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管理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1

2004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由国家发改委依照规定职责和国务院确定的企业债券发行总规模,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企业发行债券,并要求发行人做好债券发行担保工作。

2008年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改革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取消强制担保,并将先核定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

2007年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工作,试点办法规定了实行审核制、保荐制等制度安排,同时明确市场化定价、不强制要求担保等内容。根据该试点办法,上市公司开始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2

关键词:新能源;公交车;政策支持;运营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36

1 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场化的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机制

公交集团充分争取政策支持创新求变,整合包括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商、研发机构、充电运营服务商等在内的社会资源,发挥终端用户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探索出以“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为核心的市场化应用机制,利用产业关系形成了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商业模式。

1.1 争取政府政策,创造产业创新环境和发展环境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阶段,政府政策是关键,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税费补惠等方面进行产业扶持。深圳市先后在财政补贴、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备,为公交新能源车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在新能源车辆示范阶段的购置补贴、营运补贴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鼓励专业的充维服务商投资充电站建设和新能源公交运营的充维服务,鼓励“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模式的应用。可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系列举措为新能源公交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为新能源公交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2 创新融资方式,解决新能源车辆高成本购置问题

公交属于民生事业,公交企业普遍在微利和负债率高的状态下运营。即使在政府补贴后,新能源车辆购置价格依然较传统车辆高。公交公司采用融资租赁解决车辆一次性高成本购置问题,在公交行业属于首创,为新能源公交推广提供了宝贵思路。融资租赁由银行、我司、车辆生产企业、充维服务商共同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等相关协议,以融资租赁形式购置新能源车辆。

第一、融资租赁方式解决的根本问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全额信贷,形式上是分期支付本息,但本质上与分期付款有明显的不同,且成本低于分期付款,一是没有即期付款,二是融资租赁期限与新能源车辆经济寿命一致。因此,融资租赁大大缓解了高额购置成本引起的公司现金流冲击,保证了新能源车辆的顺利投放和公交企业的平稳经营,为今后的新能源车辆大规模购置提供了可循的方法。

第二、融资租赁具体操作方式。融资租赁的参与方有四方,即深圳巴士集团、车辆制造企业、融资租赁机构、充维服务商。由充维服务商向车辆制造企业购买整车(包括裸车和电池),融资租赁机构向充维服务商购买裸车,公交企业向融资机构就裸车进行融资租赁,这一模式解决了整车销售与车电分离之间的困扰,既满足了整车销售的要求,又实现了车电分离的目标。

2 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车电分离和新能源车辆充维结合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辆(尤其是纯电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能源车辆重要的价值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在使用中的技术稳定性、衰减性尚不明确,使用周期难以评估,这对新能源车辆使用成本的测算带来困难,运营风险较大,需要进行专业管理和维护。根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思想,整合了充维服务商动力电池管理和公交企业车辆运营的优势,建立“车电分离、充维结合”的应用联盟模式,降低了新能源公交在产业链上的系统成本应用风险。

3 重视车辆使用跟踪与分析

利用EAM信息管理系统,积累技术数据,对新能源车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提出新能源车辆改进建议和意见。目前,新能源公交客车基本是在原有常规客车平台基础上开发研制而成,大多设计仍采用常规车辆的技术参数与工艺,其质量可靠性并未经过实践检验,设计上的缺陷在使用后不久逐渐反映出来。作为用户,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使用跟踪与分析,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对新能源车辆的整车技术极为重要。

例如:在2015年5月,2台五洲龙混合动力大巴相继出现大梁断裂,一度危及行车安全,不得不暂停使用。嵩县公交公司与车厂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查找原因,发现混合动力车型对比常规车辆增加9箱动力电池组,而原有底盘强度不足以支撑其自重2.7吨的质量,所以造成大梁应力最集中处开裂。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仅为彻底解决故障指明了方向,也为发现与整改新能源汽车的其他设计缺陷提供了思路。在车辆使用者的建议与指导下,还帮助车厂解决了混合动力大巴中央控制盒渗水短路、纯电动大巴轮胎偏磨等问题。

4 完善管理体系,提升新能源公交车运营水平

嵩县公交公司从营运管理的角度,借助智能运调系统与电池监控系统,通过加强运调管理攻坚,合理投放新能源车辆、优化线网和车型结构、挑选合适驾驶员、因地制宜制定营运方案、提炼使用要素关键点、创新调度和管理模式等举措,不断完善新能源车辆运营管理保障体系,克服新能源车辆推广阶段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升新能源公交车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4.1 掌握动力电池充/放电规律,优化运营方案,提升车辆使用效率

新能源车辆主要在能源补给方面有别于常规柴油动力车型,续航能力受到能源补给的影响较大,且能源补给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如何协调、安排能源补给是新能源车辆营运调度模式的关注重点。嵩县公交公司根据车辆的性能特性,定期组织对新能源车辆的充电时间、单位时间的充电量、充电后的续航里程等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对比分析,逐步摸清和掌握新能源车辆的充/放电规律,研讨充电与补电的最佳时段。并根据电池统计数据,采取夜间满充电与白天平峰补电相结合的策略,分别制定始发站配置充电桩的运调方案和始发站未配置充电桩的运调方案等,以此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4.2 导入动力电池监控系统,进行新能源公交实时监控

嵩县公交公司在新能源车辆中导入动力电池监控系统,借助充电服务运营商中国普天的网络监控中心接入智能化运调系统,更好地为新能源车辆公交运营提供支持与服务。该系统具有四大功能:①监测所有注册入网车辆,实时掌握车辆位置及动力系统状态;②监测整车充电与行驶中动力电池实时性能;③全程监控联网充电机运行状况与充电站消防系统;④具有视频安防监测功能,能在监控中心远程监测各站点作业面。这些功能有效提高动力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实现了全天候高度集中式运行监控,提升了充电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3

关键词: 企业信用政策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商品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竞争,为了保住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便向客户提供信用销售。赊销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信用政策,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用政策概述

企业信用政策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权衡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与成本,为指导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处理赊销业务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总称,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组成。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通常以坏账损失率表示,它是公司评价客户信用质量的基本准则。具备了信用标准,管理人员才能判断是否给予客户信用和给予多大程度的信用。

(二)信用条件。

公司的信用条件包括给予客户的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率和折扣期限。每一个公司都规定有一般性的信用条件授予大部分的客户,尤其是没有与公司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的客户。经常使用的信用条件是2/10,n/30,其内容为:“从发票开出次日算起,折扣期10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现金折扣率,超过折扣期付全额,最迟30天付款即信用期。”

对于签有长期合同的客户,公司经常提供多个价格和信用条件的组合。制定信用条件时,要进行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因为不同的信用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和成本。

(三)收账政策。

在正常情况下,客户应按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客户拖欠货款。收账政策就是指对于逾期的欠款公司应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对于信用质量不同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

二、企业制定信用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

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这种观念。首先,现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为求销售业绩的增长,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增加销售,吸引客户,扩大市场,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薄,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和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效评价存在问题,许多企业在经营中将绩效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

(二)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独立有效的职能部门。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政策制定和实施,由于信用政策主要涉及到销售和财务两方面,因此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财务人员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样,信用政策的有效性往往受部门利益的严重制约。销售部门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即销售业绩的上升,可能会偏向制定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结果是在实现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信用风险;相反,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即利润的增加,则偏向制定过于严格的信用政策,结果是在应收账款回收上颇有成效,但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而且,当出现了问题时,销售部和财务部常常会相互推卸责任。

(三)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宽的知识背景,有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及公关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如销售人员往往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及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财务人员则往往缺乏营销、信息、公关及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由此容易导致企业在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不能及时地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对本企业的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情况掌握不足,等等。

(四)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信用信息支持。

信用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客户资信方面的信息奇缺,不仅企业缺乏必要的客户资信,社会上提供此种资信的中介机构也有待逐步健全。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一般以销售部提供的客户档案及以往的销售记录为依据。其实,除销售部门以外,企业的其他部门也掌握了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客户信息,对客户有不同侧面的了解,由于缺少独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他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客户各类信息之间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入到客户的档案中去,再加上这些信息还主要依靠人工或简单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采集和处理,这使企业所撑握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五)信用额度的确定不科学,过于随意。

首先,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对客户设立信用额度可能会丧失有利的商业机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即使确定了信用额度,也是企业依靠自己对信息的分析和理解来定的,没有参考竞争者的经验。其次,信用额度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客户,而且额度一成不变,不曾对信用额度进行再评估,以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

(六)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落后,忽略了对收账政策的制定。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应收账款常年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企业应收账款合理水平,账龄长、坏账率高等问题给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带来了致命危害。企业信用政策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组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信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两方面,忽略了对收账政策的制定,使应收账款缺乏健全有效的催收计划和催收方法。这样,由于缺乏收账政策的要求和指导,企业对应收账款收回往往靠客户的自觉,有些款项超过了信用期限都没有发现,有些款项被拖欠了一段时间之后才采取催收措施,这样,影响了应收款的有效收回,增加了坏账风险。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各个运营环节。

(二)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为了贯彻实施企业内部管理牵制制度,信用管理部门应当独立于销售、财务部门。在组织隶属结构上,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信用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信用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除应当具备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及公关等各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有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

(三)重视客户资信管理。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收集储存主要客户信息。一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能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实行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在收集客户信用要素的基础上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整理和归档,并时时把握客户信用状况的制度。

(四)实行信用额度制度。

所谓信用额度,是指公司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的最大限度,即应收账款明细账户余额控制的警界点。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有关资料,为每一客户设定一信用额度。在日常业务中,企业可以连续地接受某一客户的订单,只要对该客户的赊销额不超过其信用额度,就可以对其办理赊销业务;一旦超过信用额度,除非经企业有关部门批准,否则不能再对该客户提供赊销。它虽然不一定能够提高客户付款的概率,但它可以限制不付款引起的坏帐损失。同时,应随着市场销售情况和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企业可能和愿意承担的赊销风险的变化,定期对客户的信用额度重新加以核定,使信用额度经常保持在企业所能承担的信用风险范围之内。

(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对及时全部地回收账款非常重要,必须建立体系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如回收账款责任制、账款催收程序、账款时间管理、定期账龄分析、委托第三方处理程序等。大多数西方企业从发票开出的第一天开始管理应收账款,并有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在超过3个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一般会转交第三方专业机构处理,若第三方机构的追索努力仍无效,企业就会考虑采取司法介入等手段取得最终解决方案。

总之,现代企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用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信用易破产的时代,如能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政策,并予以坚定不移的监督执行,那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4

1 企业发展中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1.1 建立信用管理机构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使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得以顺利推行,就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鉴于此,企业应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可由董事长或董事会兼任该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工作,确保信用管理有专人负责。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以下日常工作:认真调查并分析客户的资信情况,对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与确认;对风险较大的交易事项的处理方案进行审批;联合财务部门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并以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追讨[1]。

1.2 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为了确保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要对应收账款进行长期控制之外,企业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形象,并逐步增强客户与员工的忠诚度。同时,应协调好部门间的冲突。鉴于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的信用制度是实现信用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尤为必要。该制度体系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信用方针、对信用治理权责的划分、对人员的奖惩措施、具体的操作流程、出现矛盾冲突问题时的解决对策、信用资源管理及管理过程的评审、信用绩效考核、信用过程的优化改进等。企业在对信用管理制度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该制度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不应将其分解至企业营销及财务政策当中,必须进行单独订立,进而体现出信用管理制度的独立性。通过该制度,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用输出业务活动进行指导与协调,主要包括销售、财务、储运、物流、清欠、法律及信用管理等部门[2]。

1.3 强化信用风险控制

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客户管理、授信决策、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环节,现将业务环节划分为以下三个信用风险控制阶段,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3.1 事前控制

企业要做好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工作,为信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信用管理部门应从多渠道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结合信用评价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将客户信用评价结果记录到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中,形成客户信用档案,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的实际变化,及时对客户信用档案信息进行更新。

1.3.2 事中控制

企业要合理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限、销售折扣、信用额度,从而控制或规避授信决策风险。在信用标准方面,企业要全面考虑市场环境、自身财务状况、库存水平、市场战略以及客户分析情况等因素进行制定,并根据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修订信用标准;在信用期限方面,企业要以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适宜的信用期限,规定客户最长的还款时限;在销售折扣方面,企业要鼓励客户进行现金交易,对付清现金的客户给予一定价格折扣。同时,企业还要鼓励赊销模式下的客户在短期内付款,给予其一定发票金额折扣;在信用额度方面,企业要考虑自身资金周转、生产规模、销售政策、库存量等情况,确定最大信用额度和保险系数,避免因过度授信而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1.3.3 事后控制

企业要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应收账款成本,确保应收账款到期后全部收回。信用管理部门可采取账龄分析法、跟踪管理法等方法监督应收账款支付情况,对逾期账款制定催账目标,采取适当的催账策略[3]。

1.4 完善受信管理机制

1.4.1 前期管理

信用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对它的获取需要以信用评级作为基础,鉴于此,企业受信前期的信用管理应以提升自身的资信水平为主,以此来确保信用评级的正确,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到一定数量的信用额度。提升企业资信水平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在受信前期,强化信用分析评价指标的管理,具体应包括以下指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与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资产抵押及银行记录等。

1.4.2 中期管理

企业在中期受信管理中,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方式、债务结构及还本付息方式的选择等。按照获取信用途径的不同,受信条件、偿还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为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依据企业的信用需求,对企业的受信途径及额度进行科学合理地组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受信成本。

1.4.3 后期管理

对于受信方企业而言,其在后期管理阶段,应加强应付账款的管理,确保到期款项的及时偿付,避免信用受损[4]。

2 企业发展中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2.1 有助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信用管理作为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存在对于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理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可以帮助企业从诸多客户当中挑选出最佳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强强联合,信用管理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借助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能够对客户源进行优化,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的客户,并将一些劣质的客户排除出去;在信用期内通过对重要客户的考察与筛选,并运用灵活的信用政策,在与重要客户的业务往来中增进彼此的关系,最终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2.2 有助于落实科学管理制度

信用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旦企业失信其面临的最终结果将会是破产、倒闭[5]。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企业必须做好信用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应收与应付账款的授信与受信管理。通过信用管理,企业可以做出定性的评判与决断和定量的分析与控制,同时,信用管理集诸多学科于一体,如系统理论、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对于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有助于科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2.3 有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是实现销售最大化,而通过构建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整体信用交易能力,有效规避销售中产生的各种信用风险,避免因信用风险给企业带来资金损失,从而保证销售策略的顺利实施。在信用管理体系下,客户管理、授信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均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配合企业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授信政策,从而确保企业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5

[关键词]赊销 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

一、企业信用政策产生的原因及选择必要性

(1)企业信用政策产生的原因

为了应对市场日趋加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赊销来稳固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地位和扩大产品销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价值。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利有弊,这种应收账款信用政策也不例外。其信用也是会产生成本的:第一,机会成本。赊销金额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情况更加明显。这种资金占用暂时为客户调剂了资金余缺,但从销货企业来看由于未及时收回这部分资金耽误了用于其他投资,收益降低。第二,管理成本。销货企业对一个客户赊销首先要利用掌握的信用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审查与全面管理,防止应收账款变成坏账。这些对客户的调查与管理的费用就形成了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管理成本。除上述两种成本外,还有坏账损失成本和收账费用成本。所以,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投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是企业资产管理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于是企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破茧而出。

(2)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面临各方位的竞争压力,赊销是企业扩大销售利润的一种选择,当赊销开始运行时,企业管理要做出相对应的活动,例如:客户的调查和监督、账款的追收等。这给企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原有的管理方案和销售部门很难适应这种新生命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赊销的运行全面负责,还必须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财务和销售等部门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来配合新的企业信用管理。在有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信用管理被看做是企业的生命。没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设计和科学的信用管理。企业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对于企业的总体利润也会降低。因此,完善信用管理政策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信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信誉问题。

二、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根本所在,依据某种数理方式对企业经营状况给予分析和评估,若收益大于成本,则企业信用政策比较有效;但收益小于成本,则企业信用政策判定无效,既不能使用。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对于任何企业面对未来长期投资方案,决策者都希望未来能获得利润价值比始日投资金额要多,叫做该投资的净现金流量,或称为净现值(NPV)。其优点是:综合的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的均衡优化、项目在整个计算内的全部的净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的风险。

2.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工具和最主要的方法,它是通过计算同一期财务报表上有关指标数据加以比对,求出比率。采用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是可以准确判断企业对于资金的安排是否可靠,能反映企业曾经达到的水准。

3.趋势分析法。它是以同一单位某一时期为基数将连续几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资料作纵向对比,观察其成长性。通过趋势分析,评估分析者可以清楚的判定该企业在特定方面的动态变化趋势的好坏和大小。

4.结构分析法。它通过对财务指标中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的分析,从而看出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有何地位。与此同时,对比连续几年各项目所占比重,来判断该项目的比重是提高还是下降。

5.相互对比法。它通过某项经济指标与性质相同的经济指标之间进行对比来说明数量差异。是信用评级中及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既可以是当期与上一期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还可以与指标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2)定性分析法

1.5C信用评分法

5C理论是企业信用评级的基础,它是一种定性来分析一个企业的信用标准,是否存在风险的评价方法,是西方国家银行业考察信贷客户的广泛采用的实现方法。它主要是从影响信用的五个信用要素进行分析:借款人品德(character)、经营偿还能力(capacity)、企业资本(capital)、担保抵押(collateral)和环境条件(condition)。

由5C信用评分法权衡出来的信用风险预测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在理论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不完备的市场下,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2.信用评分法

其思路是,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预测企业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信用评分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这种不掺杂个人主观看法的评分法得到了很多银行的重视。另外,对于信用评分法,目前我国的状况没有经过实地操作和比较科学的审核,有关参数符合我国的标准还需充分论证。

三、我国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1)严重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政策部门,对其建立没有过多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和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胜任”的。由于这些部门的管理目标与职能和信用管理部门有很大的不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职责分工不清、效率低下,影响到企业信用政策的顺利实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政策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信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客户信息的收集,只是简单的收账。只要沟通能力好,专业知识无需太精通。这样导致了信用政策制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2)对应收账款缺乏管理力度

企业对信用政策缺乏科学管理,有关资料显示信用交易政策已经在我国逐渐扩大,许多企业面临销售与回款的两难境地,资金周转迟缓,使用效率低下。企业之前彼此拖欠贷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现象严重,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也随之增加。企业大多数没有配置应收帐的管理人员。也没有较完善的应收账管理系统,现有人员单纯的认为应收账款追讨过来就行,忘记了交易前的客户资料核实和交易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能有效地操作应收账款,而且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损失更多。既能降低和避免信用风险,又能足额收回赊账是现在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信用政策管理的对策

(1)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同等重要,从企业成功管理经验来说,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经济环境、业务状况等因素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承担起协调企业整体信用管理工作和销售、财务目标,加强回收账款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信用管理人员除具有专业的信贷、营销、经济等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里素质具备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信用管理人员只有掌握基本技能和分析技能,才能够称职的完成信用管理任务。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在生产经营运行中的价值,一是增加销售额度,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相关成本费用开支的需要。但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成熟,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企业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条件下,要保护切身利益,企业就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信用政策系统,便于减少坏账损失、降低收账产生的费用。对那些故意拖欠、信誉道德败坏的客户从赊账名单中剔除,并不留余地的加紧催剩余的款项,必要时实施法律手段。企业的回收账款人员,个人收入利益和完成收款率结合起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3)建立完善的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同时也是最大风险的起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强化信用管理的根本所在,主要体现在:企业全面收集客户信息和资信调查、建立完整的资信档案、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及筛选信誉度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风险评级。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政策范文6

关键词:信用管理 模式 联想公司

信用是一种能力,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质和服务的能力,但收益方必须在认可的期限内为其收益付款或是还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风险。企业信用管理就是为了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真正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整个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而联想集团在信用管理方面多年的实践,使其旗下公司的信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信用管理的新模式,这对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我国信用制度概况

我国目前信用制度的大环境总体上存在着缺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欠缺规范商业信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在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尚无针对性法规规范的企业商业行为的信用结算制度。企业交易过程中,只能间接参照《公司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上述两种法规无法对商业信用制度起到全面的规范作用,主要起指导及参照作用。事实上,“信用制度”一词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没有任何法规条例指代,仅指商业交易行为中由交易双方自行制定的结算制度。

二是相关管理与执法职能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商业信用制度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现有商业活动中的征信行为和信用管理工作,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企业自身作为;第二是专业征信公司。这两种途径都属于商业行为范畴,而非官方管理行为。针对上述信用征信行为,目前在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但这些部门与法规的法律效用受地域限制,且普及性很低。以上海市为例—相关管理部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征信行业监管处”,职能限于“负责对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相关法规有《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于2005年3月17日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第49号令。

三是中国信用评定权威机构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官方权威机构。目前在国内从事商业信用评定工作的机构有两种:第一是商业征信公司;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机构的信用评定均为商业行为,因此在本质上不具有法定权威效应。其中前者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就行业本身而言也尚无权威的资质评定标准;而后者的企业信用评定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于金融系统内部。2005年起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开始涌现行业性组织。如2005年6月成立的“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这类组织的主要职能在于规范和管理商业信用征信行业,它虽然不具备官方法定权威性,但其会员组织基本为所在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业内认可度的商业机构。以上海地区为例,截至2005年6月,“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成员组织共37家商业机构,基本包括了所有上海市合法信用评定机构。这37家商业机构的性质一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权威”与“非权威”之分,区别主要体现在业内知名度、从业经验等商业质素方面。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应用现状

正是由于大环境的缺失,影响了目前我国的企业信用制度,其内部小环境也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信用管理整体水平相对低下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商业信用水平,除了参考其政策法规成熟度和管理部门监管程度外,还可通过企业信用销售率(即赊销率)这一指标来体现。信用销售(即赊销)普及率越高,说明该地区或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越发达(见表1)。

在商业社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或地区,企业平均贸易赊销率可达80%以上,而上海地区的信用销售数据与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单从数据来看,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中心的上海市已处于较低水平,由此推测目前中国企业整体商业管理体水平相对低下。

从理论上说考察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或信用销售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付帐款余额、其应付帐款的帐龄、以及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综合分析而最终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威信用评定机构所采用的最普遍、最主要评定方式。但目前在中国,由于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财务报表真实性差、标准化信用信息平台缺失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我们对中小型企业的商业信用基本只适用经验性或实践性主观推断,几乎没有规律可循;而对大中型企业则主要将应收款项作为可参考依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2004年度,我国制造行业应收帐款(帐龄1年以下)对销售收入比率为8%,同样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企业对信用风险和管理有意识但少作为

身处信用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信用法律环境缺失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需求,其实还是很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但也是因为缺乏管理部门监控和法规指导,企业对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力度的不稳定性和随效性也相应增加。

目前,对信用风险控制重视度较高的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其中控制力度较大的企业通常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交易对象的信用记录、制定相应结算制度和额度,并适时跟进调整。通信基础工作由专业商业信用征信公司。

但上述的专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国内企业并不多见,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机指定和调整结算制度的状态。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新模式

根据联想集团上海公司(下称联想公司)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总结出一套“3+3+3”模式。既考虑到中国信用制度的不足,也相对改善了中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缺陷。

(一)新模式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

集团自1998年开始建立信用部门。因此公司有着丰富的信用管理经验。其管理以财务数据为依据条件,市场环境为把握因素,业务特点为核心基础,采用信用自主,严格、谨慎的原则来制定信用制度和进行管理,规范企业的赊销行为,弥补了之前提到的中国企业内部环境的不足。我们可将联想公司的此种管理模式归纳为“3+3+3”模式,即其信用管理体系由内部的前台、中台、后台“3”部门各施其职,协作完成信用管理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3”阶段任务以及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3”项内容所构成(见图1)。

1.“3+3+3”模式中的3个相关部门。模式中前台、中台和后台分别指公司内部的三个部门即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信用部)、财务部。其中独立于财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风险管理部(信用部)对风险的评价涵盖了财务和市场双重要素。通过实践,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公司市场体系、财务体系和内部上下各方面的认可。

2.“3+3+3”模式中的三个阶段。模式中的三个阶段,主要指从前期信息调查到中期进行信用评估、审批和政策制定以及后期的应收帐款监控和催收的不同阶段。

3.“3+3+3”模式中的三项注意。第一,注意内控流程:清晰定义每一个内控流程,其中可能包括交易审批的流程,客户资信管理流程和资金管理流程每个流程的每个环节有明确的管理分工;第二,注意组织上的平衡与制约机制: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根本性的风险进行集中管控分离风险的引入部门和风险的控制部门,使其达到相互制约——业务、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共同介入;第三,注意业绩文化与内控环境:不同岗位设计关键业绩指标,制度化地报告这些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与奖惩相联系对以不恰当理由违反内控规定的行为给以处罚。

(二)新模式信用管理的过程

通过对联想公司管理过程的总结得出全程由三个阶段构成,它们分别为第一阶段事前准备;第二阶段事中监管;第三阶段事后控制。

1.事前准备。对于联想公司多年的信用管理经验来讲,在整个“3”阶段中,事前准备是最主要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要强化信用调查评估队伍建设,完善信用调查工作和评估制度制订。在事前阶段进行风险控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而当形成拖欠以后再进行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也会相当高。

2.事中监管。事中监管阶段主要对每个客户使用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和授信额度上限两个工具进行管理。包括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打分,按照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资信政策,根据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客户权益总额、交易量等因素,制定每个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同时对信用变化情况、应收帐款和信用额度进行监控和审核。

3.事后控制。企业信用管理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赊销管理。联想公司的事后控制阶段则包括交易风险评估的结果反馈,审核资信风险等级、授信额度上限,并每年对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和授信额度上限进行更新。联想公司的事中监管、事后控制是通过3部门的协作管理来将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监督及管理有效的。对于信用评级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一些因素的产生而适时进行调整、更新,以保证能更科学、更有效的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这也是事后环节所要积极进行的一项工作。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状况使得企业内部在信用管理方面也同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而联想公司对信用管理工作有着多年的经验,可以看出经过本文分析和总结出的新的“3+3+3”模式基本克服了现状不足的几方面,完全遵循其指导思想:以财务数据为依据条件,市场环境为把握因素,业务特点为核心基础并采用信用自主,严格、谨慎的原则来制定信用制度和进行管理,规范企业的赊销行为,顺应全球发展方向。设有具体部门将信用管理过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分工明确,协作完成、并注意过程的细致与规范。及时调整,控制,使企业信用管理有效进行。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讲,首先在观念上要重视信用管理,在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的评价标准和监控方法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灵活的政策空间,让专业而经验丰富的企业信用管理人员能够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到最佳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