书目序列表,以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认真做好“好书推荐”工作,定期为学生推荐新书,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向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读物。

(五)营造读书氛围

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或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

(六)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

充分利用升旗仪式、黑板报、墙报、队角,有条件的可设班级网页,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

(七)创造班级读书座右铭

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读书计划。建立好书交换站,鼓励孩子们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每个学生都建立读书成长册。

三、开展丰富的读书展示活动,将评价紧随读书活动

(一)开展一系列特色专题读书活动

如开展:“好书伴我行”“我读书,我快乐” 等读书交流活动, “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时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帮扶着学生读完一本本有价值的书。

(二)开展多种阅读项目

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故事会或人物评论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每月开展“读书吉尼斯”评选。如读名著之最、读童话之最、背儿歌之最、背诵古诗之最、背诵《三字经》之最、写阅读日记之最、即兴朗读最棒等项目。

四、倡导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和他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根据各自的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

给孩子一个安静、文明、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每天保证孩子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并及时填写《课外阅读卡》。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热情地赞扬鼓励。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3

【关键词】阅读兴趣 习惯 活动 家长配合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以精辟的概论阐述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面对信息如浪潮般涌向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是否拥有从小培养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决定把握信息的准确与否的关键。随着课程的改革,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 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1.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总结时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有趣的海底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海底图片并向大家解说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2.阅读兴趣的层次性定位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好奇心在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和人员间的变换很频繁。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 纵横交错,行读相成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1.运用周边环境,进行写作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如在我所教小学旁边就有居民栽培桃树等农作物,春季学期开学后,我带着学生去观看春天来时桃花开的美景,并让他们就此写一些词句,题目不限,可写春天的景象、可写花的、树的等等;我和学生现场一起评比看谁写得好,关键要进行鼓励性的评语,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要求他们回去查找以前阅读过积累的相似的语句,进行对比,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优美的句子合作绘制出一张手抄报,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动手编排合作,尔后由学生相互评比,并给优胜组以奖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累、模仿、自我创作、团结合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取乐趣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进行绘画。如,我的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等作品。后来又出现了“申奥故事”、“柯烂斧锈”、“囊萤”等好的绘画作品。

4.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建立学生自信心

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集、绘画作品等。可以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的空置处设立展示台,每周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向自己的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构思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学校还可通过小广播站播放精美的散文朗读或者学生阅读推荐的一些文章等,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于无形中将阅读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从而间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而其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全面上升了。

三 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感觉的“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而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大均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59~60

[4]安恩平.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教师教育科研,2006(05):21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4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把因材施教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必须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吃透“大纲”教材,找出其语言文字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即“吃饱吃好”。如教学《爬天都峰》,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用“犹豫"造句,我根据本班学生认知实际,下限目标定为:用课文中的内容写有“犹豫”的句子,上限目标为:自己创设情景,写有“犹豫”的句子。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二是课堂提问要分档。课堂提问的好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一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一档次的问题。如:哪些是课文中比较简单的理解性问题,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不至于长久坐冷板凳。对有些较难的问题,教师要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让所有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等进行分度评价,即对好差生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松些,对优生判分适当严些;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对中差生松些,对优生紧些。对中差生做错的作业,暂不打分,等他们弄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使中差生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内部动力,自我功效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

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5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关键词 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主要目的是各国协作监控教育成果,测试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级教师沈大安指出:非连续性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那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的培养呢?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已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各种媒体中数学内容也非常丰富,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除了各种即时新闻报道,有广告类的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有各种理财类图表,如标注电费、水费、电话费的存折、表格、单据等,还有各种调查表、各种调查问卷、各种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常常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广泛收集适合于学生的数学资料、信息,一方面要求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如出租车中数学问题、包装袋中的数学问题、粮食交换中的数学问题、校园环境设计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购买门票的数学问题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研究收集到的数学问题和信息,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内容,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整合学校内的各种资源

作为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我每次备课时都在思考着如何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让学校的资源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在新课改的今天,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课程标准里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首先是加强与其它学科中的合作与渗透,如科学、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等,也会遇到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数学教学中,可适当选取这些图表来让学生阅读,重点在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如我在准备教学二年级的“一千米有多长”时,抽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学生到学校门口的柏油马路上去实地走了一千米,让学生亲自体验了一千米的长度和走一千米需要的时间,在第二课时上这内容时学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特活跃,双边活动开展的十分完美,教学效果非常好。

农村小学中,数学老师也常常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坚持渗透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学科资源转化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首先出示一些京剧脸谱,让学生感受其对称美;其次通过合作交流、折纸、讨论、比较、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进一步认识这种对称美;再次通过仔细观察电脑播放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对称事物,如建筑物、昆虫、自然景观等,来欣赏对称美;最后通过实践操作,动手剪纸,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形。让数学学习与美术学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三、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只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而且还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新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因此,教师要即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丰富课程资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结束时,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或心理感受,有的说这节课上的很愉快,有的则感觉很紧张,还有的则觉得有些遗憾。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几种心态,我及时让学生进行统计,了解愉快的、紧张的、遗憾的以及其他的各有几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这样,我及时收集信息,不仅让学生获得较为宽泛的数学经验,而且让学生学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阅读方法指导上,要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鼓励学生多使用工具书学习。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要勤查字典、词典,同时,读书中遇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有了课题,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辞海》等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与理据。重视非连续文本教学,还要关注检索能力的培育。未来生活与今后工作的常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知识,读什么,怎么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需要学习筛选,需要根据问题、需求去作有方向的“访问”、有目的的“检索”。

总之,我们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精神,重视非连续文本教学,并积极付诸于数学实践,创设诗意的数学课堂文化,带领孩子们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星.文本阅读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5年29期

[2]朱扣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向什么[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年01期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6

结合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阅读习惯呢?这都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各位老师关注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1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一、我们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的基本功训练。要通过关注内容和关注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而且能在关注内容表达形式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

第二、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们会预习,会阅读课外书报。

第三、我们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课内掌握好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学会阅读,形成阅读的能力。

2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2.1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其目的强调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阅读教学中,这句话说明了学生无论在课内阅读,还是在课外阅读中,都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必须遵循阅读的规律;都必须运用好阅读的方法。

2.2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应遵循的规律。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要求,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像培植盆景一样具有耐心、精心、恒心。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来看,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3.1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三到位”的习惯。对于这一方面的阅读习惯培养,我们必须在中低段的阅读教学中予以落实。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所谓“眼到”,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在正确的读书姿势基础上,眼睛看清自己所读的内容(看清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话。),从而培养学生专注的读书习惯;所谓“口到”,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字音,分清字词,把握住如何适当停顿,做到朗读的抑扬顿挫的要求;所谓“心到”,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去理解语言的意思。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读望天书”,“读无所获”,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读书的效率。

3.2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着教学阶段的升高,学生的认识和不教学的要求断提高。从阅读的方式来看,低段以朗读训练为主,中段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高段则以培养学生浏览性阅读和抓关键词浏览阅读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训练有步骤,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要结合课外的预习及课内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点、画、圈、勾、注”等方面的阅读训练。学生通过“点、画、圈、勾、注”标出疑难,勾画出重点词句、语段,标注上自己的阅读理解、感受等。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阅读做好准备,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以便做到交流时有话可说。

3.3要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读有所思,读有所获”的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我们绝不可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进行阅读的习惯。这样有利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益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能力,有利益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战胜困难的意志。

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结合默读训练,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目的去阅读。这样就有利益使学生“读有所思”,从而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学《赤壁之战》时,为了抓住课文的重点,我们必须围绕“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是什么计策?”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讨论和交流,从读和议之中感受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益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3.4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在解读过程中确定如何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从而循序渐进的传授阅读的方法,结合主题课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达到“授人之渔,食鱼无穷”的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