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记分;风险管理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08-04

一、信用记分概述

(一)定义和概念

信用记分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Fair & Isaac公司开发设计的,80年代初在美国受到广泛认同,90年代的时候在英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信用记分是一套为申请人提供的一系列可量化风险因素的统计学工具,将申请人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然后加总得出一个分数,该分数是衡量该申请人的风险程度的指标。信用记分系统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指标组成,这些指标是说明该客户未来会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的较具有预测性的信息,这些指标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使整个测试样本产生一组有辨别力的分数。在信用卡业务中,一般得分越高的申请人,客户的信用状况越好,风险程度越低。

信息是集合了数学与统计学的定义,是做经济类决定时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信用打分的工具和技术一般都是用过去的行为信息预测未来的表现,它是建立在“未来会与历史相似”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表示可以用过去的表现来评估未来的风险。

(二)信用记分的主要类型

信用记分主要有两种类型:申请记分和行为记分。申请记分一般是在客户提出办理信用卡申请时,针对客户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评分,汇总后作为预测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的一种判断依据。根据申请记分可以做出批准申请或者拒绝申请的决策,可以设定给予申请人的信用额度,还可以此为参考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风险定价。

行为记分是在信用卡持卡人获得卡片以后,使用账户进行交易过程中的记分管理。通过对其交易及还款情况的评定,来分析其还款意愿,并且做出是否需要授权、是否增加额度或者减少额度,是否止付账户等决策。通过每月对客户交易行为进行打分,来发现是否有交叉销售的机会,以及是否对客户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等等。行为记分比申请记分更有预测功能。

国际上大型的发卡机构中在申请记分应用的基础上,近来愈发注重行为记分的开发和应用,有的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突破。国内的发卡机构中有的在使用申请记分,但是指标的范围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行为记分一定应用还比较少。

(三)相关变量

1. 坏账户,一般是指在事后看来,当初不会接受的账户。通常是用该账户的历史最差违约状况来衡量。计算坏账户比例的公式为:

B%=NB/(NB+NG)(1)

其中:B%表示坏账户占比;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2. 好账户,指除了坏账户以外的所有账户。计算好账户数量的公式为:

G%=NG/(NB+NG)=1-B%(2)

其中:G%表示好账户占比;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3. 可能性比率,指好账户与坏账户的数量之比,例如,可能性比率为9:1表示10个账户中9个是好账户,1个是坏账户。换句话说,坏账户的比率为1/10,即10%。表示可能性比率的公式为:

R%=NG/NB(3)

其中:R%为可能性比率;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4. 信息价值(IV),这是衡量统计上是否显著的一个指标。

上式中,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TN:总账户数量。

二、信用记分的主要方法与分析步骤

(一)样本数据筛选与获取

在信用记分中一般设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类。以申请记分为例,一级指标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拥有住房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成员等;二级指标是根据一级指标进行的逐项分解,来设定不同的记分区间。

首先确定记分的时间点,并根据当时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风险,以此推断将发展为好客户,还是坏客户的可能性。其次,按照用过去的表现来预测未来风险的假设,从申请资料、征信系统等渠道采集申请人的数据信息。从已有的账户资料中采集样本数据信息,例如违约的客户信息,从中区分好的客户和坏的客户。将行为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整理分析出区分好与坏的客户的人群特征的变量描述。可以使用在12个月内逾期超过90天(或连续三个月)的客户的数据作为区分的标准。按照统计数据显示,一旦账户逾期超过90天(或连续三个月),约有95%的账户会转移到更高违约程度,由此,说明以逾期90天(或连续三个月)可以作为判定发展成为坏账户的主要指标。通常采用滑动分析和每月账户分析的方法来建立行为数据的表现定义。

滑动分析法是通过账户违约状态的迁移情况作为区分账户的好与坏的标准,如果账户违约,说明很少有坏账户可能转变为更好的状态。设定在逾期大于90天(或连续三个月)为考量的依据,坏账户的定义可以确定为由坏的状态转变为较好账户状态的概率很小,而转移到更高的违约状态的概率很大。

每月账户分析法,可以用来测量资产组合成熟度周期。资产组合成熟度周期是大多数账户从导入期变为成熟账户并发生违约所需要的时间。每月账户分析可以描述在不同账户开立的期间每个账户历史的交易情况和违约率。它是反映违约率与账户开立时间之间关系的信息。

(二)数据清理与分类

进行数据清理,就是要剔除有偏性的和不确定的数据,确保记分卡开发样本能够综合反映申请人的情况。主要针对两类账户:一类是申请排除的数据,例如,要排除由于政策原因而被拒绝的客户样本,比如年龄小于规定的底线,月收入达不到基本的门槛标准等;另一类是结果的排除,包括休眠的账户,未进入成熟期的账户(如开户时间小于12个月的账户),卡片丢失或被盗的账户等。最后将样本数据与需要分析的数据按照共同识别的标准进行对照,选取账户号码、申请书编号、客户编号等指标信息。以选定的基本指标来建模,预测未来申请人成为好账户或者坏账户的可能性。

按照能够提供稳定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的组群来建立模型,对需要判断的数据进行分类,一般有两种方法,精细分类和粗糙分类。精细分类是用来检查申请项中的原始数据,以确定其可靠性和使用性。如果指标数据中坏的概率与情理中预料的相反的,需要剔除。如果数据的集中度过高,也应当剔除。

粗糙分类是在不打破标准的前提下,将信息价值丢失最小化,将每个指标的分组数量最大化,组群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三)指标剔除

由于记分卡模型要既稳定,又有一定的预见性。因此,在设定指标的时候,需要将一些受数据质量影响严重的指标进行剔除,例如,一个单身的,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申请人,收入为6万元,与一个拥有住房、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同样收入为6万元的申请人,这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另外,对于由于审批政策必须自动拒绝的条件,也要进行剔除。在选择和设定指标的时候要筛选最具有预见性的指标。

(四)建立模型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并选定基本的变量指标,其中存在内部关联效应的指标,二者选其一,建立多元统计的模型,采用的方法为二元回归法、阶梯式方法和残值分析法。

线性回归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点来找到最合适的线,通过对367条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发现非线性的函数更为适用。如果将θ看作是预计坏账户的函数,则F(θ)表示变坏的可能性,按照二元线性函数有以下等式:

(五)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是将选定的指标通过一个关系等式生成数学的组合,分析一个单一、非独立结果是如何受多个独立的变量影响作用的。回归分析主要有三个阶段:开发已知好坏的模型(KGB),进行拒绝推断(AR),开发已知和推断模型(KIGB)。

将已经获得申请的账户信息放在KGB模型中进行统计,得到一个计算后的得分,该分值就等同于一个变坏的可能性。例如,将表1中的数据通过KGB模型计算后得到相应的分值(见表2),这个分值等同于一个变坏账户的概率。经过测算,这个分值确定为400分,大于400分的可判定为自动通过,小于400分的则为需人工审核。

(六)模型检验

对模型的量化能力进行检验和校准,可以通过基尼系数,来衡量好账户与坏账户的区分度,洛伦茨曲线将累计的坏账户的数量与累计的好账户的数量进行对照分布,进行偏差分析。通过对样本稳定性指数(PSI)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表3,0-0.1是可接受的,0.10-0.25为不好,大于0.25为不可接受。指标5、9、11、13属于主要不稳定的指标因素。

三、信用记分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使用信用记分系统,提高审批决策的一致性

通过对申请者使用一致的、无倾向性的记分方法,使客户的信用评定标准基本相同,审批的依据基本一致。同时,每个分数都代表申请者正常履约的概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一个预测的可能违约概率,使信用评估工作得以量化,从而能够对操作流程和信用风险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

(二)应用记分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减少风险管理的运营成本

将申请人的信息录入记分系统,并且通过记分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包括公共信息的变更,到期换卡的提示等都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搜索并发送相关的提示信息,节省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时间,也减少了相关的纸制凭证打印以及邮寄等费用,从而降低业务运营的成本。每年,大型的发卡机构都需要做出数亿万计的审批决定,记分系统建设完备的发卡机构可以做到90%的申请是通过自动审批系统处理的,如果这些都需要手工完成的话,就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自动处理系统为发卡机构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

(三)运用记分模型,进行自动批准分数的设计和调整,不断改进客户服务

首先,在客户申请时进行申请评分,可以快速做出审批的决策,减少了客户等候的时间。在实践运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按照统计数据的积累,调整设置截止分数,低于该分数,则没有申请可以自动被批准,高于该分数,则申请者会被自动批准。同时,设定特定的分数区间,在这个区间中的申请人不被自动批准,也不被自动拒绝,而是需要人工参与审批再做出决定。随着记分工具应用的成熟和深入,这个区间不断缩小,即自动决策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其次,基于记分系统的给出的得分,给予客户更为适度的授信额度以及是否需要授权的决定;再者,通过行为记分对客户的催收进行细分管理,减少对低风险客户的催收工作,使其更好的用卡。

(四)动态管理信贷资产,提高资产组合管理能力

通过信用记分系统,特别是行为记分系统的支持,发卡机构可以动态地管理信贷资产,对可能出现的损失给出更合理的预期,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统一地执行相应的政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从而提高对信贷资产的综合管理能力。

(五)将客户进行系统区分,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增加业务收入

通过记分系统区分出好客户与不好客户,对于较好的客户可以给予更快速的业务处理,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且可以进行交叉销售,获得更多贡献度;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执行基于风险差别的价格策略,收取更高的交易和业务管理费用,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

参考文献:

[1]Michael Auriemma, “The Bank Credit Card Business”,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Second Edition,2002.

[2]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BRC on the Active Credit Card Encashment Risk” Indications No.74 [2008]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BRC,effective date:05-19-2008.

[3]Robert D Manning,“Credit Card Marketing” ,A&S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A&S Companies ,first Edition Copyright@2002,Hickory N.C,USA.

[4]Nicholas Yannios, “Risk Model in Credit Card Business ”,risk training at the head office of ANZ ,Melbourne, Australia ,2007.

[5]江明华、任晓炜,《信用卡持卡者人口统计特征及透支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4,(4)。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2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商业银行传统的法有信贷决策的“6c”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信用评分模型来管理信用风险。世界各大银行在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下,都在着手自己的模型研究和建立工作,央行也不例外。邮储银行发展资产类业务是从零开始,在没有不良资产的良好基础上,如何有效借鉴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对邮储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省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还处于试点阶段,信用风险管理也仅限于培训和自学,还未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升华。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邮储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贷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从省分行到市分行再到小额贷款营业部,从信贷管理人员到信贷员,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县支行多为兼职,势必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监管不到位,极易出现信用风险。

(二)、信贷队伍专业人才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懂财务、金融、市场的专业性人才,通过他们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决定是否借款。目前,我们只能由省分行信贷部对信贷从业人员进行简单培训,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显然很难达到从根本上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的要求。

(三)、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偏于简单,风险揭示不足。目前,我们对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管理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还能力的预测;对信贷员的依赖性过大;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管理结果有待检验。由于邮储银行面对的主要是农户和微小企业主,很多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可行性也大为降低。

二、对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一)、 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认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邮储银行成立时间不长,要对信用风险管理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必须首先在上层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把握稳步与发展的平衡点,如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到基层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

(二)、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法律和商誉风险等)。风险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风险共同对银行的资产构成威胁,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整个机构各层次、业务单位的各种风险实行通盘管理,而通盘管理的基点就是信用风险管理。所以说,信用风险管理这项工作要涉及多个部门,既需领导支持,也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制度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包括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3

论文摘要:论述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衡量的方法及实施相应方法的一些必要的条件。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要求:大力发展评级机构;主动地寻求风险平衡,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方法的深入,积极开发风险控制工具;信用风险衡量方法从简单向复杂的转变。

1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风险的规定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起源于前联邦德国赫尔斯塔银行(HerstattBank)和美国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NaitonalBa~k)的倒闭。这是两家著名的国际性银行,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1974年9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十国集团及中央银行监督官员在巴塞尔开会,讨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与管理问题,自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文件。1795年签订了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库克协议),该协议对海外银行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监管的重点是现金流量与偿付能力,这是国际银行业监管机关第一次联合对国际商业银行实施监管。随后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和风险控制内容也不断深化。

2003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称“新巴塞尔协议”)进行第3次征求意见,以对新的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做出最后的修订。委员会的目标在2003年末最后一个季度完成修订,并于2006年末在成员国家开始执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3个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在计算最低资本要求时,需要考虑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creditrisk,marketirskandoperationalrisk)。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在资本规则上跨出了一大步,而新资本协议在不断改进中反映着风险测量和管理技术的提高。新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使最低风险资本要求和每信贷风险面的规范评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第一次将操作风险和最低资本要求结合起来。相对于旧协议而言,其风险衡量的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单一框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衡量方法,以促使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水平。

2风险的衡量

新巴塞尔协议在计算最低资本要求时,主要考虑3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或错误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新协议对风险的衡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1信用风险的衡量。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衡量有两种方法:标准法(TheStandardisedApproach)和内部评级法(hTeIntenralRatings-BasedApporach,IRB)。标准法是一种“被动式”计量方法。评级的标准质量不能由银行本身自行控制,核心是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内部评级法则是一种“主动型”的衡量风险的方法。用IRB方法的银行必须依靠他们自已内部对风险评价来决定某一给定风险水平下的资本需要量。其中需要考虑的要素有:违约可能性(probabilityofdefault,PD),给定违约水平下的损失(1ossgivendefault,LGD),违约风险暴露水平(theexposure atdefault,EAD),有效的到期日(effectivematurity,M)。IRB方法分为基础和高级方法两种(foundafionandadvanced)。基础方法是指在一般原则下,银行提供自己对PD(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对于其他风险元素则依靠监管层的预测。而高级方法中,银行自己提供更多自己的预测——PD,LGD,EADandM,并且使之满足最低标准。无论哪个方法,银行必须使用风险加权函数(irskweightfunctions)以获得资本需要量。每个银行也许在进行内部风险管理时,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如何,其采用的方法必须保持合适和一致稳定性。

2.2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衡量。市场风险的覆盖范围很广,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价格风险等,量化难度较大,因此,新协议建议各国监管当局在《补充规定》所提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足最低资本量,并对市场风险加以特别关注。操作风险也存在量化困难,新协议第一稿并未提出任何计量方法。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在新协议修改稿中给出3种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①基本指数法,指以银行过去3年内的平均年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来确定应对操作风险的必需资本量;②标准法,把银行的业务分为8个不同领域:公司金融,交易,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然后分别计算操作风险指数,再乘上某一固定比例得出所需资本量;③高级测量方法,采用此法的银行必须取得监管层的同意,由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测量系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确定。高级测量方法的使用则需要一些特别的标准。如果银行采用较高级的方法在没有监管层同意前不得转为较简单的方法。另外,如果监管层发现采用较高级方法的银行不再满足相应的条件,有权要求其转为简单的方法直至满足相应条件为止才能再转为高级的方法。

3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是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其中风险衡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资本充足率的正确计算。风险衡量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得到由于某些风险因素而导致在给定收益的情况下损失的数额或在给定损失的情况下收益的数额的行为过程。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风险的衡量方法做出了灵活而详尽的规定,对我国的风险衡量与监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旧协议相比更具有包容性,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并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标准法。标准法的采用则需要外部评级机构来进行。国际上比较活跃的评级公司,经常将政治经济问题混合来考虑,并偏向于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评级的准绳。因此我国有必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权威评级机构,并通过实际运作,提高国际影响和地位。信用评级机构应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对政策环境、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质量、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偿还债务的意愿及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

3.2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新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的衡量有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在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内部评级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全程化管理的核心手段,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在管理上成熟的标志和外部市场评价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的重要参数。内部评级能够提供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非预期损失率、违约敞口等关键指标,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RA—ROC考核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和运用内部风险评级,商业银行把各种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加以归集、识别,进行标准化提炼与量化度量,使银行审慎管理从经验型的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因此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接轨,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3.3主动地寻求风险平衡。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因此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要做到风险的平衡——收益和损失的平衡,即风险资本抵御损失的能力和业务利润计划的一种均衡。商业银行应在完成巴塞尔委员会所要求的计量出风险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不仅仅被动地通过增加风险资本准备来防范风险,而是根据协议充足比率的要求和商业银行自身有限的资本准备主动地去调节和配置信贷资产组合,并且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风险实施全面控制和管理。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统筹制定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实施银行全面风险控制技术,对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过程。它可以简单用“348”的框架来描述。即3个维度: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银行的各个层级;目标包括4个方面: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银行的4个目标服务;银行的各个层面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面都必须从8个要素进行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4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 风险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长期以来国外银行也十分注重风险的防范,也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制,对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但此次的危机也暴露了国外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结合当前形势就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1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制度体系上看,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

1.2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缺陷主要是:

(1)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由于体制问题,造成长期以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

(2)缺乏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一些银行建立了与各类风险挂钩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但从风险管理流程看,对风险的识别、测量、评估和控制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和风险管理技术(如Var、Credit Metrics等)。

(3)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一些银行业务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或者仅有在分行局部使用的系统,或者现有系统的功能不能满足要求,亟待改进;在风险分析系统方面基本采取以部门业务分工为边界,具有明显的部门割据特征,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造成信息重复、数据接口不一致、阻碍信息共享和顺畅运行。

1.3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

(1)信用风险评级理念尚未确立;国内商业银行对于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多数银行忽略了信用风险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尚未真正做到从风险识别、度量、防范、控制的角度认识信用风险评级。

(2)信用风险评级方法不科学;目前现代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不完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分类结果可比性;评级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但定性分析主观性强,定量分析数据的质量不高,且可操作性局限,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3)信用风险评级组织体系缺乏完善的制度配套;国内多数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组织体系。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流程简单、粗放。信用等级的高低一般仪与授权、价格等相关,与风险识别、管理手段等联系不多。

(4)政府部门参与信用评定的程度高,信用评级独性差。

1.4衍生金融工具方面

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理论的研究落后与实务,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披露,确认与计量方面没有统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财务报表的风险加大,从而导致余融风险。

2原因

2.1金融市场的特点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是人工培育和政府推进的结果。这个成长特点决定了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既有成熟市场的内在风险的一般性表现,又有因人工培育、制度健全导致的制度性风险的特征;既有体制转轨时期特有的伴乍风险,又有旧体制下累积沉淀下来的历史性风险;既有由经济基础和结构性原因所导致的风险,又有由经济主体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相对来说,风险管理的难度更大。

2.2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差异

我国长期以来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状态,且带有较多的行政色彩,衍生盒融工具起步也较晚,对衍生金融的披露、确定与计量,与国际惯例不一致,财务根表风险加大,而银行的信用等级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务数据来确定,金融风险加大。

2.3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诱发金融风险的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2.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以及信用风险揭示与评价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尚未真正确立适应r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恰恰是我国社会信用环境恶化的根源所在。

2.5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膨胀、投机性资金流动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这也同样增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

3风险规避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征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

3.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应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3.2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性”原则。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谓金融创新中,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还被分配到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及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使金融活动背离’广“谨慎经营”原则。当风险集中爆发,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时,为时已晚。因此,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佶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防患于未然。

3.3加强客户信用风险评级

美国次贷危机的源火就是荚目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低了信标准的门褴,因此:

(1)正确认识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工怍的要性,转变风险评级理念。信用风险评级工作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正确地进,亍风险评级,合理地确定信贷政策、准确地定价、合理地授权,最终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

(2)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可以通过精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首先应逐步建立统一、规范、严谨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完整与充分。其次,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的内部评级模型,开发适合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再次是打造一支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实施和维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4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应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方面来设计,重点放任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佶、应对方面。同时内部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如平衡积分卡法,结合银行特点从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发展方面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建立建立一系列绩效评估体系。

3.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它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业务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机构提出的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落实后,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此法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1)建立套完整、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与计量模型。(2)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目前风险管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风险价值法(VAR)、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资产组合调整等方法,各有自身的局限性,需综合使用其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6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趋同问题

国际金融创新的产生时间短,各国对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缺乏充分认识。因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时,应结合我国金融业现状采取相应策略:

(1)理论上,准则要与国际趋同。

(2)实务上,要科学的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完善各种工具的操作技巧、风险管理办法、会计处理原则等;有选择分步骤地采取逐步试点,使我国金融创新逐步走向世界。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 对策与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领域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正在从适度宽松的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将要面临信贷紧缩环境,从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余额来看,虽是持续降低 ,但考虑到 “股改剥离”的因素,截至2010年第2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则分别高达2.3万亿元和6.24%。面对不良贷款“明降实增”的现状和趋势 ,如何加强其信用风险管理、实现稳健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目的在于信用风险平衡。但面对信用风险的不断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基础数据的收集。基础数据不统一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其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

(二)内部评级法难以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有效使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真实披露内部评级结果的激励机制,运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率水平存在缺陷。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数据缺乏连续性、数据质量不高、评级标准过粗、人为因素较大、尚未确立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对债务人、债项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三)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行的“打分制”淡化了信贷员的责任,对财务指标的分析技术比较落后。

(四)现代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的引进存在制约因素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现代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在我国引进的总体环境还不成熟,所以,这对现代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的引进存在制约。

二、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

(一)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 由于贷款占其资产的主要部分, 因此信用风险的管理通常集中在信贷风险。这种损失被理解为只有当违约实际发生时才会产生。国外对于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方法有:

1.主观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对借款人的道德品质、盈利及还款能力、资本实力、抵押品的价值和经营环境等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2.五级贷款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是金融机构在美国货币管理办公室最早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共分五个级别: 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这种评级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对资产组合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并针对不同级别的贷款提取不同的损失准备, 是一种被动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3.基于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信用风险一旦经过度量模型确定后, 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规避和化解这些风险。一般来说, 现代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规避和化解更多地运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散和对冲。

(二)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及管理必将与国际接轨, 金融监管原则和技术也必须符合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和要求。因此, 用信用风险模型分析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及所面临的风险, 防止集中授信, 进而为其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世界著名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向公众公布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信用度量术模型

信用度量术模型是由JP摩根及美洲银行、KMV公司、瑞士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旨在提供一个在风险价值框架内估计信用风险的方法,用于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性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计算。

2.信用风险附加模型

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是瑞士银行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6年开发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它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精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务人对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服从泊松分布,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模型使用一个连续随机变量来描述某一信用等级客户的违约风险。

3.信用组合观点模型

信用组合观点模型是由麦肯锡公司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蒙特·卡罗模拟法,于1998年开发出的一个多因素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它主要用于信贷组合风险的分析。该模型将违约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

4.KMV模型

KMV模型是由KMV 公司(现已被穆迪公司收购)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它将信用风险与违约联系在一起。KMV模型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公司资产看做是公司债务的期权,当公司资产价值少于短期债务加上50%长期债务时,债务人就会违约。模型认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价值是对公司破产而不是公司违约的准确度量。

三、国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运用较多, 比较成熟的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的方式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60-04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银行业面临激烈竞争、银行监管逐步强化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必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促进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商业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模型化、风险控制策略中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以及经营管理中采用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为主要特征。而中国银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目前看,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确定风险战略、风险偏好与风险回报水平;从决策层次上,优化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从具体分析技术上,建立和完善风险评级与风险定价的技术模型体系;从实施策略的工具选择层次上,加强信用衍生工具的创新研究;从管理方法上,逐步确立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等。

参考文献:

[1]Jon Danielsson.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2.Vol.26:1407-1425.

[2]John B.Caouette.Edward I.Altman.Paul Narayanon.Manageing Credit Risk: the Nest Great Financial Chanlenge[M].John Wiley &Sons.1998.

[3]Dimitris N.Chorafas.Credit Drivatives&the Management of Risk:Including Models for Credit Risk[M].Prentice Hall,1999.

[4]Berkowitz.Jeremy.How Accurate Are Value-at-Risk Model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2002.Vol.57 (3):1093-1111.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Credit Risk Modeling:Cu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1999.省略/press/ index.htm.

[6]Kildegaard.Arne.Banks,Systematic Risk,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Vol.47 Issue 4.p345-359.

Thinking Abou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anks’ Moder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 Ying-hui1,2

(1.China Construction Bank,Beijing 100032,China;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