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婚姻观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1-01

一 引言

婚姻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从婚礼可以看出中西方人对于恋爱、婚姻的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婚姻方面的差异。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婚姻文化特点。

二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1.择偶方式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一向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当今社会,中国人以自由恋爱为开端,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少。

2.对结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古代,结婚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侍奉公婆。在当代,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在西方,结婚是为了找个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3.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有时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他们会顾虑对子女、家庭等的责任,不轻易离婚。而在西方,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会做第二次选择。

4.婚姻关系不同

中国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婆媳关系。西方的婚姻,父母很少干涉。

二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1.中式婚礼的传统吉祥习俗

中西方在婚礼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六礼分别为:(1)纳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是雁,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4)纳征: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礼仪。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女家将赠男方衣、帽、鞋、袜作为回礼。(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2.西式婚礼也有传统的吉祥习俗

(1)新娘抛花球:谁接到就象征她快要结婚了。(2)新郎抛袜圈:同样谁接到就象征快要成新郎了。(3)新娘要戴手套: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4)婚戒要带在左手无名指上。(5)新娘要戴面纱: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6)新娘穿白色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7)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8)结婚蛋糕特别定制。(9)蜜月旅行:一般西方在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就会与亲朋好友告别,去度一个只属于新人的蜜月。

三 传统中西式婚礼的大致特点

1.西式婚礼

穿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蛋糕香槟、抛花球……简洁神圣的西式婚礼,让那些追求小资情调的,梦想成为公主、王子的新人们十分心动。

在西方的教义里,两个人的结合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婚礼必须是圣洁的,代表纯洁的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花卉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2.传统中式婚礼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让到场的每一位宾客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四 总结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同样,西方也被中国文化深深地吸引。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包容异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中国婚礼有举办西式的,进教堂宣誓交换戒指;有举办传统中式的,上花轿,拜高堂;也有选择中西合璧,如在婚宴上新娘会换好几套礼服,既有婚纱也有旗袍。另外有些娶了中国女子的外国人会要求举办传统中式婚礼,要求骑着白马,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去迎接新娘。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中西方人的婚姻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英汉翻译 影响 策略

众所周知,由于L期的交通闭塞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从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在中国译者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尤为严重。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现状,着重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中风俗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技术落后的古代,较远距离之间的信息传递仿佛是天方夜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后,航海运动的浪潮愈演愈烈。航海运动将西方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并与之进行碰撞。同样的事情在我国明代时期也出现过,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令远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其过程中也让明朝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风土文化随之传播开来。虽然现今社会信息技术传播已经非常发达,但是由于历史积淀而来的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依旧没有消除。这些中西方的风俗文化均是通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不可轻易动摇。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它集合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鱼鳞、人须、蛇腹、凤足等。并且龙可以呼风唤雨,祥瑞大地,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的伟大图腾,所以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恰恰被完全地颠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虽然翻译过来也是“龙”,但是它确是邪恶的象征,同时它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强大的能力。所以几乎所有西方玄幻小说、电影以及电视剧中,龙均是作为强大的反派角色出现。导致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所以中国译者在具体翻译有龙形象出现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西方作者的风俗文化,从而避免正反派角色混乱现象的发生。

二、中西文化差异中精神崇拜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精神崇拜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中国译者对此进行高度地重视与研究。简单来讲,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讲究“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团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具体的民间故事也在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从而使得这种传统思想已经在我国国人内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反观西方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则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崇拜之一,这就使得西方社会崇尚强者,越强的人会得到越多的赞美。并且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样,这种强者至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刻骨铭心,比如英美作品中的经典作品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 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贝奥武甫》体现对人类理性的呼唤)、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er generation are respectful of tradition.(《老人与海》体现生命的尊严以及年老的一辈尊重传统。)。所以这种中西方文化上所推崇的精神崇拜不一致,也给中国译者在进行具体的翻译英美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提高翻译效率的目的,中国译者需要在翻译的具体过程时刻揣摩作者内心所推崇的精神崇拜,并努力地向其靠拢,这样才可以使得最终翻译出来的作品符合原意,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

三、中西文化差异中语法特点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语法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部分。众所周知,中方和西方所使用的语法各不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达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中国译者的翻译工作变得难上加难,而且还会影响到实际的翻译效果,造成翻译误差。而且还容易出现由于一个小小的语法混淆,造成翻译结果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中西方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具体的句子:“早睡早起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据中国语法的翻译特点,往往会进行直译,从而翻译成: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这句话从语言逻辑上来讲没有错误:“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作为句子的主语放在句首,“is”作为句子的系动词放在句子中央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very important to me”作为句子的表语置于句尾,并且修饰系动词。虽然这个英语句子语言结构完整,但是它不是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英语表达讲究避免头重脚轻,他们会将过多词汇的主语后置,从而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厚重之感。比如,刚才那一句话将会被翻译成: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go to bed and to rise early. 这个句子中“It”作为形式主语代替原本的长主语起到引领句子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具体的英美文化作品的翻译工作难以开展。鉴于此,我国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的翻译特长,从而努力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进而为世人呈现出一本又一本完美的英美文学翻译著作。

参考文献:

[1]杜娟.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2]古丹,袁继红.试论大学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教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4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5

(一)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7]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8]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化教学 现状和措施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是现在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述,把语言和文化分裂开来。

一、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首先,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注重英语考试范围的学习,讲授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导致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了解甚少。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文化教W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知识讲述一些潜在的基础常识,缺少深入的去挖掘。最后,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知识繁多,词汇量较多,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而且阅读能力差,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其中的英语文化信息,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首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文化教育。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习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历史的发展,不断的文化积淀而传承下来的,它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初中英语牛津版Starter这本书中,更注重于学生掌握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如英语中的名字一般是由三个部分组成:fistname,surname,family name.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使用firstname。或者在family name前面使用Mr,Miss,Mrs。这和我们国家的姓名很不一样。中国人在去做客的时候出于礼貌会在盘中留下少许,而西方人更喜欢吃掉所有的盘中食物,用来表达自己对食物的喜欢。当别人问道你是否在要写吃的的时候,西方人会用到some而不是any,“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西方人更喜欢听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如果需要西方人会回答“Yes,please”,反之就是“No,thanks”。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客气的拒绝,这是由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风格所致。在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日常用语差异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力,增强文化意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西方传统节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深入发掘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学生进行西方传统节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节日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加深对西方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在牛津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是围绕西方节日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类比较学习,把节日分为三类: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国际性的节日(元旦、劳动节、儿童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节日的发音和名字。由于学生对于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认识上,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内涵学生还不够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播放西方人庆祝节日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对话等形式去感受西方节日,了解西方节日的习俗风情。

最后,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渗透文化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会有很多的成语、谚语和典故等,在西方国家也有许多的传统文化词语。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巧妙的引入课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例如,“black tea”的真正含义是“红茶”而不是表面意思的“黑茶”;“a white lie”是指小孩子的说的一些童言无忌的言语;“a black sheep”往往会理解为一只黑色的羊,如果在文章语句和语境中,就能明白,是“败家子”的意思。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dog”在英语中代表忠诚的伙伴,含有褒义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有很大的贬义色彩。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中,西方人会常常以狗来比喻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自己得意的一天)”等。在牛津版英语九年级上册2单元讲述是关于颜色的含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在颜色认识的差异,在西方白色代表纯洁和高贵,西方国家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黑色代表庄重,西方国家在葬礼时穿黑色礼服来表示哀悼。在中国,穿白戴孝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三、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文化的渗透,能够开阔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积极的探索未知的国外文化,享受探知过程中的乐趣,促进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了解西方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