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1
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很多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将国有企业的管理与跨国公司,乃至一些大型的私营企业相比,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非常不乐观。很多国有企业运行中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国有资产的浪费现象严重,这些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今后国有企业运行中得到解决。
一、国有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意识缺乏
因为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很多国有本企业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中的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等的了解比较全面,但是对财务管理的了解较少,他们认为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是最重要的,而财务管理是为生产服务的,财务管理就是财务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制定财务报表,所以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二)资金管理不善
资金是维持国有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资金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但是在国有企业中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资金筹集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因为发展需要往往要进行筹资活动,但是一些国有企业在筹资中没有筹资规模进行控制,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国有企业面临重大的财务风险,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甚至造成企业整体优势的下降。
(三)财务监管不到位
从外部监管来说,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主要是国资委进行的,但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事后监管中,采用的主要是财务报告的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国有企业相关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制作虚假的财务报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监管中主要是对个人财务问题关注,但是对于像不良资产、财务制度等宏观问题的关注度较少,很难实现这方面的提高。另外,从内部监管来说,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缺乏,不能实现财务监控的程序化,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集团对子公司的监管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使得国有企业内部监控不能促进财务管理的有序发展。
二、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树立新时期财务管理理念
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国有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以及承担的责任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财务管理中来说,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企业领导要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支持,在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资金,从而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能与国际接轨,促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财务制度中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所以要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对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国有企业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另外,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中要针对国有企业的运行特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使用年限。
(三)加强资金管理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企业资金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事前应该编制相应的资金使用计划,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确定企业资金最低储备量,在事中要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动的控制,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防止资金积压,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第二,要重视企业筹资中的成本费用控制,在企业筹资中不仅要控制资金筹集量,而且要对资金筹集成本有深入的研究和考虑,选择成本较低的筹资方式。第三,减少浪费,节约企业资金使用,坚持开源节流,提高国有企业资金投入的科学性。
(四)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的推行能很好地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的,对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帮助。实现全面预算要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国有企业管理层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要成立预算管理中心,对国有企业子公司、各部门等进行预算控制,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联系,建立预算管理目标。第二,实现全过程的预算控制,做好事前预算编制、事中预算控制以及之后预算考核,对预算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形成国有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全方面的预算控制。
(五)财务人员素质提高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应该有较大的提高,要实现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国有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财务管理能力,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外,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要重点加强会计知识更新,提高会计核算能力,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为国有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论
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改变,财务管理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创新财务管理不仅要从思想上加强重视,而且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也应该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预算管理,从而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与不足 对策与建议
一、前言
所谓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我们不少国有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关内容缺乏合理性。许多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如有的国有企业财务人员既是财务会计,又兼办公用品的采购,使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还有的企业有章不循,只是将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上墙上”,流于形式,只是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然而在具体执行上却大打折扣,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但在企业经费预算中往往因为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在资金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同时并未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导致预算缺乏应有的约束性。
3.国有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参与者,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一些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不了解财务会计动态,对于新的会计政策从未听闻,以至于不会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在核算中往往漏洞百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风险控制。另外,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对于国有企业的工作认识不正确,认为国有企业财务工作是个“铁饭碗”,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因而不注意对自身素质的加强,如不重视参加专业的财务会计学习培训,不主动了解国家新的财会政策,对于新的财会管理办法闭门造车。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合理发放。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责任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和个人。对固定资产要实行双重管理: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按现行制度进行总括记帐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实行责任管理,并确定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的 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重视固定资产预算,把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明确责任。
2.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建设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国有企业应当将强调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1)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者是国有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2)财务人员要增强按照法规和相关文件政策认真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办事,这也是其基本的职业规范。同时要防止无原则,惟命是从的人治情况,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以标准制度为依据,坚持原则,秉 公办事,不循私情。
3.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
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本企业现有的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现象,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要使资金达到最佳效益,国有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财政赤字预算。
4.全面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 “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国有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总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为应对新形势给我们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们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须注意,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合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以及全面提高国企财务人员素质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来降低国有企业的运行风险,为国有企业各项既定目标能顺利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春英.浅谈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4)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财务从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34-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国家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除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其余企业不断被推向市场,迎接市场的考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下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也为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树立了榜样。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参考很多已经成功的企业先例进行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对资本的重新设置和对利润的重新分配,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有组织和条理,这对于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如果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当我们把所有行业的国有企业集中在一起来看的时候,仍然觉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1.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国内企业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与先进企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制度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国有企业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企业的人情大于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在很多管理内容上也缺乏必要的检验监督,企业的很多职位之间缺乏相互制约平衡。而在很多企业的职权部门中,更是存在有章不循、随意支配的情况,比如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财务问题,但是针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制度建设却依然不够完善,财务支出前后的监督工作有形无实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给一些腐败人员提供了温床。
1.2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应该属于中心环节。但是目前从国家对国有资本的预算管理来看,存在的漏洞很多,举例来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面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与《企业国有资产法》就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明确要求“专款专用”,而后者所确认的却是“专款通用”原则,两者存在明显的冲突。在实际使用上,国有企业往往在某些项目的使用上过于宽泛,有些支出则过于紧张狭窄。缺乏计划性是最为常见的通病之一。另外,由于财务支出的混乱,也导致了企业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反而资金不够充裕,使企业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1.3 国有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和催动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正是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国际社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国内企业对此也逐步在认可此观念。但是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依然残存着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致使在人员的使用上也缺乏正确的引入和使用机制。举例来说,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优先照顾老员工的子女,即使是其学历过低、能力过差,在人情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客观上来说,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在财务体系中,由于地位特殊而重要,人员素质过低往往会导致企业出现重大经济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可谓是影响巨大。而且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也无法完成企业应有的财务风险控制,在经营核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洞。
2 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前面所述,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要想有大的突破,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好功夫:
2.1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建设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建设。国有企业应当将强调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财务人员要增强按照法规和相关文件政策认真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办事,这也是其基本的职业规范。同时要防止无原则、惟命是从的人治情况,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以标准制度为依据,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循私情。
2.2 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
对于预算的控制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国有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财政赤字预算。
2.3 全面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员工素质的高低已经在企业发展中展现出了不同的结局,国有企业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依然要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坚持高素质人才。国有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结语
总体来说,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应该真正对其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要做客观认识,这也是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所做的自我突破。我们一定要正视目前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将这些问题通过制度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从本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有企业又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从大局出发,力争使国家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白秀梅.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市场,2012,(4).
[2] 周春英.浅谈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4).
[3] 张科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10).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4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节约开支,避免浪费,规范国有企业的行为。但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急需得到解决。本文主要论述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落实与执行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制度,增加企业的收入节省资金支出,防止浪费与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与水平,阻碍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势在必行。
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财务专业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忽视财务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财务管理相对较弱,特别是对于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与管理会计运用缺乏经验与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概念与范围不能进行有效区别。国有企业缺乏具备战略决策能力与解决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阻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1.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国有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机制导致财务管理的无序。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中缺乏约束作用,注重事后检查,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与事中监督;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容易受后企业领导的意愿左右。其次,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不合理。国有企业的内部组织人员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其中会计核算与不相容的职务没有实现有效分离,经常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最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不透明,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某些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随意性,导致财务报表不能传达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受国有企业内部人为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被掩盖。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透明,账目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相符,企业的盈亏不明确;并且有些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逐渐增多,导致资金运作困难,导致出现难以支付到期债务的问题。
1.3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过程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经常出现编制程序不合理,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编制的政策与依据不明确,财务预算的收支范围狭窄等问题。在企业资金的使用上,缺乏事先规划与统筹安排,资金的支出与使用具有盲目性,导致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此外,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企业的财务预算经常被随意改动,对于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的稳定性与整体性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于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财务预算的执行缺乏约束力。
1.4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存在问题急需解决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的筹集与资金的使用两个环节。首先,国有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资金筹集方面,可能由于国有企业对外举债规模的计划失控,国有企业内部的资金结构与资金的融通不合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削弱了国有企业的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上,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项目资金的投放存在着重复投资、资金分散等问题,减少了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同时,某些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是依靠契约的关系进行的,致使资金出现条块分割的问题,资金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非常困难,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还有国有企业的资金被大量闲置,没有真正发挥其增值的作用与效应。
2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企业的发展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财务工作人员队伍。首先,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国有企业要制定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营造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其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财务工作人员真诚守信、坚持准则,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积极弘扬诚信守法的精神。最后,要进行定期的教育与培训,引导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途径与方式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2.2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以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加强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尽量避免企业发展中的财务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责任。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执行与落实需要包括财务管理部门在内的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各个部门要明确自身责任,并进行落实。其次,要进行及时的检查与监督。相关的单位于部门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及时的检查与监督,切实执行与落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发生违规违纪的问题。最后,必要时要追究责任。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的行为要坚决追究责任。
2.3加强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落实,以完成特定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利用预算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增加,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国有企业的充足的现金流量,能够防范财务危机。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设立财务预算管理结构。国有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积极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使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子公司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明确各自的任务,加强交流,促进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国有企业预算编制要采用从上而下,分级编制并逐级汇报的编制程序。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的整体预算目标逐级下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进行预算调整,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由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到各个部门进行执行。最后,要加强财务预算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国有企业各个部门要对财务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定期汇报,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
2.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重视对资金的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优化资金的结构,加强对资金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指要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使用进行事前的规划与预测,对资金的需求量进行科学的预算与编制,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国有企业现有的资金量,核定国有企业的最高资金储备量与资金最低储备量,并且还要加强管理物资的验收、购入以及调拨等,严格把关,拒绝浪费。其次,国有企业要严格并科学地控制资金的投放量,在生产经营中要坚持依照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材料,依照材料确定资金投入,以实现生产与销售平衡的目标,避免资金积压,促进资金的运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国有企业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有企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投入,不能盲目进行产品开发,加强对于生产过程与物资采购的控制。
3结语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能够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加强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重视对资金的管理,以保证财务管理有效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丽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商,2013(2).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弊端 对策
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空间,也是国有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和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是国有企业实现“固本立业”的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全局性差、预算机制欠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等。因此,这就需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剖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分为如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中高层管理者层面,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只关注业务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认为业务部门是企业的先锋,财务部门是后勤,这个后勤只要记清日常的收支核算并做好三大报表,就是完成本职工作了,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这不仅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沟通与融合上存在较大分岐,同时也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财务人员层面,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财务人员的录用不是凭学历及职称,而是凭关系,这导致财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财务管理意识,更缺乏风险意识,对突发的事件无法预判及处理,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同类资产优化整合的力度,通过调整管理体制、资产置换、壳资源配置、分立合并、组建新设、优化组合等措施,对资产配置进行了优化,集中力量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在实施“大集团”战略,推动新一轮企业改革重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在:集团公司与子公司财务核算系统不一致;集团公司无法对子公司的资金进行全盘调控;由于核算系统不一致,使财务信息无法共享,合并报表编制过程繁琐,数据失真等等诸多弊端。
(3)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欠缺。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目前国有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还较少,即使实行了,其预算的质量也不高。预算前,任务下达至各部门时,各部门因手足无措而出现如下问题:明年的事情,他们无法知晓;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预算时,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协调不到位,导致预算协调不到位,企业资源分配冲突。预算后,成本费用的执行监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
(4)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手段。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仍沿用以往的财务监督手段,用于管理当前企业财务事业,这样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新发展的需要。此外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使很多国有企业无法正常开展有效的财务监管,这主要表现在:虽然内部已经建立有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实施财务监管的人员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真正严格执行财务监管,对企业整体财务的监管乏力,容易引起归属的其他部门出现越权现象,或是财务部门所上报的财务信息存在虚假情况等。
二、优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对策
(1)增强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首先中高层管理者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以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增强财务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带头学习财经法规;坚持一岗双责,推动财务管理制度化建设,筑牢防火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其次是财务人员,从外部来说要可以引进高水平的财务人员来充实财务人员队伍;从内部来说,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现有的财务人员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不断学习和深造,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增强思想觉悟和道德观念。
(2)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大集团”战略下,国有企业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系统集团平台,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统一财务核算流程和代码的基础数据平台;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提高资金周转率;建立财务分析平台,为企业集团管理和分析决策。
(3)构建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首先要建全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立预算管理监督委员会,成员由企业负责人、财务部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由企业负责人任委员会组长。其次要优化编制预算的程序,明确预算编制的流程和计算方法,预算编制应经过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修正,形成最终的预算。最终预算经审批后下发至各部门执行。当遇到政策性改变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预算执行结果会产生重大偏差时,应向预算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对预算进行调整。最后,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激励机制。预算管理需对应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只有制定明确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4)巩固财务管理的监管体系。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管的方式有:可通过向财务部门安排专门的财务总监,或者是利用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对财务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企业全部资本结构符合规范化运作要求,财务状况符合整体企业的利益要求,以便有效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全面推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此外,国有企业应从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巩固财务管理的监管体系,首先对内,应及时向企业董事会和传达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强调对实施财务管理的人员进行规范性的监督,杜绝内部出现的现象;其次是对外,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的财务审核机构,定期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展开专业审核活动的形式,以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预算制度范文6
关键词:产权制度;内部控制;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46-02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但又是不完备的关系契约。企业产权制度低成本的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循的以及与企业资源有关的行为准则。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补充契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由此可见,产权制度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
1 委托结构与内部控制
由于产权制度的规定会形成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形成产权结构,内部控制中与产权结构相对应的是企业的组织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委托――”契约关系,保证企业外部所有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这是最根本的控制,是为外部所有者服务的,是外部所有者从组织上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具。可见,委托结构实际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依据,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契约,注明了人的行为规范,也表明了委托人的意愿。
1.1 国有企业委托结构的特点
(1)国家作为人与一般人所拥有的权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拥有财产的控制权,不拥有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国家同时拥有公共财产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两权是合二为一的,初始委托人通过国家的再分配渠道获得剩余。
(2)国家的是一种建立在行政权基础上的强制性关系。它不是以自由选择的合约为基础的,而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无须直接获得每一个初始委托人的授权,就可以直接通过颁布法令而获得权。
(3)剩余索取权归属国家,由政府。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一起遵循着等级配制给各级政府。剩余索取权同时也是具有可转让性的,因为一旦剩余索取权具有不可转让性,国家就会失去对公共财产的权。可以说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与政府拥有剩余索取权是相冲突的。
(4)初始委托人的监督性和积极性都很弱。委托人和人具有信息的非对称性。为监督人的行为,初始委托人必须付出监督成本,但他们不是剩余索取权的直接拥有者,不能直接从他们的监督活动中收益。这表明监督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从而导致初始委托人缺乏监督动机。
(5)作为初始委托人的人与最终人的委托人双重身份的政府,并不是单独追逐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它综合地有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社会目标,而且同时也在努力使其垄断租金实现最大化。即政府在追求“全局利益”的同时,还在追求其它的“局部利益”,如政府权力及相关的物质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其它集团利益、个人升迁机会,政府拥有的程度和政局的稳定等等。
1.2 国有企业委托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的三个层次
(1)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政府既充当所有者身份,又是行使企业主要经营权的管理者,企业的经营者是由政府委任、完全服从政府意志、不能独立决策的“行政官员”,经营者的行政升迁依托于企业规模或经营业绩。在这种委托关系下,企业内部控制表现为非常简化的行政管制,控制标准和控制技术的随意性大,经营者为了个人的行政升迁,在会计信息上作弊是件容易的事,对管理者和员工没有相应激励与约束。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政府进行了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监控。但这没有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根本变化,由此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沿袭本企业的旧制度,尽管这种包含行政管制风格的旧的内部控制制度效率低下,但很少有国有企业去反思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形成一种非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作为习惯性做法沿袭下来的内部控制与改制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和控制权的下放相交叉,形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
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来进行的,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基本上完全由企业来承担,比如,进行新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设计、雇佣更多的人员以及其他措施的各种成本等。但内部控制建设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还有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却不具备剩余索取权,加之对经营者的激励不够,经营者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2)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关系。
国有企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其既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也要追求利润增长。经营者行为目标出现了多元化,其中行政提升和个人收益增加成为主要目标。而在实行公司制以来,一般经营者敢于放权给管理者,并较少干预。管理者则以个人收入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谋求本人经济利益增长,使得企业行为短期化。这就形成了经营者与管理者目标不一致。
管理者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设计和实施者,就会利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名义,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利用职位便利追求自己的货币或非货币效用目标;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享有一定的特权,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聘用大批中下级管理人员,从而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制造串通舞弊的可能性等等,很有可能侵犯股东权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3)管理者与员工的委托关系。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处于委托链中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直接执行者。经营者掌握企业控制权和部门管理权的配置。管理者出于保住重要部门职位或升迁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自己岗位的特权,违反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或与经营者合谋绕过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少国有企业的“团伙犯罪”是经营者与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经理)串通作弊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在企业控制权分配上的一对一谈判,导致企业职工在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中的影响越来越小;管理者利用一般员工不知情的信息劣势,伪造虚假财务信息,侵蚀国有资本,而员工却无法对违反制度者予以揭发。并且,管理者这种道德风险行为又严重制约了他们对员工的监督和激励,减弱了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
2 预算软约束与内部控制
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最先提出了预算软约束概念,它是指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一旦收入无法抵补成本发生亏损,国家或政府常常要追加投资、增加贷款、减少税收或提供其他补贴形式的救助现象。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产生的主要有外生性和内生性两方面的原因。外生性原因来自于政府,内生性原因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
2.1 预算软约束的外生性与内部控制
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渠道主要是“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和“企业亏损补贴”。银行资金的财政化,使国有企业几乎是“无负债”企业。在政府出台“拨改贷”政策后,由于企业自我积累机制尚未形成以及融资渠道的缺乏,国有企业的经营极度依赖于银行信贷。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使国有企业的这种高负债经营得以维系,国有企业陷入深重的债务困境中。在解决企业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采取了“债转股”的方式。作为一项制度调整,它使国有企业的债务变成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由于参与债转股的各方的责权利并未明确,债转股成功缺少动力和压力,失败的后果还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一系列减债政策,对国有企业产生普遍的贷款预算软约束鼓励,并对国有企业产生逆向诱导的作用。这种预算软约束的鼓励和诱导作用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们的行为更加偏离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更加无后顾之忧的追逐个人利益。
2.2 预算软约束的内生性与内部控制
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预计到国家将会出面解决扭曲的银企关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观上也不愿对企业信贷业务和质量付出更多的监督努力,因此并没有严格按照贷款审批程序对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贷款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也形同虚设。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对借款企业监督乏力,直接导致了企业忽略对偿债能力的和资产安全的控制,没有做到保证企业安全运行的财务控制中对借款风险的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保持高负债经营,1996年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总负债5.17万元,负债率达71%;199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5%左右;1998年,大中型国有企业负债率达85%左右;1999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42%。其中,国有企业有80%以上的负债来源于国有银行。从以上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由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控而造成的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不得不追究来自内生性预算软约束的责任。
3 政策性负担与内部控制
政策性负担所指的是会导致企业偏离盈利目标的政策因素。导致企业存在政策性负担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两种。前者是由我国在转型时期的赶超战略所引起的,主要是指由于战略需要而进行的很多投资项目并不利于我们比较优势的发挥。而社会性负担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肩负了太多社会责任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一种不公平竞争的地位。
3.1 政策性负但减弱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会计信息的的准确、真实、完整和资产的有效保护,更包括经济业务的正常运作、管理方针的顺利实现,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在其改革前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政策作用形成了许多历史负担,使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不能卸下包袱,同一般企业公平竞争。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想要同一般企业一样,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将付出更加沉重的成本,国有企业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2 政策性负担成为国有企业管理者舞弊的“借口”
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所造成的亏损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为了让这些承担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继续生存,就必然对国有企业进行事前的保护或者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政府无力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绩效,无法确知政策性负担给企业带来的亏损是多少,也很难分清楚一个企业的亏损是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不当或是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造成的。在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员会将各种亏损,包括政策性负担形成的亏损和道德风险、管理不当等造成的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这便给管理者为国有企业与国家讨价还价、争取补贴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借口作为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使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舞弊行为(侵占企业资产、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等)予以合理化,也为个人中饱私囊、侵吞转移国有资产提供了便利。
4 监督机制与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国家法制法规监督以及各级委托人的监督。国有企业监督机制主要是弥补由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置、所有权监督空缺造成的对企业经营者监督不力的缺陷,希望通过外部监督机制落实国有资产委托的利益主体,强化所有权监督职能。
4.1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尽管有着多个部门、机构实施管理,多种法律、法规并存执行,但由于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各管一段,客观上形成谁都管、谁都不负责任的局面。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4.2 监督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人控制”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的出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失去控制和监督,或者控制监督不力,企业实际上由内部的经理人所把持,权力不受约束,导致所有者、债权人的权益和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由于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集中表现为进行重大决策和实施经营管理中,个人决定的随意性和对人为造成企业损失的严重后果不承担实际责任;以及在资金、商品、资产的调动和决定分配中,个人或集体化公为私,蚕食侵占,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些现象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自发或非正式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给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实质上,不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管理者、管理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胡竹枝,李明月.国有企业负债与预算软约束[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9).
[2]林毅夫.中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