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创新型社会 管理创新 民营企业 培训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让创新型社会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未来远景的展望,而是成为了我国全社会和所有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必须有所作为的行动指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改造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产品,提倡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也应当是民营企业当前工作的题中要义。创新型社会是集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全社会层次上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新型社会对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企业提出了创新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响应这样的要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必将有所改变,创新型企业必将为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的发展之路

新世纪以来,随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这其中学术界以及民营企业自身要求重视民营企业创新的呼声功不可没,这同时也契合了我国提倡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央出台的科技发展纲要和地方政府的各项跟进举措无疑是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推进剂。然而,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上,集中在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如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起草和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大家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如何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基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的政策扶持力度固然要加强,但不能止步于此,因为有些民营企业要按照过去的粗放型经营、低成本竞争的老路子已经很难走得通。国内市场的饱和,国际市场上贸易壁垒的重重阻隔,已经让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他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从技术创新入手,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脱离低水平竞争。在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这种走技术创新求发展模式突破的思路,肯定会得到政府的各种支持,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已经比过去大有改进了。

然而,创新一词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而言并不是仅仅针对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对于创新的另一面――管理创新也要重视起来。技术创新看重的是产品在技术方面的改进和革新,技术创新看重的是产品在技术方面的改进和革新,着眼于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技术创新给产品带来的是满足更多人群更高的需求,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式,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或者至少要有强大的技术转化水平。管理创新是对于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环节,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吸收管理实践中得到的各项理论成果,对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创新过程。管理创新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运用新的管理工具,可以是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可以是转变组织全体人员的思想观念。

在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中,管理是技术创新和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管理为技术创新铺平了道路,打通了技术变成钱、钱变成技术,技术再变成钱的各个环节。在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之后,企业才能迎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新时期,逐步开展功能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成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技术不是万能的,才能凸显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这体现了在民营企业寻求发展模式改变,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是呼吁通过政策倾斜,财力支持来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忽视其内部的管理问题和管理创新,那将不能实现我们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投入所希望看见的相应的令人满意的回报。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在于保证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管理机制的创新,技术要转化,它不能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了可供宣传而不能发挥作用的专利证书而已。

二、重视实现管理创新的途径――培训

创新型社会建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就是提倡各种类型的创新。管理创新是一项极具特色的管理行为,每个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采取合适的管理创新手段。在管理创新中,不应当跟随时髦流行的管理理念,尤其不应当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和工具,不假思索的照搬接受。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确确实实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各项便利。

从创新型人才建设来看,民营企业家是企业内部最重要的创新型人才,企业的创新特别要注重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经营管理素质。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他们的战略眼光,对于全球范围内行业变化趋势的把握,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选择和运用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而企业家的这项能力通过接受科学系统的管理培训是可以提升的。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同样取决于他们能否让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激励创新型人才手段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培训来提高。

如何发现创新点,怎样开展创新活动,如何让创新的“性价比”最高,这些都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对于参与创新的人员而言,补充新的知识成为了工作中的必需,接受培训是他们对组织的需求,创新人员之间对于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的需求也促进了学习性组织的建立,培训则成为了知识分享和传播的途径。

从企业人员激励角度来看,员工激励问题尤其是创造型人才的激励工作向来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除了要优化激励措施,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之外,改善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的效率,促进鼓励创新的良好组织氛围的形成,提倡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战略思维同样也是民营企业进行员工激励较好的选择。在以上措施之外,满足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也是员工激励的方法之一。

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因素,管理创新稍有不慎,也容易造成企业的困境,引起内部组织结构的动荡,那管理创新的风险如何规避呢?管理创新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家的经验和水平,在于管理者团队和作业人员对于管理创新点的理解和贯彻,取决于创新人才更新知识的速度和对知识的把握,要规避管理创新风险,那就要求从企业家到管理团队到作业人员都要接受正规而有效的管理培训,要善于从实践当中寻找合适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规避此类风险。

三、发挥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他们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力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对于创新有一种内在的主动性。民营企业对于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的自发的企业创新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和支持的话,将成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供应上,各级政府要对自身的行动区间有清醒地认识,过多地进入企业内部创新体系很可能让民营企业处处感到掣肘。不能再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心态和上下级之间的所谓指令来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要多征询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意见和需求。

只要是企业就存在发展的愿望,要发展就必然会选择技术创新,为了技术创新的成功,企业首先会想到做好管理创新的工作。政府在提供创新性制度时,要以企业自身能够有效吸收外部创新性制度安排,并付诸于企业内部创新的能力作为评价企业是否有资格接受资助的首要条件,而不是其他因素。不能因为有些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技术含量低,偏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企业没有创新的内在需求。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在追求企业效益最优化的路上,一切企业都是相同的。

企业同样需要管理方面的创新,应付高速成长,技术不确定较大,潜在客户不明晰的市场,他们需要掌握新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内部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各类培训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管理创新提供崭新的思维方式。具备管理创新能力的人员对于技术创新的接受能力更快,对于技术创新的主观意愿更为强烈,执行技术创新决策的能力也会提高。

在创建创新型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培训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进而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在当前转变政府职能,提倡政府权力为民所用的趋势中应当也可以有所作为。各级政府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当运用各种手段,规范培训市场,引导民营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创新为最终目标的各类培训,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并重的氛围。

参考文献: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2

摘 要 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强,上市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加。但是民营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当,实现上市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民营企业的上市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上市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加,企业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实现民营企业的上市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民营企业的上市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困难,这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在今后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实现民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缺少规范化和科学化,在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民营企业实现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民营企业上市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一方面上市的民营企业分布不均衡。大多数上市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这与上市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虽然一些内陆地区也存在上市的民营企业但是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难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之外,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上市的民营企业大都是一些商业类,服装行业以及机械设备仪表等,近年来计算机服务行业上市的企业也逐渐增加,但是与我国众多的经济行业相比上市的民营企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另一方面上市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间接上市的方式。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岁采用的上市方式主要是间接上市,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上市,这种方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上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自身管理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管理中缺少规范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管理工作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导致企业的管理中缺少一套合理的管理体制。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十分规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对财务的收支状况进行管理,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一些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经常会出现资金使用不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上市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民营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上市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民营企业实现上市仍然受到一定的政策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上市中主要受到证券市场的政策制约,虽然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一些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证券市场仍然难以承受大规模的扩容。证券市场的这种规模控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上市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些符合条件的小规模民营企业难以上市。

(三)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融资存在众多的问题,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及时获得相应的资金未能成功实现上市。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贷款存在众多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逐渐增加,一些企业由于不符合相应的标准不能得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少。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难以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逐渐增加,一些民营企业的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营企业上市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增加,这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民营企业上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民营企业的上市,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管理

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缺少规范化的管理,民营企业的发展中缺少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的发展缺少规范化的管理。在今后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建立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健全导致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一些企业的工作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建立并健全相关的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明确企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分工。民营企业的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分工不明确现象,这不仅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今后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分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中的审计工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督,避免一些企业资金浪费的现象,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需要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度,一旦出现企业财务状况问题,应该追究相关的责任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减少企业资金使用不明的现象。

(二)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民营企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实现民营企业的上市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一定的影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上市。今后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支持,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不仅仅是民营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是当前金融体制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调整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同时民营企业自身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信誉建设,为企业的贷款提供良好的保障,可以建立一些完善的担保制度和风险投资制度,为企业的贷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民营企业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通过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增加企业的资金,为企业的上市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三)增加政府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

在今后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对民营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产品毛利率比较低的现状。对于上市企业的税收,投资等问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为各行企业的一些优势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

结语:

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上市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一时难以达到上市企业的标准。在今后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实现民营企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民营企业的上市对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张宗益.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8(2).

[2]张静超.民营企业上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3

近日,在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重头戏之一的“中国绿公司联盟趋势圆桌会”上,企业家们就“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文京、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博等企业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

应围绕主业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表示,相当长时间的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使得实体之外存在大量货币,这应该是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进军金融行业的重要背景,而成功案例的跟风效应也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剂作用。

朱云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只要把实业做好,企业就能获得很好发展。但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为发展生存不得不重视金融业。就具体数据而言,今年一季度新增GDP不到1万亿,而同期货币发行总量则增加了6万亿,许多实业企业就会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实业行业挣一分钱真的不太容易,价格受到压力、竞争越来越大、人工成本也在提高,而外面的钱又很多,所以有人就开辟新的主业。”

朱云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历史数据看,就货币发行总量与新增GDP相对比例而言,“钱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主业受压,一方面是货币量增加,企业面临这样的环境必然有所调整。

“现在很多人开辟了新的主业,就是搞金融了,过去做实业的企业,现在都想玩一玩金融。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很现实的事情,另外有些人看到一些早动的人似乎都有成功的经验,所以免不了要动心试一试。”朱云来说,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还是要聚焦于主业优势,利用金融资源和服务支持主业发展更应当是所谓企业金融化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宏观政策还是需要更多改革,而并不是通过货币扩张。”

朱云来提到,目前的企业面临着一种“纠结的现实”,他援引苹果公司的例子称,从美国历史上看,投行的收入肯定不可能超过微软和苹果,但中国的情况却是实业利润很低。实体经济下行,但投资越来越火爆,这对实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都不利。

民营企业的金融化

分为四个阶段

民营企业代表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表示,从宏观看,大量货币从生产和服务领域进入金融领域,成为重要的创富平台;从微观看,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以后,做生意的方法也在变化,逐渐开始金融化。一般情况下,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企业自身发展实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就自己“打口井”,投资一个小银行,投资一个信用社,以此支持自己的主业。

第二个阶段,企业有了一定资本积累后,做财务多元化和资产配置,把钱放在一些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比较好的金融机构。

第三个阶段,生意不好做了,企业必须为上游、下游提供信用支持,就是所谓供应链金融。把产业链拉成价值链,让合作伙伴得到流动性的支持。

第四个阶段,生产进一步过剩,这时在自己原有领域做投资,资本属性仍体现为产业资本。很多的企业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做资产管理,这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真正阶段。

王航表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逻辑不同,“从产业资本来讲,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投什么,把钱花到把生产要素聚齐,为了发展。从金融资本来讲,属性是保值增值,跨国家,跨周期,跨货币,跨品种,跨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安全的交易机构的设计,把钱稳住。”

民营企业的金融化发展

是必然趋势

在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总裁张博看来,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成熟阶段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民营企业沉淀了充足资本后,实现跨界经营有利于企业更加稳定,金融是最佳选择。

第一,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金融是一个资金人才高度集中的阶段,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能进入到金融阶段。近年来,一个要的宏观背景是货币的超发量很大,钱很多。而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的资本,也沉淀出了很多的优秀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到金融投资领域,是大势所趋。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4

摘 要 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营企业要想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则需要企业首先认识到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对于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创始者,推动者,首先要进行企业家自身革命,因此本文指出民营企业此时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进而指出民营企业家存在的个人战略瓶颈,最终提出民营企业家突破瓶颈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 战略转型 民营企业家 个人瓶颈

一、民营企业战略转型刻不容缓

(一)市场竞争全面展开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30年,可以把其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称之为“寻租”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好买卖”,也就是抓机会。企业所需能力是“拉关系,找资源”;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好项目”,打一枪,换一炮。盲目多元化就是当时发展的产物,最终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企业所需的能力是掌控资源能力、广告能力及销售能力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以中国加入WTO为起始,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不断成熟的竞争市场。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一味的资源寻租已经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优势。跨国企业的进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也逐步消失;市场增长的趋缓和消费行为的理性化,使企业仅仅依靠一两个“好项目”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企业面临的不再是天气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性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自己成为适应冬天气候的物种,而不是幻想冬天的过去。

(二)看不见的新大陆出现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而世界的主流经济已悄然发生变化,工业化虽然依旧占有重要地位,但已不是主流,信息化成为21世纪经济世界的主流。“后工业化社会”、“知识型社会”就是新经济社会的预兆,但对于无形经济取代有形经济的趋势,却依然让多数人无法理解。近几年的世界五百强和财富榜,无不是通过网络起家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没有有形的商品,没有库房和工厂却可以获得高利润,高收益。这一切都是无形资产带来的。

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和网络经济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让人们感到变幻莫测的世界“多元经济”,这也就是21世纪看不见的新大陆。

(三)企业自身生命周期的约束

企业与产品和企业家一样都有周期规律,企业发展周期受到产品和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显示,20年左右的企业最容易有盛而衰。当前领先的中国企业大部分处于这样的危险期。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可以用企业生命周期来展示。如图:

1是指好想法,2是指好产品,3是指好团队,4是指好体制,5是指好文化,6指看不见,7是指看不起,8是指看不懂,9是指学不会,10是指挡不住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对企业发展的约束,要想在达到顶峰之后,再次创造辉煌,企业必须提前做好战略思考,认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居安思危才是立身之道。

二、民营企业家存在的个人战略瓶颈

(一)个人知识瓶颈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企业家是企业创建和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创始企业家以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作用逐渐减弱,同时企业家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暴露出来,并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企业家的先天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个人知识瓶颈:学历和专业知识。在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家,特别是第一代创始企业家,在创业之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中专以上正规教育或系统的创业和经营管理理论的学习。“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造成当时从上的多数是低学历,甚至是无学历。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凭借勇气和胆识闯市场。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民营企业。可以说,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是成功者,更像是幸存者。

与无学历相比,一些民营企业家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创办了企业,但一个技术专家在生产产品上是专家,在销售产品方面不一定是专家。改革开放初期,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需要营销。当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时候,由于缺乏管理知识,事必躬亲、身体力行的领导作风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经理封顶”理论即说明了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家(经理人)的境界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中国民营企业创始者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了民营企业当前的经营困境。

(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发家史,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是在力排众议,特立独行,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种想法会变成一种主导逻辑,被固化。

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往往分不清“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企业家沉溺于过去的成功,把偶然条件下获得的成功经验,当做必然规律,不加思索,“拍脑袋”决策的情况就会随之出现。

个人英雄主义还表现在不信任任何人,民营企业家通过寻租和一招鲜的行为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的成功使之认为,只有自身是全心为企业付出的。对于招聘进来的人才,不下放权力,且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为标准来衡量,认为他们不是人才。只有自己的掌控和管理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的长足发展。

面对全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家对创业初期成功决策模式的过分依赖和自信心的过度膨胀,事事亲力亲为、搞一言堂、家长制,听不见别人的建议。但随着企业的逐渐扩大,民企老板放不下手中权力,欣赏着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乐在其中,对周围竞争者视而不见,最终走上看不懂――学不会――挡不住的穷途末路。

三、突破民营企业家个人战略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的亲力亲为显得力不从心时,创始企业家最初的角色和关系将不可抗拒地发生变化。企业家要树立我属于企业而不是企业是我的的信念。首先要问自己:“今后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能力,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认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和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是创始企业家第一位的责任赋予的,这个信念的建立是企业战略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

企业家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不能一人面面俱到时,应该吸引人才并实施授权。以董事长的身份抽出时间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问题。任正非疯狂的人才搜索战略,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认识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师,应该主动让位接受“空降兵”。2010年末,万科笼罩上“千亿”光环,60岁的董事长王石在这巅峰时刻决定淡出万科;柳传志在联想完成跨国并购之后,退位于杨元庆。这些成功的企业创始人能够在企业最辉煌的时刻离去,是由于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企业到达巅峰时刻,也就是经理人能力发挥到最大值的时刻。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总裁理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此时,企业家必须树立我属于为企业,而不是企业是我的的信念,才能保证企业突破生命周期,再创辉煌。

(二)不断超越自我

万科年销售额破千亿后,在企业财富呈几何级增长的过程中,掌门人王石主动淡出,计划出国学习三年。这是对“简单道理”的坚持。企业的战略就是计划加变化,没有计划企业根本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进而不也不知道外部的变化与企业现在的能力是否匹配。这样的企业最终会走向黑暗,迷失自我。但是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计划不断修正,以保持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在此就给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民营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者和领导者应该首先身体力行,不断更新超越自我。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治愈成功后遗症的良药就是自我创新,自我突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讲过:“对于任何一个CEO,一个经常要问自己的问题是,假如一切重新开始的话,我会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CEO打破思维定势,寻找新的增长点。

(三)强烈的危机意识

民营企业快速的发展势头和取得的成功导致企业家的危机意识薄弱。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规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稳定和成熟,首先要看它在过去的两到三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它是如何度过成长期中必定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机的。从这个判断角度,中国企业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民营企业初次感受到了寒冬的严寒。而对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企业,相对则彰显出活力。任正非在创立华为伊始,就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许与他的军人背景有关系。从《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到《北国之春》都能体会到任正非强烈的危机意识。

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讲到,“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能存货下来,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活得久一些。失败的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的规律。”正是这样的危机意识,华为在3G时代才拥有了独特的技术支持,领先于世界水平。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机会导向,成本优势正逐渐远去。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应引起企业的高度警惕。在这样的巨变时刻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我认识是企业家保证企业在动荡的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大前研一.专业主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

[2]曾鸣.略胜一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3]谭伟文.民营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2005.12.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探讨

中题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88-02

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一直受筹资难、融资难的制约,尤其是从2007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民营企业短期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60%的民营企业没有l-3年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境况,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民警企业融资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融资渠道问题。融资不外乎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实现,从内部融资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内部提留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税负负担过重,企业折旧费过低,无法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从外部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由于民企通过上市融资的寥寥无几;多数又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民企融资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来完成。目前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渠道不畅通。

2.融资结构问题,融资结构不合理是指民营企业发展还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比重小。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并且在外部融资中,民营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表现为银行借款;在借款期限方面,民营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若想申请长期贷款,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3.融资成本问题,融资成本是指包括利息支出和相关融资费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民营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民营企业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使许多民营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都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民营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从民营企业本身角度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信誉缺乏。民营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民营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倒闭率高、贷款偿还违约率高。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开拓新的市场难,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场风险,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了其履约能力的下降。民营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与银行遵守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相抵触,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导致银行不愿放贷。

2.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增长方式粗放。由于多数民企产品结构单一,起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粗放,没有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使得民企失去了向银行融资发展的机会。

3.企业融资意识淡薄。民营企业对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反映不够灵敏。主动出击意识不强,同时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金融市场生疏和不懂得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从而束缚自身开拓融资渠道。此外有的民企还存在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多存在。

4.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企业财务机制不健全。有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采用家族式的管理,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极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有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性,从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缺乏信任感。有的甚至是一个公司内部有好几本帐,财会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大大削弱了企业的信任度。

三、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图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民营企业应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实现治理结构创新,抛弃“股东至上主义”,改变家族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家族管理向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的模式过渡,实施多元产权主体结构,打破家族式管理“瓶颈”。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包括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两个方面,信用担保主要解决的是企业间接融资的问题,建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弥补中小企业的银行信用资源不足。信用保证制度是民营企业使用率最高,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增强企业的信贷能力。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赢得商业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遵循诚信原则,切实履行借贷合同规定的义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和企业的壮大创造条件。

4.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企业融资,不单纯是为企业发展聚集资金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自筹,二是直接融资,三是间接融资。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笔者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关键要创新融资模式,如设立民营企业互助基金,由会员企业出资建立,会员只需交纳一定会费,就可申请到数倍于会费的贷款额。还可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和行业自律组织,用以信用促融资和信用评级、第三方担保、银行贷款担保等作用。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通过信用评级,融资担保。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整合信用资源,培育信用基础,促进企业信贷融资。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对民营企业融资给予特殊的支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组织支持、法律保证系统、财政支持系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胚,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值得借鉴。例如四川省政府在2007年8月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试办循环贷款、动产质押、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创新贷款、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努力开发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以满足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明确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向社会融资,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资金的格局;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的政策。又如,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试行)。从2008年起,3年内,对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8%o的比例补偿;对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5‰比例补偿。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搭建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组织引进省外、境外创业投资等。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十五大以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出了一条大路。这不仅为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决策得当,超过了初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失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淡经营。政策环境的局限和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中,尤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

1.欠息,无偿债能力;

2.贷款用途不大;

3.不守信誉;

4.企业管理混乱;

5.经营无固定场所;

6.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7.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

8.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二)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四)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五)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

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二、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为了能让民意企业更健康地成长,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打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僵局。

(一)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

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

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

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信用虽然是一种主观性偏好,但仍需要客观性约束。即在金融系统,要建立起民营企业的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包括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择优建立信用等级档案,建立完善区域物业和产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银行能将抵押品变现,解除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后顾之忧。

民营企业要构筑信用体系,需建设好以下五个子系统:

1.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首先必须建立起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

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个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完成这个系统的建立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

3.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信用评级的确定信用类别的理论和方法。加入WTO,它会强迫你、督促你建立一整套信用体系,这是WTO最核心的价值。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第一阶段,由政府有关机构主持;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由主持评价转化为监督评价;第三阶段,在前段运行形成了有可信程度的信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信用评价中心。

4.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系统。

5.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帐风险,降低成本,追收帐款。这类中介服务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实例,如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主要信用管理机构都是企业,有些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通过提供作信用调查、欠款追收等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明晰企业的税费用,禁止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

(三)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

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

减少逆向选择,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

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

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搭建民间金融机构平台。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建立私人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毛病”与“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自爱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甚至又有点回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老路子上的倾向。

尽快允许开办私人投资银行有限公司或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资本流通管理与仲裁机构,规范民间拆借或借贷行为。

另外,要研究符合市场经济特色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风险投资同产业直接投资和银行信贷不同,这是一种集融资、投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全新的资金融通形式。风险投资具有风险排他性,其逆向选择的程度较小。我国风险投资业务较晚,但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努力营造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

(四)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地向民营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风险基金和公众基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让银行与民营企业携起手来。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且有关方面正在落实和完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四)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国

民待遇”。

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信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以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参考文献:

[1]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