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产业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1
调研:《财富品质》中国奢侈品报告
中国游艇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当人均GDP 达到5000 至6000 美元时,游艇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 已经达到或超过8000 美元,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游艇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出现。
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一是得力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很多靠山靠水的豪宅项目将游艇作为一个重要卖点;二是富豪消费面临升级状态,由豪车到豪华游艇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出口;三是由于国外游艇市场的逐步饱和,国际游艇品牌开始疯狂进入中国,也促进了游艇市场的发展。当然,中国的游艇市场历经多年的积淀,为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做好了积极准备,中国游艇市场将在未来10年迎来真正的量上的快速增长。
本次首发的《中国游艇报告》,是中国第一份以关注中国富豪消费者为核心的专业报告,也是第一份专业的第三方媒体所做的专业报告,报告综合表述了中国游艇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未来的巨大潜力,特别是“中国游艇城市发展指数”,对中国游艇产业的城市发展具有巨大参考意义。
《中国游艇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目前游艇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整体市场规模仍然整体偏小,2012年中国游艇市场总容量约为人民币17.5亿,其中豪华游艇产业约为人民币7.8亿,意大利和英国作为重要的中国游艇进口国,主导着中国豪华游艇进口市场。
《中国游艇报告》通过对中国341位中国富豪的调研发现,中国富豪对游艇品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中国游艇市场还处于无品牌时代,即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中国富豪心目中形成强势品牌地位。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目前仍然以商务需要为主,但是将来会有所改变。人民币2000万成为了中国富豪判定豪华游艇的心理分界点,有实力的中国富豪偏爱大尺码的豪华游艇。
《中国游艇报告》从专业视角对中国游艇产业的趋势做出了判断,预计相关的游艇服务业增长潜力空间无限,而最大的投资价值则来源于码头,报告的这点判断无疑更加增强中国房地产业对游艇的投资热情。
1.游艇需求不断扩大,未来增长趋势明显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统计,2012年中国游艇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17.5亿,其中,豪华游艇市场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7.8亿,占整个游艇产业的44.6%,这一比例将在未来继续增长,豪华游艇将是未来游艇市场的主旋律。在经过了2012年一年的市场低迷后,预计2013年中国豪华游艇市场将有20%左右的微弱增长,但是仍可达到近10亿元的市场规模,2014年开始将保持不低于40%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并在未来的五年内达到40亿人民币以上的市场规模。
2.豪华游艇需求旺盛,主导整个游艇市场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尽管中国游艇进口量同比下降47%,进口额却同比上涨47%,进口游艇单价推向历史新高,达到每艘7.53万美元。这说明,豪华游艇在华需求旺盛,游艇消费者属价格刚性群体,宏观经济对其整体的游艇消费影响较小。
图说:数据来源:财富品质研究院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所得,统计口径主要包括:娱乐或运动用充气快艇等船,充气划艇
3.意大利稳居豪华游艇市场大盘,英国领跑中国顶级游艇市场
从进口国别来看,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是对华豪华游艇的主要出口国,其中意大利稳居大盘,进口量和进口额连续三年持续上升;英国紧随其后,并在2012年开始发力,游艇进口单价最高,达到117万美元/艘。作为游艇制造和游艇消费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游艇,比如帆船、钓鱼船等,在豪华游艇方面优势不明显,进口单价也明显弱于意大利、英国和法国。
中国游艇进口额国别分布(2010-2012年)
二、中国游艇产业城市发展指数
游艇市场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目前,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纷纷制定游艇产业的相关规划,大量水域将有望放开,配套设施也将逐步跟上,产业环境条件正逐步优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游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游艇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良好互动关系,更使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发展游艇产业。
同时,全国各地的游艇俱乐部及每年开展的游艇展览会为游艇爱好者搭建了良好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游艇产业的发展。然而,尽管中国游艇产业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基数小,市场处于低饱和度状态,作为高端服务业标志之一的中国城市游艇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城市游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财富品质研究院经过专业调研和研究了中国游艇城市发展指数,该指数不仅代表该城市目前游艇产业发展现状,也一定程度表明了该城市发展游艇产业的现有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城市排名指数
1.
上海: 中国最大的游艇城市
上海是中国游艇市场最为发达的城市,俱乐部数量位居大陆翘首,各大国际顶级游艇品牌纷纷优先选择在此设立代表处,如意大利的AZIMUT(阿兹慕)、FERRETTI(法拉帝)及英国的SUNSEEKER(圣汐)等。上海码头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多的游艇泊位数量。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游艇展,盛况空前,目前拥有国内游艇展会最大成交量。上海发展游艇产业优势明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的游艇城市。
2.
三亚:中国游艇产业发展最迅速的游艇旅游产业基地
三亚未来发展游艇业的潜力巨大,不仅是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和气候条件,还在于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在三亚举办多届的“海天盛筵”,吸引全球大部分国际知名品牌参展,其中包括世界排名前五的游艇集团在内的20多个游艇品牌,极大带动了三亚游艇业的发展。三亚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游艇产业发展最迅速的游艇旅游产业基地。
3.
青岛: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的重镇
青岛凭借区位优势与海洋资源优势成为游艇产业发展的重镇,同时作为山东半岛的经济龙头城市,未来奢侈品的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十一五”期间,青岛投入海上高端旅游项目的资金将超过300 亿元,其中拟建游艇俱乐部专用码头近30 个,游艇泊位将超过5000 个,发展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游艇企业已有50 多家,2009 年游艇产值3 亿元,其中90%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游艇产业基地。
4.
大连:中国游艇俱乐部产业发展的最佳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北方的天然良港,虽然因为气候原因有所限制,但作为东北富豪最集中的城市,一直是东北最前沿的消费城市,很多奢侈品牌都在大连都获得了优异的业绩。与其他城市一样,基于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对游艇业大力推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游艇业的发展。由于东北富豪特有的消费特点,大连在中国顶级豪华游艇的消费能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大连将是中国游艇俱乐部产业发展的最佳城市之一。
5.
厦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游艇品牌的主要发祥地和聚集地
厦门拥有一批产量大、品牌响、外向度高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瀚盛、唐荣、欣翔、红龙、飞鹏等,其2007 年产值约3.5 亿元,同比增长60%。同年,厦门市游艇出口2423万美元,同比增长78%,约占全国18%的份额。随着翔安殴厝、五缘湾、香山、东坑湾等游艇经济区的相继建成,厦门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游艇制造商、经销商和会所进驻,厦门游艇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加速期,也将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游艇品牌的主要发祥地和聚集地。
【数据来源】
财富品质研究院综合各城市游艇消费数量、游艇俱乐部、游艇展会、当地经济发展总量、消费总量、财富人群等主要指标建模计算所得,所有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
三、中国富豪豪华游艇消费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市场令全球奢侈品牌,包括游艇品牌为之亢奋。然而,国际游艇品牌对中国富豪消费者仍然处于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状态,并不了解中国富豪,那么在中国豪华游艇领域,中国富豪表现出了怎样的消费特征呢?为此,财富品质研究院发起了《中国游艇报告》富豪消费者专项调研,共调研了341位身价超过千万的中国富豪,他们的观点可以一定程度折射中国豪华游艇市场的独特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市场令全球奢侈品牌,包括游艇品牌为之亢奋。然而,国际游艇品牌对中国富豪消费者仍然处于雾里看花隔岸观火的状态,并不了解中国富豪,那么在中国豪华游艇领域,中国富豪表现出了怎样的消费特征呢?为此,财富品质研究院发起了《中国游艇报告》富豪消费者专项调研,共调研了341位身价超过千万的中国富豪,他们的观点可以一定程度折射中国豪华游艇市场的独特之处。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结果,有38%的中国富豪表示没有接触过豪华游艇,只是在一些展会上看过或通过媒体了解过信息,大部分中国富豪乘坐过1-4次豪华游艇(61%),乘坐过5次及以上豪华游艇或已经拥有豪华游艇的富豪占1%。
1.豪华游艇在中国富豪群体中仍具有一定神秘感
豪华游艇作为中国富豪消费升级的主要消费品和投资品之一,虽然大部分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特别是顶级游艇拥有梦想,但是真正接触到豪华游艇的中国富豪并不多,特别是缺少水域且游艇产业不发达城市的一些富豪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豪华游艇。
中国富豪更倾向于价格高和尺码大的豪华游艇
大部分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价格的期望值比较高,63%中国富豪认为价格超过2000万的游艇才能称得上是豪华游艇,22%的中国富豪认为超过5000万的游艇可以称得上豪华游艇,15%的中国富豪认为超过1亿的游艇方可称得上豪华游艇。可见,在中国富豪心目中,更倾向于价格高和尺码大的豪华游艇。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说明游艇已经成为中国富豪消费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
3. 63%的中国富豪未来有意愿考虑购买豪华游艇的需求强烈
中国富豪对豪华游艇的消费潜力巨大,当问及是否已经购买豪华游艇或者未来是否会考虑购买豪华游艇时,63%的中国富豪表示如果条件合适未来会考虑购买豪华游艇,而这些被调研的富豪中有些甚至居住在根本没有游艇码头的内陆城市,可见豪华游艇已经成为中国富豪时尚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另有28%的中国富豪表示不会购买豪华游艇,9%的中国富豪表示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购买豪华游艇。在不买和不确定会不会买豪华游艇的消费者中,担心没有码头或码头成本太高成为影响中国富豪是否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中国富豪考虑先有码头再考虑买豪华游艇。
4. 中国富豪最青睐200-5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
当问及如果购买游艇将选择什么价位的游艇的时候,64%的中国富豪最青睐价格在200万-500万人民币之间的豪华游艇,有19%表示将购买500-20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有4%表示其更愿意购买2000万人民币以上的豪华游艇;只有约1%选择购买1亿以上的豪华游艇,表示购买200万人民币以下游艇的中国富豪占12%。
5. 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从商用转向生活方式
中国富豪的商务与生活永远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在购买豪华游艇的目的上更体现出这一点。目前大部分已经交付的豪华游艇,特别是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豪华游艇,其主要购买目的仍是商务接待。豪华游艇不仅可以展示游艇拥有者的实力和品位,更是一个有效的商务活动场所,在游艇上进行私人派对、观赏海景等会使得原本严肃的商业行为变得优雅及充满乐趣。但是未来这一格局将被改变,豪华游艇将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走进中国富豪的生活。在被调研的中国富豪中,51%表示会因为自用需要购买豪华游艇,这部分富豪明确表示,豪华游艇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方式。36%的富豪表示会出于商务目的购买豪华游艇,但是只有2%表示可能会出于投资因素购买豪华游艇,而这部分中国富豪大部分经营着与游艇相关的地产或会所等商业形态。可见,游艇与汽车一样,属于消费品,几乎不具备任何投资价值,也基本不会升值。另有11%的中国富豪没有明确表示为何购买豪华游艇,“如果其他人有了自己也想拥有”,从众消费心理是中国富豪消费的重要特征。
6. 品牌依然是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参考因素
中国富豪由于对游艇产业相对不熟悉,以及中国富豪对品牌的痴迷,所以,当问及什么会影响其购买游艇的决策时,与选择很多奢侈品牌一样,品牌依然是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的重要参考因素。
财富品质研究院消费者调研显示,45%的中国富豪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游艇品牌。同时,中国富豪特别关注游艇供应商提供的相应的配套服务,他们一般希望游艇供应商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购买与使用中的麻烦。把服务作为影响游艇购买第一因素的占中国富豪潜在游艇购买者的31%,可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游艇俱乐部维护保养设施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很多消费者购买了游艇之后享受不到乐趣反而增添了无尽的烦恼,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其他富豪的购买欲望。此外,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定制是中国富豪选择哪个游艇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占总体的17%,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中国富豪购买豪华游艇时提出大量定制化需求的原因之一。只有7%的中国富豪会因为价格等其他原因决定购买哪个游艇品牌。
7.中国富豪普遍对游艇品牌缺乏认知
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发现,中国富豪普遍对游艇品牌缺乏认知,能说出10个品牌以上的消费者几乎聊聊无几,只有不到1%,能够说出5个品牌以上的消费者占总被调研中国富豪的5%,能够说住1-5个品牌的中国富豪占57%,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初步接触游艇信息阶段,而有37%的中国富豪说不出或说不清楚任何游艇品牌,这些富豪主要集中在游艇产业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国际游艇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之路任重而道远。当然,这也说明一个巨大市场机会,即谁抢先重视品牌推广,谁就有可能成为多数中国富豪知道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但是目前没有一家游艇品牌能够成为在中国市场具有广泛认知度的知名品牌。
8. 中国富豪豪华游艇消费定制化趋势明显
中国游艇市场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游艇消费者也在不断成长,虽然品牌仍然是购买游艇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定制自己的产品已经成为大部分游艇消费者的需求之一。当购买游艇时,大部分消费者都会有一定的定制需求,甚至有些消费者喜欢以个人名字或公司名字命名游艇,让游艇更具个性化色彩。目前,中国富豪购买的豪华游艇中,90%以上涉及定制元素,特别是顶级豪华游艇几乎全部定制。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有中继 海底光缆通信系统 水下网络融合 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以稳定可靠、隐蔽性好、保密性好、抗毁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跨洋通信的必备通信手段,截止目前世界上已建成100多条海底光缆线路。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岛屿众多,海缆通信尤为重要。1989年以来,我国投资参与建设了近20个国际海缆系统建设项目,但我国现有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都是依赖国外公司以交钥匙的方式承建的。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技术发展,国内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建设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二、系统组成及关键技术
2.1系统组成
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水下含有有源设备,主要由水下设备和岸上设备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水下设备主要包括海底光缆、水下光中继器和水下分支单元。海底光缆除与陆地光缆具有相同(相似)的光纤作为主要元件以及更为加强的铠装保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远供电源导体。水下光中继器由掺铒光纤、泵浦光源、WDM耦合器、回环和OTDR通路、海底光缆的光耦合装置和连接壳体组成,具有监测和自动防护功能。海底分支单元实现海底光缆的分支和电源远供的倒换。
岸上设备主要包括线路终端设备、SDH设备、远供电源设备、线路监测设备、网络管理设备以及海洋接地装置等。线路终端设备一般为DWDM设备,负责再生段端到端通信信号的处理、发送和接收;SDH设备承载在线路终端设备之上,在环形网络的情况下,形成环路自愈保护;远供电源设备通过光缆远供导体向海底中继器馈电并通过海水和海洋接地装置回流,供电电流在1安培左右,供电电压可高达几千伏;线路监测设备自动监测海底光缆和中继器的状态,在光缆和中继器故障的情况下,自动告警并故障定位。
2.2关键技术
有中继海底光缆传输系统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在系统设计和技术应用上涉及如下关键技术:
(1)传输系统设计技术。影响传输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光信噪比、色散、非线性。为了克服这些因素给海底光缆传输系统带来的影响,必须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对策加以克服,包括低噪声光放大技术、前向纠错和色散补偿技术等。另外,水下中继器的间距设计也是其中设计的关键。
(2)水下中继器技术。水下光中继器是有中继海缆系统最重要的设备,对设备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使用寿命超过25年。为实现高可靠性,在实现取电、放大的同时,需考虑状态监测、关键部件冗余备份等。对结构体积要求高,要求直径小适合敷设、高水压密封。另外,要求设备功耗小,并考虑长时间使用散热问题。
(3)远供电源系统技术。远供电源技术是控制传输距离和每光缆系统数的一个重要因素。远供电源系统采用高压恒直流的方式通过海缆远供导体向海底设备供电。可采用单端或双端供电方式,双端供电方式时,在一端故障情况下另一端自动转换为单端供电。远供电源系统参数选择与设计、供电方案、备份方案、故障与维护技术等难度大。
(4)线路故障监测定位与性能监控技术。包括网元管理系统(EMS)以及海底设备的线路监控系统(LME)。其中EMS实现对站内网元设备的集中监控,LME用于检测海底中继器和光纤情况,在光缆和中继器故障的情况下,LME可以自动告警并故障定位。
(5)工程施工技术。海缆系统施工受地域建设、海洋工程、施工设备等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涉及技术领域广泛,投资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工程前期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海缆路由选择、海缆制造运输;工程施工期间主要包含海缆路由定位、海缆敷设、海缆保护、陆地设备安装、检测与调试、工程验收等,技术复杂且难度高。
三、市场应用前景分析
当前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存在广阔的市场及应用前景。全球增长的带宽需求需要通过升级现有的海底路径,泛太平洋是最大的海底光缆市场。未来市场增长将由发展中市场的增长投资驱动,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和非洲。未来5年,非洲成为全球海底光缆发展最快的地区,年复合增长率达6.8%。近日,知名市场报告网站“企业与市场”了一份“海底光缆:全球战略商业报告”的市场报告。报告指出,到2018年,全球海底光缆累计敷设预计200万千米。如今,绝大多数的跨洋网络流量是通过有中继海底光缆系统传输,这是由于海底光缆相比卫星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卫星通常作为补充手段。
国内市场前景看好。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分布有6000多个岛屿,国内沿海岛屿发展急需通信保障。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是沿海岛屿与城市之间通信的重要传输手段,对较长距离岛屿的通信尤其是军用保密通信都需要通过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来解决。根据国家目前的海缆建设情况及沿海经济建设规划的需求,海缆系统建设将会相应扩大。另外,包括海上石油平台通信与电力输送等也可通过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解决,根据我国石油发展规划,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四、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得以应用,有中继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更高系统带宽、高频谱效率、新型光纤技术、新调制编码技术等。在未来海缆系统中水下光中继器将采用C+L波段并行EDFA、拉曼放大器等方式实现大带宽。超宽传输频带需要精确的色散管理和增益均衡,提高频带效率是追求每光纤总容量的另外一个课题。海底光缆系统一直在追求高的传输速率,提高线路速率会降低系统受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能力,因此新型光纤和光纤配置方案在试验系统中出现。另外,新的调制接收技术以及前向纠错技术也在研究中。在新一代传输系统中,系统PMD将是限制系统传输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除选择PMD极低的光纤外,选择PMD低的中继器元件也变得十分重要。基于100G的系统,在低非线性效应、色散斜率补偿、低PMD光纤技术和先进的调制接收、前向纠错、编码技术支撑下,将投入商用。
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扩容是其另一个发展趋势。海底光缆系统是一种宝贵的通信资源,新系统筹建并不简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对现有系统升级改造是比较现实的做法,通常是通过对陆上设备升级改造实现系统容量及性能提升。对系统中还存在空闲的频谱资源的情况,考虑如何利用好剩余的资源实现最终容量的最大化。对原有设计容量已经饱和的情况,考虑如何突破原有容量设计的方案实现容量提升。可通过波长提速替换(如10G替换为40G)、可用带宽扩展、缩小波长间隔增加波长数目等方式实现。
国内发展方面,有中继海缆系统将尽可能的实现国产化建设,以提高安全保密性能并提升民族产业竞争能力。从中国电科34所、中天科技、亨通等国内企业参与海缆项目建设,到2012年华为海洋实现首次盈利,标志我国海缆系统企业正逐步成长,可逐步与外企抗争。另外,国内新建有中继海缆系统将考虑与海洋观测网、海洋警戒网的融合。三网融合的规划设计、安全可靠运行和长期维护及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三网融合后,对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远供电源系统、水下中继器和海底光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中成熟的供电方式并不完全适合融合后的网络,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联或串并馈电系统的方式方法和可靠性。再次,水下光中继器不只要放大海缆通信系统的传输信号,还要放大观测网和探测网的传感信号,这对水下中继器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要求主干海缆不仅要承受高电压,还要承载比通信缆大数倍的大电流,支线海缆预计要求多极缆。
五、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党的十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清晰地指出了未来中国走向海洋、依托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目标和方向。凭借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及相关政策支持将越来越受宠,有中继海缆系统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近些年来我国有中继海缆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更加接近。我们应该紧随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快我国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脚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及国内通信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董峰. 海底光缆传输系统升级改造可行研究及关键技术分析[J]. 广东通信技术,2012, 12:17-23.
[2] 王卫昀. 海底光缆系统设计及线路佘量的考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3:42-44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3
中国的崛起实质上是
中国企业的崛起
国资委成立10年来,中国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成效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变化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军团在世界500强中逐年壮大。根据有关资料,《财富》2002年的报告有11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其中,央企7家,银行4家;2003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14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6家;2004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18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11家;2005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15家上榜,其中,央企10家;2006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19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13家;2007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22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16家;2008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26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19家;2009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34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25家;2010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43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31家;2011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58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39家;2012年的报告中国大陆有70家企业上榜,其中,央企43家。从近十年中国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榜单分析,2003年时非金融类国企只有6家,到2012年时增加到54家,其中,地方国企11家。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所监管的央企是196家,而入围世界500强的央企(国企)只有6家,占3%,2012年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已减至116家,而上榜世界500强的央企却增加到了43家,占37%,况且这种增加是在入围标准逐年提高基础上实现的。2002年时入围世界500强的收入标准为100亿美元,2012年这一标准已超过220亿美元。2003年时尚没有中国民营企业上榜世界500强,到2012年则已增加到6家。这说明中国企业在进军世界500强的征途中,不但国有企业在崛起,民营企业也在崛起,中央企业带动了中国企业的群体性崛起。
中国企业军团在世界500强中的逐年壮大,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动力、内容和体现。数据表明,当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时,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中国企业以69家的数量(包括台湾和香港的11家企业)首次超过日本企业的68家;2012年中国仅大陆企业即以70家上榜的数量超过日本,巩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正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所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同“东方巨人”的“两条腿”,“两条腿”先后并进,相互协调,大步前行,要比单纯依赖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一条腿”走路要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协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发明专利申请国、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它们都是创造的主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与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2 000强企业开展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在其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要迅速崛起,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制高点,还要成为几百个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带头“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无论它们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为中国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那种片面强调“国退民进”或者“国进民退”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崛起需要和坚持国企民企融合共进。
国企是实现中国梦的
中流砥柱
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中国的脊梁,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国企是重大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的崛起是奠定在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与完善基础上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界博览会、高铁、动车……在国家的各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同样离不开大型国企。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比如军工、航天航空、石油勘探等,规模经济要求很高,进行技术创新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当前在民营大企业数量很少、实力较弱的条件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竞争还主要或只能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担负。10年来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的跨越,不仅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企业,为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更好地掌握全局提供了坚实基础。各种妖魔化国企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国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国企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国资委通过召开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等,积极指导中央企业深入做好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建设创新型企业。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中央企业都有参与。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在2011年初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有53家中央企业得到72项获奖项目(不含军工)。其中唯一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中央企业获得。在2012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56家中央企业得到93项奖项,“嫦娥一号”、高铁、4G标准等更成为央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央企主动出击,核电、风电、电动汽车等设备制造以及产品研发,达到或接近全球领先水平。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不少央企的生产规模、全员工效、安全指标和发展速度等主要指标跻身国际前列,如中海油2010年荣膺普氏全球能源大奖最高奖项“年度最佳能源企业”,神华集团原煤百万吨死亡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低,中交集团参与全球主跨前十桥梁一半以上的设计建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制的预警机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防空能力,等等。一批国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蛟龙号”完成7 040米深潜试验及科考作业,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使用并成功完成国产舰载机起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TD-LTE-A正式被国际电联确认成为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特高压技术世界领先,981深海钻井平台顺利开钻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路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而“走出去”的地方很多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区域的情况下,企业的境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数据表明:2009年,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占中央企业总资产的19%,当年实现的利润占中央企业利润总额37%;2010年末,99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设立境外单位(不含境内业务境外上市和境外企业返回内地投资)资产总额2.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2%;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实现利润总额1 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61.2%。2011年1至11月中央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营业收入3.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 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8%。其中,海外原油和天然气权益产量分别达到6 604.3万吨和176.3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9.8%,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国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方面,国企贡献巨大。2003—2011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年均增长17.6%;净利润从3 20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年均增长25.2%;上缴税金从8 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增长19.4%。单是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从2003年到2012年就累计上缴税金19万亿元。不算所得税,国有企业缴纳的税费平均每100元收入是8.4元,大大高于私营企业的3.7元和外资企业的3.5元。过去10年间,国企的年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 636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2.19万亿元。2007年,国务院确定了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合并报表净利润8%的综合比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央企开始上缴“红利”。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企业中的资源类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将由10%提高到15%,一般竞争类企业由5%提高到10%,军工科研类企业收取比例维持5%。截至2009年底,划归社保基金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其中有589亿元是央企转让的。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到了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5%、43%和40%。截至2012年11月底,各地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各地国资系统和国有企业为地方经济稳增长和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支持民生工程和西部地区发展方面,电网电信企业大力投入“村村通”工程,农资企业加强“三农”服务,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有93家中央企业定点帮扶18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涉及全国21个省市区、8 300万人口,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数量的31.9%;有44家中央企业在新疆、40家中央企业在开展了各类援助帮扶工作,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输电工程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缺电问题。
国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精神园地
国企在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勇敢地担当了重大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文化责任。
国企是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者。国家和民族的急难险重任务,国企冲锋在前。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冰雪灾害等救灾抢险重建,央企的队伍往往是最先到达、最后撤离。2011年初的利比亚撤离中,相关中央企业出动飞机76架次、轮船6艘,共撤出员工25 481人,协助使馆撤离其他人员近8 000人。当老百姓拖家带口逃离险境的时候,中央企业的抢险队却在往最危险的地方赶,他们要在第一时间抢通灾区的通信、电力、道路和运输线,帮助那里的人们脱离危险、渡过难关。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在我们这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很多领域都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未雨绸缪,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国有企业在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着这个国家的安全和百姓的幸福,用企业的方式守护国家与百姓的今天和未来。据不完全统计,2008至2010年中央企业累计对外公益捐赠133.7亿元。国企履行责任并非轻装上阵,仍然背负着企业办社会、冗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管理和统筹外负担等历史包袱。仅中央企业就还有医院、学校和管理的社区等办社会职能机构8 000多个,对这些机构的费用补贴每年多达几百亿元,同时中央企业现有离退休人员523.6万人。据估算,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要支付改革成本就高达1 000亿元左右。
自2008年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来,中央企业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表率。截至目前,已有83家中央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有的企业还了国别报告、省市公司报告和专题报告,不少中央企业的报告获得了国内外有关机构的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2012年,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40.9分),高于民营企业(15.2分)和外资企业(13.2分)。在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最高(45.5分),国有金融企业其次(39.5分),其他国有企业居于最后(23.6分)。与2011年相比,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年度增幅最大(2.8分),民营企业其次(1.9分),外资企业略有进步(0.6分)。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学生就业;传统产业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传统工业面临极大挑战,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应运而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大学生就业是个常讲常青的话题,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来说,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投资结构变动及大学生就业的效应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用重要地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自主核心技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现阶段我国要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投资结构的变动,而投资的增加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热点话题,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有业不就”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如何安排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投资拉动和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人才、创新的要求很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群体,是人才和技术创新的摇篮。因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认清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1.国际背景
金融危机后,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基于争抢竞争优势,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大投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市场,加速新兴产业发展。
美国制定《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要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高生产率的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振兴钢铁和汽车工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如奥巴马政府推出庞大的“美国复兴和再资计划”,力求通过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美国增长;宣布将R&D(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值,并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抵免永久化立法,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采取税收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2.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年平均增长10%,工业化正在深化过程之中,传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仍在增长中,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发展需要增强竞争力,应对持续增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压力,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包括新资源开发与再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催生新的节能环保产业,其外部性强,需要新的制度和机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需要提高竞争力。
与上个世纪相比,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制成品出口,甚至包括一些成套设备出口竞争力明显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有所提高。但所有的这些主要依赖跨国公司的设备和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产业链分工的底端。
3、大学生就业行业分布现状
现选取2007-2009年大学生就业专业进行分析。数据来源麦可思就业报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联的就业效应
1.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联的行业
从行业类型来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并存,其产业本身包括技术的研发与制造过程。
1.1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领域可分为六大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
1.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计算机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等行业
1.3生物产业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制药
1.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属于制造业的上游高端产业,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1.5新能源产业
主要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1.6新材料产业
包括稀土、磁性材料、金刚石材料、新能源材料、特殊陶瓷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等行业
1.7新能源汽车产业
只包含一个行业,即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先进原理、先进技术所形成的汽车行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就业效应对比分析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的非传统行业。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原则,现选取单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单个传统行业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在产业样本选择上,选取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指标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产业效益贡献率(产业年均就业人数、产业总产值)和产业自主创新率(产业R&D投入率、产业销售收入率),传统产业包括产业经济效益(规模效应系数、劳动生产率)和产业贡献率以及劳动力吸纳率。
参照相关资料,数据整理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无论从劳动力吸纳程度还是就业人数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要优越于传统产业。
四、文献回顾
1、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王星(2011)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地方经济振兴的着力点,他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河南省发展新兴产业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总结出河南省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制定正确的策略,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郭连强(2011)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实践做了一些研究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欧阳峣、生延超(2010)总结近年来学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作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不足,认为我们应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为其发展提供针对性的策略。
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证方面,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
孟祺(2011)对发展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调研,依据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趋于短期化和定向化,缺少普惠性和长远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基础性的研发平台和专门性的产业融资平台,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经营领域。熊勇清、李世才(2010)分析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者的评价模型对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者处于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状态,应进行战略改革。
2、大学生就业
理论层面上,程立军、王丽娜(2010)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题根本上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所致。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舒缓大学生就业集中地区的就业密度;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刘绍斌、姜燕(2008)提出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素质水平要求较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拉动大学生就业增长,并探讨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结论得出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合适工作岗位,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杨自辉(2008)就大学生在物流行业就业中遇到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物流企业规模也偏小、工资待遇偏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在物流行业中成功就业,高等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定位、心态的引导与培养,依据物流岗位群、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惠敏(2007)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应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实证方面,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
洪莹、吴健豪(2011)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索了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总结出基本条件、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潜力和职业定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五个因子。徐丽敏(2011)对天津南开大学等四所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对现阶段大学生有业不就就业难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一现状,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郭虎子、黎维锐(2010)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变迁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杭永宝、王中(2009)从教育、经济和就业三个结构对就业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认为应该着力调整教育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准入、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导向、监管、服务作用。
五、简要评述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调整现阶段产业结构,以政府投资拉动为导向,广泛吸纳人才,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而实现大学生就业则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总结两者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大学生就业也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星.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SWOT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1).
[2]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3]欧阳峣、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4]孟祺.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认知和评价的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1(1).
[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6]程立军、王丽娜.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0.
[7]杨自辉.论大学生在物流行业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教学.2008(11).
[8]惠敏.第三产业与大学生就业[J].探索创新.2007.
[9]洪莹、吴健豪.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2).
[10]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5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31-03
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高速发展后,我们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2005年,国务院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加速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率。为了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配套政策。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部署产业转移大行动。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是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要素配置趋于优化、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产品供求接近均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进步和市场导向来实现的,其中蕴含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经济结构调整,就是经济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必定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重大改变。
1.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总量增加。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为就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越发重要,从而使得作为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载体的高校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就业优势,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2]。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增长,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稳定增加;同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得以加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大学生需求量随之增加。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1978―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比重由12.1%增长到30.6%[3]。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3.0%;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单位GDP增长率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数明显增加,从2007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87.4万就业岗位,到2010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112.3万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具体情况见下表。
2.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高校毕业生向经济落后地区流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十一五”期间,西部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1.3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33%、17.58%、18.14%、18.33%、18.68%。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落后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大学生就业思想出现转变,愿意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愈来愈多。有新闻报道说,四川成都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福建、浙江就业,他们更愿意留在四川就业。《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中西部生源但在东部沿海就读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2007届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生,三年后有22.2%离开了“北上广”。在广东海洋大学,作者对2006―2011年26677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缩小,从2006年的70.4%降低到2009年的61.4%;相反,在省内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0.9%增加到2009年的29.2%。同时,省外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或者毕业生到省外就业比例逐年增加,到省外就业毕业生人数占省外生源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38.5%上升到2011年的68.0%。可见,经济结构调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
3.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共存的过程。传统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实现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然后,发达地区着重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再工业化”。发达地区实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低端人才需求减少,高端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张慧等指出,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员不足,广东服务贸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目前,在服务行业人员的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直接削弱了广东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相反,在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传统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出现爆炸性增长,导致传统产业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多,但专业设置严重同化,传统产业人才供应过剩,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供应不足;在落后地区,高校太少,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承接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滞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和地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长期存在“就业总是很难,企业总是缺人”的局面。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6月7日说: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必须缓解大学生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新增就业岗位数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增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高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减轻环境压力,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2.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有人说,大学是经济中心、技术中心的建成和转移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新布局,产业技术中心必将做出相应的转移和重建。在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格局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实施以满足区域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要向重点院校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专业倾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瞄准学科前沿,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项目,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现代服务相关专业,为产业升级提供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要向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传统专业、特色专业倾斜,结合产业承接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注重办学特色,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所急需的学科专业;突出应用型、技能型和具有行业特色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地方产业承接所需要的人才。增加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可以考虑把发达地区的普通院校,特别是产业特色明显的职业技术院校,实行整体异地搬迁,跟随转出产业搬迁到落后地区;或者,通过高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落后地区设立分校区,增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这些地区的产业园区、企业的人才需求。
3.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新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模式,区域内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之匹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的高校,应该压缩传统产业的相关专业,增开高技术制造和现代服务专业,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领域的专业。在落后地区的高校,为有效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应该以发展传统制造专业为重点,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冶金工业、电气器材、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的专业。以广东为例,粤东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做强做大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粤西地区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重化工业。因此,粤东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为重点;粤西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产业相关的专业为主。珠三角地区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为发展重点,该地区的高校要立足高水平的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重点放在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专业,培养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过程中急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立足现代产业的产品生产,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总是困难,企业总是缺人”,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毕业生的学识结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才能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教育的改革,促使教育体系培养出拥有合适技能的劳动者[5]。高等教育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统筹协调,全体高校参与,构建层次完整、科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经济区域内的高校,要积极探索名师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培养等人才合作培养途径,实现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减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增加人才的多面性和差异性,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各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改善大学生的学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企业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产业园区。
四、总结
经济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高等教育调整,以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高校的重新布局、专业的重新设置、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调适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针对性,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少红.论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4,(3):170-173.
[2]于开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经验数据[J].求索,2012,(3):34-36.
[3]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3):28-30.
[4]张慧,罗萍.大力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推进“双转移”战略实施[J].特区经济,2011,(2):28-29.
[5]马云泽,吴昊坤.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6-119.
海洋产业报告范文6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韩国;济州岛;旅游发展
2009年底,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旅游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济州岛与海南岛同属岛屿型旅游目的地。虽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但韩国济州岛等其他岛屿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经验,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成立背景
按照韩国行政区划,韩国全国共划分为1个特别市、6个广域市、1个特别自治道和8个道。济州道是韩国唯一的特别自治道,济州特别自治道行政区域内包含韩国最大岛屿—济州岛及周边8个有人岛和55个无人岛。
旅游业一直是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核心产业,特别是自2006年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以来,以济州岛为中心,济州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2年1月26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济州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该法自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济州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的核心目标是将济州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旅游、休闲、会展城市。主要内容是:打造“世界和平之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外国人自由往来济州岛,加强对外沟通与联系(济州岛实施免签证入境,扩大游客停留区域,为游客提供外语服务等);培育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设立外国大学,设立国际高中,实施教育财政特惠政策等);实施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设济州尖端科学技术园区,设立济州投资振兴园区,设立船舶注册特区,促进水上休闲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及乡村文化发展。
为了从行政、财政等制度上对“国际自由城市”建设予以支持,2006年2月21日,韩国政府颁布了《济州特别自治道设立及建设国际自由城市特别法》,2006年7月1日韩国政府批准将原来的济州道升级为济州特别自治道。济州特别自治道确立了4+1的核心战略产业:“4”代表旅游、教育、医疗和绿色农业,“1”代表尖端产业。可以说,建设“国际自由城市”是济州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是推进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成立以来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吸引投资情况
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对旅游业吸引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表1数据可知,2004年—2007年,济州特别自治道每年设立的吸引投资目标额略有递减,但实际吸引的投资额持续增加。2004年—2006年,目标完成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52.8%、54.7%和65.0%,特别是2006年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以后,2007年目标完成率达到110.5%,大大超过了最初设定的旅游业吸引投资额的目标。
表1 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旅游业吸引投资情况 单位:亿韩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2. 旅游人数
2005年—2009年济州来访游客人数如表2.
表2 济州来访游客人数 单位:千名
资料来源: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观光协会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访问济州道,济州特别自治道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在韩国国内,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游客,自2006年特别自治道成立以来,共在韩国国内大型城市举行旅游说明会36次,在旅行专业报纸刊登旅游宣传文章64次;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在中国、日本等地举办旅游促销活动399次。
济州特别自治道设立3年来,济州来访游客持续增长,2007年增长2.2%,2008年增长7.2%,2009年增长12.0%;特别是来访外国游客,达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外国游客增长率达到17.6%,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来访外国游客未有增加,但2009年很快恢复,外国游客人数大幅增加,增长率达17.0%。由上述数据可知,设立济州特别自治道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效果是显著的。
3.观光振兴基金预算支持及放宽旅游企业审批手续等情况
随着济州特别自治道的设立,济州获得了更多观光振兴基金支持。2007年获得了44亿韩元的观光振兴基金支持,自2008年开始,济州每年获得100亿韩元的支持;同时,进一步放宽了旅游企业的审批手续,旅游开发企业审批期限由原来的22个月缩短到13个月(减少了9个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济州旅游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济州旅游费用高
韩国著名报纸《朝鲜日报》在2006年9月22日第4版刊登了“旅游费用最高而游客满意最低”的文章,对济州岛旅游中存在的“高价、低质”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有韩国学者指出,济州岛旅游费用与东南亚相比,贵很多,特别是济州岛的酒店费用、餐饮费用和交通费用都较高(包价旅游产品除外),对自助游游客和家庭游客极其不利;通过比较中、日、韩(济州岛)2夜3天高尔夫包价旅游产品可知,济州岛的费用也是最高的。
2.休闲型旅游产品亟待开发
济州岛是韩国最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亚洲10大国际会议城市,每年在此召开100-120余次国际会议。在建设国际自由城市背景下,如何将现有旅游产品与教育医疗产业整合是济州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特色医疗旅游产品和教育旅游产品是关键;同时,来济州岛旅游的外国游客主要是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游客,这些游客一般坐直航飞机抵达济州,在岛上停留最多2夜3天或是3夜4天,如何开发更多休闲型旅游产品让游客停留更长时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韩国观光公社组织旅游专家于2007年3月31日——4月1日对济州主要旅游地进行了旅游服务暗访,暗访结果显示,服务人员的外语能力普遍欠缺,服务态度不好,特别是餐厅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低。
济州特别自治道于2007年5月4日的“游客投诉处理案例报告”显示,游客投诉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从业人员态度不好及交通服务质量不高。
四、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
2009年12月31日,国发[2009]4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战略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海南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济州是韩国唯一的特别自治道和最大的岛屿,海南岛与济州岛同属岛屿型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建设分别是中国、韩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际自由城市背景下的济州特别自治道于2006年设立,迄今国际自由城市已建设了3年,建设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设立,使济州旅游业投资、旅游人数大幅增加,旅游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对济州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深入,海南旅游业势必迎来高速发展期。
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济州岛旅游费用高、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也早已存在于海南旅游中,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并非“高价”而是“低价”,但这种“表面低价”是具有欺骗性质的,最终游客面对的是过多的自费项目和旅游购物等“高价”。具体来说,由于海南部分旅游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对包价旅游产品进行削价竞争,导致“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现象等问题频频出现,旅游价格起伏过大,严重损害了海南的旅游形象。
济州岛休闲型旅游产品亟待开发问题也是海南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有中国学者指出,海南旅游观光线路单一,“环岛三日游”作为海南旅游主打产品一统十多年不变。同时,由于旅游产品开发缺乏远期规划,投资经营者不是靠产品的吸引力和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源,而是靠提供高额回扣,严重制约了海南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
济州岛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的问题也是海南旅游经营中存在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意识不强和旅游服务技能偏低两个方面。
五、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对于包价旅游产品中的“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现象”等问题,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严格规章制度,依法对违规者以严惩;同时加强对旅游者 “明白消费、快乐旅游”的宣传,引导旅游者合理消费。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高物价”问题,政府应通过税制减免、对旅游企业实行优惠补贴等手段,抑制旅游消费价格过分上涨,维护旅游消费者的权利。
第二,充分利用岛内丰富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使游客在岛内停留时间更长。海南岛与济州岛相似,四面环海,非常适合开发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将旅游度假产品与医疗、保健结合,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旅游收入,让游客满意。
第三,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的核心是“让游客满意”。“游客满意”意味着游客对旅游全过程(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满意。应充分利用IT技术,建立功能强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使游客在旅行前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接受旅行指导;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使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获得满意的服务;应提高顾客关系管理水平,定期回访游客,使游客在旅行后与旅游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游客满意,提高游客的忠诚度。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海南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创新,使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担负起“试验田”、“排头兵”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韩国国家概况.[EB/OL]. (2009-7-15). [2010-2-3] /chn/pds/gjhdq/gj/yz/1206_12/.
[2]济州特别自治道.[EB/OL]. (2009-12-4). [2010-2-3] /wiki(韩).
[3]金真浩 江才南:以效率为中心的区域发展与地方化的困惑[J],21世纪政治学报,2007,17(3): 311-333(韩).
[4]金钟来:济州特别自治道评价和今后发展方向[A],韩国政策科学学会夏季学术大会论文集,2008:161-182(韩).
[5]济州特别自治道:为建设超一流国际自由城市而奋斗的济州[J],地方行政,2008, (1):56-63(韩).
[6]尹大顺:济州特别自治道观光经验问题与对策[A],第63次济州学术论坛,2008:80-88(韩).
[7]尹与勋:建设东北亚最好的国际自由城市--对济州特别自治道金泰焕知事的访谈[J],事件与人物,2008,(1):65-69(韩).
[8]金永河:济州旅游--服务态度及交通服务亟待改善[N],事件济州, 2007-5-16(4)(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