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宏观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1
如果一个市场不能给参与者长期稳定的收益,就没有投资价值,有的只是投机价值。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这是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成了赌场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实质上存在两个股市,一个管理层的,一个是投资者的。从管理层来说,股市就是一个融资的场所,是国家的一种调控手段。近二十年来中国股市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和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的。从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一个展现个人才能和发家致富的地方,但十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只能是一种梦想。因为我们的管理层最怕的事情就是股市要上涨,最近证监会主席说股市一天上涨4%就睡不着,多年来管理层已有足够的经验让股市涨不动或只跌不涨或多跌少涨。党的富民政策如果不能在股市中得以落实,股市就只能是少数人发财、多数人遭殃的场所。什么时候“政策市”变成了“百姓市”,什么时候股市的问题就真的解决了。
一、跌不下去的房价
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我们怎么办?这里提供两个思路:一是个人的观点,从投资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成为共识的投资最终结果都不太好。2007年的中国股市和2012年的中国白酒都可以证明。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以1890年售价为10万美元的房子为基准,1997年房价是11万美元,2009年为12.5万美元。从一个长期角度看,10万美元的房子和10万美元的存款差不多。这是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顶峰时,日本的地价是全世界最贵的。据说当时全东京的地价总和居然超过了整个美国的地价总和。这时候打死也没人相信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因此,当时日本社会最疯狂的一个说法是:卖掉东京,然后买下整个美国。遗憾的是这种“伟大”的设想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去实现,泡沫经济就开始全面崩溃,股市暴跌,地价也大幅下降,日本经济从此进入20年的停滞期。据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地价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回忆,他在东京的表哥在泡沫经济前夕,用5亿日元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亿日元。可见,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当然,中国的事情不好说,也许房价也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房价多少合适?这是中国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房价的认识和判断。就个人而言,你如果有钱买得起房子,这个房价就是合适的。如果你要借钱买房子,但是每月的收入能供得起就是合适的。国际上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房价合理性,一般认为6∶1以下比较合理,即5-6年的家庭总收入能买到一套房子,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我国的家庭年收入较难统计,加之不少人买房子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所以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方法。个人认为,较准确的方法是用个人月收入和每平房价之比来衡量。在当下中国,由于我们在生活上较能咬牙坚持,所以如果你一个月的工资性收入能买到一平的房子,我认为房价就是合适的。换一句话来说,100平的房子你如果用十年的收入买下来,就是一桩划算的投资。深圳、上海、北京住宅均价20000元/平以上,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太高了。
二、挡不住的通胀
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量而引起物价上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现在我国政府已把它视为头号敌人。2012年,每月CPI(消费物价指数)一公布,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要神经紧张一阵子。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人们闻涨色变。2010年我国CPI上涨3.3%,2011年为5.4%,2012年政府折腾了一年后为2.3%。我国CPI构成中,房价并没进入(美国占比40%),食品占了31%以上(美国只占6%),而这两年食品类价格上涨都在10%以上,民以食为天,我们见面礼就是“你吃了吗”这句话,食品价格大涨当然会引起紧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我国吃饭问题不会是大问题,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一种现实写照。没听说过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国破家亡的。我们现在不止是吃饭,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只要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能和国民收入或GDP增长保持同步,就不会出大问题。有关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都在9%以上,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只有6%多一点,而财政收入经常在20%至30%以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算财富总量,2012年我国仅货币财富就超过了100万个亿(1979年是830多亿),比美国多40万亿以上,是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不知是否可以说国强民富。但问题是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大多数财富并不掌握在老百姓手中,马汰效应让他们感到害怕。
通货膨胀是一种对穷人的残酷掠夺,简单的例子是我国房价飞涨,富人们财富大幅增值,而穷人只有望房兴叹。投资房子是富人的专利,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进行资产配置的。穷人们就是再努力工作,再省吃俭用,结果只有一个———离房子更远了。现在老百姓的命根子是房子,时下的中国,民以房为天。有一个词叫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普通老百姓越缺少的越买不起的东西,涨得越厉害。最绝的是股市天天跌,而房价天天涨,于是老百姓财富大幅缩水,而富人们资产爆炸式增值。富人榜上中国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这才是老百姓受不了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如果通货膨胀是以年率3%—5%的速度增长,而居民收入以年率5%以上速度增长,通货膨胀并没有什么可怕。但如果维持现在的分配格局,不出五年,世界首富不是万达的王健林,就是恒大的许家印,没美国人什么事了。四、用不完的外汇外汇是什么?书本上的解析很多,但都不好懂。其实外汇就是一种债权,就是一种可以用于国外支付的手段。就是一种可以购买外国东西的凭证。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外汇就是能在国外用的钱。除美国外,外汇是证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美元是世界货币。
世界上的东西有了美元就可以买到,美国不用储备什么外汇。历史上美元与黄金等价,或者说美国人把美元弄得跟黄金一样,把全世界都忽悠了。与其他国家比,美国的发展就少了一种负担,多了一种优势。就象两个人去旅行,一个人背着包袱,一个人轻装上阵,心里的感受当然是不同的。中国就象背着包袱的那个人,由于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常办签证,我们的包袱越背越重。我们的外汇储备其实就是这个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我们看起来那样的光鲜。中国人总喜欢争第一,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稳居全球第一。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美元。不到3年,2009年6月,外汇储备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从2万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如果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很会做生意,赚了不少外国人的钱。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外国人流进的钱也不少。这些钱可不是善主,总有一天要出去的。正像一些文艺作品说的笑话一样,他们要的是潘长江进来,姚明出去,其实就是笼中虎,要吃人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积极锻炼身体,争取跑得比老虎快;要么把笼子造得特别结实,不让老虎跑出来。但做到这两者都不太容易。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2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3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4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5
关键词: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课题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项目,课题名称:秦皇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课题编号:20130626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6日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在有些高校的本科教学中,也作为一些人文类、理化类和工程类学科的选修课;这门课也是大部分高校经管类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宏观经济学不同于微观经济学,他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的或者是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关系到每个人,因为它影响到收入、工作前景和物价,因此了解宏观经济的如何运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来说。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已经确定的科学领域。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人们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比如长期经济增长的某些决定因素,但是有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比如经济波动的根源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的是传递人们已经获得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同时也指出我们到目前还没有充分理解的领域。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准备应该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等,但是很多高校开设宏观经济学是在大二上学期,或者是将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经济学设置在同一学期开课,有的则将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经济学安排在宏观经济学后面开课,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储备的不完善,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很难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尤其是增加了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难度。所以,只有经过对一系列课程完整、系统的学习后,才能融会贯通地学习宏观经济学。
(二)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三)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
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
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题是引起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学习题内容很丰富,国内教材的习题偏重于计算,国外的教材偏重于案例和数据分析,各有各的侧重。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或者章节的同时选取恰当的习题和案例练习,学生会马上整理老师讲过的内容并重新审视学过的概念和公式,深入进去建立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式,尤其是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案例分析,是锻炼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好机会,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在做题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创造和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这种应用学过的理论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可以启发学生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强调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范式,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文安.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2012.7.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国内宏观经济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现代网络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浏览、搜索、购物等行为产生的数据日益增多,致使人们迈入了数据以大量性、多样性、价值性和高速性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我国,大数据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和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目前,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人们的理念、行为和习惯,其中,本科高等教育也深受影响。随着大稻莸募铀俜⒄梗现代教学技术不断转型升级,出现了慕课、微课、翻转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本科教学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何追随大数据时展带来的深刻改革,对教师掌握日新月异的现代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已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对应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和管理统计学等课程教学的影响及相应的调整策略。尽管刘涛雄和徐晓飞(2015)、姜疆(2016)、申红艳 等(2014)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但鲜有文献研究大数据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因此,本文拟在大数据时代探讨宏观经济学本科的教学改革。
1 宏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主要考察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短期的经济波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宏观经济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如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考核方式偏向固定化等问题。
1.1 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可以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讲授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为主,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清楚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内涵,任课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消耗了教师太多的精力,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区开展实践性教学。
1.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
大多数高校的宏观经济学仍采用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授教材附带或自作的PPT,课后解答疑难问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且教师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听讲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这不利于提高学生提问、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完全掌握了教学进度,学生基本上按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空间不多,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考核方式偏向固定化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课程成绩一般按照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成绩等)与期末考试成绩3∶7或4∶6的比例加权平均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对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内容的情况,但也可能存在教师在试题命题过程中因为没有为主观题和客观题设置合理的比例,而出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通过考前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问题,未能检验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也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2 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大数据时代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新颖的案例等资料,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既丰富又生动的素材,为推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为学习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财政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为参加研究生入学、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校等用人单位的招聘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2.1 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要形成大数据思维,同样,大数据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也需要具备大数据的思维。为了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任课教师要紧紧跟随大数据时展的步伐,积极参加各种运用大数据改进教学的培训、进修,认真学数据时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并不断将这些教学技术和方法引入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
2.2 多渠道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添加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任课教师可辅之以海量数据信息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与纯粹理论知识教学不同,基于现实经济现象的数据案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并提高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可分别引入基于扫描数据、网络搜索数据、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预测CPI等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有章节的内容基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大量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更新、修订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增加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更加繁重艰巨的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决策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有必要加入宏观经济分析。
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通过对比宏观经济指标、构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宏观经济动力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加以判断和预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拓宽了宏观经济分析所用数据信息的来源,并提高了数据信息获取的时效性。目前,国内外运用大数据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预测(尤其是现时预测)、宏观经济分析技术、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数据挖掘等领域。
第三,借助大数据时代媒体报道拓宽知识面。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可推荐学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等财经类电视节目;《21世o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纸杂志的财经报道,多渠道关注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 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实践教学。
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出发点,任课教师可以以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与大数据相关的课题、论文,将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前沿引入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经济问题进行选题,如何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如何查找和整理文献,如何搜集大样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并加以修改等方式增加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研究学习能力。
此外,还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开展实践性教学。“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等与宏观经济运行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电信、零售等应用大数据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强与这些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活动。“请进来”是邀请这些单位既熟悉宏观经济学分析,又精通大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展报告、经验交流座谈会。
2.4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保障。具体来说,教师可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制作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接着按照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将每章节内容制作成PPT、视频、练习题、测试题、讨论题、评分标准等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上传至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在线教学平台采用交互式的短视频学习模式,以10分钟左右的片段式多媒体视频为主,并在线完成配套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掌握枯燥无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可以相互发表观点、交流意见、提问、解答等,有利于增加师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线教学平台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忆退化曲线提醒学生哪些内容需要及时复习,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平台记录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可提炼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状态等信息,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2.5 实施多元化考核
在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在线学习和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等情况。如,其可根据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完整的在线学习过程(包括每一个知识点内容的学习进度、完成配套练习和测试的情况,完成答题的时间、答题的熟练程度、答题的顺序和答题的次数等),并结合参加实践性教学的情况、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课堂表现、出勤等综合考核,给出合理的课程成绩以及相应的评价。
3 结 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生动的案例等资料。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紧扣大数据时展的脉搏,充分把握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有利条件,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大数据资源,合理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大数据服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6(3).
[2]方霞.教育大数据助力《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
[3]卢盛峰.大数据背景下《财政学》本科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4]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5]刘帆.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6]刘涛雄,徐晓飞.大数据与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