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1
一、我国企业信用基本概念和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人诚实守信、注重信用的优良品质。目前信用问题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过渡到经济学的角度,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一个企业的信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由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看出,信用问题影响着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信用管理分为广义概念及狭义概念两部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提供给服务者的信用及为客户提供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模式。狭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及决策实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指定的各项信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引导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和评估、债权问题的保障、信用额度的规定问题等部分,以确保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和回收管理[3-4]。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各大企业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功能低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缺失,使我国的信用支付作用减弱;我国各大银行的“惜贷”行为致使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企业的高额贷款拖欠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生产;我国企业的市场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诸多企业造假卖假、工程质量低等现象泛滥;企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诸多企业存在投机心理、逃债、废债心理和逃税现象[5-7]。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的滞后
当前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致使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关于信用的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章节都提到了国民的信用问题,《刑法》中对于社会的诈骗行为也有明确规定,但整体上看,我国对于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现在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问题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且缺乏强制性。
企业的信用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且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不够严谨、经济效益欠佳等状况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弱、企业信用基础差等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出现“赖账”情况,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信用的缺失。诸多政府行政部门主张建设的公益事业前期资金主要由各大企业出资,政府给予企业口头承诺或书面担保,建设完成后,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偿还出现逃避行为,致使我国财政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干预经济行为及政府相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良好信用。
信用制度的奖罚体制不明确。建立和发扬优良的信用品质,是我国政府当前应探讨的问题,需由合理的奖罚体制为激励方式,但我国目前缺乏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和奖励、对不良企业严厉惩罚的体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等级高的企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对信用较差的企业也有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国应借鉴引用该做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出现不良变化,较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单纯为提高销售业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较多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均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少量地处理企业内部信用事件性质的事务,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国的企业信用恶化的状况;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较多企业无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办法和技术,造成诸多企业项目纠纷;企业信用管理重点偏离,反馈机制较弱,当前我国企业针对事件的反馈工作进行出现障碍和缺陷,诸多具体的业务严重缺少反馈,制约了我国信用管理政策的修订;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三、构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信用内部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我国的各大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总经理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信用工作。信用管理工作需派专人负责和监督,协调完善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的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在成立的开始阶段,应该把两部分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是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手册。第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担当起信用管理工作中基本内容的培训。
制定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销售,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同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缩减其所承担的风险,需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管理成效,企业信用管理政策的建立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企业需制定信用管理的总方针,确定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总方针;第二,企业要确立信用管理指标中的五大项:年度赊销总额、年度坏账率及企业月度坏账率、赊销期限、账款逾期数及DSO的指标。DSO指企业中的所有赊销业务数据,包括业务的每笔款项平均收款时间,DSO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指标。
制定客户资信评价标准。关于企业用户的资信评价,国际上一般会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问题转变为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该过程的依据主要为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上将该过程的评价分类细化为几种相关参考样式,在已有的数据中找寻并将其分类并建立相关判定模型来评价客户的资信。但企业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不能仅使用某个单一数据,而应根据影响财务状况的多种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现状。以上方法的关键步骤和运行难度主要集中于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即如何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培训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中的信用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对于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综合知识,而且对其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国的教育内容仍缺少信用管理专业,社会上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鉴于此,企业需协调各方面力量来培训信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的信用风险方面对各部门人员的信用培训需要统一认识。
发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企业要在各部门职务分离的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着力点包括:业务部门牵扯到的客户应交由信用管理部门管理,成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档案,严格规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运行。第二,在业务程序的控制过程中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下几方面应作为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财务部门核算交易成本环节;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与客户的合同;企业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及风险事项需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三,实现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由专职人员和部门负责客户资信管理工作,使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更加趋于连续性和流程化,从交易的前中后三方面进行客户信息搜集和评估。第四,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促进有效销售。
(二)构建企业信用外部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本质是一种社会机制,其能够结合企业信用的相关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阻止无信用行为发生,保障社会秩序及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企业信用制度的职能发挥和作用提现是大同小异的。笔者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经验,认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在环境有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企业的信用立法。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确保当今企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我国企业的立法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出台与我国企业相适用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如出台《企业信用法》,严格规范企业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及建立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指调查数据与数理统计的结果。现代的征信数据形式多为电子数据氏的调查数据累积,征信数据总体上分成两部分,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如企业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就是一种被量化的征信数据,其能够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主要指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数据,同时也需要经过数据量化的过程。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被调查对象的性质特征将征信数据分为企业征信数据和个人征信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较多企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较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发展和完善,将政府或者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到信用中介机构,从而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信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较多采用公司制的运作方式,但由于信用中介机构目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市场需求量较低,业务量较少,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政府应先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投入,并在地方政府中成立下属部门,专门用来负责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监管。基于世界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与其国家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其信用行业的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加之企业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贫乏,因此我国在加快企业信用制度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发挥我国政府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势作用。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及银行的手中,若我国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居民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信息的权威性面临考验。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2
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保护自身信用交易行为,防范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这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扶持与推动。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介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它相比于其它部门在面向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功能提供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本文就以它的功能优势与功能定位开题,延伸分析工商管理运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相应功能对策。
关键词:
信用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优势;功能定位;对策
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非现金流与赊销,这对他们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是一定阻碍。为了消除这一阻碍,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化开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设一套信用管理体系,对所有授信企业的信用度实施考察,实现对企业信用行为的有效监管。为了确保监管过程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政府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它具有强制执法功能,也是希望基于社会宏观经济角度来确保社会企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优势体现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金融机构、跨国征信机构、税务机构以及海关机构都在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所以客观讲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介入方很多。但对政府、社会及企业三方发展而言,与企业监管关系最密切的还莫过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政府希望以该部门作为主导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体现该部门在企业方面职能定位的有效优势。从职能定位角度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发挥三大功能:第一,它能制定、起草和执行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管理行政法规,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提出硬性指标;第二,它能够实现对企业设立、营业执照办法与企业经济户口功能的有效审批,并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第三,它能够查处企业的违约失信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直接面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主导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法定职能优势。另外,它也可以起到规避政府职能大规模调整和现行组织法修改的作用。总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不但能实现对企业的信息监控管理,发现并制裁企业所存在的失信行为,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征信对象的保理业务发展进程,所以说政府借助工商行政管理主体来干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及企业相互扶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管理
企业构建自身信用监管体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这样能确保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始终保持动态发展状态。客观讲,我国目前依然是非征信国家,企业征信制度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必须指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帮助企业建立经济户口、企业年检等主导征信方式,辅助企业来实现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也间接促进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在信息收集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价值能够最大化发挥,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并将加工好的数据交给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信用管理与行政管理依据,为以后的信息供给服务提供做准备。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以一定标准来加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评级,最后构建信息查询平台,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借助网络来面向社会及其它政府部门来提供有关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性监督管理机制,令全社会都参与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监督过程当中。
2.市场引导
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仅仅适合于当前尚不完善且征信规模较小的现实市场,而伴随市场中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来必然会从直接征信中退下来,所以就目前来看,工商行政管理之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依然定位于市场引导功能。它为当前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分析与风险评估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失信行为开发必要险种,以达到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有着引导和培育专业保理公司的职责,为授信企业追讨企业债务,并同时为授信企业提供理赔服务。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的技术完善作用,下文将针对企业的信用监管技术完善来提出两点功能对策,以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特性。
1.为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工商行政管理为企业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为了打击企业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维护。同时,它也能确保信息公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会被不断充实完善,例如失信举报制度、信息查询系统等等都能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过程。以信息查询系统为例,它就主要将企业信息划分为3类,其中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事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以及严重失信信息,这一类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始终保持信息透明度;还有失信行为信息被处罚记录信息,该类信息限制只允许当事人进行个案查询使用;另外第三类信息则代表企业在年检后所获取的经营信息,比如企业盈亏状况信息与资产负债信息等等。上述三类信息都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共同管理,目前诸如此类企业系统的构建也被视为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符合法律规范的正确思路。
2.为企业创新信用评级方法
我国政府目前也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做法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例如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体的要素分析法,它就基于5C和5P标准评判方法来监督管理企业。所谓5C就是企业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5C主要从企业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而5P分别为个人(People)、偿付(Payment)、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s)。5P与5C相对应,它通过企业技术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两种方法对授信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都会有所提示和帮助,并且所涉猎范围全面,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助与监督关系。
四、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基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出发,结合自身状况及能力来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并同时重视工商行政管理之于自身的干预与辅助过程,实现未来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二者之间也必须把握好“度”的关系,做到适当干预,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准则,在新形势下寻求更有效率的工行管理职能运用方法,帮助授信企业突破自身局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试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J].现代商业,2013(6):160
[2]王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研究[J].才智,2014(10):340-340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3
摘要:目前,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开展的主要内容,只有创建信用体系、提高各企业的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才能稳定发展,国家才能日趋繁荣。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业务中都应用信息化完成相关工作。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极具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工作步骤的日益加快,信息化已经是企业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化已在大多数企业开展并逐渐加深其使用范围与功能。本文从信用管理方面对信息化软件的功能扩展进行探讨,从信息化系统的采集、评价、查询等方面探讨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信息化与信用管理体系的关系
1.信息化是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平台
目前国家大力开展信用建设,因为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保证,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信用管理的不断提升才能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信息化平台是方便企业工作的工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工的运算、查找、搜索等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将信用管理与现有软件集成使用,提高企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与信用体系的构建周期。
2.信用管理体系是信息化良性运作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很多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中获取,虽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成本,但是获取的信息不能全部保证其真实性。如果合理的在信息化系统中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就能过滤一些对企业无关、虚假的信息,促使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运作。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自身的信息处理业务时,需要增强信用意识,制定相关信用政策、利用信息化最大限度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信息为主线的信用管理体系。
二、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
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个体竞争发展到了企业联盟间的竞争,即供应链的竞争。供应商、客户、企业间一方出现问题,则整个价值链利益受损,甚至瓦解。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前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作平台的不断先进,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应用,采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很多企业应用,这就使得开展信用管理的意义尤为明显,构建信息化平台的信用体系的势在必行。只有构建了合理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企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用,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快发展步伐。
2.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外在驱动
企业外在的信息要求企业构建信息化的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商业活动,不仅在现有的市场,而且需要不断扩展销售渠道,把目光放在信息化运作模式上。在信息化的运作模式中,商业风险尤为凸显。商业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信用体系的构建不完全造成的。因此企业需要确定准确的客户信息、获得客户信用状况,控制信用风险,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信用管理体系也以帮助企业最大化的过滤企业无用信息,规避商业企业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部门
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息化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顺利运行,企业信用管理的组织实施。该部门可以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信用管理工作。
(二)完善评估系统
1.自我评估。根据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据,对本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机制体系。对企业的产品、市场、技术等能力进行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给出适合的企业信用策略。
2.行业评估。对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发展评估,是企业时刻了解该行业所处的地位,并根据行业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
3.供应链评估。针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评估,建立供应链数据库,对客户及供应商的生产状况、供货能力、支付能力、日常业务量进行评估,加大与优质供应链的合作,降低企业风险。
(三)改进信息化系统功能
企业在信息化使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业务、财务方面。信用管理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约束、促进企业的信用意识,改进企业信用模式,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信息化的总账模块、应收款管理模块、应付款管理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来构建信用管理体系。
在各个模块中增加信用动态跟踪及反馈语句,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实时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
四、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1.企业内部培养信用意识
牢固的信用意识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顺利实施的前提,企业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从完善自身信用着手,依法开展商业活动,诚实信用、保证提供给客户的信息真实,按时交税,接受政府及会计师事务所审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只有自身信用了,才会和信用的企业长期合作,促进企业持久、良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只有企业加强了信用意识,才会及时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保持与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合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政府加快信用法制建设
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信用管理,并且用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建立信用机制。建立政府网站,进行企业信用评估,确保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如果政府能建立、完善这样的信息化信用管理平台,那么,企业在进行交易时,都可以去政府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交易方的信用等级,明确并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也要充分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也就是加强信用服务公司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信用服务公司相当于会计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帮助分析企业信用风险,创建信用平台,使企业在信用管理建设中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企业独立进行的,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政府的职能,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
课题来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3SJD630100;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411054009Y;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项目(研究性课程)SZDYKC-140203。
参考文献:
[1]陈丹,赵树宽,巩顺龙.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47-51.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4
1.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则可以表明该公司的实力非常的强大。但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企业遭遇重大挫折或者是转型的过程中,较好的信用度可以帮助企业贷款提供便利,这对于缓解企业的发展危机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也是需要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养成较好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便于企业降低风险
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问题是经常存在的,部分客户的拖帐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如果同时出现几个或者是多个类似的事件发生,那么会对于企业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则可以很好的降低上述问题的出现几率,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健康有序与否,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则会非常的融洽,不会出现上述的不利现象,同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3.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客户的删选,从而降低其运营中的成本。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都会充斥在各个版面上,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的干扰,在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下可以快速的核实其信息的真伪,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并且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但是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如果沟通不及时则会严重的降低其实际的效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相关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在缺乏约束性的信用制度约束下,无法有效的实现其体系的构建。再加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无法依据各明确标准来参与到信用管理中来,因而制约了其发展。在具体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信息化的程度较为滞后,因而无法及时的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这对于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的加以改进。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工商管理的运用
工商管理相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企业科学的进行决策的制定与规范化的管理,从而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工商管理也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并且对于该体系的形成与管理也是十分有利的。
1.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起到较强的监督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信用档案,通过这些档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够便于工商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实现。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会定期的进行信息的更新,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约束和促进企业文明经营活动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较强的信息支持。
2.工商管理推动企业分类监督。 “所谓企业分类监管制度,指的是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其所掌握的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是新企业进行处罚以及对守信企业进行奖励的这一种企业信用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实施能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整个工商管理行为,有针对性的监管不同企业行为,对那些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鼓励,对那些表现较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通过这种行为,消费者也会了解大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优化选择所需产品,侧面规范了市场行为,逼迫市场主体提高自身的信用程度,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和保护的对象,国家对企业的发展政策也具有针对性的在调整,相对应信用良好的企业其政策优惠也比较多。工商管理通过这种奖励和惩罚的行为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3.有效的工商管理可以很好的检验企业的正规与否,同时也是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每年工商部门都要按照规定对于企业进行检验,并且帮助企业发现自身运营中的不足,这些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并且通过工商部门的检查可以及时的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也其检验的方式也是各部相同的,并且逐渐朝着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变革,这些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十分有利的。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企业信用;信用体系;完善治理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信用是指财产双方当事人一方以还款承诺和能力为条件,暂时取得另一方财产权的借贷行为。信用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一个基本要件。企业信用体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因为企业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信用是最基础、最普遍的信用形式。企业信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守信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失信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企业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要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加强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企业信用体系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原指在契约基础上与企业具有相关利益的个人或团体。本文借助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引申研究企业信用体系的利益相关者,从另一个视角来探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信用体系具有相关利益的个人或团体,具体包括企业(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债权人)、政府、员工、股东、行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相关利益指的是在一个企业信用体系共生体中的利益关系或份额,是权利主体对自认为是应得权利的要求。相关利益的实现是权利主体之间彼此利益制衡的结果。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各种契约形式,如股票、经营合同、劳动合同、借款合同、供货合同、发票、纳税凭证与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对企业信用体系的影响是相互的,同时成为利益共同体。且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绝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二、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满足
企业信用体系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通过各种契约形式,明确规定(显性契约)或虽无明确规定但隐含(隐性契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一方面使各方即企业信用体系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权利都得到满足,同时另一方面,契约性质又要求利益相关者各方承担责任义务。但是信用风险仍然是存在的,当企业信用体系中的一方失信,例如回避自己的责任义务时,风险就产生了。但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发现,承担某些与自己的目标并不矛盾的责任时,可以一石二鸟地满足自己最大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便会主动行动起来。如企业开始对支付货款并不积极,但当它发现按时支付可能带来更大的潜在利益时,他们便会履行自己的偿付责任。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可以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最多最大的满足,即利益相关者利益达到最大化。
(一)降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的形式和交易的效率。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是造成交易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弱交易风险,首先,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费用了解潜在交易者的基本状况和机会主义倾向,根据历史记录判断其在未来交易中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并评估其信守承诺的能力;其次,如果选定的交易伙伴有较高的机会主义倾向,如曾经发生欠债不还的现象,但根据其他限制条件仍需要与其进行交易,则增加有关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在交易中再次发生的相关条款,制定防范交易行为的有关措施,做好相应的准备,所有这些都要支付相当的费用;其三,如果在交易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实际发生,造成了当事人经济利益的损失,则应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挽回或减小损失,如再谈判、诉讼等。另外,现实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机会主义行为的隐蔽性,机会主义者可以借口外部不可抗力而拒绝承担责任,因此,必须在合同中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与交易相关的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全面的考虑和衡量。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完全合同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会相当高,上述支出构成了交易成本的主要内容。如果企业信用体系是完善的,有效运转的信用机制保证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保持良好的信用。交易者以追求私利为目的,但不以损人为手段,交易双方可以相互信任,并自觉执行契约规定的条款。那么,以上为防范和减轻交易成本损害而支出的交易成本必将部分取消或大大降低。
(二)扩大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范围
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加大了交易风险和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交易者的决策风险增加,交易行为更加谨慎,交易成功的概率降低,交易者甚至可能取消未来的交易。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在消费领域,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欺瞒消费者谋取非法利益,消费者即使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也会因为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而降低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推迟消费甚至取消消费计划。在生产领域,一些企业信用差,交易契约中的时间、交货、结算等条款常常得不到严格执行,货款互相拖欠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并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导致企业不断压缩生产规模、缩小生产范围。同时,由于企业信用整体水平低,很多企业将交易范围限定在具有长期交易关系的交易伙伴范围内,不愿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新的交易伙伴。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就是减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非市场控制,企业信用体系通过在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增强交易者对未来交易结果预期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企业获取交易信息的成本,增强了交易者的交易信心和动机,有利于企业扩大交易范围和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减弱了市场交易对充分信息的依赖,节约了信息成本,降低了交易风险,改变了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促进了企业交易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上进行。
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用体系的制约机制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信用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同时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一)企业信用体系的主体――企业
产权明晰是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础。产权不清,企业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不可能从守信中获取更大利益。通过产权改革,明确产权归属,使企业成为产权的真正所有者,企业产权可以买卖,自由转让。信用体系主体能以独立的财产为基础,完全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在这种前提下,信用体系主体如果不讲信用,不但会失去市场,而且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直接危及到自己的生存或发展。所以信用也是一种资本,它与物质、人力资本并重,并且信用资本能够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起到很好的聚合作用(刘光明,2003),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核心优势。因此企业非常重视重复博弈的价值,重视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做到诚信经营,加强培育信用资本,如:产品与售后服务质量信用,员工忠诚度,企业品牌与声誉等,从而促进企业守信预期长远机制的建立。同时,企业经理人是直接管理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建立规范的企业家制度和经理人市场,将经理人利益与企业信用联系起来,形成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信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企业信用体系的中介――资信评估机构
社会信用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建立科学、规范、公正、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综合信用报告及专项信用报告服务,是完善企业信用系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社会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为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三)企业信用体系的主导――政府
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离不开政府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协调和监管。在全国整规办、国务院国资委加紧受理商会、协会的企业信用评价试点申报以后,商协会、工商局、中小企业局、政府信用管理办与人民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之间的矛盾与摩擦越来越明显。因此由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政府组织来牵头更为可行和有效。另外由于征信数据具有开放性和敏惑性的特点,各国政府都要对其进行管理。不同的国家,由于数据开放程度不同,监管方式也不相同。对于我国来说,监管工作的重点在于体系建设与法规执行:包括规范立法,监督信用管理行业,保证信用信息合法的利用与传播等。随着信用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应该将管理的重点由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直接监督转向对信用法律体系的实施与维护,即通过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信用行业。同时,监管的主体也应由政府向民间机构转移。从西方国家经验来看,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立法,民间机构的作用在于对信用管理体系的维护。
【参考文献】
[1] 李曙光. 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6.
[2] 唐继军.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1):47-53.
[3] 虞群娥,周晓阳.我国企业征信体系模式选择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01).
[4] 龚柏新.征信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