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1

民营经济解决劳动力就业大问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社会就业人口,国企职工总数则仅为3000万人,但国企与民企双方占用资源却远远不匹配。民营企业始终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发展民营经济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民营企业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据统计,我国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税收的40%等均来自中小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还在国企改革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兼并或收购了破产的国有企业,吸纳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处于劣势的民企还与国企公平竞争,取长补短,推动我国各种经济模式不断进步。民营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民营企业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参政议政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中华老字号”民营企业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珠三角企业为什么纷纷倒闭?

近年来,有关珠三角企业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继“空手道”高手张海之后,资本玩家顾雏军相继“出事”,预示着科龙与健力宝这两家知名企业神话的彻底破灭;而TCL这个家电行业里的领跑者,在国际化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今后上半年出人意料地亏损6个亿,其旗下的多元化产业几乎全部处于生死线上!还有南方高科、熊猫音响、东洋空调等等也纷纷倒闭或衰败。无独有偶,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有1/3被淘汰出局。真是三年河山三年河西,当年的“先驱”变“先烈”,曾经的“明星”变“流星”。难怪有人惊呼:中国企业的“寿命”如此短暂!

经济全球化及微利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国内大多数行业的竞争程度,国内民企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同样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长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有的却困难重重,举脚维难,昙花一现?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有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勇于变革,以变应变;有的企业却不思变革,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民营企业不变革风险更大

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最大的特征就是“剧变”,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下去,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变”应“变”,而绝不是以不变应万变。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它们充分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及时进行变革,这样不但成功渡过了危机,而且通过变革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另一些企业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却畏之如虎,带着侥幸心理在一天天的等待与观望,直到企业危机四伏,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这时才想到去变革,然而船到江心补漏难,变革的最佳时机早错过,这时的变革成本与风险已经非常大了。

无庸质疑,任何变革都会存在一定风险。正如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君王论》提出:世界上没有比推动变革更难的事件。因为多数当权者一般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对于变革一开始就持否定态度,员工由于对变革后是否对自己有利看不清楚,也不会对变革给予十分的支持,这就导致变革管理很难被推动。

但不变革的风险更大,正如达尔文所说:“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美国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只有内部的变革比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更快时,才能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舍此,别无选择!

变革是“摸着石头过河”

什么样的民企需要变革?因为变革是有成本与风险的,所以民企老板一般不会轻易地推动变革。企业只要还活着,就会有问题;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要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局部、短期的小问题,只要通过规范化管理就可以解决了,不必一定要进行变革。变革是可以通过一些征兆看出来的。例如: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降,如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和浪费严重,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创新,如企业缺乏新的战略和适应性措施,缺乏新的产品和技术更新,当一个企业出现以上征兆时,应及时进行组织诊断,用以判定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加以变革的必要。

借助外脑。包括像麦肯锡等等,这样来解决本企业变革的问题。因为每次变革就意味着很多人要卷铺盖走人,每次变革就意味着公司有很大的变化,借助外脑,专家说这个企业应该怎么样做,这样往往比直接做变革要来得快。这样外部机构比较客观、专业,所下的诊断结果比较容易令人信服,相对来更能被各个部门接受,这是一种方法。

大刀阔斧地换人。比如说换执行总裁或CEO,包括部门负责人,也就是所谓的聘请“空降兵”,这比较适用于那些关系复杂的大中型企业,如当年科龙出现问题后,就聘用屈云波到科龙任副总裁进行内部变革。

企业内部发现变革的力量,包括从企业内部提升一些有想法、有创意、有决策的人员进行企业的变革。企业内外部因素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借助于外部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制订方案的时候,我们高度重视“外脑”的作用。

变革需要执行力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愿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陈留彬,2006)。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活动达到新的高峰。然而,由于与国有企业处在并不对等的社会政治地位,民营企业常常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因此,随着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与效果。之所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原因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有性质的企业(含国有控股的企业)的所有者本质上就是全体人民,所以国有性质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民营企业就不同,其所有权理论上归属于投资者。因此,从所有权理论上并不能合理解释民营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那么,民营企业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呢?如果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履行社会责任呢?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怎么样呢?这些问题关系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亟待回答。

本文将通过对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来考察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尽管民营企业主观上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民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还停留在较低的认知层次上,比较关注于职工的工资发放和社会捐助,而对工人的其他福利、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还很不够。这并不符合目前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体面劳动”与“绿色经济”等要求。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认识不足。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都认可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的观点,但是很少民营企业认可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观点。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的不清晰看法,极大地扼制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鼓励民营企业自觉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理论分析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英国政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在自愿基础上采用高于最低法律规定的标准。美国商业与社会责任协会(BSR)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公司在考虑道德价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人民、社区和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在此,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民营企业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然后分析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措施;最后再分析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

(一)意愿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而为了实施长期价值最大化,必须解决好由于管理者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负责而导致的多目标冲突问题。如果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是不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将使企业变得更有利可图(Jones,1980)。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民营企业不仅应对股东利益负责,而且应对界定清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即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是为了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一种伦理性责任(Donaldson和Preston,1995)。噸观点从根本的价值判断视角来论证企业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认为这样做完全类似于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任务(Freeman,1984;Clarkson,1995)。按照这一观点,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改善,就意味着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但这对所有者利益的关注程度有可能下降(郑海东,2007)。然而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高度统一的,对所有者的责任是硬约束。因此,对所有者利益的关注程度即使会降低,降低的幅度也应很小,因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制度约束都不允许其对所有者的责任大幅下降。考虑到对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方面责任的一个上升而另一个又不下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强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而且,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日益发展与壮大,社会公众对民苜企业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要求的心理压力,也会促使其越来越注意所有者以外的利益,从而促使民营企业管理者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也会为民营企业带来声誉效应,从而为该企业日后的经营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这也可能促使民营企业愿意履行社会责任。

(二)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那么,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又要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履行社会责任呢?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法。综合现有研究,我们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整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法。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以下两类: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对于所有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尊重并保护所有者利益,诚实报告企业财务信息;对于员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给予员工适当待遇(包括教育与培训、工资与晋升、安全与健康);对于供应商和顾客,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交易公平并诚信,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改良和开发产品、广告的合理化、给予产品使用指导、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政府、市民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社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改善社区环境,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政府,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遵守法律,特别是在反垄断法、产业结构合理化上的合作、抑制通货膨胀;对于市民团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慈善捐赠,并负担社会贡献的经费;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招聘公平,积极推进社会活动、监督和公开社会活动的结果。

(三)效果

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其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更有利可图。实际上,承担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它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其他手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建立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获取竞争优势(郑海东,2007)。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了经营中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对于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所有者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财务资本;员工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智力资本;供应商为民营企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和劳务;顾客通过购买民营企业的商品和劳务,而维持了民营企业的再生产。对于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和广大社会公众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为民营企业所有者以及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它们也是民营企业的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政府可以维持民营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保障生产经营和相关合法利益。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这些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改善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价值。而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民营企业的要求不一样,民营企业可以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与企业价值的提高。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企业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绩效,提高企业价值。但是,这个观点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呢?有很多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这个观点。陈留彬(2006)、郑海东(2007)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述。,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效果与其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留彬,2006)。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由于无法通过档案数据库来较准确地获取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和效果相关数据,我们通过向民营企业管理者发放问卷调查方法,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和效果。根据现有研究成果(陈宏辉,2003;陈宏辉和贾生华,2004;姜万军等,2006;金立印,2006;李立清,2006),结合我们的理论分析,我们首先初步设计一份问卷,并向一些问卷对象进行了预试,然后,我们再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除考察调查对象特征的相关问题外,最终的问卷共包括三大类问题:(1)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愿度的题项;(2)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法的题项;(3)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效果的题项。我们共计向民营企业发放了248份问卷,收回了200份问卷,剔除6份回答前后矛盾的问卷后,共计得到有效问卷194份,有效收回率达到78%。信度分析表明,该问卷的Cmnbaeh''''sAlpha系数为0.83,这表明我们的问卷符合探索研究的需要。

考虑到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我们在研究设计中,尽量将问卷调查对象分散化。分别给出了问卷调查对象所在行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盈亏状况等分布情况,以及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职位等分布情况。

(二)问卷调查对象分布特征

从中不难发现,调查对象遍布各个行业,问卷调查对象分布比较分散,排除了调查结果会受到问卷调查对象分布特征的影响。调查对象所在的企业规模63%为小企业,主要原因是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

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度调查

我们分别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

从客观方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仅仅31%的民营企业正在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而一半的民营企业都将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列为企业长远战略。这反映出尽管民营企业主观上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是,这仅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目前他们并未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而在“经营过程中是否考虑社会效益”问题上,考虑者与不考虑者几乎各占一半。这进一步佐证,在客观方面,目前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度并不高。结合表3关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民营企业意识到需要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这个主观意愿仅仅停留在主观意识方面。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程度远远低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因此,如何调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将民营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转换成客观现实,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仍然是国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法调查

我们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的内容;另一方面考察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只有在认识到社会责任涵盖的具体内容,才可能更好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的內容调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根据的第1-10题的顺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考虑股东、债权人、政府、顾客、员工、供应商与同行、知识产权拥有者、社区与社会公众(第8-10题都指对社区与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调查对象认为,民营企业不仅对相关利益者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搞好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是民营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第11-15题分别表示调查对象对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认识。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应该有效配置资源,诚信经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并采取先进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又必然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

(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考察

在认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之后,我们进一步考察民营企业如何履行其社会责任。表6描述了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总体管理情况。则具体描述针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

给出了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情况。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并没有集中统一的模式,不同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并不相同。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83%)都没有设立社会责任部门。这进一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要想民营企业有效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譬如,构建若干套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在民营企业进行免费培训与推广。

给出了民营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可以看出,多数民营企业对职工的薪酬福利的保障仅局限于工资方面,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职工都没有“五险一金”和带薪休假。这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职工薪酬福利制度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工作生活保障性不强,离联合国劳工组织与中国政府倡导的“体面工作”要求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描述了民营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看出,多数民营企业(73%)已制定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但是,与客户互动方面还不够,经常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的企业仅占44%,设有专门渠道接受客户意见反馈的企业不到一半(49%)。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对客户社会责任的履行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一大筐,实际行动却没有”的层面上。这可能由于民营企业规模不大,而无暇顾及客户的社会责任。但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民营企业骨子里就没有重视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两部分描述了民营企业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情况。仅有2%的民营企业从未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但是,大部分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集中在救灾(90%)与扶贫(53%)两方面,环保、社区公益与教育等方面的参与度很低。这表明,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但是,参与的层次较低,仅局限于对临时性的突发灾害与贫困人口的救助上,还不能形成持续的、永久性的社会公益救助制度。表9B描述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捐助的具体方式。民营企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的主要方式是捐助财物(98%)、参加公益活动(75%)与履行社会义务(55%)。而具体到社会捐助的方式,捐助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公益组织捐助(41%)。这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捐助的相对混乱局面,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捐助体系,从而也难于对社会捐助形成有效监管,进而容易让人怀疑捐助财物的使用效率,这反过来又会挫伤民营企业社会捐助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整体情况不太好,仅仅56%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考虑环保。在不同的环境保护方式中,相对较多的企业采用的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47%)。采用其他方式的企业都不超过30%。这表明,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几乎都是被动参与的,即被动参与其他组织或单位举行的环保公益活动。很少有民营企业主动采取相关环保措施。因此,在全世界都提倡“绿色经济”的今天,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民营企业自觉主动地实施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不容乐观,经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民营企业仅占27%,而且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主要是财物信息(53%)和工资福利(53%),披露其他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民营企业还不到30%。这进一步表明,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很不够,以致即使履行了相关社会责任,都懒得去披露。也可能是,目前信息披露没有针对社会责任信息制定具体规范,以致民营企业“无法”可依,不知道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以就不披露。而社会责任信息的不披露,又会挫伤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为企业外部人士无法获知他们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所以,为了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管制部门,尤其是会计管制部门,要及时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调查

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效果必然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我们在调查中,也考察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大部分(89%)的民营企业都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仅有9%的企业持相反意见,而这也与88%的企业关注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的结论非常一致。这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将履行社会责任当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手段。

但是,在调查履行社会责任对除了提升企业形象之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有怎样的影响时,民营企业的看法并不一致。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比例分别仅为38%、35%和23%。而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增加企业成本与降低经营效益的企业比例也达到37%和14%。这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的观点,在民营企业中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结合前述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的观点的一致认同,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还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即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好处,还没有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对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

在调查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时,76%的民营企业认为可能会。这个结果再一次印证了前述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增加成本(37%)和降低经营效益(14%)的调查结论。这些结果再一次印证了前面关于民营企业不愿意积极主动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观点。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要想民营企业积极主动地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避免挫伤民营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呢?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民营企业(51%)认为需要改善信息披露。结合前述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不够理想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目前,要想改善信息披露,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强制民营企业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并且制定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能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愿性披露。自愿性披露并不能有效激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另外,也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31%)认为,为了防止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国家应该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使民营企业科学规范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要防止不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探析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增多和逐渐壮大,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大都是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且多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记帐,只是在必须对外提供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民企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机构相对简单,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这就决定了民企的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要求比较全面,综合能力要强。但目前很多民企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民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还认为财务就是“记帐”、“算帐”,那么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就不能提供给管理者。

(二)民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

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制定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轰动全国的庄妈妈净菜社宣布关门,负债近百万元,究其原因是不懂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而导致破产。

(三)信息失真严重,难以取信社会。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会计报告体系不规范,其原因是日常会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民企缺乏大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民企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一)货币资金的管理

货币资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以确保全部应收的资金均能收进,并及时地予以记录;所有资金支出是按照经批准的用途,按规定的签字程序进行的,并及时正确的予以记录;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及时盘点、对帐,并得以恰当保管;应合理的留存货币资金,确保企业有充足又不过剩的金额,避免资金的闲置。

(二)物资采购与存货的管理

企业物资采购占全部货币资金支出的绝大部分,同时存货又是公司最主要的流动资产,所以必须加强对这两方面的管理,以确保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债权债务资金的管理

企业要保证债权债务的核算准确、记录清晰,不存在长期挂帐的现象;应收帐款与其它应收款要及时催收,财务部要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呆帐、死帐。

(四)三项费用的管理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程序进行签字审批,以确保各种费用的支出均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进行;同时按不同时的内容与时间对费用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相关费用得到合理控制的目的。

(五)收入成本的管理

收入主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生产经营收入应是企业的主要收入,但除此之外可能会有营业外收入。由于取得收入的来源不同,有必要按照经营活动的性质对其形成的收入进行分类,分为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等:成本支出主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需要与收入配比确认,因此,成本的分类与收入应基本相同,分为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等。

企业要加强本部份的管理,收入要正确的记录与分类,以确保企业收入的完整性;在正确分配与记录成本支出的同时,要保证其真实性。

三、如何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

(一)民营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取得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支持,需要良好的财务会计记录和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民企应转变用人观念,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在财务人员的聘任中,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靠科学的用人制度建立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

(二)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资金支持力度,资金是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成功的保障,为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应切实解决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会计工作改革经费不足问题。

(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涉及财务工作相关人员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在授权范围内行所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等。

(四)重视财政税收、金融理财方面的咨询。以达到充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在税法的规定范围内合理避税,减少纳税成本;对投资和融资,可通过聘请或咨询金融方面的专家,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得到理想的投资效益和融资成本,借助管理咨询公司,加强财务监管和风险防范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4

一、企业家素质的内涵

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兴衰。目前关于企业家素质内涵的阐述有不同的见解。远大公司总裁张跃先生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企业家素质应该包含:一高、二强、三多、四稳。一高:境界高;二强:欲望强、耐力强;三多:多才、多艺、多兴趣;四稳:原则稳固、方向稳当、作风稳健、情绪稳定。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认为企业家素质应该包括:诚信、把握机遇、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冒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十大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计划能力,学习能力。经济学家熊彼得则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

一般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1、诚信。虽然目前一些不具备诚信素质的企业家仍然存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善,而且这些不诚信的企业家已经感到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诚信表现在对客户的诚信、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对社会、社区的诚信、对下属、员工的诚信。

2、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企业的发展实质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企业家经营理念的变革与战略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3、创新的思维、敢于冒险的精神与务实的作风。创新思维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之一。但创新总是有风险的,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冒险的精神,同时又具有务实的作风,善于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创新带来的经营风险。

4、良好的个人品质与杰出的管理才能。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企业都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都必须通过完备的契约安排来协调彼此的利益,则企业的成本将无比高昂。因此,凭借企业家良好的个人品质与杰出的管理才能建立起来的个人权威与协调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热情的重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

目前在对企业家素质的衡量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固然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家素质的一个反映,但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人为操纵,而且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等非企业家素质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考察一个企业家素质高低,应该有比营业额及短期利润水平更丰富的指标。

成功的企业家绝大部分是高素质的企业家,而高素质的企业家也大部分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家的素质高低时必须要透过表面数据。企业的持久增长能力才是衡量企业家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民营企业家在经历长期的创业过程和经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后,对市场规则、对企业发展等都具有了比较深刻的看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应有素质要求也有比较正确的认知,自身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但民企老板身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思想守旧,小富即安,不够关心政治。不少学者认为,广东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升级慢,发展后劲不足,都与企业家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自身调整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1、诚信意识不够。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虽然目前市场环境已经大为改善,但当初通过不诚信获得的原始资本积累仍然具有深深的烙印。所以虽然平时这些民营企业家能够清醒的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关键时刻却往往作出决然相反的决定。

2、对环境认知、洞察与适应的不足。前几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国民营企业是“兔子脑袋,恐龙身体”。就是说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过来,仍然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去指挥现在的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民营企业不但没有逐渐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等,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意识或者根本不懂发展战略。

3、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可能致使许多企业不敢创新,或者已有的创新由于无法规避风险反而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这正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或者规避能力不足。

4、个人修养与管理技能有待加强。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管理培训,同时由于其作为企业[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家的成长早期对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并不高,所以目前在企业内部推进现代管理时普遍遭遇在企业建立个人权威所需的品德修养尚有欠缺,对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对管理技能掌握不够。

三、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路径选择

1、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首先要解放民营企业家

尽管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但如果将民营企业家的时间过多的耗费在各种会议以及应付各种检查、处理同各部门的关系上,无疑是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家才能的一种浪费。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企业家的无谓劳动,民营企业家才有时间去

思考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解放民营企业家同时还要避免权力对企业经营的介入。权力的介入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造成民营企业竞争的不公平,扭曲民营企业家的经营观。解放民营企业家既包括政府与社会解放民营企业家,也包括民营企业家对自身的解放,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并进行科学授权,将自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2、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3、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业培训

在国外,企业家队伍大都是专业队伍,只有5的企业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国内的企业家只有5接受过专业培训。企业家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如性格特征或悟性高低等等;有些是在工作与生活中养成的,如待人接物或团队精神等等;有些则是后来通过学习获得的,如知识或修养。这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民营企业家的专业培训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培训,也包括理念的更新、专业技术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

4、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

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根本。激励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必须得到承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预警;财务预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在繁荣经济、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外合作、市场开拓、社会稳定、安排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民营企业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家族化经营现象严重、管理体制落后、财务风险意识很差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及成因

民营企业是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的,而广义的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和国有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企业以外的其他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包括内资民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内资民营企业又有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城乡集体企业、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制的企业。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在一系列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财务收益与其预期财务成果产生差异。企业中的财务活动一般是指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资金分配等,相应的在各种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各异。

(一)融资风险

筹集资金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因此融资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风险筹资等方式。因举债而使民营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就是筹资风险。风险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不当、举债过度、筹资方式以及筹资时间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民营企业经营一旦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目标,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出现困难,甚至因此会出现因不能偿债而破产的情况。

(二)投资风险

民营企业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过大风险、企业领导者挪用资金风险、投资决策风险、信用政策风险等。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因素有国家经济政策、通货膨胀、证券市场等;主观原因有投资决策失误、长短期投资信用政策制度不合理、民营企业领导者对外投资期望过高、对于投资缺乏科学预算、预测与可行性评价分析等。

(三)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其常见的有现金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内部控制风险、领导者授权风险、领导风险等。这些都是因为领导者法人行为操守失真、企业经营管理薄弱、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风险意识薄弱、缺乏不断学习等原因所致。

(四)资金分配风险

在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以家族式或几个人合伙形成的,企业有了收益,在分配上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分配额度的多少,在生活中也往往如此,使得民营企业很难留住人才,这就会产生收益资金分配不均的可能性;另外也会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偷逃税款、滥用资金等现象发生。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的现状分析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使损失减至最小。财务危机是指民营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包括运营失败、商业失败、技术性无力偿还、资不抵债、正式破产等。预警是指事先知道并发出警示,以避免或尽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预警要求管理人员依据相关指标的变化来预测企业财务即将呈现的问题,及时向利益相关者提出警示。在现阶段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财务预警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的,在资金、技术、管理上无法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其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其经营者只会考虑如何挣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只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这是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在民营企业中存在预算无法执行、可行性分析缺失、忽视长期利益、财务预警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民企根本就不设。

(二)财务预警理论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财务预警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研究,尤其非常重视定量和实证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大多照搬国外的预警理论,主要是对国外财务预警模型的介绍和评价,之后也有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一些预警的指标框架并开始引进国外的研究方法,并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其研究对象一般都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的,而专门对民营企业的财务预警方面的理论研究匮乏。

(三)财务预警方法陈旧

现阶段财务预警方法的运用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征兆。而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各种模型的运用,主要有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以及其他模型。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无论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方法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即使有也是在运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深入完整的论证不多,单独适用于民营企业的预警方法少之又少。

(四)财务预警管理落后

民营企业最初的存在形式是家庭手工作坊、“夫妻店”,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一些主要投资者所有,其中家庭式企业更为普遍,管理模式单一。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多样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错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他们大多并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专业化管理的教育,在企业中会出现管理层次不清、责权不明的现象,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较多采用经济的方法,如物质奖励、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等。管理方法单调难以在企业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因此,民营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对财务预警的监控和执行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构建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现金管理不当,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普遍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存货核算不规范,成本管理严重恶化;财务制度缺失,内部控制薄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失真等。这些往往都是导致民营企业破产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生财务失败所致。因此,良好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控制是确保民营企业成功的关键,但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绝非易事,企业如果事先警示,未雨绸缪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构建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对于民营企业避免财务危机、防范财务风险、降低损失、提高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民营企业都要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财务预警体系,从企业整体和综合财务指标的控制上,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和可能导致企业失败的各种因素,这是确保企业能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建立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也是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最基本的职责。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系统、连续、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水平,任何管理状况和管理活动均要通过财务活动来体现。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成熟的现代化民营企业来讲,建立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是一种必然。

四、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内容

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是指民营企业运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以此为核心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以加强财务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管理的运作体系。它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民营企业理财的有效方法和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内部信息者使用体系、外部信息者需求体系、定性体系和定量体系四个子系统。其中定性体系是由企业战略、内部控制、人员素质、领导水平等组成;定量体系包括具体运用的各个比率和各种模型的实证分析;内部信息者使用体系主要由信息生成、信息转化、信息传递、信息监控等方面构成;外部信息者需求体系侧重于外部信息者如何利用民营企业对外公布的有限信息进行决策,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决策和信息反馈。

五、构建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民营企业有很多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用一般大中型企业风险的防范措施;在构建过程中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这是预警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民营企业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使自己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主体,时刻要有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收益意识。除此之外,还应保证整个预警体系中信息的畅通、完整、及时和反馈,财务预警体系的最终价值体现在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评价能迅速反馈到决策者那里,并使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同时,要能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协调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预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本身财务的相关管理,而且还要充分注意企业的其他管理,不仅如此,还要结合民营企业自身情况,充分结合民营企业的社会效益,综合全面地为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民营企业财务预警贯穿于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它是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的经营管理体系。真正的预警体系不仅能够给投资者风险提示,而且会给企业的管理层敲响警钟;不仅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鸣,等.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 黄文夫.民营在中国[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 吕琦.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东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04-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肖传伦(1982-),男,广东阳春人,助理经济师,从事人力资源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订单逐步减少,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的民营企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东莞民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位,关键是人才的吸收和培训。但是东莞民营企业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素质普遍都比较低,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因此,了解培训、剖析培训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提高认识、转变民营企业培训的现状,真正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东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

东莞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东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至2008年2月,全市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已达45.29万户,全市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848.35亿元.私营个体经济缴纳税收69.07亿元。东莞民营经济催生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专业村镇,有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大朗的毛织、常平的物流、长安的五金、清溪、石龙的电子等 [2],东莞民营经济正逐步向科技化、外向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东莞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一般情况下企业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往往存在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东莞民营企业管理特点:劳动密集型,员工人数多,管理层级多,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东莞民营企业对培训的重视是不够的,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有的企业开展了培训工作,但是缺少与培训专业机构沟通或是对员工培训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理想。民营企业不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营企业业主本身由于受以前教育条件限制,很多民营企业业主的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初中水平。根据对东莞某大型民营企业员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该民营企业员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小学13.54%,初中42.32%,高中36.24%,大专及以上7.9% [2]。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重视员工后续教育问题,没有开展培训工作,企业发展方面也有所阻滞。

二、东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东莞民营企业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大部分民营企业对培训工作漠不关心,投入的资源少,在过去一年的培训记录调查中,有48.4%民营企业没有培训记录,一年三人次以内的企业为24.2%,三至六人次的企业占6%,六至十人次的企业也占6%,而十人次以上的企业则占15.2%。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培训,更多的只是关心组织业绩和其他事项;有的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培训是一笔“花钱买流失”的赔本生意;有的企业将对员工各项技能不满意归结于招聘不对路、个人素质低劣等因素,他们并不认为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技能,改进态度;有的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认为如果投资培训,无疑占用一部分资金,影响其他能更快、更明显带来效益的部门、项目的运营 [3],再加上民营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使培训的收益没有保证,培训是纯粹是一项成本。

2.对培训的期望过高。企业安排一次培训不容易,对一次仅二至三天的培训抱有很高的期望,把它当做灵丹妙药,希望能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于是,培训中普遍存在内容庞杂、目标过大、人员过杂的现象。然而,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培训计划才能解决,况且,许多问题并不是单靠培训就可以解决的,如企业制度问题、市场问题等,所以企业对培训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甚至还企图通过培训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3.培训内容安排欠科学。从培训内容来看,新进员工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理论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这属于员工共性教育;岗位实践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岗位安排,培训时间长短不一。除岗前培训外,在职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为主,有19.2%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没有太多的帮助,有30.8%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一些帮助,有67.0%的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较大的帮助;对企业组织的培训和自己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查时发现,员工的培训内容需求远远大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内容,有的企业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表现在对培训课题的确定不够细致,针对性不强,没有完整的系统性。

4.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从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培训体系来看,尚无法保证有限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诸如:培训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专门设计的课程、培训评估工作不彻底等等。根据调查表明,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有30.2%的员工认为当前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者联系不紧,有34%的员工认为培训师水平不高,师资力量有限,有35.8%的员工认为没有培训考核机制。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大多反映,培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聘请企业内部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管理者讲课,他们一般没有教学经验,因而导致培训效果欠佳;如果请专职教师,他们又往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相脱节。

三、东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1.转变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观念。培训能够提高员工士气,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运营水平,从而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形势下,东莞的民营企业应对培训重新进行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培训是一种投资,是一种收益很高的投资。其次,培训是企业提供的一种工作条件。求职者在考虑一家公司时已开始重视其提供培训的情况了,企业也应向求职者展示自身的培训待遇。再次,企业培训应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因此,民营企业应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在员工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施相配套的培训方案。而且这些培训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道路。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符合需要的培训方式与课程。必须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建立合理的培训对象选拔制度。员工的培训基本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普通作业人员四大类 [1]。

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他们所在部门年度工作绩效状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培训部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最后确定高层培训计划。对于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重点是提升和拓展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普通作业员工,培训的重点则主要在于岗位技能的训练,在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平衡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来做好培训工作,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沟通,与公司的最高层、与各部门的经理及主管甚至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达成上下一致的培训需求。

3.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评估体系。对于培训活动的评估,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以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水平。考核评价的对象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项。绩效评估是以培训成果为对象进行评估,包括接受培训员工的个人学习成果和他在培训后对组织的贡献,培训绩效评估指标有:反映指标、学习指标、成果指标等,这是培训评估的重点。责任评估是以负责培训部门和培训者的责任为对象的评估,培训责任指标有:培训计划评估指标、培训设施评估指标、培训师资评估指标、培训教材评估指标、培训成果评估指标。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方向,改进培训工作。对培训绩效,可以分别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考核法和现场成果测定法进行评估。

4.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培训。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重视是培训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东莞企业培训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东莞政府督导、民间组织发起举办了东莞企业培训成长联盟交流会。讨论了如何规范企业培训市场。包括以后企业培训行业应更加细分,比如“生产、营销分离”模式等,使服务更加专业化。近年来,针对东莞民营企业竞争力不足,人才素质普遍比较低的问题,东莞政府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培训工作,推出了“111工程”,是指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对100名民营企业家、1 000名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 000名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培训。另外,东莞政府2009年启动了新莞人培训工程的计划,计划到2010年在新莞人中完成45万人次的技能提升培训和40万人次的岗前素质教育。新莞人培训工程,将首先铺开岗前素质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两个方面。培训后新莞人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证书 [3]。东莞政府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培训工作,给民营企业减少负担,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东莞民营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产业变革、民工荒等压力,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激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损耗、改变员工行为、加深企业文化,使民营企业更好地立足于市场中。本文对东莞民营企业培训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认为东莞民企应该先从转变民营企业培训观念着手,然后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培训体系,同时东莞市政府也应该积极支持民企的培训工作。有关东莞制造型民企人力资源培训模式的特点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伍祺,杨剑.高效培训[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5:121.

[2]东莞市统计局.东莞市2008年鉴:经济篇[K].省略.

[4]东莞市长安汇力人力资源网,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