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1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结构;核心竞争力;投资战略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55-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投资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区位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区位分布上,尽管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但仍然高度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二者合计占到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90%。这种区位的高度集中性不利于分散风险,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在产业结构上,投资领域趋于多元化,但以贸易、生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投资较少。这显然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不利于我国企业获得持续的比较优势。在规模结构上,总体而言,我国境外单项投资规模较小。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金额在300万美元以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而且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缺乏核心技术,无论是从核心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又具体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环节薄弱以及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缺乏这三个方面。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中很多都只在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下,国际竞争力薄弱。在人才方面,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精通海外投资操作,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以及跨国生产经营的主要操作者和实施者。

上述几方面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限制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寻求一系列能付诸实施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调整投资结构

在区位结构上,一方面仍要继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力度,因为它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我国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的生产技术在这一地区具有很强的吸纳性,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在具有一定境外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以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带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在产业结构上,一方面我国企业应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继续加大对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力度,以及做大做强在贸易、生产加工领域的境外投资;另一方面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规模结构上,我国企业应注重规模经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应树立创新意识。我国企业应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与国外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接轨,突破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从属地位。一些实力雄厚或拥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先进设备,最大限度获取国外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也要加强海外公司与国内公司的技术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应培育品牌优势。应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技术创新,改进市场营销与服务,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增强品牌商标保护意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最后,应大力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正确评估自身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招聘等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

三、调整和优化投资战略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力,弄清自己的战略环节管理,将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做大做强。这需要企业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劣势,有效把握国际市场的动向,明确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制定有效的整体战略部署。在战略选择上,可结合规模经营战略、多元化战略、品牌战略、本土化战略以及联盟战略等具体实施,但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劣势,切忌盲目投资。

综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某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更要发现自身存在的劣势,并针对这些劣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1]张雪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2]张宏雷.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当今社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登上经济的舞台,慢慢被经济学家所研究,所掌握。其实在我国风险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风险投资的机制与运作尚不是很明确,但风险投资已经慢慢被经济学界大量引用,那么,对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意义[1]。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可以为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引入提供借鉴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引入起步较晚。国外风险投资业起步于20世纪初,在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于1985年成立,命名为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因经营不利,对风险投资方面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于1998年6月倒闭,这是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与倒闭[2]。随着经济学界对风险投资认识的加深,1995年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在其成立的3年时间里,该企业担保贷款12亿元,使之新增产值42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的运行带动了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业真正飞速发展始于1997一1998年。在这两年间,风险投资业被提上国家的议案,受到了全国政协的重视[3]。其实,国外的风险投资公司早就瞄准了中国风险投资这个市场,国外很多公司都在中国引入了风险投资,正如新浪背后有戴尔,搜狐背后有高盛那样,我国有近一半企业与国外风险资本有关。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比较活跃的风险投资企业近34家,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其中包括数字设备公司、中经合集团、日本软银、英特尔、高盛集团等。在这些风险投资公司中,仅数字设备公司在2015年向中国50家公司注入了4亿美元,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36%,大大高于美国本土的水平[4]。

三、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大环境中,对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明确的今天,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仍然存在的管理松弛、信息缺失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是使得风险投资过程中成本的加大,由于经融界对风险投资相关问题不是很了解,急需要中介公司来进行指导,但在国内中介机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时,必须对投资的企业加深了解,只有做到知此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我国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在90年代就将风险投资提上议案,但是至今仍未制定相关政策对风险投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和给予一些政策扶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经济界缺乏专业的人才对风险投资做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次,风险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和具体的投资方式相挂钩,风险投资者因此对其研究较少。

(三)我国法律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风险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登上中国的经济舞台,对于中国的经济界来说,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被雕琢。近几年,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有了一定发展,并且收到一定的重视,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规定不完善。现行的《投资法》、《经济法》、《税法》、《合同法》等法律都没有找到对风险投资的具体规定,也没有制定一部有关风险投资的专门法律,法律的缺失大大加重了风险投资的风险[5]。

四、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对策

(一)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

机制是一个公司运转的机理,只有弄清一个公司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掌控公司。在上文中我们也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投资机制尚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现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迫在眉睫。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首先要完善风险投资系统,要引入各种潜在的风险资金与健全风险投资评价体系。接着建立多元化的集资体系,以健全风险投资的来源,增加风险投资的渠道。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国外风险投资人才来充实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

(二)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

只有具备风险投资来源,才能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加上安全网。风险资本是一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往往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风险大的投资往往收益也高。要想加大风险投资的收益,必须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主要渠道包括:政府方面,政府应该增强风险投资意识,加大政策扶持,给予政策指导,将有的企业闲置资金投资到需要的企业中,是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中小企业方面,应该积极寻求大企业的资金投入,来充实自己;家庭及个人方面,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中,实现双赢。

(三)建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互动的融资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更能够影响一个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能够带动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风险投资认识,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法律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减小风险投资的风险。只有各部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融资环境才能健全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五、结语

风险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引入具有很大前景,尽管目前为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各部们齐心协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现状;接着从社会环境、政府方面、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对策,包括: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建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互动的融资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提供借鉴意义。风险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引入具有很大的市场,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作者单位:吉林省嘉兴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杨.浅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华北金融[J], 华北金融,2015(23):12-13.

[2]李淑文.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应引入风险投资理论观察[J], 理论观察,2014(233):121-123.

[3]陈红玲.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路金融经济[J], 金融经济,2013(67):67-68.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境外直接投资;经营机制;保险制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企业只有“走出去”努力拓展国际市场,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有助于跨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准确、及时地把握国际市场信息,同时有利于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协调市场资源。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行业分布、地区投向和主体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采矿业等行业。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在其他地方投资很少。从主体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得到了快速增长,在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矛盾、缓解出口压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投资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我国缺乏统一高效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计委、经贸委、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投资银行等主管部门都拥有对外投资的管理权,但又各管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职能分散,互不协调、办事效率低下以及管理权威的极度弱化;二是国家对境外投资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没有与我国外贸市场战略相适应的境外投资国别政策;三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职责是由众多部门共同管理,有国家计委的投资项目管理,有外经贸部门的外经业务管理,有投资主管部门或公司的业务管理,有财政部门的财务成本、收益分配管理,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管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自行决策,表现为无序性、盲目性和随机性,最终导致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小,势单力薄,缺乏挤占国际投资市场的竞争实力。

(二)境外投资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竞争机制较弱,责、权、利不明确。由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迟,国内一部分投资主体仍然沿用国内管理企业的一套老方法进行管理,无法跟上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了解实际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有的境外投资企业缺乏人员安排、资金支配和收入分配等自,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企业缺乏健全的经营制约机制。不少境外投资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有的仅靠赚取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手续费、管理费等维持生存,有的名为境外投资企业,实际上变成国内主办单位的接待站或招待所,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有些仍处于“暂行规定”的阶段,稳定性较差,而且现有法规适用范围有限,例如,《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只适用于在境外设立的非贸易性企业,而其他类型企业的审批、管理却无法律规范可循。这样,我国目前对不少境外直接投资行为仍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非常不利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尚未建立完善的境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

自从美国率先建立了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后,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输出国都建立了这种国家保险制度,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几乎还是空白的现状、双边投资协定行使中的问题及MIGA容量的有限性,说明我国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紧迫性。虽然我国参加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我国大多数的境外直接投资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这无疑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五)尚未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许多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的投资体系,有投资倾向却又无能为力,或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盲目投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国际市场是个复杂的市场,没有一个境外直接投资的信息中心,不能为企业提供可行性研究服务及其它境外投资设计服务。对于已经在境外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不能定期对其业绩进行评价,我国应加快建立企业境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信息和可行性研究服务工作。

(六)缺乏优秀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人才

国际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要减少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就要对每一个项目的每一笔投资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这才能使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培养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懂得国际惯例,具有境外经济知识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人才,行家偏少,外行偏多,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阻碍了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二、促进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设立统一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

首先,国家应设立具有权威性的专门境外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境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与步骤,从宏观上统一指导、协调与管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其次,应制定与完善有关境外投资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境外投资的政策指导,如财政、税收、金融、产业以及技术方面的政策,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具体包括:研究制订境外投资投向指导政策,加强对境外投资方向的政策引导;加强国家资金的扶持力度,落实资金来源;应对境外投资企业实行特殊的政策倾斜,扩大企业自主对外经营权,包括境外直接投资的立项权、进出口经营权、境外承包工程权、外汇支配使用权、境外融资权,以及与境外投资业务相关的进出国人员的审批权,使之可以按通行的国际惯例开展业务。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经济的职能与方式,为我国企业走向境外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二)建立健全境外投资企业的跨国经营机制

我国从事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机制,应逐步向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应让境外投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活动方式、商业惯例以及行为规范从事经营。要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增强应变力和竞争力,使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真正分离。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应勇于组织创新,争取尽早建成现代跨国公司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要努力推动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积极开展横向联系,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大而强”与“专而精”有机结合的合理局面。

(三)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应当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及市场的竞争秩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首先,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与时俱进地修订现有法律法规,拾遗补缺地制订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保护我国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其次,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相关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关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并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最后,加强境外投资贸易、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逐步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由于境外投资企业遇到的投资风险与国内企业大不相同,普通投资保险业务远远不能适应其需要,必须建立专门的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在保险范围方面,除包括禁兑险、征收险、战争险以外,还要注意吸收一些国家关于营业中断险、延期偿付险、政府违约险、政府行为险的新规定;在投资者的合格性上,应把自然人作为合格的投资者;对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合格性应给以宽松的规定;在投资的合格性上,应把是否有利于本国和东道国经济发展为合格投资的条件;在投资的东道国适合性上,实行单边投资保险制;在承保程序上,应特别强调必须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在索赔问题上,凡与我国缔约双边条约的,应以境外投资保险机构来行使代位权,对无双边条约的,以外交保护权来行使代位求偿权。同时我国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应注意国际协调。双边投资协定可以加强国内保险制度的效力,可以扩大国内投资保险的范围,可以更迅捷地行使代位求偿权,使投资争端尽快解决。

(五)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

建立高层次的境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能够为企业全面提供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对境外投资企业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技术层面的帮助,提供从项目考察、谈判、审批到实施的全过程服务。加强与商务部、我国驻外使馆商参处、外国驻华使馆、国外大公司驻华办事处等的沟通,以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是一个普遍趋势,我们应该将这个纳入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当中,随着信息体系的建立将会对我国的境外投资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加强境外直接投资人才的培养

为了使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快速健康发展,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培养出一支具有开拓性的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事境外直接投资的优秀队伍。为此,应选拔和培训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更新。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应加强同高等院校的合作,与各高校共同制定培养专门人才的计划,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能够满足公司的要求。同时,从事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也可将有基础和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送入大学进行特殊的培养,加强境外投资企业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更新和人才开发,努力培养一批学有专长,勇于开拓和精通境外直接投资业务的跨国经营人才,这是我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齐晓华.境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J].经济经纬,2004(1).

2、张汉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6(7).

3、谢绵陛.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主体的选择和构建[J].国际贸易问题,2003(9).

4、乔惠平.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选择[J].上海投资,2002(1).

5、赵永宁.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障碍与对策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6、聂名华.发展中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0(3).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财务指标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在用途、状态、目的等方面与企业自用的厂房、办公楼等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销售的房地产是不同的。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经营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已出租土地的使用权,这实质上是让渡资产使用权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投资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是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后转让赚取增值收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公允价值计价,使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巨额资产浮出水面,净资产值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公司对于市场的依赖更大。而在后续计量中,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1)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对于企业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只有在购入房地产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才能称之为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购入房地产,自用一段时间之后再改为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的,应当先将外购的房地产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租赁期开始日或用于资本增值之日起,再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2)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地产,只有在自行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才能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一段时间才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的,应当先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自租赁期开始日或用于资本增值之日起,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影响

1.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我国原来的处理是,把其作为存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对后两者要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这样其账面价值在逐渐减少,而事实是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有的甚至上涨几十倍,我们按原来的核算方法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做出准确的评估,那么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会计报表可以实时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满足报表使用人的需要。

2.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增强相关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判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标准比国际会计准则更为严格,其要求公司应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不允许公司采用评估手段,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这样的规定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有依据,不容易引起争议。

3.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的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按国际目标会计准则的形式单独核算,同时又规定了严格的前提条件,这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适应我国的国情,也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因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要随市场变化而上下波动,这样势必会给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财务指标带来影响。最初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由于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现在的市场价格是取得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使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大幅增加,但是由于新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这样投资性房地产溢价部分就不会增加企业利润,但会大幅增加所有者权益,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大幅降低,其他相关指标也会出现大幅波动,而在后续计量中,由于不计提折旧和摊销,则会增加利润,又因为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被计入利润,如果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下降,则又会引起资产和利润的减少,这样导致利润随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但却不会带来实际的现金流。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成为利润波动的重要因素,增大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到许多重要的财务指标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报表使用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也增加其分析财务报告的难度。

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相关性是企业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之一,因而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被正式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虽然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启用,必然使其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价值产生变动。公允价值的引入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的情况主要有:一是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将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处置时需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三是期末计价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当日的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税法的理念则是强调收付实现制,即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现金流为征税依据。当会计和税法规定存在不同观念时,税金的计算应遵循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所以在成本模式下,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可以计提折旧或摊销,现行税法规定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全额或部分抵扣(超过税法税前扣除标准需作纳税调整);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则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就享受不到税前抵扣的优惠。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为了与目标会计准则趋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也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我们还需要继续探讨,对其中的一些概念、方法还要有更细致、更有操作性的规范,减少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一些顾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允价值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只能改变企业资产账面上的数字,并不能改变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公允价值的波动最终还是要回到自身真实的价值上,所以企业要想得到认可,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经营,才能让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5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起来,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招聘不当,人才外流,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1.招聘不当。招聘环节,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招聘得当,会使企业得到良好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招聘不当,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缺乏严格地规章制度和程序,所以其较之大企业更容易出现招聘不当的情况。如果招聘的员工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则有可能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些损失包括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员工工资福利等直接成本和一些间接成本等。因此,招聘不当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人才外流。人才外流也是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多数员工的要求,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不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归属感不强,这就导致中小企业面临人才外流的风险。人才外流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值得引起重视。

3.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良好的激励制度是推动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激励制度并不健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程度都有待提高,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不能迅速被调动,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小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确定自身的培训目标、内容。二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因人员离职造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只有这样,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可以明确企业发展前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

2.减少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的人才基础,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于企业打击往往很大。中小企业不仅要采取措施增强这些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而且要建立法制保障的坚固防线,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和订立劳动合同方面都要注重各项细节,从而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的风险。

3.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防范人力资本投资出现问题的重要办法是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综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奖励。企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管理者要主动积极的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把书面上的员工激励制度落到实处,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激励制度如果能够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则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对外投资;融资平台

金川集团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国内90%以上。近年来,金川集团深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资源开发为纽带,已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越南、西班牙、印度尼西亚、赞比亚、南非、刚果(金)、匈牙利、墨西哥、蒙古、津巴布维、古巴等全球24个国家开展了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南非、加拿大等国成立了海外控股子公司,形成了大澳区、美洲区、欧非区和中亚区四大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初步完成跨国经营的战略格局。截止2011年末,金川集团已经完成了对19个国外矿产资源项目的投融资,投资总额25.13亿美元,获得国内外20个探矿许可证,拥有国外地质勘探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获得了稳定而可靠的原料供应,镍、铜、钴原料的60%、70%、80%以上均来自海外。镍、钴产量分别居全球第四位和第二位,铜产量居国内第三位,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位列中国对外贸易企业500强第85位。

为加快“走出去”步伐,金川集团于2009年9月在香港设立金川集团(香港)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积极打造境外投融资平台,并于2011年2月通过收购澳门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甘肃首家登陆H股的上市公司。交易完成后,改组董事会,变更上市公司为金川集团国际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国际”),成为金川集团境外矿产资源并购开发及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紧接着,澳大利亚A项目谈判成功,南非B项目顺利运作,加之赞比亚穆纳利镍矿的成功复产,都是金川集团通过其境外投融资平台DD金川国际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境外资本运营的成功典范。

一、境外投融资平台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金川集团境外投融资平台的成功经验看,要想实现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仅依靠自我积累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才能迅速扩大规模和增强实力,而打造境外资本运营和资源战略实施平台无疑是境外投资企业超常规发展的捷径。

(一)境外投融资平台运作对外投资项目能有效降低集团公司投资风险。金川集团过去在境外资源项目投资活动中,主要以集团公司为主体进行,使集团公司直接面对国际矿业市场,在税务筹划、法律风险隔离以及收购、出售有关目标公司股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集团公司运营的风险和负担。而通过全球矿产资源投资平台公司开展相应的投资活动,可降低母公司投资风险和相关税负,这在国际并购活动中是通常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设立境外投融资平台能有效避免汇差损失。香港是发展成熟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国际商业网络联系世界各地,辐射力强,是企业开展跨国业务商机的重要平台,非常有利于信息交换、业务洽谈和资金融通。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便捷的上市渠道,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公司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设立平台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其优势实现上市融资,同时可利用香港外汇进出的便利,直接接收与开立信用证,避免汇差损失。加之香港税率低、税种少,可利用香港的税务优势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三)境外投融资平台运作买壳上市,可大大缩短上市时间。作为中资企业,金川集团如果想要谋求海外上市困难重重,以发行H股为例,需要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中国证监会审批,还需要进行资产重组等等,手续繁琐、过程漫长,但通过金川香港买壳上市就简单许多。买壳上市是指一家拟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将资产注入,达到“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目的。虽然根据《红筹指引》规定,凡是中资控股公司在海外买壳,都受严格限制。但在金川香港已有收购对象的情况下,筹备时间较短,手续较精简,比金川集团自身海外上市容易许多,在大大缩短上市时间的同时也规避了集团公司上市的法律风险。

(四)境外投融资平台可有效提高集团公司全球投融资运营能力。藉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优势,在香港设立上市融资平台,并将其作为金川集团境外收并购的投资主体,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香港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通过不断增发新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低廉的外汇贷款等方式募集资金,使金川集团摆脱举债投资境外项目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在金川集团与境外投资项目之间建立防火墙,将项目收并购及开发运营的风险转移给市场。

(五)境外投融资平台实现了子公司资源的全球配置和资本融通。境外投融资平台在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子公司共享境外投资资金额度,缩减审批流程的目的。2011年5月金川香港与中非某投资公司协商共同收购南非B项目,因并购时间要求急需1.265亿美元资金汇出,但在国内超过亿元的矿产资源海外收购项目从报批到资金汇出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海外并购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会错失良机。海外平台公司的设立使企业多个项目共用资金额度成为可能,只要在报批时增资对象均为该平台公司,在报批手续中说明项目情况,即可实现额度共用和资金调配。为满足并购资金需求,金川香港动用了年初为全面收购加拿大A项目所申请的4.437亿美元增资额度,顺利汇出资金。

(六)设立境外投融资平台可摆脱国有企业背景,绕开部分国家的市场保护。从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实践来看,在市场保护比较多的国家,往往遇到各种关税的、非关税的壁垒及政治风险。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政府背景很容易引发东道国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结果导致失败。境外投融资平台的设立使金川集团摆脱了国有企业的背景,为部分项目海外并购实施提供了可能。

(七)设立境外投融资平台为面向全球招揽人才提供了更大空间。从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来看,一方面,在并购前往往没有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环保、风土人情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做足可行性研究和调查,就开始实施并购,结果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对东道国的市场不够熟悉,对并购后的整合不能进行正确预判。即使并购成功,但由于融入当地市场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甚至出现并购后无法开展正常业务的情况。而这都需要通过专业人才或者机构才能处理,通过香港平台可实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整合利用全球的咨询公司、律师团、会计师事务所等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化的智力支持。

二、境外投融资平台对企业“走出去”的启示和借鉴

(一)国际化战略是矿业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矿业企业普遍面临着“脚下的矿挖完了怎么办”的问题,金川集团也不例外。面对经济全球化,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针对国内矿产资源日趋枯竭,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明显不足的现状,金川集团通过打造境外投融资平台,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球化生产经营网络体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有效的延长了企业寿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矿业企业原料枯竭后怎么办的问题。

(二)要鼓励对外投资企业设立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中国矿产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考虑在全球矿产资源投资平台公司较多的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群岛、塞舌尔等主要国家或地区设立投融资平台。首先,这些地点是发展成熟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国际商业网络连系世界各地,辐射力强,是企业开发跨国业务商机的重要平台,非常有利于信息交换、业务洽谈和资金融通。其次,以香港为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便捷的上市渠道,吸引众多的国内外公司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设立平台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其优势实现上市融资,同时可利用香港外汇进出的便利,直接接收与开立信用证,避免汇差损失。再次,这类地区之所以会成为企业设立境外投融资平台的理想场所,其税率低、税种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利用当地的税务优势进行合理避税。

(三)要鼓励企业以创新精神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在境外投资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融资渠道和初步的创新形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境外投融资需求。从金川国际目前的营运情况看,其在海外融资方面还只是迈了一步,买壳上市只是融资渠道的一种,还可以通过内保外贷等方式实现平台公司自身直接融资,继续拓宽融资渠道。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创新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应鼓励企业在不违背既有政策的前提下,以创新精神拓宽融资渠道。

(四)要将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成集团公司的防火墙。海外并购直接以集团公司作为主体进行,会使集团公司直接面对国际矿业市场,在税务筹划、法律风险隔离以及收购、出售有关目标公司股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集团公司运营的风险和负担。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开展相应的投资活动,可以降低母公司投资风险和相关税赋,将项目收并购及开发运营的风险转移给市场,这也是国际并购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国矿产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中借鉴学习。

三、境外投融资平台对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带来的影响

境外投融资平台的设立为企业在境外灵活进行资本运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境外投资与外汇管理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离带,对境外投资项目审批、资金汇出、调回及监管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项目趋同变相降低审批条件。金川集团设立金川国际这一境外投融资平台后,几乎所有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都以该公司名义办理,即后续多个项目在境内的审批均为金川国际增资,而非具体的境外投资项目。这在便利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变相降低了相关部门的审批条件。

(二)无法对汇出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实施有效监管。境外投融资平台便利了企业在境外投资企业间融通调配资金,但弱化了外汇局对境外投资资金的监管。由于外汇局在事后监管方面尚未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汇入平台公司后的资金可由平台公司自由支配,使汇出资金流向难以监管,容易发生实际资金用途超出商务部门审批范围的问题,从而增加外汇管理风险。

(三)清算资金存在被“截留”的可能。以金川集团2010年印尼金圣项目为例,该项目因一直无法获取项目的实质控制权,金川集团决定撤资,最后通过董事会决议由其他股东收购其所持股权,获得的转股收入依据《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第十八条“境内机构因所设境外企业减资、转股、清算等所得资本项下外汇收入,通过资产变现专用外汇账户办理入账,或经外汇局批准留存境外。资产变现专用外汇账户的开立及入账经所在地外汇局按照相关规定核准,账户内资金的结汇,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向外汇指定银行申请办理”的规定,应汇回境内或经外汇局批准留存境外。但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存在使该笔撤资收入变相回到投融资平台公司即可,无需调回境内。

(四)投融资平台公司自身的融资功能会加剧资本项目“顺差”。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可依托母公司通过在境外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获取低成本资金,在境外投资企业间实现资金融通,从而对境内购汇付款产生替代效应,加剧我国资本项目“顺差”。

(五)境内进口企业可间接绕开外汇管理政策。外汇银行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通过各种业务组合产品帮助有海外子公司的境内进口企业间接实现境外购汇并享受海外利率、汇率价格优惠,且不占用银行外债额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境内银行向香港子公司开立一年期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内银行香港分行向金川集团国外客户开立背对背即期美元信用证。香港分行收到国外客户信用证项下单据后,香港子公司可向香港分行申请一年期美元融资,香港分行用融资款进行信用证项下付汇,同时香港子公司叙做一年期远期售汇或NDF锁定购汇成本。一年后,境内银行向香港分行支付远期人民币信用证项下人民币款项,用此笔人民币进行远期售汇交割,用交割后的美元偿还香港分行的融资款。此种方式,境内进口企业既获得了海外低廉的贸易融资又享受了优惠的汇率价格。

二是境内银行向香港子公司开立一年期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内银行香港分行向金川集团国外客户开立背对背美元即期信用证。香港分行收到国外客户信用证项下单据后,香港子公司可向香港分行申请一年期人民币贴现融资,然后再做一笔人民币对美元的购汇用以即期信用证的付款。一年期人民币融资成本大约为3-3.2%,较国内一年期贷款低3个百分点。香港市场是大宗商品转口贸易中心,绝大多数贸易融资都使用美元,导致市场上的美元较为短缺,并连带影响到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此种模式,使得客户有更多的货币选择,而不仅仅依赖于美元一种货币,而以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可以借助海外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

三是境内银行向香港子公司开立一年期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内银行香港分行向金川集团国外客户开立背对背美元远期信用证。国内银行由于受贷款规模、短期外债、资金等因素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户贸易融资的需求。此种模式,金川集团可以通过其国外客户获得超过90天以上的美元融资,融资成本低于国内银行报价,解决了境内银行外币融资难题。

四、加强和完善境外投融资平台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境外投资事后监管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境外投资外汇资金使用情况的事后监管,对发现资金汇出后实际用途超过商务部门审批范围的可责令其境内投资主体进行整改,并按非法使用外汇进行查处。

(二)出台专项规定,构建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监测体系。根据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业务运行特点及监管薄弱环节,建议总局出台有关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方面的专项管理规定,对投融资平台公司外汇管理予以规范。要求境外投资主体定期报送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境外融资、与各境外投资企业间的资金划转等信息,比对商务部门的审批范围,掌握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资金运作和具体投资项目情况,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违规问题。

(三)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与外汇管理政策的协调管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的一个币种,对其跨境相关的业务管理应全面纳入外汇管理框架。对以人民币体现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务关系,建议明确其“外债”属性,切实防范银行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避外债指标管理的风险。

(四)加强对融资类创新产品的监测分析,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尽快出台政策规范外汇银行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发的各种融资类产品,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防范银行和企业利用人民币结算进行套利交易,尽量减少非正常的人民币跨境支出对境内银行售汇的替代。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

[2]戴春宁.中国对外投资项目案例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广.从金川“走出去”实践看国企对外投资风险[J].西部金融,2009,(8):45-46。

[4]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郑春霞.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

The Role of Financing Platform in Helping Enterprises to Make Overseas Investment

――In the Case of Jinchuan Group Ltd., a Large SOE

TIAN Xiulan

(The PBC Jinchang Sub-branch, Gansu Jinchang 737100)